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_胡翠娥

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_胡翠娥

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_胡翠娥
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_胡翠娥

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

胡翠娥

内容提要 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但它并不是导致民族思维差异的深层原因。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语法规则、文字形体以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三方面对此问题作了探讨。从语法上讲,一方面,某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以用语法意义来表达,反之亦然,因此,汉语缺乏英语严谨的语法形态并不等于失去了严谨表达同一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语义关系不一定具有相应的语法形式,所以思维规律和语法规律并非始终一致,汉英不同的语法特点也不能始终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更不是导致中西思维差异的深层原因。就文字形体而言,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都具有语言属性,它们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亦无必然的因应关系。而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思维,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其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故民族思维差异的成因应该着重在语言之外寻求。

关键词 思维 民族思维方式 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 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

在研究文化和翻译关系时,双语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由于汉、英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从语法规则到文字形体的显形差异而引起(或形成)中西思维差异似乎顺理成章,从英语是一种屈折形态语言而推出西人重分析,强调由一而多的焦点视思维,从汉语不具备严谨的屈折形态而推出汉民族重综合、强调从多归一的散点视思维,笔者认为此种推论尚有可商之处,故就目前文化翻译中“中西思维差异和语言关系”问题略抒己见。

思维与民族思维方式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 é殊难彼此融合交流。”①刘宓庆先生也认为:“民族心理和意识倾向,不仅可以导致不同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而且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系统。”②高名凯先生又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的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思维没有民族性。”③持同一观点的还有李先先生,他提出:“思维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的具体内容随着认识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而思维的形式却具有一般性和相对稳定性。”④在这里,出现了似乎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更好地阐述本文观点,笔者现依据各自出现的上下文,对这两种不同的概念作进一步地廓清和阐释。

高名凯先生和李先先生文中的“思维”指的是基于人脑机能之上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过程。①②③④李先:《论思维的严密性和自然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武汉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8页。另参见王力先生《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一文(收录于《语言学资料选编》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新论》(杨自俭,刘学云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书》,《文体与翻译》(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21页。

它是思维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输送、存储和使用而产生的各种思维过程、思维环节和内部结构,也包括这些环节在实际思维中的组合模型和演化过程。如何保证具有一般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正确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及其所遵循的规律就是逻辑这门科学所研究的对象。这种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的是感觉、知觉、观念等认识活动,抽象思维指的是以概念为基本形式的认识活动,又称为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确是人类的共性,没有民族性。而傅、刘二先生所提到的“思想方式”、“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其内涵属于“民族思维方式”,也即,“在民族的文化行为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民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①民族思维方式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翻译学的立足点不是人脑共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整体思维趋向。本文中所述的“中西思维差异”就是指存在于汉、英民族间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于民族思维方式的成因,存在着迄今难以形成定论的多种复杂的观点。唯物史观首先注意的是物质文化,把人类进步的全部原动力、全部意义及全部价值都归之于物质文化。然而物质本身并不是一种动力,马林诺夫斯基对这一观点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批判。他认为,物质的制造需要知识,对物质的运用、占有及价值欣赏,都隐含着人的精神能力。对物质的消费及支配则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这些包括知识、价值体系、社会组织和语言的诸方面总称为精神文化。②集体潜意识、集合模仿等学说从社会的心理基础出发,认为文化的不约而同是出于集体潜意识即文化高层结构,或出于同类意识,集合模仿等的结果。这些学说多少带有玄学色彩。对中西思维差异,有一种较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源于汉、英语言的语法形式和文字形体差异。具体讲就是,英语以屈折形态为其主要特征,其性、数、体、格等语法范畴的完整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其层次清晰和形态严谨的句法,从而推导出西人重分析、重逻辑推理,强调由一而多的思维方式;汉语不具备严谨的屈折形态,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词与词之间、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虽形散而神不散,这说明汉民族重综合,重形象思维,强调从多归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推论主要是基于语言和思维的微妙关系。要弄清语法形式和文字差异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应关系,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

首先,这里的“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在语言和思维关系的问题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语言和思维的同时性,即,思维只存在于语言中,语言则是思维的唯一工具。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思维必须始终与语言相联系,否则思维便不能明晰,概念不能形成,语言之外不存在思维的可能。从汉、英语言差异推导出中西思维差异的观点即以此论为基础,用不同语言特点说明思维的差异。另一种观点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认为认识就是灵魂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事物本质的理念的洞察。对“桌子”而言,先有“桌子”的概念,再有“桌子”物体的存在,而“桌子”这一词语则加倍地远离“桌子”的本质,远离真理,因此,语言干扰思维。笔者认为,前二种观点都建立在思辨的基础上,缺乏可验证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先有思维,后有语言。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制造工具。周建人先生在1978年6月1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思维科学初探》一文中雄辩地提出:人类制造锄头或铲子等工具,是因为种植时,用手挖土不可能挖得深,遂发明器具,而不是先有了锄头或铲子的语言,再制造它们的,所以

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②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思想先于语言。①当然语言一旦固定,也会影响思维方式,因为前人传下来的语言对后人来说是一

个暂时不得不适应的现成的思维格局和表达形式,因此,语言对人的思维方式不能没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思维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述,思维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思维的一致性,保证了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可以互相交流思想。

关于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关系问题的探索

正是在思维的一致性和多种语言表达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我们才建立了“同一概念,多种表达”的理论,这是使翻译成为可能的前提。“多种表达”不仅指的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约定俗成(如所指“树”,英语有“tree ”,法语有“arbre ”,汉语有“树”等不同的能指),而且包括表达语义的各种语言手段之间的转换。以英、汉表达方式为例,英语中的许多语法范畴(如性、数、时、体、格等)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物,但是汉语中这些语法范畴的缺失并不妨碍它表达各种相应的信息。这是因为翻译的对象是具体的言语产物(话语),而不是抽象的语言体系。在话语中,表达语义的各种语言手段,包括

词汇、语法、语音等互相配合以传达某个语义信息。②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以

用语法意义表达,反之亦然。不同语言在选择关系时,哪些意义是通过词汇来表达,哪些意义是通过语法来表达,都是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不是不可转换的。英译汉时,例如:

I found the ma n who shared m y dream,but w e had no t recko ned on the possibility

o f infertility.Undaunted,w e applied for adoptio n and ,within a year ,he arriv ed.(“Ch ristmas Lo st a nd Fo und ”,Reader 's Dig est 1991)

第二句话可以翻译成“我们没有灰心,而是申请领养孩子,不到一年,他居然就来到了我们家。”原文中用的是“and ,within a year ”这种结构来表达出乎意料的含义,翻译成汉语时我们可以借助“居然”一词,通过词汇意义表达同样的含义。同样,在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几姐弟和几个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

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把它翻译成英语时,模仿上述的转换过程,我们不妨译成:“Som e w ent to buy seeds,some dug the g round and o thers bega n to w ater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 e had a harv est.”即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语言形式也可由词汇意义转换成语法意义。如汉语中“被”、“将”、“之”在古汉语中具有词汇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都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了,取得了语法意义。再如,在以屈折形态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英语中,名词复数的概念主要靠粘着于名词之后的“s ”这一语法形式来实现,译成汉语可以选择形容词(如许多,一些)、数量词(百,千,几个,几吨)、代词(双方),及其他词汇(群,历代)等表达同样的复数概念,因此汉语缺乏英语那种严谨的语法形态并不等于失去了严谨表达同一概念的能力,更无从得出只有西人重分析,重逻辑推理的结论。

那么英、汉语言作为一种具体的符号体系的语言结构和各具特征的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学者通过与人交谈,可以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感情。这一内心世界存在于意识的不同层次,有一些模式极深地存在于意识的底层,因而就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法规则就是

这种“深层结构”的一个例子。③附和这种理论的观点主要从造句法和语序配列上加以论证。如王秉

钦先生提出,从造句法上,(俄语)句子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焦点)控制句内其他成分,由主到次,递相迭加,形成由一而多的空间构造,因而反映了西方人重科学、善分析,强调由一而多的焦点视思维①②③马文 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页。

参见胡明扬:《语言与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方式;而汉语以动词为中心,以事理时间逻辑为顺序,横向铺叙,形成汉民族善描绘,强调从多归一的散点视思维方式。①上述观点中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即认为思维规律和语法规律是完全重叠一致的。其实,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时殊途同归。思维之反映客观现实和语法之反映客观现实并不采取同一的方式。以“我冷”的表达为例,英语作“I am cold”,其“冷”的概念跟在“是”的概念之后;法语为“J'a i froid”,其“冷”则跟在“有”之后;而汉语“我冷”则是形容词跟在主语之后。这是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其中某一种更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更不能推断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思维规律。

上述认为思维规律和语法规律合二为一的观点必然把语义关系和语法意义等同起来。而语义关系和语法意义不能混为一谈,(对此刘叔新先生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其主要区别是,任何语法意义都须以一定的语法形式为载体,凭之而存在和显示出来;而语义关系不一定具有相应的能显示出来的语法形式,在汉语中表现为:a.语句内不相连接的实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语义关系,但是并不相应存在表现它的语法形式;b.语句内相连接的实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语义关系,但是未必同时存在表现它的语法形式; c.同一句法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 d.句法结构形式不同的句子中,构成句子的实词之间却能够出现一致的语义关系。②下面举例说明。在形式a中,

1)于先生拿起那幅画仔细地端详起来。

2)大雨过后,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

3)屋子里多放些鲜花好让客人看着高兴。

“端详”和“画”有动作和所及对象的意义关系;“白云”和“漂浮”有施动意义关系;而鲜花是让客人看的,所以“客人”和“鲜花”之间有承受关系,或者说类似的句子中,“客人”和“鲜花”之间的意义关联只是逻辑上的承受关系而非语法上的。在形式b中,

4)保卫家园人人有份。

5)这一年里电影事业有所发展。

“保卫家园”所指的事分属“人人”所指的人们,所以二者之间存在领属意义关系,但是并无相应的语法形式,因为在汉语中,领属关系的语法形式是领属者的体词性成分在隶属者的体词性成分之前,而例4)却相反。在例5)中,“这一年里”和“电影事业有所发展”之间存在语法的修饰关系,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语序和词性)表明,但“这一年里”和“电影事业”之间既无语法关联也无语法形式,却具有语义关系(时间的限制)。在形式c中,

6)我买了一件皮夹克。

7)前天有一个妇女时装展览。

8)我可见不得他那张马脸,一不如意,就拉得老长。

这三句话具有同一种“前置的体词性成分修饰在后的体词性成分”的句法结构,却具有不同的语义关系。“皮”和“夹克”之间是“材料与构造物”的意义关系;“妇女”和“时装”之间是“适用的人与所用物”的意义关系;“马”与“脸”之间是“被比拟的物象如某物所具有的那种特征”关系。类似的结构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同一种“形容词所有格”结构中,可以体现多种语义关系:

9)M y house is there.

10)Seen from afa r,his eyes g littered like sta rs.

11)M y father didn't like my new hairstyle.

例9)体现的是居住地归居住者所有的语义关系;例10)中“eyes”是“his”所指人物身体的一部分,体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例11)中“father”和“my”所指人物存在生养关系,而“hairstyle”和“m y”所指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②刘叔新:《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人物之间是作用物与被作用者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语义关系没有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必然性。在反面例子如“他买了诚实给我”、“他因为高兴,脸都气歪了”和“饭吃我”中,它们合乎语法但没有意义或意义荒谬,可见句子在没有语义关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句法结构,即语法形式。这说明,语义关系和语法形式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因应关系,同语义密不可分的思维形式和语法形式之间也不一定存在必然的关系。

众所周知,语言学中形态学分类法从词的构成把语言首先分成两大类:“无附加成分的语言”(又称为“无形态、孤立语,或词根语”)和“有附加成分的语言”(又分为“胶着语”和“屈折语”)。①如果语法规则就是导致不同思维方式的深层结构,全世界看来只有有限的几种思维方式,其他众多民族和同属一类语言的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存在及其之间的差异则将都被抹杀。

“语法深层结构理论”完全从语言的形式(语法)入手推论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分不开的。自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把兴趣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以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语音和语法研究得到普遍重视,词汇和语义分析遭到冷落;转换生成语法作为结构主义取消语义的一种反动,虽然强调语义分析的重要性,但它却为语法成为语言中心的观点形成推波助澜。

关于文字和思维关系问题之商榷

世界各国的文字可分为两大类,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②汉语源于象形文字,发展至今属于意音文字。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提出,汉语是形象语言,西方语言是声音语言,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差异说明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其主要论据如下:

1.汉字“六书”以象形或取象为主,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因而象形文字发展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西方的声音语言则不是对自然世界的模仿,是信号而不是符号。信号是以理性的规则性的规定来建立象征的符号,代表一种约定俗成。

2.汉语许多语法范畴的缺失肯定了主客融合,强调了体会而不是分析。

3.汉语的意义不是通过严格的语法规则和形态变化来确定的,而是网络中被决定,诗无标点,文不分段,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观念。

4.声音语言显示主客关系的断裂,主客体的对立产生了理性。③

关于象形文字发展形象思维,拼音文字发展理性思维的观点,王竹先生也曾指出: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图形可以引起意义上的联想,这种象形文字的运用发展了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而英语是拼音文字……词的拼写与发音按一定的发音规则形成逻辑关系……语言信息的传达依靠符号按一定的语法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因此可以说英语是一种重形式逻辑的语言。”④

首先,笔者认为,“形象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分类并不科学。任何语言的本质都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汉语当然也是一种声音语言。

其次,文字和语言不能混为一谈。自有人类之始,就有了语言,而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即使现在,世界上还存在没有文字的语言。文字起源于图画,具有表意功能的图画虽然被称为“图画文字”,其实它还不是真正的文字,只有当它向语言靠拢,获得了一定的语音时,才成为真正的文字,⑤这正是象形文字和表意画的实质区别。文字和语言也不能割裂开来,用①②③④⑤吕叔湘:《谈语言和文字》,《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

王竹:《英汉表达方式差异及对中国学生翻译与写作的影响》,《中国翻译》1997年第3期。

以上见《中国思维偏向》,第199-200页。

曹伯韩:《文字和文字学》,《中国语文》1958年6月号、7月号。

彭楚南:《孤立语、胶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语文学习》1957年第6期。

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差异说明中西思维差异的观点,就是把文字和语言看作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吕叔湘先生论述道:

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①

正是因为文字具有语言属性,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残存的其他象形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亚述等国的楔形文字)尽管以象形或取象为主,但至今仍有无法破译之处。

最后,从文字的起源看,无论拼音文字还是象形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拼音字母绝大多数都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而“腓尼基字母本源出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②,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源出于楔形文字的腓尼基字母走上了表音文字的道路。

至于英语中词的拼写与发音具有时间性,语言信息依赖符号之间的排列组合来传达,而汉语中的字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排列——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首先从发音上讲,汉语拼音同样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其次,字和词也不能相提并论。词是一种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的时候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在结构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英语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拼写与发音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汉语中字是语素的一种,只是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不是表达语义的最小单位。由语素构成的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如“他”,“水泥”和“计算机”等。诚然,英语单词中的字母顺序是不容轻易更换的,这有别于汉语中的单音节词;但是现代汉语中绝大部分还是合成词(改进,现代化)和多音节单纯词(参差,伶俐,琵琶等),它们在结构上同样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如果把英语中的词只和汉语中的字相提并论,得出“形”、“意”之分的结论,这也是以偏概全,难以令人信服。词是如此,语言信息亦如此。汉语语言信息的表达同样依靠符号按一定的语法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任何语义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内部从词、句到篇章的逻辑排列组合来实现。

结 语

不可否认,不同的语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思维程式。且不说“馒头”和“cake”两种语言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对事物的不同的概括方式,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的语序也会产生不同的语义重点和思维程式,如“我把小刘打了”和“小刘被我打了”;而语序的更换有时会导致更大的语义分歧,如“Ma ny a rrow s did no t hit the targ et”和“The ta rg et was not hit by m any ar ro w s”。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思维,而不是语言。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字形体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语言差异并不是导致民族思维差异的深层原因。在探讨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时,与其在语法规则和文字形体上找原因,不如在政治、宗教、文化政策以及通过文字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典籍和丰富的文学作品等方面找根源,它们对一个民族普遍存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待人接物,甚至一个手势和一个眼神中。在此,笔者无意否认英汉语言在语法规则和文字形体上的差异,也无意否认中西思维的差异,但是由前者得出中西思维“重意”和“重形”、抽象和具象之区分的做法失之武断,而且在翻译实践中,有滋长对原文不求甚解,对译文兴之所至、随意发挥的可能。我们认为,在对汉、英两种语言作“形合”、“意合”的区分的同时,要自觉地防止唯“美”是从、不求甚解的陋习,而代之以严谨、客观的功能描写。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英语系 300071)

曹伯韩:《文字和文字学》,《中国语文》1958年6月号、7月号。

②岑麒祥:《语言学和文字改革》,《语言学资料选编》。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0191648.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词汇理解、阅读理解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标签: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0191648.html,ki.1672-3198.2016.16.07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 词汇理解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着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例如:西方国家将dog 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来表达对狗的喜爱。对比看来,中国却用“累成狗”、“看门狗”等来表示贬义。还有Cheesecake汉译为“奶酪蛋糕”,在西方却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汉译为“牛肉蛋糕”,在西方却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汉译为黑茶,在西方却指红茶,等等这些,在汉语翻译中都给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汉语中雨后春笋在英译中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译中却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商业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却表示亏损、负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词意相反的翻译,却因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 阅读理解上,笔者指出:学习词汇是为了习得词组,学习词组是为了连成句子,学习句子是为了练就段落,学习段落是为了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语类知识,英语基础正是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实践表明,在英语文章阅读上,掌握词汇量是难点,而中西文化意识更是重难点。文章从头读到尾,却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题,导致对文章不理解,心情烦躁,题目难做,甚至放弃习题。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譬如:在第三版《综合英语教程》中第五单元标题“Is my team ploughing”,见此,大家第一感觉就会翻译成“我的团队努力(耕作)吗”或者其他,但是编者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我的马队是否在犁耕”,联系了 A.E.Housman 的诗歌题目,重点讲述的是“生死”,旨在表达作者告诫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翻译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本单元的主题产生误导,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翻译中西思维差异

绿色是我大致的翻译。你们自己做相应修改。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特点 Differences of model of thinking 版本一 总体思路:思维与措辞(diction)——这是重点 思维与句法(syntax)——一笔带过,孙越讲解过 思维与段落篇章(paragraph and passage )——较难,暂时不讲解 一、diction思维与措辞 1、abstract VS concrete措辞的虚实倾向即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VS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 Model of think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nds to be general and abstract, while it tends to be concrete in Chinese language. 西式思维往往比较概括general、抽象abstract,体现在措辞上,英语倾向于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动作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措辞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处理原则: (1)concretion具体化原则 eg: The prevailing wisdom in the neighborhood was that we were spoiling it and that we ought to go back where we belonged. 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In this new year, we face momentous uncertainties: war (or wars), a weak economy. 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战争(乃至连续的战争)、经济低迷等一系列重大的不定因素。 (2)visualization形象化原则 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and in 1966 the amazing North Korean team made it to the quarter finals…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966年,北朝鲜队成功地踢进了四分之一决赛…… 2、dynamic word VS static word措辞的动静问题 The 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 in English lies in the use of abstract Nouns and Prepositions, which leads to preponderance of Nouns and Prepositions over Verbs.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在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此有学者指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由于英汉表达不同的动静倾向,英译汉的过程往往是以“动”代“静”的转换过程。 I was gloomy at the thought that not for me this Sunday morning was the leisurely reading of the Sunday paper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extra cups of tea. 这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再也不能轻松悠闲地一边阅读星期天的报纸一边品茶了。想到这点,我就感到沮丧。 Smoking caused some nausea at first, but persistence conquered. 刚开始抽时觉得有点恶心,可坚持下去就没事了。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期末考试资料 - 副本

一引入 1.What Is Language Transfer?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举两个例子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 Odlin (1989: 27) 迁移是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奥德林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Examples of Negative Transfer:He only eat two meal a day. Morphological transfer (词形迁移)Neither nouns nor verbs have inflections in Chinese. 在汉语中,名词和动词都没有形态变化。 Shanghai is said to have thirteen million population. Collocation transfer (搭配迁移)The noun renkou,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population’, can have a numerical pre-modifier. Population的汉语对应词“人口”在汉语中可以用前置数词来修饰。 3.中文的竹式结构,英文的树式结构能够举例说明 从前这里有一个渔村,村里住着十户人家,这十户人家全靠打鱼、种地为生,生活艰苦,但很安宁。 开始家人是不让父亲抽烟的,得了绝症后,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想抽就抽。 The chunks of a sentence seem to be connected and yet separated, like sections of a bamboo linked by the joints and ye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elf-contained. 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 --Jimmy Carter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 Adverbials and attributes Trunk line: S + V + (O)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第26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5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肖芳英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语言与文化具有镜象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只有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语言的差异。西方文化突出地具有一种“外倾性”,因此印欧语发展了精密性和逻辑性;而中国文化具有“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因此汉语发展了一种能指优势。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外倾性;主体的自我中心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12-0201-02 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比较中西语言的特点时曾说:“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1] 从上下间语境来看,高本汉的意思是说,中国语言因为是一种单音节词根语,它有声调,语法又比较简单,而且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在能指方面的锤炼,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被造就成一种音韵铿锵、和谐和美丽的语言,在这方面它远胜西方语言一筹。 在我们看来,当印欧语突出地发展一种精密的逻辑功能的时候,汉语主要把精力放在能指的营造上,即在单音节词根语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对称和对偶,注重声调的抑扬起伏。因此如果说印欧语是一种适宜于认识对象与描述对象的理性语言,那么汉语则主要是一种简练、含蓄、优美动听、韵味十足的艺术语言,他非常适宜于表达人们的感受、体验与情感。汉语长于暗示、隐喻、旁敲侧击又留有余地,在这个方面,她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许是无与伦比的。汉语和印欧语的这种不同,我们可以在对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中更清楚地看出来。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合与意合 英语与汉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前者语法构成具有明显的形式标志,英语的词、词组与句子的组合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在英语中各种词具有很精密的划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有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英语的动词有时态与语态的变化,能很细致地划分出过去、现在、完成与将来时态,语态则有主动与被动态的区别。在句子组合方面,英语拥有大量的介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英语明显具有一种以形统意的特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是首先从语言抽象出一定的语法规范,并将其形式化标准化,然后以这种形式规范严格地统领着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各种词、词组、主句和从句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因此在识别时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肖芳英(1981—),女,广西桂林人,助教。都可以一目了然。而汉语在句子的组合上所用的主要是一种意合法,所谓意合法就是指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缺少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依靠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构成比较简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和词素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一个音节技术一个词:古汉语中的词性比较灵活,在没有进入句子之前,一个词往往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形容词,形态上一般也没有什么标志;古汉语的组合也比较自由,它缺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划分,没有阴性与阳性、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在句子组合上,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颠倒甚至忽略。总之汉语有较大的自由和随意。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2]汉语句子组合的这种意合法特点给中国文学创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灵活,它摆脱了一些连接词的累赘,也较少受到语法的限制,中国作家在句式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巧妙组合,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汉语是以意合法作为基础,句子成分之间缺乏明确的语义关系,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特别多。例如:他欠你的钱;准备了两年的事物;找到了孩子的妈妈等等。汉语中有些句子一旦脱离了情境,就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各种语义关系难以精确界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正如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一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3]汉语在语法上的这个特点,使汉语不太适宜精密地描述对象和表达思想。 二聚集与流散 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它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操作这种语言的人对逻辑思维的倚重,西方人因为非常重视话语的条理性、清晰性,因此其语言中的句子总是有明确的逻辑中心,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不管有多么繁杂,它们又总是要与中心 201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

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 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他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 英汉语的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7]。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最早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的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析可以归属为中介语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以及双语研究。对比分析即属于理论语言学,又属于应用语言学,以后者为主。对比分析的心理基础是迁移理论、学习理论中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ZHANG Ru-qin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different too.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briefly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in greetings,appellation, farewell, plot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able languages etc. Key words: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society, the western I.Introduction "Except by the structure of rules ,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o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lso will be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The rules for using here refer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he language belong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ay and content of the language use appropriately."(From the mankind o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language is also developed, transformed.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very obvious,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the greater the regional difference.Cultural difference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history and culture, race, climate, geography, etc, are different for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For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etiquette.But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objects, methods and content is not the same.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natural that his greeting, even don't know the passers-by.Not they say "hello", the purpose of the object, but not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contact with you, just used a form of life etiquette.In China, if for no reason at all to this stranger greeting will cause their vigilance, think what's wrong with you.So, generally do not ignore stranger in China, most just laugh it off, there is no language communication.Actually no matter to anyone, in the face of someone smile to say hello, will be affected, like see the sunshine mood follow up, a naturally smile.As a result, tour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the oncoming person said hello to us, don't show a puzzling expression, even ignored!That's very impolite.The Chinese way of greeting is unique, very close to the life and personal, commonly used to say "where you going?""What's wrong with you?"Or "have a meal?""This period of time?"Although the use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but does not need the exact answer, because it is only a greeting, to see each other, with all these words instead of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中西方思维表达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表达差异与翻译 1. 我原先打算十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为很扫兴。 2. 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3.虑到上届政府遗留下来的危机,我们在过去七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也就尤为显著,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1.即使他的信念还未被人普遍接受,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就敢去做。 2.他对那些不赞同他的人,有着无比的耐心和宽容,忍受他们对他的无礼,这令人很敬佩。 3 如果每采取一项行动都考虑将来可能要发生冲突,那要取得和平是不可能的。 4. 为了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存以至真诚合作,我们能做些什么? Franklin Roosevelt: 5. 如果我们以怀疑、不信任或者恐惧的心情去寻找和平,那么就得不到持久的和平。只有以了解、信任以及由坚定的信心所产生的勇气,我们才能得到持久的和平。 6.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向前进所需的努力化为乌有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John Kennedy: 7.如果我们能够团结起来,那么在许许多多的合作事业中,大概很少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8.如果我们分裂,那么大概我们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我们不敢在争吵和分裂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挑战。

9.幸福并不建立在仅仅拥有金钱上,它建立在由成功引起的欢乐,创造性工作所激发的热情。 10.一定不能在疯狂地追求转瞬即逝的利润的过程中忘记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精神上的鼓舞。 11.在这些暗淡的日子里,如果我们从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我们不应该听天由命,而应该让命运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同胞服务,那么,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完全值得的。 12.当我们为全体中国人努力提供机遇和条件让他们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时,当我国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并且值得帮助的人时,公民服务必须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的各项准备工作的核心。 这次周年纪念应该是对过去失误进行诚实评估的机会,同时也应该是对做好今后工作表达同样决心的机会。这样,我们就可以免遭挫折,并把这次周年纪念变成一种鼓舞和成就。当我讲这番话时,我相信――今天上午我们听到的发言也使我相信――我是代表联合国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代表讲话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