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我国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关于我国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关于我国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关于我国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关于我国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从联系的观点看民工潮现象

社会工作翁培程 51133500044

摘要: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向城市,形成了一股“民工潮”,这种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转移现象,既有历史的原因,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民工潮的出现,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在某些方面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民工潮现象表征和成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分析了民工潮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普遍联系;影响;对策

(一)民工潮现象的成因

1、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导致“民工潮”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只因,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既要认识产生它的原因,又要研究和认识它的结果,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它的源头在农村、在我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流向则是城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由那些率先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示范效应引发,由一股无数涓涓细流汇集而成一股洪流,并且呈现出越来越迅猛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民工潮”现象和与致病性的一些列问题需要一个亟待全面认识和妥善的解决方案。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人,随着农村人口的

继续膨胀和可耕地的不断减少,将会有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游离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就地转入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其余相当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流入城市。此外,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这些收入差距的逐年拉大和农业比较利益下降也是导致农民进城物攻的直接动机。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工农产品的不等价变换,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即使是在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的收入和城市的职工比起来也是杯水车薪,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更低。这整个收入链条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农民渴望进城寻求脱贫致富的机会。

正是因为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和文化以及环境的差异,才导致了更多的农民强烈渴望进入城市寻找改变自身处境的现状,加速了“民工潮”形成。

2、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加速了“民工潮”现象的形成——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和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最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而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部门本身又无法对过剩劳动力产生需求,因此便形成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的“推力”;另一方面,城市对农村劳动力也存在一定的“拉力”:首先,城市的结构性失业造成了3000多万个岗位空缺,需要农民来补充;其次城市中房地产行业的爆炸式发展,需要带昂的瓦木工等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再次,城市的先进文明以及媒体的宣传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这几个因素带来的“推力”和“拉力”共同导致了“民工潮”现象的加速形成。

农村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着“民工潮”的加速形成。

(二)民工潮现象的影响

1、“民工潮”现象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保证。农民工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职业劳动力短缺的紧张状况,他们几乎承揽了所有城里人不愿问津的脏、差、重、低收入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的高速发展,就没有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农民工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繁荣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活,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其次,外出打工,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农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我国人多地少,而绝大多数人口又集中在农村,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收入偏低,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外出进城打工,许多耕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有利于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农民把打工挣的钱寄回家乡,以特有的方式弥补了我国农业经济的不足,大大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开阔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一些农民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回乡创办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民工潮”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农民到城市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直接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洗礼”,接触到了进步的价值观念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传统观念中那些封建意识、小农意识受到了猛烈地冲击,培育了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和理性心态,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从而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2、“民工潮”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影响了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大量的民工流入城市,加重了城市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负担,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堵塞,能源供应紧张,城市生活质量下降。民工的集聚地大多非常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也容易隐藏火灾等不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和公共安全。

其次,“民工潮”造成的后方空巢,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四五亿农民离开家乡,涌进城市,他们中挣到钱的人乐不思蜀,而那些没有挣到钱,即使工作不如意也要苦苦支撑不愿回家乡的人也大有人在。于是在他们身后留下的是农村里的老幼病残以及抛荒的土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人问津,农业技术推广难以进行,这样势必影响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最终导致农业生产的滑坡甚至停滞,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民工潮”带来问题的对策

1、积极引导,科学分流。

对于大量进城的农民,我们既要看到他们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活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也要关注他们对社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从实际出发,对民工积极引导,合理调节。把流动人口规模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适当扩建一些适合民工活动成所和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接纳流动人口的能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和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不断满足城市客流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我们要培育劳动力市场,搞好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牵线搭桥工作,灵活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对过量流入城市的民工,采取适当的经济、法律手段加以调节和控制,使民工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振兴农业,缩小城乡差距。

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城乡差距,振兴农业,提高

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应加强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开拓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开发利用好悠闲的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逐步提高农民收入,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通过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中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网络,小城镇星罗棋布的城镇化体系。并且通过科学种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国土等方式广开农民就业门路,也可以通过推进农村非农业化的进城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现象中的社会心理学

公交车让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字:从众心理心理学道德素养 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坐公交,在车上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有人需要座位时,如果前座的没有人让座,那么,其他人都不会轻易起来让座;如果有一个人起身的话,那么后面马上会有其他人站起来。不去让座的人总会有某些素质,道德缺失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这种人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部分人,而是那些让座位的人。在表扬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同时,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分析到这些好心人最原始的动机和致使他们让座的原因呢?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人们日常行为活动中的根本的引导性和固然的高尚性,但支撑其行为进行的直接心理因素我们还是要经过一番讨论。 当我们在音乐厅里欣赏演奏时,一曲完毕,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即使你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音乐,你还是会不自觉地跟随大家一起鼓掌?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的从众行为。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但是,就让座而言,当一个青年为一位老人起身让座之后,一定会有第二第三个青年站起了,尽管最初他们并不想移动自己的屁股,又是什么导致这种不动则已,一动皆动的现象呢?也可以用从众来解释吗?社会传染效应模式之一“变色龙效应”可以说明这一从众心理,即当你看到其他人一些行为时常发生时,你也许会不知不觉的加入其中,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根本要件是,起引导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少数个体。像我们所研究的这种情况,单个个体影响引导其他人,最主要的前提还是需要建立使社会某群体都认可尊重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

描写关于社会现象的议论文

描写关于社会现象的议论文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 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 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 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 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 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 是些不相干的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 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那么你就是错的。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还 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 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 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 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在“韩白骂战”中,“抽嘴巴”“付出血的代价”等暴力字眼出现频率极高,由此现 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可见一斑。作为长辈,作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成天个把打啊杀啊血 啊等话儿挂在嘴边,这社会的暴力倾向能不严重吗?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个讯息:以拳 头解决问题。从家庭暴力到校园斗殴再到社会不良青年打群架,难道其中没有值得反省的 东西? 以上是我从“韩白骂战”中看到的几个与现今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至于“韩白之争”,我看那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韩寒骂白烨,也会有其他人骂白烨或其他胡诌之人,在 整个事件中,韩寒不过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姑且把“韩白之争”看作是现今社会某些 长辈勉强这么称呼他们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或不了解后辈,而年轻一代渴望被肯定被尊重的 一个见证吧。 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 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 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哪几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从根本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实质上体现了人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当前的突出任务之一。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

失。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以现在的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

以现在的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 社会现象作文写作 近年来有些低俗话语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无独有偶,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眼下却成了“红人”。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成为一大看点。 而今年,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件接二连三:电视的相亲节目被叫停,“凤姐”和“伪娘”相继走红,日本女优 __访问上海时受到热捧……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 一、感受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如:xx 年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江西卷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xx 年课标卷的对“中国变化”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大纲卷的“彩票最诚信业主”等。 我们必须明白:这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的“社会现象类”作文模式,我们必须掌握! 二、社会现象类作文特点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问题详解)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容 4.访问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12、关于文献调查法的表述有误的是() 1.文献永远落后于现实 2.文献调查法往往是一种先行调查法 3.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是:浏览、阅读、筛选、记录 4.文献调查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13、下列选项中,不能提高调查信度和效度的是() 1.合理安排调查方案 2.切实做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 3.认真教育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选择有经验的调查人员 4.科学设计调查指标 14、关于普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1

当前社会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框架最初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入21世纪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把社会建设纳入四大建设之中,而且摆在突出的位臵。社会建设要是从大处着眼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济基础、政治保证、文化支撑;要是由小处入手,就是从四位一体的角度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样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形成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这四大理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六大民生任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针对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文化管理之外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民生建设概念和社会建设概念在进一步扩展,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六大任务,还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人口方面的工作也纳入进来。 为什么在新世纪要如此鲜明、如此高调的把社会建设摆在这么重要的位臵?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这个重大变化还不仅仅是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发现中国发展出现的很多阶段性特征不仅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大体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过剩。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理论上讲不是完全靠市场机制就能满足供求的,这需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由于这一重大变化,党和政府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二是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在讲打破平均主义,当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2016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型材料作文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接电话”材料作文,这个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老王打工抵债”,选自上年的新闻报道; 北京卷,“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取材于时事热点,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 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的争论”的材料有2014年3月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口水战的影子; 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原型为湖南省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 2013年全国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寻找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 这些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的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住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看法的用意。社会现象类作文题占三分之一。 一、“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 1、正面材料。如全国课标Ⅱ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浅谈当前教育几热点问题的认识

浅谈当前教育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就几个社会议论较多的教育热点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对于一些群众来说,他们也许更关注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升入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一种好生活。他们也许不太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收益。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非常棘手。这也正是我们常常为之苦恼、为之困惑、为之进退两难、为之遭人诟议的问题。许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绕“高考升学”这个目标来运转,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灾难。科举制度曾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却以百弊丛生的面貌而废除,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把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具有长周期、迟效性等特点,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教育发展并非单向度服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我始终认为,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体现和实现 (二)关于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 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中小学校出现的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现象,社会反映比较强烈。国家教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连续两年抓紧专项治理工作,初步遏制了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方面、各地区在认识上还不够统一,治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学校在收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具体分析。对腐败现象要坚决克服和惩处。但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这方面情况时也要实事求是。有的把教育界说成是暴利行业,这是以偏概全,是炒作和误导,不符合实际。就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主要还是投入不足。如果找不到病根,就不能对症下药,达不到治本的目的。研究学校收费问题,首先要计算教育成本;第二是确定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本的分摊比例;第三是制定收费标准。这样,判断学校收费乱与不乱才有科学依据。转移支付不能光看支了多少,而要看学校实际得到多少。在农村,我们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损害的是农民的长远利益。 应该看到,中小学乱收费、“择校生”高收费问题实质是社会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与择校现象有一些同源性的原因,虽然这与教育本身的制度缺陷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就业、生存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学生应该承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一点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垂手可成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较重,一定程度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无意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学生们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讲师打高分。研究结束后,学生们被暗示自己对讲师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尽管如此,

社会现象类议论文例析.doc

社会现象类议论文习作例析 余明朝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 一、习作原文 【习作题目】 Students Grading of Their Teachers 1.学生给老师打分已很普遍; 2.人们对其持不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3.你的看法。 【习作解读】 显然,此任务是写一篇议论文,主题为对学生给老师打分的现象进行议论,开放性较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阐述其原因并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观点和态度。该话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有一定的语言难度,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通过此文的写作,也从侧面提示了学生在注重写作基础训练的前提下,也应该注重培养积极思考、灵活运用、自由发挥等能力。 此次的写作任务出题相当巧妙,写作内容涉及的词汇和句型都属于新课程标准范围。题目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高度概括能力。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可能生动而富有灵性。此题目能引发学生对平日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反思,学会换位思考,这对中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培养非常重要。 【习作展示】 Students Grading of Their Teachers Nowadays, a lot of schools ask their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o grading their teachers. As a teacher, 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satisfy their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Meanwhile, it is admirable that school teachers prefer to expose themselves to their students. If the system of grading of teachers by students is introduced, it will benefit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or one thing, the system will give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an insight into the minds of the students and show whether the teachers are successful in getting their lessons understood by the students; for another, it will also encourage the good teachers to continue their efforts and motivate themselves. What is more, it will expose those who are not doing enough and will lead them to correc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 towards students. Thu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ill certainly improve. In a word, it is a promising concept and will bring surprisingly good results if applied with the right conditions. 【习作点评】 作者观点明确,赞成学生给老师打分。作为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老师。这样,不仅对学生、学校有利,而且对老师本人也有利。这样,老师就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看自己是否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将是对自己的一次鼓励,为继续前行增添动力。如果学生的认可度不高,老师就应进行反思,调控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这样,教学质量肯定会提高。作 1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问答题)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问答题及论述题》 B 比较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他们在第一步都要依据某一标准将总体分为不同层次或群体。不同点:(1)层或群划分的依旧不同(2)抽样方法不同(3)适用的范围不同。 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联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类型。(1)因果关系:是指在两个有关系的变量中,因为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2)相关关系:是指变量的变化之间存在着非因果关系的一定联系和一定关系。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变化的方向来看,可以分为正相关与负相关;从变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正相关,也叫直接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这种相关关系是负相关,也叫逆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直线相关;当一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发生不均等的变动时,这种关系称为曲线相关。 C 采用再测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要适当。2)再测法适用于测验项目多的速度测验,而不适用于项目少的难度测验。3)应设法调动被调查者再测的积极性。 操作定义的设定有哪几种方法?如何进行操作化? 答:所谓操作定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对概念所作的说明。其设定的方法有:(1)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来设计。(2)用看得见的社会现象来设计。(3)用社会测量的方法来设计。其做法是:把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这些指标一般都是与概念中的变量相对应的。这一过程也就是概念的操作化过程。 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例题进行操作化? 答:1.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2.操作化的作用:(1)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2)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3)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3.概念和命题的操作化步骤:A)明确概念的确切涵义。B)进行探索性研究确定概念操作化的框架。C)对概念或命题进行分解。D)确定命题的评价体系。 测量层次的的分类?测量层次的选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分类:1)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这四种测量层次分别对应于概念中的: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四种变量。选择测量层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要“量体裁衣”,根据测量对象的特征选择测量层次。2)要根据研究条件选择适当的测量层次。3)要根据调查研究对准确度的要求和实现它的可能性来选择测量层次。4)用较低层次测量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层次测量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之则可以。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是什么关系?含义?怎样检验?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答:1.关系: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效度是信度的目标和归宿。任何科学的测量,都是效度和信度的辨证统一。具体地说,社会测量中信度和效度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可信且有效;第二,可信但无效;第三,不可信且无效。 2.含义:信度是指测量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一是测量方法的可靠,二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量的准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量无论其信度有多高,若效度很低也是无用的。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有:再测法、复本法和分半法。测量的效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测量方法的效度,二是测量结果的效度。如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度与信度:1)在命题的假设阶段,应明确概念,对课题及调查目的进行操作化,以提高表面效度。2)在调查实施过程中,根据课题恰当使用调查方法或手段,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与效高。3)恰当选择调查对象,是所得资料具有代表性,提高其效度。4)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注意调查者个人的特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手段的缺陷、调查者对课题的理解等,以减少这些因素对调查研究信度与效度的影响。5)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应减少资料的差错,整理后的资料应做到合格、真实、可靠、准确、完整、系统等。6)在资料分析阶段,应注意对资料的解释要以数据说话,要从整体思考。 测验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最重要5个用途: 答:1)考试与选择新进的职工。2)分配工作岗位与任务。3)作为调整工作与职务的参考。4)制定培训职工的方案以及考核培训的效果。5)作为职工咨询与指导的依据;6)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参考。 测评表的制作3个程序:答:1、要对欲测内容下操作定义。2、根据内容或指标设计测评题。3、最后由评定人,根据测评题进行评分,汇总得出结果。 抽样调查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和步骤。 答:特点:1)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出样本单位;2)根据样本资料估算总体的数量特征;3)抽样估算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使用范围:抽样调查广泛应用于自然界、技术领域以及复杂的社会经济领域,从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来看,它主要适合于:1)适合于对大量现象的调查;2)适合于需要进行全面调查,但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经常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3)适用于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调查;4)适用于要求资料信息及时性很强的现象;5)适用于对全面资料进行核实。步骤:1)确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决定样本容量;4)决定抽样组织形式并抽取样本;5)评估样本。抽样的概念和抽样的基本术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抽样:抽样指的是从某个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抽样的常用基本术语有:①总体。它是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也就是最基本单位的集合。②样本。它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③抽样元素。它指的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最基本单位,也称“抽样分子”或“个体”。④抽样单位。它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⑤抽样框。它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⑥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⑦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⑧抽样误差。它是用样本统计值去估计总体参数值时所出现的误差。 抽样的作用?(如何理解抽样的作用?) 答:抽样调查是人们“由部分认识整体”的重要途径,而抽样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手段。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抽样主要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选取问题,即如何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对象作为总体的代表的问题。 抽样和抽样调查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答:不是一回事。因为;第一,抽样和抽样调查不能混为一谈,抽样只是抽样调查的前提和一部分,只解决抽样调节过程中的选取调查对象这一问题,抽样调查的其他所有问题都和另外的方法我解决。第二,抽样只是抽取样本的方法,而不是调查方法或资料收集方法,进一步的说,即使抽样调查,也不能定义为一种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 抽样的类型有哪些?答:总的来说各种抽样可归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大类。其中概率抽样又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5种。非概率抽样又分为: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4种。 抽样的基本步骤(程序)是什么?(抽样应当怎样进行?) 答:抽样的进行分为六个程序:(1)界定总体。(2)决定抽样方法。(3)设计抽样方案。应遵循目的性;可测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原则。(4)制定抽样框。(5)实际抽取样本。(6)样本评估。评估样本的基本方法是:将样本的重要特征及其分布情况与总体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答:优点:1)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少于普查;2)应用范围较广;3)时间短,但准确性也有保证;4)调查项目多,收集信息丰富。抽样调查的局限性:1)对于调查总体尚不清楚,不清晰的调查对象很难进行抽样调查;2)样本单位较多,往往影响调查的深度;3)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使用能力。 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的区别:答:1)个案调查是通过深入“解剖麻雀”来描述各个“点”的情况。(典型调查的作用也在于此)2)抽样调查则是要了解“面”上的情况,它试图详尽地分析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D 调查报告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调查报告是怎样构成的?)答:常见的调查报告结构包括:标题,署名,前言,主体和结尾几部分。(1)标题;用以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2)署名,用以明确报告的责任者和知识产权的归属。(3)前言也即导语,能够使读者对全文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4)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和主干部分,陈述情况,列举调查材料和分析论证主要在这部分完成。(5)结尾也叫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 调查报告的含义?它有哪些特点?种类?答: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调查资料所写出的真实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它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2针对性。3典型性。4指导性。5时效性。调查报告的分类: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普通调查报告和学术调查报告两大类,其下再依据不同标准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答:调查报告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交叉结构。(1)按照事物各组成部分或事物的不同性质、特点分类来安排结构的方式为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横向展开成并列在若干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事物自身的多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及彼的横向联系,从中体现调查报告的基本观点。(2)按照事物的发展阶段和逻辑次序来安排主体结构的方式属于纵式结构。其特点是把报告主体纵向展开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按照顺序自然衔接。它或者以调查过程为序,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事物发生的经过为序。这种结构多见于内容较为单一的调查报告,有利于使读者了解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清楚地把握其内容。(3)交叉结构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往往是一种为主,兼用另一种,即总体为一种,局部为另一种。这种方式容量大,更有利于深入问题和形成全面的结论,写法方便、灵活,因此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比较复杂或重要的调查报告,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调查报告的观点的形成,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调查报告观点的形成应当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准确。观点必须由客观实际调查材料提炼而成,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鲜明。观点必须直接、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概念含混。第三,新颖。观点要反映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新视角、新主张,有突出的社会意义,不能是老生常谈或无病呻吟。第四,深刻。观点是反复认识客观实际的产物,必须透过现象指出本质,一针见血,不能就事论事,隔靴搔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