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葛兰西研究综述

葛兰西研究综述

葛兰西研究综述
葛兰西研究综述

葛兰西政权与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4级范宜彬

2014030501026 葛兰西在国内受到关注,已经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了,为了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庸俗经济决定论等思想,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走进了人们的视线,90年代随着文化产业的进步,如何构建批判视域切实分析大众文化成了必须应对的课题,于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升温并成为人们热议的观点,随着研究需要,关于葛兰西的翻译介绍逐渐增多。国内学者重视对葛兰西理论内涵的挖掘,些别扭与不妥,然而它是有深厚的学理根据的。陈燕谷认为霸就意味着强权和暴力,但领导权的运作主要不是暴力的和强制性的措施,而是通过社会中大多数人自愿的认同而实现的,是人民大众的“同意”的方式,所以翻译成领导权更加接近葛兰西的理解。

分析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孟平从有机知识分子的角度入手,认为葛兰西最先看到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葛兰西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知识分子的问题,极具启发意义。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角度,还有的重视个案的联系。譬如北大中文系饶翔在《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的文化思想探要》中系统梳理了葛兰西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的论述,用葛兰西的某些观点解释中国文化里的一些现象或任务,揭示出葛兰西的文化思想的生命力。

第三,将葛兰西思想与其他人的思想进行考察与比较。

比较葛兰西和卢卡奇、柯尔施的思想。徐崇温认为他们都强调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意识对于历史的能动作用,因此哲学倾向一致,可以一起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讨论。敦庸则认为葛兰西的思想和卢卡奇、柯尔施的理论有“本质的区别”,卢卡奇眼中的历史是人这个精神实体的产物,无产阶级也只是历史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载体,葛兰西则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意识是以符合客观历史的必然性为前提的。卢卡奇否认自然界存在辩证法,葛兰西则坚持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不能把他们看做统一流派讨论。

比较列宁和葛兰西关于领导权的思想。潘西华等认为列宁侧重政治领导权的夺取与建设,葛兰西更注重政治领导权获取前后,意识形态领域内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夺取与巩固,更注重无产阶级自身以及无产阶级“自觉”的培育。

比较葛兰西与马克思的思想。黄伊梅认为马克思和葛兰西关于市民社会的定义是不同的,并进一步区分了他们对于国家和领导权概念的理解,并指出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争夺的策略是阵地战。

这样的深化远没有停止,实际上,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和他的学生普兰查斯,新葛兰西主义者拉克劳、墨菲,哈贝马斯、萨义德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国内还有很多关于葛兰西与以上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比较的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结合中国现实谈葛兰西理论的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胡杰华等认为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巩固和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常识,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也倾向于将葛兰西的思想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如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实践哲学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等,但主要还是陈述性的,较少对其加以分析和运用。

第一,从整体上对葛兰西生平、思想、著作进行概述。毛韵泽的《葛兰西:政治家囚

徒和理论家》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以传记体全面客观评价葛兰西的专著,涉及他在哲学、政治学、文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研究。徐觉哉在《社会主义流派史》中认为葛兰西发展了卢卡奇和科尔施的“总体性”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总体革命的理论和“阵地战”的革命战略,并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衣俊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讨论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实践哲学。认为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解决人类的异化问题和人类解放问题提出了一种文化变革的思路。

也有学者在概述葛兰西思想的同时予以高度的评价。如余文烈在《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中认为葛兰西是欧洲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阵地战思想和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是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之一。在伊承哲、林康裕、刘培成所著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葛兰西的阵地战思想、国家理论、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和创立群众性政党思想,都被看作是欧洲共产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二,侧重于微观领域的理论研究。

“总体性政党”思想研究。对这一思想研究较早的是郑楚宣,他在1987 年就发表了《葛兰西的总体性政党理论》,并多次进行了完善补充。他强调葛兰西比较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总体性的不同,肯定无产阶级政党具有真正的总体性,并分析了政党所以成为总体性的原因以及我们应如何建立总体性世界观、实施总体性功能。

术语的中文翻译争论。例如意大利文“egemonia”或英文“hegemony”的中文翻译就存有争议。有学者主张采用“领导权”的译法,有学者则翻译为“霸权”。上世纪末学者们在最初介绍葛兰西思想时,都用的“领导权”的译法,例如1983 版的《狱中札记》。这么翻译,在学者周凡看来,“egemonia”是葛兰西用来形容某一社会阶级阶层争取其他社会阶层或者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他们加入进来,愿意被这一阶层所控制。此外,将“egemonia”理解为“霸权”的也有,曹雷雨等翻译的2000 年版的《狱中札记》就是如此。持这种观点的认为,“霸权”的意义其实很广,它包含着“支配权”、“控制权”、“主导权”的含义。周凡赞同“霸权”的翻法,虽然从中国人的文字习惯看,“领导权”的译法更可取,但它却“遮掩”了葛兰西赋予“egemonia”的特有内涵。用“霸权”看似有想研究的基础上,有以下创新之处。第一,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探讨葛兰西的思想,讨论了二者关系。国内外部分学者在研究葛兰西时,往往倾向于淡化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后,再来讨论他的思想理论。本文在探讨葛兰西政党与文化领导权思想产生的背景中不仅讨论了现实情况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而且主要研究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对葛兰西的影响,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探讨了葛兰西的政党和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当前现实的启示。

第二,探讨了政党与文化领导权之间的关系。政党获取政权合法性,除了依靠暴力取得,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支持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学者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讨论有很多,但把他的政党思想单独提炼出来进行讨论的文章很少,把政党和文化领导权相结合讨论,并探讨二者关系的思考就更少了。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政党合法性的获取和巩固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文化领导权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持,政党与文化领导权如何互动,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述。

第三,结合中国当前实践,探讨了葛兰西思想对我国执政党思想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启发。学界对葛兰西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翻译、介绍上,没有和中国实践有机结合。对文化领导权的研究,也没有结合政党做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在中国当前巩固文化领导权的进程中,知识分子无疑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葛兰西理解的知识分子有什么特点,知识分子有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如何利用知识分子巩固文化领导权?当下我们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有何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必须回答的挑战,极具现实意义。播统治阶级文化,以此对市民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予以改造。所以这里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用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去说服和教育群众,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

级的价值观。

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角度,任洁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中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要吸收借鉴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和本国国情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共同思想基础。

从政党组织建设的角度,蔡玉华在《葛兰西的政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中探讨了政党是集体意志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知识分子在政党中的作用等问题,肯定葛兰西的政党理论对我们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探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文章有很多,但关于政党理论的文章并不多,具有针对性地探讨葛兰西的政党与文化领导权关系的文章很少,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巩固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相结合进行对策性研究的就更少了,这也是葛兰西政治思想研究中隐藏了的可以升华的重要之处。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国际关系理论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白云真 内容提要 中国学者已意识到新葛兰西学派对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的重要意义。他们在对其评述的基础上尝试着以该理论来分析变化中的全球政治经济与国家战略,但在探讨新葛兰西学派的学术局限性及其之所以受到其他学派质疑与批评的问题上,学界对之探讨并不充分。作者分析了新葛兰西学派的研究方法、葛兰西式概念的运用以及它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新葛兰西学派所呈现的张力问题,进而思考新葛兰西学派的未来研究议程,旨在推动中国学者从批判的视角来审视新葛兰西学派,以便更好地以此探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中国国家战略以及地区战略等现实议题。 关键词 新葛兰西学派;批评;研究议程 作者简介 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讲师,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学博士后。(北京 邮编:100081)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1) 02-0080-16 *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的课题以及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南京大学的李滨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勇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张严冰博士、黄琪轩博士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建议性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文中疏漏之处由作者负责。 % 80 %

2011年第2期 在21世纪之初,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N eo-Gra m sc i a n School),探讨其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中国学者不仅分析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贡献,而且还追溯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国家角色、美国霸权与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世界秩序变化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等。&然而,他们探讨更多的是新葛兰西学派的核心思想、方法论意义及其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也意识到了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完整性,认为它对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之分析缺乏相对的实用性,?但学界较少涉及葛兰西政治思想及其概念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限度问题。为此,笔者尝试着论述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方法、学术意义及其限度,思考进一步把葛兰西政治经济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途径问题,旨在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学者加强对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探讨与经验分析。 一 新葛兰西学派 在1981年和1983年,罗伯特%考克斯先后在#千禧年?(M illen i u m)杂志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借此开创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传统。(考克斯认为,葛兰西的概念性框架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揭示了国际层面上的霸权机制。此后,不少学者运用葛兰西的思想与方法思考世界秩序的变革与转型, % 81 % & ? ( 参见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20-30页;王铁军:#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载#欧洲?,2000年第5期,第34-40页;王铁军:#民族国家与经济全球化?,载#国际论坛?, 2000年第4期,第5-11页;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14-19页;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8-39页;李滨:#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与市场?,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第44-49页;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15-20页;白云真:#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第139-154页;白云真:#跨国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概念与框架的建构?,载#国际问题论坛?, 2006年冬季号,第134-136页;白云真:#世界体系论与新葛兰西主义的比较研究?,载#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夏季号,第59-71页;李恒阳:#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第59-64页;白云真等: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209页;贾文华:#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第44-51页等。 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20页。 Rob ert Cox,!Soci al Forces,S tates and W orl d Ordes:Beyond In t ernational R el ations,?M ill ennium,Vo.l10, No.2,1981,pp.126-155;Robert C ox,!G ra m sc,i H ege m ony and Inter n ati on al R el ations:An E ss ay i n M et hod,?M il le nn i um,Vo.l12,No.2,1983,pp.162-175.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基于此,葛兰西还首创了知识分子的概念。在他的上层建筑概念里,知识分子是联系市民和政治社会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阶级的管家兼代理人在对于霸权的建立和推广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一个愚民社会,是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中介介入其中进行引导的,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化霸权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产生于市民社会的,而参与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葛兰西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是职能的不同,权力和作用的大小不同而已。 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文化一方面具有创造的正面价值,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拜教物。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受物质现实的制约,它对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影响与反作用。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的主体是超个人的,霸权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意识形态,所以,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之行动。在葛兰西提出的“有机意识形态”概念中,主体是知识分子,物质载体则是教会、学校、大众传媒、工会、党派等组织团体。这种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制造并传播,在文化霸权的实行过程中。文化中这样一群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具有领导文化和总体意识形态的作用。现代社会,宗教、法庭、工会、传媒文化都已经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与工具,统治阶级不是一味的强制性领导,而是含蓄的将对于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机构潜移默化到大众生活中去,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这些大众传媒机构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我觉得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分两个角度,一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和领导,二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当国家的意识形态

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常乃惪和《中国思想小史》

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 ———常乃和《中国思想小史》 葛兆光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常乃(1898~1947)和他的《中国思想小史》。在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中,常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一方面,他与当时的激进和保守两方不同,把国家和制度的建设放在文化与思想的改变之上;另一方面,他也与当时新旧文化论争中的两派都不同,对古代传统的意义与当代思潮的渊源有自己的判断,他带着这些思考写下了《中国思想小史》。本文指出,这部《中国思想小史》,既显露了他的思考,也暴露了他的缺陷,这部书虽然不能算是名著,但从学术史角度看,它却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历程中薄薄的一页。 关键词  常乃 思想史 政治史 激进与保守 这里要讨论的是常乃(1898~1947)和他的《中国思想小史》。 晚年的洪业(煨莲)在一次回忆时,曾经说到他对常乃的印象和抱憾。大约在1923年前后,燕京大学准备请王桐龄来教中国史,但王桐龄却 推荐了常乃,当时,洪业有点儿看不起只有二十 五六岁的常乃,“常乃来了,但我对他印象不好,他像个干瘪了的书生,头发乱七八糟,脸也不刮,长年穿一件破烂的蓝布大褂,因为他刚毕业,便聘为讲师,在宿舍分配了房间给他住,他在里面整理讲义,很少出来,我也很少理会他。我太太和我常请其他教员来吃饭,可我不记得有没有请过他。教了一年,他大概也觉得没受到赏识,就辞职了。我也没费力气留他,心里想走了也就算了。结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这个人后来成为青年党的台柱,是宪法运动中很重要的人物,又建立了新的历史学派,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而我却错过了他”①。 这个使洪业直到晚年还相当遗憾的常乃,现今,学术史和思想史可能都已经不太关注他了,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他倒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说他值得重视,一方面是他对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确实有他的特别之处,另一方面是他本人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演出也相当引人注目,两方面都可以列入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史与思想史。 一 常乃确实是一个很奇特的人②,说他奇特,并不是讲洪业先生所看到的他的邋遢和不拘小节,而是这样一些地方:首先,他成名很早,在“五四”以前的1916年到1917年间,不满20 岁的常乃,就和当时大名鼎鼎的教授陈独秀发生过一场争论,令人很惊异的是,年轻的常乃对于传统的 18

葛兰西思想及研究意义浅析

河南大学课程论文 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的一点 体会 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原威则副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学号 104753080111 姓名张丽 (2008级)

河南大学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后的体会 科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吕世荣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学号 104753080111 姓名张丽 (2008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后的体会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全面准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从而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正确、深入、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当时欧洲各国相继仿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又都陆续失败。一些革命家开始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寻求与探索新的革命途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葛兰西与卢卡奇、科尔斯被并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都是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或领导者,都是在本国革命失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反思。体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具体化思想。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斯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科尔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为标志。卢卡奇的主要理论就是物化思想。他说:“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包括一切的,以至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1]p143-144.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标志是把可计算性和合理的机械化应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合理的可计算性弥漫于社会的个个方面,甚至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和才能也不再是他的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人能够像对外部世界的物体那样加以占有和处置的东西。卢卡奇还研究了走出物化的基本途径。他认为总体性的渴望是走出物化的基本途径。“只有作出经常不断地努力,通过把存在的物化结构同总体发展的具体地表示出来的矛盾联系起来,注意到这些矛盾对总体发展的内在意义,去瓦解这些结构,才能克服物化”。[2]P290-291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在其产生之初,曾遭到来自第二国际的批判。比如德国革命失败后,科尔斯分析当时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出德国革命失败不像是一般所说的是因为缺乏一个领导夺权的革命性的政党组织的问题,而是缺乏夺取政权的理论和文化上的前提,缺乏意识形态的准备和政治领导的问题。为此科尔斯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通俗读物,向德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第2期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李恒阳 (外交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受到马克思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尽管这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主义;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D8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59-06 马克思生前曾写过大量关于国际问题的文 章,但他并没有把国际关系领域纳入到他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体系中。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受其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虽然它们各有特色,但以下3点是它们共有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从不同学科出发,人类社会可以分成不同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这些分类是主观的,有时显得过于片面。这样,即使你了解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你也不会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注重历史,从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的进程实际 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级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从体系上讲容易产生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所有存在过的社会中,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冲突的主要核心存在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本文谈及的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葛兰西主义的作品更多地直接运用马克思的初始思想,而批判理论者则较少地运用。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很有影响,有关其思想的研究被称为葛兰西学派或意大利学派。他的思想遗产主要是通过他著名的《狱中札记》传播的。 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即他所称的“实践 收稿日期:2005-09-06 作者简介:李恒阳,男,外交学院2003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马克思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 二、葛兰西主义 2006年4月总第88期Apr.2006No.88 外交评论 FOREIGNAFFAIRSREVIEW

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内容简介: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他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在1926-1937年11年间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写作了享有盛誉的《狱中札记》,留下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这些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以“实践哲学”为主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上承卢卡奇、柯尔施的反思,下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重要作用。葛兰西反思并批判了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居于“正统”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夺取文化领导权两个转向。这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过渡和转向,是葛兰西超越卢卡奇、柯尔施从当时革命的具体条件与决策等方面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挫败的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的缺失,进一步深入到作为这一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缺失的根源的思考结果。 一、葛兰西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对物质观作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物质、认识、实践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反对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主张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恩格斯、列宁对物质观作过系统、深入的分析,但主要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则强调得不够。尽管恩格斯晚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对这种倾向有所察觉,并有一些新的补充。列宁也在哲学笔记中对实践、物质、意识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引起马克思主义者足够的重视。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人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独创性本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混同于旧唯物主义。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论述出发,批判布哈林等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把物质结构与物质本身等同起来,从

《绿叶的梦》教材说明

《绿叶的梦》教材说明 《绿叶的梦》是当代女作家葛翠琳用爱之心、美之眼、情之笔抒写的一片优美的散文。 葛翠琳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贫困的,“没有穿过一件合身的衣裳,没有见过一种从商店买的玩具”;童年是寂寞的,“大人为了孩子吃饱,日夜操劳东奔西走,没有精力古迹孩子”;但童年有是幸运而充实的,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给他们读了许多作家的文章,“把我们有效的心灵殆尽一个美好的境地,使我们了解了广阔的世界,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事物”,还让他们懂得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在大自然怀抱里,葛翠琳对世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美好幻想;大自然里的许多食物,一起编织成葛翠琳的童年梦,它用爱、善、美抒写着活泼纯真的童年童趣。 在《绿色的梦》中,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都散发着童年生活的真是、美好。贴近自然,贴近儿童生活,是这篇课文的特点。读着课文,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在第一自然段里,作者起笔为我们描述了一卷大自然的美好童话,并看门见山的直点主旨: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玩具中,“我”对绿叶最着迷。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简要介绍了老师脚我们搜集绿叶,讲述他们的知识和趣闻。对作者来说,那是一种愉快的感受。 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绿叶之梦”。 这三段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读罢,会觉得孩子们的“绿叶之梦”或许是快乐的、悠闲的,或许是疯狂地、美好的,或许使人产生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或许生出想和作者一样到大自然中“疯”一回的想法,或许会应为自己生在大都市里感到些许的遗憾……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在教材课后的习题中,“‘绿叶之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就是针对学生阅读后不同的感受设计安排的。这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个中心话题。 此外,本课在如何生动、具体、形象的进行场面描写上也体现的比较突出。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相关理论涵义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0219694.html,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相关理论涵义的分析 作者:陈金锋 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07期 摘要: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本文根据葛兰西既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对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观点,又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同时强调了实践哲学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的阐述。 关键词:实践哲学市民社会实践哲学的核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5-01 一、何谓“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的涵义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三种:理论之学、实践之学和制作之学。三大学科中,理论之学最明确,制作之学最不完整,实践之学范围最不清楚。 简单地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哲学,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严格地说,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的部分,未上升到理论的部分还不能算哲学的范畴。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对此也有类似的划分,认为哲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他们对实践哲学理解上的一致性,形成了这一学科的主导性传统。 二、实践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 葛兰西所说的实践概念与我们通常意味的“人们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略有差异,他更多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断趋于一致的过程。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是人们对它的误解,是不是跟葛兰西早年身陷囹圄,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其实意在指代马克思主义也尚未可知。不过,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次创造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葛兰西同样承认世界的物质第一性原则,但物质又与精神不可分割。创新之处体现在葛兰西对主观和客观的理解上,与传统的哲学明显不同,传统哲学理解下的主观是与客观不相关的事物,而葛兰西认为主观是必须以依赖客观为条件,如果离开客观,主观也将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主观与客观的在实践中找到了统一。

《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让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么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当年苏曼殊曾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仿佛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 古文今译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时光流逝,语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困难,这在中外都一样。《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聱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皮。 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想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左右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险。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里曾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不过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总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保证译文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精神,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这里原因很多,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古人生活在业已消逝的历史之中,时间已经带走了他们的精神、情感、习俗。虽然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去体验这种历史氛围,通过译文来重现这种历史风貌,但毕竟逝者如斯夫,再好的译者也不能重构历史的真实,而只能部分地还原与逼近真实的历史。即使加上说明,加上注释,也难以完全凸现原文中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情趣。其次是古今语言的时代差异。古人用那个时代的语言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文学范本,而我们却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去追踪和复述它的用意与内容。仅仅是语言构成的差异就使我们为难,因为精密严整的白话和自由灵动的文言毕竟不大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原文中典章、器物、习俗、礼仪的术语早已消失,翻译者不得不花很多话语去解释;还有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律、气脉、风味在白话中无法复现,翻译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去模仿。所以,在原文和译文的“转运”过程中,难免颠簸磕碰得失真或走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者在原文面前总是一事无成,好的翻译有可能使原作“投胎转世”到译文中来,尽管同样有些失真”或“走样”,但臻于化境的译文可以“补偿”这些损失。不过,这需要翻译者对古文有透辟的理解,对白话有娴熟的技巧。 (选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翻译如同月下老人,它帮助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B. 面对前代的文学作品,如果缺少了翻译的牵线搭桥,后代读者必然会感到难以理解。 C. 对译者而言,原文一方面制约并限定翻译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翻译优劣的标准。 D. 只有对文言有精深的理解且能熟练地运用白话文,才有可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 2.下列有关古文今译的表述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3分) A. 翻译者掌握运用古文与今文的水平有差异,个人能力有局限,这会影响到翻译的水平。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_孙晶

5马克思主义研究62002年第3期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孙晶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论述与列宁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理 论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继承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葛兰 西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领导权思想可以说是原创性的:第一,他把这个概念从适用于无产阶 级扩展到也适用于资产阶级,以至于使它成为一般阶级斗争的一个特征;第二,他把文化、道德、知识因素也放入到这个概念中,把无产阶级的道德和知识作为领导权的核心,认为 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前提。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国家统治强制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中阐述其对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关系看法的,并由此论述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应当指出的是,葛兰西虽然可以说是一个上层建筑理论家,但也仍坚持传统的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对在决定形成什么样的意识形式方面是有决定作用的,而上层建筑中的国家,则被当作政治社会的思想、独裁或其他政治高压的工具,它被用于控制大众社会去服从既定的经济与生产模式。不同的历史集团不断/形塑0着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这依靠于他们在形成联盟与分解有凝聚力的思想体系的强度,这样,就可能或不可能产生一个文化领导权的影响。 葛兰西是从国家、市民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角度展开对文化领导权论述的,但葛兰西的这些思想并非是建立于空中楼阁之上的,其理论形成有多种思想渊源。除意大利的知识传统(如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克罗齐的文化)历史哲学理论)和卢卡奇的著作对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有所影响外,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理论可以说是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直接来源。当然,文化领导权从来不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主要概念,但马克思的国家与阶级意识理论,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又确实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马克思的渊源 马克思强调国家的镇压性质,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压迫与统治的机器,国家政权随着资本与劳动以及阶级对立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0(马克思:5法兰西内战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除

许倬云《华夏论述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解

许倬云《华夏论述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解 2015-06-08 10:20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葛兆光 5385次点击:我要评论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时候,“历史”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 编者按:本文为葛兆光老师对许倬云《华夏论述》一书的深度解说文章。感谢葛兆光老师授权。 许倬云 什么是“华夏”?或者,什么是“中国”? 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时候,“历史”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于史家以什么立场、取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

“近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自我矛盾的名称’”(《自序》)。“中国”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为了解答“华夏/中国”给历史学家出的这个难题,为了梳理这个“自我矛盾的名称”以及背后错综的历史,许倬云先生的《华夏论述》一书重新追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论证。 仍就一开头的三个疑问而言:首先,许先生强调“华夏/中国”是一个复杂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犹如“飞鸟无影”、“轮不辗地”,不可能是定格的(第一章)。这就说明,他并不从现存中国来逆向追溯“中国”的合法性,而是从曲折变迁中回顾“中国”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 其次,在“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许先生指出,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其认同基础不一定是国界(国界会变动)、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学判断)[1],甚至也不一定是语言或文化(语言文化也在变)[2],这说明本书不是从政治角度证成“中国”,而是从历史角度理解“华夏”的; 第三,有关这一著作的意图,许先生自己说,这部书是对“华夏/中国”历史形成的“自我审查”,他还说,“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查,对世界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因为“能够如此,邻近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自我审查过程中,

试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启示

目录 摘要 (2) 前言 (3)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3) (一)文化霸权的三个理论层面 (3) 1、市民社会 (3) 2、统治权和领导权 (4) 3、有机知识分子 (4) (二)文化霸权的实质 (4) (三)文化霸权的特征 (4) 1、权威与服从 (4) 2、合法性 (4) (四)文化霸权的维护 (5) 二、文化霸权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再是依赖暴力,而是依赖舆论,依赖于它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权的控制。面对新时代,尤其是我国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如何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预防西方的渗透和西化,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而在实现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自觉自愿的认可过程中,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葛兰西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知识分子 Synopsis:Theories of cultural hegemon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nd hotspots.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tself, further is the ideology of leadership. Gramsci's view,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ies, bourgeois rule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violence, but rely on public opinion, rely on it to the public control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Facing a new era, especially the backdrop of globalisation, how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leadership to prevent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and westernized,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ignificanc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d class in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for the ruling clas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Gramscicultural hegemonyideologyintellectuals

葛兰西的国家观点浅析

摘要:葛兰西关于国家的观点是广义的,即上层建筑包括“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个层面,二者相互结合构成现代国家。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而葛兰西将市民社会看做上层建筑,在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两个部分相互影响,二者达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关键词:葛兰西市民社会政治社会 葛兰西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总书记,因领导意共从事反法四斯斗争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总结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西方国家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狱中礼记》,对“市民社会”作了独特的理解和阐发。 一、葛兰西关于国家的观点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西方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古希腊,这一概念最早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他所指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是相对于“野蛮社会”而言的“文明社会”。近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市民社会”的概念是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提出并最终奠定其内涵的,在他们看来,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即国家。黑格尔则进一步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公共的领域,而人们之所以组成市民社会,是为了通过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因此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种理解,但他颠倒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认为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正确地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但是,在葛兰西那里,市民社会并不属于基础结构领域,而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他正是从这一独特视角来理解市民社会的,这一论点也是其思想的一个根本点,他的全部思想都与这一论点有关。 (二)葛兰西的国家观点 在葛兰西那里,国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家是指政治社会,即“用以控制民众使之与一定类型的生产和经济相适应的专政或其他强制机构”,葛兰西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国家。在此意义上,他明确地区分了上层建筑的两个层面,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在后面的论述中他明确指出:“对国家的基本认识离不开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因为人们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即强制力量保障的霸权)。因此,在葛兰西看来,现代国家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政府的机构,而且也应当被理解为市民社会的机构,葛兰西的独到之处就是扩大了国家的范围,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体,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在这里,政治社会主要是指国家的暴力专政机关,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权力机构;市民社会则主要是指民间的社会组织机构,代表社会舆论,它通过民间社会组织如政党、学校、教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向人们传播本阶级的价值观体系,以获得大众的认同和忠诚。可见,在葛兰西那里,市民社会无论是和国家作为平行关系,还是作为构成国家的一个要素,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1] 二、葛兰西、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用科学唯物史观正确地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它与政治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相对应。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又受制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市民社会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