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

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

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
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

课题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2)课时总第课时

课型新授设计者zhdjiang 授课时间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课程

标准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知识

能力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

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

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

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地球仪的学习,转化为空间经纬网图,并学会区域定位。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

习经纬线知识回忆、思考巩固上节已学知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

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

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

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

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

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

清南北纬、东西

经是非常重要

的。否则就会出

大错。

完成38、39页活动题引导、启发交流、讨论、合作学会知识,关键

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

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

展示制作成果。总结

成功经验和失败教

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

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业设计1、完成作业本。

2、制作完成地球仪。

板书设计

使用地球仪

1、区域定位

2、五带划分和低中高纬划分

3、时差

教学反思

在掌握了有关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后,关键在于对地球仪的使用来观察地球、

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比较欠缺,希望在以后能找一些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地球仪的使用还不是很理想,特别是经纬网定位还不是很好,需要在练习中得到巩固。

作业评批记录

上交情况批改时间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纠改措施

最新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精品文档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将“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习,初步建立了地球仪的一些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立体图象的想象,对初一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至于虚拟的立体图象,就难上加难。为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我的方法是变抽象为具体:一是利用情景引入;二是做小组活动;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目标 l.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3.使学生了解南北极、地轴、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学会使用地球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思路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仪,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地球仪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既落实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紧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来确定位置。最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使用地球仪,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七、教学过程

1.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 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2.认识地球仪,激发了解地球的兴趣。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知道五带的形成与太阳的光照有关。 4.从地球仪上了解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教学难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2.认识地球仪,激发了解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地球,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 1.师:同学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熟悉吗? 我们现在就来个—“我生活的星球”现场知识竞赛,看看谁最熟悉。准备好了吗? 2.知识竞赛(出示课件:“我生活的星球”知识竞赛) (1)我们生活的星球名叫……?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地球”文字与图片) (2)地球的形状是……?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球体”文字) (3)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体积……?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庞大”文字) (4)地球上海水与陆地的面积哪个大?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海水>陆地”文字) 3.小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点击课件出示“行星”文字),是个

不断运动的球体。地球拥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从地球的表面到中心约有6300千米,沿地球的赤道绕一圈约4万千米。地球是目前所知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活动二感知人们认识地球的过程 1.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如一把张开的伞,地是平的,像一盘展开的棋盘。(点击课件出示图片:天盖说) 2.今天的我们早就知道地球是球体,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能帮助他吗? 预设答案:因为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实在太大了,所以让人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点击课件出示“庞大”文字) (1)其实,今天我们能这么轻易地认知到地球的形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而前人的研究也是有过程的。 (2)那么前人研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怎样的?教科书上有这方面具体的介绍,我们也来做个研究,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 (3)两位同学一组,讨论研究。 ①(点击课件出示: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月食现象,确信地球是圆的,并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成为世界上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人。 ②(点击课件出示:西班牙—麦哲伦)1519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西班牙船队一路向西行驶,1522年9月,船队回到了西班牙。这次环球航行向世人证明,地球是球体。 ③(点击课件出示:苏联—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欣喜地感叹原来是一个蔚蓝色的大球。 (5)小结:科学家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 课件出示:研究计算 环球航行 太空观察证明 今天的你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活动三认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1.地球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在不断运动,这颗行星如何运行? 三人一组自由组合现场模拟。(太阳、地球、月球)

人教版社会七年级上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综合探究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 (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b5E2RGbCAP 师:地球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因为它是模仿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plEanqFDPw 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人再补充一些? 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很多。 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 夜更替。公转一周大约是365天。我们所说的自转、公转的时间是大约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有关资料,了解更为精确的时间是多少。DXDiTa9E3d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那么使用地球仪时该怎样旋转? 生:自西向东转。 (边讲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观察地球仪,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来领取地球仪。给同学们5 分钟的时间,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比赛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东西多。RTCrpUDGiT (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观察。) 师:时间到,哪组同学先展示你们的成果?其他组同学看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二组):我们查到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最大,大洋州最小,太平洋最大5PCzVD7HxA 生(一组):我们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 万万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平方千米,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多千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 千米,子午线周长约四十万千米。jLBHrnAILg 生(二组):我们还观察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海峡、国家…… 生:我们还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经纬线。 师:地球仪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暂停一下,和老师一起分析观察的结果。根据观察的结果,老师发现二组的同学善于比较,一组的同学们则善于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各组自己总结与其他组相比,你们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xHAQX74J0X 生: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区别大小,对具体数据观察记录不详细,不认真。 生:我们也注意到大小的不同,但被别的组说了,我们就把别组忽略的数据当作重点……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LDAYtRyKfE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实验中学李秀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纬度带与五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性;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地球仪确定中国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位置。 3.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2.讲解法3.讨论法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 师: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周要走801天,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为了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地球,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答:使用地球仪。 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模仿地球而制作的地球模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一)观察地球仪 1.教师展示地球仪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

提问: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什么? (地轴、北极、南极、大洲、大洋、国家、经纬线、山脉、河流等) (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它交地表于南北两个极点;北极是地面最北点,南极是地面的最南点。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表面纵横交错的弧线,以及地球仪的主体颜色。 (3)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在广阔的海洋上有一些重要的航线,在陆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国家城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所在的大洲。 (4)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上的山脉和河流,然后让学生找到长江和黄河。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南极、北极有着怎样的关系? 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经度是怎样排列的? 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纬线: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纬线有怎样的关系? 北纬与南纬是以哪条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纬度是怎样排列的? 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然后总结完成下列表格: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呢?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结】好,让我们先登上太空,去看看地球。 【播放】影片《从太空看地球》。 【承转】是的,在太空中看地球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察设备是无法看清楚的,还是让我们看地球仪吧! 【叙述】地球仪不是真实的地球,它是人们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仔细,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大家来讨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康峥 授课班级:初一(8)(10)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 划分方法,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能根据具体的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找到事物的具体位 置,能根据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纬网说出事物的经纬度。 3、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以及五带的划分。 二、能力目标: 1、能利用经纬网说明事物的相对位置,能判断经纬网地图。在探 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2、能够利用经纬网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社会,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 间印象,对地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征和排列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各种自然因素,那么地球那么大, 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

到地球的全貌呢?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每次推出一个新的楼盘,都会在售楼处摆出楼的模型,供人观看挑选,还有我们军事上,经常用到模拟沙盘,同样的,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叫做什么? 学生: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一、纬线和纬度 老师:我们的地球仪是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地球发明的,但是我们拿到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相机,我们必须知道它每个按钮的功能、位置,才能争取的使用它,我们的地球仪也是一样,不了解它的构造,那也是一头雾水的,下面大家就来看一下,地球仪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大洲、大洋、回归线等等 老师:好的,看到地球仪我们首先看到了上面有很多条线,还有南极和北极,我们在转动地球仪的时候发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就是地 轴。大家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地轴并不是竖立的,而是倾斜的,所以我们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也是倾斜着转动的?这个倾斜的度数是多少呢?是 23、5度,大家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是倾斜的吗? 老师: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至今约46亿年,大约在它形成后l亿年的时候,一颗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地轴倾斜。由于原始一地球尚无厚厚的大气层予以保护,l这颗小行星非常快的速度猛烈撞击地球。幸亏当时地球上还不存在任何生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失也有得, 就因为这飞来的“横祸”,才使地球从此有了比其它星球更适合生一物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 老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其他几条线具体是什么. 老师:(展示纬线图例)首先我们来看地球仪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这些线,都叫做纬线,大家带着以下的几个问题观察纬线有什么特点? 1、纬线它是什么形状的? 2、每一条纬线是否长度相等? 3、它所指示的方向是什么? 4、南纬和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来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 老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吗?因为在地球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线的,在地球仪上标注经线是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就像我们国家之间的分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教学总结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将“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习,初步建立了地球仪的一些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立体图象的想象,对初一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至于虚拟的立体图象,就难上加难。为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我的方法是变抽象为具体:一是利用情景引入;二是做小组活动;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目标 l.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3.使学生了解南北极、地轴、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学会使用地球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思路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仪,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地球仪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既落实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紧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来确定位置。最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使用地球仪,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七、教学过程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案) 课程标准: 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他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利用表格,通过小组合作,概括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相关知识特点; 3.会通过经纬网确定某一地区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纬度带位置、相对位置,会准确地读出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重难点分析: 纬线与纬度和经线与经度及利用经纬网定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与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经纬度位置的确定是我们了解、分析一个地区地理特征首先会遇到的问题,是进行其他地理研究的基础。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经线、纬线及其交织而成的经纬网都是虚拟的,学生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才能理解和把握。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都接触过地球仪,具备相当的地球仪知识,同时,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知识储备。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理解有较多的难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乒乓球、探究单 学教过程设计:

课后反思: 1、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是课程学习的起点之一,本节课利用刚刚过去的台风罗莎和学生已有的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作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起点,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有助于开展学习。同时,又利用经纬网的相关知识解决台风的相关问题,遵循从社会现实发现问题,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贯穿起来,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知识的落实。 2、这节课时间紧,又是评比活动,上完这节课觉得更多的是遗憾。教学设计对学生和师生互动估计不足,没有考虑突发因素,问题设计没有仔细推敲,部分问题难度较大,导致学生无法适从。如在知识运用部分,生硬地设计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经纬度的环节,缺乏知识的铺垫,学生根本无法读出度数,成为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学生活动不足,对地球仪的利用不够也是这节的不足之一,利用地球仪,学生充分观察和运用地球仪是落实本节课知识的关键,但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过分紧张,生怕学生观察地球仪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忽略学生对地球仪的充分观察,反而导致本节课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探究活动开展注重形式,缺乏探究的实质和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式课堂,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在课堂中实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需要很多时间,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这节课只有40分钟,知识容量又大,兼顾学生活动和教学时间,我显得很是幼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人教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个综合探究主题,教材分两部分安排本课内容。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提出了三道观察题目,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分析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虽然本课是第二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活动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把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去安排。因为本课很多知识在第二单元前面三课已经涉及,与其零零碎碎的解释,不如先系统学习本课知识,然后加以巩固。这样的安排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图,对地图的知识了解还很少,而本课需要学生把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所以,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本课具有知识新,难度大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 纬度的特点。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提高学生 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四、重难点设计 确定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预测难点:学生头脑中立体地图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情境一】:9月5日18时,七年级学生小明在家打开电视无意中听到:今年第8

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今天14时加强为台风,14时中心位于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 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什么意思啊?小明困惑了。他开始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情境导入新课,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唤起 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直接切入本课的重难点。 (二)新课教学 教师自己准备一个地球仪,给学生两人一小组配一个地球仪,便于一起观察学习。 【情境二】:小明在资料中发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 有点意思!小明找来地球仪开始摆弄、研究。 环节一:触摸感受地球仪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触摸观察地球仪。 提问: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 (提示学生从地球仪的形状、组成,表面的颜色、线条、文字、图例等去观察。)【学生活动】触摸感受地球仪,小组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触摸感受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简单知识,锻炼学生的观 察能力、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境三】:地球仪可真是好东西!怪不得有人说它“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 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大江和高山。”。可“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小明还是不明白,直到他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个好东西。 环节二:多媒体技术演示地球仪 【教师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经纬线的形状、长度、与南北两极的关系, 经纬度的排列特点,用立体裁割的方式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然后,引 导学生用表格小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doc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课堂教学实录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 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 师:地球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因为它是模仿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人再补充一些? 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很多 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更替。公转一周大约是365天。我们所说的自转、公转的时间是大约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有关资料,了解更为精确的时间是多少。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那么使用地球仪时该怎样旋转? 生:自西向东转。 (边讲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观察地球仪,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来领取地球仪。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比赛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东西多。 (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观察。 师:时间到,哪组同学先展示你们的成果?其他组同学看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二组):我们查到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最大,大洋州最小,太平洋最大…… 生(一组):我们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万万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平方千米,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多千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千米,子午线周长约四十万千米。 生(二组):我们还观察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海峡、国家…… 生:我们还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经纬线。 师:地球仪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暂停一下,和老师一起分析观察的结果。根据观察的结果,老师发现二组的同学善于比较, 一组的同学们则善于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各组自己总结与其他组相比,你们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五年级品社下册《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沪教版

一、教材分析 《地球仪上看世界》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开篇课文。全课分“我们的地球”、“认识地球仪”、“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和“地球上的国家”四部分。 课文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为入口,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再带领学生认识世界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从而去了解一些“世界之最”,最后,回到人类世界,综述世界总人口、国家和地区数,领悟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我生活的空间认识很浅,无法跳出生活圈看地球、看世界,对南北半球、经线、纬线、七大洲四大洋等知识点非常模糊,甚至从没有接触过。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视觉角度来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其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这两大工具,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同时,懂得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对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十分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情,将本课目标定为如下: 1、认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掌握观察地球仪和读图的方法。 2、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和五个气候带,体会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 3、知道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国家,懂得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4、初部认识澳大利亚的概况。 5、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懂得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说明:认识地球仪是本课的起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识,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 四、分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感知我们的地球,激发了解地球的兴趣。 2、认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感受地球特殊的位置。 第二课时: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育作文文档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二、教材分析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七年级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而地球仪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所以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世界、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重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把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第二部分“使用地球仪”重在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和分析,学会运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来分析它们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涉及到了地图三要素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从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图上的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方向。而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中,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类型的地图,对经线、纬线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初一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光从地图上观察抽象的经线、纬线还是难以理解。所以在这节探究课中,就需要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小组的讨论来对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经线、纬线进行深入地探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两张赫晓光创新绘制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和南半球 版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图。 提问:与传统地图相比,创新地图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南极洲、北冰洋完整地呈现出来了、澳大利亚大陆有明显地变形…… 教师归纳总结:这是因为地球表面为不可展开的曲面,当人们把曲面上的地理要素转绘到平面上的时候,虽然人们已经用地图投影的方法,让失真的程度减少到最小。但地图还是存在不同类型的变形,所以世界地图虽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常用、使用最方便的一种工具。但它所存在的变形、不完整性的缺点,让人们不得不借助另一种工具——地球仪,去研究地球。因为给出地球仪是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七年级社会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个综合探究主题,教材分两部分安排本课内容。第一部分“观察地球仪”提出了三道观察题目,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分析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虽然本课是第二单元最后安排的一节活动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把本课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去安排。因为本课很多知识在第二单元前面三课已经涉及,与其零零碎碎的解释,不如先系统学习本课知识,然后加以巩固。这样的安排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图,对地图的知识了解还很少,而本课需要学生把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间印象。所以,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本课具有知识新,难度大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简单 分析其地理环境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四、重难点设计 确定重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预测难点:学生头脑中立体地图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情境一】:9月5日18时,七年级学生小明在家打开电视无意中听到: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今天14时加强为台风,14时中心位于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 北纬22.9度,东经132.3度——什么意思啊?小明困惑了。他开始 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情境导入新课,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直 接切入本课的重难点。 (二)新课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