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全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全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全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全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关于全县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为了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县政协2004年工作安排,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县农牧局、林业局、统计局、农调队、农经总站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于8月中旬对全县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县政协副主席叶成主持了调查活动。县政协王成主席对这次调查工作高度重视,对调查工作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步骤、质量上都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自始至终参加了调查活动。

这次调查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在于:深入调查了解和认真分析研究我县农民增收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遵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推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同时,着力抓好我县的“三农”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总人口为202509人,其中:农村人口165750人,占总人口的81.85%。从我县县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按照我县“十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在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在现有2975元的基础上,每年必须以4.3%的幅度递增才能实现。如果按银川市委提前两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000元,每年必须以5.3%的幅度递增,才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

在调查活动中,各被调查的乡镇、村队给予了重视支持与配合,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次调查分3个组进行,每个乡镇选3个村,每个村选3个队,每个队选三家农户(好、中、差),分别对

1

杨和镇的纳家户村、王太村、东全村;望远镇的红旗村、通桥村、政权村;望洪镇的东和村、史庄村、唐铎村共3个镇9个村27个队81家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对闽宁镇的2个村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相关情况,调查结束时,组织委员座谈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今年,各乡镇、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核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质量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经济效益规模化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商品农业为突破口;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不断强化各项农村政策措施的宣传落实;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据县农调队调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64.3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5.37元,增长20.3%,现金收入绝对数和增长幅度居全区灌区县(市、区)首位。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82.0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00元,增长24.2%,家庭经营性收入2105.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3.28元,增长25.9%。综观我县上半年农民增收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落实到位,群众得到实惠。全县落实各类补贴资金438.3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317.54万元、春季化肥补贴48.4万元、玉米良种补贴7万元、水稻旱育稀植补贴65.4万元。加上降低农业税1个百分点,全县农民因政策因素减负213.44万元,即农民人均增收39元。税费下降,农民负担减轻。在调查中农民一致认为:“今年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二是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总产稳中有增。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小麦19.3万亩,减少1.5万亩;玉米22.5万亩, 减少0.39万亩;水稻10.1万亩,增加2.8万亩。全

2

县小麦单产332.7公斤,总产6408.3万公斤,较上年分别增长22.7%和13.53%。夏粮总产6466万公斤,较上年增长13.57%。

三是由于粮价上涨,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农民出售粮食综合价格每公斤由上年同期的1.072元涨到1.335元,增长24.5%,(其中:小麦由1.193元涨到1.569元,增长31.5%;水稻由1.171元涨到1.616元,增长38%;玉米由0.883元涨到1.070元,增长21.2%)。仅粮食价差一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157.67元。

四是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县委、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主攻蔬菜、清真牛羊肉、奶牛产业,大力种植经果林”的发展思路,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82.6%:12.8%:4.7%的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517元,同比增加42元;人均林业现金收入34.37元,同比增长3.2%;人均出售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入364元,同比增加171.3元。

五是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新亮点。全县上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7385人次,其中在区内转移26251人次,向外省区转移1134人,实现劳务收入600余万元。预计全年可达2000万元以上。

二、对调查农户的几点分析

通过两天对百户农民的收入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不同的村、队,不同的农户,农民的增收渠道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增加幅度不尽相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四大渠道,总体上呈现出“五个不一样”。

(见附表一):

1、单纯种田的农户与兼做多种经营的农户收入不一样。例如通桥1队彭福一家3口人,单纯种小麦10亩,套种玉米8亩,水稻7亩。通桥村蔡宁生一家3口人,单纯种小麦5.2亩,套种玉米5.2亩。这两家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均无其它经营项目,人均家庭收入属于队上的低收入户。而同在一个队的农民苗天福与唐金国,除了种田以外,

3

还搞养殖业、家庭运输业、外出打工,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单纯种粮户,人均收入过万元。

2、种田多的农户与种田少的农户收入不一样。杨和镇王太9队农户徐惠琴一家4口人,除种植自家田外还种了别人的田共30亩,主要是以麦套玉米为主,按其讲小麦收入用来全部支出成本,玉米收入是家庭的净收益,年产玉米1.5万公斤,总收入在2.6万元,人均达到6500元,家庭生活水平好于种田少的农户。

3、经营项目多的农户与经营项目少的农户收入不一样。望洪镇东和7队农户马孝福,除了种植10亩小麦套玉米外,还搞养殖业,家里养了6头牛,10只羊,还出去打工搞电焊,仅此一项收入就在1万元,另外还开了一个小商店,年收入在3000元。这个农户种、养、加、外出务工经营项目多,家庭收入渠道多,年收入超过2.5万元,其收入明显高于其它单靠种植与务工的家庭。

4、有技能的农户与无技能的农户收入不一样。杨和镇纳家户8队农民纳生和家有4口人,种植麦套玉米4.7亩,年粮食纯收入2000元。还有屠宰技术,平均每天宰羊10只,一只羊挣8元,每月收入都在2400元,一年仅屠宰收入在20000元以上。王太9队农民朱贵英一家4口人,种田8.5亩,除种植业外,家庭还购买了收割机,仅此一项一年收入过万元,另外,还开设了小型加工厂,家庭总收入超过25000元。

5、搞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户与常规种植的农户收入不一样。从调查情况看,杨和镇纳家户村由于人均耕地少,大部分家庭都种植温棚蔬菜、发展经果林,其收入也普遍高于其它单纯种粮农户。王太村6队农民种植水稻旱育稀植新品种、优质小麦宁春33号(永920),由于品质优,技术配套好,大米价格比市场价高出0.1元,新品种的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其它没有推广新品种的生产队农户收入要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中央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及粮食涨价因素,使今年上半

4

年农民收入实现了可喜的增长势头。但对今年农民增收的好形势,仍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恢复性的、低层次的增长,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我国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矛盾(城乡二元制的结构矛盾;传统农业经营与现代农业经营间的矛盾;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仍然客观地存在。从我县1994年到2003年的农民纯收入、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十年平均增幅为10.3%。1994年到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高峰期,连续三年增幅达到30.1%、33.9%、34.4%;1999年处于历史低谷,增幅为负6.9%;2000年增幅为1.84%;2001—2003年增幅分别为6.67%、4.47%、5.19%,从2001年起处于恢复增长期。(见附表二)

座谈讨论中,委员们在充分肯定我县农民收入增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现有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特色不特、优势不优”,多数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市场上打得响、站得住的农产品品牌少、规模小。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少,大量的农产品只能作为初级产品低价出售,以至稍微一多即出现滞销。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少;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自身管理方面尚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尽快做大做强、经济效益不高等;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还未真正转变到工业的理念和思路上来。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县强、乡弱、村散的局面,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老化、断层、断线的现象较为严重。人员编制与经费缺乏制约着科技服务向田间、农户的延伸,使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另外,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新品种、新技术转化率低,产品缺乏市

5

场竞争力。二是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不健全。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还未能真正联网,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共享。各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点还未能普遍建立,使农业信息对科学决策、结构调整的引导、市场的监管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中介组织及农民经纪人队伍松散,中介流通服务功能乏弱,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转化增值销售。

4、农业投入较少,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乡镇农业推广服务站缺少设备,功能老化,农业服务力不从心;水利设施不完善,农户普遍反映“水难淌、水费高”。

5、劳务输出目前还存在着本地输出多,异地输出少,体能型输出多,技能型输出少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农民劳务输出取现的制约因素。

6、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一方面农民难以接受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影响了现有新科技的推广应用转化,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例如杨和镇王太村6队因年轻有文化的劳力多,接受新技术快,今年全队推广种植小麦专家裘志新培育的宁春33号(永920)小麦新品种,就此一项亩均增收100元,而该村其它队就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另外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一是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民实际支出也同时增加了。全县上半年人均经营费用支出1077.16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9.05元,增长24.1%。受农资产品价格上扬影响,农民人均购买农用生产资料所支出的现金为340.6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94元,增长30.2%,其中:农民人均购买化肥多支出41.18元,购买农药13.1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6元,人均购买农用薄膜1.59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19公斤,人均购买种籽11.77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42公斤。近几年,农用生产资料成本支出占全年纯收入的60%—70%。

二是收入结构不平衡,增长幅度缓慢,收入差距在扩大。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户占11.2%,这部分农户人均

6

纯收入为883.33元;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农户占33.8%,这部分农户人均纯收入为4763.50元;据农调队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千元以上的农户有21.3%,人均增收低于500元的农户有12.5%,还有43.8%的农户,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2003年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显然呈减少趋势。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

四、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不会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和重要战略之一。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针对我县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委员们建议: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种植业真正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生产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生产结构的转变,满足不同需要,并实现最优组合,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三者的比例关系。一是种植业方面:稳粮增菜,即: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大力增加蔬菜种植。增加经济作物,提高亩产效益。二是以牧促农,实现“过腹还田”,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清真牛羊肉、奶牛、淡水鱼主导产业,稳步发展鸡、猪、牛、羊饲养量,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不断扩大规模,更新品种,提升档次。在形成优势的同

7

时,让已建成的养殖小区尽快进行补栏,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注重引导,不搞一刀切。应提倡:“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养则养”。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中、低收入户,采取3、4、5畜牧养殖模式,即每户养牛3头、养猪4头(汉民户)、养羊5只,走“小群体,大规模”养殖的发展路子,让家家户户通过养殖业的发展实质性地增加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经果林,建立葡萄、大久宝桃子、布朗李子、甜核杏以及优质苹果、梨等鲜食果品基地,以稳步提高林果业在全县农民增收方面的贡献率。四是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建设无公害粮、菜、果、奶、渔产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申报注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为全县农产品顺利实施市场准入制创造有利条件。

2、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围绕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从政策、资金、信息上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挺进。在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上,把能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按照“扶扰、扶强、扶大”的原则,只要具备比较完善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只要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只要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只要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经营方式,都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依托于主导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对农业产业的强势带动。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不断扩大规模,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合作关系,提高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

8

优质、高效、便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要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覆盖全县各乡镇及重点龙头企业的信息网络,增设永宁县广播电视台农业信息专栏,为农民提供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搞活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净化农资市场,依法严查各种制假、售假和乱涨价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四是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以涉农部门为龙头、以乡镇农技人员为基础、以基层干部为补充、以种养大户为示范点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激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实体与基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各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5、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使劳务输出在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劳务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二是抓好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与外县(市、区)进行劳务信息联网,及时、准确地提供各地劳务供求信息,为劳务输出工作打造良好的信息平台。

6、建立农业科教网络,积极实现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引进、吸

9

收、消化新的农业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二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三是提高各乡镇工作人员、村队干部的自身素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四是利用职业中学、农村党校等培训阵地,建立起统一有效的科技培训网络。五是县上出台调动、鼓励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应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把“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落到实处。

7、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农户增多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加快共同富裕步伐。一是要加大包扶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包扶组织,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农户的方法,切实为低收入农户寻找增收渠道、致富项目。二是要组织和动员低收入农户外出打工换脑子、学技术、增强自身致富能力。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低收入群体要在资金、信息、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他们尽快摆脱贫困状态。

8、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调研中委员们一致认为:深入调查了解和认真分析研究我县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县委、政府要在强力推进“兴工强县”战略实施的同时,着力解决好我县“三农”问题,切实抓好农民增收,把“兴工强县”和“农民增收”同样列入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兴工强县”、一手抓“农民增收”,并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抓出成效。

10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的途 径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一)农生产业化经营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展收入的现实选择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人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当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乃至影响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阶段,在农产品市场约束增大,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特别是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单靠国家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和补贴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既不现实,同时也受到WTO规则的制约。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营地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可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仅从种养业直接获益,

而且通过龙头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返还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实现间接收益,足进农民增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党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结合,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有利带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当地实际,培植主导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培植和兴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及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关键。一方面,对具有一定基础规模的粮油菜等传统生产基地,把规模做大,把产业做强。另一方面,对区域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通过有实力,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使产业和产品的开发由过去的平面,单项开发向立 2

2021年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5:49:9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

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82-29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 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日期:

县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 (一)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分别是2005年的 1.7倍和 1.9倍。“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年度增幅分别为13.8%、16%、13.9%、9.4%和14.8%,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达16%。(如表所示) 表:县2005—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479.5元,比2005年增加1289.3元,年均增长37.4%,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7.2%,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822.8元,比2005年增加1637元,年均增长57.6%,增速相对平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 4.7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7.3%,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财产性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受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0.5元,比2005年增加76.7元,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占比较小。 (五)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16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

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16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16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16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16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

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发展农村生产力,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抓。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难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们就通许县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 1 通许县基本情况 通许县总面积767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耕地面积5.5万公顷,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4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3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同比增长7.6%。 2 农民人均收入现状 2.1 5年来农民收入情况 2009年全年总播种面积13.0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7万公顷,增幅5.97%;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9万公顷,棉花、花生、瓜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0万公顷。在经济作物中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75%以上,复种指数达到2.43。全县春马铃薯―春玉米―秋菜花、小麦―越冬菜―无籽西瓜―辣椒等一年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到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0.3万公顷,增幅11.1%,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1.1 2005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69.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58.7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37.3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08.0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1 3.12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0%;家庭经营收入4011.8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6 4.84元,林业收入26.33元,牧业收入1088.17元,建筑业收入3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50.1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131.62元,社会服务收入18.11元,文教卫生收入1.16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 5.9%;财产性收入17.24元,占总收入的0.37%;转移性收入81.91元,占总收入的1.8%。 2.1.2 2006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4688.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95.9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92.63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281.07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322.26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4.8%;家庭经营收入3764.81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679.61元,林业收入39.7元,牧业收入872.23元,建筑业收入41.44元,交通运输业收入49.92元,贸易餐饮业收入6 3.77元,社会服务收入12.91元,文教卫生收入0.08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3%;财产性收入131.94元,占总收入的2.8%;转移性收入96.16元,占总收入的2.1%。 2.1.3 200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5621.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6.43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79.80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389.19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7.44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4496.90元,种植业人均收入2901.61元,林业收入30.21元,牧业收入1338.30元,建筑业收入0元,交通运输业收入34.90元,贸易餐饮业收入318.85元,社会服务收入 3.20元,文教卫生收入0元,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0.0%;财产性收入27.10元,占总收入的0.5%;转移性收入101.40元,占总收入的1.8%。 2.1.4 2008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653 3.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58.46元,非企业组织中得到收入12 4.54元,本地中得到的收入50 5.3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28.61元,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7.7%;家庭经营收入5051.69元,种植业人均收入3039.31元,林业收入7 6.24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简介 1.调研时间:2011年1月20日至2011年2月10日 2.调研地点:乡村、乡镇企业、市场、政府机关 3.调研人员:曹蓝月 4.调查手段:采访相关人员、问卷调查、在图书馆和网上查找资料 5.调研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但与此同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因素仍重重的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和尖锐,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推进,随着加入WTO,农业应该奋勇自保,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次调查研究试图找出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背景 进入20 世纪末期, 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明显扩大。农民增收减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为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

了不利影响。首先, 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 制约农民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再次, 制约工业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综合国力、省力的跨跃式发展;第四,制约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力的提高;第五,制约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三、调研结论: 【一】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 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 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 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 与之相应的农民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大约占50%, 而发达国家, 如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农户总收入中已有84%来自农业以外。同时, “小农业”( 90%以上是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偏高, 超过40%,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仅占7. 9%、20. 0%和31. 4%, 第一产业生产结构尚处原始的低级水平。这种依赖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收入结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今天, 农民增收门路显得十分狭窄。 (二) 农产品供需脱节、价格低, 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农产品提出了优质化、高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供过于求, 优质高档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我国是稻谷生产及消费大国, 而稻谷生产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人们的仍有近50%的是低质常规品种,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难点及对策 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的前提,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又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江津调查队深入农村调研,综合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影响我区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对策建议,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打工收入减少。今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我区外出打工人数减少,据统计,江津上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25.58万人,同比下降3%,个别农民还出现了外出后由于找不到工作重新返乡的现象;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工价下降,从业时间减少。据了解,今年农民工外出普遍比往年迟,过去一般是年初正月初七、八就走,而今年外出大多比往年推迟了10-30天。另外由于企业开工天数不足,农民工上班,加班时间明显减少,人均薪酬同比减少近20%。 2、病虫害严重,影响大春作物产量。受气候和虫源迁入影响,我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严峻,田间虫量大,明显高于去年,水稻生产情况堪忧。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6月15日,百丛虫量50头-2.5万头,平均838头,是07年的2.3倍,以白背飞虱若虫为主。其中东部与南部虫量为230头-2.5万头,平均1100头,是中、西部虫量的2.3倍。发生虫量之大为历史罕见,预计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60万亩。稻纵卷叶螟迁入本区卷叶率1-35%,平均13%。卷叶率20%以上田占12%,其中卷叶

率30%以上的田占2%,现已化蛹35%以上,预计下代发生程度5级,发生面积40万亩。另外糯稻上及高感品种上有叶瘟发生,特别是D优13,有化苗田出现,预计今年穗颈瘟发生将比去年严重,发生程度3级,局部田块可达5级,发生面积7万亩。 3、主要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受“猪流感”和外来猪源增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区活猪价格持续走低,上半年活猪每公斤均价5元左右,同比下降近3元左右,降幅达40%左右。与此并存的是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据调查显示,上半年泸州尿素每公斤1.7元,上涨0.1元;碳氨每50公斤43元,上涨7元;高鳞复合肥每40公斤70元,上涨10元;除草剂每瓶上涨1元左右,杀虫霜每瓶上涨2元左右;稻谷种子一般每公斤30元左右,上涨2-3元;玉米种子每公斤20元左右,上涨2元左右。 4、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据历年统计数据回归分析,我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的农民收入弹性分别为1.009 5、0.249,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最大,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额在67.17—134.73元之间,我区农村家庭“打工+农业”的模型较为普遍。随着近年来我区第一产业增速逐渐放慢,传统农业可能存在的收益及机会已经趋进与饱和,但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辐射效应不大,农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浅析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浅析 农民增收,可分直接和间接增收两个方面。直接增收包括减少农民支出,提高农产品价格、惠农补贴,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等。 减少支出就是降低或控制农资价格,农民买化肥、农药等产品时少花钱。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费用的增加,降低农业资料价格的空间不会太大,达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会很明显。但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困难也不小,相应的会损害城市居民利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从长远来看,还是从引导农民自身创收上狠下工夫比较合适,这样既能使农民脱贫致富,又能给国家创造财富。 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是农民增收比较可行的办法。在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动科技支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间接让农民增收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开拓国外市场。农民收入低说白了也就是生产过剩形成的,短时间内解决不现实。压缩种植面积,也肯定行不通。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出口,开拓国外市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农产品转化力度,提高其附加值,增强出口能力。这样,不但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而且缓解了“三农”的问题带来的压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民增收举措。 二、引导农民兄弟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好门路。现在农民外出务工是正常现象,且比种地划算得多。不说经商或从事第三产业等收入比较高的行业,单说打工,每月千元的工资很普遍,除去生活花销,每年净得5000元左右问题不大。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脱贫的首选和增收的主要来源,正确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是非常好的增收渠道。

要让农民外出务工,就要对农民强化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素质和道德修养。让技术培训机构走出校园,把培训班办到村庄。组织农民参加学习,使其掌握实用技能。然后通过考核,根据技能熟练程度,选送择业。把有文化、技能优的人员送出国门。力争起到出去一个,带去一帮,影响一片,富裕一方的目的;给劳务输出大开绿灯,鼓励、扶持、奖励农民出门创业。 三、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农民随意跟风、盲目无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今年,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仍时有发生。“山西运城西瓜每公斤0.02元,一农用三轮车西瓜卖价20元至30元,再加上管理方式不当,酿成瓜农上吊自杀的悲剧。”(《山西晚报》2006年7月24日的报道)。可以说,各级政府为农民增收想尽一切办法,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社会需求是客观事实,市场经济残酷无情,要想彻底解决农民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类似事件的发生与供求失衡密不可分,也暴露出政府职能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改变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职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依据市场需求,科学指导农民生产,从而降低生产风险,弥补农民损失。借助信息传媒等现代手段或通过各级职能机构,及时准确地告知农民农产品供求情况,让农民该种什么、种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尽最大努力使生产和需求沿着平行轴线的健康方向发展。硬起手腕克服粗放型生产方式,下大力气改变现状。 到过农村的很多朋友都有所察觉,放弃农业的农民普遍存在。相当数量的青壮年,甚至少年选择了远走他乡的打工之路,摆脱了农业生产,待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无法拖带的留守儿童。十几年以后,一旦这些农民失去劳动力,将会出现农田无人耕作的恶果,直接危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要求我们早准备、早打算、早安排,摸索出符合农业发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作者:谢清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4期 [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民增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千方百计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防止农民收入徘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是重要方面。文章重点论述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增收;能力;提高途径 [作者简介]谢清涛,中共封丘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农”问题,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69-0002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科技文化等素质和吸纳信息的能力的高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尽快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表现 第一,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在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想,过分依赖土地,“土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宁可在家守着几亩山村田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的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出去闯一闯。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也接受不了。对于现代文明成果持排斥态度。即使让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 第二,民主政治能力较低。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广大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大多数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自由、民主、人权这些词汇更感陌生,觉得这些东西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甚至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农民经济利益、政治愿望实现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其收入的增加。 第三,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较差。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347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 本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