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情况汇报1

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情况汇报1

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情况汇报1
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情况汇报1

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情况汇报

尊敬的院领导

2009年2月24日——3月3日儿科病区发生四例鼠伤寒病例,现将感染疫情和处理措施汇报如下

一、病人情况:

1、景家琪:男、7月,于2009年2月16日以“病毒性肠炎”收住,治疗4天后于20日出现脓血便,便常规检查后以“痢疾”转感染科治疗,转科4天后检验科报告便培养为“鼠伤寒”。

2、杨涛:男、8月,于2009年2月13日以“小儿肠炎”入院,2月16日痊愈出院,与景家琪同住一病室不足24小时,出院一周后于2009年2月24日再次以“小儿肠炎”收住,2月27日转兰州治疗,转院后27日检验科报告便培养为“鼠伤寒”。

3、杨祥志:男、5月,2009年2月24日以“毛细支气管炎”.“小儿腹泻”入院,与杨涛同住一病室不足24小时后转另一病室,2月28日以“痢疾”转感染科治疗,3月3日检验科报告便培养为“鼠伤寒”。

4、黄博:男、11月,于2009年2月24日以“支气管炎”入院,2月27日饮娃哈哈后出现发热、脓血便,2月28日以“痢疾”转感染科治疗,3月1日检验科报告便培养为“鼠伤寒”,与其余3人无接触史。

二、原因分析:

1、病房出现“鼠伤寒”,主要原因为输入病例,杨涛间歇腹泻一月余,景佳琪住院时病情危重,由于鼠伤寒病人大便呈多形性,需多次培养,报告鼠伤寒时无空余病房,有接触史的病人无相应症状,诊断尚不明确,只能隔离治疗,不便对病房采取彻底的终末消毒措施,只能彻底消毒床单元。病例确诊前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潜藏着交叉感染的很大风险。

2、近年来儿科无一例鼠伤寒病例,短期内发生4例,3例有直接接触史,足以证明为输入病例。

3、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完善,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存在院内感染易感因素,另外病房条件差,床间距不到一米,沙发上安置门诊观察病人,有时一间病室住5——6名患儿,每个孩子至少需要两名陪员,病室空间狭小,空气质量差,存在很大院内感染安全隐患。

4、由于气候寒冷,患儿尿布无处晾晒,在暖气片上晾尿布,虽然护理人员反复宣教劝阻,但病人实际困难无法解决,这一环节成为疾病传播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5、医务人员检查患儿,护理人员治疗护理操作均可造成疾病间接传播。由于儿科病人输液的特殊性,输液组数多,液体量少,一瓶液体分为若干组,无法在治疗室配药,只能在床头加药,治疗盘放在病房床头柜或由家属托扶,可间接导致疾病传播。

三、处理措施:

1、短期内出现4例鼠伤寒病例,情况非常令人担忧,景家琪转科后我们立即对病人用过的被服用2000mg/l的8.4液进行喷洒消毒,对病人床单元、墙面、床头桌、病房门、窗台等物体表面用1000mg/l的8.4液擦拭消毒,检验科报告第一例病例时,对有接触史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病房物体表面每日用1000mg/l 的8.4液擦拭消毒两次,加强了医务人员手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

2、2月27日报告第二例病例后,科主任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主任和主管院长,下午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来科室指导工作,领导指示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和医务人员手消毒,加强病人宣教和病房管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2月28日上午马院长与感染管理科三人来科室指导工作,3月2日上午院领导来科室召开专题会,指示做好各项工作,重视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

3、日常消毒措施:

3.1、为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我们日常工作中坚持每日两次对新生儿病房及腹泻病房物体表面消毒,并进行工作登记,护士长每日检查督促工作,深入病房向病人了解消毒工作落实情况,使这项工作落在实处。对所有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40分钟,病房定时通风换气,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3.2、加强责任护士工作,选派工作认真负责,理论知识面广,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护士担当责任护士职责,为病人讲解相关知识,督促食具和尿布清洗消毒,防止病从口人。

3.3腹泻病房拖把专用,在病房放置1000mg/l的8.4液消毒拖把,消毒液每日更换两次,在病房放置500mg/l的8.4液洗手盆,随时浸泡消毒双手。

4、终末消毒措施:对出院病人的床单、被褥、床垫等用2000mg/l的8.4液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后的床单、被套单独包装后送洗衣房单独浸泡消毒后清洗,病房、床垫、褥子、被絮等用2%过氧乙酸彻底喷洒消毒,病房床单元物体表面用1000mg/l的8.4液擦拭消毒,反复消毒后请相关部门检测合格后再使用。

5、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组织医务人员重新学习消毒隔离知识和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强调一操作一洗手的重要性,一床一巾湿式清扫,腹泻病房治疗用物专用,为腹泻患儿操作后彻底清洗消毒双手,加强工作责任心,使病房、物体表面消毒与终末消毒工作落在实处,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扩散和流行。

2009-3-3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珍藏版|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特点及选用

珍藏版|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特点及选用抗菌治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疗法之一。本文结合我国最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等文献[1][2][3],对抗菌药物的相关要点进行简要梳理。 相关术语 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 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 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按药效可分为以下4 类: 第I 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 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III 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以上4 类药的联用效果为: I+II = 协同(增强);I+III = 拮抗(可能);II+III = 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 协同 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 1. β-内酰胺类: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 内酰胺类和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1)。 因其对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菌及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表1 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2. 氨基糖苷类:目前仍是治疗需氧G- 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常用者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霉素、核糖霉素、异帕米星、达地米星、阿斯米星、地贝卡星和新霉素等。 其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抗G-杆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与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等;无抗厌氧菌活性;对链球菌作用差;有耳、肾毒性。 具体适应证包括:①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G-杆菌感染。②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常和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类或其他抗菌药物联用于中、重度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但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 ③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可治疗土拉菌病、鼠疫及布鲁菌病,用于后者需和其他抗菌药物联用。 ④联合用于严重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或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非首选)。 ⑤链霉素、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可用于结核病联合化疗。⑥新霉素仅可口服用于结肠手术前准备,或局部用药;巴龙霉素仅可口服用于肠道隐孢子虫病。 3. 大环内酯类:对大多数G+ 菌、部分G- 菌及一些非典型病原体,如军团菌、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也有良效。 第一代药物包括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白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目前已较少应用。 第二代药物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副作用减少,疗效增加。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为第三代该类药,对前述耐药菌有良好作用,且抗菌谱更广,有较好应用前景。 具体适应证包括:①作为青霉素类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用于治疗链球菌敏感株所致的五官科感染及轻、中度肺炎、猩红热和蜂窝织炎; ②治疗白喉及白喉带菌者、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气性坏疽、梅毒、李斯特菌病;③用于心脏病及风湿热患者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风湿热;④治疗军团菌病、衣原体属、支原体属等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⑤第一代药物主要用于上述感染的轻症患者。⑥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尚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或与其他抗菌药物合用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防治。克拉霉素也可用于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治疗。

沙门氏菌感染

沈阳儿童医院PICU 2020-05-11

医院污物种类 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 医院日常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病理性放射性 化学性 各种感染性 创伤性 药剂 爆炸性 一般生活性

患儿女,2个月15天,以“发热、腹泻4天”为主诉入院。 病例简介 查体 患儿于入院前4天总有无明显有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无寒战及抽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体温可降至 37.5℃,间隔月6-7小时反复发热,伴有腹泻,每日排7-8次黄绿色粘液变,口服“琥乙红霉素”0.1克,日2次,“电解质泡腾片”随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500mg,日2次,治疗4天病情无好转,入院当天大便可见血丝,再次来我院,急诊以“细菌性痢疾”为诊断收入院,患儿病后精神状态一般,有鼻塞,偶有喉中痰鸣,无咳嗽及喘息,人工喂养,配方奶 120ml/次,无呕吐及腹胀,尿量略少 T:36.9℃,P:154次/分,R:44次/分,BP:94/46mmHg,意识清楚,状态反应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皮肤弹性可,无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平坦,2.0*2.0cm,对光反射 灵敏,无鼻扇,口唇粘膜略干燥、无发绀,口腔粘膜光滑,眼部粘膜充血,颈软无抵抗,无三凹征,双肺叩诊轻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范围正常,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154次/分,节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感,腹部略膨隆,柔软,无压痛,无包块,肝下界在中线肋缘下1cm,质地软,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分。 现病史

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及其消毒、灭菌的原则 治疗 2020-04-29本院便常规:白细胞(高倍视野>40个/HPF)红细胞(高倍视野20-25个/HPF),潜血阳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9*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5%,淋巴细胞百分比31.5%,CRP 14.36mg/L。胸部正侧位DR:双肺纹理增强、左下肺纹理模糊,双肺透光度良好,双肺门不大。 入院后肠道菌群:细菌总数较正常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杆菌减少,G+球菌增加,印象诊断:II度菌群失调。2020-05-01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透明液体,潘氏蛋白定性阴性,脑脊液细胞计数2*106/L,脑脊液生化:脑脊液蛋白0.26g/L,脑脊液氯化物122.1mmol/L,脑脊液葡萄糖 2.90mmol/L。脑脊液图片:未见细菌。头部MRI:双侧颞额蛛网膜下腔增宽,枕大池大。血培养:沙门菌属某些种菌,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敏感。 入院后予头孢米诺静滴、干扰素泵吸抗感染治疗,有鼻塞及喉中痰鸣,予布地奈德、特步他林泵吸局部抗炎,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道粘膜,口服补液盐频服、静脉补液支持治疗。第2病日患儿仍有发热,发热峰值下降、发热间隔延长,第3日,便培养:沙门菌属某些种菌,血培养阳性,复查血培养,完善腰穿除外颅内感染。第4病日,日内体温最高37.5℃,予物理降温可降至正常。第4病日,患儿睡眠时偶有喉鸣音,补充诊断:先天性喉喘鸣,自备维生素AD口服。第6病日,热退,复查血常规及CRP等炎性指标。 辅助检查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除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39.5℃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2~3周。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一些立克次体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的接种可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降低病死率。 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传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louse-borne typhus)是一种呈全球性流行的传染病,曾波及我国大部份地区,但目前仅在我国寒冷地区的郊区、农村存在散发或小流行。该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体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一般可获持久免疫力,偶见再次感染病例。该病多见于冬、春季,潜伏期5~21d,起病大多急骤,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达39~40℃以上,发热持续2周以上。伴持久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和眼结膜、脸部充血,以及惊恐、兴奋、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第4~6天出现以胸、腹、腋窝、上肢等部位为主的斑丘疹和瘀点样皮疹,皮疹一般在5~7d 内消退。此外,尚可有咳嗽、气促、心律失常、黄疸及肾功能损害等其他脏器受累表现。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复发病例症状也较轻。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高,多大于1:320,但其他立克次体亦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大于1:40具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 运行受阻,—项强。 2、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 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 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 [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 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 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 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 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 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 误用辛温发 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邪 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 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 逆,终促命期。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在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当中分布广泛。其中有些菌株可导致猪病。 这种细菌主要在生长猪以及有些母猪的肠道内繁殖。感染猪只可连续数周甚至数月从粪便中排出病原,而不表现任何症状。在屠宰的时候,猪只肠道中的沙门氏菌可能污染胴体,导致人类食物中毒,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霍乱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和德比沙门氏菌S. derby对猪具有宿主适应性,感染母猪可携带病原很长时间。其中霍乱沙门氏菌有时会引发母猪的临床症状(体温升高、抑郁、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和腹泻),但很少引起人类的疾病。然而猪当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这种沙门氏菌有时会导致仔猪腹泻,更是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原因。该沙门氏菌的有些毒株具有多种抗药性。如果确诊猪群中感染了这种病原,就应采取必要卫生措施,以防工作人员被感染。猪体内还常会检到一些以其它动物为宿主的沙门氏菌,但这些细菌不会导致发病。 发病与否与病原剂量有关,病原数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引发临床症状。 需要注意,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这种病菌常可在猪身上检出。任何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沙门氏菌病,8周龄以上生长猪更常见。典型的、严重的沙门氏菌病通常发生在12~14周龄阶段。 症状 断奶猪与生长猪 ?霍乱沙门氏菌会导致急性败血病和肺炎,表现发烧、厌食、呼吸困难、抑郁、咳嗽和生长缓慢等病症。 ?肢体末端(鼻、蹄、尾等部位)皮肤变蓝。 ?下痢恶臭,有时带血。这是个常见的典型症状。 ?肝脏受损时会表现黄疸,关节受损时会表现跛行。 ?患脑膜炎后会表现神经症状。 ?若不治疗,死亡率会上升。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造成腹泻。 仔猪 ?仔猪通常可从初乳当中获得母源免疫,少见发病。 母猪 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下列症状: ?体温升高。 ?精神抑郁。 ?食欲减退。 ?耳部、鼻吻部及尾部充血(皮肤变红)。 ?肺炎。 ?咳嗽。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关注食品安全,关注三方圆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伤寒论》读后感1000字 让中医文化沁入心脾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 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

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Ames试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Ames试验) 摘要:食品安全无论如何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迅速而准确地检测致癌物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美国科学家Dr. Bruce Ames及其同事创立了一种方法,叫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它是利用一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加入待测物在有或没有微粒体活化系统条件下,发生回复突变的特征鉴定化学物质的诱变活性,现已成为初步筛选化学物潜在致突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鼠伤寒沙门氏菌试验;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 前言 污染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已发展了百余种短期快速测试法,检测污染物的遗传毒性效应。美国科学家Dr. Bruce Ames等经十余年努力,于1975年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亦称Ames试验)已被世界各国广为采用。该法比较快速、简便、敏感、经济,且适用于测试混合物,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众多学者有的用Ames试验检测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的致突变性,由此推测其致癌性;有的用Ames试验检测水源水和饮用水的致突变性(比如,美国派斯净水器就通过了Ames 试验),探索较现行方法更加卫生安全的消毒措施;或检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致突变性,结合化学分析,追踪污染源,为研究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有的检测土壤、污泥、工业废渣堆肥、废物灰烬的致突变性,以防止维系生命的土壤受致突变物污染后,通过农作物危害人类;检测气态污染物的致突变性,防止污染物经由大气,通过呼吸对人体发生潜在危害;用Ames 试验研究化合物结构与致变性的关系,为合成对环境无潜在危害的新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检测农药在微生物降解前后的致突变性,了解农药在施用后代谢过程中对人类有无隐患;还有用Ames试验筛选抗突变物,研究开发新的抗癌药等等[1]。 2 定义 2.1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 细菌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原养型(prototroph)。 2.2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细胞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2.3 碱基置换突变(Base substitution mutation) 引起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置换有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 )两种形式。 转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嘧啶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所代替。 颠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嘧啶所代替。 2.4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引起DNA链上增加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 2.5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Salmonella typhimurium/reverse mutation assay) 利用一组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缺陷型试验菌株测定引起沙门氏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组氨酸缺陷型(his-)转变为原养型(his+)回复突变的试验方法。 3 原理 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假如有致突变物存在,则营养缺陷型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

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2007年6月30日,我市郊区某饭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后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确 认本次食物中毒系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烧鸡所致。现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07年6月30日,某饭店婚宴就餐人数267人,餐后99人发病,79人住院。无年龄、性别差异。患者潜伏期最短2 h,最长72 h。多数患者初期恶心、头痛、头晕、发冷、全身无力,继而呕吐,剧烈腹痛。腹泻一般6~10次以上,为黄绿色水样便。体温38.5℃~41℃,多数经3~5 d对症治疗全愈。 2 检样 剩余食品、呕吐物、便。 3 实验方法 3.1 镜检将上述样品直接进行革兰氏染色及镜检,镜下可见革兰阴性杆菌及其他杂菌。 3.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1]进行。 3.2.1 增菌及分离分别将上述检样进行前增菌,37℃培养24 h后再接种于各自的分离平板。经培养后在血平板上未见溶血菌落,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在亚硫酸铋琼脂平板上有可疑菌落生长,菌落为深棕褐色,周围有黑色圈,对光观察有金属光泽,并为平板上的优势菌,镜检为G-阴性杆菌。 3.2.2 生化试验挑取可疑菌落接种TSI琼脂,培养后取斜面阴性、底层产酸、硫化氢阳性菌落,接种于21种革兰阴性杆菌新编码系列生化培养基,37℃24 h 培养,试验结果:ONPG-,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柠檬酸盐+,硫化氢+,尿素-,IPA-,吲哚-,V-P-,明胶-,葡萄糖+,甘露醇+,肌醇+,山梨醇+,鼠李糖+,蔗糖-,密二糖+,苦杏仁甙-,阿拉伯糖-,氧化酶-。编码值6704750,为沙门氏菌。 3.2.3 血清学鉴定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沙门氏菌属30种诊断血清进行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其中O抗原A-F多价凝集,B群O抗原4凝集,H抗原i,2凝集,盐水对照不凝集,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4 讨论

四圣心源读后感-

《四圣心源》之“一气周身” 黄氏积累数十年经验,将古今学说融会贯通,在医学事业上不懈的努力,对促进医学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四圣心源》一书影响颇大。在阅读该书时,其中“一气周身”的理论让我影响深刻。 “一气周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一气”广义上应该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的定义范畴,狭义上讲,应该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该理论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独特的人体气化理论,该理论根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整个宇宙都可以看作是气的运行。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亦可以看做是宇宙这个不停运行的大气中的一部分气。而黄元御将这套理论运用到临床上,达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当年乾隆皇帝久病不愈,请其诊治,获得佳效,于是赐题“妙悟岐黄”赐之,并诏为御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是说,阴阳就是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而人是天地之间的一股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间的这股气也不过是阴阳之变化。故而黄元御则把这种规律具体地总结为:阴阳就是一气之升降,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一脉相承,是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 一气周流的结构是浑然一体的。人体的一气周流描述的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从中焦来讲的话,主要表现为中焦的脾胃之气。中焦的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其不停息的升降斡旋,犹如漩涡,由内向外,旋转出来,往上左升的部分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部分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生命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以中焦土气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的不同状态而已。并非表现为周围一圈是木火金水,中间单独存在一团土气,不是这样的结构。一气周流的组成结构类似于太极图的结构,它实际上是浑然一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13.生姜泻心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候: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传染病学第四节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传染病学第四节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XXXX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感染动物的肉、血、内脏可含有大量沙门氏菌。也存在于蛋类(鸡蛋、鸭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腊肉、火腿、香肠等)中。因此,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畜及鼠类。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可见于医院中,以婴儿室、儿科病房较为常见。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

温病读书心得

略论“温病”学说对于《伤寒论》的发展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时代,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论》中亦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条文。在唐宋以前,温病基本隶属于伤寒的范畴,唐宋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渐增多,外感热病和流行感染的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长期治疗热病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逐渐发展并突破了《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时至明清,以明代汪石山、吴又可和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医家不断在临床上探索总结,发展创新,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自己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温病学确实源于《伤寒论》,但温病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绝不是《伤寒论》一书所能完全概括的。 首先,在辩证体系方面,《伤寒论》首创的六经辨证体系综合概括了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辩证亦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阶段辩证方法,且辩证过程和思路更为直观详实。六经辨证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太阳病几乎占了一半的条文,阳明病的条文相对较简,而与之相对应,卫气营血辩证中的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辩证的证型和相应的治法要细致很多。此外,单纯分阶段和层次的辩证论治体系还不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故而,温病学更提出了三焦辩证,以三焦来归纳临床错综复杂的辨证表现。凡心肺之病属上焦、脾胃之病属中焦,肝肾之病属下焦。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互为经纬,共同构建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此外,《伤寒论》首创的方证辩证体系以六经为纲,共有112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极大。《温病条辨》将温病分为9种,列238法,处方198首,直接引用《伤寒论》原方和化裁原方有83首,其余为引用其他前代医家的方子和自创,由此可见,温病的方证辩证体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对温病的辩证治疗也更细致完备。 第二,在病因学诊断方面,《金匮要略》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系统而明确地将疾病病因分类,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但在温病病因上,将温病归于伤寒的一类,对温病病因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认识。温病学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致病学说,吴又可在《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疠气”致病学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后的温病学家又对于暑温、伏暑、湿温、秋燥以及各种瘟疫、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麻疹、天花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是对于中医病因学的重大贡献。其对外邪的认识,较之前代医家的认识,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 第三,在诊断方法方面,《伤寒论》重视脉象,其腹诊也很有特色,但在舌诊方面很少涉及,而温病学以叶天士为代表,重视脉象之余,更重视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对于斑疹白痘的诊断也很重视。例如热病病人开始表现为黄苔,热毒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伤寒论读书笔记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伤寒论 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觉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堪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懈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黑暗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效,不克不及暖和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材一定痛苦悲伤,脉阴阳俱紧,此营黑暗滞,太阳经气盛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力暖和,则病势轻细,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 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倒,且多就寝而语言难出。邪热上壅于肺,呼吸倒霉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医生《血证论》读书笔记

医生《血证论》读书笔记 唐容川论脾胃病机 ——读《血证论》札记之一 唐容川,名宗海,“宗海生于西学东渐之际,目睹现实,以为西医详形迹而略气化,有所长亦有所短;中医略形迹而详气化,有所短更有所长。故力主汇通中西,折衷一是。此说一倡,和者不乏其人,渐成流派,所谓中西汇通派是也。”唐容川著《血证论》,于血证辨治尤有心得。唐氏不仅精于血证,倡导中西医汇通,而且中医学理深厚,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研究颇有造诣,贯通医易,精识本草。《血证论》中,除阐述血证理法外,对中医诸多命题有精辟论述。如有关脏腑病机,即有专论。他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可见,了解脏腑大旨,是中医治病的基础。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对唐容川的脏腑

病机论评价很高,他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写道:“唐宗海从各个脏腑的主气、经脉、部位、特征几个方面,叙述了每一脏或腑的常见病证,及其病理变化,基本上做到了既概括,又扼要。在认识复杂病变的过程中,只有抓住各个脏腑的主气、经脉、部位、特征,才有可能辨识疾病。它确是举起了脏腑病机的纲,所以条析各个病目时便比较中肯。” 笔者从事中医脾胃病的诊治研究,对脾胃学说的各家论述尤为关注,现将唐容川对脾胃病机的提纲概要之论,摘录如下。 一、唐氏论脾脏病机。唐容川说:“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膈食,大便难,口燥唇焦。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痛之证作焉。湿气夹热,则发黄发痢,腹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