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

“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程英芬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摘要:黄庭坚,北宋后期文坛重要作家。他博学多才,开一代诗风,为“江西诗派”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与秦观齐名,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他师承苏轼,二人肝胆相照,翰墨往还十分频繁,传为文学史佳话。他一生坎坷,但诗情未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开创者,“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北宋后期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平生注重学问和修养,深得苏轼称赞:“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一、博览群书、独树一帜

黄庭坚,其父黄庶,专学杜诗;其母李氏,仕宦大家之女;舅父李常学问宏富,藏书名家。庭坚自幼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熏陶,又天资聪明“读书数过辄诵”(《宋史?黄庭坚传》),七岁便有《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阅读广泛,纵览六经,涉猎老庄,乃至小说杂书等。十六七岁,得到诗人孙觉的赏识并娶其女为妻。妻亡后续娶以学杜著称的谢师厚之女,谢将诗法传授与他。可见,黄学杜诗是有家传的。

黄庭坚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始祖。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自创“山谷体”,主张诗歌创作应“无一字无出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其诗奇崛瘦硬,章法严谨,气象森严;用典灵活多变,富有清新、劲健、奇峭的独创风格,与杜诗有些相似,又自成一家。其乡试诗“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深得主考官赞赏:“此人异日当以诗名扬四海!”青年的黄庭坚春风得意,踌躇满怀。以诗抒写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一箪岂能续民命”(《流民叹》),对逃荒避灾的流民深表同情。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晚年接近苏轼。词风疏宕,豪放秀逸,“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确,山谷诗迭出新意,一洗唐调,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二、翰墨往还、肝胆相照

庭坚早就仰慕东坡泉涌的文笔和照人的风采,苏也很想认识这位诗坛后起之秀。元丰元年秋,庭坚在友人家中初见东坡。两位渴慕已久、心神两契的诗人,一见如故。此

后,他们诗文唱和,翰墨往还颇为频繁。东坡到徐州后,黄便随信寄去新作《古风》二首。东坡和诗复信,颇为赞赏“托物引类,得古人之风”,并高度评价庭坚具有“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轻外物而自重”的人格(《答黄鲁直书》)。庭坚读后无比兴奋:“天下无相知,得一已当半。”(《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

元丰八年四月,庭坚赴京修撰《神宗实录》。不久,苏轼弟兄被召回朝,秦观、张耒、晁补之也入京修撰《实录》。一时朝中诗人济济,旧友新知会聚一堂。苏黄在供职之暇,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其间唱和之诗达百篇之多,全都情调高雅,意味隽永。苏黄互相推重,引为知己。苏曾虚心向黄学写“山谷体”,黄以诗向苏真诚表白:“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二人肝胆相照,坦率批评指摘。黄曾说“东坡文章妙一世,而诗有时不逮古人”(王琳《野客丛书》)。东坡赞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飧尽废”,又幽默指出“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赞黄的《浣溪沙》“清新婉丽,真得渔父家风”,又批评“然才出新妇矶,便如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湖浪乎?”(《东坡题跋》)。苏黄唱和,既交流了情感,增进了友谊,又开始倡导一种新文风,故有“元祐文章,世称苏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之说。

三、命运多舛、诗情未减

黄在文学上追随东坡,政治上却比较超然,不介入党争。在《山谷集》中很难找到党同伐异之言。可是,因与苏轼有亲密的文学缔交,被无情的卷进党派斗争的险恶漩涡。元祐八年,哲宗执政,打着新派旗号的投机分子执掌大权,对旧派打击报复,分别传讯参加修撰的史官。许多人悚惧失据,庭坚却从容镇定,慷慨陈词。

绍圣二年,庭坚被贬涪州、黔州。在彭蠡湖上与被贬惠州的苏轼相遇。两位诗人相互勉励,依依惜别。在政治逆境中,他甘心与朋友共患难,表现出中国古代士君子“贵节义、重友谊”的传统美德。庭坚由汉水趋江陵,沿长江上夔峡。一路上状奇险之景,抒悲凉之情,表忠君之志:“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篝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竹枝词》)。被贬生活穷困潦倒,但壮志犹存,诗情未减。“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毙命网罗。群蚁争收坠翼,策勋归去南柯。”(题《蚁蝶图》)此诗托物寓意,对当权者予以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元符四年春,诗人沿江东下。两川云烟,三峡怒涛澎湃于诗人笔端:“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中景色壮

丽,骨气奇高,万死投荒、脱险东来的欣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内容的充实,感受的真实,一扫“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之风,使得“词章翰墨日益超妙。” (周必大《跋黄鲁直蜀中诗词》)

四、客死南疆、英名长存

崇宁元年,庭坚被转运判官陈举捏造“幸灾谤国”的罪名贬到宜州。面对这意外打击,内心极度悲愤,神宗随缘任运的哲学成了他排遣痛苦的精神支柱。宜州地僻人稀,“湫隘暑炽,上雨旁风,市声喧逐,人不堪其忧”,庭坚只好“抱被入宿南门城楼”。但有群众好友的无私帮助,他仍勤奋学习、写作,设帐教读。《宜山县志》记载:“名贤所至,风教殊焉。”他对宜州人特别友好,自称“余在江南绝不为人作草,今来宜州求者无不可。”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因病长逝,年终六十一岁。宜州百姓非常悲痛,将其尸体舟载还乡,将其《乙酉家乘》刻版传世。为纪念他,在城西门外龙江畔,建山谷祠,立衣冠墓。祠旁建龙溪书院,祠内竖石刻山谷自画像,并有行书赞诗:“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黄庭坚的诗今存1500多首,这是诗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吕慧娟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

邮箱lychyf20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0619245.html, 电话1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