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节杠杆

第四节杠杆

第四节杠杆
第四节杠杆

第四节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杠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是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对这一简单机械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只要告诉学生,学生一般是很快就可以接受的,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杠杆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课文里的引言部分写的很漂亮。像一篇散文,直接让学生读课文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列举一些简单的机械。第二部分是杠杆,这部分主要是识记的知识比较多。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细致一点,讲的透彻一点。杠杆的各个部分讲清楚。图文并茂的比较好。多做一些示意图;第三部分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也是要学生自主来完成的。老师只是善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就可以了,类似这样的课前面也上不少了,应该在方法上,技巧上都就应该有怕提高,所有的课也不能千篇一律;第四节就是科学世界,也就是杠杆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介绍一下相关的杠杆的分类、明确三种杠杆的特点,也可以给出类似的例子,让自己练习分析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认识杠杆,明白杠杆的原理

说出杠杆的一些用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明白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价值观

通过认识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实验器材

五、课时建议

1课时或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杠杆

1.机械

2.杠杆

名词解释(略)

示意图(略)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第四节杠杆教学建议

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也是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杠杆是本章教材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

课本上的引言像散文,非常优美,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引起学习杠杆的兴趣。然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等。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在利用课本图12. 4-4中的三个例子抽象杠杆特征时,最好是对图中每个例子画出杠杆示意图,即用一条直线、折线或曲线代表杠杆实物,用一个点(或一个小三角形的顶点)代表转动轴,这样的示意图,有利于抽象出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适当的挂图、投影片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通过推门比赛让一个大力士在离门轴很近的地方推门,让一个力气较小的人在门把附近往相反方向推门,让学生判断谁将获胜。或做其他一些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关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各种猜想与假设。并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通过实验得不出平衡条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对于这个探究活动,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探究的结果,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专门给另一组找问题,然后进行答辩。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用科学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对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做出评述和分析。最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F ×=F ×这一结论,解释“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解决“怎样才能用更小的力撬起大石头”的问题。为了加深对力臂的理解,可让学生将实验中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竖直拉和斜拉使杠杆平衡,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读数不同。

教材把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放到了“科学世界”栏目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上的实例及“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2题,给学生介绍一下杠杆的分类,明确三种杠杆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另外日常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例子是很多的,可在课后让学生找出一两件实物,如垃圾桶、指甲剪、筷子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加深对杠杆的理解。“科学世界”栏目中的“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这段材料的目的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有用的。由于描述的是真实情况,而且大多数学生又熟知古代的曹冲称象故事,所以对杭州动物园上演的现代版的曹冲称象会非常感兴趣,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自己制作的弹簧测力计和杠杆称自己的体重”之类的活动。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长木板、竹筷做的支架、弹簧、塑料刻度尺、φ12螺母4个

【步骤】1.按图1组装好器材,穿过竹筷的大头针的尾部弯曲成直角后,用棉线绑牢在竹筷上。若刻度尺不能水平,可用回形针作为配重调节回形针卡在尺上的位置,使刻度尺保持水平,把棉线穿过螺母中心孔做成套环。

2.按下表要求进行实验

结论:_______________

(为研究方便起见,用螺母的个数代替每个螺母的重力。)

3.按图2组装好器材,用绳子把两只螺母拴好,挂在离中心孔4厘米处,将弹簧钩在离中心孔8厘米处,用刻度尺量出伸长的长度_____厘米。

4.把两只螺母直接挂在弹簧的下方,测出弹簧伸长的长度______厘米。

5.比较3.4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1.观察杆秤上秤花的分布情况,用杠杆平衡条件证明为什么秤花之间的距离是均匀的。

2.用自己能找到的材料,制作一把杆秤。

3.在一只搪瓷口杯中装满水,你能用一支竹筷把这只搪瓷杯拿起来,而且保证水不从杯中流出来吗?请你分析一下这时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各在哪里?

4.你能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用一根火柴拿起另外九根火柴吗?如果能行的话,请你分析一下这时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各在哪里?

[观察与思考]

1.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试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天平称质量的道理。

2.天平和杆秤都能称质量,用天平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而用杆秤时,物体的质量和秤砣的质量不等,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3.用竹筷吃饭是中国人的特技,画图说明使用竹筷吃饭时,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各在何处,竹筷是费力杠杆还是省力杠杆?为什么?

简易杠杆实验装置的制作

在没有课本上杠杆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可用图10所示的简单器材来做这个实验,用轻质木条或刻度尺做杠杆,把它支放在三棱木块的棱上,也可用方木块压放在湿粘土上,以向上的梭边作为支放杠杆的梭边;用一些相同的硬币作为砝码(每枚硬币的平均质量可用天平测出)。实验时,先让木条或刻度尺在三棱木块的棱上平衡,然后根据课本上的步骤放置硬币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粗略地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关于杠杆

(1)杠杆及杠杆要素

一根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能成为杠杆,不仅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必须能绕某固定点转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硬棒就不能成为杠杆。例如:汽水扳子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称为杠杆。因此,一根硬棒成为杠杆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①支点:能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用同一根硬棒作杠杆时,使用中方法不同,支点位置也会不一样。如撬石块的过程中支点可在棒的一端[图1(A)]也可在棒的中间[图1(B)]。

②动力和阻力:动力使杠杆转动,阻力阻碍杠杆转动。动力和阻力的区分是根据实际情况或人为因素决定的。例如:剪刀剪布时,需要使刀口合拢,手作用于剪刀的力就是动力;布的作用是阻碍剪刀口合拢,布对剪刀口的作用力是阻力。必须注意,不论动力或阻力,杠杆都是受力体。作用于杠杆的物体都是施力体。

③力臂: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即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线段长。所谓力作用线是指沿着力方向上可向两端延伸的一条直线。表示力臂的线段可以在杠杆上,[图2(A)],也可以在杠杆外[图2(B)、(C)]。如果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则力臂长为零。所以有力臂时一定有力,有力却不一定就有力臂。

(2)画杠杆示意图的三个要点。

①找出支点。

②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判断清楚力的方向。如:铡刀铡草时,刀口向下受到草的阻碍,因此阻力是向上的。

③正确画出力臂。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

(3)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都叫杠杆平衡。一般情况下,从静止状态去分析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证明,杠杆平衡条件是:

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F1l1=F2l2。

可见,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即力臂越长,力就越小。

关于杠杆的应用

1 省力和省距离不能兼顾

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但费距离;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动力大于阻力是费力杠杆但省距离;当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动力等于阻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必须明确,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违反力学原理的,是不存在的。

可以设想,如果能给阿基米德“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

很大很大的弧,一辈子都走不到头。

2各类杠杆的选择

选择的原则是按人力允许的条件,从有利于生产出发。例如:钓鱼竿使用时,要求能迅速将鱼提离水面,因此钓鱼竿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汽水瓶扳手使用时,遇到阻力较大,必需使用省力费距离的杠杆。天平就是利用等臂杠杆两边力大小相等的原理,由砝码数直接得出物体质量数。“可见,选择何种杠杆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千万不要误认为使用机械都是为了省力。

第四节杠杆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

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够______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它的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

3.用杠杆撬一块质量为1t的石头,如果动力臂为200cm,阻力臂为20cm,那么至少要用________的动力才能把石头撬动。

4.使用杠杆要省力,应当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如果使用的是费力杠杆,应使动力臂_______阻力臂,使用此类杠杆可以________;天平是________杠杆;不论哪类杠杆都不能既_________又_________。

5.下列事例中,利用了杠杆工作的是()

A.在湖水中用浆划水

B.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C.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

D.跳伞运动员利用降落伞从空中落下

6.下列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夹酒精棉球的镊子

B.吊车上的起重臂

C.拔铁钉的羊角锤

D.往锅炉里送煤的铁锹

7.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平衡在水平位置,此时()

A.两个小孩的重力相等

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个小孩的质量一定相等

D.两个小孩的重力和他们各自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相等

8.如图12.4,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力F的力臂是()

图12.4

A.OA

B.OC

C.OD

D.FD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图12.5)。

(1)先把杠杆放在支架上,再调节杠杆的__________,使杠杆__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

图12.5

(2)若在A点挂4个25g的钩码,在B点应该挂_______个同样的钩码,杠杆可水平平衡;若在C处用弹簧测力计拉,则拉力的方向应该是_______,拉力的大小为________。

10.画出图12.6中各力的力臂。

图12.6

能力提高

11.关于力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B.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C.杠杆的动力臂加上阻力臂一定等于杠杆的长度

D.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12.在下列工具中,省力的杠杆有()

①虎口钳子②镊子③橇棒④铁皮剪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在抗洪时,解放军战士需要将一个质量为100kg的石磙推上一个台阶,已知石磙的半径为0.5m,台阶高0.2m,(1)画出(见图12.7)战士需要的最小推力的力臂;(2)该战士需要的最小推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图12.7

14.见图12.8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该将横梁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2)实验时只有10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怎样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至少设计两种方案)

甲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8

探究应用

15.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有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通过实验得到以下一组数据:

他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吗?你是否认同?如果你不认同,你认为在他的实验探究活动中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16.李丽同学从课本“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中得到启发,她也想用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同学的重量。她想请一个帮手,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如果你愿意,就和她一起来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吧!

(1)实验用到的物理原理是:

(2)实验需要的器材有:

(3)实验的步骤为:

第四节杠杆习题精选答案

1.绕着固定的点转动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3.1000N

4.大于小于省距离等臂省力省距离

5.A 6.C 7.D 8.B

9.(1)平衡螺母水平平衡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

(2)2 竖直向上0.33N

10.(图略)11.B 12.D 13.(1)(图略)

(2)400N

14.右水平

甲:在2点挂6个这样的钩码

乙:在4点挂3个这样的钩码

丙:在6点挂2个这样的钩码

15.(提示:错在以偏概全,没有多次测量,断章取义了)

16.(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硬棒绳子弹簧测力计

(3)(略)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北苑中学吴艳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平衡条件及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 六、学习过程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点击链接九年级物理杠杆图片 - 豆丁网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点击链接杠杆平衡条件实验_百度文库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点击链接杠杆应用图片素材._百度文库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第四节《杠杆》教案(人教版初三) (4)

第四节《杠杆》教案(人教版初三)(4) 金禧中学郑楚濠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技能 〔1〕明白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不杠杆; 〔2〕明白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明白得杠杆的平稳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咨询题。 〔4〕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看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技能 〔1〕通过实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会正确画出力臂。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稳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查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样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授课类型:实验探究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实验设备:网络教室、铁架台、杠杆、钩码、重垂线、直角尺等 五、教学重点:认识杠杆、探究杠杆平稳条件。 六、教学难点:识不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明白得力臂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古希腊的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事迹和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利用阿基米德撬地球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注意到人的手作用在硬棒上使棒转动的力、地球压在硬棒阻碍硬棒转动的力,中间还有一个支撑着杠杆的点,从而先引出今天要讲的新内容。

2、杠杆 〔1〕认识杠杆 上面先所述引出杠杆三个差不多概念: 支点(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再向学生介绍一篇报道: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杭州动物园上演现代版曹冲称象。周老师利用称量只有20公斤的弹簧秤,称出了一头毛重约2.4吨的大象。引出另外两个物理量——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力臂(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由周老师成功称象的故事提出咨询题:什么缘故小小的弹簧秤能称起如此庞大的象?阿基米德的设想和周老师的成功称象怎么讲是什么缘故?他们都擅长使用工具,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让学生摸索,然后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点——都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以脚刹车板、和实验用的杠杆为例,让学生练习找出五个物理量及其画法。并利用网络通信方法收集学生做练习的情形,教师进行分析、点评,要紧讲解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明白如何测量其力臂,化解实验难点。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它在某个位置静止,这时杠杆处于平稳状态,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差不多上在杠杆平稳或专门接近平稳的情形下使用的,那么杆杠的平稳条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杠杆的平稳条件可能跟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有关系。 〔2〕杆杠的平稳条件 我们现在大伙儿分组来探究一下杠杆平稳的条件。 每2人一组实验,给出实验器材,要求讨论如何设计那个实验,要记录什么数据。要求学生把测得的数据填在课件表格对应位置。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让杠杆平稳( 静止); ②在杠杆支点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稳为止; ③移动左右两端钩码的位置,让杠杆再次平稳;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出实验方案,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 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 够让一质量为50 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

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师:作为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 多吨的石块呢?(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 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 克重的钩码)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 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 他同学。)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板书课题:12、4 杠杆) [ 从学生熟悉的金字塔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 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示范课《杠杆》教学设计

示范课的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法制目标:结合天平、杆秤等计量器具介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钩码、核桃钳、剪刀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1、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捏粉笔头表演。 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捏碎。 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 (学生讨论:因为女生用了钳子,钳子属于简单机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第十二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二、新课 (一)、杠杆 1、认识杠杆 (1)课件展示撬棒、跷跷板等图片,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①、这些工具都属于什么? ②、使用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是生活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扩展,也是我们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结构来看,杠杆这一节起到了一个联系前后知识点的纽带作用。作为力的应用——杠杆,是一种最简单机械之一,后面介绍的其他简单机械也是由杠杆引出,而复杂机械正是由简单机械所组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喜欢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以及弹力、重力、摩擦力之后编排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力的知识. 杠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会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层次地、有重心地、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还需教师给予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 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能创建物理情景,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过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3、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4、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规范作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第十三章第四节杠杆

第十三章第四节杠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画力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把实物抽象成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器材准备】 钩码、杠杆、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储备】 1、什么是杠杆? 2、在生产和生活中你见到了哪些属于杠杆的工具?使用它们有什么好处? 【自主预习】 认真阅读课本,找出本节重点写下来: 【预习自测】 1、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用字母表示。 3、使杠杆转动的力叫用字母表示。

4、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用字母表示。 5、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用字母 表示。 6、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用字母 表示。 7、杠杆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杠杆:这类杠杆的比长,它能省,却费。 我知道的这类杠杆有。 二是杠杆:这类杠杆的比短,它能省,却费。 我知道的这类杠杆有。 三是杠杆:这类杠杆的和相等,它不能 省,也不费。这类杠杆的主要代表是。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学案】 (一)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情况,并汇总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一』认识杠杆 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 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钳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的?试着找出它的支点、动力、阻力。

北师大九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杠杆 教案

《九年级上第九章第一节杠杆》教案 【教学课型】:新课 ◆课程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教学工具】: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挂图或投影片——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示意图。 3.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教学情景导入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 木棍或铁棍来撬。 (出示杠杆示意图。) 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 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 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 (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 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 1知识内容 《杠杆》杠杆是一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简单机械,涉及力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一节从内容设计上看,既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又是力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扩展。本节课主要研究杠杆的基本概念及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理论结合实践,讲述杠杆的应用。 2知识地位 《杠杆》一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课的学习安排在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内容之后,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力及二力平衡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通过对杠杆的学习,能够为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机械运动及功和能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杠杆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是力的一种基本应用,教材后面讲述的其他机械均可以由杠杆引出,从内容安排上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讲解起来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杂志、电视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过杠杆,对于杠杆现象有比较充分的生活感性认识,但可能描述不够科学严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画面,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2能力方面 学生对物理现象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能够相对正确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3 情感方面 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使他们对操作实验和趣味故事情有独钟,课堂上结合生活中的趣事或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故事或魔术,极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知欲,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课堂。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初三学生要记住杠杆的定义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的理解。他们对杠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动力杠杆、阻力杠杆往往混淆不清。有时找不到动力和阻力,有时画不出力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杠杆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教学当中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及其五要素,包括力及力臂的正确画法,就是该节课设计和讲授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解中,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做严格标准的画图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用逐步启发的办法让学生自己理解“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等概念及画法。通过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层层深入。 二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杠杆,了解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②能识别常见的工具及简单机械中应用的杠杆及其类型。 ③理解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第四节《杠杆》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三) (9)

第四节《杠杆》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三)(9)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讲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阿基米德真能举起地球吗? 智能提要 咨询:如何样正确明白得力臂的概念? 答:关于力臂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从几何上来看,是 〝点〞到〝直线〞的距离。其中〝点〞为杠杆的支点; 〝线〞为力的作用线,即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 的直线。 〔2〕某一力作用在杠杆上,假设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那么力臂一样要改变。如下图,力F的大小一样,由于作用在杠杆上A点的方向不同,力臂就不同.〔a〕图中F 的力臂l比〔b〕图中F的力臂lˊ大.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下图. 〔4〕假设力的作用线过支点,那么它的力臂为零. 咨询:你能总结一下画力臂的一样步骤吗? 答:可按下述步骤画力臂: 〔1〕第一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可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那么支点到垂足的距离确实是力臂.〔4〕最后用大括号勾出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不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中考撷要 在最近的三年中,杠杆也是中考的要紧内容之一,考试中其内容显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运杠杆 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分类及其应用 千万不能明白得成 力臂为支点到力的 作用点的长度.

算题等多种题型中.考查的最要紧形式为作图题,即给出日常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作出其五要素,专门是力臂.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杠杆知识又不容易联想到杠杆的应用实例与杠杆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五要素. 智 能 拓 展 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 我们实验室力测量物体质量的天平是等臂杠杆,它是依照杠杆的平稳条件制作的测量仪器. 因为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因此左盘中的物重等于右盘中的砝码重,左盘中的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质量. 由于使用不当和部分被损,一些天平实际上的不等臂杠杆,用如此的天平直截了当测量,不管你是如何样认真地进行正确操作,称量结果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有偏差. 在粗略测量和练习使用天平常,都能够忽略由于仪器本身造成的误差.然而在精确测量中,这是不承诺的,如何用不准确的天平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第一种方法〝是恒载法〞.先将另外一个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托盘上,然后把砝码放在另外一只托盘上,直至天平平稳.接着,把待测物体放到放砝码的托盘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砝码逐步取出,使天平复原平稳. 现在,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被取出的砝码的质量.由于砝码是准确的,所称出的值确实是它的真实值. 第二种方法是〝替代法〞.把待测物体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另外拿些沙粒加到另外一只盘上,一直加到使天平平稳.然后,把待测物体拿下〔沙粒不动〕,逐步把砝码加到这只盘上,直到天平重新复原平稳为止.如此,被测物体的质量就等于盘上砝码的质量. 第三种方法是〝复称法〞.第一把待测物体〔设质量为m 〕放在左盘,然后往右盘加砝码〔质量为m 1〕使之平稳. 现在,便有mgl 1=m 1gl 2〔l 1、l 2分不为左、右盘到天平中央刀口的距离〕.接着,又将待测物体放到右盘,然后往左盘加砝码〔质量为m 2〕至天平平稳.现在,也有m 2gl 1=mgl 2.将两式相比可得21m m m ,只要将m 1、m 2的值代入上式,便能 够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了. 智 能 归 例 题型一 会确认并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 如图甲所示,杠杆OA 处于平稳状态,在图中分不画出力F 1和F 2对支点0的力臂 L 1和L 2。 知识点 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闯关点拨 再次提醒:画力臂时必须注意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 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答 如图乙所示 [变形题1] 如以下图甲所示,杠杆OA 在力F 1、F 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 2是力F 2的力 甲 乙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 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 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 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 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 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 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 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教案

第一节杠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 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 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杠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授 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 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

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2章 第1节 杠杆(第2课时)教案

《杠杆》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教学环节 1、趣味游戏激发悬念 (2)主持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 学生参与游戏:直接用手打开罐头 (2)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诉同学你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 用铁棒打开罐头;用起子打开罐头,其他学生观看后重复 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2、认识杠杆 教师:大家看图回答问题①撬棒、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②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教师:其实至运用了杠杆品哼哼的条件,那干干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它的? 学生:阻力、动力、力臂。 教师: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提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如何做?各组分别把自己的方案讲出来,大家评议是否可行? 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 4、应用杠杆 教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请欣赏一段录相。 (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 教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学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学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

科普组教案杠杆原理

游戏一:你能把两个拳头放在一起而保持不动吗? 用这个游戏可以和力气比你大的人开个小小的玩笑。方法简单极了,请你的对手把两臂向前伸直,两手握拳,一个拳头放在另一个上面。你的任务就是把两个叠在一起的拳头分开,要是分不开,对手 就赢了。 你也许以为对方力气大,很难分开。其实,这简单得如同儿戏,你只需用两个指头迅速地把对方的手背往两边一拨,拳头就轻而易举地分开了。(如果这个办法不灵,检查一下对方是否在捣鬼,比 如用上面的拳头握住下面拳头的大拇指。) 这个游戏妙就妙在对方越是使劲把拳头并在一起,你就越容易把它们分开,所以别忘了叫对手使 劲。 为了使双拳保持并在一起的位置,对方必须在上下方向用力,几乎没有往左右两边用力,而你的进攻正是从左右两边发起的。你手指的作用力与对手的力来自不同的方向,所以你的手指用力虽然不 大,却能发挥明显的作用。 游戏二:你能折断一根火柴吗? 游戏三:三人抵挡不过一人。 这是一个四人游戏。找一根长棍或竹竿,再用纸做一个靶子放在地上。三人握住棍子,把棍子竖着举起,一端对准纸靶子,保持50厘米的距离。另一个人趴在地上,手掌对着棍子的下方。 现在各就各位:手握棍子的三个人齐心协力直捣靶心;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在其他三人使劲时,把棍子轻轻往旁边推。最后谁赢了呢?是握棍子的那三个人吗?不是。他们三个人不管怎么使劲,也抵不过趴在地上的那个人,劲用得再大也无法使棍子头碰到靶子,不信你试试。 这个游戏说明不同方向的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把棍子往旁边推的力和把棍子往下捣的力是相互独立的。趴在地上的人用的力的方向与其他三个人用的力的方向并非相反,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他只要轻轻地一推就能使棍子远离目标。而其他三人使多大的劲,也无法达到目标。

第四节《杠杆》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三) (11)

第四节《杠杆》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三) (11)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手负重〔指能承担的最大物重〕示意图,当手臂按图示方向舒展时,以下图象能表示负重大小与手臂舒展程度大致关系的是〔 〕 A B C D 2.以下工具正常使用时,是省力杠杆的 〔 〕 A 钓鱼竿 B.瓶起子 C.镊子 D.天平 E.铡刀 F.羊角锤 3.如下图,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棒,用细线悬起来,刚好在水平处平稳,假如沿悬挂线锯成两段,那么 〔 〕 A.粗端较重 B .细端较重 C.两端一样重 D.无法比较 4. 粗细平均的钢筋AOB ,形状如下图.AO =OB ,在O 点用一线悬挂起来,并使AO 段位于水 平位置后放手,放手后 ( ) A B O A.A 端下沉 B.B 端下沉 C.保持原状 D.以上讲法都不正确 5. 当杠杆水平平稳时,L 1>L 2,假设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将它们的作用点同时远离支点相同的距离,那么杠杆将 〔 〕 A .F 1那端下降 B .F 2那端下降 C .仍旧平稳 D .无法判定 6. 如下图杠杆,力F 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当此杠杆在动力F 作用下,将一个由细绳系的物体由图中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动到水平位置时,那么 ( ) F A.F 大小始终不变 B.F 先变大后变小 C.F 先变小后变大 D.无法判定F 大小的变化 7. 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它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面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刹车传动系统应用了杠杆 B.车把应用了杠杆 C.链条和前后轮盘组成滑轮组 D.轮胎制有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8.如图,一个不等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稳后,假设再在两端分不挂上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后,那么 A.杠杆仍旧平稳 B.杠杆不能平稳,向力臂长的一端倾斜 C.杠杆不能平稳,向力臂短的一端倾斜 D.无法判定 9.如图7所示,用力F 将球形重物滚上台阶时,能够把它看成一个杠杆,那么 ( ) A .它的两个力臂相等 B .这杠杆的支点是球心O 点 C .这杠杆的支点是球与地面的接触点 D .这杠杆的支点是球与台阶的接触点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八年级物理杠杆教案

第一节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