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词学习词卡(幼儿园-对外汉语)

生词学习词卡(幼儿园-对外汉语)

生词学习词卡(幼儿园-对外汉语)
生词学习词卡(幼儿园-对外汉语)

Number the one that you hear .

1

Number the one that you hear .

Number the one that you hear .

Number the one that you hear .

Number the one that you hear .

1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收稿日期:2006-08-08 作者简介: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曲凤荣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受到了普遍重视,而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构建却少有论及,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且是一种生活文化,又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特点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原生态文化;生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6)10-0125-02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上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容量巨大,对留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 民俗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所以要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是各国各民族所固有的社会生活文化,是各国各民族的本质文化所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各国各民族的潜意识和社会心理积淀,这种潜意识和社会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奠定了其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习惯与方式。比如,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固然懂得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0,社会被分成了两大性别集团,相爱的双方在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即使是夫妻在公开场合一般也很少拥抱和亲吻。因为在中国异性之间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经常被视为轻浮与无礼,而同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则被视为关系好的表现,这与西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东西方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起源、发展、特质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简单的寒暄语与问候方式,如果能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避免西方学生初来中国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疑问与尴尬。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各类分支学科的源头所在,当今人类所有的 知识几乎都能在民俗中发现痕迹和源头。如5山海经6中记录了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风俗事象,其中既包含着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已经拥有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所体现和反映的是远古社会的一部分科学,也是人类的一部包罗万象的风俗书,既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后代各种分类学科的神圣源头。同时这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有一种顽强的难以变异性,虽然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曾经历过一番改造和变革,但各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将对方的文化特点予以消灭和蚕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本体与静态的狭小圈子里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做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的背景下,将语言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才能追溯其源头,把握其流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民俗文化背景的教学,导入文化中最稳定最根源的部分,使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缩短他们的文化接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二、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其他任 2006年第10期总第15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02006 serial.No.150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 新词语的产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这些新词语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报纸和日常谈话中,成为我们常用词汇的一部分。然而,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面对这些课本中没有出现过地新词语时,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新词语的研究刚刚起步,诚如汤志祥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讲授和学习汉语新词语方面基本还是空白,不论是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的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上,都找不到应有的定量说明”。为此,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新词语的教学问题是当前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当也必须予以关注并设法给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新词语的定义及分类 对于新词语的定义,各位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概括出新词语的定义,新词语实际上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能够反映社会发展面貌的词语。它具有全民常用性的特点,符合社会规约和语言习惯,同时也涵盖了新造词语、旧词新义、外来词、方言词、混合词的特点。根据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我们把其分为以下五类: 1.新造词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新词语。从不同领域的新词语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如彩民、银行卡、便利店、传销、断码、量贩店等。 2.旧词新义 词义的引申、比喻和语义色彩的变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之 。旧词新义主要包括旧词新用以及专业术语的泛化两个方面,这涉及到通过一些修辞法对原有词语进行加工。如“朝阳”原义为“早晨的太阳”,引申出的新义是“新生的、具有竞争力的、充满前途的”(例:朝阳产业)。这类词不是新造的,但是它的意义和用法是新产生的。 3.外来词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 讨论了当前汉语新词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掌握新词语的基本要素目标和新词语的言语技能目标。结合新词语的特点和教学实际,从引导学生掌握词族序列、谐音序列、简缩序列、类推序列、隐喻序列、转喻序列、语义序列、情境序列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词语境”的汉语新词语教学策略。 标签:新词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本文讨论的“新词语”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指称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词语或产生新义的原有词语。这些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人们认识社会的途径以及人们的交际生活。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何在语言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推广汉语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地教授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新词语,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确定好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还应不断探索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策略。 一、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 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留学生学习、掌握新词语的基本要素;一类是新词语的言语技能教学。 (一)新词语的基本要素教学 从新词语的基本要素的角度,可以把新词语教学分为“语音、语形、语用”三个方面。 1.语音 把每个新词语读准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词语,对他们来说还没有特别要求学习新词语。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准确朗读新词语的难度并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排除谐音词语的干扰,以免发错词语的声调。如“旅游”的“旅”的声调和“绿游”的“绿”的声调不同,前者是上声,后者是去声。谐音词语只是两个词语的语音上接近,但声韵调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2.语形 掌握基本构词规则:包括音节语素化的表现形式、词民族效应形成的基本结构形式、谐音词语的表现形式、主要的简缩形式、主要的类推结构等。前文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帮助留学生了解以上构词规则,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构词理据的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新词语,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 3.语义

如何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

如何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 一、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国家正式公布了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使用范围。这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国内语言政策正确执行的大好形势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涌入中国,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也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推广、普及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正是实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国家的语言政策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代,规范的语言也不例外,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词语的大量涌现使传统的词语规范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仍有不少人固守教条,认为只要学好基本词汇就足够了,没必要学习新词,甚至认为新词语教学是不合规范的教学。他们不能认识到,得到大众认可的新词语能使语言发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是对现有语言在交际上的补充。我们只有对语言观规范观不时更新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语言的变化,任何阻挠新词语应用的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具有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拼音和学习基本词汇的能力已很高,而掌握那些反映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词语才是他们的急需。生活需要的,就要学,就要练,就要教,我们怎可能无视新的语言现象的存在,无视留学生的需要呢?语言最本质的属性是应用,一旦没有了应用的价值,这个语言的生命也就完结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成人教育,外国留学生已经是能够辨别是非的成人了,他们缺乏的是汉语能力和中国文化的熏染,教授规范的普通话不等于把一个完整的静止的规范语言印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应该让他们融入到汉语社会中来,把他们看作汉语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这个社会毫不相干的“外人”。总之,规范的普通话教学与新词语教学应该是一种辨证发展关系,应该正视这种关系,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二、新词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新词语”,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在新闻媒体上以及在社会群体中频繁出现的流行词语,它被社会的全体成员有所选择地接受承认和使用,并最终成为新的规范形式。它反映了当代社会时局和民族文化的变化,敏锐的人们从中可以预测未来的生活态势。《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的基本词汇固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最能敏锐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变迁的是这些新词语。伴随着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常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上海 200072 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9(1) 被引用次数:10次 参考文献(4条) 1.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语言与文化 1998 2.王德春国俗语义学略论.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 1993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 1985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1985 引证文献(10条) 1.李旭明.杨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32) 2.周国宝英汉牛隐喻的偶合与失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论坛 2009(22) 3.周国宝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马"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4.席晓由《走遍美国》对比中西婚礼文化之异同(二)[期刊论文]-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7) 5.席晓由《走遍美国》对比中美婚礼婚文化之异同(一)[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8(21) 6.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23) 7.席晓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29) 8.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期刊论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8) 9.王衍军谈对外汉语"中国民俗"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期刊论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7(1) 10.王贵生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教育[期刊论文]-贵州民族研究 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0744088.html,/Periodical_shdxxb-shkxb200201012.aspx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25T16:47:56.7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于双双[导读] 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 于双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297-01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系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在语言深处引起不小的涟漪。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新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民俗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汲取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向外国学生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推介 和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去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喜 欢中国,因此将民俗文化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43-0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特有的标记。“保护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①民俗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弘扬。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体系构成的基石部分,如果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将有助于外国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关系 钟敬文先生指出:“像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经营着社会生活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泡在广泛的各类民俗文化之中。他们从日常必需的衣、食、住、行,从他们置身其中的家庭、村镇、城市和有关的各种团体、机构,从他们所参与和接触的信仰、说唱活动到日常会话,无不存在着民俗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具有凝聚力的,有语言、道德、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广泛存在和潜在作用,它在凝聚团结民族成员的作用方面,特别显得重要。”②因此,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而言,民俗文化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民俗文化是精英文化,它就是用来规范俗人和整个社会群体的。我们必须把民俗之‘俗’与通俗之‘俗’彻底区别开来,前者是审美与信仰结合的规则,后者不过是‘普通’的意思,二者的意义完全不同。”③也许正是借助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行为举止和情感表达方式不断传递和展示出来的这些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才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通过对自身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尊崇与传承而更加具有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的凝聚力,才使得这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迥异区分的文化身份象征。 林国立认为,编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应从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考虑,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④他这里谈到的内容,大都囊括在民俗文化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与民俗有关的文化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容忽视、也不容割舍的重要内容。李泉在谈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重视的文化因素时,所界定的文化内容也大都属于民俗民 收稿日期:2012-04-06 作者简介:阮静(1970—),女,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①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②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哲学动态》1995年第1期。 ③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④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20、24页。 34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泰国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徐世俊532100 摘要: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本文针对泰国在汉语教学中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知识的教学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若没有文化的导入,汉语教学是很难支撑下去的。每个学生在自己所独有的母语文化中成长,他们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汉语学习时,母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知,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文化的学习,使两者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当前泰国汉语教育中文化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脱节 (1)教师对中国文化教学不够重视。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教师被称为“语言文化的使者”,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很难实现两全其美。原因在于很多对外汉语的专业人才对民族文化和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引起重视,就不可能将文化教学引入到汉语教育的过程中。 (2)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影响。由于汉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

言系统,学生往往喜欢把相互联系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个体,如,很多外国学生认为语法是一个体系,拼音是一个体系,文化也是一个体系。这样将文化与语言隔离,将对汉语学习造成障碍。 (3)对中国文化内容缺乏深层次理解。在泰国工作期间,通过对泰国北榄华文学校在学的158名选修了汉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客观选择题问卷测评的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学生在获取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环境影响和媒体,学校课堂中获取的较少。 参加问卷调查的158名学生在“泰国学生获取中国文化的途径”中,有68人选择“媒体影响”,36人选择“课堂获得”,54人选择“生活环境影响”。(见表1) 表1.泰国学生获取中国文化的途径 参加问卷调查的158名学生在“对获取中国文化理解程度”中,21人选择了“完全理解”,102人选择了“完全理解”,35人选择了“不理解”。(见表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输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输入 汉语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输入和研究仍滞后于新词语本身的发展和新词语研究的速度。基于新词语课程的开设实践,我们对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全方位输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标签:汉语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输入对策 新词语成为当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新词语的突飞猛进和新词语研究的蓬勃之势并没有蔓延到对外汉语教学界。今天,我们已无需重申“新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了,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汉语新词语输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个终极问题可分解到各个相关层级中,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各级组织和教学单位可根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各尽所能,有所作为。 从宏观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的输入应该全面进入对外汉语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从微观上来说,各个教学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的宏观教学体系的确立和微观教学过程的处理也都是有层级性的,没必要搞一刀切。 一、宏观上的层级性 目前为止,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两个大纲与新词语有关,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个被认为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之一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据汤志祥(2002)对这两个大纲的统计研究表明,初级阶段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新词语教学,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新词语只有11个,属于丁级词,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的,仅占总数的0.1247%。可见,这些大纲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新词语的重要性。至于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尚无与初级阶段一样的教学大纲,只有《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充当了教学大纲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并未从中见到多少反映当代汉语最新面貌的新词语。 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它们无需事无巨细地规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认为即使以后出现的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大纲,关于新词语,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宏观地强调新词语教学应有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宁严不宽、宁缺毋滥”的原则,在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适当地添列一些新词语,增加新词语在丙、丁级词汇中的比重。可以说,进入到词汇大纲里的新词语,是在按前文所述的“新词语选择的层级性”原则的基础上再次科学地筛选出来的。比如说,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没有“隐私”和“休闲”一词,但丙级词中有“隐约”,丁级词中有“隐蔽、隐藏、隐瞒”,这些词语的难度并没有低于“隐私”,实用性却又没有高于“隐私”,因此,未来的大纲中将“隐私”纳入其中并无任何不妥。另外,与“休闲”一词有关的是甲级词中的“休息”和丁级词中的“休养”,单独的一个“闲”是个乙级词,同样,从难度和实用性等来审视,“休闲”一词进入丙级词甚至乙级词也应不成问题。再者,“休闲”一词作为定语构成的定中式新词语的能产性也很高,如进入《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中的“休闲车”“休闲伞”,以及常用的“休闲装”等都是多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常用词语。 二、微观上的层级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对外汉语教学单位该如何进行新词语教学,得根据自

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避免对某些语言的误解或语用失误,从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应该重视民俗语言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宽阔津梁,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充满活力。 民俗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制约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言技能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离不开民俗,因为它直接规范着语言的输出,制约着交际的顺利进行。鉴于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第二语言教学兴趣论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注意到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民俗感兴趣,因此本论文的主线是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将民俗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本论文分为两个层面四部分来论述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第一层面为民俗,第二层面为学习兴趣理论。第一部分论述了民俗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系:首先,某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为汉语;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识,其次,它作为交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二部分归纳了语言学习兴趣论。第二语言教学兴趣理论认为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到把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的目的之中,另外对外汉语教材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是对外汉语兴趣教学研究的问题之一。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报告得出可以利用学生对民俗的兴趣实施语言教学的结论,并通过一套典型的汉语教材分析了民俗融入情况。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利用学生对民俗的深厚兴趣融合语言技能和民俗文化的具体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民俗内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民俗对比,将课内与课外宽广的社会民俗环境结合都是民俗融入的原则。而且,利用兴趣将民俗与语音、汉字、词汇教学结合起来,形成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民俗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并使学生由掌握语言技能逐渐转向熟知民俗背景,二者紧密衔接,达到在交际中减弱偏误、跨越障碍的目的。本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调查采访、演绎与归纳等方法,力图对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本文对动态层面的语义民俗和语用民俗也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对外汉语民俗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交际障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入民俗文化因素,以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 ,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和相关 人士的关注和支持。这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继中国固有的民俗文化艺术瑰宝——昆曲、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民间美术的珍宝——剪纸、民间传说的精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民俗文化艺术的样式重新得到了国人的青睐。一些有识人士、专家学者会同地方政府部门,纷纷发出呼吁,要保护现代社会中尚存的各类民俗文化艺术。我也是其中一名积极的倡导者。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语言与民俗解说_王端

二 !!八年第三期 总 第十一期 民俗,简单说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构成人类的、民族的文 化史和文化学的一种重要因素”[1]。民俗的内 容丰富而繁杂,包括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人际关系、宗教信仰、工艺技术、游戏娱乐、巫术禁忌等各个方面。语言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文化形态,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民俗学者陶立 说过:“各民族的 民俗事象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 始终离不开语言 [ 2] 。”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也有学者称为“语言民俗”,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民俗语言包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惯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吉利语、委婉语、俏皮话、招呼语和在特殊场合或仪式中使用的行话、黑话、隐语、咒语、禁忌语、祷词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值得我们后代珍视和继承的智慧结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语言 与民俗解说 王 端 (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2) [摘要]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 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民俗语言;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障碍[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8)03-0117-05 【大学文化】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王端(1974-),女,辽宁抚顺人,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17

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 汤志祥 提要 自20世纪80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突出表现是:1.汉语的“新词”和“新义”在不断地急速涌现出来;2.大陆汉语吸收了大量流行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词语;3.普通话吸收了不少“强势方言”———北方话、粤语和吴方言的词语;4.某些原来废弃不用的“老词语”又恢复使用。对于当代汉语这些方面的明显而迅速的变化,现今的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在教科书编撰、语言测试等方面,都反映甚慢或者甚少。为了使语言教学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现在是关注这类问题的时候了。 关键词 新词语;汉语教学 在2020年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使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反映在语言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汉语普通话中新词语和新词义大量地涌现出来并被广泛地使用。对此,整个汉语研究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表、出版了不少研究汉语新词语和新词义的学术论文和辞书。但遗憾的是,汉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反应相对冷淡以致严重滞后,这在教育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科书的编写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诚然,任何语言研究都应该也必须比语言教学领先一步。而且从保持其延续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说,教学上的滞后又有其合理合情的一面。但从教育必须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及教材、教学的改革理应适当和社会保持同步的要求来看,对一些业已被社会肯定并且使用情况相对稳定的语言发展新变化,汉语教学界适时地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 汉语新词语 一般说,对新词语和新词义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吕叔湘先生1984年提出“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①的呼吁以来,日益增多的汉语新词语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各种汉语新词辞典达三十多部,论文也有几十篇之多。可以说,“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新词语现象,成就十分显著”②。无疑,汉语新词语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1新词语的范畴 本文所谓的“新词语”③主要指:(1)70年代末(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至90年代末的20年间④,在中国大陆地区涌现出来的,具有“词形新、语义新、书面成型、使用广泛”特点的那部

新词语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词语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记录新事物,新概念,新认识的新词语的数量正与日俱增. 在对新词语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描述新词语在产生途径,应用领域,构成方式,词性,音节等各方面的分布情况,对新词语进行横向的研究.同时,探讨这一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词语;分布特点;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词汇则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部分,也是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反映最敏感的部分.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它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补充词汇的,可以说社会变化越快新词语的量就越大.例如:"MP3,音乐肥料,头脑产业,健美浴,乞丐包,电话律师,海绵田,随身看,电报拜年,无职失业"等,都是社会的变化的直接产物.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词语的特点,我们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新词语,运用封闭域定量分析法,从横向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新词语的应用领域 新词语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商业,农业,工业,卫生,法律,生活,通用,社会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生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新词语数量居多. 在诸多应用领域中,新词语使用最广泛的应属生活领域.在所统计的38298个新词语中,应用于生活领域的有13238个,占总数的34.6%.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新事物,新产品的频繁涌现,在新词语的应用上自然可以得到明显的体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可以接触到一串串的新词语"[1]p(31).例如:吃的有"保健菜,比萨饼,叉烧,茶叶棒冰,碘蛋,方便菜,放心肉,空气食品"等;喝的有"冰啤,奶咖,干啤酒,百事可乐,功能饮料"等;穿的有"比基尼,灯笼裙,吊带衫,港衫,欧版鞋"等;用的有"巴士,保鲜机,壁挂电视,传呼电话,聪明卡,催眠枕,电光玻璃,感应门铃"等;洗的是"超声浴,芬兰浴,空气浴,土耳其浴"等.另外,还有"空中交警,冷光灯,流动票箱,牛奶首饰,全地形自行车,佐餐音乐,色彩音乐,物理肥料"等等,也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此外,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新词语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三个领域共有新词语7942个,占总数的20.7%;例如:经济领域的"霸王合同,白鹅经济,帮忙公司,背包银行,道琼斯指数,黑色经济,抢注公司"等;政治领域的"巴解组织,反贿,公开墙,基点县,恐怖组织,两史一情,亚洲第一主义"等;文化领域的"爆炸文学,奥斯卡奖,电视小说,电子书,负文化,贺岁片,泡沫新闻"等.这些新词语的产生,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的民主公开,文化的自由繁荣是分不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领域新词语的数量在与日俱增,占新词语总数的11.2%."当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变革时期,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2]p(36),反映在语言上,便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新词语."笔记本电脑,超声雾化,彩屏手机,电视眼,广域网,海洋能,激光锁,数控,太空鼠,无轨铁路,异性技术"等科技新词语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和使用. 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主要有:新造词语,旧词新用,简称,外来词语,修辞用法,方言进入普通话等情况.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新造词语 简称 旧词新用 修辞用法 外来词语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_常峻

2002年1月第9卷第1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 hai U niversit y(Social Science) Jan1,2002 V ol19No11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常峻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 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2)01-0058-04 一 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人不仅是/社会人0,而且是/文化人0,将人的根本特征归结于能自觉地创造一个文化符号构成的新世界)))社会文化系统,以丰富自己生存的天地。德国人类学家、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5人论6中指出,这种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标志了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0,正是人的劳作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0[1]指出人的存在是以文化活动为依据的,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到人性的高度。同时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语言的核心地位,但也把语言列为其他组成部分之首。 人类文化又是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核心的,人类最早创造的就是民俗文化,原始人就处在以神话、习俗为标记的包括图腾、巫术、崇拜、禁忌在内的综合性的原生态的民俗意识团中,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己创造的习俗文化制约。人类独有的文化创造力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限制和方向的,被他们所存在的社会现实、生活群体、传统方式所塑造,也就是要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正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基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纷繁多姿的民族风情。 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核心,因此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与语言相互影响,有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为语言或言语形态,如俗语、禁忌语、口彩语等民俗语汇。 那么,什么是民俗呢?简单地说,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仪礼习俗,如生、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民俗和岁时节令民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 收稿日期:2001-04-19 作者简介:常峻(1969-),女,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