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_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_程六兵

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_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_程六兵

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_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_程六兵
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_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_程六兵

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

———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

程六兵刘峰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510275厦门大学会计系361005)

【摘要】本文以2001-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稳健性的角度,探讨了贷款方式和企业性质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担保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明显高于信用借款。(2)银行在事后风险控制过程中,信贷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里,信用借款比例越高,企业稳健性越低;在非国有企业里,二者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地,结合货币政策的变动,研究发现该歧视行为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年份。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货币政策信贷歧视

一、引言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偏小,银行借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主要地位,对经济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尽管我国银行业自2003年股份制改革以来,在加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以及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银行与贷款企业共同的产权性质仍是目前特殊的制度背景(吴军等,2009)。在此背景下,银行往往在放贷过程中,偏爱国有企业,歧视民营企业。已有大量文献从获得贷款金额、贷款成本、贷款期限等方面证实了“信贷歧视”的存在(Brandt et al.,2003;江伟等,2006;方军雄,2007;陆正飞等,2009),但该歧视行为在贷款之后是否继续存在仍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论构成了现代债务监督的理论基础,负债带来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要求企业盈余稳健则是解决该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Watts,2003)。银行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贷款人,是否要求企业会计稳健成为国内研究讨论的重点(何贤杰等,2008;徐昕等,2010;Chen et al.,2010),他们发现银行对稳健性的需求受到借款期限、企业和银行产权性质的影响。但现有相关稳健性的研究忽视了债务合同的稳健性条款,对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Beauty et al.,2008)。财务报告稳健性与债务契约中的稳健性条款可能存在两种关系,如果两者在解决代理问题过程中扮演类似的作用,那么二者是互相替代关系。另一种可能是,当两者在解决冲突时,存在各自相对的优势和劣势,那么他们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两者究竟是何种关系,经验证据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Beatty et al.,2008;Wayne,2008)。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在区分了银行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将银行借款划分为担保借款(包括抵押、质押和保证贷款)和信用借款,分别研究二者与稳健性的关系。如此划分主要有两点作用:一是有助于研究作为银行控制放贷风险的两种方式:要求提供担保物和盈余稳健,他们之间是何种关系?二是集中讨论企业性质对信用借款需求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可以更清楚地回答银行在事后监管过程中是否仍然歧视民营企业的问题,因为对于担保借款,银行可以采取另一种信贷歧视,要求民企提供更多、质量更高的担保物,从而降低企业性质对稳健性的作用。

结合货币政策这一外在宏观因素的变动,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信用借款对国企和非国企稳健性要求的差别。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利率、汇率及货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银行放贷规模受到严格的限制,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不

*①本文获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编号:2010221095)的资助。作者感谢中

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术沙龙诸位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据《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所述,2010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11.1万亿元,其中,贷款融资量8.36万亿元,约占融资总量的75%。

确定性增加,此时,银行面临的放贷风险增加,对企业稳健性的要求提高。如果银行存在“信贷歧视”,将在此背景下体现的更为明显。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10年银行借款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1)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小于担保借款。(2)企业性质对信用借款与稳健性的关系有显著影响,对担保借款与稳健性的关系没有明显作用。在国有企业里,信用借款比例越高,企业稳健性越低;在非国有企业里,二者显著正相关。(3)信用借款对国企与非国企稳健性的要求,在货币政策宽松年份没有明显差异,在货币政策紧缩年份里,对非国企的稳健性需求显著大于国企。

本文其余各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则是实证的回归结果,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局限性。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代理理论认为股东与债权人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当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管理层有动机对债权人的财富进行剥削,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表明债权人有必要通过债务合约保护自己的利益。盈余稳健性的实质是对收益的确认标准更加严格,高于损失的确认标准,这种不对称确认方式是解决债权人和股东代理冲突的重要途径。银行借款是企业债务融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银行作为债权人有动机要求贷款企业会计稳健。Diamond(1984)用理论模型分析了银行在获取和处理借款人的私有信息上具有相对单个贷款人更低的成本,他们能更有效地监控信息不对称下产生的问题。因此,银行作为重要的债权人有动机,也有能力要求借款人会计稳健。

进一步地,银行借款按照贷款方式可以分为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这两类借款对银行来说,所面临的放贷风险是不一样的,信息经济学中对此主要存在两种理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理论认为,银行事前不知道借款人的风险类型,好借款人违约率低,担保成本更小,提供担保可以作为一个信号显示借款人的质量。此时,事后信用借款较担保借款的放贷风险更高。道德风险理论认为,银行事前知道借款人的风险类型,但是不能观察到借款人获得贷款后的行为,有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此时,好借款人可以获得信用贷款,事后信用借款较担保借款的放贷风险更低。平新乔等(2009)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主要面对事后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银行在放贷前对借款人有自身的判定,如果认为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较高,则提供更多的担保借款。事后银行在监管过程中对稳健性的需求存在两种情况,当要求提供担保物与要求盈余稳健在银行风险控制过程中作用相似,那么事前担保物的存在则降低事后对稳健性的需求。当两者功能不同时,要求提供担保则也意味着事后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更高。为了实证方便,本文提出:

假设1:担保借款较信用借款更需要企业盈余稳健。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银行在进行贷款风险评估时,将充分考虑公司所有制性质所带来的影响(La Porta et al.,2002;Chen et al.,2010;孙铮等,2005;魏锋等,2009;刘运国,2010)。所有制性质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国有性质使得企业成为政府干预的对象。政府频繁干预的结果是,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难以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和事后收回等必要的控制程序,从而降低了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二是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是实现地方政府政绩的保障,因此成为政府保护的对象,存在预算软约束,从而降低银行对贷款风险的预期。三是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产权同属于国家所有,银行不必为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损失负责,减小了银行监督的动机。

稳健性是债权人控制风险需求的结果,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契约里,银行要么不能自主控制贷款风险,要么不用控制贷款风险,或者控制风险的动机较弱,从而导致银行对国企与非国企稳健性要求的差异。结合银行贷款方式来看,由于担保物的存在,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担保控制风险,降低企业性质对稳健性的影响。因此,如果企业性质影响了银行对稳健性的需求,将在信用借款里表现的最为直接。同时,由假设1的分析可知,获得信用借款的企业往往被银行事前认为是高质量的,那么“信贷歧视”就很可能表现为信用借款对国有企业的稳健性要求较低,对非国企的稳健性需求较高。因此本文可以提出:

假设2:国有性质降低银行(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并且这种作用对信用借款更明显。

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往往还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蒋瑛琨等(2005)、盛松成等(2008)都认为信贷渠道②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货币政策不仅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行为,还有可能产生间接效果。Chant(1980)研究发现货币供给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二者显著正相关。可见,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公司业绩。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增加,业绩下滑的可能性增大。此时,面对着借款企业违约风险的增加,且一旦违约,银行受到处罚的可能性增大,银行势必增强对贷款风险的控制。在此背景下,如假设2所论述,若“信贷歧视”现象存在,则会体现为银行对非国企稳健

②信贷传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通过银行系统引起了信贷市场的系统性变化,从而影响实际经济。

性需求增加的更为明显。因此提出:

假设3:在通货紧缩期,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增加,这种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明显。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模型设计

Basu(1997)设计的以会计盈余对股票回报的回归衡量会计稳健性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应用,例如Ball et al.(2000)、Watts et al.(2009)、Chen et al.(2010)、李增泉等(2003)。本文为了检验银行借款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上面加入银行借款的指标Loan it,得到本文的实证模型:

EPS

it P

it-t =α

+a

1

DR

it

+a

2

Ret

it

+a

3

DR

it

*Ret

it

+a

4

Loan

it

+

a 5DR

it

*Loan

it

+a

6

Ret

it

*Loan

it

+a

7

DR

it

*Ret

it

*Loan

it

+

ΣControlls+ε(1)其中,EPS 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每股收益,P it-1表示公

司i第t-1年年末的股票价格,Ret it表示公司i第t年年末经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年收益率。DR it为虚拟变量,当年末股票经市场调整后的收益率小于0,取值为1,否则取0。Loan

it

为银行借款的指标,包括银行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Bank)、信用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Crdla)和担保借款占总资产的比例(NCrdla)。按照Basu(1997)的观点,如果会计信息是稳健的,则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系数应该大于其对“好消息”的反应系数,预期a3显著大于0。本文主要考察不同性质企业,银行借款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关注变量(DR it*Ret it*Loan it)的系数a7。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1—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2001年开始主要是因为该年上市公司开始披露实际控制人的信息。银行借款中的信用借款数据部分来自于RESSET数据库,2004、2007-2010年数据及其他年份缺失数据由手工自年度报告中收集。在剔除了金融行业、年末银行借款为0及无法区分银行借款类型的样本后,共获得公司年度信用借款数据13149个样本。实际控制人类型(Contype)数据来自于色诺芬数据库,当为国有性质时,取值为0,其他非国有性质取值为1。根据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变化,本文将2004、2006、2007、2010年判定为货币政策紧缩年度,用MonPolicy表示,取值为1,其他年度为货币政策宽松期,取值为0。股票回报率及其他财务数据取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同时,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还将模型中主要的连续变量,处于0-1%和99%-100%之间的极端值,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表1Panel A全样本统计中,非国企的公司样本占总样本的34.9%,另一方面,43.4%的样本公司来自于货币政策紧缩的年份。由Panel B可见,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每股收益更高,但股票回报率较低。国有企业获得的信用借款显著大于非国有企业,获得的担保借款要明显小于后者。如Panel C所示,每股收益、股票回报率在货币紧缩年份的均值分别为0.020和0.089,分别显著大于货币宽松年份的0.007、0.064。这可能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有关,在经济高位运行时,施以紧的货币政策。在Panel D中,我们将信用借款与总资产比值四分位数,由表可见,信用借款比例越高的企业,资产规模、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值都显著更大(Wilcoxon秩和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负债率更低,即银行选择了规模大、收益好和负债低的公司发放信用借款。

(二)实证结果

据Basu(1997)对稳健性的定义,与确认收益相比,稳健性要求更及时地确认损失。在模型中,变量Ret与(DR*Ret)的系数分别衡量盈余对好消息的确认及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如表2第一列所示,二者系数分别为0.007、0.061,都显著为正,符合预期,说明2001-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整体存在稳健性,这与李增泉等(2003)研究结论一致。

表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Panel A: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mean median std.Q1Q3 EPS/P0.0130.0180.1010.0050.038 Ret0.075-0.0210.642-0.1850.204 Contype0.34900.47701 Monpolicy0.43400.49601 Crdla0.0460.0020.07800.061 Ncrdla0.1980.1670.1780.0450.307 Panel B:国企与非国企分组描述性统计

国企(contype=0)非国企(contype=1)difference mean median std.mean median std.mean t-values EPS/P0.0160.0180.0790.0050.0170.1420.011 5.577 Ret0.054-0.0300.5960.102-0.0150.754-0.048-3.843 Crdla0.0550.0110.0840.02600.0580.02920.757 Ncrdla0.1890.1600.1670.2230.1930.198-0.034-10.341

续表Panel C:货币政策宽松与紧缩分组描述性统计

宽松(tight=0)紧缩(tight=1)difference mean median std.mean median std.mean t-values EPS/P0.0070.0140.0920.0200.0250.112-0.012-6.901 Ret0.064-0.0220.4460.089-0.0210.840-0.025-2.185 Crdla0.0450.0020.0770.0470.0030.080-0.002-1.749 Ncrdla0.2040.1760.1780.1910.1550.1780.013 4.230 Panel D:信用借款比例(Crdla)高与低组描述性统计

第一分位数(低)第四分位数(高)difference mean median std.mean median std.mean t-values Size20.96320.9350.01421.89021.7090.022-0.926-37.121 ROA0.0160.0280.0010.0360.0380.001-0.020-10.606 EPS/P0.00030.0130.0020.0230.0240.001-0.022-9.479 Lev0.5680.5230.0050.5520.5290.0050.016 2.138

进一步地,为研究银行借款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加入银行借款变量(Bank)及相应的交互项。我们预期银行作为企业重要的债权人会增加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由表2第二列所示,变量(DR*Ret*Bank)的系数为0.232,显著为正,说明随着银行借款比例的增加,企业更及时地确认损失,银行总体要求稳健性,这与徐昕等(2010)的研究发现一致。同时,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分别在Basu模型中加入信用借款(Crdla)和担保借款(NCrdla)的指标。结果如表2三、四列显示,变量(DR *Ret*Crdla)的系数为-0.025,变量(DR*Ret*NCrd-la)的系数为0.269,信用借款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担保借款显著增加稳健性。通过Wald Tests比较分析,前者显著小于后者(p值为0.0079),与假设1预期相符。为了控制其他决定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变量,本文在模型(1)中加入公司规模、市净率③及其分别与Ret、DR、Ret* DR的交互项,结果与前面基本一致。

表2会计稳健性与银行贷款方式:全样本Basu Model回归结果

(1)(2)Loan=Bank(3)Loan=Crdla(4)Loan=Ncrdla 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Ret0.007*** 3.540.013*** 3.850.006*** 2.790.014*** 4.52 DR-0.009***-4.620.005 1.02-0.011***-4.700.0020.48 DR*Ret0.061***7.15-0.020-1.520.060*** 6.28-0.014-1.25 Loan-0.080***-8.270.0020.16-0.083***-8.46 DR*Loan-0.058***-2.770.0250.80-0.057***-2.67 Ret*Loan-0.016-1.310.033 1.52-0.025*-1.86 DR*Ret*Loan0.232*** 4.15-0.025-0.220.269*** 4.56 _cons0.018*** 3.690.037***7.100.018*** 3.670.036***7.00 N13023130231302313023 adj.R-sq0.0600.1620.0600.169

注:(1)中无银行借款变量,(2)、(3)、(4)分别加入总的银行借款(Bank)、信用借款(Crdla)和担保借款(Ncrdla);*、**、***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假设2预期国有性质会降低银行借款(包括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对稳健性的正向作用。如表3第一列所示,变量(DR*Ret*Crdla)的系数衡量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影响。在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的系数分别为-0.120、0.402,并且都在5%水平下显著。通过Wald Tests检验发现,两者差异显著,国企明显小于非国企(p值为0.077)。同样,如果将信用借款变量Crd-la换为担保借款变量Ncrdla,变量(DR*Ret*NCrdla)的系数衡量担保借款对稳健性的影响,结果显示④,该系数在国企与非国企的值分别为0.286、0.206,并且

③④Watts(2009)指出会计稳健性主要由公司规模、市净率和资产负债率决定,由于银行借款是公司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有借款变量时,本文没有再加入资产负债率。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表格未在本文报告,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都在1%水平下显著,但Wald Tests显示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担保借款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没有受到企业性质的显著影响,这可能如假设2所预期,担保物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性质对银行需求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综合来看,实证结果支持假设2,信贷歧视主要表现为:对于同样的信用借款,银行对民营企业事后要求的会计稳健性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银行放贷风险增加,假设3提出此时银行对企业稳健性的需求增加。如表3第二列所示,变量(DR*Ret*Crdla)在货币政策宽松和货币政策紧缩期的系数分别为-0.486、0.112,分别在1%、15%水平下显著,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期,降低了信用借款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银行更希望企业能够及时地确认损失。

表3信用借款与会计稳健性:分别按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分组检验的结果

企业性质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货币宽松货币紧缩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Ret0.012*** 4.95-0.00001-0.000.019*** 5.600.014*** 5.04 DR-0.008***-3.04-0.017***-2.72-0.005*-1.65-0.016***-3.41 DR*Ret0.038*** 5.670.077*** 5.840.086***7.730.009 1.20 Crdla0.0050.280.0150.22-0.010-0.400.0070.22 DR*Crdla-0.018-0.690.129 1.29-0.038-1.050.064 1.27 Ret*Crdla0.0110.530.096 1.030.053 1.310.031 1.02 DR*Ret*Crdla-0.120**-2.390.402** 2.39-0.486***-4.880.112 1.47 _cons0.019*** 3.320.016 1.400.0040.730.025*** 3.19 N8323398075775446 adj.R-sq0.0740.0760.0480.045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进一步地,本文同时根据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将样本分为四组,研究在货币政策这一外在因素变动的情况下,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是否受到企业性质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变量(DR*Ret*Crdla)的系数,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国企与非国企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0.328和-0.488。但在银根紧缩期,国企的系数为0.003(不显著),非国企为0.490,显著为正,表明银行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只在非国企里表现,对国企却没有明显要求。可见,从信用借款与稳健性的角度看,银行的“信贷歧视”行为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期。

表4信用借款与会计稳健性:同时按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分组检验的结果

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紧缩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Coeff T值Ret0.024*** 6.540.015** 2.10.018*** 5.380.009* 1.71 DR-0.006**-1.96-0.008-0.89-0.007-1.25-0.036***-3.39 DR*Ret0.043*** 3.990.134*** 5.12-0.000-0.040.0100.68 Crdla-0.008-0.39-0.012-0.130.042 1.18-0.036-0.33 DR*Crdla-0.048-1.640.0430.31-0.008-0.140.1670.99 Ret*Crdla0.0050.160.219 1.42-0.001-0.030.0910.72 DR*Ret*Crdla-0.328***-3.99-0.488-1.230.0030.040.490** 2.16 _cons0.013** 2.55-0.007-0.580.017* 1.790.033** 2.06 N5272220130511779 adj.R-sq0.0640.0470.0580.057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三)敏感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对信用借款是否需要盈余稳健的影响,本文做如下敏感性检验:

1.盈余变化的稳健性模型

据Basu(1997)及Ball and Shivakumar(2005),稳健性在盈余在时间序列的变化上体现以下特征:坏消息反映在会计盈余中是一次性的,好消息对盈余的影响是持续性的。他们认为如果发现负的盈余变化较正的盈余变化更容易反转,则可验证盈余稳健性。本文构建如下模型:ΔNI it=α0+a1DR it+a2ΔNI it+a3DR it*ΔNI it-1+

a

4

Crdla

it

+a

5

DR

it

*Crdla

it

+a

6

ΔNI it-1*Crdla it+

a

7

D

it

*ΔNI

it-1

*Crdla

it

+ΣControlls+ε(2)

其中,ΔNI 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净利润的变化除以期初总资产,D it为虚拟变量,若ΔNI it-1<0时为1,否则为0。变量(D it*ΔNI it-1)与(D it*ΔNI it-1*Crdla it)的系数分别衡量稳健性是否存在及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作用,我们预期二者都显著为负。按照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分组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变量(D it*ΔNI it-1*Crdla it)的系数在国有企业组值为-1.353(t值为-1.53),在非国有企业组值为-4.297(t值为-3.12),表示银行贷款予非国企的信用借款越多,企业负的盈余变化反转更快。该变量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和货币政策紧缩期的系数分别为-2.829、-5.765,都在1%水平下显著,Wald Tests结果亦显示前者显著大于后者(p值为0.0055),说明负盈余在货币紧缩期较货币宽松期反转的更快。利用盈余反转模型得到的实证结果基本与前面一致。

表5信用借款与会计稳健性:盈余反转模型

企业性质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货币宽松货币紧缩ΔNI t-1-0.180***-3.79-0.210***-4.57-0.317***-8.31-0.214***-5.02 D-0.020***-7.33-0.001-0.27-0.018***-6.280.004 1.26 D*ΔNI t-1-0.458***-4.01-0.00002***-20.55-0.00005***-22.56-0.00002***-32.17 Crdla-0.062***-4.16-0.098***-3.03-0.097***-6.45-0.090***-4.77 D*ΔNI t-1-0.002-0.10-0.137**-2.15-0.020-0.68-0.159***-4.73ΔNI t-1*Crdla0.502 1.13 1.017 1.210.3130.82 2.018*** 4.13 D*ΔNI t-1*Crdla-1.353-1.53-4.297***-3.12-2.829***-3.61-5.765***-6.95 _cons0.025*** 4.200.037*** 4.010.011** 2.470.030*** 3.81 N8540443978346065 adj.R-sq0.1970.0800.0940.072

2.分年度回归

为了控制各年制度层面的因素对回归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利用Basu模型和盈余反转模型逐年回归。

表6信用借款与稳健性:分年度回归

Basu model Earning Reverse model

年份DR*Ret*Crdla观察值D*ΔNI*Crdla观察值2001-0.26010207.078***1037 2002-0.02211074 3.279***1093 2003-0.29611757.684***1189 2004 1.169***1229 4.601***1285 2005-0.9711314-1.2821308 20060.533**1297-2.857***1432 20070.02901365-1.916**1498 2008-0.5271465-4.208*1556 2009-0.427**1531-1.0761651 2010-0.03901556-5.024***1850

结果上表所示,Basu模型里变量(DR*Ret*Crdla)的系数在2004、2006、2007年都为正,符合预期,但在2010年系数为-0.039,不符合预期。盈余反转模型显示变量(D*ΔNI*Crdla)的系数在2006、2007、2010年都显著为负,说明在这三年稳健性需求增加,但2004年该系数为4.601,显著为正,与预期相反。

3.盈余稳健性有效性检验

前面的实证结果显示,年末信用借款比例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作用,受到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做如此推测:如果银行重视企业会计稳健性,那么上期的稳健性对本期获得信用贷款有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同样受到本期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根据魏明海等(2007),建立模型:

ΔCrdloa t=α0+a1Cscore t-1+a2Size t-1+a3Lev t-1+

a

4

Monpolicy

t

+a

5

Contypet

t

+a

6

ROA

t-1

+a

7

Curatio

t-1

+

a

8

Interest

t-1

+a

9

Age

t-1

+a

10

Payassets

t-1

+

a

11

Cscore

t-1

*Cscore

t

(Cscore

t-1

*Monpolicy

t

)+ε(3)其中ΔCrdloa t为t期期末信用借款余额减去t-1期信用借款期末余额,由于我们希望研究获得贷款与稳健性的关系,所有只取ΔCrdloa t大于0的样本⑤。Cscore t-1为t-1期公司的稳健性,该值是通过Watts et al.(2009)提出的估算公司年度稳健性的模型计算而得,Contype t、Monpolicy t分别表示t期企业性质和t期的货币政策,其他控制变量与魏明海等(2007)一致。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在不加入交互项时,变量Cscor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期盈余越稳健,本期获得信用贷款越多。加入交互项(Contype*Cscore),其系数为0.0339,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而变量Cscore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银行对稳健性的需求只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这与假设2预期一致。加入交互项(MonPolicy*Cscore),其系数虽大于0,但不显著,没有检测到货币政策的影响。

⑤期末减去期初信用借款余额只能粗略计算当期所获得的贷款数,因为无法观察到当期归还的借款数。

表7信用借款增加额与稳健性

Cscore0.007**-0.025***0.007

Size0.004***0.002**0.004***

Lev0.008*0.015***0.008* Monpolicy-0.002-0.002-0.003

Contype-0.012***-0.014***-0.012***

ROA-0.005-0.001-0.005

Curatio-0.0006-0.0009-0.0006

Interest0.000040.000040.00004

Age-0.0009***-0.0009***-0.0009***Payassests0.011**0.012**0.011**Contype*Cscore0.034***

Monpolicy*Cscore0.0003 _cons-0.036*-0.009-0.036*

N305630563056 adj.R-sq0.0240.0290.024

注:Size t-1、Lev t-1、ROA t-1、Curatio t-1、Interest t-1、Age t-1分别表示t-1期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和公司年龄,Payassets t-1为清算价值,等于(固定资产净额+存货净额)除以总资产。*、**、***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稳健性的角度,初步探讨了银行在放贷后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歧视”行为是否继续存在?我们将银行借款分为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研究两类借款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同时考虑了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2010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上市公司总体存在盈余稳健性;银行借款比例越高,稳健性越强;信用借款对稳健性的需求小于担保借款;企业性质和货币政策对信用借款与稳健性的关系有显著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信用借款比例越高,盈余越稳健;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信用借款增加对稳健性的需求,且这种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为明显。可见,银行在事后仍然存在“信贷歧视”行为。

与现有文献研究银行借款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不同,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稳健性的角度,研究了银行在放贷后是否继续存在“信贷歧视”现象;区分贷款方式,研究银行借款对稳健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该区分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对于担保借款,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担保物来实现控制风险的目的,从而影响银行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大样本的经验证据,有助于我们了解制度因素对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本文既丰富了银行借款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研究文献,也对银行在放贷后的信贷歧视行为作了探索性研究。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本文在做假设推理的时候将银行皆当成国有性质,这虽在经济意义上是合理的,因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贷款的主要来源,但非国有性质的银行在经济中亦扮有重要作用⑥。没有区分贷款银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二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是区分了期末银行借款的性质(信用借款和担保借款),没有进一步研究担保物价值的影响。三是本文的实证结果主要是基于Basu 模型得出的,尽管该模型得到了相关研究的广泛应用,但其假设市场有效的前提在我国是否适用仍然存在疑问,这对本文结论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方军雄.2007.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经济研究,12:50 60

江伟,李斌.2006.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金融研究,11:116 126

陆正飞,祝继高,樊铮.2009.银根紧缩、信贷歧视与民用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损失.金融研究,8:124 136平新乔,杨慕云.2009.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证据.金融研究,3:1 18

魏明海,陶晓慧.2007.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解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经验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4:81 135

徐昕,沈红波.2010.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102 111

Basu,S.1997.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4:3 37

Beatty,A.,J.Weber,and J.J.Yu.2008.Conserva-tism and Deb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5:154 174

Brandt,L.,and H.B.Li.2003.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 or Incentiv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es,31:387 413

Chen,H.,J.Z.Chen,G.J.Lobo,and Y.Wang.2010.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5:973 1014

Khan,M.,and L.Watts.2009.Estimation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a Firm-year Measur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48:132 150

⑥据Chen et al.(2010)的统计,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98.5%的贷款来自于国有性质的银行。

Abstracts of Main Papers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ational Accounting

Leaders(Candidates)Training Programme for Enterprise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uyang Zongshu et al.

Ministry of Finance started National Accounting Leaders(Candidates)Training Programme at December,2005.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how the training programme effect is in the past seven years.We made a survey on the effect by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to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Lead-ers Candidate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programme has reached its anticipated effect.The programme has trained and brought up a group of high quality and composite accounting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business,good at management,familiar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and provided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strategic thinking.The programme also plays organization function and radiation effects of the leading accounting talents in strengthening accounting function,promoting the accounting policy,organizing the accounting continuing education,researching practice problems,and so on.Finally,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Effect of IFRS Adoption:Global Findings

Sun Zheng&Liu Hao

The paper surveys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IFRS adoption,and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capital market and behavior of firms.The Existing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IFRS got some success in the process to build high qua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the world.The value relevance,usefulness of contracts of accounting numbers,and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rket have been improved.The finding supports the IFRS regulators.However,weather the performance of IFRS adoption is stable and the extension of IFRS to different law and business situation need to be tested by time.

The Presentation Forma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the Value-Relevance of Fair Value ———Based on the Available for Sale Investments

Xu Jingchang&Zeng Xueyun

The paper studied if the fair value change of available for sale financial assets(AFS)under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terpretations No.3of 2009—2010provided the explanatory power for firms share prices.The result is that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AFS'holding gains and losses reported in“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s”(OCIs)of the income statement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during2009—2010.However,the value-relevant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fair value is not significant or inconsistent during2007—2008,in which the holding gains and losses of AFS are reported directly in stockholders'eq-uity.The conclusion draws the useful for investors'judgments to report OCIs clearly in the income statement.

Bank Supervision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Cheng Liubing&Liu Feng

We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nk loans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two different firms(state-owned and non-state-owned)respec-tively,in order to test whether the phenomenon of bank discrimination still exists after bank lending.Our initial sample consists of all firms with positive bank loan,which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for the years2001to2010.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nk continue to dis-criminate NSOEs in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default risk after lending.Specifically,the bank demand less conservatism for SOEs than NSOEs when they provided credit loans.Further,we find this phenomen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years when the central bank tightens the monetary policies.

Do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Reporting Increase the Value Relevance of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 as the First Country for Integrated Reporting

Cai Haijing&Wang Xiangyao

This paper selects listed companies of South Africa which is the first country for mandatory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reporting as a sample,and tests the market reaction since2010.We find out:given the factor of voluntary and nonstandard disclosure,the rol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decision-making has declined;th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is more important.It indicates that explanatory power of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for share price en-hanced and compensates for the downward trend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Thus,it indirectly supports the promotion of integrated repor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akes share price to reflect value cre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ompanies more comprehensively.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Decision

Li Wenjing&Kong Dongmin

Based on the data of public shareholders online voting of Shenzhen Securities Exchange,wefind that the more opaque corporat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higher frequency minority shareholders'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Ownership structure has an impact on minority shareholders'on-line voting,and the relation is strengthened by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inority shareholders'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decision improves future corporate performance,and the link is especially stronger for firms with low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Our study suggests minority shareholders'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decision alleviates type II agency problem,and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decision.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及预防 稳健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保持谨慎、安全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便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但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经常发生冲突,如何改变或预防其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 (二)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 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

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 (三)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在稳健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因为如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指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存货就按重置成本计价,这显然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但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四)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 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而可比性、一致性原则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 二、预防及解决冲突的措施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2)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0年3月 105 会计盈余稳健性研究综述 洪庆宾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100076) 摘 要:稳健性又称谨慎性,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限制了内部人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本文主要是围绕在会计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展开的。在对稳健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四方面对稳健性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最后通过中外研究进行对比,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关键字:稳健性 会计盈余 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3—0105—02 一、稳健性的定义 从时间上看,Bliss (1924)也许是最早完整给出稳健性的定义的,他将稳健性原则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宁肯低估净收益和资产,而不愿高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于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FAC2)将稳健性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性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现已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概念框架中将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本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这样定义稳健性的:“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稳健性研究文献回顾 纵观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研究;第二,会计盈余稳健性形成动因的研究;第三,会计盈余稳健性计量方法的研究;第四,会计盈余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 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和健全,因此有关美国会计信息存在稳健性广大学者都是普遍认可的。Kothari (1988)、Basu (1997)通过研究美国稳健性的时间序列发现1967-1975和1984-1990两个时间段的稳健性较强。Holthausen 和Watts (2001)通过对1927-1993期间的大公司研究发现,会计盈余稳健性在1966年之前就存在了。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关于稳健性的存在问题针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Ball ,Robin 和Wu (2000)通过对沪深两市1992-1998年间A 股和AB 股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内陆的会计准则的报 告数据还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报告数据,都不具有稳健性特征。Lee ,Cao (2002)通过我国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在1996和1998两年的稳健性较强。李增泉、卢文彬(2003),李远鹏、李若山(2005)以及陈旭东、黄登仕(2006)也对于我国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认同稳健性在我国总体上是存在的。 (二)关于会计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契约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Watts (1993)认为会计盈余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契约,包括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稳健性可以做低利润延缓向股东的支付,从而确保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稳健性也延缓了基于盈余的报酬支付,从而保全了股东的利益。Watts (2003)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将稳健性形成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而契约对稳健性的需求,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债务契约对于稳健性的需求。 Ball 和Shivakumar (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公司的会计信息更稳健,该发现意味着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的会计信息。Ball ,robin 和Sadka (2006)通过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权市场的国家横截面数据关系的研究,发现债权市场规模很好地解释了稳健性在各个国家横截面间的变动,而权益市场规模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Peek ,Cuijpers 和Buijink (2006)认为公司上市前融资方式多为关系性融资,而上市后更多的是公开市场化融资。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企业比较了解,因而对稳健性的需求不高;而在市场化的融资下,信贷人由于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因而对稳健性需求较高。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的提高,说明股东与信贷人之间的冲突是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与Ball 和Shivakumar (2005)的观点一致,但却支持了Ball ,robin 和Sadka (2006)的观点。 LaFond (2005)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财务报告更稳健,而所有权集中的财务报告不稳健。这一结论无疑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尽管上市进行了全流通的股改,但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普遍。国内不少

会计稳健性外文翻译---会计稳健性的第一篇:解释和意义

会计稳健性的第一篇:解释和意义 瓦茨,会计新视野,2006年 内容提要:本文是会计稳健性两篇文章中的第一篇。第一篇对稳健性进行了解释以及探讨了稳健性对会计监督的影响。第二篇总结了稳健性的实验证据及对稳健性的解释,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文章证明了稳健性的存在,对不同程度下的稳健性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是指要求对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其极端形式下传统的稳健性定义为“不预期收益,但预期所有的损失”。尽管有人指责会计稳健性,但是稳健性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并在近30年中有所加强。 支持稳健性的一种理论解释是:契约理论、股东诉讼理论、税收理论和会计管制理论。在文章的第二篇中用证据表明契约和股东诉讼是最重要的因素,证据表明税收和会计管制相对比较弱,盈余管理也可能产生稳健性,但这不能成为主要的因素。 对稳健性的解释和证明对会计管理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委员会曾试图禁止会计稳健性,以实现“信息中立”而忽略稳健性长期存在的原因,这种意图可能会失败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消除会计稳健性将会改变会计管理行为,并且会增大经济上的费用。同样的,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考虑把未来现金流量列入财务报表,其产生的成本会对会计管理行为存在影响。 本文是会计稳健性性研究的第一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 1、对会计稳健性的解释 2、对财务法规和准则的设置 文章的第二篇的研究目的是: 1、总结稳健性存在的证据 2、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不同稳健性的解释 3、对证据进行评估去辨别稳健性与非稳健性 对会计稳健性解释的讨论是大多是基于利用现有的文献。然而,本文是立足于契约观,包括了债务合同的约束的解释(Watts 1993),以及与其使用的其他合同,如管理薪酬契约也会产生影响。本文也提供了新的论点,即使不考虑契约,一旦信息成本变化后管理层的行为也会产生会计稳健性的现象进行了介绍。

新会计准则常用会计科目表(详细整理)

一、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借方登记企业增加的库存现金额,贷方登记企业减少的库存现金额,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余额。 1002 银行存款企业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 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科目核算。 借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额,贷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 存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公允价值。企业持有的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 融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 公允价值。 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调增账面余额):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账面余额(调减账面余额):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1121 应收票据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 期末借方余额,放映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 1122 应收账款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而应该收取的款项。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采用递延方式收取合同或者协议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在“长期应收款” 科目核算。借方登记应收账款的发生额(增加额),贷方登记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确认 的坏账损失,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期末贷方余额,放映企 业预收的账款。 1123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将预付的款项直接计入“应付账款”科目。企业进行在建工程而预付的工程价款,也在本科

会计 文献综述

会计文献综述

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 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再到后来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等,说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本文在此对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下就国内外各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信息化特征及变化 刘国辉(2009)认为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①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②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蒿俊晓(2011)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进步,财务信息数字化、财务信息交换与公布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下财务会计工作的主流,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为计算机财会全面实现网络化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两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ERP下会计信息系统:刘丽、胡艳(2007)指出ERP系统中,通过设置大量的信息首先由业务部门或生产部门整理,核算并录入完成。ERP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会计人员最后再肘打印的凭证正进行审核。另外ERP中会计模块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原有数据向新系统的转移。在现有的ERP环境下,多采用标准成本法,即企业制造费用按照车间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各产品直接人工、直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作为标准进行分配。比较便利。王莹(2010)ISCA模型:杨周南(2003)提出ISCA模型,一是建立和实施现代信息技术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知识

一、 企业会计准则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由财政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2006年2月15日),属于财政部部门规章,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3号2006年2月15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具体准则共计38项。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18号2006年10月30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应用指南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 应用指南共计32项,并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6项具体准则,财政部未发布应用指南。上述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三个方面,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层次,构成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并具有法律法规上效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 五、企业会计制度

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2008年12月28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资企业范围内实行,其他企业仍然执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共计十四章一百六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原则、会计记帐方法、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记帐程序、会计报表格式、报送程序和编制说明、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会计制度的修订、补充权限及其他有关规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均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作出规定,均由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业或所有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引用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第二、规范目标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侧重于确认和计量,重点规范会计决策过程。而会计制度则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可操作性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只是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即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第三、结构体系不同。统一的会计制度自成体系,它由三个层次构成:《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为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小企业建立各自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

稳健性原则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重要原则的探讨

稳健性原则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重要原则的探讨 稳健性原则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重要原则的探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后危机时代嵌入多重计量属性的财务报告拓展研究” (项目编号:12YJC790141)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度背景、资本投资与公司价值” (项目编号:70962005)研究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制度背景、债务融资 与公司投资行为”(项目编号:NCET-08-0919)研究成果 摘要:近年来,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稳健性原则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七个方面分别阐述会计稳健性的正面效应,表现在降低了会计主体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并利于其价值提升,扩展了Watts(2003)从公司契约、股东诉讼、税收和会计监管四个方面阐述稳健性的存在,同时也分析了稳健性原则存在的缺乏“中立性”等不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现实环境异质性决定了会计事项的有效判断和估计,得出在新兴经济体中稳健性原则是能够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重要原则的结论。 关键词:稳健性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质量中立性 一、问题的提出 稳健性原则影响会计实践至少有500年的历史(Basu,1997)。随着经济的发展,稳健性原则能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重要原则,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给出的答案可能并不一致。近年来FASB(2010)和IASB(2010)在其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剔除了稳健性原则,原因是稳健性缺乏“中立性”。尽管稳健性原则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现有的市场环境是否应该取消稳健性原则,还不能一概而论。稳健性原则已经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存在很长时间,稳健的会计信息总体让广大的利益相关者比较满意。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不一致,稳健性是否应该全面取消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稳健性原则到底是否还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事项有效的判断和估计取决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一) 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北京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施行。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 为便于学习理解和实施新会计准则,本文对16项修订后发布的具体准则与修订前的原会计准则做了对比。 新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精)

会计稳健性定义辨析 [ 10-03-02 10:16:00 ] 作者:刘建伟编辑:studa20 摘要:会计稳健性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首先简介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历史沿革,进而探讨了准则委员会与实证研究中对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并依次进行述评,重点介绍了会计稳健性概念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条件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 1 稳健主义定义的历史沿革 Basu(1997)认为,稳健性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会计稳健主义定义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庄园会计,当时庄园的管理是由管家进行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决定了庄园管家的记帐、算帐,并不象现在的企业那样是为了搞好经营,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应付庄园主的审查。因此,乐观地反映或提高未来不一定实现的价值是不明智的。相反,保守的估计资产和收入就显得顺理成章。因此在账簿资料上的谨慎反应是作为财产托管人的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逐渐接受。因此,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是稳健主义原则形成的最初原因。 到19世纪,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延长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持续经营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但是,稳健主义依然占居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地位,因为:(1)有根据地少报资产有利于抵制管理人员虚报业绩,有利于保护股东权益;(2)会计职业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会计人员“强烈的灾难意识”,在簿记上的低估不是会计人员一时的冲动,而是潜移默化的行为;(3)银行是会计报表的最有影响的阅读者,稳健主义对付虚增抵押品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30年的持续物价下跌,使得资产更易于更新换代,低估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影响资产的实物和价值的补偿,客观上助长了稳健主义原则的推行。因此,虽然早期稳健性思想蓄意低估资产的做法带有机械性,易导致在实务中滥用,但是稳健原则在当时作为一种传统的法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这一阶段对稳健性的理解,正如会计师Bliss(1924)将其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 2 FASB,IASB,CASB对稳健性的定义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界掀起了对会计原则理论体系研究的热潮。稳健主义作为受托责任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随着会计从经营责任报告向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转移而变得不适宜。稳健主义虽被继承下来了,但已由一项占主导地位的会计原则退居为处于附属地位的会计惯例,作为对其他主要会计原则的修正。对稳健性原则的规范性研究若隐若现地体现在监管机构与准则制定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频频的界定里。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在其第4号公告中指出:“历史意义上,管理人员、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历来都倾向于低估资产和利润,以对付计量过程中的小偏误。这导致稳健性概念的形成”。随后美国FASB在198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是对会计指导思想或观念的描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基本前提。这一原则在会计发展史上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惯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且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异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异同 由于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科目作了较大改变,本文试对新会计科目体系中除涉及金融和生物类特别科目外的其他科目与《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相关科目作一比较分析。 一、未作任何改变的科目 这类科目主要有:①资产类:“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等科目。②负债类:“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未未确认融资费用”等科目。 ③所有者权益类:“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科目。④成本类:“生产成本”等科目。⑤损益类:“利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 二、科目名称改变但实质内容未改变 这类科目主要有“库存现金”和“所得税费用”两个科目。制度中的现金是指库存现金,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包括库存现金及可以随时动用的银行存款,从这一点来看科目涵盖的内容是不一致的,因此将“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科目是合理的。更改后的“所得税费用”科目与制度中的“所得税”科目核算内容相同,均为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只是名称改变而已。 三、科目名称改变且实质内容发生改变 1.资产类。“材料采购”科目,制度中“物资采购”科目用来核算企业购入的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也通过本科目核算。而“材料

采购”科目只用来核算工业企业购入的材料,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一律通过“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2.损益类。其他业务成本,本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其他业务成本,不核算其他业务发生和税费及销售费用,与“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有一定的区别。 营业税金及附加,本科目不仅核算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也核算其他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这反映了我国淡化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区分,因为不管是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都属于日常业务,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作为费用,不再区分。 销售费用,本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与“营业费用”科目相比核算内容减少。 四、科目名称未变但实质内容发生改变 1.资产类。应收票据:制度明确规定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所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坏账准备。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这一内容,在“坏账准备”科目中明确应收票据也要计提坏账准备。 预付账款:本科目的核算内容主要有以下变化:第一,预付工程款也通过本科目核算,不再直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第二,制度规定,预付账款不能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应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是预付账款均可计提坏账准备。第三,科目的位置由原来放在坏账准备之后调整到坏账准备这前。 坏账准备:本科目的核算内容主要有以下变化:第一,计提基础由制度对“应由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扩大到对全部的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等。第二已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又收回,可直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第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不再是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和账龄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稳健型的这一定义只指明需要“审慎反映”没有说明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1983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尊案)》。其中提出了稳健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五号部长会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在一般原则的第十八条中表述: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得到重视并在会计实践中也得到更多的应用,如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1993年到现在,在这段时间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在这些准则中继续重视了稳健性原则,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会计制度由国际接轨转向国际趋同。到现在为止,财政部共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被描述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原则的辩证关系 稳健性原则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与其他信息质量特征统一于

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1-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一)

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一) 2001年10月26日上午,国家会计学院于长春教授在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的河南主任会计师培训班上作了题为《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报告。共分三讲。 第一讲新准则、新制度的改革背景 一、新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新准则和新制度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会训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重要措施。 (二)新准则和新制度的颁布实施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第十五个计划纲要密切相关。 (三)此次改革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的要求。 二、新制度的内容与结构 (一)《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核算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以外的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行业、企业的个性业务,拟定各个专业核算办法。(2)针对小规模企业的特点,制定小企业制度。(3)考虑到金融保险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保险险企业会计制度。 (三)已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不是对现有行业会计制度简单相加 (四)小规模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有其若干特殊性,难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在继《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之后,将着手考虑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建设问题。 三、新准则和新制度保持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一)新准则和新制度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和法规体系相适应 (二)继续保留了"会计制度"这种形式制定会计规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三)就改革的内容而言,新准则、新制度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l.关于债务重组的处理。 2.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 3.关于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四)《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改革的合理模武。 1、《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异同。 2、《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要求。 3、继续制定并公布具体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 四、新准则和新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一)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如何借鉴国际会计惯例 (二)新规定在若干重要问题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积极贯彻国际通行的稳健会计政策。 3、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 4、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作出规定。 5、专门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五、关于新准则、新制度的贯彻实施 (一)实施范围 1、关于新准则。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7号文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通知》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l 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对于《投资》和《无形资产》两项会计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肘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这两项准则,对于国有企业有意施行这两项准则的,应提出申请,待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 2、关于新制度。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后,社会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些部门、企业要求扩大实施范围。对此,财政部于2001年1月9日发出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除股份有限公司外,也鼓励其他企业现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

国内财务分析研究状态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那要怎样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呢?就这些问题,过去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见地,这里我共参阅文献21篇,其中中文文献19篇,外文文献2篇,归纳在文献综述内。主要内容首先是财务报表分析含义的理解,之后是对其内容和分析方法的认知,最后是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以及外文文献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解。本文献综述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认知,比较全面系统的分解各项财务指标到达以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目的;并分类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包括财务报表的含义;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以国外部分文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等。 关键字: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

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 张丽珍,胡静在《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根据统一规范编制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附表和附注、文字说明等。财务报表是一组描述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运行情况的画面,其不同部分反映不同的活动,各个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黄仁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新探》中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况的重要途径。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前景的一种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韩阳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浅谈》中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1)资产负债表分析。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是运用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来进行分析,资产负债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和财务杠杆比率。(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是按一定格式陈述和计算收益形成的会计报表,大部分利润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润表的基础上的,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润表两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如所得税对营业收益比率。(3)现金流量表分析。现金流量表是用来反映上市公

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新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第一讲新准则、新制度的改革背景 一、新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新准则和新制度是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重要措施。 (二)新准则和新制度的颁布实施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第十五个计划纲要密切相关。 (三)此次改革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的要求。 二、新制度的内容与结构 (一)《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核算的组成部分。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以外的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行业、企业的个性业务,拟定各个专业核算办法。(2)针对小规模企业的特点,制定小企业制度。(3)考虑到金融保险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保险险企业会计制度。 (三)已经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不是对现有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相加。 (四)小规模企业和金融保险企业有其若干特殊性,难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在继《企业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之后,将着手考虑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建设问题。 三、新准则和新制度保持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一)新准则和新制度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和法规体系相适应 (二)继续保留了"会计制度"这种形式制定会计规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 (三)就改革的内容而言,新准则、新制度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1. 关于债务重组的处理。 2.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 3. 关于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四)《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