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智慧城市的概念_支撑技术及应用_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概念_支撑技术及应用_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概念_支撑技术及应用_李德仁
智慧城市的概念_支撑技术及应用_李德仁

第4卷 第4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 (4): 313-323

2012年12月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Dec ., 2012

收稿日期: 2012?05?14; 修回日期: 2012?09?04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731801);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9AA121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N0.6117217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德仁(1939?), 男, 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以遥

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E-mail: dr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 姚远(1984?), 男,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动态三维建模及其在数字(智慧)城市中的应用。E-mail: whyaoyu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 邵振峰(1976?),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E-mail: shaozhenf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

DOI: 10.3724/SP.J.1224.2012.00313

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

李德仁1,2,姚 远1,邵振峰2

(1.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摘 要: 首先介绍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相关支撑技术,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在数字城市建立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总结了智慧城市的特征,归纳了智慧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可开展的应用,并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为城市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和更安全的技术保障,同时,剖析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信息组织无序、安全、共享及产权等问题,并从标准、法律、技术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探索,最后展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智慧城市美好前景。

关键词: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服务

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969(2012)04-0313-11

1 智慧城市概念

1.1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

2009年IBM 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1]。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 (Internet Protocol )时代的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目前,中国已将物联网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

这些理念和规划共同关注的是如何高效地把各类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物联网获取的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并控制,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实时海量信息的辅助下,采取更加精细和高效的方式管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可量测、可感知、可分析、可控制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机制,包括城市的网络、传感器、计算资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时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而建立的城市信息管理与综合决策支撑等平台。在智慧的城市中,我们将充分享受到智慧的电网、

工程科学与技术

314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4): 313-323 (2012)

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医疗、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城管和智慧的应急等应用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个人提供的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城市市民的生活将更加舒适和安全。

1.2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作者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基于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将人及其相关的固定或移动物品连接起来,并将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交互服务交由云计算平台在“云端”处理,按照处理结果对城市实施实时自动化控制,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城市服务。

数字城市将分布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理位置的经济、文化、交通、能源和教育资源等按规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为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基础框架。在数字化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技术或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对分布在城市中的各管理对象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服务。然而,海量的物联信息的管理需求无法依靠现有终端的计算资源来满足,迫切需要计算资源可伸缩并能动态调节的云计算模式来解决数据海量、随时更新并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计算问题,例如整个城市的路网数据的实时计算与预测。基于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有机地融合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可将数字城市阶段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提升到智慧城市阶段的“秀才不出门,能做天下事”的新高度。

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集智能传感网、智能控制网、智能安全网的特性于一体,真正做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人们可以对任何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感知和操作。物联网由统一的编码系统、智能传感网以及网络系统等组成。统一的编码系统通过物体类型等信息对物体进行唯一编码并分配地址。智能传感网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和物体监控系统,它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进行数据采集与交换。网络系统由本地各种网络和全球互联网组成,实现信息流通和管理功能。网络系统是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等软件系统实现城市中的实物互联。

数字城市中的各类传感器将采集实时海量数据,而这些海量数据不能直接供机器和人使用,必须通过各种算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加工为可用的信息和知识,才能最终产生价值。海量的数据需要实时更新,传统的计算方式不能满足需要,而高度弹性、可伸缩、虚拟化的云计算为复杂的各类城市模型的实时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可能。按照需要的计算能力和时间要求,“云端”可以弹性地为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相当于一个计算能力几乎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大脑,按时按要求将海量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提供给需要的机器和用户。

2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

智慧城市主要由数字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三大类支撑技术组成。以下就这三大类支撑技术分别进行介绍。

2.1 数字城市相关技术

“数字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时提到的数字化的虚拟地球场景[3]。通过技术融合,可使其较好地融入互联网,为人类提供服务。其中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研究和数字化应用的热点[4]。

具体来说,数字城市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无缝的信息模型,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各类信息按城市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这样既能体现出城市中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类信息的相互关系,

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315

又能按便于人类理解的地理坐标进行检索和利用。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数字世界中的一个副本,它包括全部城市相关资料的数字化、地理化和可视化。数字城市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文本形式提供的信息点、二维数字城市平面(包括城市二维地图和遥感影像图等)、三维数字城市空间、四维时空数字城市空间[5]。

数字城市相关技术涵盖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使用等方面,数字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也推动着相关技术逐步发展和成熟。在未来,政府、研究机构、标准制定组织、非盈利组织、企业等将共同推动数字城市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6]。数字城市从数据获取、组织到提供服务的技术如下:

1)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2006年《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的封面论文2020 Vision认为,观测网将首次大规模地实现实时获取现实世界的数据[7]。现在,天空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观测和测量系统已经初具雏形,空间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人工测量发展到太空星载遥感平台、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再到机载遥感平台[8]、地面的车载移动测量平台等。空间信息获取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定位技术将由室外拓展到室内和地下空间,多分辨率和多时态的观测与测量数据与日俱增。数字城市具有监测各种分辨率的空间信息的能力,如土地类型、建筑、道路、市政设施等城市信息[9]。

2)海量空间数据调度与管理技术。面对数据容量不断增长、数据种类不断增加的海量空间数据,PB(Peta Byte)级及更大的数据量更加依赖于相关数据调度与管理技术,包括高效的索引、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技术。

3)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从传统二维地图到三维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的空间表现形式由传统的抽象的二维地图发展为与现实世界几近相同的三维空间中,使得人类在描述和分析城市空间事务的信息上获得了质的飞跃。包含真实纹理的三维地形和城市模型可用于城市规划、景观分析、构成虚拟地理环境和数字文化遗产等[10]。

4)空间信息分析与挖掘技术。数字城市中基于影像的三维实景影像模型,可构成大面积无缝的立体正射影像和沿街道的实景影像,用于用户自主的实时按需量测,以挖掘有效信息[7]。

5)网络服务技术。通过网络整合并提供服务,数字城市作为一个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可以整合集成来自网络环境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然后通过Web Service技术向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图1为集成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可量测实景影像和电子地图的数字城市框架,具有可量测、可挖掘的功能[11]。

图1集成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可量测实景影像和电子地图的数字城市框架示例

2.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最初的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12]。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

316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4): 313-323 (2012)

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相关概念,并由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当时称为“传感网”。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物联网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各自的优点[13]。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ireless World Research Forum,WWRF)在2006年6月曾预测,到2017年将有7万亿传感器为地球上的70亿人口提供服务[14]。随身携带各种传感器的人都可以被看做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感网中一个移动的、实时获取多样数据的重要节点[15]。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物理设施与IT 设施分离的状况。过去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一直是将物理设施和IT设施分开建设与管理:一方面是机场、公路、铁路、公共建筑等,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网络等。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图2为作者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一般架构。

按照采集、控制和安全防护的功能区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和智慧安全网。智慧传感网负责搜集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并发送到数据中心。智慧控制网根据实时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结果,按照预案或规则对各类物联设施进行远程控制,例如,根据实际交通流量进行红绿灯时长的远程控制。智慧安全网负责整个物联网中传感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安全连接,保证智慧传感网和智慧控制网处于对内按权限开放、对外完全封闭,以防止非法接入和控制,例如,武汉的“智慧之眼”系统就是在数字城市基础框架上集成视频采集传感网的智能应用,授权用户可以随时在感兴趣和触发报警的地理位置上调用历史或实时的静态或动态影像数据。

图2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的一般架构

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317

2.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是随着互联网资源配置的变迁逐渐形成的。计算机交互服务一度未能脱离硬件的桎梏,直到出现了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软件和交互服务才完全与硬件无关,同时也无需关心硬件的维护[16]。

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云计算中心通过软件的重用和柔性重组,进行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提高利用率。云计算促进了软件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云计算能够将全球的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并同时向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服务[17]。

云计算关键技术使得用户无需关心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平台软件环境、底层硬件环境、计算中心的地理位置、软件提供方和服务渠道。如同使用电力一样方便,云计算可以让用户更加自然和快捷地使用个性化的交互服务。

云计算根据其提供的虚拟化服务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服务:1)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2)平台作为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3)软件作为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以空间信息处理领域为例,云计算平台将极大地释放计算资源的潜力,充分共享各种复杂分析和处理算法以及相关经验,极大地提高解决复杂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OpenRS2Cloud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OpenRS2Cloud采用可伸缩、开放式的平台体系结构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能够对数据资源、计算资源进行动态监控与任务分配[18]。OpenRS2-Cloud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扩展、可伸缩、可配置、可定制的基本的遥感图像数据处理与应用的框架,实现了常用的图像浏览、处理和分析功能,并集成了传感器成像模型、地理坐标管理功能等。国内外算法研究人员和数据商将算法和数据上传到平台,即可提供相应服务,用户无需搭建专用环境,只需要选择数据和算法即可获取最终结果。相关的说明以及源代码可以通过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wiki/。图3显示了在该平台上基于KMean算法的遥感影像分类。

图3基于云计算的OpenRS2Cloud平台

3智慧城市的特征

将数字城市与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智慧城市将具备以下特征:

1)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数字城市将城市中各类信息按照地理分布的方式统一建立索引和模型,为数字化的传感和控制提供了基础框架。智慧城市需要依托数字城市建立起来的地理坐标和城市中的各种信息(自然、人文、社会等)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增加传感、控制以及分析处理的功能。

2)智慧城市包含物联网和云计算。在有了基础框架后,智慧城市还需要进行实时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与控制,如同人除了躯干外,还需要触觉、视觉等用于采集信息,需要大脑处理复杂的信息,需要四肢来执行大脑的控制命令。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他们相互进行信

318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4): 313-323 (2012)

息交换和通信,弹性地处理和分析。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智能传感网。利用RFID和二维码等物联设施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和状态;

(2)智能安全网。通过在互联网、广播网、通信网、数字集群网等各类型网络中建立各类安全措施,将物体的信息和状态实时、安全地进行传递;

(3)云计算智能处理。在云端采用各种算法和模型,实时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实时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4)智能控制网。采集的信息经过云端智能处理后,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对物体实施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更好地为城市提供相关服务。

3)智慧城市面向应用和服务。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包含传感器和数据网络,与以往的计算机网络相比,它更多的是以传感器及其数据为中心。与传统网络建立的基础网络适用于广泛的应用程序不同,由微型传感器节点构成的传感器网络则一般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应用而设计的。它面向应用的,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节点,相互协作地实时监测和采集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对象信息,并将数据交由云计算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从而获得详尽而准确的数据和决策信息,并将其实时推送给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

4)智慧城市与物理城市融为一体。在智慧城市中,各节点内置有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可用以测量包括温度、湿度、噪声、位置、距离、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和速度及方向等城市中的环境和对象数据,还可通过控制器对节点进行远程控制。随着传感器和控制器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智慧城市将城市与电子世界的纽带直接融入到现实城市的基础设施中,自动控制相应城市基础设施,自动监控城市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等,与现实城市融为一体。

5)智慧城市能实现自主组网和自维护。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需要具有自组织和自动重新配置的能力。单个节点或者局部节点由于环境改变等原因出现故障时,网络拓扑应能根据有效节点的变化而自适应地重组,同时自动提示失效节点的位置及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还应具备维护动态路由的功能,保证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4 当前智慧城市可开展的应用

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城市的运转更加精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这就涉及个人、企业、组织、政府间的互动,还有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互动,而他们之间的任何互动都将是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机会。城市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下面按领域列举一些典型应用。

4.1为城市经济可持续运行服务

智慧城市的建设,长期来看,能够为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的良好效益;短期来看,则能够刺激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大量投资智慧电网、智慧楼宇、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这能够刺激多行业的经济增长,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其次,将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种类和更加便捷的服务,就像城市运行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将极大地提高社会效率,让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多的有效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最后,其基础设施将为未来的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可能。

4.2 为城市居民服务

4.2.1智能网格化城市管理与服务

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例如,武汉市有200多万个部件设施、970多万人、每年超过60万次与城市管理相关的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将这些部件设施、人口、事件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中进行有效的智能管理和服务。图4为面向城管员的“城管通”

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 319

图4 城市网格化智能透明管理流程示例

智能手机实现对事件和基础设施的透明化管理的流程。

4.2.2 智能交通

现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发进行的,每个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行车路线,交通信号标志仅仅起到静态的、有限的指导作用。这导致城市道路资源未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进而产生不必要的交通拥堵甚至瘫痪。而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状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信息实时收集起来,从而保障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并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图5)。智能交通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益,使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30 %左右,缩短行车时间,降低能源消耗20 %左右,减少污染物排放

量10 %~15 %[19]。 4.2.3 智能个人应用

在建立了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后,无论在室内还是在户外、使用笔记本还是智能手持设备,都能通过物联网获取用户想要的各种服务,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另一个城市的酒店,或者在机场候机时,都能够随时与团队协同办公,与家人分享旅途中的信息等,让每个城市居民都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服务(图6)。

4.3 城市安全服务

智慧城市将大大改善城市安全的状况,对事件的处置方式将从事发后被动接警处置转变为事发时甚至事发前的及时自动报警或预警。

智慧城市的安全服务将以城市公共安全资源为载体,依托空间信息、业务信息共享平台与传感器网络,构建城市日常管理、应急指挥、预防

320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 (4): 313-323 (2012)

图5 智能交通示意图

图6 智能个人应用示意图

预警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智能化日常安全管理、传感器自动报警预警、快速反应及智能辅助决策等。例如,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可以基于视频内容分析功能,在不同视频采集传感器中预设不同的报警规则,一旦目标在场景中出现了违反预定义规则的行为,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报警信息采取相关措施。通过物联网自动、快速获取报警、急救、求助和投诉人的位置,并显示事件地点附近的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部门等警力和救助资源的分布,智慧城市会根据事件类型自动提供相应的事件背景信息

和最优的解决方案,由指挥员利用这些信息快速地跨部门、跨警区、跨警种下达命令,实时地进行全方位的远程指挥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4.4 环境监测服务

为有效监测城市综合环境,目前作者已经研发了基于多传感器的城市综合移动环境监测系统,作为已有固定环境监测系统(如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大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补充,在移动环境下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建成一套有线、无线监测数据相结合的采集传输系统,实现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监控和实时数据的无线传输以及视频图像的远程控制等。移动环境监测系统将实现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集成、分析、会商、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图7为该系统集成到车载平台后的效果图。该系统的特点包括:

1)通过车载环境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采集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水体污染物浓度、噪声强度等环境参数。

2)通过环境数据处理软件,既可以将采集到的环境参数直接以图表的形式输出,又可以以之

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321

为基础进行分析和推演,由此操作者可以精确、直观、全面地掌握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3)通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照相机采集可量测实景影像,通过可量测实景影像可以对地物进行非接触式快速测量,对于地物位置、面积等信息的采集可以有助于环境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4)通过GPS / DR(Global Position System / Dead Reckon)集成定位采集坐标信息,可以实时、精确地采集环境数据所对应的空间位置,所采集到的空间数据是用于环境数据定位的依据。

5)通过宽带无线网络或卫星通信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

图7基于多传感器的城市综合移动环境监测系统

5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智慧城市在最大限度地提供舒适、快捷和智能的服务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我们必须正视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5.1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数据组织的无序和信息爆炸问题。

由于为个人服务的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加,总体上会形成海量的传感器,而由各类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不一定是按照规范来获取的,因此终端用户在采集了新数据后,更新信息时可能面临数据格式不一致、数据语义不一致、数据时空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解决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各类信息的一致性同化的问题。

在智慧城市中,应急响应等关注点聚焦的事情发生时,数据的采集和控制信息的上传、下载将达到空前的水平,有限的存储空间与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存在矛盾,有限的带宽传输速率与数据海量传输也存在矛盾。如何区分海量网络数据中的可用数据和垃圾数据并加以自动清除,如何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格技术存储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分发,从而全面满足不同用户的定制化服务需求,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2)信息的质量问题。

信息,尤其是空间信息需要按照标准来更新,并由专业人员完成。在物联网时代,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数据的更新者,他们加入到更新团队中有利于数据和信息更新的实时化。但是由于普通用户的加入,更新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更新信息的质量,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的检查标准和机制,提供给智能化的在线自动数据检查和更新服务。

3)信息的安全问题。

在智慧城市应用中,可以通过物联网访问海量数据并进行信息挖掘,如高精度的位置信息、特殊行业的语义信息、重要单位的属性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这些都需要解决数据内部分发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为此,应在物联网上的关键节点设置安全保密过滤器,并采取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4)信息共享中的隐私问题。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智慧城市中共享和发布的数据越来越多。专业人员和大众在发布数据和信息时,空间数据有可能是高精度数据,多媒体数据解析度也将越来越高;同时用户也希望能访问到尽可能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和尽可能高解析度的多媒体数据。可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的隐私时,存在相关的法律滞后问题。如何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保护隐私权,是智慧城市中亟待解决的

322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4(4): 313-323 (2012)

问题。

5)信息共享的产权问题。

在智慧城市中,对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使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管理措施。信息共享中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范围、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等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

5.2 建议对策

从数字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应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标准、法律、技术和应用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不同层次的规范和指导。

5.2.1标准对策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在数据和信息上,需要首先规范标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系统。面对物联网采集的各类数据和各行业用户的迫切需求,我们面临着数据既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到难以实时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难以及时地从海量数据中检索出来,致使无法快速及时地满足用户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参与的节点数量也将急速增长。为确保众多节点间产品、数据和服务能够互联互通,国家标准制定部门应尽快对智慧城市从设计、规划、建设到应用等相关阶段进行标准立项。标准的制定将有助于规范各类数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分发和按需服务。还需要制定各类数据处理的技术规范,规范信息质量技术要求和检验等方案等。在这样的标准体系支撑下,基于数字城市基础框架的智慧城市才能与空间上分散分布的物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物联对象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直接为各行业的用户提供服务。

5.2.2 法律对策

智慧城市阶段将会带来隐私权、产权和安全信息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法令来规范和约束公众的信息发布行为,正本清源,使之自觉地做到不侵权、不侵犯他人隐私。

5.2.3技术对策

要面向智慧城市的特点,发展数据获取、信息处理、服务注册和智能服务的相关技术,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要从技术手段上提供处理信息安全、信息质量检查及自动去除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方法,发展车牌号码或人脸模糊处理技术等。

5.2.4 应用对策

在应用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建设智慧政府、智慧行业和智慧的公共服务。要争取在不影响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应用的内容和形式,把内容变得更加完善,把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信息的新需求,并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城管、智能社区、智能能源等领域,积累在数据组织、处理、质量检查、标准化、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6 总结与展望

随着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断深入,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支撑基础的智慧型的基础设施初露端倪。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将不再是相互割裂的对象,而可以有机地进行融合。现实城市通过智慧传感网将数据和信息实时采集,并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中更新和发布,使人类和机器可以方便地交互,并将海量数据与复杂计算问题通过云计算平台实时地分析和处理,最终通过融合在基础框架上的智慧控制网对现实城市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智慧的安全网为其提供多层次安全的保障。目前,智慧城市仍然存在着数据量大而无序、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不安全、隐私权和产权易受侵犯等问题。这需要在标准、法

李德仁,等: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323

律、技术和应用等层面上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Palmisano S J. CEOs Deliver Remarks on the Economy

and Stimulus Package [EB/OL]. (2009-01-28) [2012-08- 0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ibm/ideasfromibm/us/news_story/ 20090130/index.shtml.

[2] 李德仁, 龚健雅, 邵振峰.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2010, 35(2): 127?132.

[3] Gore A. 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EB/OL]. (1998-01-31) [2012-08-08]. http:// port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175517.html,/files/?artifact_id=6210.

[4] 孙小礼. 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J]. 科学学研究, 2000,

18(4): 20?24.

[5] 李德仁, 邵振峰. 论新地理信息时代[J]. 中国科学F辑:

信息科学, 2009, 39(6): 579?587.

[6] Goodchild M F, Guo H D, Annoni A, et al. Next-genera-

tion Digital Earth[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2012, 109(28): 11088?11094.

[7] Butler D. 2020 Computing: Everything, Everywhere[J].

Nature, 2006, 440(7083): 402?405.

[8] van Zyl T L, Simonis I, McFerren G,. The Sensor Web:

Systems of Sensor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09, 2(1): 16?30.

[9] 李德仁, 沈欣. 论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J]. 测绘科学,

2005, 30(4): 9?11. [10] Gruen A. Reality-based Generation of Virtual Environ-

ments for Digital Ear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08, 1(1): 88?106.

[11] Shao Z F, Li D R. Image City Sharing Platform and Its

Typical Applications[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1, 54(8): 1738?1746.

[12] ITU.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ITU, 2005: 11.

[13] 李德仁, 邵振峰, 杨小敏.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

论与实践[J]. 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6): 1?5.

[14] Uusitalo M A.Global Visions for the Future Wireless

World from the WWRF[J].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2006, 1(2): 4?8.

[15] Goodchild M F. Citizens as Voluntary Sensors: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in the World of Web 2.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Research, 2007, 2: 24?32.

[16] 李德毅. 云计算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22(6): 698?702.

[17] Barroso L A, Dean J, H?lzle U. Web Search for a Planet:

the Google Cluster Architecture[J]. IEEE Micro, 2003,

23(2): 22?28.

[18] 刘异, 呙维, 江万寿, 等. 一种基于云计算模型的遥感

处理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

26(9): 3428?3431.

[19] 李林. 数字城市建设指南 [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1052?1068.

The Concept,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mart City

Li Deren1,2, Yao Yuan1, Shao Zhenfeng2

(1. 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from Digital City to Smart City is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and its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re described as well. Then, we discuss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Smart City: based on the basic framework established by Digital City, e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 real world and digital world throug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assive and complex calculations by cloud computing center provide more intelligent services for city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Furthermor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City are summarized and several related applications are put into practice. All of those applications prove that Smart City could provide more intelligent services and securer technical support. Meanwhile, we analyze the disorganized information, security, sharing and property rights issues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Smart Ci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aspects of standards, law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and makes reliable and efficient explo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City. Finally, a prospect of promising future of Smart City is presented.

Key words: Smart City; Digital City;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intelligent service

2017继续教育-智慧城市考试精彩试题

智慧城市 试卷总分:100 考试时长:60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从数据处理的层面看,城市数据融合不包括哪个方面?答案正确 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 数据融合与处理 智能挖掘分析 电子标签数据 2.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答案正确 信息系统建设 科学的顶层设计 技术升级 新技术开发 3.EA框架可以帮助智慧城市统畴协调好的复杂关系不包括哪项?答案正确 群众与政府的关系 业务与IT的关系 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基于城市运营的业务特点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数据服务对象的为?答案正确 对企业的服务 对公民的服务 政府内部管理服务 对个人的服务

5.面对城市中复杂的应用环境,解决信息孤岛、实现城市中不同部门间业务协同的根本办法是?答案正确 数据交换 业务拓展 数据模型建立 业务流程整合 6.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7.以下关于智慧城市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正确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对静态的体系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内容,不可能只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 不能单纯用传统信息系统方法自上而下分解去进行 智慧城市的蓝图也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8.发展智慧城市核心驱动力的基础是?答案正确 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 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

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 9.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答案错误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10.下列“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中,最受企业关注的是?答案正确 SOA技术 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技术 移动互联网 11.济宁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相关内容,错误的是?答案正确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核心 发挥通信运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城市扩大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 全面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公共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构建智慧社区 12.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答案正确 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

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 智慧城市将让信息成为运营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的未来安排战略投资,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载的有机融合,并为城市培育出新的服务业增长点。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智慧城市培训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2月26日下午,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在泗阳大剧院召开。听了清华大学教授范玉顺的讲座,我深受启发和教育,他的整个讲解,理论丰富,通俗易懂。作为一个城管工作者,我想就城管工作实际情况,谈谈我对城管工作的理解和看法。 城市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其视觉载体表现为城市市容的有序,良好的城市市容、生活环境折射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城市形象。城管执法一直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许多热、难点问题都与城管工作相关联。为此,如何在管理中促进环境优化、促进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三分建、七分管”,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管理的目的,既是政府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又是改善市民生活方式由陈规陋习、低级趣味向文明健康方式过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引导、规范、治理、服务的具体体现。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需要大智慧来运筹和科学管理,也就是在建立

一个权威、集中、高效的运行体系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全社会各个层面支持和配合的积极性,才能使管理有效运行。 目前,还没有一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只是国务院和省出台的市容环卫条例作为执法依据,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支撑,使城管存在于法律的真空地段。而且城管执法手段单一,惩罚违法力度不够,对有效维护城市管理秩序显得软弱不力。 另外,执法环境与公众道德导致社会上对城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是群众对城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期许较高,另一方面是城管工作在服务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社会舆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为此: 一、牢固树立为民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定好位。首先要树立人民城管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意识,加以推动。二是会服务。确立城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三是重细节。坚持从大处着眼、细微入手,实施精细城管。 二、不断强化管理措施。针对我县城管工作现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抓宣传。坚持不断地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争取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为文明、整洁、有序的和谐泗阳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二是抓长效。实行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标准管理,做到责有所归,事有人管,不留空白、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 课程的考试88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2.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A.智慧 B.信息化 C.物联网 D.互联网 3. 以下哪项不是本讲提到的“城市病”的症状 A.交通拥挤 B.老龄化问题严重 C.社会不安定 D.人口拥挤 4. 智慧城市的主线是() A.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B.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 C.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D.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5. 1964年,受到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 A.14.00% B.19.80% C.10.60% D.13.10% 6.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 现智慧、() A.探索智慧 B.规整智慧 C.领导智慧 D.沟通智慧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以下属于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的是() A.物联网 B.云计算 C.IPV4 D.无线网络

2. 智慧城市涉及的3I特征是指() A.国际化(International) B.感知化(Instrumented) C.信息化(Informational) D.互联化(Interconnected) 3. 城市起源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 A.经济和市场起源论 B.地理和环境决定论 C.需求和功能决定论 D.市场交易论 4.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 A.信息电子化 B.服务泛在化 C.管理智能化 D.决策科学化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 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3. 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4. 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正确 错误 5. 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100分《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试卷

考试标题《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85 分 及格。 所属课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 倒计时49:41 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根据本讲,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决策快速化。 正确 错误 2. 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管理智能化,是指建立共享和协同的工作模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提高公务员的办事 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 正确 错误 3. SMO是智慧市长办公室的英文简称。 正确 错误 4. SMO智慧市长办公室(Smartmajoroffice)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正确 错误 5. 本讲提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物流产业链中的货源、物流服务资源、仓储资源、金融保险、智能 交通、政务服务等信息建立云物流数据中心。 正确 错误 6. SMO功能的移动互联服务不包括远程会客。 正确 错误 7.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不关注园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与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之间的关系。 正确 错误

8. 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服务泛在化,不是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科学技术,通过泛在网络,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 正确 错误 9. 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意图实现粗放向精细,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单一向互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正确 错误 10. 智慧交通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314工程。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根据本讲,()不属于智慧政务的智慧点。 A. 智慧服务 B. 公平高效的交通管理 C. 智慧管理 D. 智慧决策 2. 智慧城管要建立三大机制,下列()不是本讲提到的三大机制之一。 A.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机制 B.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机制 C. 第一时间处置问题机制 D. 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机制 3. 智慧城管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本讲关于该话题的陈述不包括下列()。 A.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科学技术,通过泛在网络,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 B. 采用了最小城市管理单元的方式,整合应用了多项智慧城市技术 C. 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执行分离协作的管理体制

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

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 一、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二、 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关系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 (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和自组织网络系统;网络层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应用层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目录管理等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子集系统。 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围绕整个产业链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本规划所述的物联网产业由各类传感器、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组成。

三、智慧城市的应用 所谓“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即集成多种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泛在互联、云计算、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等手段再现城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况及空间地理信息,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整合,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的聚集、扩散与辐射功能,进而提高城市的规划、管理与发展水平,满足人们对城市各种信息的获取、转换、存储、检索、共享、处理、分析、显示和应用等一系列要求,便于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智能感知、资源共享及合理使用,是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城市的一种新手段。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云计算、卫星定位等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最为重要技术之一。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丰富,首先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综合分析城市面临的内外部发展因素,确定城市适用的项目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城市各种信息的透彻感知和度量、泛在接入和互联以及智能分析和共享,借助各应用系统的协同合作,实现“安全、便捷、健康、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构成城市运作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物流、制造、电网、交通、环保、市政、商业活动、医疗、水利、公共安全等,物联网在以上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各领域的智慧化将有利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市政领域的应用,将实现城市市政建设的智慧化。即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应用试点,对市政设施,包括桥梁、高架立交桥、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状态信息通过信息采集终端进行自动采集和实施监测,大大促进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 在物流领域应用。应用RFI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等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品快速标识、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实现企业物流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可大大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智慧物流的建设。 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RFID、传感器和嵌入式智能技术进行各种参数的采集、传输、分析和控制,实现生产制造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技术已经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机床等制造领域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机器装备故障、产品次品率、工件损耗等参数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竞争力。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促使自动化制造向更高级的智慧化制造转型。 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即利用车载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车流量、车速、车型等交通信息,对道路交通信息进行实时发布,为公众提供出行参考,改善交通拥堵和阻塞,最大限度的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实现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如在家庭医药领域,建立家庭远程医疗保健服务的新模式,通过物联网功能的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应用,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实时的健康监测、服药提醒、保健咨询和紧急呼救等服务。另外在医院建设方面,RFID技术在病患管理、用药安全、血液制品管理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应用,实现医院日常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避免或减少医院在医疗安全、用药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理领域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即为同一事物的体与用的关系,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将充分发挥系统的精确预测、科学决策、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而物联

智慧城市理念和关键技术

浅谈智慧城市理念和关键技术 摘要:随着gis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完善和信息共享优势的不断体现,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从“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各种信息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在各大城市和相应领域的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平台的建设是解决数据共享的核心技术,同时云计算和物联网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现阶段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探索智慧城市的新技术。 关键字: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数据共享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gi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embodies of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advantage, the smart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from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to continuing to improve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major c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sharing platform solve data sharing issue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s also a key technology for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t this stage, we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完整版)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 1、整体框架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 a) 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通过感知设备、执行设备及传输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b) 网络通信层: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包括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为主体的核心传输网,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蜂窝无线网络,以及,以及集群专网等一些专用的网络等; c) 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d)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

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e) 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f) 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g) 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h) 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是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主线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主要手段包括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等;其宗旨是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 复杂巨系统。智慧城市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综合性复杂系统。通过将功能完全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形成的“系统的系统”,其复杂度将随着构成系统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

《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100.0分 智慧城市,应用,考试

《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根据本讲,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决策快速化。 正确 错误 2. 智慧旅游建设的社会效益之一是:虚拟化增扩旅游服务的空间及时间。 正确 错误 3. 智慧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老人活动轨迹系统、生活档案记录系统、呼叫报警 系统和异常行为报警系统。 正确 错误 4. SMO智慧市长办公室(Smartmajoroffice)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正确 错误 5. SMO是智慧市长办公室的英文简称。 正确 错误 6. 本讲提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物流产业链中的货源、物流 服务资源、仓储资源、金融保险、智能交通、政务服务等信息建立云物流数据中心。 正确 错误 7. 智慧旅游最终目标之一是旅游服务内在化。 正确 错误 8. 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管理智能化,是指建立共享和协同的工作模式,对政府工 作进行监督和考核,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

正确 错误 9. 智慧交通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314工程。 正确 错误 10. 智慧物流的定位主要有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单式联运、建立云物流中心。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特色体现在平台公共化、流程社会化、资源节约化、服务标准化四个方面。 A. 智慧物流 B. 智慧社区 C. 智慧政务 D. 智慧旅游 2. 本讲提到,让社区现有的以及未来可能建设的设施、系统、功能等各种资源能()的为业主提供服务、为物业服务提供帮助。 A. 集中 B. 安全 C. 人性化 D. 集中、统一、安全、人性化 3. 本讲关于SMO愿景的描述不包括()。 A. 愉悦环境 B. 人性化服务 C. 健康工作 D. 及时决策

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规划思路与核心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规划思路与核心技术智慧城市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具体包括政府服务模式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居民生活方式转型。 从技术手段上,智慧城市主要需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以及IT支撑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集成能力,构建产业的智慧化发展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应用环境,实现协同、高效、安全以及低成本的城市环境。 欧盟对智慧城市的评价分为六方面: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生活、智慧人民、智慧环境、智慧移动性。 建设原则 一,注重系统工程,科学构建智慧城市,使智慧城市能够统筹规划、综合集成资源,总体效果能够最好,并且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技术能够得到高度智慧管理。 二,在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过渡,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三,强调优化配置,构建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统一实现人、物、环境的协同共享、优化配置,以此来发展我们城市的产业经济、市政管理、社会民生。 四,以人为本,科学化管理,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创新社会管理。 五,整合和共享提升城市基础支撑的建设,最大限度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提升城市各个领域智慧环境的充分应用。 国外建设路径

最新100分《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试卷

考试标题 《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85 分及格。 所属课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 倒计时49:41 您的得分:100.0!恭喜,您通过了《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根据本讲,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决策快速化。 正确 错误 2. 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管理智能化,是指建立共享和协同的工作模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 正确 错误 3. SMO是智慧市长办公室的英文简称。 正确 错误 4. SMO智慧市长办公室(Smartmajoroffice)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正确 错误 5. 本讲提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物流产业链中的货源、物流服务资源、仓储资源、金融保险、智能交通、政务服务等信息建立云物流数据中心。 正确 错误 6. SMO功能的移动互联服务不包括远程会客。 正确 错误 7.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不关注园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与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之间的关系。 正确

错误 8. 智慧政务的最终目标之一服务泛在化,不是指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科学技术,通过泛在网络,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 正确 错误 9. 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意图实现粗放向精细,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单一向互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正确 错误 10. 智慧交通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314工程。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根据本讲,()不属于智慧政务的智慧点。 A. 智慧服务 B. 公平高效的交通管理 C. 智慧管理 D. 智慧决策 2. 智慧城管要建立三大机制,下列()不是本讲提到的三大机制之一。 A.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机制 B.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机制 C. 第一时间处置问题机制 D. 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机制 3. 智慧城管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本讲关于该话题的陈述不包括下列()。 A.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科学技术,通过泛在网络,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服务 B. 采用了最小城市管理单元的方式,整合应用了多项智慧城市技术

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

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 导语:智慧城市培训心得该怎么撰写大家都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智慧城市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无锡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该市依托区域优势、瞄准民生价值、坚持自主创新、打破信息孤岛,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无锡模式”。《新华社智库》为我们整理归纳了无锡建设智慧城市的动态和做法,并对“无锡模式”做出了具体分析,特色明显、导向鲜明,对于我区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锡是我国半导体和微电子的发源地,在信息化基础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在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无锡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联网产业优势,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无锡特色的智慧城市。 近年来,无锡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宽带提速、三网融合”四大工程建设,全市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光纤化和广覆盖以及“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目标,大大推动了无锡智慧城市建设。 无锡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价值为导向,强化信息惠民,《智慧无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将“惠民”作为首要宗旨。通过民生服务云、社区智慧显示屏、免费wifi等项目建设,“点、线、面”结合,合力推动将智慧无锡建设的民生价值落实到实处。

无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自主研发作为倚重力量,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与顶层架构设计,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保障信息安全。通过自主创新,目前已获得物联网领域专利近XX项,累计制修定标准49项,并推出国内首个云服务标准。 无锡通过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制度保障,整合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于今年1月成立了信息技术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无锡在所有党政部门都设有信息化处,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保障了专业化水平。 无锡从资金源头和考评体系两方面着手,实现重点突破。出台规定对全市信息化资金实现闭口管理,各部门所建信息化项目必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论证报告,才能给予财政支持。此外,将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建设等信息化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之中,倒逼各部门做好信息化工作。 无锡提出围绕“感知中国智慧无锡”建设,形成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内先进、全球有影响力的智慧城市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无锡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覆盖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社区养老等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四大"智慧" 要实现智慧城市就要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利用信息、知识、经验等资源和智能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让城市居住环境更宜人。运营商贝尔信指出,智慧城市的重点内容包括:夯实智慧基础设施、实施智慧运行、开展智慧服务、发展智慧产业。 (一)夯实智慧基础设施 通过建设高速宽带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与市政管理等部门沟通,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井盖路灯、地下管线、景点景观、建筑设施等城市部件的信息采集和运行监测。 (二)实施智慧运行 通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监测和智能安保应急,提高政府精准管理能力,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建立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在街道路口安装传感网络,自动监测车流量和车速,实现交通信号灯根据车流状况自动优化调整,提高道路交通的自适应能力。利用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加强对食品药品、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三)开展智慧服务 通过实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金融、智能社区、智能家庭等一系列智慧应用,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有效提高市民的满意度,真正将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大众。 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的普惠基石。一要整合政务资源,促进业务协同,提供优质的智慧政务服务;二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三要打通分散独立的各类社保系统,提高为民服务效率;四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实现医疗管理与服务的全程智能;五要智慧化管理社区多种元素,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发展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材料v1讲课讲稿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

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4、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 试卷96分答案

1、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通过物联网,把智能传感器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人们对生物城市的全面感知,并调控城市各方面的资源达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正确 错误 2、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3、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4、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正确 错误 5、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7、城市化进程不是全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 正确 错误 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9、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正确 错误 10、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物联网+互联网=智慧城市。 正确 错误 11、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观点是:智慧城市的四个方面是以人为本、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作后盾。 正确 错误 1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傻瓜化的城市。 正确 错误 13、考古证明,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最早在中国诞生。 正确 错误 14、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正确 错误 15、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传输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00-1000倍,随心所欲的网络视频传输、大规模数据和图文的即时收发将成为现实。 正确 错误 16、4G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是3G的50倍,可以提供更高性能、更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正确 错误 17、无标签识别的目的是检测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剔除或者改正它们,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2017智慧城市继续教育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每题2.5分, 共10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工程院”对智慧城市研究内容的有? 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战略 智慧城市的背景与内涵 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发展状况 2、下列选项中,属于“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要素”有? 政府的合理规划城市部门间的协作资金供应行业人才 3、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均关注的“两大要素”为?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智能化应用建设 4、“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中,“物联网感知层”涉及的代表性技术包括? 射频识别传感技术智能嵌入技术 5、对比传统政府数据中心,未来政府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会?答案正确 越来越集中数量将减少规模将大幅增加 6、下列选项中,属于交通信息采集方式的有?答案正确 人工采集航空影像视频监测 7、下列选项中,属于以集成交换为核心的智慧医疗架构内涵的有?答案正确 服务层应用层基础资源 8、济宁市建设统一的顶层中枢平台体现在?答案错误 建设统一存储的云数据平台建设统一共享的大数据交换平台 9、济宁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包括?答案正确 电子商务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层次要素的有?答案正确 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 11、“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中,“数据及服务支撑层”的关键技术包括?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 SOA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应用层内容的有? 区域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控与执法系统交通分析与辅助决策 13、“智慧环保在支持环保部门提升业务能力中”,可以在哪些方面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监管手段,提供新鲜的一手数据,提供行政处罚依据等?答案正确 环评质量监测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环境信息发布门户网站

外文文献翻译智慧城市技术基础及应用

外文文献原文+译文 原文 Wisdom city: technical found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Ben M Abstract Wisdom is the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urban development, city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se ideas and planning of mutual concern is how to efficiently connect all kinds of sensors, for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rough the supercomputers and cloud computing real-tim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Internet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the real world of digital city. On this basis, we can be in real-time massiv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to adopt a more precise and efficient way to manage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so as to achieve state of wisdom. Wisdom cit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digital visible, measurable, perception, analysis, and can control the intelligent urba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city's network, sensor, computing resource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and on this basi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al time information and data of urb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decision support platform, such as in the wisdom of the city, we will fully enjoy the wisdom of the power grid, the wisdom of the traffic, the wisdom of medical treatment, education and wisdom of the urban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application system through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everyone to provide customized, personalized service, will be more comfortable and safe life of city residents. 1 Introduction Wisdom city is digital city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product of organic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framework of digital city, all kinds of iota sensor will connect people and its related fixed or moving objects, and mass data storage, computing, and interactive services to th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in the "cloud",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ing result of the city to implement real-time automation control, can realize the wisdom of urban service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