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

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

(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本文报道将!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共价结合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结合物,观察其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一DT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诱导的抗多糖抗体间的功能活性差异[英]2004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由一些有荚膜细菌(包括b型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高度有效。与未结合多糖疫苗相比,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能在婴幼儿体内诱导更高浓度的血清抗荚膜抗体。而且,结合疫苗诱导的抗体亲和力更高,补体介导的杀菌活性更强。

。在限定剂量时,多糖疫苗诱导的血清抗荚膜抗体预防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婴鼠发生菌血症的效力弱于结合疫苗。结合疫苗组的抗C群抗体的亲和力指数高于多糖疫苗组。两种疫苗在成人中诱导的抗荚膜抗体的功能活性差异,意味着各自激活了不同的B细胞群。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崔萱林20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以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具有菌群漂移特点,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我国以A群菌流行为主,B群和C群菌有少量病例,约占lO%左右。因此预防流脑的重点应是A、B、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流脑菌群的漂移现象,国外多采用多价多糖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前所使用的主要为A+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I35四价疫苗,其它相关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已少见。国内目前主要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自80年代初使用至今效果很好;对于其它菌群的预防.目前尚未有疫苗出现,因此我们研制了A+C群流脑多糖疫苗,即在现有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中加入C群流脑多糖抗原,形成二价疫苗以预防A、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造和检定均按照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C群流脑多糖原液的主要制造过程借鉴A群流脑多糖原液的生产工艺,在多糖纯化步骤另采用澄清过滤、苯酚抽提控制多糖浓度等措施,使得C群多糖原液的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符合要求。A群流脑多糖原液为选用的本所常规生产的原液制品。由于多糖原液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除类毒素工艺,因而在原液检定中采用鲎试剂法对类毒素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2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在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个月后,虽然同组儿童的免前及免后的血清杀菌抗体滴度有显著差.但血清4倍阳转率较大年龄组儿童低,而且免后血清中的杀菌抗体滴度的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低年龄组儿童对多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年龄组儿童低,有关该疫苗人体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持久性的结果将另文报告。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80年代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以来效果明显。我国A群带菌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预防效果达90%以上。至今在我国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仍以A群为主,同时B群和C群的病例也开始出现。欧美国家主要流行菌群由A群转为B群和c群的事实。提示我们在A群脑膜炎被控制之后要防止B群和C群变迁。

1994年法国由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研究所(PasteurMerreux)提供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申请在我国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协作,在河南省新县进行了人群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现场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该疫苗较安全,免疫原性较强,且更具免疫持久性。200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2000杨丽华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130062)李风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试验制备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及免疫特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制备的结合疫苗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保护性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体和TT抗体。结合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批量生产。本试验为进一步临床评价结合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试验选用Tr作为载体蛋白,因为这种蛋白目前已经标准化,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兼有预防伤风感染的作用,而用TT蛋白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免疫程序和“自然”免疫并不产生干扰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熊慧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我国目前采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而疫苗接种后,小于1岁的婴儿,即使加强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维持1年,1~1.5岁半的婴幼儿,加强后只能维持2年,1.5~2岁的幼儿,接种1针维持不到1年_l1 。wHO指出,按目前的免疫程序,婴儿在出生后5年内至少需要免疫接种4次才可提供中度抗体水平一。说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婴幼儿中,尤其在2岁以下,免疫原性低,即使产生抗体,抗体水平也不能长久保持。因而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使它能对各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水平的长期保护作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一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因此,我们进行了A群脑膜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并对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连续3批

20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被发现并确认已有l00多年.尽管对此病已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它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病死率高、继续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目前使用的预防制品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对4岁以上儿童有很好免疫效果,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保护时问较短。而脑膜炎球菌多糖与一种蛋白载体连接构成结合疫苗.可增强其对幼儿的免疫回忆反应,提高预防效果?。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成功“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于2002年l0月~2003年1月在江苏省射阳县进行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研究”已圆满结束。现将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报告如下本次临床试验表明,3~4月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群,在大规模推广接种前,仍需对其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观察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的科学挑战2004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9O% ,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MenC多糖的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入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

脑膜炎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的重要病原。根据荚膜多糖在化学和血清学上的不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若干群,其中A、B、C、Y、Wl35群对人致病。A群在

“脑膜炎地带”国家引起疾病广泛流行,而其它4群则引起地方性疾病和世界范围内的局部爆发。尽管C群分离株在学生和新兵中引起爆发对青少年脑膜炎球菌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起一定的作用,但其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儿。

一种理想的疫苗应该能提供抗所有5个致病血清群的广谱保护作用,但研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荚膜抗原的免疫生物学特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价(A与C群)和四价(A、C、Y与Wl35群)多糖疫苗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研究证实抗体依赖的补体介导的裂解作用是抗脑膜炎球菌的主要免疫保护机制。多糖疫苗能在免疫

成熟者中诱生良好的杀菌抗体应答,可有效用于控制流行和局部爆发,并向一些高危群体(如学生、新兵)提供免疫保护。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然而,单纯的多糖疫苗有严重的缺陷:免疫原性与年龄相关;再次接种不能诱生加强应答。Hib与肺炎球菌疫苗的经验已证实通过化学方法将多糖与蛋白载体结合能提高免疫原性,并诱生T细胞依赖的抗多糖应答。已研制了许多能刺激T细胞依赖性抗体产生的不同MenC结合疫苗。第一种基于已证实的免疫原性而非临床效力的MenC结合疫苗于1999年在英国获得批准。批准的主要依据是:(1)Gotschlich等的研究证实血清杀菌活

。此后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将MenC结合疫苗纳入免疫接种计划。此外,许多疫苗制造商正在开发包括MenC结合疫苗在内的联合疫苗。因此,wHO决定起草有关这类新疫苗的质控和生产建议,并希望以此作为其他含A、Y、Wl35群多糖的新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和多价联合疫苗的基础。。MenC结合疫苗的质控和生产建议已于2001年l1月得到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控制专家委员会批准

含有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联合疫苗作为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的补充,MenC结合疫苗的引入适用于为有效疫苗接种而将儿童疫苗进行联合的需要。的确,目前正在研制的疫苗配方由包含MenC结合疫苗在内的多种疫苗组成。然而,与单用Hib结合疫苗相比,将Hib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制成联合疫苗,或注射前即刻与另一种疫苗混合,

或同时与另一种疫苗于不同部位注射时,

四价(A,C,Y,W-135)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结合疫苗与四价多糖疫苗在2-10岁儿童中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对比观察2005【英】作者认为四价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对2-10岁儿童是安全的并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WHO关于脑膜炎球菌多糖和多糖结合疫苗的意见书2002

疫苗控制的理由 :奈瑟氏脑膜炎球菌是世界上细菌性脑膜炎的最常见病原,是唯一能引起脑膜炎大流行的细菌,脑膜炎球菌病的迅速发展常在1或2天内导致死亡,或致严重的后遗症。化学药物预防可防止密切接触者的第二代病例,但由于第二代病例仅占全部脑膜炎病例的1%~2%,化学预防对多数地方性发病和流行的控制价值不大。由于5%~15%的儿童和青年人鼻咽部带脑膜炎球菌,除小的和相对封闭的社区外,通过化学治疗消除鼻咽带菌以控制脑膜炎球菌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用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唯一方法。在无疫苗的情况下,建议加强病人的管理。

脑膜炎球菌疫苗多糖疫苗:国际上市售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有2价(A群和C群)和4价(A、C、Y和w135群)疫苗,疫苗系纯化、对热稳定、来自有代表性的脑膜炎球菌血清群的冻干荚膜多糖,单剂疫苗含每种多糖各50pg。这些疫苗非常安全,明显的全身反应极少见,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注射部位红斑和轻微疼痛,约1~ 2天。1%~4%的受种者有38.5℃以上发热,2价和4价疫苗的安全性和反应原性无明显的变化。A群和C群多糖疫苗对≥2岁儿童和成人的短期效果达85%~100%,对3月龄儿童,2种疫苗均可引起可靠的保护性抗体。然而,与其他纯化的多糖疫苗不同,对婴儿和低龄儿童反复免疫A群多糖疫苗可引起A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抗体。相反,C 群多糖疫苗对2岁以下儿童没有可靠的免疫原性,如果给婴儿接种这种疫苗可导致今后对C群抗原的耐受。已证实Y和W135群多糖对2岁或以上儿童是安全有效的。A 和C群或A、C、Y和W135群多糖作为2价或4价

疫苗接种时,可获得各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保护性抗体可在免后10~14天出现。在学龄儿童和成人中,1剂A群和C群多糖疫苗至少可提供3年的保护,而在4岁以下儿童中,1剂疫苗免疫后头2~3年临床保护和特异性抗体水平迅速下降。

B群多糖的免疫原性较差,即使与蛋白载体结合也如此。这是由于B群多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原相似造成的。C群结合疫苗:通过将C群特异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来达到胸腺依赖性免疫反应。目前国际上有三种C群结合疫苗(MCC)获生产许可,其中2种多糖疫苗是与白喉毒素的非毒性突变体连接的,第三种以破伤风类毒素作为载体蛋白。两种类型的结合疫苗均可加强抗荚膜抗原的XgG水平和B记忆细胞。1999年末,英国将MCC疫苗作为C群脑膜炎球菌病预防的国家免疫计划内容,而那时C群脑膜炎球菌病发病率约为2/10万,婴儿于2、3和4月龄,儿童于4~13月龄免疫,对青少年实行强化免疫。英国大范围的血清学研究显示,单剂MCC 疫苗免后16个月,88%的1~2岁儿童有保护性抗体,而15~17岁的青少年中96%有保护抗体。血清杀菌试验资料显示,间隔2个月共接种3剂MCC疫苗可为婴儿提供高水平的保护作用。随着MCC疫苗引入要儿

wHo对脑膜炎球菌疫苗的意见

WHO对于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建议发表在WHO技术报告丛书中,对结合疫苗的相关建议也将在该丛书

中发表。国际上许可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无论是2价-(A、C群)或4价(A、C、Y和W135群),对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都是安全的,免疫原性满意,这些疫苗与C群结合疫苗相比更廉价。尽管A群多糖甚至在低年龄儿童中均可引起抗体和免疫记忆,婴儿仍需2剂含A群的疫苗才能产生适宜的抗体滴度,如果不再加强,抗体可在18个月内下降到防治水平。为确保抗体的保护水平,5岁前至少要进行4次免疫,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无记录。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对2岁以下儿童无免疫原性,Y群和W135群多糖的免疫学特征与C群类似。因此,现行多糖疫苗的几个特性限制了它们在常规儿童免疫计划中的应用。已建议用A和C群或A、C、Y 和W135群多糖疫苗作应急免疫以控制脑膜炎球菌病

与现行多糖疫苗相比,未来A群结合疫苗应更有效,尤其对婴儿、能降低鼻咽带菌,引起的保护期更长。不幸的是,结合疫苗的价格可能限制了它们在很多受脑膜炎球菌病影响国家的应用。令人担忧的是,脑膜炎球菌疫苗制造商少且产品也少,这将减少竞争,增高疫苗价格。为此,WHO鼓励在不同流行区开展现行多糖疫苗预防脑膜炎球菌病的应用研究。[wHo/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2002

[Wkly Epldem Ree 1999}根清楚需要一种改进的A 和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使这种疫苗可对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年龄组提供高水平的、长期限的保护作用。血清A 和C血清群结合疫苗通常处于研制的新阶段,某一个国家(英国)快要发给C群脑膜炎球菌联合疫苗的许可证了. 与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相似,联合脑膜炎球菌疫苗可能显示出对最小年龄组功效的提高,并诱导出较长时间的保护,将来所改进的疫苗(最好是联合最主要的脑膜炎球菌血清群)可能要包括到儿童常规计划免疫中去。

在儿童中对不同接种剂量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英]/2002

脑膜炎球菌病负荷在2岁以下幼儿中最高,但批准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此年龄组的免疫原性弱。因此已利用多糖结合技术研制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本文研究了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A、c、Y和W一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白喉类毒素偶联,Tetra—Men)在不同免疫剂量下的安全性和免疫原

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是细菌I生脑膜炎的主要病因,在许多国家仍然严重威胁大众健康。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约300 000—350 000的病例。与美国或西欧(发病率为[(1 4)/100 000]相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高(约25/100 000)。在英国(UK),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引入接种计划之前,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是青少年因侵袭性细菌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有3 000病例,其中95%一97%为散发病例,高发于儿童。不同于细菌性脑膜炎的其它病因,脑膜炎球菌对各年龄人群都构成威胁。在发达国家,其病死率约为10%,但超过20%的幸存者由于血管并发症导致显著神经病后遗症或跛行。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脑膜炎球菌疾病都是由A群、B群、C群、Y群和W135群引起。每一血清群的重要性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A群当前在非洲是主要致病菌群,C群和Y群在美国导致2/3的病例,而B群在一些国家引起90%以上的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新疫苗的发展策略

已有的四价多糖疫苗在两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中批准使用。然而,免疫应答与年龄相关,直到约10—12岁才出现成人型抗体应答。由于公共卫生当局认为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是必需的,现已在几个国家获准生产的C群单价结合疫苗应当用于10岁以下儿童。在疾病爆发时的对照试验中,多糖疫苗在成人中有效率为85%一90%,因此结合物免疫对成人的有效率不会有太大提高。对婴幼儿更需要的疫苗策略是研制含血清群A、C、Y和W135的多价结合疫苗。一些国家可能希望使用A+c两价结合疫苗,而A群单价结合物可能对非洲沿撒哈拉地区的流行病控制是最佳选择。为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提供保护的疫苗策略更复杂,并且疫苗策略从大众健康的观点依赖于疫苗是否控制流行病的爆发。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爆发趋向于超过几年大于地方性流行病水平10倍传播,并且常由单一抗原性稳定的菌株引起。相反,地方性流行是由B群菌株的变种群引起的。有效的B群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制是个理想的解决方法,但B群多糖不是有效免疫原,因为多糖是唾液酸的同聚物,与一些哺乳动物组织的自身抗原完全相同。改进的N一乙酰基被N一丙酰基替代的B群多糖疫苗正在研制中,但这样的疫苗难以证明其安全性。因此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研制将集中于使用非荚膜抗原。

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免疫学成熟个体内诱生很好的杀菌抗体应答,并能有效控制流行病和地区性爆发,以及保护军队新兵和学生。然而,免疫原性与年龄相关,而且除A群外,多糖都无法诱导免疫学记忆。

C群多糖诱导的保护力是与年龄相关的 c群多糖疫苗的另一个问题是再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诱生的抗体浓度更低。在幼儿和成人中年龄相当者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一针C群多糖显示低应答。当该疫苗用于军队新兵提供短期保护或用于地区性爆发的流行病,低应答也没关系,而且以结合疫苗进行再次免疫

能克服低应答。c群的疫苗策略是当接种儿童或需要长期保护时以结合苗代替多糖疫苗。

结合疫苗的发展证实复杂的,细菌性的多糖与蛋白质载体的结合能够在婴幼儿体内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

的巨大发现是1980年由Schneerson等人发表的关于Hib的结合疫苗。随后的商业发展和几种Hib结合疫苗的获准生产几乎消灭了Hib疾病。脑膜炎球菌多糖,和其它细菌性多糖一样,如不先进行一些化学修饰(活化),不能与蛋白质化学结合。有许多活化多糖的方法(表1)。每种活化的模式都有改变重要决定簇的潜力,尽管当多糖分子上相对较少的位点被活化。过氧化物氧化将多糖中的碳一碳键断裂,而氰化和碳二亚胺化学反应不会使之断裂。过氧化物活化C群多糖会导致链断裂产生更小的糖单位,其末端的醛基通过还原胺化使多糟与蛋白连接。

A群有两种策略用来预防A群疾病,进行广泛流行的控制。①将现有的A群多糖疫苗用于幼儿。Robbins等人推荐使用2针次,2个月间隔,从3月龄开始,然后在2岁和入学时再次注射。这种免疫程序根据Robbins等人的说明可能有效,但也存在不能适合现在的EPI婴儿免疫的问题,而且不易调整到国家免疫接种13,这是由于需要多重间隔免疫接种的原因。然而,在新西兰,确实以两针多糖接种程序在婴儿中有效控制了A群流脑爆发。②生产可作为EPI婴儿免疫计划的一部分的A 群结合疫苗。这样的疫苗在国家免疫接种13便于加强免疫。主要问题是结合疫苗价格会比现用的多糖疫苗更昂贵,而且尽管有些厂家生产并对结合疫苗进行临床评价,但是制造此疫苗的主要疫苗生产厂商获准生产的很少。

今后五年的前景今后五年中,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将大面积地取代多糖疫苗。单价C群结合疫苗已在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获准生产,同时A,Y和W135群结合疫苗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脑膜炎球菌结合物中的某一群或多群可能与肺炎和Hib结合疫苗联合而生产出预防脑膜炎的联合疫苗。

新的B群OMP疫苗在新西兰及其它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效力现场试验中使用,多价P0rA疫苗在一些欧洲国家可能用于常规免疫。然而,仍存在两个问题,怎样预防由变异菌群引发的B群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的广泛流行,长期使用能刺激P0rA为基础的保护的疫苗能导致PorA的抗原漂移还是会使PorA表达减少或缺失的菌株发生率升高?由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领域技术进步的空前发展,可能这些问题将由多组分疫苗来解决,它们或是联合的亚单位疫苗,或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增加特定表面蛋白质表达而生产的OMV疫苗。这些疫苗将利用如前所述早期疫苗中确证的抗原和新抗原,也许是那些确证的“芯片”。

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自2005年10月1日起,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A群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制品将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预防用疫苗类制品均将纳入批签发管理。届时,国家将对上述疫苗制品逐批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检验不合格或审核不被批准的不得上市或进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加大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的力度,将所有已批准上市的疫苗类制品逐步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

第三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 致病菌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 一、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es)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光滑,透明,不溶血 1.抵抗力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菌毛: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1.所致疾病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三种临床类型: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三)免疫性:以体液免疫为主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法 (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1云南大学药学院(昆明650091);2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1l8 为制备四价脑膜炎球菌疫苗的需要2005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朱为2002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因,按荚膜多糖可将其分成12个血清群,其中A、B 和C 群感染占所有感染者的90%。全球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在30-50万,病死率约10%,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脑膜炎球菌严重感染而发生致聋等永久后遗症。在我国,A群脑膜炎球菌是主要致病菌群,95%的病例由A群引起。80 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A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大面积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发病率。该荚膜多糖是N-乙酰-3-O-乙酰甘露糖胺磷酸盐的线形共聚物,属T细胞非依赖性(TI)抗原,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和年龄相关的保护力,不能诱导免疫记忆。现已证实它对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在短期内有效,但随时间延续保护力下降,尤其在幼龄儿童中。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疫苗,提高其对各年龄组(包括婴儿)的免疫效果。近期的研究集中在开发多糖结合疫苗,即将多糖共价结合到蛋白质上,使其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TD)抗原,以增强免疫原性和诱导免疫记忆。本文报道将!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共价结合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TT)上制备结合物,观察其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一DT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诱导的抗多糖抗体间的功能活性差异[英]2004 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由一些有荚膜细菌(包括b型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高度有效。与未结合多糖疫苗相比,多糖一蛋白结合疫苗能在婴幼儿体内诱导更高浓度的血清抗荚膜抗体。而且,结合疫苗诱导的抗体亲和力更高,补体介导的杀菌活性更强。 。在限定剂量时,多糖疫苗诱导的血清抗荚膜抗体预防C群脑膜炎球菌感染婴鼠发生菌血症的效力弱于结合疫苗。结合疫苗组的抗C群抗体的亲和力指数高于多糖疫苗组。两种疫苗在成人中诱导的抗荚膜抗体的功能活性差异,意味着各自激活了不同的B细胞群。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崔萱林200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且在各年龄组中都可发生,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5%以上。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的结构可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引发的流脑占90%以上。流脑的流行具有菌群漂移特点,如美国在1945年以前为A群流行,1960年以后以B群为主,1967年以后转为C群流行。我国以A群菌流行为主,B群和C群菌有少量病例,约占lO%左右。因此预防流脑的重点应是A、B、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流脑菌群的漂移现象,国外多采用多价多糖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前所使用的主要为A+C群二价疫苗(B群多糖对人体无效,主要研制外膜蛋白为基础的疫苗),其次为A、C、Y及WI35四价疫苗,其它相关菌群引起的流脑病例已少见。国内目前主要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自80年代初使用至今效果很好;对于其它菌群的预防.目前尚未有疫苗出现,因此我们研制了A+C群流脑多糖疫苗,即在现有的A群流脑多糖疫苗中加入C群流脑多糖抗原,形成二价疫苗以预防A、C群流脑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造和检定均按照WHO(生物制品规程》的要求进行,C群流脑多糖原液的主要制造过程借鉴A群流脑多糖原液的生产工艺,在多糖纯化步骤另采用澄清过滤、苯酚抽提控制多糖浓度等措施,使得C群多糖原液的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符合要求。A群流脑多糖原液为选用的本所常规生产的原液制品。由于多糖原液在制备过程中未进行专门的除类毒素工艺,因而在原液检定中采用鲎试剂法对类毒素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2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在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一个月后,虽然同组儿童的免前及免后的血清杀菌抗体滴度有显著差.但血清4倍阳转率较大年龄组儿童低,而且免后血清中的杀菌抗体滴度的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提示低年龄组儿童对多糖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较高年龄组儿童低,有关该疫苗人体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持久性的结果将另文报告。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自80年代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以来效果明显。我国A群带菌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预防效果达90%以上。至今在我国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仍以A群为主,同时B群和C群的病例也开始出现。欧美国家主要流行菌群由A群转为B群和c群的事实。提示我们在A群脑膜炎被控制之后要防止B群和C群变迁。 1994年法国由法国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研究所(PasteurMerreux)提供生产的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申请在我国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协作,在河南省新县进行了人群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现场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该疫苗较安全,免疫原性较强,且更具免疫持久性。200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2000杨丽华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130062)李风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本试验制备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理化特性及免疫特性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制备的结合疫苗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保护性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体和TT抗体。结合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批量生产。本试验为进一步临床评价结合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基础。本试验选用Tr作为载体蛋白,因为这种蛋白目前已经标准化,作为载体蛋白的同时兼有预防伤风感染的作用,而用TT蛋白对于已经建立起的免疫程序和“自然”免疫并不产生干扰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制备熊慧玲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我国目前采用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而疫苗接种后,小于1岁的婴儿,即使加强接种产生的抗体只能维持1年,1~1.5岁半的婴幼儿,加强后只能维持2年,1.5~2岁的幼儿,接种1针维持不到1年_l1 。wHO指出,按目前的免疫程序,婴儿在出生后5年内至少需要免疫接种4次才可提供中度抗体水平一。说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婴幼儿中,尤其在2岁以下,免疫原性低,即使产生抗体,抗体水平也不能长久保持。因而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使它能对各年龄组,尤其2岁以下婴幼儿提供高水平的长期保护作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一样,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因此,我们进行了A群脑膜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研制,并对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连续3批 200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被发现并确认已有l00多年.尽管对此病已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它仍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病死率高、继续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目前使用的预防制品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对4岁以上儿童有很好免疫效果,对幼儿免疫效果较差,保护时问较短。而脑膜炎球菌多糖与一种蛋白载体连接构成结合疫苗.可增强其对幼儿的免疫回忆反应,提高预防效果?。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成功“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于2002年l0月~2003年1月在江苏省射阳县进行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研究”已圆满结束。现将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报告如下本次临床试验表明,3~4月婴幼儿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群,在大规模推广接种前,仍需对其安全性进一步进行观察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质量控制与生产的科学挑战2004 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通过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建议,并于1978年和1981年进行了修订。在临床研究中,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9O% ,证明其在疫苗接种计划中高度有效。然而,不能在幼婴中诱生保护性应答或免疫记忆制约了其在英国婴儿免疫接种计划中的应用。随着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疫苗的成功引入,C群脑膜炎球菌(MenC)荚膜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它们在所有年龄组中均可诱生针对MenC多糖的保护性水平的抗体,并且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能诱导免疫记忆和抗荚膜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英国引入MenC结合疫苗后,证实该疫苗可提供保护性免疫。WHO已经制定了有关这些新疫苗生产和检定的建议。 脑膜炎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和败血病的重要病原。根据荚膜多糖在化学和血清学上的不同,脑膜炎球菌可分为若干群,其中A、B、C、Y、Wl35群对人致病。A群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形态特征: ①革兰氏阳性的类球形杆菌 ②大小约为0.4~0.5μm x 0.5~2.0μm ③两端钝圆 ④在有些培养基中稍弯,单个、成V形或成对平行排列 ⑤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 ⑥兼性厌氧,无芽孢,一般不产生荚膜 ⑦在20~25℃时以4根周毛运动,在37℃时只有较少的鞭毛或1根鞭毛 培养特性: ①需氧和兼性厌氧 ②生长范围为2-42℃ ③最适温度为35-37℃ ④pH中性至弱碱性(pH9.6) ⑤在6.5% NaCl 肉汤中生长良好。 ⑥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⑦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初始很小,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

⑧在5-7%的血平板上,菌落通常也不大,灰白色,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β-溶血环。 ⑨在0.6%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兰色、灰色或兰灰色。 生化特性:(甘露醇、木糖为阴性,其他为阳) 1.该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2.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发酵葡萄糖、乳糖、水杨素、麦芽糖、鼠李糖、七叶苷、蔗糖(迟发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 不发酵木糖、甘露醇、肌醇、阿拉伯糖、侧金盏花醇、棉子糖、卫矛醇和纤维二糖。 3.不利用枸橼酸盐,40%胆汁不溶解。 4.吲哚、硫化氢、尿素、明胶液化、硝酸盐还原、赖氨酸、鸟氨酸均阴性。 5.MR-VP试验和精氨酸水解阳性。 生化试验: ①动力试验+ 原理:有动力的细菌扩散生长,培养基浑浊,无动力的细菌培养基澄清。(结果:有动力,呈伞状生长,底为弯月牙形)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诺卡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诺卡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1概述 诺卡菌属是一群需氧的、能形成气中菌丝、有孢子的革兰阳性菌。包括9个种,其中星形诺卡菌、巴西诺卡菌、皮诺卡菌、豚鼠耳炎诺卡菌、南非诺卡菌、新星诺卡菌等6个种与人类疾病有关。 2. 标本类型 痰液、脑脊液、穿刺液、脓液、血液等标本。 3 鉴定 3.1 态与染色:革兰阳性,菌体为丝状,称为菌丝或菌丝体。培养早期,菌体裂解为较多的球菌或杆菌状,分枝状菌丝较小;培养后期,可见丰富菌丝体形成。在脓液、痰和脑脊液等临床标本中,为纤细的分枝状菌丝。抗酸染色弱阳性。 3.2 培养特性:注意寻找标本中的颗粒接种培养,在不含抗生素的沙氏培养基(SDA)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2℃或35℃均可缓慢生长,需5~7天可见菌落。菌落表面有皱褶,呈颗粒状、黄色或深橙色,表面无白色菌丝。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小、凸起,呈白色,时间延长可出现橙色。 3.3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不分解甘露醇、肌醇、酪蛋白、酪氨酸和黄嘌呤,不水解淀粉,不液化明胶。 鉴别要点:3.4

3.4.1 本菌特征:革兰阳性,菌体为丝状,抗酸染色弱阳性;生长缓慢,菌落较小;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酪蛋白、酪氨酸和黄嘌呤。 3.4.2 与分枝杆菌的鉴别:星形诺卡菌革兰染色性强,抗酸染色性弱,盐酸乙醇易脱色,菌体呈丝状;分枝杆菌抗酸性强,不易脱色,革兰染色弱。 3.4.3 与红球菌属的鉴别:星形诺卡菌对青霉素耐药,红球菌则敏感。 3.4.4 与棒状杆菌的鉴别:星形诺卡菌菌体呈丝状,而棒状杆菌属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3.4.5 与分枝杆菌属和放线菌属的鉴别三者镜下形态相似,但星性诺卡菌抗酸染色弱阳性,分枝杆菌属强阳性,放线菌属为阴性。 3.5 操作步骤 3.5.1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SDA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仪器法或传统生化法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质量控制5.

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检验

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检验 步骤和方法 1 .形态观察 (1)革兰染色:沙门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细长杆菌。志贺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散在分布。 (2)观察鞭毛染色标本片:镜下可见沙门菌属细菌具有周鞭毛。志贺菌属细菌无鞭毛。 2?菌落观察 (1)沙门菌属:将本菌接种在SS MAC平板上经35 'C孵育18?24h。由于本菌不分解乳糖并产碱,故在SS和MAC 平板上形成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凸起的小菌落,产生H2S的菌落可在SS平板上形成中心带黑褐色的小菌落。 (2)志贺菌属:将本菌接种在SS和MAC平板上经35C孵育18?24h。由于志贺菌不分解乳糖,宋内志贺菌某些菌株可迟缓发酵乳糖,故其在SS平板和MAC平板上形成无色透明的、中等大小的菌落。除宋内志贺菌菌落外均为光滑型菌落。 3.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方法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氧化酶试验均为阴性。初步试验鉴定:挑取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在KIA、MIU和硝酸盐培养基上,经35C孵育18?24h,同时做触酶试验。其结果见表2—4。 最终鉴定:须做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4 .血清学试验 (1)志贺菌属的分型鉴定:凡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属者均需做血清学鉴定。取1环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于载玻片 一端,再取少许待测菌与之混合,同时在玻片另一端取待测菌与生理盐水混合对照。结果:对照呈均匀混浊,待检菌 与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混合后,数分钟内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集物即为阳性。继之用 A B、C D群最常见的单价 血清凝集定种。 结果判断、解释和报告: ①分离培养未见可疑菌落或经鉴定不符合志贺菌属鉴定依据者可报告“未分离到志贺菌属细菌”。 ②经分离鉴定后符合鉴定依据者,可报告“分离岀XX志贺菌”,若进一步做多种生化反应及因子血清分型后,可报告:“分离岀XX志贺菌X型”。 (2)沙门菌属的分型鉴定:如果生化反应及形态学检查疑为沙门菌,可选用沙门菌的多价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 首先选用A?F组多价“ O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在试验时应以生理盐水作对照。血清凝集试验在5?10min内不 岀现凝集者可确定为阴性。但若生化反应比较典型,应考虑选用Vi凝集试验。若凝集,则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洗下, 制成浓厚的悬液,加热100 C、30min,再与A?F组多价“ O诊断血清做凝集试验。若与A?F组多价“ O血清发生凝集,应再与沙门菌单价因子血清分别做玻片凝集试验,以确定该菌株属于哪一组。一般先选用本地区检岀率最高菌型的相应血清做玻片凝集反应。 若已确定哪一沙门菌种后,再分别先用H因子血清检查第I相抗原,然后检查第H相抗原,最后确定该菌种属 于哪一型沙门菌。 结果判断、解释和报告: ①分离培养未发现可疑菌落或经鉴定不符合沙门菌属细菌鉴定依据者,可报告“未分离岀沙门菌”。 ②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玻片凝集试验结果阳性,可初步报告为:“分离到XX沙门菌”,或“X群沙门菌”。 5 ?肥达试验 (1)原理: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 H抗原,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PA、PB)与肠热症患者血清做定量

常见微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中英文对照

常见微生物 界(Domain)、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中英文对照

界(Domain)Bacteria细菌 Archaea古生菌

门(Phylum)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 Bacteroidetes 拟杆菌门 Actinobacteria 放线菌门Gemmatimonadetes 芽单胞菌门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 Planctomycetes 浮霉菌门Verrucomicrobia 疣微菌门 Chloroflexi 绿弯菌门 Nitrospirae 硝化螺旋菌门 Firmicutes 厚壁菌门 Chlorobi 绿菌门 Cyanobacteria 蓝藻细菌门Fibrobacteres 纤维杆菌门 Elusimicrobia 迷踪菌门Armatimonadetes 装甲菌门 Euryarchaeota 广古菌门 Chlamydiae 衣原体 Crenarchaeota 泉古菌门 Tenericutes 无壁菌门 Spirochaetes 螺旋体属

Alphaproteobacteria 甲型(α)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丙型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 β-变形菌纲Actinobacteria 放线菌门、纲Cytophagia 纤维粘网菌Gemmatimonadetes 芽单胞菌门、纲Deltaproteobacteria δ-变形菌纲Acidobacteria-6 酸杆菌门Acidimicrobiia 酸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 疣微菌纲 Opitutae 丰佑菌纲 Nitrospira 消化螺菌属Thermomicrobia 热微菌门 Bacteroidia 拟杆菌纲 Bacilli 杆菌 Chloroflexi 绿弯菌门Anaerolineae 厌氧绳菌纲 Clostridia 梭状芽胞杆菌Elusimicrobia 迷踪菌门Ktedonobacteria 纤线杆菌纲Thermoplasmata 热原体纲Chlamydiia 衣原体Thaumarchaeota 奇古菌门 Mollicutes 柔膜菌纲Methanomicrobia 甲烷微菌纲Holophagae 全噬菌纲Spirochaetes 螺旋体属

各类细菌总结

病原学 细 菌 各 论 总 结 衛卋琦 2014.04.01

第六章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奈瑟球菌属 淋病奈瑟菌 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分类 1、按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多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链球菌β(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一般不致 病); 2、按抗原结构:A∽V 20种,对人致病90%属A群; 3、按需氧量: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对人致病主 要为前两者; 抗原构造 抵抗力 不强60℃30min可以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 1、致热外毒素; 2、链球菌溶血素:1、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引起 心肌损伤,能加重心肌炎的病变;2、链球菌溶血素S (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3、M蛋白; 4、透明质酸酶; 5、链激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 散;重组链激酶已用于心肌梗死; 6、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扩散;用于脓胸、输 卵管炎等疾患,解除组织粘连;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猩红热3、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主要为抗M蛋白抗体)。因其型别多,各型 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故常发生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2、分离培养与鉴定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实验4、 分子生物学法 防治原则 积极治疗,减少传染源。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应早期、彻底治疗,防止风湿病和急性肾小球炎等疾病发生。对A群链球菌感染 者首选青霉素G。 传播途 径 飞沫

微生物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期末复习题集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2.O/F试验 3.七叶苷水解试验 4.甲基红试验 5.VP 试验 6.吲哚试验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8.硫化氢试验 9.尿素酶试验 10.氧化酶试验 11.触酶试验 12.凝固酶试验 13.克氏双糖铁(KIA)试验 14.MIU 15.胆汁溶菌试验 16.奥普托欣敏感试验 17.协同凝集试验

二、问答题 1.简述临床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标本的处理。 2.哪些细菌可用不染色标本动力检查而作出判断?主要依据是什么? 3.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及运动情况可用哪些方法? 4.常用染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常用于细菌的染色。 5.简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中有哪些是鉴别染色法? 6.何为培养基,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7.细菌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有哪些? 8.细菌接种方法有哪些?有何用途? 9.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哪些? 10.如何检测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11.简述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常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碳源和 氮源利用试验及酶类试验有哪些? 第4章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一、名词解释 1. E试验 二、问答题 1.常见的药物敏感试验有哪些方法?简述其原理、方法及结果解释。 2.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所用培养基和细菌接种方法? 3.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常用培养基是什么?孵育条件是什么?

第5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Gram Naming 1.细菌学名是如何命名的? 2.细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那两类?其主要依据主要是什么? 第6章革兰阳性球菌 Gram Positive Coccus 一、名词解释 1.SPA 2.血浆凝固酶 3.血浆凝固酶试验 4.玻片法凝固酶试验 5.试管法凝固酶试验 6.胆汁溶菌试验 7.optochin试验 8.M蛋白 9.链道酶 10.链激酶 二、问答题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2.简述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如何鉴别?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肠道病原菌之一。 一、分类 志贺菌属可用特异性抗血清将其分为4个血清群(种):A群为痢疾志贺菌,B群为福氏志贺菌,C群为鲍特志贺菌,D群为宋内志贺菌。1989年CDC分类系统将生化反应特性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志贺菌A、B、C血清群;而将生化反应特征与之相异,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DNA G+C含量为49~53mol%。 二、临床意义 志贺菌属细菌的致病主要与细菌的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有关,志贺菌属细菌因菌毛的作用,细菌黏附于肠黏膜的表面,并侵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病灶,引起炎症反应。本菌属各菌株均有强烈的内毒素,由于内毒素的释放可造成上皮细胞死亡及黏膜下发炎,并形成毛细血管血栓,导致坏死、脱落和溃疡,患者出现典型的脓血便;另一方面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内毒素血症),导致发热、意识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A群志贺菌1型和2型产生的志贺毒素,ST对Vero细胞有毒性作用也称为Vero毒素VT对小鼠有强烈的致死毒性,有VT1和VT2两种。ST属VT1型。 志贺菌属细菌主要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典型的急性菌痢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小儿常可引起中毒性菌痢,患儿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往往造成死亡。四种志贺菌中,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较为严重,其他志贺菌引起的感染则相对较轻,具有自限性且很少致死。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多见。多数菌痢为散发病例,可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可因食用了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而引起暴发流行。 三、生物学特性 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菌体大小(1~3μm×(0.7~1.0)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pH为7.2~7.4。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且生长良好。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可形成乳糖不发酵、中等大小、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宋内志贺菌常形成粗糙型菌落。 志贺茵属菌种有O抗原,无H抗原,部分菌种有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两种抗原,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A、B、C、D)和40余个血清型。O抗原耐热,加热100℃ 60分钟不被破坏。K抗原存在时能干扰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作用。加热100℃ 60分钟可消除K抗原对O抗原的干扰作用。

奈瑟菌属详细介绍及防治原则

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Neisseria)是一群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是β-变形菌类的一属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奈瑟菌呈球形,成对排列,形似咖啡豆的革兰阴性球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新分离株有荚膜和菌毛。 此菌属包括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淋病奈瑟菌(N. gonorrhoeae)、干燥奈瑟菌(N. sicca)、微黄奈瑟菌(N. subflava)、浅黄奈瑟菌(N. flavescens)、粘液奈瑟菌(N. mucosa)等。其中能引起人体发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典型的标本涂片,镜下在中性粒细胞内可见到成双排列的脑膜炎奈瑟菌或淋球菌。其他奈瑟菌多为人体呼吸道中寄生的正常菌群。镜下观察时多存在于细胞外。奈瑟菌属细菌常可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糖发酵试验可用于鉴别此属细菌。 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遗传性上十分接近,DNA序列存在70%的同源性。主要不同点表现为:①脑膜炎球菌有多糖成分的荚膜,淋球菌分离初期有荚膜;②脑膜炎球菌菌体内很少有质粒,淋球菌可携带几种质粒;③脑膜炎球菌存在于呼吸道,引起脑膜炎,淋球菌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两菌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 直径0.6-0.8 μm。人工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革兰染色阴性。在 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无鞭毛,无芽胞,新 分离菌株有荚膜。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的培养基是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色平板。专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须供给5%-10%的CO2。37℃孵育24 h后形成1.0-1.5 mm的无色、圆形、凸起、光滑、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无溶血现象。多数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护理专业微生物学概述

一、微生物:肉眼不能见到,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 1.非细胞型: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的酶系统,需在活细胞内增殖。如流感病毒 2.原核细胞:细菌等 3.真核细胞:真菌, 细胞结构完整。如新生隐球菌、假丝酵母菌 细菌概述 一、细菌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大小和形态:以微米为测量单位,二分裂繁殖。分为三类: 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球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杆菌 3.螺旋菌:菌体弯曲,可呈弧状或逗头状,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 (1)细胞壁:包绕在细胞膜外,维持细菌固有形态、抗低渗的外环境。经革兰染色将细菌分为G+和G-。基本成分为肽聚糖,(见表11-1 G+和G-细胞壁比较) G+菌:肽聚糖层数多,青霉素可抑制其合成,磷壁酸为G+菌表面抗原。 G-菌:肽聚糖量少,外有保护性外膜,外膜中的脂多糖为内毒素 (2)细胞膜:为弹性的生物膜,参与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细菌呼吸、与能量的产生和利用有关。 (3)细胞质:含有一些重要的结构: 1)核糖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为某些抗菌素的结合部位,可干扰其合成蛋白 2)质粒:染色体外的遣传物质,为双股DNA可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F质粒:决定细菌致育性 Col质粒毒力质粒 3)胞质颗粒:多种颗粒,多数为贮藏营养,常见的为异染颗粒,在白喉杆菌中其可助于细菌的鉴定。 4.核质: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2.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某些细菌分泌,位于细胞壁外,需特殊染色,具有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可用于细菌鉴别和分型。 (2)鞭毛:某些菌体上附有,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需特殊染色。可分为单菌毛、双菌毛、丛菌毛和周菌毛,有鉴别某些细菌的意义;有些菌的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

医院微生物室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

XXXX医院 微生物室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2 标本类型 3 鉴定检验 3.1 形态染色 3.2 培养特征 3.3 生化反应 3.4 鉴别要点 3.5 操作步骤 4 药敏试验 5 质量控制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7 临床意义 8 鉴定流程 9 相关文件 1 目的 规范李斯特菌属检验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李斯特菌属包括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斯氏李斯特菌等菌种,其中只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2 标本类型 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 鉴定检验 3.1 形态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 3.2 培养特征: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环的菌落。

3.3 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蔗糖、木糖、甘露醇,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吲哚、脲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3.4 鉴别要点 3.4.1 本菌属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窄的β-溶血环,25℃时有动力,37℃时无动力,触酶、CAMP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 3.4.2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粪肠球菌的鉴别:两者均具有耐盐、耐碱耐胆汁等特点,但可通过触酶试验加以鉴别。 3.4.3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无乳链球菌的鉴别:两者CAMP试验均为阳性,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触酶试验阳性,无乳链球链触酶试验阴性。 3.5 操作步骤 3.5.1 涂片染色: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血琼脂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细菌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试验 参见《药敏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19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 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单增李斯特菌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检测技术 李斯特氏菌属包括七个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绵羊李斯特氏菌 英诺克李斯特氏菌 威尔斯李斯特氏菌 西尔李斯特氏菌 格氏李斯特氏菌 默氏李斯特氏菌 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人类致病性强,绵羊李斯特氏菌对人类也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余李斯特氏菌无致病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此,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约为0.5μmх 1.0-2.0μm,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常呈V字型排列,偶有球状、双球状。 兼性厌氧、无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在陈旧培养中的菌体可呈丝状及革兰氏阴性。 该菌有4根周毛和1根端毛,但周毛易脱落。 该菌营养要求不高,在20--25℃培养有动力,穿刺培养2-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该菌的生长范围为2--42℃(也有报道在0℃能缓慢生长),最适培养温度为35--37℃,在pH中性至弱碱性(pH9.6)、氧分压略低、二氧化碳张力略高的条件下该菌生长良好,在pH3.8-4.4能缓慢生长,在6.5% NaCl 肉汤中生长良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初始很小,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但随着菌落的增大,变得不透明。 在5-7%的血平板上,菌落通常也不大,灰白色,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β-溶血环。 在0.6%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TSAYE)和改良Mc Bride(MMA)琼脂上,用45度角入射光照射菌落,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菌落呈兰色、灰色或兰灰色。 该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如发酵葡萄糖、乳糖、水杨素、麦芽糖、鼠李糖、七叶苷、蔗糖(迟发酵)、山梨醇、海藻糖、果糖。

微生物

葡萄球菌: 常见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因均能引起化脓性感染,故又名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病原性球菌均有一定的形态、排列方式、染色性和菌落特点,因此它们的形态学检查和培养特性是细菌学鉴定的主要依据。 形态与染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平均直径1μm,无特殊构造,常排列成堆,似葡萄状,故名葡萄球菌。也可呈单个、成双或不规则排列。 生化反应: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强,能分解多种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触酶试验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试验均阳性,此外,磷酸酶,吡咯烷酮芳基酰胺试验阳性。肠毒素试验:①动物实验②琼脂扩散,ELISA ③基因测定 蛋白抗原。为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蛋白成分,称为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从人体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都含有SPA,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则不具有。SPA具有抗吞噬作用。它与IgG的Fc段能非特异的结合而不影响Fab 段的免疫活性,故可作为检测各种抗原或抗体的实验诊断试剂(协同凝集试验)。 多糖抗原。是一种位于细胞壁上的半抗原,有型的特异性,可分为A、B、C三型多糖抗原。①A型:存在于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检测感染者机体中相应的磷壁酸抗体,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②B型:来自非致病性葡萄球菌;③C型:可分离自致病菌株和非致病菌株。 抵抗力:葡萄球菌是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一属细菌。耐干燥:在干燥的脓、痰、血液中可存活数月;耐热:80℃30min才能杀灭;耐高盐:它能在10%~15%的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中生长。 临床意义:(1)血浆凝固酶(coagulase)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一种主要致病物质,也是区别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主要指标,它能使含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2)耐热核酸酶(heat-stable nuclease) 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稳定地产生这种酶。耐热,100℃15min或60℃2h不被破坏;能较强降解DNA和RNA。目前临床上已把耐热核酸酶作为判断葡萄球菌有无致病力的重要指标之一。(3)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多数致病性菌株均能产生,为外毒素,包括α、β、γ、δ,对人致病的主要是α溶素。该溶素能损伤血小板,破坏白细胞的溶酶体,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局部出血坏死,皮肤出现淤点淤斑。(4)肠毒素(enterotoxin)30%~50%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这种外毒素,耐热,100℃30min不被破坏,尚可对抗胰蛋白酶的消化。该毒素分为A、B、C、D、G与H九个型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毒素型食物中毒以A型多见。(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l,TSST-1),它能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6)杀白细胞素(PVL)是一种可溶性物质,有抗原性,为外毒素。能使人和家兔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进而杀伤白细胞,有抗吞噬的作用。 所致疾病:1.化脓性炎症①局部感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②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假膜性结肠炎3.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菌和辣手问题。 检验方法与鉴定:(1)直接涂片镜检(2)分离培养(3)鉴定要点①致病性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的菌落一般呈金黄色,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血浆凝固酶试验和耐热核酸酶试验均呈阳性,发酵甘露醇。②Staphaurex胶乳凝集试验:是一种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简便的商品化直接凝集试验。 链球菌 链球菌属(Streptococus)是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常见细菌,为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 发表时间:2016-12-13T16:38:47.09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5期作者:余欣梅 [导读]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杆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感染后可以引起李斯特菌病。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重庆 400042 【摘要】李斯特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是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体,摄入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李斯特菌病。与普通人相比,孕期妇女是高危人群,一旦感染了李斯特菌可能会导致自然流产或早产;胎儿及新生儿感染,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改善李斯特菌感染的母婴预后。 【关键词】妊娠期;感染性疾病;李斯特菌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238-02 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杆菌,是一种环境致病菌,感染后可以引起李斯特菌病。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属有6个种,分别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英诺克李斯特菌,伊氏、格氏、莫氏、塞氏李斯特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为细胞内寄生的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为李斯特菌属中唯一人类致病菌,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在人畜间传播,引起人和动物的局灶性感染、败血症、脑膜炎、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感染及死亡等。普通人群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在0.1/10万~1.1/10万,而妊娠期为12/10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LM可侵袭母胎界面导致胎儿严重感染,胎儿死亡率高达30%[1-5]。李斯特菌感染危险对象还包括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群。本文主要目的是了解妊娠期感染李斯特菌的临床相关性。 一、李斯特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李斯特菌感染后患者病死率高达30%[6],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如土壤、水、腐败蔬菜等,亦可以从正常人粪便中分离培养。其对各种应激(低温、高盐、低 pH、氧化应激等)条件有很强的耐受性,进一步增大了该菌的危害性[7]。此菌不产生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外毒素,对人类致病性强[8]。该致病菌还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威胁食品安全的4大致病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肉毒梭菌、亲水气单胞菌) 之一[9]。高温烹饪食物可杀灭李斯特菌,化学杀虫剂及紫外线照射对其较敏感,75%酒精5min、1‰紫外线照射15min均能将之杀死[10]。 1926年首次报道家兔感染李斯特菌;1936年首次报道人类感染李斯特菌。WHO和 FDA于1986年设立了李斯特菌研究中心,专门协调该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等研究工作[11]。美国早在2000年就将李斯特菌病定为国家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近10余年来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因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食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日益增多[12]。到目前为止,我国虽未出现有关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食物中毒暴发流行的报道,但从国内目前的多篇报道了解,此菌多年来在我国猪、羊、鸡、牛、兔等家禽家畜中有流行,并已经报告的临床散发病例有数十例。目前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引起的食品中毒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3]。随着饮食习惯逐渐变化,食用生冷及半熟食的人群增多,致使李斯特菌感染率增高。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血流感染、脑膜炎,甚至死亡。 二、母婴感染途径及临床表现 1、母婴感染途径:李斯特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侵犯宿主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寄生繁殖,其能穿越感染宿主的3道屏障(肠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该菌不产生内毒素,但可产生溶血性外毒素,且致病力强。该菌的清除依赖于细胞免疫,其特异性保护能力依赖于巨噬细胞,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因此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都较易感。孕妇由于体内孕酮升高,而导致细胞免疫力下降[14],使得孕妇极容易感染此细菌[15]。李斯特菌有嗜胎盘特性,妊娠期感染很容易引起宫内感染,其机制尚不清楚[16]。动物实验发现,李斯特菌通过其两个表面蛋白内化蛋白InlA和InlB可以和宿主细胞的钙黏着蛋白、c—Met酪氨酸激酶结合侵入宿主细胞[17-18],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侵犯胎盘形成小脓肿,绒毛膜羊膜炎、绒毛炎等。感染常从子宫蜕膜开始,虽然胎盘屏障可以防止感染发生,但因妊娠期的特殊性,胎盘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感染LM的危险性更大[19]。胎儿在宫内受细菌感染的途径有3种:上行性羊水感染、上行性胎盘胎儿感染和血行性胎盘胎儿感染[20],其中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可能是血行性胎盘胎儿感染。研究显示,新生儿感染李斯特菌病例均能在母亲的相关检测中找到李斯特菌感染证据,包括血、羊水及胎盘培养。母亲与新生儿的李斯特菌菌株的血清型及基因检测亦显示感染为同源性,再次证实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发病的最主要方式。 2、临床表现:妊娠期LM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孕期,但更多见于妊娠晚期;感染后常表现为高热、腹痛、白细胞增高、胎动减少或消失,伴或不伴胃肠道症状。妊娠早、中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妊娠晚期则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发生感染,可出现胎儿心率减慢、胎动减少、胎粪污染以及新生儿窒息、死亡等。新生儿感染LM有两种表现形式,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1)早发型:即出生时或出生后2 d内临床表现异常,多为早产儿,表现为窒息、呼吸困难、发热、循环障碍等早期感染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流感染,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及肺炎等,本型多由母婴传播、宫内感染所致,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首先感染胎盘,引起胎盘炎性改变再感染胎儿。(2)晚发型:多发生于出生7 d后至数周,多为足月儿,主要表现为脑膜炎,有报道显示94%晚发型表现为脑膜炎[21]。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实质及脑干引起脑膜及脑干脑炎,存活婴儿约30%~5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李斯特菌病易引起新生儿死亡,欧美国家报道新生儿病死率为20%~30%[22]。 三、诊断与治疗 1、诊断:围产期发生LM感染,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产妇死亡;新生儿感染LM,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和前提。围产期高危因素有: (1)母亲孕期有食用生冷食物史;(2)母亲既往有不良孕产史,包括不明原因流产、死胎、早产或有新生儿早期感染者;(3)母亲围产期不明原因发热;(4)早产儿;(5)胎膜早破时间>18h;(6)有围产期窒息史,羊水浑浊、有异味[23]。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培养或胎盘细菌培养[24],确诊须获得阳性的细菌培养结果。对于高度怀疑有宫内感染的孕产妇,在分娩时应采集阴道及宫腔分泌物、胎盘胎膜组织进行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同时对其新生儿做血液、脑脊液、胃液及咽拭子等细菌培养,严密监测新生儿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的变化,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减少围产期感染引起的新生儿死亡[25,26]。 2、治疗:如果孕妇发生李斯特菌感染,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由于LM细胞膜上存在至少5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可与阿莫西林结合而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结合,因此对头孢类抗生素天然耐药[27]。目前在治疗LM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上,氨苄西林或氨苄青霉素是最佳首选药物,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首选复方新诺明[28]。氨苄西林或氨苄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本病虽少见,但应高度警惕,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可提高确诊率。在细菌培养结果回示前,目前的经验治疗是对有羊膜炎的孕妇静脉用药,选用氨苄青霉素4~6g/d,每天分4次静脉点滴。无羊膜炎或恢复期患者可口服阿莫西林2~3 g/d,疗程均需多于2周[29]。临床上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早结束妊娠。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且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新生儿,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抗感染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氨基糖苷类、红霉素、万古霉素等。 四、预防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中国自2000年起开展食品LM监测,中国食品中LM污染率较高的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污染率可达30%,其中生鸡肉、生猪肉分列前两位[30]。降低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妇产科医师对本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的学习,在围产保健过程中,加强围产期保健宣传,让孕产妇在孕早期就得到预防李斯特菌病的相关知识;同时需对内科和急诊科医师加强宣传。(2)因为李斯特菌病主要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应告知孕妇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不吃久存冰箱的食物,如动物制品、乳制品、生食蔬菜等;如孕期有相关饮食史,且出现发热等表现需要警惕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并及时就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检测感染原,并给予早期、积极、合理、足量的药物治疗,严密监测感染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早中止妊娠,同时对出生后的新生儿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在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未明确之前,建议首选青霉素类或联合其他类抗菌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