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1氮和磷第一课时1氮和磷第一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1氮和磷第一课时1氮和磷第一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1氮和磷第一课时1氮和磷第一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1氮和磷第一课时1氮和磷第一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册)1氮族元素1氮和磷第

一课时1氮和磷第一课时

第一节氮和磷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使学生把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 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

4. 通过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使学生把握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氮的分子结构与氮气化学性质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 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分析。比较、揭示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依照氮分子的结构特点启发、揭示氮气的化学性质。

3. 实验验证磷的两种同位素——白磷和红磷之间的转化。

4. 其他方法还有设咨询、练习、讲述等。

●教具预备

铁架台、硬质长玻璃管、酒精灯、红磷、投影仪、录像机、胶片、电视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在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之后,已利用其讨论和学习了氧族元素与碳族元素两类主族元素,今天我们将讨论和学习位于碳族和氧族元素之间的另一类主族元素——氮族元素。

[板书]第一章氮族元素

[师]请同学们画出氮、磷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运用物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判定氮、磷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性质如何?

[生]画出氮、磷原子结构示意图

回答:氮在第二周期第ⅤA族,磷在第三周期第ⅤA族,氮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板书]氮〔N〕、磷〔P〕、砷〔As〕、锑〔Sb〕、铋〔Bi〕

[师]这些元素都在第ⅤA族,统称为氮族元素,应注意氮族元素名称和符号的写法与读音。

[生]熟悉。区不氮族元素名称和符号的写法,读音。

[投影显示以下图及摸索]

氮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摸索:从氮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卤族元素、氧族元素相比如何?〔同周期〕

[生]摸索、讨论。

[师]依照元素周期律知识,氮族元素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其非金属性要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和氧族元素〔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弱。

[师]请大伙儿阅读教材,结合表1—1氮族元素及单质的一些重要性质,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推测、归纳、总结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生]阅读教材,互相讨论,并作出一些较零散的、不系统的回答,有的讲在最高价氧化物中,氮族元素都显+5价;其对应的水化物通式为H3RO4;有的回答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N>P>As,氢化物的稳固性依次减弱等。

[师]大伙儿回答得都正确,把大伙儿的意见总起来就能够全面准确地概括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板书]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师]那个地点把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总结如下,大伙儿作好笔记。

相似性:〔1〕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能够结合3个电子达到稳固结构。

〔2〕在最高价氧化物中,氮族元素都显+5价,分子式为R2O5。

〔3〕在其氢化物中,化合价为-3价,分子式为:RH3。〔锑、铋为金属,无负价〕〔4〕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通式为:H4RO4。〔因为氮的原子半径小,因此+5价氮只能有一种含氧酸HNO3,而+5价磷却有HPO3和H3PO4两种含氧酸〕

递变规律:〔1〕氮族元素单质从非金属逐步过渡到金属。

〔2〕元素的非金属性N>P>As,金属性:Bi>Sb。

〔3〕氢化物的稳固性:NH3>PH3>AsH3。其还原性顺序与此恰好相反。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H3AsO4。

[投影练习]

1. 元素砷〔As〕的原子序数为33,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

B. 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C. 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主族元素

D. 砷原子的第3电子层含有18个电子

[思路分析]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33,我们能够依照核外电子排布推知它的某些性

质,其核外电子排布是,因此,是第四周期第ⅤA族;最外层有5个电子,因此最高价为+5价,B错,C、D正确;砷仍旧是非金属元素,其氧化物的水化物应是酸,不是碱,因此A选项也不正确。

[答案]CD

[观看录像]小专辑?氮气的作用?

[师]同学们明白,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三种元素,其中氮、磷是氮族元素的典型,因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氮和磷的相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 氮和磷 [师]哪位同学明白近代化学之父是谁?他的要紧成就有哪些?

[生]近代化学之父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其要紧成就确实是确定了空气的组成: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5,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投影展现]资料:科学的光芒——拉瓦锡独具慧眼,发觉了氮气。 [板书]一、氮气

[师]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为78%,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现在请你们观看周围的氮气,讲出它的颜色状态、气味。 [生]观看、嗅闻,然后集中回答: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板书]1. 氮气的物理性质 [师]请依照你们的观看,结合课本,小结氮气的物理性质。 [生]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熔、沸点低,难溶于水的气体。 [师]总结得专门正确。大伙儿应该注意,氮原子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那么两个氮原子是如何形成氮分子〔N 2〕的呢?

[生]摸索、讨论。

[师]大伙儿想,关于每一个氮原子来讲,它需要获得3个电子才能达8个电子的稳固结构,但是哥俩谁给对方3个对自己来讲都无法满足要求,最好只好妥协,哥俩通过三对共用电子对彼此都达到稳固。

[板书]2. 氮分子的结构 [师]写出氮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和结构式。请一位同学前来板演。

[生]一位同学前去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书写化学式:N 2;电子式:∶N ┇┇N ∶;结构式:N ≡N 。互相评判书写情形。

[师]氮分子中N ≡N 键是专门牢固的,从而使氮分子的结构专门稳固,那么大伙儿想想氮气的化学性质如何?

[生]分析、摸索:既然分子结构专门稳固,那么要想打开N ≡N 键使其变成可参与化学反应的氮原子确信就专门困难了,那氮气的化学性质一定是不爽朗的了。

[师]专门正确。但是不要忘了,象哲学上讲得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道理一样,氮气的性质稳固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具备时如高温、高压、放电等,它也能和一些物质反应,如氢气、氧气等。

[板书]3.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与氢气的反应

[师]氮气和氢气的反应大伙儿应注意三点:一是反应条件,应该是高温、高压、催化剂;二是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间用的是可逆号〝 〞而不是一样的等号〝=〞,讲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即N 2与H 2化合生成氨气,放出热量,同时,氨气也会分解生成N 2和H 2;三是该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生]体会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N 2+3H 2 2NH 3

[师]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与氧气反应。

[板书]〔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师]同学们一定经历过风雨交加、闪电雷鸣的情形。在那个时候,空气中的N 2和O 2就能够直截了当化合生成无色的、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生]想象、回忆风雨交加、闪电雷鸣的情形,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N 2+O 2====2NO ①

[师]请咨询煤气的要紧成分是什么?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放电

[生]一氧化碳。

[师]煤气中毒是如何回事?

[生]因为一氧化碳能结合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而使组织缺氧,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师]回答得专门正确,那么一氧化氮有无毒性呢?

[生]不明白。

[师]事实上,一氧化氮毒性也专门大,且与一氧化碳类似,它也是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

[生]体会、回味,将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相比较来明白得。

[师]一氧化氮不仅有毒,且专门易被氧气氧化,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板书]2NO+O2====2NO2②

无色红棕色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看书、了解二氧化氮的有关性质。

[师]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这也是工业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板书]3NO2+H2O====2HNO3+NO ③

[生]笔记,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上述三个化学方程式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重要反应,现在我们将②和③两个化学方程式处理一下,先将②×3+③×2;然后用②+③×2

[生]按照要求处理,得两个新化学方程式:

4NO+3O2+2H2O====4HNO3

4NO2+O2+2H2O====4HNO3

[师]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与O2混合溶于水时的反应关系,在学习中有较多的应用。

[投影练习]将一充满NO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然后向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O2,试管中恰好充满水时,那么通入的O2与原NO气体的体积比为;假设假设生成的溶质不向外扩散,且为标准状况,那么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应为。

[思路分析]由上述导出的两个新化学方程式可知NO和O2要恰好溶于水时的体积比为4∶3,且生成的HNO3的物质的量等于原NO的物质的量。

[答案]3∶4 1/22.4 mol·L-1

[师]农谚有〝雷雨发庄稼〞,请咨询是什么道理?

[生]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土壤中矿物质作用,可形成可溶性硝酸盐,成为氮肥,被植物吸取,因此有利于庄稼生长。

[师]回答得专门正确。关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情形,请观看录像。

[观看录像]小专辑?光化学烟雾?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重点搞清晰两个咨询题,其一是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其二是氮气的化学性质,即氮气和氢气、氧气的反应。

[布置作业]教材第8页一、1、3、4、7、8 二、1、2、3、4、6

●板书设计

第一章氮族元素

氮〔N〕磷〔P〕砷〔As〕锑〔Sb〕铋〔Bi〕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规律

第一节氮和磷

一、氮气

1. 氮气的物理性质

2. 氮气的分子结构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与氢气的反应

高温、高压

N2+3H2 2NH3

催化剂

〔2〕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放电

N2+O2=====2NO

2NO+O2====2NO 2

无色红棕色

3NO2+H2O====2HNO3+NO

●教学讲明

氮族元素是继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之后,学生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讨论和学习的又一类元素,差不多有了一定的知识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师能够把〝氮气的作用〞以录像的形式放在了氮气内容的开始播放;在讲氮气与氧气的性质里,适当地启发和补充了关于NO或NO2与O2溶于水的比例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他们分析和综合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3.4.1 有机合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会用正、逆合成法设计简单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能用流程图表示这一过程 3、能列举有机合成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对已给定的合成路线进行简要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途径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初步学习如何从已给条件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赞赏有机化学家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形成绿色合成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相关的官能团之间的转化 反应。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 1、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为:逆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机合成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1、什么是有机合成?2、有机合成的任务有那些?3、用示意图表示出有机合成过程。 1、有机合成定义;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过程。 [投影]有机合成过程示意图: [讲]有机合成的过程是利用简单的试剂作为基础原料,通过有机反应链上官能团或一段碳链,得到一个中间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体上的官能团,加上辅助原料,进行第二步反应,合成第二个中间体,经过多步反应,按照目标化合物的要求,合成具有一定碳原子数目、一定结构的目标化合物。 师:首先请学生总结各类主要有机物的特征反应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23_氮和磷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23、氮和磷 1 ?复习重点 1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氮气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3 ?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的有关性质。 2. 难点聚焦 1. 知识要点: 一.氮族元素 1 ?氮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1)周期表中的位置:第VA族(N、P、As、Sb、Bi) (2)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5e「)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半径依次增大 (3)主要性质: ①相似性:a、最高价态为+ 5,负价为—3,能形成氢化物RH3, Sb、Bi无负价;最高价氧化对应水化物HRO3或H3RO4呈酸性。 ②递变性:(按原子序数增大顺序):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b、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 弱;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d、非金属性由强到弱,且比同周期卤族元素、氧族 元素弱,金属性渐强。 2 .氮气的性质 (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比空气略轻的气体。 (2)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子中N^N非常牢固,通常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N2与氢气反应生成NH 3 (高温高压铁触媒) 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点燃 与活泼金属反应3Mg+N 2Mg3N2 '(3)氮气的用途: 工业上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用于: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鲜食品;医学上 用于冷冻麻醉;高科技中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等。 4 .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磷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P+5O22P2O5 2P+ 3CI2 2PCI3 (l)2P+ 3CR 2PCI5 (s) 用途:制高纯度磷酸、红磷用于制农药、安全火柴、白磷制造燃烧弹和烟幕弹。 2)磷的化合物 ①P2O5:极易溶于水,是较好的干燥剂(吸湿性很强)能与水作用: P2O5+H2O (冷)=2HPO3 (剧毒)P2O5+3H2O (热)=2H 3PO4 (无毒) ②H3PO4:无色晶体,与水任意比例互溶,有吸湿性,可作干燥剂,属非氧化性酸,沸点高。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是三元中强酸,是一种高沸点酸。能与碱中和、与NaBr、 Nal作用。 ③磷酸盐: 溶解性:磷酸二氢盐均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磷酸盐和磷酸一氢盐除钾、钠、铵盐外不溶于水。 相互转化:十 磷酸盐—磷酸一氢盐磷酸二氢盐 2 ?原理、规律、疑难剖析: 1 ?氮族元素最外层电子都是5个,主要显+5、+3、—3价。本族元素形成的+3、—3价 化合物中其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如NH3、PCI3、BQI3、Mg3N2° 2 .在氮族元素中氮和其它元素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的主要化合价有- 3、+1、+2、 +3、+4、+5等多种氮元素能以不同的价态与氧结合,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2O、NO、N2O3、N2O4、 NO2、N2O5。在这些氧化物中NO2和N2O4可以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相互转化:2NO2 N2O4。 有关氮的氧化物知识应注意: ①NO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接触空气后立即 被氧化为NO2而变红棕色,收集NO气体必须用排水集气法。实验室中制NO气体是铜与硝 酸反应: 3Cu+8HNO 3=3C u( N O3)2 +2NOf +4H2O NO在神经信号传递、血压生理调控、血流量控制、免疫调节、抵抗感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明星分子”或信使分子”。 ②NO2是一种红棕色、具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它与水反应,而易溶于水: 3NO 2+2H 2O=2HNO 3+NOT 在反应中NO?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在NO2中,因N的价态较高,它的氧化性较强,NO2能氧化SO2、KI等物质: NO 2+SO2=SO3+H 2O NO2+2KI=2KNO 2+I2 (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为蓝) ③隐含反应2NO2 N2O4的应用: 在实验测定NO^、N2O4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大小,以及涉及到NO?气体的颜色深浅、压强、密度等方面时要考虑此反应。 3 ?磷酸与碱反应的规律: 「=1 : 1 时生成NaH2PO4 n(H 3PO4),, “ 3 4=1 : 2 时生成Na2HPO4 n(NaOH),, “ I =1 : 3 时生成Na3PO4 介于1 : 1和1 : 2之间,则生成〔NaH2PO4和Na2HPO4的混合物介于1 : 2和1 : 3之间,则生成Na2HPO4和Na3PO4的混合物。 3 ?例题精讲 有关NO、NO2、O2的混合气体和水反应的计算 基本反应:2NO+O2=2NO2 -------------------------------- (1) 3NO2+H2O=2H2NO3+NO—— (2) 1、N O (N2)、NO2混合气体与水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有色有何变 化? 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回答】 1、苹果由粉绿色变成黄褐 色; 2、绿茶久置后颜色变深。 从生活中的 例子引入氧 化还原反应 表观认识特征 认识 本质 认识 得失氧化合价 升降电子转移

【提问】 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思考、讨论】 氧化反应: 2Mg + O2 = 2MgO 还原反应: CuO+H2== Cu+H2O 分类的标准:得氧失氧 巩固初中所 学的知识 【过渡】 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所举的两个反应中是否只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例如:CuO+H2== Cu+H2O 【讨论、回答】 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 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 化反应。 巩固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 应的知识, 引出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 念。 【小结】 可见有得必有失,有物质得到氧,必定有另一个物质失去氧。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 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什么特点呢?在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有3个方程式,请大家分别标出这几个反应中每个元素的化合价,观察一下在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 发生了变化。有元素化合价 升高的反应时氧化反应,有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时 还原反应。 巩固刚才所 学的氧化还 原反应的有 关概念。 通过课本的 思考与交流 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与元 素化合价升 降情况的关 系。 【板书】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过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再看下面反应: Zn + 2HCl == ZnCl2+H2↑。在这个反应中有得氧失氧吗?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变化吗?【回答】 1、没有得氧失氧。 2、锌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有反应前的+1价变为0价。 【小结】 在反应Zn+ 2HCl == ZnCl2+H2↑中虽然没有发生得氧失氧的情况,但是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升

氮和磷

23、氮和磷 1.复习重点 一、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二、氮气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三、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的有关性质。 2.难点聚焦 1.知识要点: 1.氮族元素 1.氮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1)周期表中的位置:第V A族(N、P、As、Sb、Bi) (2)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5e-)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半径依次增大 (3)主要性质: ①相似性:a、最高价态为+5,负价为-3,能形成氢化物RH3,Sb、Bi无负价;最高价氧化对应水化物HRO3或H3RO4呈酸性。 ②递变性:(按原子序数增大顺序):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b、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d、非金属性由强到弱,且比同周期卤族元素、氧族元素弱,金属性渐强。 2.氮气的性质 (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比空气略轻的气体。 (2)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子中N≡N非常牢固,通常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N 2与氢气反应生成NH3(高温高压铁触媒) 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点燃 与活泼金属反应3Mg+N2 Mg3N2 (3)氮气的用途: 工业上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用于: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鲜食品;医学 上用于冷冻麻醉;高科技中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等。 3.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 名称白磷红磷 分子结构分子式P4、正四面体型、键角60°分子晶体、结构复杂 颜色状态白色或黄色固体暗红色粉末或固体 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CS2不溶于水,不溶于CS2 毒性剧毒无毒 着火点40℃240℃ 保存方法保存在水中密封 相互转化 4.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高一化学第一课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教案(第1课时) 姓名班级教案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对常见的操作和仪器进行复习和熟悉 【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模式,观看视频、自学、讨论。 【教学过程】课件播放化学安全事故案例,阅读课本P4 【知识点一】遵守实验室规则 1.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化学药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 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K、Na除外);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设计意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的教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是科学精神. 【知识点二】了解安全措施 【相互交流】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盖灭。 (2)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75%的酒精轻涂伤处。 (3)若眼睛被化学物质灼伤,立即用,边洗边眨眼睛。 (4)若浓酸(碱)洒到实验台上,应先用(或)中和,然后用水冲洗。 (5)若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干抹布擦去, 再用后,涂上3%~5%的。 (6)若被玻璃割伤或有创伤时,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杂物,再用稀双氧水擦洗,后到卫生 室包扎。 设计意图: 人人都必须要有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课件展示答案 【知识点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的视频后回答以下问题) 1.药品取用和存放: (1)固体药品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取用;块状药品:用取用。 (2)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取; 较多量液体:可。 (3)取用药品,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只要 _______________ ⑷.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第九章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是力的概念的延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是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明确概念是关键,应用概念是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最关键的是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而压强知识的应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多数物体压在另一物体表面时,形变并不明显,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一个点。同时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相纠错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2、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氮族元素知识结构图

氮族元素知识结构图 一.氮族元素的通性 (一)基本性质(价电子构型,主要氧化数,半径,第一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第二周期的特殊性),次周期性(原因)) (二)氮和磷的成键情况(氮氮键,磷磷键的比较,单键与三键) 二.氮族元素单质 (一)氮气 A.物性 B.分子结构 (1)价键理论(VB) (2)分子轨道理论(MO)(对比氮与氧,分子轨道能级次序) C.氮气的化学性质 (1)保护气体与化学活泼性 (2)固氮工程(原因) 三.磷 (一)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黄磷),红磷,黑磷(结构,空间构型)) (二)强还原性(能量转化的特殊形式,工业制火柴,置换重金属离子)(三)在在热碱溶液中歧化 四.砷、锑、铋 (一)结构 A.砷(黄砷(分子晶体)、灰砷(金属晶体层状)) B.锑(黄锑(分子晶体),灰锑(金属晶体层状)) C.铋(金属晶体,(层状)) D.存在形式(硫化物) 五.氮族元素氢化物 (一)主要氢化物的比较(成键轨道的区别) A.还原性(酸性,碱性)AsH3>SbH3>PH3>NH3 (二)氨及其衍生物 A.氨(分子结构与水的比较) (1)化学性质 《1》强还原性(利用图像分析) 《2》Lewis碱性(络合作用) 《3》液氨的自偶电离(导电性,溶解性) *补充知识点:金属液氨溶液(导电性,高浓度的强还原性,产生电子的试剂)《4》取代反应(两种类型:氨中的氢被取代;氨解反应 B.铵盐(酸性,热稳定性,还原性) (1)水解 (2)鉴定(与碱共热,强氧化性的酸的铵盐受热分解) (3)热分解分为三种类型 C.氨的衍生物 (1)联氨,羟氨氧化还原性的比较(看图分析) (2)联氨,羟氨的结构与状态 (3)氨,联氨,羟氨的酸碱性碱性:NH3 >N2H4 >NH2OH (4)联氨(肼)(制备,弱碱性,配位作用,氧化还原性)

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一性质一須 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 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 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co2 f +h2o (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ca(oh)厂caco3 J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5) 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 所学): co2+c2co (6) 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 h2o+co2 有机物+o2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 - 1蝉及14.1 —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 二. 新 课教学j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F G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 ?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 ?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 F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o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氮和磷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氮和磷 1.复习重点 1.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氮气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3. 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的有关性质。 2.难点聚焦 1.知识要点: 一. 氮族元素 1.氮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1)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VA 族(N 、P 、As 、Sb 、Bi ) (2)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5e -)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半径依次增大 (3)主要性质: ①相似性:a 、最高价态为+5,负价为-3,能形成氢化物RH 3,Sb 、Bi 无负价;最高价氧化对应水化物HRO 3或H 3RO 4 呈酸性。 ②递变性:(按原子序数增大顺序):a 、原子半径由小到大;b 、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c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d 、非金属性由强到弱,且比同周期卤族元素、氧族元素弱,金属性渐强。 2.氮气的性质 (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比空气略轻的气体。 (2)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子中N≡N 非常牢固,通常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N 2 与氢气反应生成NH 3(高温高压铁触媒) 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与活泼金属反应 3Mg+N 2 Mg 3N 2 (3)氮气的用途: 工业上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用于:焊接金属、填充灯泡、保鲜食品;医学上用于冷冻麻醉;高科技中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等。 点燃

颜色状态 白色或黄色固体 暗红色粉末或固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CS 2 不溶于水,不溶于CS 2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 240℃ 保存方法 保存在水中 密封 相互转化 4.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磷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P+5O 2 2P 2O 5 2P +3Cl 2 2PCl 3(l ) 2P +3Cl 2 2PCl 5(s ) 用途:制高纯度磷酸、红磷用于制农药、安全火柴、白磷制造燃烧弹和烟幕弹。 (2)磷的化合物 ①P 2O 5:极易溶于水,是较好的干燥剂(吸湿性很强)能与水作用: P 2O 5+H 2O (冷)=2HPO 3(剧毒) P 2O 5+3H 2O (热)=2H 3PO 4(无毒) ②H 3PO 4:无色晶体,与水任意比例互溶,有吸湿性,可作干燥剂,属非氧化性酸,沸点高。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是三元中强酸,是一种高沸点酸。能与碱中和、与NaBr 、NaI 作用。 ③磷酸盐: 溶解性:磷酸二氢盐均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磷酸盐和磷酸一氢盐除钾、钠、铵盐外不溶于水。 相互转化: 磷酸盐 磷酸一氢盐 磷酸二氢盐 2.原理、规律、疑难剖析: 1.氮族元素最外层电子都是5个,主要显+5、+3、-3价。本族元素形成的+3、-3价化合物中其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如NH 3、PCl 3、BiCl 3、Mg 3N 2。 2.在氮族元素中氮和其它元素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的主要化合价有-3、+1、+2、+3、+4、+5等多种氮元素能以不同的价态与氧结合,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 2O 、NO 、N 2O 3、N 2O 4、NO 2、N 2O 5。在这些氧化物中NO 2和N 2O 4可以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相互转化:2NO 2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 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氮和磷性质

氮和磷 知识目标: 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磷的性质; 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跟氢气、氧气的反应)。 情感目标: 通过氮族元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以及氮气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并通过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等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在大纲中与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简介一样均属于了解层次。但氮族元素简介出在章引言部分,并且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将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直接给出,而不像氧族元素、碳族元素那样作为一节出现,并进行引导分析其递变规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已给学习了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对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已经了解,因此,在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以“思考”方式让学生归纳比较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这样,既强化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巩固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在介绍氮和磷的单质时,是以学生熟知的化肥引入的,这样学生便于接受。由于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并且在合成氨及硝酸的工业制法中都要用到氮气,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重点,大纲中要求为“掌握”层次。教材从氮分子具有牢固的N≡N键而结构稳定入手,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而说明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又联系化学键的知识,从分子获得的能量使化学键断裂的角度说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从而认识氮气的一些化学性质。关于磷,在大纲中的要求为了解层次,教材在初中介绍过的磷与氧气反应的基础上,又介绍了磷与氧气的反应。此外还介绍了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的性质的差异,以及红磷和白磷的相互转化从而复习高一学过的同素异形体的的概念。 本节教材的编写,注重联系实际,介绍环境污染问题;注重增加学生学习举,配制了较多的图画和照片;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开阔知识,编入了两篇资料和一篇阅读。 本节的重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氮气的化学性质。 教法建议 在教学中应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