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F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F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F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F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发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另外本课展示的大量考古发现的遗物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描述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思考问题,从而导入本课。

(2)通过地图对中国原始农耕时期文化遗址分布有初步的认识后,通过博物馆参观的形式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的方式展开学习。

(3)最后表格总结并得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标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的观念。

(2)学习祖先不畏艰苦,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半坡、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假设你生活在距今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你和你的伙伴们极有可能会遇到哪些生存问题?

生:饥饿、疾病等。

师:这些问题后来的人是如何解决的呢?

生:种植农作物、饲养动物等。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属于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师:观察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图》,说说这些遗址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数量多,多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师: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要讲求证据,而考古发现正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今天我们就走进遗址博物馆,通过考古发现去了解两个代表性的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找一找这一座遗址博物馆位于哪里?它要将我们带到多少年前?

生: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

师:首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半坡聚落遗址结构图》,聚落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的聚居地(定居),请同学结合图片描述半坡聚落的概况。

生:略。

师:我们重点来了解半坡居民的房屋。

展示复原图,介绍半地穴式房屋,学生思考:半坡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冬暖夏凉。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橱窗中展览的具体遗存,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1号展品:半坡出土的粟(北方称为谷子,去壳后为小米)。

说明半坡居民已学会种植粟。

教师补充介绍因为粟耐旱,所以适合种植在黄河流域。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的时候,所以说黄河流域是栽培粟最早的起源地。

2号展品:生产工具(一)

展示图片:穿孔石斧,半坡居民最典型的磨制石器之一。其制作规整,孔的位置上下适中,左右对称,安上手柄后,是一件非常得心应手的工具,它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说明半坡居民能够制作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注意结合第1课与旧石器时代相比较)。

3号展品:生产工具(二)

展示图片:骨铲、角锥。

说明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不仅有磨制石器,还有骨器和角器。

4号展品:骨制箭头、石球、渔叉、渔钩(图片展示)

说明半坡居民会用弓箭、石球等捕猎和用渔叉、渔钩捕鱼。也能反映出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狩猎和捕鱼仍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号展品: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

说明半坡居民已学会养猪,原始的家畜饲养业出现。

6号展品:船形彩陶壶、人面鱼纹盆、鹿纹盆、刻有符号的彩陶片

想一想陶器的发明有哪些作用?

说一说半坡的陶器最具特色的是什么?从颜色和纹饰介绍半坡陶器。猜测刻的符号会是什么?

7号展品:陶埙(乐器)、装饰品

观察装饰品由什么制成?猜一猜它们的用途?

8号展品:纺轮、骨锥

半坡居民用纺轮把麻纤维捻成线,织成麻布,然后再用骨锥等工具把兽皮和麻布缝合起来。这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师:参观完了西安半坡博物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哪里?这里展示的是多少年前的人类遗存?

生: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

师:我们同样先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的房屋。

展示图片,介绍干栏式房屋。

思考:从图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有何优点?

⑴信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开始定居生活。

⑵原因:浙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⑶优点: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可以饲养家畜。

想一想: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截然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说明了什么?

⑴造成差别的原因:由南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

⑵说明:当时的人们能够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展示图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想一想: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橱窗中展览的具体遗存,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1号展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稻谷

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会种植水稻。

教师补充说明在长江下游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有的距今约1万年,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号展品:骨耜(sì)

想一想:这件工具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该在上面添加什么?

教师说明河姆渡人同样也使用磨制石器。

3号展品:刻画猪纹黑陶钵、狗骨、猪下颌骨

说明河姆渡人已学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4号展品:骨哨与玉器

教师介绍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5号展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

它是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说明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技术制作艺术品。

6号展品:漆碗

说明河姆渡人会使用天然漆。

(三)本课小结

学习完两个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根据上表请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石器。

(四)课堂练习

练习册1、4、6、7、8、9、10、11、14

(五)课后反思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范文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美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特征遗址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

餐都温饱呢?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生:(十分好奇)想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了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 ___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

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人教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原始农耕生活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距今约年使用石器,过着生活,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

第0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执教者 课程内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 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思考对原始 农耕生活的认识;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 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列表,提 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 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艰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 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

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 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 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重点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 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 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

人教版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距今约年使用石器,过着生活,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回答)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doc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习重点、难点: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 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 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 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 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 四、讨论: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 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台匕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友情提示:

殊的现象?五、合作研究: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 筑有什么不同。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 升: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 享。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1、成下列表格:原始居民 距今时 间地区工具农作物家畜饲养住房原始手工业河姆渡人 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2020-03-11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 、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背景介绍: 在我县,乡镇总校中小学视导员的职责管理、督导全乡教育教学校验和教育科研工作,由于工作繁重,事务杂多,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担任从事学科教学,所以,我县中小学视导员担任学科教学的在我之前一个也没有。2008年,我走上中学视导员工作岗位,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但我实在割舍不下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经过反复争取,终于争取到在乡镇初中任一个班的历史教学。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开学伊始,许多新老师都说要听我的课。由于承担者指导新教师的任务,我责无旁贷,在开学初为新教师上了一节常规教学示范课,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堂教学回放: 导入语: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回想一下,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 教师:对。那时候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一: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 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 学生三: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 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教师:怎么样才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呢? 学生:种地。

教师:同学们根据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建议,很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植物春生夏长秋熟的规律,逐渐摸索到了农耕这一获取固定食物来源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 图片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图片二:一年后,他们再次来到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种下几颗。 图片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发现自己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她们种下种子获得了收获,开始了农耕生活。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 两组阐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板书: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老师问:大家能看出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黄色的皮,里面是白色的肉(用ppt) 同学答:水稻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是系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由于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有限,初一、四班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毕竟这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历史的思维方法等,学生都欠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所以,从备课到上课就要考虑这一学情。上课起点要低,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学生参入到教学中来,采取小组合作,生帮生、师帮生,多展示一些文物图片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