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陈春芳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

邮编301702

电话 135********

内容摘要

本文从教授《威尼斯商人》个人感受出发,谈“转变观念,消除困惑,创设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正确运用好评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思考,解决学生的疑问”阐述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内在的活动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朋友之间,你说我听。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变师生为朋友。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聪明独特,为你喝彩。

以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观刈麦》为例,谈如何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如何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放下拐杖,自己走路。

以教授《变色龙》为例,谈如何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怎样解决质疑中的问题。

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连续教了两年《威尼斯商人》,每次引导学生分析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都把他定格在贪婪、阴险、偏执、残忍、冷酷无情、视才如命的吝啬鬼形象上。他的形象就是一个站在正义对立面的小丑,吝啬、自私、心胸狭隘,他在法庭上的失败让人拍手称快。今天再次遇到夏洛克,我仍然像以前那样,把重点放在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上,因此在备课时并无太多考虑。那天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课堂讨论的非常精彩,就在我非常满意的准备要总结归纳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夏洛克真的是吝啬鬼吗?”教室的角落里发出一句质疑,虽然声音不大,也不太肯定,但是我却听得非常真切。教室里的同学们也用惊诧的眼光看着他。当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是装作没听见,还是继续这个话题引导大家讨论?“传道、授业、解惑”,为什么不讨论一下呢?于是我用鼓励的口吻请那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疑惑,并且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之后,答案出来了:其实夏洛克并不吝啬,他能把自己的钱借给安东尼奥而且不要利息,这足以证明。即使是现在的社会,贷款也是要付利息的。何况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到处都是放高利贷者,而夏洛克将钱接给安东尼奥后却不要一分利息,这足以证明夏洛克不吝啬。虽然他在最后说:“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取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人们都认为这揭示了夏洛克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本性,可是当你由一个百万富翁变成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以后,你还会想着好好活下去吗?你认为你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吗?我及时地肯定了同学们的观

点,接下来我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犹太人——夏洛克为什么总被人称为犹太人、异教徒?我把这个疑问布置给同学们,要求大家课下查找资料,下一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天一上课,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查找的资料,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一名同学的发言至今我仍然清楚的记得:犹太人、异教徒是对夏洛克的种族歧视。当审判的时候,所有人在谈话时都被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像鲍西娅叫安东尼奥时就叫安东尼奥,可为什么单单夏洛克要被唤作是“犹太人”“异教徒”呢?他也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尊严!身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受到的歧视和排斥是严重的,甚至于在他们白天出来时都要戴一顶红帽子以示身份。在基督教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夏洛克被压制在血缘的"大帽子"下,没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他的财富,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不得不在"外族"面前要表现自己的贪婪和凶狠,来抵制内心潜在的"自卑";夏洛克的血缘,似乎与生俱来地决定了他在威尼斯城的"基督世界"中,只属于一个"异类"。"犹太人"的"血统"使夏洛克在复杂的基督教社会中,并没有与其财富保持一致的更多的利益。安东尼奥多次在交易所里大骂夏洛克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夏洛克的长袍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犹太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威尼斯商人》是一出喜剧,但也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有悲剧性的。夏洛克是可怜的人,他代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心理。这位同学的回答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更是给予高度赞扬。

于是我对大家说“通过我们对人物夏洛克的分析和思辩,最后我们全面评价一下这个人物形象吧!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主人公夏洛克人物形象的把握上,过去一直认为夏洛克是贪婪、吝啬、奸诈、残忍的反面人物的化身,这似乎已“盖棺定论”。但现在通过我们的

分析和思辩,得出的“新”夏洛克不只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的立体形象: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予他多少理解。所以说,夏洛克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是一个失败的复仇者的形象,这一点他令人同情。特别是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阵营和公爵为首的法庭,夏洛克所表现出的以理相争的骨气和“威武不屈”更使人钦佩,所以说他既令人憎恶,又叫人同情,还使人钦佩,是一个活生生的放债的夏洛克。

受到课上的启发,在课外延伸时,我让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剧本,找出自己的质疑,记录在笔记本上。后来我发现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在鲍西娅伪装成法官出庭帮助安东尼奥时,说过这样一句法律:在威尼斯,凡是有意间接或直接伤害公民性命的异教徒,其财产一半充公,另一半归被害人所有,而其性命由公爵决定。这条法律,真的公平吗?

教授完这篇《威尼斯商人》,我的感受颇深,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善思好问的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方法,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朋友之间,你说我听。

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师生一问一答、教师满堂灌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

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影响了他们成人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学生只有在师生平等、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有思维潜能的进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变师生为朋友。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的时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心与身、知与情都动员起来。比如,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的去问。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要变苛求为赏识;变批评为表扬;变挑剔为肯定;变怀疑为相信。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

层出不穷。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舒适的学习场所,不断将学习压力变为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承认并接纳他们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而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聪明独特,为你喝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请同学们对课文中提出的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为人冷酷的性格的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有学生发言指出,于勒是一个败家子,不仅败光了自己的那份财产,而且把哥哥的那份也挥霍殆尽,所以菲利普夫妇对他冷漠和期待他归来改变现状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从菲利普一家来说,一家人生活艰难,如果再让于勒来糟蹋他们,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且来之不易的女儿婚事也可能告吹,所以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这样通过生疑、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又如我在教学《观刈麦》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农民们割收小麦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割收小麦的步骤,让学生亲眼目睹农民的辛苦,并让他们站在诗人白居易的角度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割麦这么辛苦,那是诗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感受

又如何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式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课堂德育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三、放下拐杖,自己走路。

疑问只是思考的开始,有了疑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表示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了契诃夫的《变色龙》后,我出示这样一题:说一说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善变、反复无常;有的说无耻、卑鄙;有的说见风使舵、奴颜婢膝。我先是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并紧接着表扬了那个提出“夏洛克真的吝啬吗?”问题的同学。同学们的手再一次的举起了,其中一位同学说:“奥楚蔑洛夫真的是一个凶恶的坏蛋吗?”我给予他高度赞扬,赞扬他思维活跃。这时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学生的探究结果另人欣慰。如一位同学认为奥楚蔑洛夫也有自己的无奈,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当中,他也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很多时候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他也欺压人,如他与赫留金就是欺压与被欺压的关系,这是被他的职业所规定的;但另一方面,他也被别人欺压着,对于一个简单的狗咬人事件,他之所以变来变去,就是因为还有比他更有权势、能决定他命运的将军之流,因为相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他也只不过是个工具。这种解答无疑很到位,我拍手鼓掌进行了鼓励,同学们也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个同学进行了赞扬。由此可见,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只要老师启而得法,学生的智力、能力等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应注意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如果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还要注意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运用不同的形式去启发学生解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