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一讲绪论

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如: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尚书·说命上》)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周书·旅獒》)

《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

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例:

①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即使这样。

②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食货志上》)*然而:即使这样。

还有“然则”等词,也使这样。

2、文言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也渐渐多了起来,如:很阳光;很男人;中国网,宽天下等。

3、古今词序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有些宾语会被省略,但只是意义上的省略,并非实际就是省略,因为那就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3)用“之”、“是”、“焉”等提宾。

对于“之”、“是”、“焉”,有人认为它们是代词对宾语的复指,也有人为它们是助词的,并无意义。老师认为,它们其实就是助词,作用就是标志着宾语的前置。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傳·僖公四年》)

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固定格式。

例:

①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④麋鹿之与处,猿狖之与居。(韩愈《上宰相书》)

(4)为了强调而使宾语前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后汉书·张衡传》)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兼词。

兼类词,是兼有几种不同词类的词。

而兼词并不同于兼类词。它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某一个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功能。*常见的兼词举例:

[诸]

(1)“之于”的合音。

①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三年》)

②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于”和后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

(2)“之乎”的合音。

①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②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③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语气词“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乎”表示一种疑问的语气。

[叵]

叵是“不可”的组合。“不”是否定动词,“可”是助动词。

①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说文解字·叙》

②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后汉书·吕布列传》)

[盍]

盍是“何不”的组合。“何”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为什么”,“不”是否定副词。

①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盍各言尔志?(《论公冶长》)

③子盍为我言之!(《孟公孙丑下》)

[焉]

是“于之”的组合。其中“于”是介词,与代词“之”组成介宾结构充当补语,或(1)表示一个对象;或(2)表示处所;又或者(3)表示比较的对象;还有(4)表示被动的。(1)表示一个对象:

①忠焉,能勿诲乎?(《论宪问》)

②于之,忠于他,我能不教诲他吗?

③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风赋》)

(2)表示处所: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②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茸蓑而居焉。(《盐铁论·轻重》)

③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表示比较的对象: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③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韩非子·定法》)

(4)表示被动: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商君书·更法》)

一、词素

词素是构成词的元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1、单音节词素

其中有的能够独立成词,即一个词素就是一个词。这类词素成为词根。

如“个”、“苦”、“寡”、“大”、“小”等。

词根可与其他词(素)组成新词——合成词。

有的不能独立成词,同别的词素组合时,位置较固定。这类词素称为词缀。

如“有”、“阿”、“第”等,称为前缀;“尔”、“若”、“然”、“下”等,称为后缀。

*注:“有”,常同朝代组合,如“有夏”,就是指夏朝。有在其中并没有意义。

2、双音节词素

主要是指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辗转”、“逶迤”等。

有一些是音译的外来词,如“葡萄”、“茉莉”等。

还有拟声词“关关”、“交交”等。

重叠词“区区”等。

二、词

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于古代汉语,我们要注意区分词和词组。如果可以看作是两个字意思的相加,则可看作是词组,并且其中是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

区别下列词和词组:

必将,峻岭,非但,父母,布衣,骨肉,黎民,爪牙。

其中必将,君临,非但,父母是词组。

*注意字、词素和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纯词、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词素构成,只包含一个语义单位。如词根,连绵词,拟声词,外来词。

二、合成词。

主要有两种组合方式,即缀合法和复合发。

1、缀合法。

由词根与词缀相组合成。

2、复合发。

由词根和词根相组合成。

(一)联合式(即并列式,相组合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①商贾少,则上部贵粟。(《商君书·垦令》)

②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庄子·应帝王》)

③诸侯恐惧。(《史记·始皇本纪》)

④今此鼎细小。(《汉书·郊祀志》)

⑤左右欲不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以此举尊上下耳。(《南史·郭原平传》)(上下,是六朝时对父母的尊称。)

⑦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李白《长干行》)(早晚,什么时候。)

⑧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急意危急。)

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意为异。)

⑩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汉书·薛宣朱博传》)(短长意为短。)

其中,①~④,所联合的词素意义相近;⑤~⑦所联合的词素意义相反相对;⑧~⑩中的联合词都是偏义复词,也就是说其意义只含有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

(二)偏正式。

例如:黎民,寡人,不榖,后生,晚进等。

其中,黎民与寡人为定中式,后面的为状中式。

*注意:

驱走、离散、矫正、击破、扑灭等词,在先秦是不被认为是一个词的,而认为它们是一个短语。如“扑灭”,即“扑而灭”。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们都是被认为是一个词的。

动补的形式,在六朝时方出现。

(三)动宾式。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有司,即有所司。这里只一种官职。

②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扶老,即可支撑老人,这里就是拐杖。

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张溥《五人墓碑记》)

当道,即掌权的。

除此之外,还有执事、将军等词,也属于这类。

(四)主谓式。

①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尚书·牧誓》)

虎贲:贲通奔;虎贲,就是像老虎那样奔走。这里指的猛士。

②功已成矣,卒支解。(《史记·项羽本纪》)

根据语音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要区分复音词与词组。

1、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有许多与古代汉语中词组的形态相同,一定注意不要把两个意义有关、经常在一起连勇的单音词无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其中“卑鄙”是“卑”和“鄙”两个词的组合。“卑”是指身份低,而“鄙”是指见识浅。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妻子(妻子和儿子),饥饿(饥,食不足;饿,困乏)等。

2、注意不要将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与词组相混。

①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

巨室,意为大的房子,是词组。

②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孟子·离娄上》)

巨室指权贵,有权势的人。在这里是一个词。

*思考:“四书五经”是词么?还是词组?

对于词与词组的区分,我们还可以借助古注来理解。

第四讲词的分类及其划分标准(一)

汉语的词,能否分类呢?高明凯就认为,汉语的词没有形态的变化,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词类的分别,它不过是担任了各类词的语法功能罢了。

如今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主要依据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二是强调其词汇意义。

一、词类划分的标准

我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部专门讨论汉语语法的书是《马氏文通》。我们现在看一下,《马氏文通》对于词类的划分依据。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此处“字”即指“词”。)由此可见,是依据词有无具体意义来划分虚实的。

“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

由此可见,在词有意义(即指实词)的情况下,再作分类,还是根据词的意义。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义之何如耳。”

由此又可见出,词没有确定的意义,就没有确定的分类。也就是说,一个词意义的确定,是必须要将其放在句子当中来看的。即词义的得来,必须要根据它在句子当中的位置。那么,既然要根据词义来划分词类,那么词类的划分,也必根据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情况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氏文通》认为,划分词类是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

例: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庄子·德充符》)

止水之止静字(所谓静字,即形容词),言水不流之形也。惟止与众止两止字,泛论一切不动之物,名也。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动字也。是一止而兼三类也。(《马氏文通》)

陈承泽不同意马氏的观点,在其《国文法草创》中说到:以余观之,马氏所举之三类,皆属“止”字活用。“止”之字类,应为自动字(自动字,也称内动字,即不及物动词;与其相对的是他动字,也叫外动字,即及物动词),“绌然而止”之止字也。

还有学者以为,划分主要词类,要严格依据语法功能。首先,虚实的划分,要看这个词能否在句中充当句子成份;然后,在实词中再分类的话,以能否受数量词的修饰来判断名词,以能否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来判断形容词,以能否带宾语来判断动词。

有一些词的区分,也有难度。如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时间名词可充当全句的状语,可将其放到主语之前。(如现在,将来,昨天等)时间副词则不行。又如形容词和状态副词的区别。例:兵不空出。(《汉书·匈奴传》白白地此理驰然,熟视之可论。熟,认真地(《梦溪笔谈·神奇》)若为形容词,作状语的意思,亦可作谓语。凡虑事欲孰。(《荀子。义卖》)*若要在某一类词中划分细类,必须要依照其意义。如副词,又可细分为时间、范围、程度等。依意义划分。

那么我们应采取什么标准呢?结合语法功能和词义,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词义。

词类,实是词的语法分类,词性便是词的语法性质。

词义对于词类的划分,自然也有用。一般情况下,词义与词性是统一的,词性变了,词义也必有变化。就如好些词典对词语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其词性。然而,不能主要依靠词义划分词类。因为:1、人们对一个词不同义项的概括的依据,实际上还是其语法功能,还是由其在句中位置概括出来的,尤其是一些兼词类;2、有一些词,尽管其词性发生了变化,意义却不会改变。如: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建设:创建新事物,增加新设施。我们看其意义,是动词。然而我们知其还能作名词。它作名词,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二、词的分类

根据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一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古代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和兼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里,一般还都收着代词,特别是指事代词。这实际上算是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做法吧?!

*老师认为,虽然代词可以指代具体的东西,但是其本身的意义,原是很“虚”的。另外,它们的句法功能也是较多的。

第一节名词

1.1 名词的分类

名词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者地点名称。

*特别注意名词充当谓语的情况。

1、主要用于判断句中。

①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②子诚仁人也!(《公羊传·宣公六年》)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有些用在解释说明的句子中。

①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②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3、名词作状语。(思考: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么?)

(1)时间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②二十九年,始皇东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

(2)日、月、岁等作状语时,与它们通常所表示的意思不同。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孟子·滕文公下》)

日:日日,每天。

②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日: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③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

日:往日,表示过去的时间。一般放于全句之前。

*时间名词“时”作状语,用法、含义也较特殊。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时,按时。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时,到时候。

③时公兵不满万。

“时”在此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须看上下文文意。

(3)人和事物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式、状态。

①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稍,渐渐。

②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要是豕没有出现,我们恐怕就会认为“人”是主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文意区分。

b、表示对人的态度。

①虏使其民。(《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②高后儿子蓄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c、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和遵循的准则。

①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③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金曰磾(mìdī)传》

d、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童子隅生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第二节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以及其他活动现象的词。

2.1 动词的分类

按其特点可以分为动作动词、判断动词和助动词三大类。

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成为“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的,称为“不及物动词”。

(一)判断动词。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这里的“为”就是先秦常用的判断动词。而“是”,只是指示代词。

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到了两汉,“是”才开始作判断词。

先秦作为指示代词的“是”,翻译常作“这是”,故渐渐演变为了判断词。

《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话中有多个“是”,如果都解释成“这是”恐怕不是很合适的。所以看来,有些“是”在先秦的文章里,其实也就只是单纯的判断词而已。这也是正常的,需要我们注意。

(二)助动词。

助动词也常常被称为能愿动词。它经常用在主要动词前起辅助作用。但有时助动词也能够单独作谓语。古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有“可、能、得、愿、宜、敢、肯、欲、足”等。

助动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以连用。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可以省略动词而独立使用。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孟子·梁惠王上》)

②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也可以承前省略助动词后的主要动词。

3、有时,省略了主要动词的助动词还可直接与宾语或补语相接。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其中,“之”是宾语。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其中,“千里”是补语。

(三)表示被动。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

*“被”在现代汉语中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于~,其中“于”是介词,引出动作发出者。“见”被认为是助动词,表示被动。

(四)常见用法。

1、动词作状语。

①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③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④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上四个例子,在王力先生看来,其中①②为活用,③④因为用了连词,所以并不是活用。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些都算是或用么?

2、动词作主语、宾语。

①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左传》)

②教亦多本矣。(《孟子·告子》)

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

①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传·哀公七年》)

②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韩非子·安危》)

③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汉书·项籍传》)

①③句中,我们可以在形容词后,补出一个名词中心语,因为这类形容词,还没有完全具有名词的特征,所以称其为本用的活用;②句中的形容词后面,却不可能补出什么东西来,它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名词来看待,所以称其为非本用的活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它实质上是以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但比兼语式的句法要更精炼。

例:

①父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即使死人复生,肉即使骨长肉。

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以上例子中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却带了宾语。

例: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②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③不如先斗秦越。(《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例子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但是它们后面的宾语并非都是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

鼓,为我击鼓;舞,为我起舞。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国而死。其后的宾语,也并不是受事者,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③文嬴请三帅曰。(《左传·僖公三十年》)

请三帅,即为三帅求情。

④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启,指为之启。

第五讲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提出,首先是从《马氏文通》的“字类假借”开始的。

一、动字假借。

“动字既类,其用不紊,其为体也无方,名字、代字、静字、状字皆假借焉。”

1、有假借公名、本名为动字者。(注:公名,即一般名词;本名,即专有名词。)

微儿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2、有假借代字为动字者。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庄子·大宗师》)

吾,指称我。相与吾,就是相互称“我”。

3、有假借静字为动字者。

上老之。(《礼记·大学》)

4、有假借状字为动字者。

何甚乎郑伯?(《穀梁传》)

为什么要批评郑伯呢?

二、状字假借。

1、有假借名字为状字者。

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2、有假借静字为状字者。

是以十九年入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老师以为,这里的新字,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副词。

3、有假借动字为状字者。

生拘矻(kū)而问自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活用”二字,最早由陈承泽提出。

那么,什么才叫作“活用”呢?

陈承泽认为,活用是与本用相对而言。不同于其基本用法即活用。

原本作为固定的词类,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也应该是固定的,而有些词却临时改变了其功能、充当了与原来的用法不同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的语言环境,便没有这样的意义了。说起来,词类活用的理论,与其用来证明的例句里面的词,常常是有着矛盾的。

我们这里主要讲一下其他词类活用作动词的情况。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活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活用的这个词,在意义上保留了原来名词的意义,但又是产生了新的意义的。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鄙,把…作为自己的边界。

②日事,遇朔曰朔。(《穀梁传》

日,记载日期。

2、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东,这里指使苏子向东去。

3、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孔子家语·正论》

②友风而子雨。(《荀子·云赋》)

③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把…当作夫人。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②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战国策·秦策》)

*思考:“平天下”中的“平”是活用么?是使动么?

2、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②人主智自而愚人。

认为自己聪明,认为别人笨。

③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数词活用为动词。

①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孟子·万章下》)

②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史记·楚世家》)

军队不超过敌人的五倍,……。

四、人称代词活用为动词。

①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隋书·杨伯丑传》)

汝,指用“你”来称呼。

②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世说新语·方正》)

这句是说:你用“君”称呼我,我用“卿”称呼你。

*思考一个问题:

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都算不算词类的活用呢?

现今不少学者都反对词类活用的说法。有学者就认为,名词做谓语,就不是词类活用。但他的理由并不能太让人以为信服。其实,传统上,我们认为名词是可以作谓语的。前人是因袭了印欧语系的语法特点,才会认为名词是不能作谓语的。

《马氏文通》给名词定了六个次,他认为名词可以充当主次、斌次、片次(定语)、主次(中心词)、同次(同位语)、前次(同位语之在前者)。

有人认为名词作谓语,是先秦时的语法现象,到了两汉便消亡了。

名词、形容词若都可以带宾语,那如何与动词区分呢?最终就会走到汉语没有词类的境地。所以,对于词类活用还是应该肯定的。但我们要排除一些非词类活用的现象。

下面我们将对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动词的是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形容词作

主语、宾语和名词中的某些例词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它们是否都是词类活用呢?

一、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作状语,并非词类活用。而人和事物名词作状语,老师认为也并不是词类活用。我们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情况是词类活用,那么我们看它到底是活用作什么词了?还有,只有副词才能作状语么?

我们知道,副词多是作状语的,可是,作状语的并不一定就是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作状语,其实也是非常常见的。

对于名词作状语这种情况,说它是活用,却常常不明确它到底活用作了什么词。也就是说,他不能确定只有副词才能作状语。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老师认为这也不是词类活用。因为动词即使表示了使动的意义,它作为动词的词性其实并没有改变。这种变化只是在动词内部而已,所以,与词类活用的定义是不相符的。

三、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

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动词、形容词本来就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在这个地方就是名词。

老师认为,若说它们是词类活用的话,在数量上也未免太多了些。词类活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数量应该是较为少的。

四、名词活用中的某些例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师兴而雨。

③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许子冠乎?

④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⑤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⑥出入相友。

其实,以现代汉语的用法作比较,我们才可以得出这些词是活用了的结论。我们看一些词的本用:

如“雨”,《说文》:“……水从云下也。”

如“军”,《说文》:“……圜围也。”《广雅》:“军,围也。”

观察本用和活用频数的差距,才是立论的基础。据统计,这些词在典籍中,名次用法和动词用法数量其实是很相近的,动词的用法有时甚至更多。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词类活用。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兼类词。

分析一下,之所以认为它们是词类活用的原因:

1、没有认真探究词的本用,以常用意义为其本用。

2、知识看到这些词古今都用作名词的一面,没有看到这些词在上古时期既有名词用法也有动词用法,缺乏共时观。

*兼类词

例如:

雨,本像下雨状,由下雨引申,指称所下的雨水。是由动向静引申。

衣,本来是指穿的衣服,引申为穿衣服。这是由静向动引申。

词义的引申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原来的词性改变了,而另一种并不改变词性。词义的引申是历时的,但引申的结果在某一时代,某一作品中就被积淀了下来,这样就会造成动静同词的现象。即我们所说的兼类词。

古人对兼类词的区分:

1、如字:按其正常的音来读。

2、破读:改变字的读音,主要是改变声调。

以此来区别意义与词性。

第六讲词的分类及其划分标准(二)

第四节数词

一、基数及其表示方式

1、整数后直接加零数。

①太公二百二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汉书·艺文志》)

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字(有在这里是连词)。

①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②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孟子·万章上》)

3、整数与缺位零数之间不加“零”字。

①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汉书·艺文志》)

4、除零数外,凡是“一”,则经常被省去。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右纵横十二家,百七篇。(《汉书新注》)

5、用两数相声表示实数。

①女乐二八。(“女乐二八”即“女乐十六人”,《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诗)

二、序数词及其表述方式

1、在数词前加“第”字。

2、直接用数词表示。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②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

3、用甲、乙、丙、丁或者太上、次之、其次、次等表示。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三、分数及其表述方式

1、母数与子数之间有“分”字和“之”字。

①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汉书·律历志》)

②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曰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

*注意量词的位置。

表示分数还有省略量词的。

③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④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出师表》)

2、母数和子数间无“分”字或“之”字。

①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②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史记·天官书》)

3、母数与子数之间无分无之。

①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史记·高祖本纪》)

②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四、约数及其表述方式

1、用整数表示约数。

①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史记·孔子世家》)

②成都有桑八百株。(《三国志》)

2、用两个邻近的基数表示约数。

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3、用“许”、“所”、“数”、“余”、“若干”等表示约数。

①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孟子·尽心下》)

②鲂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后汉书》)

五、倍数及其表述方式

1、用基数直接表示。

①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君书·更法》)

2、直接用基数词加倍表示。

①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瞻昂》)

六、虚数及其表达方式

1、用“三”、“五”、“九”表示。

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③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汪中《述学·释三九篇》:“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此言语之虚数也。”

2、用“十二”、“二十六”、“七十二”等表示虚数。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②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

③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相逢行》)

3、用“百”、“千”、“万”等表示。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②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列子·说符》)

③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

七、数词的用法

①齐人三鼓。(《左传·庄公十年》)

数词在句中作了状语。

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前两个“二”字作了定语;后两个“一”字作了主语。

③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孟子·梁惠王上》)按照句中顺序:九,谓语;一,宾语;一,借此“以”的宾语;八,宾语。

④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出师表》)

其中“三分之二”作了补语。

第五节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的词是量词。

量词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与数词结合起来,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注意,当数词为一时,量词有时也就单独使用了。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一、量词的分类及其表述方式

(一)物量词

1、物量词的分类

(1)度量量词

即表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量词。这些量词原来多是一些名词,后来用以作计量单位。*语法界公认在先秦时没有动量词的,但对于有无物量词,尚有所争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物量词是显著出现了的。

①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下》)

墨丈都是长度单位,并且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寻常”最早其实也是长度单位。“寻”为八尺;“常”为一丈六尺。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现在的两步称“步”,一步称“跬”。

③于宋,馈七十镒而受。(《孟子·公孙丑下》)

镒表示重量。

④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庄子·逍遥游》)

石表示重量。一钧三十斤,四钧为一石。

⑤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2)个体量词

计量个体事物的量词叫个体量词。这是汉语所特有的量词。如“匹”、“只”、“丸”等。

*玉十玉,田十田,人十六人。——甲骨文中对于量词的表示。

*一介臣。(《尚书·秦誓》)——介,通芥。有微贱的意思。并且只能和“一”相搭配。

①武王戎车三百两。(《尚书·牧誓》)

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巢》)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左传》中,个体量词仅有七个。它们以及它们分别出现的次数为:人,37次;乘,33次;两,2次;匹,6次;品,1次;张,1次;编,1次。

①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荀子·正论》)

②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③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

两汉后,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个体量词才充分发展起来。

①牛马骆驼七十余万头。(《前汉纪》)

②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世说新语》)

也有没有发育好的量词,如:千足羊,牛千足等。实际上是说有205只羊或牛等。

(3)集合量词

集合量词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计量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以两个以上的多数个体为单位(如“双”);二是计量时难以用完整的个体为单位,而以其部分或不定量为单位(如“群”)。最早,在甲骨文中有“朋”字,用来计量钱财。“一朋为十贝,五贝为一串”。

①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归”是赠送的意思。“乘”指四匹马。

②葛履五两。(《诗经·齐风·南山》)

“两”即指双。

③贻我握椒。(《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握”指一把。实际的量是不定的。

④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①②中的集合量词表示的是一定数量的集合。

③④中的集合量词,仅见过“一”作修饰语,并且也会常常省略掉修饰语。这是模糊概念的集合量词的特点。

(4)借用的名量词

如“杯”、“车”、“箪”、“豆”、“钩”、“舆”、“庭”、“院”等。

量词实际上都是由名词或者动词转变而来的。有一些词,它并不是完全地转换了,但它还是可以用来表示一定事物的量。并且,这类词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

①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②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哉?(《孟子·告子下》)

“钩”即衣带钩,约重三钱。

③满院落花春寂寂。(韦庄《谒金门》)

2、物量词的表述

(1)物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名词的后面。

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廛”即“束”。

②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

“秉”,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一百六十斗,即十六石。

(2)物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名词前。

①力不能一匹雏。(《孟子·告子下》)

雏,指小鸡。

②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③今有一丸药,得济一人疾,而君、父俱病,与君邪?与父邪?(《世说新语》之《邴原别传》)

(3)物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名词前,并且有“之”为标志。

如“百亩之田”等。

(4)省略名词或量词。

①譬如群兽然,一个(兽)负矢,将百群皆奔,王其无方收也。(《国语·吴语》)

②吏二缚一(个)人诣王。(《晏子春秋》)

(5)数词为“一”时,物量词常常会单用。

(二)动量词及其表述方式

语法界认为先秦是没有动量词的,要表示这种关系时,是直接把数词放于动词之前的。

①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在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下”、“次”、“回”、“遍”、“通”等动量词。(1)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的后面。

①鞭杖百余下,欲杀之。(《三国志》)

②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③大笑亿千场。(李白)

(2)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的前面。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②行云数番过。(庾信)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指第二次。

②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庄子·盗跖》)

“再”指拜两次。

③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4)表示动量词有时也借用名词。

①文襄使季舒殴帝三拳,奋衣而出。(《北史》)

②次后闻者以三为节,各击数千槌。(《太平御览》)

二、量词的用法

①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汉书·食货志下》)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③九度附书向洛阳。(杜甫)

④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⑤有田一成,有众一族。

*“马之千里者”,有人认为“千里者”为定语,被后置了。

第六节代词

代替人、事物、动作行为、性状、数量等的词叫作代词。代词的主要作用是,避免行文时的重复,以求文章简洁。古代汉语的代词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及无定代词四类。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主要有自称、对称、他称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代词

(1)主要代稱說話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

①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尚书·金腾》)

②自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③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④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⑤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

*“余”与“予”

在甲骨文中,常用的是“余”;《尚书》里常用“予”;《论语》里不用“余”;《左传》里不用“予”。

(2)当“吾”与“我”并用在一个句子中时,常常是“吾”字作主语,“我”字作宾语;或者“我”字作主语,“吾”字作定语。注意,这只是一个一般的规律。

①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3)“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宾语。

①夫子尝与言吾于楚,比是故也。(《左氏春秋》)

初一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导语】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勤奋出天才,这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它永远激励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有书好好读,有书赶快读,读书的时间不多。只要我们刻苦拼搏、一心向上,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初一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大家参考。【陈述句】 1、概念:说明一个事实或是陈述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2、分类:陈述句根据其语法结构,可大体分为―主语+谓语‖和―主语+连系动词+表语‖两种;而从语气的角度分,又可分为肯定陈述句和否定陈述句(1)“主语+谓语”结构① 肯定陈述句I like that book.我喜欢那本书。(陈述一个事实) I really agree.我确实同意。(陈述一个观点) ② 否定陈述句I did not buy the TV.我没有买那个电视。(陈述一个事实) (2)主语+连系动词+表语结构① 肯定陈述名The film is boring . 这部电影没意思。(陈述观点) ② 否定陈述句Smoking i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抽烟对你的健康没有好处。(陈述一个事实) 3、陈述句的否定结构:陈述句的否定式主要用两种结构来表达:(1)句子的谓语动词为be , have 或者谓语动词有助动词、情态动词时,其否定结构为:主语+谓语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not + 其他成分I am not a teacher. 我不是老师。We have not (haven`t) any books on animals. 我们没有任何有关动物方面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完整)小学五年级英语必须掌握的一些英语语法知识

小学五年级英语必须掌握的一些英语语法知识 一、时态 1、一般现在时: 概念:经常、反复发生的动作或行为及现在的某种状况。 时间状语:often (经常),usually (通常),always (总是), sometimes (有时),every week (day, year, month ...), on Sundays,… 基本结构:①be动词;②行为动词 否定形式:①am / is / are + not;②此时态的谓语动词若为行为 动词,则在其前加don't,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n't,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一般疑问句:①把be动词放于句首;②用助动词do提问, 如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则用does,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2、现在进行时: 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 时间状语:now, look, listen, … 基本结构:am/is/are +doing 否定形式:am/is/are +not+doing 一般疑问句:把be 动词放在句首

第三人称单数 一般现在时的肯定句中,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主 要体现在词尾的变化上,其规律大体有三点: 1. 一般情况下,直接在动词词尾+s,例如:get —gets; take — takes 2. 以s, sh, ch, x, o结尾的动词,在词尾+ es,例如:teach —teaches; wash —washes; go —goes 3. 以辅音字母+ y结尾的动词,变y为i,再+ es, 如: study —studies; try —tries 除上述规律外,还应注意下面三点: 1. 动词have,遇到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要用has;动 词be 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是is。 2. 含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句子变否定句时,要用 doesn't + 动词原形,如: He goes to school at six in the morning. (变否定句)—He doesn't go to school at six in the morning. 3. 对含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句子提问时, 要用助动词does,如: She goes home at five every day. (对划线部分提问)—When /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初三英语语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英语语法速记口诀大全 很多同学认为语法枯燥难学,其实只要用心并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可以愉快地学会英语,掌握语法规则。笔者根据有关书目和多年教学经验,搜集、组编了以下语法口诀,希望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冠词基本用法 【速记口诀】 名词是秃子,常要戴帽子, 可数名词单,须用a或an, 辅音前用a,an在元音前, 若为特指时,则须用定冠, 复数不可数,泛指the不见, 碰到代词时,冠词均不现。 【妙语诠释】冠词是中考必考的语法知识之一,也是中考考查的主要对象。以上口诀包括的意思有:①名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单用,常常要和冠词连用;②表示不确指的可数名词单数前要用不定冠词a或an,确指时要用定冠词the;③如复数名词表示泛指,名词前有this,these,my,some等时就不用冠词。 二、名词单数变复数规则 【速记口诀】 单数变复数,规则要记住, 一般加s,特殊有几处: 末尾字母o,大多加s, 两人有两菜,es不离口, 词尾f、fe,s前有v和e; 没有规则词,必须单独记。 【妙语诠释】①大部分单数可数名词变为复数要加s,但如果单词以/t?蘩/、/?蘩/、/s/发音结尾(也就是单词如果以ch,sh,s,x等结尾),则一般加es;②以o结尾的单词除了两人(negro,hero)两菜(tomato,potato) 加es外,其余一般加s;③以f或fe结尾的单词一般是把f,fe变为ve再加s;④英语中还有些单词没有规则,需要特殊记忆,如child—children,mouse—mice,deer—deer,sheep—sheep,Chinese—Chinese,ox—oxen,man—men,woman—women,foot—feet,tooth —teeth。 三、名词所有格用法 【速记口诀】 名词所有格,表物是“谁的”, 若为生命词,加“’s”即可行, 词尾有s,仅把逗号择; 并列名词后,各自和共有, 前者分别加,后者最后加; 若为无生命词,of所有格, 前后须倒置,此是硬规则。 【妙语诠释】①有生命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加s,但如果名词以s结尾,则只加“’”;②并列名词所有格表示各自所有时,分别加“’s”,如果是共有,则只在最后名词加“’s”;③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初中基本语法知识(全)

基本语法知识 根据词的形式、意义及其在句中的功用将词分为若干类,叫做词类。一个句子由各个功用不同的部分所构成,这些部分叫做句子成分。 学一个词,要学它的发音、拼法、意义,也要记它的词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和其他词的关系,及其在句中作什么句子成分。如China is in East Asia(中国位于东亚)一句中的China这个单词所属的词类是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 词类(parts of speech) 英语的词通常分为十大类: 1)名词(noun,缩写为n.)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pen(钢笔),English(英语),life(生活)。 2)代词(pronoun,缩写为pron.)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如we(我们),his(他的) 3)形容词(adjective,缩写为adj.)用来修饰名词,如great(伟大的),honest(诚实的),difficult(困难的)。 4)数词(numeral,缩写为num.)是表示"多少"和"第几"的词,如four(四),eighteen(十八),first(第一),eighth(十八),hundred(一百)。 5)动词(verb,缩写为v)表示动作和状态,如write(写),walk(行走),think(想)。 6)副词(adverb,缩写为。adv.)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如quickly(快),often(经常),very(很)。 7)冠词(article,缩写为art.)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物的词,如a,an(一个),the(这,那)。 8)介词(preposition,缩写为prep.)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子里其它词的关系,如 from(从),in(在…内),between(在…之间)。 9)连词(conjunction,缩写为conj.)是连接词、短语、从句和句子的词,如and(和),because(因为),if(假如)。 10)感叹词(interjection,缩写为int.)表示感情,如。oh(噢),aha(啊哈),hush(嘘)。[注一]属于前六类(名、代、形、数、动、副等词)的词都有实义,叫做实词(notional word)。属于后四类(冠、介、连、感等词)的词没有实义,叫做虚词(form word)。 [注二]不少词可以属于几个词类,如work(工作;动词和名词),fast(快;形容词和副词),since(自从;连词和介词)等。 句子成分(members of the sentence)

英语必须掌握的10大语法知识点

英语必须掌握的10大语法知识点,建议人手一份! 一、小学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8个: My your his her its our your their 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她、它)们的 2、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特点: 1)译成汉语都有"的" eg:my 我的their 他们的 2)后面加名词:eg:my backpack his name 3)前后不用冠词 a an the This is a my eraser(错误) That is your a pen(错误) It's his the pen(错误) 3、I(物主代词)my you(物主代词)your he (物主代词)her we (物主代词) our 注:在变物主代词时,把原题所给的词加上的,再译成单词就可以了。 二、小学英语名词性物主代词 1、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样有8个: Mine yours his hers its ours yours theirs 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她、它)们的 2、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特点: 1)译成汉语都有"的" 2)后面不加名词3)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 物主代词+名词 Eg:1、The pen is mine 钢笔是我的(mine=my pen) 三、小学英语单数的句子变成复数的句子

把单数的句子成复数的句子: 变法是把能变成复数的词变成复数,但a或an要把去掉。特殊疑问词、形容词、国家及地点通常不变。 Eg:把下列句子变成复数 1, I have a car ----we have cars 2, He is an American boy. ----They are American boys 3, It is a car ----They are cars 4, This is an eraser ----These are erasers 5, That is a backpack -----Those are backpacks 6,I'm an English teacher ------We are English teachers 7,It's a new shirt---- They are new shirts 8,He's a boy ----They are boys 9,She's a singer ------They are singers 10,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 四、小学英语名词的数语法 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1、名词的单数:表示一个人或一个事物 2、名词的复数:表示一个人以上的人或事物 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律如下: 1、多数情况下在名词后面加S,s 在清辅音后读【S】 2、以s,x,sh,ch为结尾的词在词尾加es, es读作【iz】 3、以f,fe为结尾的词去掉f或fe加ves,ves读作【vz】 4、以辅音加y结尾的词,变y 为ies 5、以元音加y结尾的词,直接加s 6、不规则变化

【免费下载】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语法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或者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在学习它们的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很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又不容易记忆。特别是汉语的文言文语法,更是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研究对象,通常被作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在英语课和语文课内进行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一向被同学视为不相干,被作为孤立的两个学习内容来学习。 有没有学习这两种语法的好方法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略微有趣一些呢?通过平时学习时无意中的初步比较,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相同或相似性的。如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学习,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目的就是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近的地方来帮助学习。运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当然,这也是“创新”,希望这些新的东西能够提起大家学习语法的兴趣。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找出只有古代汉语和英语才共有的相似部分。因为我做课题的目的是突出用古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学习相对用现代汉语和以上两种语法比较学习有它的独特之处和一定优势。 以下是经过选材、比较和归纳后整理的成果——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注:只列出两种语法中的相似或相同处,所列出的语法点不涵盖两种语法的全部。所给出的例句中,古代汉语部分选自课内和课外的语篇,英语部分是造句,无出处。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在此不分年代,一并整理。) 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和语意的前提下(即被省略的部分能够肯定地补出),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 省略可以是主语、谓语、介词等。其中,主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相似,故不列出与英语作比较,在此,只讲谓语和介词的省略。 I.古代汉语 省略的两个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II.英语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得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语意的前提下,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英语中的省略范围较广。 一、省略谓语 I.古代汉语 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相对省略主语较少。 1.承前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

小学六年级英语必须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点汇总

小学六年级英语必须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点 一、名词复数形式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2.以o.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 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4.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leaf——leaves 5.不规则名词复数: 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policewoman-policewomen 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fish-fish people-people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 练习、写出下列各词的复数 I _________him _________this ___________her ______ watch _______child _______photo ________diary ______ day________ foot________ book_______ dress ________ tooth_______ sheep ______box_______ strawberry _____ peach______ sandwich ______dish_______bus_______ man______ woman_______ 二、一般现在时 1.一般现在时的功能

古汉语语法

一、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 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

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 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小学必须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点汇总

小学必须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点 一、名词复数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2.以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4.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5.不规则名词复数: 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policewoman-policewomen, mouse-mice ;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fish-fish, people-people,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 写出下列各词的复数 I _________him _________this ___________her ______ watch _______child _______diary ______sandwich ______ foot________ book_______ dress ________peach______ box_______ thief ___thieves____orange ______ man______ woman_______ watch fox 特殊tooth_______ sheep ______day__days_____ 二、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基本用法介绍 【No. 1】一般现在时的功能 1.表示事物或人物的特征、状态。如: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 2.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如:I get up at six every day.我每天六点起床。 3.表示客观现实。如: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般现在时的构成 1. be动词:主语+be(am,is,are)+其它。如: I am a boy.我是一个男孩。 2.行为动词:主语+行为动词(+其它)。如: We study English.我们学习英语。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he, she,it)时,要在动词后加"-s"或"-es"。如:Mary likes Chinese.玛丽喜欢汉语。 一般现在时的变化 1. be动词的变化。 否定句:主语+ be + not +其它。 如:He is not a worker.他不是工人。 一般疑问句:Be +主语+其它。 如:-Are you a student? -Yes. I am. / No, I'm not.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如:Where is my bike? 2.行为动词的变化。 否定句:主语+ don't( doesn't ) +动词原形(+其它)。如: I don't like bread. 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要用doesn't构成否定句。如: He doesn't often play. 一般疑问句:Do( Does ) +主语+动词原形+其它。如: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 - Yes, I do. / No, I don'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