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上海摩登_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_兼与赵园_北京_城与人_比较

_上海摩登_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_兼与赵园_北京_城与人_比较

_上海摩登_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_兼与赵园_北京_城与人_比较
_上海摩登_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_兼与赵园_北京_城与人_比较

收稿日期:2007-12-06

作者简介:张长青(1979-),男,江苏宝应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文学史的建构毫无疑问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学研究走向纵深和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自从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之作诞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的数量可谓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但是如果我们再回顾一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尤其是文学史的写作,可以发现或能感觉出其中不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与遗憾,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把文学史研究混同于文学批评、鉴赏的习惯、传统仍然顽固地影响以至支配着许多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这是现代文学史研究长期停留在作家作品汇编水平上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个症结的存在,文学史研究显得缺乏新意而不断处于同水平重复的层面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受到陈平原先生青睐并作为其主编的“文学史研究丛书”之一推出的李欧梵的《上海摩登》才显示出了它的非同一般———这是一本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史研究范本:它在研究视角的切入、理论的化用以及行文的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不同于以往经典文学史研究的种种特殊秉性,这些特殊秉性使得《上海摩登》具有了一种开启未来的表率作用,它为我们触摸20世纪30、

40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

别样的眼光。本文试图从李著的这些特异之处入手,以期揭示出《上海摩登》之于现代文学史研究或者更进一步说之于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史的意义。

研究视角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整个的研究姿态问题,它也是研究建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传统的经典文学史研究著作大都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视角,或者根本没有研究的视角,或者简单地以国家、民族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视角,这是经典文学史研究的通弊所在,它常常会使得文学史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上海摩登》的副标题为“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这就直接点出了该书都市文化研究的视角与姿态——

—20世纪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以及其影响之下的文学。为什么会以都市文化作为研究的视角?因为在李欧梵看来,偌大的中国能够称得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只有一个,那就是上海,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个的“乡土中国”,并且中国现代文学中真正能称得上城市文学的其背景城市大多也是上海。中国现代文学中城市文学本身就为数不多,对现代文学中城市文学研究也显得阙如,所以李欧梵想要凭借《上海摩登》营构出“上海———摩登(都市文化)———都市现代派”这样的三层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指涉来做

《上海摩登》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兼与赵园《北京:城与人》比较

张长青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要:文学史的建构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欧梵《上海摩登》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去建构他所理解

的文学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都市现代派的文学史,它的特殊意义体现在研究视角、理论支撑等诸多方面;赵园《北京:城与人》同样是探讨城市与文学关系的书,但与《上海摩登》比较,前者偏向于传统,后者偏向于现代。

关键词:《上海摩登》;《北京:城与人》;文学史;研究视角;理论支撑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8)01-0065-03

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1期(总第74期)2008年2月出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1(Sum74)Feb.200865

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

一番现代城市与文学的研究。

在《上海摩登》中,李欧梵选择了上海的“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亭子间生活”等十里洋场特有的文化空间作为研究对象[1](P13),并由此完成了上海文化地图的重绘,读者也从其间领略到上海都市文化的魅力,欣赏到上海的摩登风光。城市的外围物质空间里充斥的是声光化电的都市生活。都市生活与文学之间有着难以割裂开来的紧密联系,因为有些作家生活在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光怪陆离、瞬息万变的城市生活直接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资源,譬如刘呐鸥、穆时英的小说背景与情节大多就来自于此。20世纪30、40年代上海印刷业、电影业的发展给都市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文学的勃兴繁荣带来了契机,这些软性大众文化消费品也是李欧梵重点考查的对象”。杂志、画报、印刷的广告、甚至月份牌,这些阅读物给阅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想象空间的可能性,上海的咖啡馆、跑马场等都市现代化的生活空间也给活动于其间的人们以丰富的都市体验与感受。李欧梵无比炫耀地向我们解读了他所珍藏的一张月份牌——

—哈德门香烟日历牌,上面是一个临水而坐的女郎,水中有一对天鹅游过,他从其中读出了“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情境。在李欧梵的眼中,一张月份牌都能生发出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另外诸如外国书籍涌入上海的作用等,李欧梵都为之做了分析,书籍市场的兴盛与施蛰存等“都市现代派”作家国际性视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实践,施蛰存甚至经常让他笔下的主人公身边带着几本外国书,据施讲那些外国书都是真实的,很多的书就是他自己购买阅读与珍藏的。

正是这样,李欧梵先由都市文化研究开始,再切入后面的都市现代派文学研究,使得都市文化像是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背景一样得以彰显。李的研究明显地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影响,在研究中重视历史材料的考据、发掘、重组,同时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化历史想象。由此,文学和文化在他的观照视野之下发生了一次相得益彰的集体亮相和美学联姻。比照一下以往对于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即李说的都市现代派)的研究,可以发现,李欧梵对待他们的眼光是独特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历史材料尤其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材料进行新的解读,同时将文化和文学联系在了一起,使文学有了一个更大的敞开与释放的空间。以往的对“新感觉派”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在文学内部的研究以及文学自身的研究,只是就文学谈文学或者就文本谈文本,往往偏重于文本阐释与解读之一隅,而缺少对文本背后的内在性的诸如产生背景和生成机制的研究。李欧梵对于文学史研究切入视角的独到选择与把握是深具启示与引导意义的,因为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一种过去的历史存在,它似乎已经是个一成不变的凝固物,但研究者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切入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研究者必须具备准确的和发现的眼光以尽力去还原历史的本真,去接近文学的本质,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文学史研究一般来说背后都有着理论的支撑,文学史理论在文学史研究中可以起到手段、方法甚至是一种话语的作用。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在他的《文学理论》中就曾对“理论”做出这样的一个解释:“理论是跨学科的——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2](P216)。不过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各家各户门派林立,有时不免令人眼花缭乱,所以文学史研究者在理论上常常会面临着选择的困境。除了选择难之外,理论还存在着运用难的问题,即如何运用好理论资源的问题。在文学史研究中,有关理论的问题一定会困扰着每一个文学史研究者。李欧梵曾说:“多年来我的研究工作一直围绕着同一个主题:30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实际上贯穿于《上海摩登》中的也就是20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现代性以及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可以说“现代性”就是李著《上海摩登》的理论背景与支持。现代性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髦理论,它可能是一种不断向前的时间意识,具有着历时性的发展特征,也可能是一种具有启蒙素质的精神理念。谈到现代性,中国和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欧洲的现代性起源于文艺复兴,而中国的现代性大约发端于晚清。西方的现代性是一种趋于完全发展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却没有那么幸运,王德威曾说中国的现代性是“被压抑的现代性”。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宗法制的阴霾之下,社会现代化进程显得相当缓慢,现代

66

第1期

的工业文明在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不过那时的上海,与整个大半个中国的滞拙、守旧相比,已经显示出了现代性的某些特征。李欧梵无疑看到并选择了这一点。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对上海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性问题的考查并没有现代性理论那样纷繁复杂。《上海摩登》主要围绕着上海现代性问题的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物质现代性,即上海作为租界地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它的特征是上海的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的发展和摩天大楼、百货大楼、舞厅、跑马场等现代化都市形象的确立;第二个方面可以称为“审美的现代性”,即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批自觉的实践者或曰实验者——

—“都市现代派”的产生。李欧梵对于现代性理论的化用似乎更为关注于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外在的器物、景观、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外在的诸方面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内心那敏感的神经的,以及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现代性是如何促使上海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都市文化现代性的意义由此也显映出来。所以说,李欧梵是在用现代性理论话语言说着自己的一个老上海的繁华都市梦。但是他的现代性理论言说方式有着自己的特色,他做到了运用理论却不囿于理论,同时又使得理论能够蕴育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李欧梵的气魄与眼光。

赵园先生的《北京:城与人》也是作为“文学史研究丛书”再版的,和《上海摩登》一样,这也是一本文学史研究的杰作,而且从宽泛意义上说也是一本研究城市与文学的书,一个说的是上海,一个说的是北京,两个都是在20世纪中国历史占有着其它任何城市都无法取代其重要地位的大城市。《北京:城与人》和《上海摩登》比较而言,它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笼统地讲,李欧梵的研究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影响,采用的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故而在谈上海都市文化之际更多地是从谈报刊、舞场、当时的消费状况等都市的外围空间入手,再切入文本进行研究。但反过来他也很重视从文本中出发去触摸30年代的上海大都市,他的研究带有一种互文性的特征。在整体行文风格上面,《上海摩登》也显得非常休闲,它更像是一本时尚杂志,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手头上占有各类资料的丰富以及作者在书写方式上的有意为之。不过这样的研究缺陷是忽视了文学内在的审美特性,这一点尤其在其对文本的解读中可以看出。而赵园的《北京:城与人》可能正相反,虽然她也从城与人这种大文化和北京文化等背景切入,但是她注重的是文本本身的审美特性,所以她的研究带有传统研究的许多特征,特别是很注意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仔细阅读可能从赵的著作中会有不少的收获,但对比《上海摩登》其显得有些缺乏新意。所以说这两本书,一个偏向于现代,一个偏向于传统,我想,主要的差异大概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李欧梵.上海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乔纳森?卡勒(美).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SignificanceofLiteratureHistoryResearchonModernShanghai

Abstract:ModernShanghai,anovelbyLiOufan,comparedaliteraturehistoryofurbanModernShanghaiat1930sand1940swithaspecialperspectiveandtheoreticalbasis,withBeijingandPeople,anovelwhichexplorescityandliterature,tendingtobetraditionalratherthanmodern.

KeyWords:ModernShanghai;BeijingandPeople;literaturehistory;researchperspective;theoreticalsupport

张长青:《上海摩登》之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67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 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 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 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 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他关注的仍然是农

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应该承认,能够像赵树理这样无论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终生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农民情怀者在现实中很少,因此这种坚守便显得愈为可贵,尤其是当作家的理想与政治环境要求发生抵触的时候。 二、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赵树理是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

汪曾祺 谈创作

汪曾祺 谈创作 汪曾祺 说“千万不要冷嘲”,这是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写作的态度。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又读了一 些西方的现代派的作品,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 恭的态度。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 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 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我比较同意老的 提法:“从生活出发”。但是,有了生活不等于可以写作品,更重要 的是对这段生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思索,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写作要经过一个时 期的酝酿或积淀, 所谓酝酿和积淀, 实际上就是思索的过程。 有的人生活很丰富, 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作家。 我在内蒙认识一个同志, 这个同志的生活真是丰富。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打过 游击,年轻时候从内蒙到新疆拉过骆驼。他见多识广,而且会唱很多民歌。草原 上的草有很多种,他都能认识。他对草的知识不亚于一个牧民。 他是好饭量、好酒量、好口才,很能说话,说得很生动。他说过很多有关动 物的故事 ,不像拉封丹写的寓言 式的故事.是生活里的故事,关于羊的啰、狼的啰、母猪的啰,他可以说很 多,但是他不会写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善于思索。我觉得要形成一个作品, 更重要的是对于你所接触的那段生活经过长时期的思索。 有时候, 我写作品很快, 几乎不打草稿,一遍就成,但是我想的时间很长。 我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虐猫》,大约九百字,从一个侧面反映文化大革命 对人性的破坏,不但是大人你斗我、我斗你,连小孩子都非常残忍。我最后写了 这几个孩子把猫放了, 表示人性还有回归的希望。 这个结尾是经过几年思索才落 笔的。 我还写过一篇小说,是写我在昆明见到的一个小孩。那小孩未成年,应该是 学龄儿童,可他已挣钱养家,因为他家生活很苦,他老挎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卖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研学旅行,是游学的一种方式。游学,是世界各民族、各国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游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学者的青睐,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马迁,从郦道元、李白到顾炎武,无不在游学中开阔了知识视野,丰富了文化积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中学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广泛接触社会,触发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是一种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并可实践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和经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研学旅行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多样,设计灵活,可以密切联系学生成长和教育实际需要开发活动内容。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比如,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能了解汉字起源于发展,深入了解甲骨文,感悟古人造字的智慧;感受汉字笔画的生命色彩;营造轻松愉悦的识字和书写环境,激发识字和书法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除了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研学旅行是一个提高学生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要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要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同学协作配合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方面都难以在课堂实践。比如,在研学旅行中,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遵守规则,交流感悟,等等,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感,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观历史遗迹,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参观红旗渠,学习了不畏艰险、改造自然的精神;参观岳飞庙,学习岳飞的生平及抗金故事,感受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人才的国际视野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游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外亲身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接受异域文化氛围熏陶的机会。 研学旅行虽然是短暂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到专门知识,但这种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触发兴趣、发现特长、挖掘潜力,甚至帮

2018年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真题回忆

2018年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真题回忆 注:填空题题目顺序和个别措辞与真题有差异。 科目一文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 2.《赵氏孤儿》是_________ 的作品;后被法国著名思想家、作家________ 改编为《中国孤儿》。 3.宋代诗人_________ 提出了“诗穷而后工”。 4.宋代诗人_________ 提出了“点铁成金”。 5.侯方域是戏剧《_________》中的角色。 6.元代王冕的《墨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德国诗人雪莱的《_________》。 8.“诗____________,赋体物而浏亮。”出自陆机《文赋》。 9.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_________》。 10.孔子:“诗可以兴,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迩之事父,________,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席勒的《________》被称为德国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喜剧。 12. ________在《失乐园》中刻画了撒旦形象来象征资本主义。 13.《荷马史诗》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 14.鲁迅关于文学创作弊病的名言填空。 咨询考研家吴老师薇:要三三溜溜汽酒欺凌丝丝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新青年》 2.《北京人》 3.狂飙突进运动 4.“多余人”形象 5.“二次元” 三、论述题(30分) 西方文学不乏对大自然的向往的作品;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田园诗更是源远流长。请结合中西文学中具体作家作品比较中西文学对倾慕自然的倾向的异同。 四、就《墓碣文》写一篇赏析文章。(30分)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重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这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容混为一谈的概念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著作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一样,赵树理小说也不等于赵树理小说模式。 赵树理小说独树一帜,概言之,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从文本内容看,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其小说十有八九是为问题开药方。“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3],“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4](P30)。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为问题而创作成了赵树理小说内容上的一大显著特点。二是从艺术形式看,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5](P519)。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有头有尾,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人物塑造主要运用传统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栩栩如生;文本语言去粉饰,勿卖弄,善用白描手法,清水出夫蓉,“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6](P259),“一方面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予以充分地加工,一方面借鉴中国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或戏曲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6](P259) 。此外,在“绰号”艺术的运用、民情 “赵树理的创作把文艺的民族化、风俗的描绘等方面,赵树理的小说均颇具民族风味。总之, 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7](P379)。 二、昔日文坛的灿烂红旗 赵树理的登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果。一代大师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作如是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8](P80)。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卓识,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才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一面向载封建之道的旧文学猛然开火,一面窃得外国文学的圣火,着力创建全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致力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遗憾的是,在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下,本来就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文学革命的发展又极迅猛,人们无暇对西方各种思潮进行消化,鉴

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方案

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方案 一、北大中文系推免生专业研究方向 名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古今各类文体写作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形成规律,研究和掌握中外文学、文化基础知识,研究现代传媒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势,推动中国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目标 通过对古今各类文体经典和范本的系统研习,激发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大量创意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专才,成为从事当代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体而言,也就是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新闻媒体、影视、动漫、视频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人员;新闻、出版、广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书和文案的写作人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文和日常应用文书的写作人员等。 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2年制,全日制班(全脱产)。 应修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公共必修课4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四、北大中文系推免生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20学分 A.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1、英语(2学分)(第一学期) English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学分)(第二学期) Theliterary&arttheoryofMarxism B.专业必修课程16学分 1、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2学分) Theoryandresearchmethodsofcommunication 2、新媒体理论与实践(2学分) Theoryandpracticesofnewmedia 3、广告及创意策划案例解析(2学分) Advertisingandcreativeplanning 4、古代诗文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classicalpoetryandprose 5、现代诗文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modernpoetryandprose 6、现代小说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modernnovels 7、创意写作(2学分) Creativewriting 8、专业实习(2学分) Internship 不少于四周时间,在新闻机构、新媒体、作协、影视公司、广告文化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完成实习作品并

赵树理文学史意义论文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铁笔”,“圣手”。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新鲜朴实人们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乐观机智的幽默风格,牵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灵,收到人们的普遍的欢迎和赞扬。赵树理对底层农民利益与文艺需求的深切关注的精神,以及他所坚持的民间文化立场和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特点,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赵树理;语言;民间文化;“山药蛋”派;文学意义 赵树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本人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西方现代文学的知识更是几近于零。他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积累,差不多都是从民间戏曲和唱本故事中得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一种历史的偶然性因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通俗作家。但是,赵树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俗作家,他从事写作的目的是不计任何功利报酬的,而是?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农民喜欢什么艺术形式,我就采用什么艺术形式?①。所以他把自己定位为?文摊作家?,尽力用民间?流行的简单形式及农民的口头语言?,去?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赵树理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大众文化观颇为相似,他们都深刻地感悟到,?大多数人现在被动地接受大众通俗小说给予他们的东西?。故赵树理一再强调说,必须彻底①赵树理《赵树理全集》第246

改造传统的通俗文艺形式,正确地去引导农民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进而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故赵树理呈现给我们的是其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学观念。 一、对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 五四?文学革命?和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的讨论一方面从不同的方向上释放了?民间?的力量和意义。40年代,赵树理和张爱玲认同的分别是农民和市民两个不同的?民间?传统。在文学上,他们一个是?说书?的传统,是农村民间的、口头的传统;一个是?传奇?的传统,是文人化的、书面化的传统,从唐人传奇直到?海上奇书?《海上花列传》。赵树理的小说承续了评书的传统,保留了传统评书的风格。《三里湾》开篇即标明?说?的风格:?从旗杆院说起?,有头有尾,有条不紊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国古代有?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词话?(《金瓶梅词话》)等通俗文艺形式,赵树理则把他的创作叫做?板话?,如《李有才板话》,他用一种具有地方色彩,原汁原味的方言俗语来创作文学,将民间口语提为文学语言,同时他在对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包括了重视文学的娱乐功能。他在《李有才板话》中就写道板话》中就写道:?抗战以来,阎家山有许多变化,李有才就跟着这些变化作了些新快板,还因为作快板遭过难。我想把这些变化谈一谈,把他在这些变化中作的快板也抄他几段,给大家看看解个闷。?赵树理说:?评书是正经地道的小说……我一开始写小说就是要它成为能说的这个主意我至今不变。?①赵树理把混 ①赵树理《我们要在思想上跃进》,《赵树理全集》第四卷,第391页。

汪曾祺述评

汪曾祺研究述评 目录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学术论文(1563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全文(31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主要以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篇目,以及“中国知网”国家级重要刊物刊登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参考对象。 汪曾祺研究述评: 毕文健《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 杨劲平《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02期 赖闽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龙岩师专学报 1997年第02期 翟文铖《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年第03期 文学史教程参考包括: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于市井平民和下层只是分子的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们有些卑琐的心理行为,他的小说不无针砭和嘲讽,但更多的是发现乡镇民间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小说中的那种中国传统“文人”的情调和视角,也因民间具有生命活力的因素而受到“拯救”,某些陈旧气味受到抑制。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强调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可以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在这方面,他继续的是40年代“京派作家”做过的那种质疑“戏剧化小说”的努力。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则简介、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他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小说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2

1、用H3PO4(pKa1= 2.16,pKa2= 7.21,pKa3= 12.32)和NaOH所配成的pH = 7.35的缓冲溶液中,抗碱成分是()(4 分)A.H3PO4 B.H2PO4- C.HPO42- D.PO43-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B.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3、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主要原因是()(4 分)A.电解质离子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大分子去水化 B.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发生了变化

C.由于电解质的加入,使大分子溶液处于等电点 D.蛋白质上基团的解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已知某蛋白的pI = 5.6,欲使该蛋白移向正极,则电泳液的pH应()(4 分)A.<5.6 B.=5.6 C.>5.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5、聚沉As2S3负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4 分) A.Ca(NO3)2 B.K2SO4 C.Na3PO4 D.AlCl3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6、溶胶在一定时间内能稳定存在而不聚沉,主要原因是()(4 分) A.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小 B.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大,扩散速度慢C.溶胶的胶粒呈均匀分布,是均相系统D.胶粒带电,相互排斥;胶粒带有水化膜保护,阻止彼此碰撞时聚结沉淀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7、溶胶的丁铎尔(Tyndall)现象的本质是胶粒对光的()(4 分) A.透射作用

研学的意义

我对这次研学旅行的看法: -----亲近大自然,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 1、首先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出游。它是学校组织的一次集体学习活动,相当于开展了一次户外课堂教学。 2、其次是研学旅行是一次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参与体验的好机会。 3、再次是研学旅行更注重学生的集体活动的参与和团队协作,更加注重景点游览的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不是单纯的玩或是旅游观光。 4、再就是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还有就是开慧实验小学这次研学选择的萤火虫水洞和地下大峡谷这两个景点也不错。突出本地特色,结合乡土乡情,我们沂水本地已有这么多好的景点和旅游资源,应该充分整合利用并加以推广。 6、最后研学旅行也为旅游服务的发展开启了一道新的窗口,社会各界应重视特色旅游文化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和民俗特色,为研学旅行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服务。

参加这次研学旅行后的几点思考: 1、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与平常的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对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很有帮助。 2、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可以体验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研学旅行意义还在于促进了家校和谐,加强了家长与老师和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旅行的过程中促进了相互了解。最终达成一个目标,就是把学校办的更好更有特色,让学生接受更优质全面的教育,实现学校既定的“让成绩更优秀和让发展更全面”的目标! 4、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应该更加注重线路的优化和景点的选择,有家长陪同的线路在把学生游览线路做精做优的同时,应把家长游览线路也做好优化设计,做到既顾及亲自的体验,又有学生独立能力的锻炼,也有学生集体任务的完成和团队生活的参与。保证家长有所获,孩子更有所得。 5、现在校园和学生安全很重要我们不可否认,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传统灌输式的教育需要改进,我们更应积极接纳新的教育模式,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应加以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

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专辑_葛红兵

第40卷第1期2016年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0No.1Jan.,2016 “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研究”专辑(笔谈4篇,主持人:葛红兵) 主持人语:2014年10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 2014年12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获批中国第一个中文目录外自主创设学科点资质,开始招收创意写作硕士、博士研究生, 2015年6月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些事件标志着华文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华文创意写作走出校园,向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方向发展。但是,华文创意写作无论是作为文化产业业态,还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其根本在人才培养和作品培育两个环节,由此,我们特地编选了一组关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有就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的,也有研究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进而对比中国化进程提 出问题加以讨论的, 还有通过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来讨论中国创意人才的培养问题的,等等,希望这组论文能引起读者对高校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视,以及对创意写作这个新生学科的重视。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猜想 * 陈晓辉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仅非一个研究对象。解决该问题需要学生培养与 教师培养并重;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思维训练与创作训练并重;学者教学与作家教学并重;日常教学与学科建设并重;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并重;创意培养与产业孵化并重。只有做好上述七个“并重”,才能建成“和而不同”的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创意写作才有可能变成转变目前高校文学教育,甚至转变人们文学思维方式的利器,其本身也可以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创意写作;学科体系;中国化;并重 中图分类号:G112;I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6)01-0085-05 自从葛红兵教授在英国访学之后 ,“创意写作”①这一概念就进入中国学界。上海大学敢为天下先,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用开设专业、招收硕士生等方式力挺。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也都纷纷进入创意写作的专业建设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意写作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西北大学于2012年招收了第一届创意写作本科生,就这几年的学生培育与学科发展情况而言,我以为是该建构中国化的 创意写作学科体系的时候了。原因有二:一是学科本身具有的地域性差异。创意写作源起美国,兴盛于美、英、奥等国,但欧美国家的文化环境与中国不同,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等,未必全部适合中国学生、中国文化;二是学科良性发展的刚性需要。按照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意写作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从课程设置、期刊阵地、学术机构、 学科平台、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进行建设,以期获得相应的学科地位。进言之,所谓“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体系建 5 8* ①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简介:陈晓辉(1978-),男,陕西千阳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创意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规划项目“文学叙事空间研究”(13J040),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学叙事空间研究”(14JK0250),西北大学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创意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X13030)、“创意写作教学团队”(JX1406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据目前所见资料,Creative Writing 一词是汪正龙教授引进中国的。在2007年版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一书中,汪正龙写道:“‘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 ),也可译为‘创造性写作’,原指英美大学语文系开设的一门与文学创作有关的写作课程及其写作形式。本 章主要讨论这种写作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即真正的‘创意写作’应该是挑战写作自身、挑战作者自身经验极限、挑战语言表达的极限的写作。”(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 ].汪正龙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p.83译注)。然而,通过笔者考察,汪教授既不是刻意引进该概念,又无意对其深入研究,而葛教授正好与汪教授相反,而且在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总序中,葛教授提到他2004年从英国访学归国后就跟钱伟长校长提到“创意写作”的概念,故我认为,虽然葛红兵教授的研究文章发表略晚,但应认定为是葛教授将此概念引入中国学界。 DOI:10.137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0945826.html,ki.jxupss.2016.01.016 DOI:10.137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0945826.html,ki.jxupss.2016.01.017

《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2016年2月10日,汪曾祺故居。汪曾祺故居位于高邮市人民路竺家巷9号。人民路是高邮比较古老的路,东西走向,大多为明清建筑。汪曾祺小时候就住在这里,他的文章中所描绘的高邮也大多与这条路有关。他家是一平房,房门上贴着汪曾祺喜欢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里仍住着汪曾祺的家人。杨光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汪曾祺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中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多年来,关于他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代表作品研究较为充分,近期关于他的研究领域正在扩大,早期作品正在不断地被发现被阐释,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期待。 汪曾祺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作家。但难以归类并不是说就不能归类。汪曾祺自己在文章中就曾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写于1988年的散文《西南联大中文系》中,他这么写道:“如果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一点什么‘派’,那就只能说是‘京派’。西南联大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汪曾祺认为这可以说是“一本‘京派’国文”。所以当严家炎把他算作最后一个“京派”时,汪曾祺认为这大概跟他读过西南联大有关,“甚至是和这本《大一国文》有点关系”,因为这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基于此,当我得知学者方星霞将汪曾祺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并放在京派文学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写成了《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一书后,便赶紧找来拜读。读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要研究汪曾祺的小说,从京派这个角度来展开,确实是首选的研究视角。尤其方星霞对京派文学及代表作家特别是废名和京派诗歌理论等多有研究,所以写起京派中的汪曾祺来,真是得心应手。她认为把汪曾祺及其小说置于整个文学史中去考量,从京派的角度来研读汪曾祺的小说是颇有深意的,因为只有从这一点切入,才能反映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反过来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汪氏作品。《京派的承传与超越:汪曾祺小说研究》一书即是为汪曾祺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正名。 方星霞从汪曾祺小说的精神面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了他五十多年来的创作成就和得失,梳理了汪曾祺小说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并进一步分析了他对京派的承传和超越,从而评价汪曾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位置。作者不是以编年的方式从汪曾祺的创作历程出发进行研究的,而是从给汪曾祺带来卓越声名的《受戒》着手,继而引入对京派历史和主要成员的简述。在全书中,对京派历史、作品、作家及风格的梳理,虽仅占了很少的篇幅,但细读就会发现作者的用功之深和对京派文学的熟悉程度,也显示着作者的广阔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娴熟的综述能力。 对京派历史进行简要阐释,是为了把汪曾祺纳入京派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汪曾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一节中,方星霞比较具体、有理有据地谈到了汪曾祺与京派不可分割的关系。但除了作者征引的材料外,我认为至少还有两则第一手材料不得不提。这两则材料都是汪曾祺的书简。在书简中,汪曾祺都很直接地谈到了他对京派的看法。1989年8月17日汪曾祺在回复解志熙的信中说:“‘京派’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当时提‘京派’是和‘海派’相对立的。严家炎先生写《流派文学史》时征求过我的意见,说把我算作最后的‘京派’,问我同意不同意,我笑笑说:‘可以吧。’但从文学主张、文学方法上说,‘京派’实无共同特点。” 认为京派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的汪曾祺,在近两年后,观点就有所改变。改变是从看了始编于1987年、1990年终得出版的《京派小说选》后开始的,这本书的《前言》对汪曾祺的触动很大。在1991年2月22日写给《京派小说选》编者吴福辉的信中,汪曾祺说:“读了你的前言,才对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才肯定‘京派’确实是一个派。这些作家虽然并无组织上的联系,有一些甚至彼此之间从未谋面,但他们在写作态度和艺术追求上确有共同的东西。” 应该说汪曾祺致解志熙、吴福辉的书简,在谈论汪曾祺与京派关系以及对京派的承传和超越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4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理论力学(PHY-1-051)、电动力学(PHY-1-043)基本目的: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初步的计算方法,适合于非物理类专业的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三维方势阱、三维谐振子、氢原子 4. 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定态微扰论、跃迁、散射。 5.全同粒子与自旋:全同性原理、自旋的表述、自旋与统计的关系、两个自旋的耦合、磁场与自旋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5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I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PHY-1-011或以上)基本目的: 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适合物理学院各类型同学以及非物理类的相关专业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精彩活动方案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活动案 一、研学主题 游历农城名校,探寻农耕文化 二、目的意义 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同时领略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激发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发展、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活动容 1.感悟中国农业探寻农耕文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博览园 2.游历农城名校梦之顶尖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聆听专家讲座、参观南校区图书馆、学校历史建筑三号教学楼以及中国旱区农业研究院。 四、承接单位:雅森体验教育基地 委托接待单位:世纪明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研学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五、活动流程 (一)综合组 1.制定研学旅行活动案; 2.准备研学旅行活动相关资料(研学旅行活动致家长一封信、班级活动登记表、学生请假登记表、学生分组表、学生研学旅行手册等) 3.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事宜(文明礼仪、纪律教育、环保教育等)进行安排和强调。 4.收集研学旅行活动的各类资料。 (二)安全组 1.制定研学旅行活动安全预案。 2.提前确认学生请假事宜。 4.负责全体师生研学旅行活动全程的人身安全。 (三)后勤组 1.安排联系好研学旅行活动所需的各类车辆,资质检查,规划停车位置,车辆编号等工作。 2.完成活动当天的临时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全体人员统一行动、服从指挥。 2.按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按时到位。 3.全体人员履行各自相应职责。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研学手册 一、学习课程:感悟自然奥秘,探询农耕文化 二、课程环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博览园以新颖独特的展示形式,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以及现代化手段展示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中国农业科技的辉煌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与一体的农业知识大观园,既是学校重要的科研、实践教学基地,也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 1.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初期建筑面积1400平米,二期工程新馆面积4600平米, 2003年又投资1500万元在凌示区繁华地段始建新展馆,展览面积3600多平米,并配套建设温室和网室3300平米,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 2.动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以前,原西北农业大学等7家单位在各自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科研、推广工作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积累了8000余件极为珍贵的动物标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后,为了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及科普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建设动物标本馆,该项目得到了邵氏基金项目第15批赠款大学项目的资助。总建筑面积4300余平米,馆藏各种珍贵标本8000余件。根据动物馆总体展示容,动物馆分为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珍稀动物展厅、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动物生物技术展厅等8个展厅。 3.植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基础上而建的。该标本馆始建于1936年,珍藏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约55万余份,是我国目前馆藏量最为丰富的植物标本馆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收集最全、规模最大、建馆历史最为悠久的植物标本馆。该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不仅是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涵盖了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类群,而且采集地点遍布全国,尤其是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现有的珍藏价值在国外享有盛誉,还藏有植物模式标本300余份,植物照片三万余。 4.土壤馆 土壤博物馆收集了半个世纪以来,该校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形态标本等。除此之外,还有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土壤特征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土壤博物馆分4个展厅,分别是:(1)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厅;(2)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厅;(3)中国与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厅;(4)土壤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厅。 5.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展览面积4000平米,按照历史顺序布展,分为“原始农业厅”、“三代农业厅”、“汉唐农业厅”、“宋元农业厅”、“明清农业厅”和“近现代农业厅”六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为目前国展示容最为系统的农业历史博物馆。

2019年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 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反思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特殊的审美感受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五四以来的文学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现代以来各个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群体、作家作品和文学风格的嬗变,以及从文体的角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文学艺术样式的理论批评和研究等。我系该学科的特色在于:从新诗创作与批评的实际出发,注重对新诗的文本意识以及汉语诗性智慧研究;注重运用当代理论批评现当代小说、戏剧、影视等;重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复试时间 学术及专业硕士2017年3月20日(周一)8:30—10:30在人文学苑6-115报到。 学术硕士3月21日(周二)、进行面试。 专业硕士3月22日(周三)、进行面试 外语听力考试安排: 学术型硕士各专业:3月20日下午2:00-2:20,地点:人文学苑6-B122 专硕创意写作方向:3月20日下午3:00-3:20,地点:人文学苑6-B122 面试进行期间,考生可在人文学苑6-B122候考。 复试内容(科目)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