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不同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不同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不同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不同社会阶层与健康的关系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健康生活方式开始不断被公众、媒体和专家们提及。分属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通过健康的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化解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分散由于医疗体制改革所不断增加的风险,舒缓由于角色冲突、生活变迁带来的紧张,通过生命的自我管理,履行健康责任,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医学时代”的卫生政策主要关注如何提供医疗服务和支付服务费用,而新的“后医学时代”的卫生政策则把重点放在如何达到更好的健康和强壮的状态。在达到这种状态的链条中,健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健康生活方式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机会中可供挑选的方案所选择的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些集合模式,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健康生活方式”,马克思韦伯在《经济和社会》这一社会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中对生活方式的概念作过详细的论述。他对生活方式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所谓“健康生活方式”。针对卡尔马克思有关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观点,韦伯认为它并不能够完全解释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定位问题。他以为,实际上除了对生产资料、金钱的占有之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以及个人的政治影响也

在地位建立的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韦伯认为,阶层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维度,以一个人拥有多少金钱和资产作为象征;而地位是主观维度,包括别人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其所受教育的程度是受到其他人尊重的基础。在辨别一个人是属于哪一类群体的时候,往往要看这个人特定的生活方式。因为同一个地位群体中的成员一般都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的生活方式显然与社会底层群体及中产阶级群体的生活方式不同。韦伯观察到,生活方式建立的基础在于人们消费什么,而非人们生产什么。具体到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韦伯的观点也同样适用。因为从主观维度看,人们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时,就是这个人在尝试按照自己的动机、努力和能力水平产生良好的健康状态,这应当是人们的一个消费的过程;从客观维度看,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处于社会上层和中层的群体拥有最充分的资源支持他们对生活方式所作的选择。不过韦伯也观察到生活方式常常超越其所产生的社会阶层,新教理论渗透到西方整个社会文化中就是一个例证。这种宗教文化渗透的一个结果是新教理论在现代社会不再是新教的标志,而且也不再是西方人的标志。韦伯认为,虽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把不同社会的人互相分割,但生活方式也可以跨越社会阶层。有证据表明,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中,原先产生于中上阶层的强调锻炼和运动、合理饮食、避免吸烟等不健康行为的健康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传播到所有的社会阶层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

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性,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在工作、学习之余放松自己,很多人都在尝试着做一些保护自身健康的事情。虽然健康生活方式似乎是社会上层以及中层非常显著的特点,但是它们具有超越社会阶层扩展到全社会的潜力。人们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式和质量可能具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发达社会中人们的参与水平却基本相当。虽然社会经济地位非常重要,但不能认为它是决定生活方式的唯一因素。

一个现代化社会的明显标志,是无论属于哪个社会经济阶层,人们都会在环境和机会允许的条件下接受健康生活方式。

威廉科克汉姆曾对韦伯的生活方式概念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概括:第一,韦伯发展了社会学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社会经济地位是个人社会阶层地位最精确的体现,它决定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地位的综合作用;第二,生活方式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它基于人们的消费而不是生产;第三,生活方式是以选择为基础的,而理智的选择又取决于实现选择的社会经济环境;最后,特定生活方式是特定社会经济群体的特点,但一些生活方式依然会超越社会阶层的界限,传播扩散到其他社会阶层。

阿德霍托德和马克费尔德在法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上层和中产阶层中,健康被认为是增强活力、享受生命的物质,是有教养的体现,而较低社会阶层则认为健康是继续工作的能力。较低社会阶层认为健康是达到目的(工作)的手段,而上层社会则认

为健康本身就是目的(活力和享受)。克劳丁赫兹里奇和贾尼皮埃尔认为法国人的观念正向“健康就是责任”这个规范转换。他们认为,赞同这个规范的人在中产阶层中最普遍,但在阶层较低的人群中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虽然健康生活方式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不同社会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保守的英国社会依然保留着比美国和德国更刻板的阶层划分。根据米尔德布莱克斯特的一项研究结果,英国各阶层之间保持的活动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上层及中产阶层比工人阶层和其他较低阶层具有更好的自我保健。在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缺乏教育的人群中吸烟及饮酒者较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则更可能戒烟并参加体育锻炼。不过总的说来,意大利人以健康为目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较少,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群参加锻炼的就更少。这些研究发现,在发达社会中健康生活方式显然非常普遍,因为人们对生活方式有更多的选择,更有机会实现健康。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可供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较少。并且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存在社会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人们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程度也越高,不同阶层之间的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差异也越小的趋势。对此,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相同的研究结果。从美国人哈维格林撰写的1830-1940年间美国健康和健美活动史中,人们可以发现许多美国人中一直保持着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浓厚兴趣。就像韦伯在新教理论研究中指出的那样,许多研究说明健康生活方式正以一种超越阶层的方

式传播着。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在尝试健康生活方式,但说明各个社会阶层的许多人是这样做的。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饮酒和吸烟等行为方式是一些社会群体的共同特点,不管其阶层地位如何。美国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们认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出于关心自己健康的一般目的参与健康生活方式,但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成年黑人由于出于担心自己患心脏病,也可能采取健康保护措施,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健康行为超出了阶层及种族的界限。德国人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模式与美国人越来越相似。有研究表明,除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多为上层和中产阶层之外,其它的健康生活方式基本与人们所属的阶层无关。凯瑟林罗斯和乔尔伯德开展的一个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可能更多地参加肌肉锻炼和漫步活动,但是吸烟和超重的可能性也比女性大。经济条件好的男性(高薪或担任领导),如果他们也常常吸烟、经常摄入高脂饮食、并缺乏运动锻炼的话,尤其面临更高的疾病风险。因此他们指出,虽然男性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但他们在与消费资料关系中占据的优势地位将可能损害他们的健康。研究表明,男性对于酒精和烟草的消费持续高于女性,而女性较男性更加注意饮食。人们还发现,人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关心自身健康,表现为注意选择饮食,注意放松,戒断或减少吸烟和饮酒;同时,老年人的另一个特点是随时间的流逝,体育锻炼这种健康生活方式显著减少。这些研究发现说明,社会经济地位固然非常重要,但显然不是决定生活方式的唯一因素,应该充分重视年龄和性别等其他因素

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的影响。

国内对健康生活方式讨论的一个主题,是介绍和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在这一方面有大量的文献和宣传材料,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讲座和一些书籍。这些推广普及医学和健康保健知识的工作,对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健康生活方式讨论的另一个主题是其与特定人群和疾病关系。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及疾病发病与死亡模式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威胁正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当人们进入老年的时候,这种威胁更加直接明显。逐步富裕起来的生活和精神文明、健康教育的滞后导致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发病率因此逐年上升。在此期间,李纪尧、伍法同、许可、胡晓敏、王烨菁、李亚萍等许多研究者对中年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老年人、医务人员、中学生、机关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的一些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查和分析。毛游森、胡晓敏、郭晋武、胡迎芬、邢小燕、覃玉、王梅等人针对不同疾病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关系,开展了对高血压、脑卒中、消化性溃疡、妇女骨密度、糖尿病、胃癌等一系列疾病的研究。这些对特定人群、特定疾病与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应当说有许多重要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多数具有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因为这些研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医学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而较少使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观点,也较少从医学社会学的视角观察问题,有关

社会阶层与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文献目前尚不多见。

对现阶段城市社会不同阶层健康生活方式查阅分析发现:对调查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能定期检查身体的增加了,更多的人享有了更加自由的带薪休假,过量饮酒行为减少,有更加主动对饮食进行控制的意识。但是还无法了解究竟是经济因素还是文化因素或者是职业因素在决定健康相关行为的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即便如此我认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为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也增加了实现这些选择的可能性。例如有一些行为可能与人的社会阶层关系不明显,比如说饮酒的行为。因为喜好饮酒的行为原因复杂,一般认为受遗传因素、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及心理因素影响较大,与人的社会属性关系并不明显。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各个社会阶层都普遍存在或很不普遍的健康相关行为,有可跨阶层传播的特性。吸烟也好,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也好,更清楚地了解合理科学饮食结构的内容也好,都是可以在各个社会阶层广泛实现的。目前可能在某一阶层成为主流的一种健康行为的选择,可能很快成为城市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选择。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都还将继续下去。如果我们把这项研究放在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而且还要继续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必要性。首先,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社会中的许多人都变得更加富裕,都面临对生活机会不断增加的选择,是选择健康生活

方式或是相反。有论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用苦行僧一般的方式生活几十年来换取生命中最后几年老而无用的生命是否值得?无论这样的观点如何错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是城市人群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其次是富裕生活导致了许多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引致的慢性病已成为城市人群中主要死因。无论是流行病学、预防医学还是医学社会学都应当适应疾病谱的这种变化,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影响。再次是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出现,丰富了这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社会阶层与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应当是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之后医学社会学及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研究除了在理论验证社会阶层与健康生活方式存在的联系之外,在实践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国外,人们通常将良好的健康与国家的活力联系起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民体质的强健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一个病怏怏的国度,无论其文明多么灿烂华丽,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最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康生活方式还代表着逐渐形成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赢得生意场和战场胜利的必要条件;健康生活方式还体现着个体的活力,因为良好的健康是避免疾病、减少早死、能在工作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手段,健康生活方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来预测人群是否具有向上层社会流动可能。在希望不断扩大中间阶层的现代社会,应当能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跨越阶层传播的特点,帮助社会造就更大更稳定的中间阶层。还是需要通过更广泛的调查,证实社会阶层与健

康生活方式存在的一些关系以得出两者之间关系更加科学的结论;还可以通过对目前城市社会不同阶层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描述,根据生活方式体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原理检验理论界对社会阶层现状分析的结果。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2005年第2期N o.2,2005 学 术 探 索 A cademic E xploration 2005年4月 Apr.,2005  收稿日期:2005-01-10  作者简介:周 鸿(1967—  ),男,湖南嘉禾人,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周 鸿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阶层形成的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外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本文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这几种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学说,韦伯的市场条件学说,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学说,布迪厄的资本惯习理论和具海根的政治文化学说。关键词:阶层形成;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C912/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5)02-0072-05 社会分层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从古典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韦伯,到现代的布劳?邓肯,再到当代的吉登斯、布迪厄,都对其作了大量的、,使后人难以逾越;就国内而言,近代以来,有关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先后出现了费孝通等一批杰出的学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已往的阶级阶层研究很少涉及阶级阶层的形成,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只有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具海根的《韩国工人》等少数专著。本文试图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和简单评析,以期对阶级阶层形成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说 该学说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曾在《孟德斯鸠第五十六》这篇文章中说过:“‘几千年来地球上一切民族的情况都是这样!!!’在埃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等级;在希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自由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封建主和农奴、行会等级等等。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 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1〕 (P221)恩格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更简明地指出:“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 础。”〔2〕(P632、756)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社会 分工具有两重意义:其一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联系的阶级分工,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 语,讲的是同一件事。”〔3〕(P36)其二是建立在剩余 产品基础上的社会一般分工,形成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和阶级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分工是阶级产生的根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阶级。从阶级产生的角度看,社会分工是原生层面的因素;相对而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则是次级层面的。由此我们认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社会分工为首要的基本出发点。分工导致阶级差异,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阶级关 2 7

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好处矛盾

三、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单一性被打破了,出现了“四个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结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阶级阶层的分化,包括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若干利益群体的形成。 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首先是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变化,从传统的产业工人转变成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以及低收入阶层等四个阶层。其次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变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有的农民成为了企业的工人,有的农民成为了城市打工一族,有的农民成为了私营主或个体劳动者,出现了巨大的分化。最后体现在知识分子的变化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一部分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成为企业家、白领阶层或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了社会的其他阶层,剩余的部分又分化成为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知识分子”、“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从事社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等四个群体。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要数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劳动者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5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262.5万户,注册资本为26571.10亿元【11】。私营企业主,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雇工来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的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欲求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群体独特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所有制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个体户数2353.2万户,个体就业人数为4636.5万人【12】。个体经济成为了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概念使用浅析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概念使用浅析 发布时间:2010-11-15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成员内部出现了分化,认清分化的性质及趋向对我们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防止分化扩大是关键。 关键词:阶级阶层分化社会主义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社会都是阶级阶级社会,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生活。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前“阶级”这个名词是人所共知的概念。“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大搞阶级成分的划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渗入人们的每个生活细胞里。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阶级概念在人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但类似“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的话语依然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里。同时,另一个词“阶层”逐渐在社会学研究中频繁被使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臻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而国际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与考验。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社会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新变化之下的阶级与阶层,如何把社会主义与阶级与阶层的概念有机联系起来,并在此引导下去实践未来呢?

一.阶级的概念 一提到阶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把它和政治以及政治有关的活动联系起来,似乎它就是一个政治范畴,其实不然,严格意义上讲阶级应是一个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经典定义是由列宁阐述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 所谓资产阶级,就是“在所有文明国家里一切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所必须的原料和工具( 机器,工厂) 的独占者”,而所谓无产阶级,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产者。” [2] 马萨诸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查德。沃尔夫说,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紧密相连的。阶级过程就是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阶级并不是象西方经济学者或社会学者所言,按照收入的绝对水平的高低或者权力的高低将社会划分的阶层,它是以是否存在剥削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都会有剩余(生产的多于自己消费的部分),马克思关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谁生产了剩余,谁获得了剩余,首先获得剩余的人将剩余又分配给了谁,分配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内部都有不同的组织阶级过程的方式,剩余的生产者可以是富人或穷人,有权的人或无权的人,男人或女人等等,这取决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剩余的分配也是如此,因

英国社会阶层分类

英国社会阶层的演变(一) 英国的社会阶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和其他的国家(比如美国)不同的是,英国的阶层除了钱以外,还和口音、所用词汇,礼仪,服饰类型,以及品味有关。 一般用级别符号代表相应的阶层,比如20世纪的时候,A\B\C1\C2\D\E; 21世纪12345678。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ritain has clearly changed with the centuri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dequately discuss the topic in a single article. However, there are specific class names, castes, and categories that are helpful to define. General Social Castes Some basic categories covering most of the population of Britain around the 17th century and arguably well before and after are as follows: British Caste社会地位Characteristics Cottagers佃农and labourers劳工were a step below husbandmen in that they had to work for others for wages. May also include villein农奴佃农Lowest order of the working castes; perhaps vagabonds流浪者, drifters流浪者, criminals or other outcasts放逐者would be lower. Husbandman农夫;百姓tradesman手艺人or farmer who either rented a home or held very little land. Some sources suggest the landholdings占有土地of a husbandman were about 30 acres. Yeoman小地主The yeoman class generally included small farmers who held a reasonable amount of land and were able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neighboring lords庄园主et cetera. They played a military role as longbowmen长弓兵(红制服高头盔)帝国时代游戏, et cetera. Gentry贵族们 /Gentleman缙绅绅士The gentry class generally held enough assets资产to live on rents without working. If they worked it was in law, as priests神父;教士, in politics, or in various other pursuits. The term Esquire绅士was used for gentry who were not knighted骑士,武士;爵士. Sometimes Merchant citizens are placed between

社会阶层的划分

社会阶层的划分 所谓中产阶级,总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这一提法的动机是什么;其次,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再次,除了中产阶级之外,还有哪些阶级。 人类社会,应该按阶级划分,还是按阶层划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我个人感觉,阶级之间过于割裂,而阶层之间似乎联系的更紧密一些,更符合人性。同是天涯沦落人,人与人之间,何必搞得那么对立,非要弄得你死我活、鱼死网破不可。大爱无疆,慈悲为怀,所谓阶级之间的争斗,应该会一去不复返了。发展、和谐和以人为本才是真谛,才是永恒。 人生而平等只是人权概念上的平等,受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在经济处境和政治处境上都有所体现。人的社会地位应该由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构成,经济地位根据经济状况划分,政治地位根据话语权划分。 经济地位重于政治地位,因为要生存,首先得填饱肚子。当一地位较高时,就会在意另一地位的提升问题,即有钱就会谋权,有权也会想钱,所以二者要相互适应,否则会生乱子。 经济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财产的享有程度,可划分为超富阶层、富裕阶层、充足阶层、贫穷阶层和贫困阶层五个等级。 1、超富阶层:实现了经济自由; 2、富裕阶层:有能力拥有和消费奢侈品,生活品质较为高级; 3、充足阶层:有能力拥有全部的生活必需品,生活无忧; 4、贫穷阶层:可拥有部分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存在困难,但尚可做到衣食无忧; 5、贫困阶层:没有或极少拥有生活必需品,经常缺衣少食,食不果腹。

政治地位反映的是对社会决策的影响程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地位,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利,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政治权利的大小,可以用话语权的份量来衡量。政治权利具有专属性,只能本人(或机构)行使,其他人(或机构)无权干预。 社会决策包括很多方面,有行政上的、技术上的、经济上的、行业上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在若干方面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只是程度不同。按话语权从大到小,可有如下划分: 1、按国家机构等级划分:中央、省部、市县、乡镇、…; 2、按单位行政职位划分:高层正副职、中层正副职、下层正副职、一般职工; 3、按专业技术等级划分: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一般技术人员。 要想综合各个方面,给政治地位划分出合理的层次,实属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所谓政治,其实就是影响社会决策的行为,政治地位则预示着行为的份量,地位越高,分量越重,影响越大。政治存在于各个层面,任何社会形态都自己的政治体系,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单位还是家庭,政治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从民主的观念出发,无论职位高低,政治权利应该是平等的,所具有的政治地位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各社会中的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角色的不同,代表的份量不尽相同,国家代表一国之民,高层比低层代表更多人的利益,高级职称预示着比低级职称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代表更多的可信成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地位是应该有所差异的。 如果非要给政治地位划分出一个层次的话,可分为无话语权、有话语权和最终话语权三个等级。任何决定,即使经过投票表决,也需要最终拍板,一锤定音,如果最终话语权人持反对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如果有的话)。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经济前提 第一、生产的发展导致剩余产。 第二、社会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现线、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阶级的产生主要经过两条途径:一是民族内部产法由可能,是民族、部落战争中的战得变为奴隶。 阶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实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中,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已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時,是一些经济集团。阶级是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阶级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深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总合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当然,不同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

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那些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的阶级结构。 自阶级产生后,人类社会就由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无阶级结构转变为以阶级划分为纽带的阶级结构。社会的阶级结构是可以分为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就是每一社会形态中的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基本阶级以外的阶级则属于非基本阶级。阶层有两种所指: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差异而区分的不同层次;二是指根据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划分的特殊的社会群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社会阶层分类及特征

社会阶层分类及特征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编辑] 什么是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级”、“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划分,类似的还有“社会阶级”,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 在很多历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阶级”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与权利,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对于阶级的大部分学说,都是建立在认为社会存在着分裂和对立的集团,并且集团之间的对立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中。 共产主义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如最早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过度低下,不具备出现阶级的根本因素。一般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它将必然消亡于另一个生产力极端发达的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最早的阶级出现在奴隶制时期——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最经典的定义来自列宁[1]:“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吉尔伯特(Jilbert)和卡尔(Kahl)将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3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权力、阶层意识和流动性。

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基本状况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是确定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确定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学说。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阶层结构状况是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 ?研究社会分层,是调查认识基本国情的重要方面。这不是我们国家才有的,一般现代国家都具备这一职能。作为一个执政党,作为一个国家政府,一定要了解本国家的阶层结构状况。(二)深化改革的需要 ?1、改革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的发展已进入社会转型阶段。由经济体制向社会制度及社会生活层面逐步延伸和展开。?战略提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改革攻坚的两大目标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事,它涉及利益的全面调整。 3、我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宏观政策决定社会中的基本利益格局。 ?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形成机制发生重要变化。 ?在此社会转型阶段,利益冲突加大而且显形化,各种社会矛盾已经随着我国改革深入不断显露出来。 ?改革的社会动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弱化。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直接后果就是农民、产业工人逐渐成为受益相对较少的阶层。 ?0————0.3———0.4———0.6———1 ?平均合理拉大不稳定 ?基尼系数2002年 ?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瑞典 0.414 0.41 0.25 0.36 0.33 0.25 ?2007年我国人均GDP2550美元。 ?据学者计算由于2007年的宏观走势过热,使得标志着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将由2006年的0.47攀升至0.48。 ?城乡收入的不平衡,农民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世界上衡量城乡收入平衡的标准大体上是1.7 :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分析 前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就指出:中国革命三十年而成效甚小,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革命运动是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只有分清了敌人和朋友才能有走对路、一定成功的把握。建设当代中国(“当代”的界定采用史学界观点,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要分清敌人和朋友就必须对当代中国所存在的阶级与阶层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出二者关系,做好经验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阶级,阶层,利益关系,支配关系,社会地位关系 一、当代中国存在的阶级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生产不足为基础,又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即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阶级的灭亡就不可避免。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已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阶级性、人数、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正如上文提到,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些阶级在当代中国已基本消失。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存在四大阶级: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农民阶级、私营企业主阶级、个体工商业者阶级和普通劳动者阶级。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作为一个积极,并未将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据为己有,并不存在对其他阶级的剥削问题。目前在部分地方领域农民对自己的剩余劳动还不享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从集体所有制经济来看我国社会不仅存在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而且还存在着农民阶级。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它并没有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未造成较大的贫富差距。个体工商业者在个体经济中既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人又是私有生产资料的所有人,这个阶级对活跃城乡经济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普通劳动者阶级包含广泛,也是由无产阶级演化而来,虽阶级内部阶层分化程度严重,但经济地位属性没有改变,今天的分化也意味着将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前几个阶级融合,即阶级的消灭。 二、当代中国存在的阶层 依据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划分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各阶级的阶层构成。工人阶级,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雇佣工人、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官员、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资产者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有剥削行为的官员、有剥削行为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者、有剥削行为的雇佣关机和技术人员、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中间阶层则主要指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劳动,既不剥削他人又不受剥削的社会群体,包括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和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 三、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我们虽无法把当前中国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为阶级阶层关系的表现或反映,但是却不能不正视阶级阶层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在划分当代中国各大阶级的阶层时依据各个阶级阶层在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占有和获取上的表现,认为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益、支配和身份(社会地位)三个层面,即利益关系、支配关系、社会地位关系。 利益关系是指各个阶层在资源配置上产生的零和对立、竞争、互利等三类关系。利益关系是阶级阶层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利益博弈是当今中国阶层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从马克思系列的著作中我们能明确了解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层是阶级的一部分。而马克思首先

04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四、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1.社会分化的含义。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社会分化具有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化的特征。其类型有: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等。 社会分化是具行社会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有的基于人们的自然特征,有的则以社会因素为基础。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实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①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仅仅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本质是剥削。②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③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引发社会革命。⑤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这也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分层 1.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的含义。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社会学之社会阶层的两大划分方法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传统理论 1.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分别是: 一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传统理论, 二是以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冲突的方面,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的强调社会协调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内容: 1.阶级的含义:划分阶级的标准化是经济地位,特别是生 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首先,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其 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 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 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 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的可能性。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最终随着私有制的铲除消亡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存在于阶级内部, 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总结:资本的私人占有以及以此为核心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

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相对平等。 新形势下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3.西方的社会学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阶级是指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 声誉地位是指社会评价的高低 权力地位就是是否拥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 2.帕累托的精英理论: 存在精英人物,精英人物可以跌落到下层,下层也可以奋斗到上层。不稳定性。理论图:执政层高于非执政层才能保持,否则非执政层就会上升为执政者。 与前者的区别 精英理论借鉴:社会流动研究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关于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提出其特定的社会内容,有借鉴意义。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 苏平 阶级和阶层问题,历来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我们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会顺利发展;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走弯路,使革命、建设和改革出现挫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怎样看待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怎样看待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研究,要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上来。 建国以来阶级阶层的三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阶级和阶层也相应地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概括地说: 第一次变化,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我国在解放前存在五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又分为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和地主阶级。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改革,由于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这样,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就存在着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次变化,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我们党领导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样,我国社会就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由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说,只有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 第三次变化,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决定了阶级和阶层也日益多样化。从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之中发展出许多新的阶层,如民营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层、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阶层、自由职业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农民打工者阶层,等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目前尚没有完全定型,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我国工人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赖以存在的坚实的阶级基础。建国以来,工人阶级队伍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其构成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般来说,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之中,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其二,大多分布在新兴产业以及用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之中,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产业工人的构成变化。应当明确,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整

(2002)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文/李春玲 1978年以来实施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体制转轨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本文基于广东深圳、安徽合肥、湖北汉川和贵州镇宁等4个县市的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进行描述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基于国际学术界对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普遍特征的研究结论,也基于国内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的认识,经过近三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大社会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此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2%。 2、经理人员阶层。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在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5%。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则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5%。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新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不仅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也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同时,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原有基本阶级、阶层发生明显的分化,当今社会阶层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正确处理这些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相互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和谐。所以,深入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研究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阶级阶层分析法阶级阶层结构改革开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极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经济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发生分化重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 研究分析社会阶级阶层的目的,是要正确认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正确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稳

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分析,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向上流动、升迁的机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正确处理这些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相互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和谐。所以,深入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研究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阶级、阶层概念 1、社会阶级、阶层的概念 (1)阶级概念 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两个阶级。①阶级概念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决定了物质生产的全过程,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2)阶层概念 社会阶层是“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种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不同于社会阶级,它的测量标准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因素,还有其它各种社会因素”。阶层是由于收入水平、职业种类、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声望等社会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社会团体。阶层有两种基本类型,一①列宁. 伟大的创举[M]. 列宁选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作者:李毅 第一节中国社会分层:一幅条理分明、一以贯之的全景 图画 简而言之,观察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分层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定性地直接观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2-1描述了晚清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3-1描述了1959-1979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图示8-1描述了2005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 图示8-1 李毅模式:中国社会分层 2005

注:1. 干部与准干部2. 资产阶级

与图示3-1相比,图示8-1显示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分层发生了三个巨大变化。第一,三分之一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而且农民工的人数几乎等同于城市工人的数目。第二,由于1997年以后国企工人的迅速减少,城市非国有工人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国企工人。第三,中国资产阶级正在迅速发展。 第二种办法,是按时间顺序观察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定量变化。如果把图3-3、图 4-3、图5-3、图6-3 合而为一,就得到图8-1 。正如在前面各章所述,图8-1有几处明显的缺陷。例如,从1958到1978年没有农民工的统计数据;私营企业主的数量明显低估了;1300多万(现应有2500多万)在人才市场的准干部没有被归入干部,却被错误地归入私营企业主和城市非国有工人。对图8-1的修正有待今后的研究,有待于社会统计学家把这张图做得更为精确。但是,这些小的修正决不会改变图8-1的基本形状。 图示3-1、图示8-1和图8-1展示了一幅一以贯之的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全景图景。以下七节解释这幅全景图画。

第二节中国农民阶级的消亡 2003年,中国有农民三亿一千二百万,还不包括一亿七千六百万农民工。[1]尽管农民的绝对人口正在逐步减少,农民仍然占有中国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农业劳动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以中国农民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耕种中国的土地只需要当前农民数量的 1/4左右,因而超过一半的农民实际上是剩余劳动力。 有关中国农民阶级的研究数量庞大。如前所述,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1;在经济上,农民阶级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官方统计中,农民也包括农民工(见图示8-1和图8-1);而农民工的收入数倍于在家种地的农民;考虑到这个因素,不是农民工的在家种地的农民的实际收入同城市居民相比还要低得多。情况严峻。 一方面,1949年以后中国农民的预期寿命和整体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是第三世界的脱贫模范。[2]另一方面,今天三分之一的中国农民仍然生活在联合国的最低贫困线之下,即每天一美元以下。根据联合国《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3],中国生活在每天一美元以下的人口从1990年的33%减少到2000年的16%,这意味着一亿五千万人,即12%中国人口在90年代脱离了贫困。这与全球的趋势正相反,除了中国,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同期增加了28%[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