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一改常规,给我们上了一

节不一样的语文课。

如同以前一样,我们那一天上古诗词欣赏,照

例老师都会请同学朗读诗词,但这一次老师却说:有哪位同学会说广州话?我想请一位同学用广州

话来读一下这首诗。

顿时,教室一下子热开了锅,同学们有的激动

万分,有的在互相讨论,研究老师究竟有何用意。起初同学们还有些害羞,不敢读,但在老师的鼓

励下,还是有人举手了。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看了一下那首诗,默默在

心中读了一下,便用广州话深情朗诵了出来: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同学们先是因为

觉得新鲜,不习惯,发出了些嬉笑声,但不久后

就被朗诵同学使用粤语朗读的独特韵味吸引。当

同学读完后,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她的用意:据说广州

话是一种古语,古人很有可能是用这种语言讲话的。因此我想叫同学用广州话读一读,看看是不

是比普通话更押韵。同学们仔细回顾了刚才的朗

读,发现果然如此。

正当同学们惊叹广州话的神奇时,一位来自汕头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我想用潮汕话来读一下。老师点了点头,那位同学便站了起来,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潮汕话朗诵作文教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大家纷纷一边笑一边听他的朗诵。细心的同学发现,潮汕语似乎比普通话与广州话更加押韵,原来潮汕语也是古语的一种。

原本是诗歌赏析的语文课一下变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现。老师说: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不同的语言读相同的一篇诗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这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其实,广州在前几年为了能普及普通话,提高市民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在学校里,老师上课与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用普通话。这一规定实施后,从学生一代开始,广州人说普通话的水平日渐提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广州人慢慢不会说广州话了。

广州作为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自己独具一家的岭南文化,其中粤语就是其代表之一。但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学生们都讲普通话,很少讲广州话,这对广州话的发展是极其

不利的。普及普通话是应该的,但在此同时,也应保护好广州话。因为岭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广州话就是保护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这才能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弘扬中华文化应该是在主体文化与各种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共存,而非仅仅发扬主体而排斥或同化地域文化。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问题

文化发展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徽风皖韵,源远流长,革故鼎新,潮起江淮。安徽,这片底蕴深厚而生机勃勃的土地,拥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安徽山川与文脉齐秀,地灵与人杰竞辉:道家学说、建安文学、徽剧、黄梅戏、花鼓灯等艺术瑰宝具有特殊的风貌和意蕴,需要我们予以重视。整体而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文化部门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思想,用好市场的力量,创新思想,管放结合,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做好依法行政,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具体来说: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从政府管文化转向政府办文化,健全完善相应的文化体制机制,做到管理上的有法可依,同时要健全正确舆论导线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平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鼓励非公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出更多文化精品.作为安徽来说,要提炼文化精华,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提升老百姓的参与度,激发群众文艺热情。比如湖南卫视《偶像来了》其中有一期安徽的节目,就很好的宣传了安徽呈坎

的饮食风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直接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统筹建设,促进基本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惠民项目的建设,探索流动文化服务方式,建设数字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农民文化乐园”“文化惠民消费季”“送戏进万村”“书香安徽全民阅读”等文化品牌的策划、打造、传播,但是建设一定要与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使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要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4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引导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工程。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人才,基数和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去开拓市场,交流学习。

非遗文化的保护策略

艺术设计学本科1班李欣怡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无论是口述文学及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礼仪节庆等,无不与个体或群体的人的活动(包括展示、表演和传承)紧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断加剧。在这其中,一个突出现象表现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在前些年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这一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这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命名工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证仪式;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于2007年6月6日“文化遗产日”举行首次“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全国1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66个民间艺术家获得称号;各省市区也陆续开展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命名工作;各地政府、社会团体还积极研究和探索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如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生态博物馆、以乡镇、村落、社区为单位开展传承活动等等;不少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给传承人创造条件,提供经费、场地、带徒等支持,为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教育机构开展普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容等等;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相关立法。目前正在起草中的法律草案初步确立两个重要制度,即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

探索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探索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推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着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侗族大歌”这个已有的品牌,向世界展示贵州各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以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49个民族中世居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在全国排位第三。全年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较大的民族节日就有100多个。可以说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

强贵州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推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多措并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积极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大力促进民族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覆盖步伐,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逐步建立健全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机构,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等等。并制定出台了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保障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伪民俗现象。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张冠李戴,走入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误区。这种情况在民族服饰、音乐、歌舞的展示中表现最为突出。如“‘跳竹竿’,本是海南黎族劳作后一种放松的形式,可现在在许多地方的民俗旅游中,黎族人跳,瑶族人跳,还有苗族、侗族、土家族也跳,似乎‘跳竹竽’成了所有少数民族的民俗。再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 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167-02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全球化,地球上过去那些相对边远和冷落的少数族群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获得人们更多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遗产,它以人为载体,以传人为主体,是以动态、记忆、技艺为核心的文化遗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遗产,它的传承主体是我们广大的农民。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但是,当人们意识到要保护这些“缤纷的色彩”的时候,实际上多样化的文化就已经面临着危机了。我们的所有古老的传统包括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被保护和提倡终将会消亡。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以下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几点看法。 一、从民间文化到非物质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就已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确定了国家保护试点项目40个,并于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法》。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28 日正式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的“非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法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少,如何保护并去传承它们是当今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政府部门、社会公民都应当用自己可行的方法去保护它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一些国家极力在全世界推销其思想文化,在文化上推行“单边主义”,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意识到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国外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在这里面起一个主导作用,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保护程度的高低。很多学校不大注重学生传统道德品质,民族意识的培养。相反外来文化在中国社会流传开来,现在的学生流行的是过洋节日,对国外的东西十分推崇。当然,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希望他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要忘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民族风俗,不要忘记保护我们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且兼具人文价值与资源价值;公法保护有利于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而私法保护则有利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应秉承人文价值至上的原则,以公法保护为主,同时兼顾资源价值,以私法保护为辅,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这是法律所能提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力量。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主要是采行政保护模式,如《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云南、贵州、福建、广西等省颁布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向全国人大递交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建议稿(2004年全国人大将法律草案的名称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是公法模式,但在2007年重新提交给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增加了私权保护的内容。在《草案》总则部分,其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袁崇方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 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可分的。随着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地区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认为:在旅游经济中,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做商品来买卖。舞台化是商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关键词:开发中保护、原始性、追求本真 一、旅游发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旅游商品化,基于一种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趋势的潮流之一,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随之出现,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的出结论。例如我家乡所在地 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人和来自木里的少数藏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阿夏走婚制)。自开发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包括我们国内的、国外的游客。使得泸沽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大量增收,使得湖畔地区的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泸沽湖和永宁地区的收入差距就拉开了。泸沽湖湖畔居民的收入是永宁地区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来自宁蒗旅游局统计的的数据)。然而泸沽湖吸引力不仅是那碧波荡漾的泸沽湖湖水,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婚姻制度。【1】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独特就在这里,许多人怀着好奇的欲望来到云南的泸沽湖看看这个特殊的民族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由于导游及商家的吹捧使得泸沽湖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随着导游的大肆肆无忌惮的乱宣传,以及一些商家的利益欲做了夸大其词,以及一些列类的宣传,对泸沽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弘扬

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弘扬 民俗是民间的、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民俗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与财富.传统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存活于广大民众之中,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释:“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很多东西逐渐消逝,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俗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善待每一个民俗节日,如何让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民俗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保护项目的同时,应多让公众参与才是最好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方式。不仅可以继续传承发展,而且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营养。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载体,开展民俗活动应多考虑群众的参与,就是使其在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最大限度受惠于民,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好处,从而达到人们主动、积极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效果。这就要举办活动的有关单位能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和生活节奏出发,多创新丰富民俗活动的形式,让传统的民俗活动真正“活”起来.因此,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扶持、指导,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 老百姓自己有自己的一整套程序,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原生态民俗活动,传统民俗文化之美,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实践、探索,一代代认同、确定之后沉淀而来,许多民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而“暴发户”式的心态和审美,更重视物质表象,缺乏精神沉淀和文化风度。要真正保护这些文化生态,最需要依靠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回归老百姓原本的生活状态,回归民俗原有的生活环境,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摘要: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更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组织、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政府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政府,人民都倾尽全力,但是要搞好这项工程,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是最重要的。 首先: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①。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各

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然后: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 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它。 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如今也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 三、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支柱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 问卷 调查问卷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问卷调查 1.您以前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 A精通B较多C一般D很少E几乎不了解 2.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 A电视B网络C其他书刊D学校教材E老师及长辈F朋友G其他 3.您对下列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包括刺绣等湖南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种特色菜系)C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D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 5.您的家人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B不制止,中立C反对 5.您支持发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运动吗? A支持并且愿意参与B支持但不愿参与C无所谓D不是很赞同E极力反对

6.您认为有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B文化大革命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10.您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形式怎么看? A无所谓B应该对最重要的进行保存C尽可能的保存 D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E其他 11.您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A在社会上广泛传播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E民间流传即可 12、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D无所谓,不怎么关心。 13、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

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的宣传了一些商业性浓的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D不知道,不在意 14、您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有什么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 B反对,通过不断渗透,来影响国人,商业目的很浓。 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D不了解,没什么看法 15、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有何建议和看法

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

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袁崇方.20081640410 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可分的。随着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地区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认为:在旅游经济中,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做商品来买卖。舞台化是商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旅游发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旅游商品化,基于一种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趋势的潮流之一,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随之出现,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的出结论。例如我家乡所在地 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人和来自木里的少数藏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阿夏走婚制)泸沽湖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泸沽湖水质为国家二级水质。自开发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包括我们国内的、国外的游客。使得泸沽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大量增收,使得湖畔地区的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泸沽湖和永宁地区的收入差距就拉开了。泸沽湖湖畔居民的收入是永宁地区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来自宁蒗旅游局统计的的数据)。然而泸沽湖吸引力不仅是那碧波荡漾的泸沽湖湖水,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婚姻制度。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独特就在这里,许多人怀着好奇的欲望来到云南的泸沽湖看看这个特殊的民族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由于导游及商家的吹捧使得泸沽湖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随着导游的大肆肆无忌惮的乱宣传,以及一些商家的利益欲做了夸大其词,以及一些列类的宣传,对泸沽湖地区的民俗保护,以及当地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导游把泸沽湖摩梭走婚制带上了公众舞台,民族文化商品化,舞台化,大肆鼓动游客参与一些不健康的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另类活动。就好像在泸沽湖的走婚制变成了免费的嫖娼。这大大的侮辱了摩梭文化,摩梭女性。至今许多人听说我是来自丽江宁蒗的,就问你们的泸沽湖是不是很开放,可以和许多摩梭姑娘睡觉。我听了真的很无言,也很生气。我觉得这是泸沽湖发展旅游的悲哀。导游素质如此的低劣所造成的。有些民族的东西是不因该拿出来放在公众视野中的,民俗它具有神秘性、隐蔽性。我觉得在泸沽湖民俗文化负面传播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当地泸沽湖的摩梭姑娘:杨二车拉姆,因为她走出云南大山后开始大肆鼓吹他们民族的婚姻,如杨二车拉姆写的类似自传的《走回女儿国》一书中就很无知的把摩梭母系氏族阿夏走婚制度赤裸裸的写了出来,销量还很好。她是无知的,虽然她的宣传使跟多的人了解泸沽湖,来泸沽湖旅游,但她没考虑到正是她的大肆鼓吹导致了摩梭走婚制的负面宣传效应。 另一个方面:就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民俗逐渐消失。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卢浮魅影 人类繁衍至今,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它们的每一份都是我们的瑰宝,见证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变迁。在文明的演变中由于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国有著名的故宫,在西方,在法国也有闻名世界的卢浮宫! 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拥有的艺术收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 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卢浮宫共分6个部分: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绘画馆、雕塑馆和装饰艺术馆。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数千件珍品:首先是古代艺术品,包括古埃及、近东和中东的古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诞生于公元七世纪的伊斯兰艺术;最后是西方艺术,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包括雕塑、绘画、工艺品、印刻、素描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了,它们分别是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 一直到现在,卢浮宫依然是我们旅游的好去处,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去参观旅游。像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好好保护与发展,但并不是每一处文化遗址都能得到像卢浮宫那样好的保护与发展的,在现代文化的大潮下,古老的文化遗产渐渐地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对于古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我们要发展要进步,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文化也要传承下去,没有文化底蕴的文明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只能在历史的河流中漂浮迷失,我们不能舍文化而取科技,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首先在态度上要重视起来,在态度上我们要认真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面对这件事我们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如果我们人人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那我们的文化一定能传承下去。我们的很多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对与这些文化建筑我们首先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而去破坏它,我们自己要自觉保护它们,同时政府也应该组织专家,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去保护维修这些建筑雕塑等文物。科技不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阻力而应该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助力,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复原祖先们的生活,复原那些缺陷的艺术品,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来保护那些文化遗产免受或者减缓时间对它们的破坏。 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之一。只有我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到收益,人们自然会好好保护了,但开发可以,我们不能过度开发,一切应以保持原貌为佳,过度开发会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失去文化的内涵,甚至逐渐被破坏掉。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尽力保留它们的历史文化气息,过多的商业气息会破坏长久形成的文化氛围,让那些文化遗产失去历史的韵味。所以我们开发要把握个度,不要开发过度了!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我们要从娃娃抓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完全不了解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文化,那如何能形成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教育。我们应该在教育阶段就灌输历史文化的重要性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不能让历史文化一代代地消失遗忘! 当然,也要提高国民素质,不让那些野蛮破坏文化遗址的事情发生,让我们文明地对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