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锋面气旋的判读

锋面气旋的判读

锋面气旋的判读
锋面气旋的判读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0001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可以说这节课在七年级上是最难的几节课之一,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关于地形图的分析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地理思维养成的的重要基础,同时,等高线还是一个难点,等高线知识也是后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在以后地形图的判读中都会用到它,对等高线的理解还有助于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知识,对以后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要想学好地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图”,当然读图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培养。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走出自己家乡的机会很少,很难形成空间、立体的概念和野外活动的经验,缺乏对山谷、山脊、鞍部等地形、地貌的概念。要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将平面的转化为立体的,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心中有图,这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三、说教学目标: 1. 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 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 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 位。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并使学 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加自信;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海拔高度的计算,理解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 度陡缓的关 系;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锋面气旋的判读》教案

《锋面气旋的判读》教案 大家好,我的微课是复习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的判读》,锋面气旋是常见的天气系统,是学生理解起来较难的问题,很多同学不能准确判读锋面气旋中的相关天气信息。通过学生反映的问题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1)冷暖锋判读不准;(2)出现降水的位置把握不准。现在请大家看这一题:读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1-2题。给出的两幅图分别是南北半球的封面气旋示意图。这一题给出的信息只有等压线,我们如何从图中来获取这些天气信息呢? 例题:读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完成1—2题。 1.OP、OQ处的锋面分别是() A.冷峰、暖峰 B.冷锋、冷峰 C.暖锋、冷锋 D.暖峰、暖峰 2.图中各点最有可能形成降水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看到这类型题目有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般情况下按照几个步骤来做。确定锋面的位置;确定气流的方向;确定封面的性质;确定雨区位置。现在我们按照这几个步骤来判读封面气旋。 1.确定锋面位置:在低气压中(气旋),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低压槽则是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所以可以判别这几条线的位置就是封面的位置。 2.确定气流方向:看到南半球的这幅图,可根据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偏南风,同样可以确定北半球这幅图偏

北风。当然,南半球气流方向是呈顺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流方向呈逆时针辐合。 3.确定锋面性质:根据冷暖气流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读。看到这幅图,这里气流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应该为冷气流,在这里冷气团起主导地位推着暖气团移动,所以这里形成冷锋。相反,右侧这边形成暖风。北半球这幅图,这里偏北风,气流也是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所以这里封面也是冷锋。所以第1题选B。 4.确定雨区位置:我们可以根据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来判读。处在冷锋锋前,无降雨;处处在暖风锋后,无降雨;处在冷锋锋后,有降雨;处在暖锋锋前,有降雨。所以第2题选D。 其实做这样的题我们还有些小技巧:请大家看一下,我们以气压中心为界,冷锋是不是都在左侧,而暖锋都在右侧。以锋面为界,降雨区都在纬度较高的一侧。所以在看到这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以气压中心为界,冷锋在左侧,暖锋在右侧。降雨区分布在冷气团一侧。 现在我们来归纳下封面气旋的判读步骤: 1.确定封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附近。高压和高压脊附近为晴天,无锋面。 2.确定气流方向:气旋旋转方向南(半球)顺北(半球)逆。 3.确定锋面性质:以封面为界分别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然后根据气旋的旋转来判别冷、暖锋。 4.确定雨区位置:降雨主要出现在冷气团一侧,暖锋主要在锋前,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丰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这也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中等高线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了较系统的基础地理知识为以后学习地形,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简略,可塑性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概念多、难度大、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未接触的,这样安排有利于把问题充分解决。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思维、参与、当堂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2、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底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态。 (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三图,学生绘制等高线。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植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五种山地形态的关系。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易混淆。 5、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二、说教法选用 1、“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原图上增加水深200米的某处,结合学生已学的数学有理数知识,讲解负海拔。这样就弥补了教材对海拔不完整的交代,又呼应了等深线概念。最后提问:为什么西藏人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4000多米,而我们却说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为8844.43米?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也体现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等高线。绘完等高线后重叠成山地模型。用小刀削出一个断崖(经过两个断面,两个断面就是两条等高线),再绘制一张有陡崖

[全]高中地理(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冷锋、暖锋)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冷锋、暖锋)考点详解 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由五个组成部分:低气压中心、冷气团、冷锋、暖气团、暖锋。以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为例,它的组成、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组成部分:中间为低气压中心,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并且向低压中心“辐合”。 ③降水分布:主要分布在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另外在冷锋的锋前也会有少量降水。 怎样判断锋前、锋后呢?顺着冷锋或暖锋移动的方向(逆时针),在移动方向前面的是“锋前”,在后面的是“锋后”。

图1 锋面气旋示意图 例题 今天讲解的是【2016年北京卷】第3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与天气。

图2 例题 答案:A 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天气系统。我国的东北(Q处)为锋面气旋,西南地区的P处为气旋(低气压中心),东海为反气旋(高气压中心)。 (2)分析锋面气旋的组成。Q处的锋面气旋,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因此北京此时受冷气团控制,位于冷锋的锋后,冷锋将继续向东移动。

(3)分析北京的天气。北京被冷气团控制,本应该天气晴朗,但由于其位于冷锋的锋后,受到冷锋的影响(按照冷锋的移动路线,冷锋实际上刚刚经过北京),因此会出现大风,扬起近地面的干燥沙尘,使得空气污染加重。 (4)判断其他各地的天气。①东海海域受到高气压的控制,天气晴朗,风浪较小;②Q第位于冷风的东侧,由于冷锋由西向东运动,因此正好位于冷锋的锋前,可能会出现降水;③Q处的气压比P处更低,且附近的等压线更多更密集,因此Q处的低气压强度更强。 总结 冷锋、暖锋的区别 冷气团较“重”,暖气团较“轻”,因此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在下方,暖气团往往被抬升到上空。 冷锋,即冷气团的势力强大,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暖气团被迫抬升。①冷锋过境时,会带来短时间高强度的大风、降温、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锋前降水较少;②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因此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即暖气团的势力强大,主动向冷气团靠近,冷气团被迫后退。①暖锋过境时,会带来连续性的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③暖锋过境后,由暖气团控制,因此气压降低,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转晴。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锋面气旋及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锋面气旋及其判读 一、典题示例 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气旋往往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 (1)如图中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判断理由是什么? (2)锋面气旋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如图中甲地目前在__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从图中可以看出锋面常发育在________附近,即________线附近。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在A、B、C、D 的哪几处? 答案: (1)北半球的近地面情况。判断理由:风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低气旋 (3)暖冷锋 (4)等压线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低压槽(槽)A地吹偏北风,C 地吹偏南风。 (5)A处和D处。 二、归纳总结 锋面气旋的判读(以北半球为例) 锋面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为: (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压在此相遇。 (2)锋面类型的判断: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

的移动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a.确定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锋面的移动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相同。如图中OA、OB两锋面均做逆时针移动。 b.确定冷、暖气团:一般来说,从高纬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来的气团为暖气团。如图中①和③气团为冷气团,②气团为暖气团。 c.确定锋面类型: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锋面类型。如图中锋面OA是由气团①主动向气团②移动而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OB是气团②主动向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 d.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主要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宽。 【特别提醒】 (1)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这是因为反气旋的气流辐散。 (2)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 (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暖气流的前进方向,暖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三、跟踪训练 读“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回答1~2题。 1.OP、OQ处的锋面分别是() A.冷锋、暖锋B.冷锋、冷锋 C.暖锋、冷锋D.暖锋、暖锋 2.图中各点最有可能形成降水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南半球锋面气旋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北半球锋面气旋呈逆时针方向移动。OP为南半球的锋面,气团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故形成冷锋;同理,OQ也为冷锋。 第2题,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 答案:1.B 2.D 在锋面气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读下面“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示意图”,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

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作者: ————————————————————————————————日期:

说 课 稿 课题名称: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教材版本: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 授课教师:昭通市昭阳区第二中学梅志红 2013-11-26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昭通市昭阳区二中 梅志红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昭通市昭阳区二中的梅志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形图的判读》,选择商务星球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随着生活的进步,电子地图的普及,生活中地图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学会读地图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地形图的判读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本课题包括三个内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图的判读内容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讲清楚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什么是等高线;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陡缓;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游戏“画一画”在手上绘制登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内容较抽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包括: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11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能力目标 1.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34,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启思]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35“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 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海拔和不同的地形。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7.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人教版7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姓名科目地理 所用教科 书人教版地理时间 书名 所教年级 所教册次、 七年级 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单元 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主题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借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其次讲述等高线稀疏程度与地形的关系,最后通过幻灯片总结等高线代表的地形部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分为三部分即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绘制方法主要是了解性的内容,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地理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时知识特别抽象,只有借助幻灯片将知识具体化,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且要灵活运用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理部位、坡度情况。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6、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7、教学准备 PPT、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 8.教学过程设计

1、入 同学,上前我来共同来看一首,首是《西林壁》中两句“不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首?? 2、入新 生活:了解等高的制方法 (1)幻灯片演示制的方法。 (2)学生制的方法、律。 (3)等高地形的投影有什么特点。学生 活:坡度 等高稀疏——坡度等高 稠密——坡度陡 生活:等高地形上的各地理部位。 1.山——中心数高 2.山脊——等高凸向数低的地方(利用切法) 3.山谷——等高凸向数高的地方(利用切法) 4.鞍部——两山相低洼的地方。 5.陡崖——几条等高重合。 9、作 1.堂,幻灯片。 2.后作,高效通

2021-2022年高考地理考点精选精练 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 高频考点12 锋面气旋的判读分析

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精选精练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高频考点12 锋面气旋的判读分析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xx年11月29日14时地面天气形势(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2题。1.图中( ) A.①地比②地的气压低 B.①地比③地的风速小 C.②地比④地的云量多 D.③、④两地风向偏南 2.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 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 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该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50 k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4小时后,甲地天气状况的变化是( ) A.气温升高,风速增大B.气温升高,风速减小 C.气温降低,风速减小D.气温降低,风速增大

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天气系统为( ) 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6.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能为( ) A.大风区B.阴雨区 C.高温区D.锋后区 谚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形象道出了天气阴晴、气压、风向之间的影响与联系。下图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一低气压的两条槽线。读图完成7~8题。 7.用上述谚语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趋势,最适用的一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受③、④之间槽线影响,③处将可能出现( ) A.晴暖天气B.台风

C.连绵阴雨D.寒潮 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1 0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对图示区域天气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地的风向为西南风 B.N地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 C.M地为阴雨天气 D.M地为高压中心 10.影响Q地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特征分别是( ) A.暖锋晴朗B.冷锋阴雨 C.气旋阴雨D.反气旋晴朗 下图为某地锋面气旋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此时(双选)( ) A.甲、丙两地多阴雨天气

高考真题考点汇编锋面气旋的判断与绘制

2009--2014年高考真题考点汇编 --锋面气旋的判断与绘制 2014年 【 2014·江苏·5~6】下图是 2014年 4月 30日 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 1~2题。 1.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锋面过境时, M 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 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答案】 1. B 2.C 【解析】 1. 读图可以看出,图中虚线内乙地位于蒙古国境内,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沙源丰富,与其他三地相比,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更强劲,更容易发生沙尘暴,故选 B 。

2. 读图可以看出该锋线位于低气压中心西侧, 形成的是冷锋系统, M 地位于冷锋锋线钱,所以锋面过境时, M 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时气温较低、风力增强、天气转阴,可能出现降水,气压升高,故答案选 C 。 2010年 【 2010·北京·7】 1. 下图是某日 08时和 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单位:百帕。读图, 回答问题。 锋 图 3 50o 45o55 由 08时到 20时,图中 ( A .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 .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 .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 .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答案】 C 【解析】由题图,由 08时到 20时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 ①地的海平面等压线密度增大,表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逐渐增强,选项 A 错误。而②地在 08时左右时,处于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但是在 20时,②地已经位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随着生活的进步,电子地图的普及,生活中地图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学会读地图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地形图的判读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本课题包括三个内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图的判读内容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讲清楚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什么是等高线;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陡缓;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游戏“画一画”在手上绘制登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内容较抽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包括: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陡缓; (2)初步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等高线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并且内容抽象难懂,加之学生空间思维较弱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

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极易混淆。 4、说教材的处理 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等重点,采用“自主学习——展示总结——练习”这样一个过程,讲练结合强化理解和记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难点内容。先利用多媒体把等高线抽象地理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地理事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出判读规律,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学以致用”把知识点和生活结合。采用了对比分析、探究、读图分析、游戏法等多样化、趣味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等深线的内容和等高线相似,简单讲解,以课后思考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加深理解,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课程标准不做要求,所以利用视频简略介绍,不做深入讲解。 结合今后学习的需要补充了负海拔和等高线的特点两个内容,以便于学生对海拔的理解和计算,为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好表现,模仿力强,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认识方法上主要是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法。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主要运用了读图分析、对比分析、问题探究、游戏法。 2、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地理教科书、多媒体辅助手段、地形图模型、地图影像资料等。 四、说学法指导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学法的指导上,先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观察归纳,学生通过思考形成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和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形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能识别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演示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 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 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课本、等高线地形模型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学探究法、模型演示法等 【教学板书】 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图: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判断地势高低:这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来判定。数值大的,地势高; 数值小的地势低。因为等高线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 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差距是相等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相互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 通过指示乙点的海拔,以及思考等高线的数字究竟表示什么,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评价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小试身手”两个读图习题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的应用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部位判别的熟练程度,最后学以致用,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是否能综合、灵活地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导入:第三节我们学 习了地图的判读,地 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学生思考如何将高 低起伏的地表特征表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新 旧知识的联系。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教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学科:地理 学段:高中 授课年级:高一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在具体讲授中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即“三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即“三不讲”。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①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②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简要分析”、“简述”,目的名词为“特点”、“原因及危害”,主题名词为“锋面等天气系统”,限定语为“运用简易天气图”、“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从教材结构上讲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在生活中的体现。教材首先介绍了有关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等;然后根据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主次地位介绍锋面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在此基础上说明冷锋、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程,最后介绍锋面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学习本节时已是10 月中下旬,此时本地可能会出现冷锋天气,如果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对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地形图》说课稿

《地形图》说课稿 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 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 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 我拟订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 过程与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 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 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进行知识的建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这一部分内容看似理论性很强 不容易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所以我在新课的导入和课堂的练习中注意了内容的选择 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 3、课标要求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对于“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这一标准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三个地形部位 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 不然的话 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 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4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鉴于本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这一重点是通过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和用手的形象演示来达到。而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 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来实现的。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 思维活跃 有一定的兴趣 主要是因为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 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 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说教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因此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