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1)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学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大家感觉哪一种文体好学呢?

生:白话文。

师:那同学们知道白话文什么时候普及的吗?

【推进新课】

【板书】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生1:政治方面:尽管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以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后来又积极图谋称帝,资产阶级渴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

生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生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1:在政治上,由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积极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生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在进一步壮大。

生3: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

【教师精讲】

师:(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在政治上一方面袁世凯积极图谋复辟帝制,对内专制独裁,中国民国图有一个空招牌,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有趁中国政局不稳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肆意扩大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启蒙思想也进一步传入中国,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提供了条件,同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上大搞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以上种种现象引起了一批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深刻思考: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建立是因为为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不彻底,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上面的内容就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投影或多媒展示】【板书】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炼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指导思想。

【投影或多媒展示】【板书】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指导思想

生:[阅读、提炼]

生1:时间是1915年9月

生2: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师:为什么把《青年杂志》的创办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呢?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新青年》封面和关于《新青年》的一段介绍】

师:这段材料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主要讲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新青年》的发行量激增,影响非常大。

师:一个杂志的发行量激增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杂志办得好,适合读者的胃口

师:好在什么地方呢?通过材料中介绍的《新青年》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推测出来呢?

生:《新青年》宣传了一些新思想

师:什么新思想?结合教材所述内容回答

生:《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

师:对,这些新思想、新文化深深吸引了当时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象《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层出不穷[投影或多媒体展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图]都受到了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好,现在大家能不能正确回答:为什么把《新青年》的创办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生:因为《新青年》大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并且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师:对,正是因为这一点,《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除了陈独秀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生: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思想?

生: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师:对,这些思想就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

生:北京大学。

师:对,但以前北大被称为“官僚养成所”,为什么现在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呢?

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以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使北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 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宗旨是“兼容并包”,这是什么意思呀?

生:不管什么思想都允许在北大传播。

师:对呀,也就是说新思想、旧思想都可以在北大传播,都可以在北大“兼容”。那蔡元培到底是在提倡新思想,还是在提倡旧思想呢?

生:(思考)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什么思想?

生:封建思想

师:封建旧思想需要“包容”吗?

生:不需要。

师:那什么思想需要“包容”?

生:新思想。

师:所以,蔡元培实际是提倡(停顿)

生:新思想。

师:由于蔡元培先生的锐意改革,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北大畅所欲言,自由宣传自己新思想,他们重点宣传哪些重要思想呢?

【投影或多媒展示】【板书】内容

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材料

【投影或多媒展示材料】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材料。

生:(朗读)

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对当时的国人有什么看法?

生:陈独秀认为国人不关心政治,政治党悟不高。

师:对,陈独秀认为中国人没有党悟是“造成今日危殆之势”的根本原因,想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从改造国民性、提高政治党悟入手,那怎样改造国民性、提高国人的政治觉悟呢?

生:改造国人的思想。

师:不简单,你们和陈独秀想得一样,陈独秀就是主张首先在思想上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下解放出来。为此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后来又正式提出民主科学思想,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陈独秀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也成为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那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生1: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生2: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是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反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师:新文化人士大力宣传的民主思想有什么作用呢?

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觉悟,提高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勇气和决心。

师:那宣传科学有什么作用呢?请看两段材料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材料二:科学这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师: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科学思想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师:材料二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涵义?

生:科学与人权(民主)同等重要。

师:对,那科学思想的宣传具体来讲,有什么作用呢?

生:使他们更加理性思想问题,利于破除封建迷信。

师: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科学的大力宣传有利于打击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使当时的人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问题,避免了盲从和武断,有利于科学意识、民主意识的提高,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同时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理论被引进到中国,也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上我们学习的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新文化运动(前期)

政治:

兴起背景经济:

思想: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思想阵地:

活动基地:

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开始共同学习新文化运动,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思想阵地、活动基地、核心内容等问题,同学们还记得陈独秀等人宣传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生:提高人民政治觉悟,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师:好,那大家想一想,宣传新思想必须让普通民众看得懂,对语言有什么要求?

生:用大众化、平民化的语言。

师:中国传统用什么语言?

生:文言文。

师:文言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难懂吗?

生:难。

师:对,所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又把矛头指向了作为旧文化的“载道工具”的文学及其文体一文言文,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2、文学革命(板书)

师:最先倡导文学革命的是胡适,他被称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他对文学革命有什么贡献呢?请看两首小诗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天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胡适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太火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师:请大家欣赏这两段小诗,然后从语言表达方面谈谈你对这两段小诗的看法。

生1:语言太幼稚、太简单。

生2: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意思很清楚。

生3:这种语言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懂。

生4:这种语言深刻地表现了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有利于这两段小诗的流传。

……

师:对,这种语言看上去很幼稚,很直白,但在当时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这正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大力宣传,在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那胡适具体的主张有哪些?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回答

生:[阅读、概括]

生: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八事,系统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对,请大家记住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很快,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文学革命论》插图和一端资料],他又提出了什么主张呢?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生: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师:好,请大家比较一下,陈独秀与胡适的主张相比,有什么相同点?

生:陈独秀与胡适都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对,那两人的主张有不同点吗?请大家结合课本第143页,胡适主张的“文学革命”八事与陈独秀的主张进行比较。

生:陈独秀所主张的新文学,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文学。

师:说得好,真是因为这一点,陈独秀的主张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后来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参与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来宣传新思想。

当然,白话文在此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大力提倡,白话文在社会上得到普遍使用,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已经一律被废除。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思考一个问题:文学革命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思考]

生1:促进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出现和发展。

生2: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接触到、了解到新思想新文化。

生3: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师:(总结)

文学革命在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促使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

2、促进文学的发展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出现一大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

3、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的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师:请同学们观察、欣赏一幅漫画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漫画《靠不住的》】

师:这幅漫画的标题叫《靠不住的》,是什么靠不住呢?

生:“三从四德”

师:“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呢?

请看一段材料。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所谓“三从四德”是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长期套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是妇女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和标准,自古以来,在这种封建礼教束缚下,不知葬送了多少妇女的青春和生命。

师:[学生阅读后,略加解释,提问]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生1: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是靠不住的。

生2:画家强烈反对三从四德、反对封建礼教等旧的道德规范。

生3:画家提倡妇女解放、提倡自由、平等。

师:对,这幅画反映了画家强烈反对传统的封建礼教,也反映了封建礼教行将就木的趋势。这幅画作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特点。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板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师:什么是旧道德呢?请看一段材料。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说说陈独秀认为的旧道德指的是什么?

生:儒家的三纲五常学说。

师:对,这就是说,儒家的“三纲五常”学说是封建旧道德的基础,想一想,在这一套道德规范下面,人民的人格会怎样?

生: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的人格。

师:这对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什么好处?

生: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师:对,所以这套道德规范实际上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那对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什么影响呢?

生: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师:对于这套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封建旧道德,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呢?

生:应当抨击,应该反对。

师:因此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师:好,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结合下面一段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生:[思考]

师:李大钊对孔子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持什么态度?

生:抨击。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孔子是历代君主塑造的偶像,儒家学说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师:对,这就是说孔子是历代君主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儒家学说则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那现在能不能回答“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孔子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偶像,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封建专制,也就必须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

师:对,这就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根据这一动因和内涵,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打倒孔家店”的实质。请看一道题。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质上是针对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B、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

体系

C、民众的偶象崇拜和愚味盲从意识

D、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

势力

[分析]本题学生易错选 A ,学生分析问题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打倒孔家店”直接针对的是孔子和孔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但本题问的是实质,由于孔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因而“打倒孔家店”实质上针对的是封建意识开弦和思想基础。

[答案]B

师:(总结)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打倒孔家店”的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为了“打倒孔家店”,陈独秀连续发表了《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吴虞更是以言辞激烈而名噪一时,而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为激烈的则是鲁迅,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鲁迅主要写了哪些文学作品,又是怎样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黑暗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一下,给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自主学习后相互交流]

师:经过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大力倡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影响甚远,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好,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包含哪些内容?

生: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师:对,那应该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呢?请大家根据课本第146页和147页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综合评价新文化运动。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

钱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生:[阅读课本与材料,自主学习、尝试评价]

师:[学生回答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评价问题的方法;比如评价问题必须坚持的标准;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等]

师:(总结)

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还促进了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的发展,使文化平民化成为思想文化界的潮流。同时,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

运动中某些领导人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杀,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种绝对化的态度,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从实践上说脱离了实际,不能很好地解决批判与继承问题,对后来的思想文化界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小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但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我们这里谈的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大家对新文化运动要有一个整体认识。课后请大家认真复习并结合历史与现实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例题剖析】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

【分析】本题主要测试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其立意是要测试考生对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得失的掌握情况。前期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主要是强调培养民主、科学的思想意识,而对于现实政治中反对军阀专制、封建民主政权,恰恰没有予以重视。此外,前期新文化运动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范围中,并在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如果学生掌握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这些内容和特点,就可以判断A、B、D都是错误选项。

【答案】C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19年……北京大学某教授……离经叛道”可知此应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全盘否定儒学的现象,故应选A项;B、C两项均无法体现“离经叛道”,故排除;D项由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蔡元培( ) A.一手创办北京大学并坚持聘用陈独秀、李大钊等 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提出“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鼓励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为“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emocracy和Science翻译成汉语分别为民主、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4.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化运动的作用。 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 ) A.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7.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了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 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8.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D.文化复兴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 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材料二 吴虞认为,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新课学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历史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作业2

[随堂检测] 1.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剧||,京剧则叫旧戏||。这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当时所有的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京剧则叫旧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国人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而把一切中国文化看成落后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正确||。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封建伦理道德猛烈批判||,倡导文学革命||。①②④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B项正确;③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A、C、D项错误||。 3.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信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这说明蔡元培() A.支持新文化运动B.抵制北洋政府 C.教育理念先进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 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没有涉及对北洋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教育||,故C项错误;从三条基本信条和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可知是强调个人修养问题||,故D项正确||。 4.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B.1915年 C.1917年D.1920年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新文化运动主张提高劳动者的地位||,说明该文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故选D项||。 5.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21课新文化运动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胪溪中学廖钊俊老师 导入:两只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大家说这首诗好不好读,很好理解哦。这首诗呢,胡适发表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的《两只蝴蝶》(原题《朋友》),这首诗跟他以前(1917年)大诗人写的诗相比较,清新易 懂,平淡的就像白开水,因此被许多文学史家、诗论家、诗人尊奉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尊奉人数是如许之众多,以至于“第一首白话诗”云云俨然成为一条妇孺皆知、颠扑不破的 文学常识。那么中国的老百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用文言文开始用白话文的呢? 向西方取经之路 总结近代先进中国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层面 洋务派——“中体西用”,兴办洋务 维新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制度层面 革命派——暴力革命,创立民主共和 情景创设一: 请你来当医学专家:有人说19世纪末20世初的中国大病缠身,学过医学的孙中山给他动了一次“手术”,你认为这次“手术”是什么?“疗效”如何? 学生回答后引导: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辛亥革命的后遗症仍很严重,中国还需要一次手术。 讲授新课: 情景创设二: 请你号号脉:假设你是医学专家:请依据学案材料教材和分析说明一下在思想领域里对中国继续动手术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称帝的玉玺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 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 根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 国外: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1912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随后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平天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的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察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 一时间孔子比霍建华,胡歌啊,林心如啊,孙俪他们火多了,这就不得不引起一批批有识之士的反思,那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之前的革命之所以会一次次的失败主要是我们没有在国民思想性上进行革命,在中国要实行真正的民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要进行思想革命,要真正走向民主共和就必须对旧的思想和旧的文化展开猛烈地批判,由此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的展开来。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3)文化:国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国内:袁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 归纳近代思想的演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0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人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新青年》的带动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