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内容拟定

发布时间: 2010-11-09 能源观察网点击次数: 10

据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可再生能源规划应该包括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配套电网建设、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等。按照能源规划的总体安排,规划主要落实“十二五”时期的内容,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对原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几类内容。

(一)开发利用

在开发利用中应包括重大工程项目,如大型水电站、大型风电基地,还应该包括量大面广的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分布式发电、沼气工程等。对重大工程项目,严格按照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对量大面广的小型项目,主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项目引导发展。

1、大型水电站。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重的方针,加强水库移民规划和水电前期工作,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加快西部地区水电开发步伐,提高水电开发利用率,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以火电为主和风电开发规模大的电网、以及远距离送电的受端电网,合理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各地区按照上述原则提出水电开发的项目建议。依据是已经通过的流域开发规划,已开展的环评、移民规划的工作深度,提出可投产项目和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具体要求见规划大纲。

2、生物质能。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生物液体燃料等。

(1)农林生物质发电。科学评价秸秆、林木剩余物资源量及分布,针对资源量大且其他用途经济性差的情况,合理布局农林生物质发电厂。原则上在一个地级市范围内只能有一个生物质发电厂,或者只能授权一个企业利用生物质资源发电。单个生物质发电厂的合理规模不大于3万千瓦。

(2)沼气工程。调查统计大型畜禽养殖场的分布和规模,定量评价可利用的粪便资源量,合理选择适宜的沼气处理工艺、以及沼气利用方式。对沼气发电利用,要论证发电装机规模、企业自身用电量和接入电网的条件。

(3)生物质成型燃料。总结当地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和应用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成型燃料的产业化,各地区根据当地条件提出若干示范项目。可根据当地实际关注两个主要市场:一是农村居民采暖和炊事,二是城市锅炉燃料,要具备建立起生物质成型燃料供应体系的条件,有适宜的投资经营主体。

(4)生物质气化。总结当地生物质气化生产和应用的经验,选择适宜农村集中供气的气化技术,有条件的应采取气电联供,或者采取干馏等炭化技术。各地区可根据当地条件提出若干示范项目。

(5)生物液体燃料。合理开发利用边际土地资源,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的种植做到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环境,不顾此失彼,处理好生物质能利用与生物质其他用途的关系。具备上述条件土地资源的地区,应合理评价可利用土地面积及其种植条件,提出原料种植的具体地点、面积,并预估年产量和收获季节。

3、风电。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风电产业化发展,风电开发与配套电网和电力系统协调发展。平均每年新增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东北(黑、吉、辽、蒙东)、华北(蒙西、河北、山西)、西北(甘肃、新疆、宁夏)为陆地风电开发的重点地区,重点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江苏、山东、河北沿海建设海上风电基地。建设蒙东、吉林、蒙西、河北、甘肃、新疆、江苏、山东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山西、湖南、江西等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中部地区,可根据风能资源和电网接入条件加快风电发展。在其他风能资源量较小的地区,根据风能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建设风电场。

大型风电基地在国家能源局统一组织的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规模和年度开发计划。国家电网公司等要按照开发项目布局和市场消纳方案,配套建设输电线路,合理配置调节性电源。风电开发重点地区依据市场消纳方案和输电规划,确定重点开发的区域和规模;一般地区根据风能资源条件提出拟建项目规模和布局。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内容拟定

发布时间: 2010-11-09 能源观察网点击次数: 10

4、太阳能。加快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在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地区,制定城乡民用建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性措施,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房和太阳灶;适度规模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城市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

(1)太阳能城市。采取示范项目的方式引导太阳能在城市的应用。各地区根据太阳能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清洁能源发展的要求,选择若干条件好的城市,采取统一规划、

规范设计、有序建设的方式,提出太阳能城市的建设方案。建设方案应说明典型应用场所、主要的技术方案、投资经营方式等,应用技术可包括太阳能热水工程、光伏发电、太阳房等。

(2)太阳能光伏电站。在西部太阳能资源优良、荒漠化土地资源丰富地区,按照"适度规模、就近接入、当地消纳"的原则,建设若干座太阳能光伏电站。有关地区应制定建设规划,按照建设条件推荐光伏电站场址,单个项目的规模为1-5万千瓦。

5、农村可再生能源。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投入,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继续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工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优先在绿色能源县安排建设。

(1)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继续利用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在缺乏小水电资源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推广使用小风电、户用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约100万户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2)户用沼气池建设。重点在中西部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和地氟病疫区等地区,推广普及户用沼气。改进农村沼气发展模式,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连片沼气和村级沼气供气管网。

(3)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全面调查大型畜禽养殖场分布、规模、资源量和沼气利用条件(如发电),建立项目数据库。按照国家支持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和生物质发电的有关政策,按"从大到小"原则提出大型沼气工程及能源利用的方案。

(4)小型能源设施建设。结合各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集中供气、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小型风电、微型水力发电和新型生物质炉具等。支持建设农村阳光浴室,对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给予财政补贴。各地结合绿色能源县建设等,提出一批农村小型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方案。

(5)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支持开展绿色能源县建设。绿色能源县的基本要求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在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中高于50%,废弃生物质能资源基本得到合理利用。绿色能源县应有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在农村普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立完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国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6)其他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利用以热利用为主,应在严格保护地下水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以地热供暖面积和地热水供热量

为指标说明开发利用量。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在岸线资源允许和规划协调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潮汐能发电站,建设商业化波浪能示范电站项目,可结合海上风电场建设。

6、各类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各地区可以县、地级市区域为单位,根据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思路和初步方案。例如,在具备大规模沼气利用条件的地区,建设城市沼气管网供应生活燃气;在太阳能及地热能资源优良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采暖示范工程;利用电力系统低谷时段的可再生能源富余发电量开展电采暖示范;综合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建设新能源城市或示范区。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内容拟定

发布时间: 2010-11-09 能源观察网点击次数: 10

(二)技术装备能力

抓紧提高在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多晶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做好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多晶硅原料的产业布局。国家通过高技术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的实施,合理引导有关制造产业的布局,支持具备技术和产业优势的地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有利条件,合理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并正确把握新能源设备制造与传统制造产业的关系,带动传统制造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1)风电设备。掌握1-5兆瓦全系列风电机组生产技术,具备研发更大型风电机组的技术能力,兼顾陆地风电设备和海上风电设备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使国产化设备逐渐具备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风电设备市场。要避免地方政府盲目"以资源换设备制造"的做法,防止制造产业布局的分散化和低级化。鼓励发展以风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对符合国家产业布局原则的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和装备给予财政扶持。

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风电设备制造的产业集中度,形成5家左右的大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其国内市场份额占到60%左右,批量化生产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不超过15家,对外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要提出技术先进性要求,通过检测认证和现场运行比对等措施,抑制落后技术设备进入市场。逐步提高先进优质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年产量逐步达到200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的总市场价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2)太阳能光伏电池。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特别是薄膜电池应尽快提高效率,并降低衰减率。提高国产逆变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具备500千瓦以上逆变器的生产能力,掌握大功率IGBT等关键器件的制造技术,降低逆变器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启动国

内太阳能光伏电池应用市场,继续巩固国际市场竞争力,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40%-50%。形成10家左右年产量1000兆瓦以上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具有批量化生产能力的企业保持在20家左右。全国光伏电池年产量1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3)多晶硅生产。继续提高多晶硅生产的技术水平,降低单位产量的综

合能耗,采取物料循环和综合利用等措施,防止各种污染物排放。鼓励技术先进、高效清洁的多晶硅企业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扭转多晶硅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形成3-5家万吨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淘汰落后多晶硅产能,使多晶硅产能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到2015年,在基本保持国内供需平衡的同时略有出口,增强在国际所长的竞争能力。多晶硅应向能源丰富地区转移,制定严格的能耗和环保标准,按照核定能耗指标确定企业供电量,在缺少能源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净输入地区),不再安排新的产能增加项目。

(4)生物质能装备。抓好秸秆生物质气化、沼气发电技术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以生物质能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新模式,建立生物质能工程研发与技术集成平台,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用能特点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重点是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秸秆收集自动化机械、生物质燃烧锅炉和家用炉具。提高生物质气化、干馏炭化等工艺水平,实现设备制造的专业化和产业化。

(三)配套电网建设

为保障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必须统筹可再生能源电力和配套电网建设,包括输电规划、市场消纳、运行方案等。电网企业应研究确定各区域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布局确定输电和运行方案。对超出区域电网消纳能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电力规划机构和电网企业应统筹技术、经济、能源效率等因素,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在统筹区域各类电源开发和电网运行的条件下,确定适宜的远距离输电方案,包括电压等级、输电容量、配套电源等。

(四)管理和产业服务体系

产业服务体系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短板,目前缺乏产业体系建设的完整规划和方案,各个突破的方式难以整编成协调的服务体系。同时,可再生能源行业管理依然薄弱,行政管理缺乏有效支撑,资源管理体制仍未建立,行业标准化管理刚开始起步,检测认证体系的能力和影响力距发展要求依然很远之外,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形成,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利用的标准和管理依然滞后。为此,这次规划把行业管理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内容拟定

发布时间: 2010-11-09 能源观察网点击次数: 10

1、行业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或新能源中心),成立国家可再生能源行业协调小组,其中设立政府协调管理小组、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另外,还要规范可再生能源相关社团组织,优化组合和整合形成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

2、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建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和资源数据的管理体系,委托技术单位管理可再生能源资源数据,建立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资源数据库和项目储备数据库。

3、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出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建设体系,确定制定、修订标准的任务和计划,落实标准研究制定的机构,明确标准实施的计划进度。

4、检测认证和市场管理。提出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任务,确定检测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模式和管理办法。确定认证的范围和技术条件,明确认证能力建设的内容。明确采取检测认证管理的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提出实施的计划,给市场明确的信号。

5、建筑标准协调和管理。针对建筑领域的相关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工程、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地热能利用等,提出应制定修改的标准、以及建筑和城市管理中应相协调的措施,例如,普遍反映的购房合同和物业管理规定禁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问题等。

6、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缺乏核心技术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大制约,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缺乏技术创新的体系,人才教育、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企业和市场需求无法有效衔接,缺乏充足的"智力资源",尤其是缺乏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公共资源。应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可以称之为公共技术平台,与企业的技术创性活动形成整体,并解决单个企业无力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例如间歇性电力的并网运行问题等。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为确保实现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必须有健全的政策和一系列保障措施。

1、市场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配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总电量指标。制定建筑领域太阳能热利用的强制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交通燃料添加生物燃料的标准和实施计划,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添加生物燃料的交通燃料。

2、价格形成和补贴机制。以市场竞争为主要方式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价格,对生物燃料采取招标方式建设,确定合理的生物燃料收购价格。

3、财政扶持政策。根据规划实施要求,合理确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规模,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按照年度计划确定补贴资金预算,对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根据规划实施需要和有关政策分年底制定预算。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 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 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 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 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 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 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 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 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 (7)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 【农业部:编制 948 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 【“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 (24)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 (26) 【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26)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 (27)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 (28) 【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 (29) 【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 (30) 【“十二五”规划聚焦 10 大城市群】 (31)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 66766人阅读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隐藏>> 13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科教人才强国不是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14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五年规划/规划发展历程 起源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回顾“五年计划”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且可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年计划发展历史数据, “十一五”改革开放“十一五”攻坚战 概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的转变。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1万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的1.6倍;外商投资额2010年为59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十二五”(2011~2015):迎接新常态,实现新增长 概述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7.9%。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国内市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5%;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58%;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城镇化率为54.77%。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也是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目的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翻一番,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所有贫困县都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公民的社会文明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生态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 90分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90分 (正确)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改革开放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科技进步和创新 B.保障和改善民生 C.改革开放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题。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线。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约束性指标包括() A.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C.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D.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根据曹鹏飞教授所讲,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哪些“更加注重”? A.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B.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D.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在“十一五”前期,中国抓住有利时机,取得较快经济增长。 正确 错误 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正确 错误 3.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正确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考试 90分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课程的考试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线。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在就业指标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多少? A.5% B.7% C.8% D.9% 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以()为主题。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善人民生活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A.党的领导 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 D.科学发展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A.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B.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C.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2. 下列哪些属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的预期性指标? A.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B.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C.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D.城镇登记失业率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正确 错误

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十二五规划有关内容

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

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和任务(免费)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和任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推动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内需,加快形成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加快形成合力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诚信社会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接受人民监督;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11政府工作报告 2011“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 存在问题——我国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体制新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重叠,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强幽魂意识,做好风险准备。继

十二五规划具体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下是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指导思想、主题、主线的原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 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

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一、新旧动能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 二、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十四五”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实现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跨越式转变,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地方“十四五”时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遵循。 五、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城市从高速度

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制度安排,创新制度设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更均衡、更持续。 七、创新驱动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端于“十二五”时期、壮大于“十三五”时期的“双创”,无疑将继续影响“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

发展、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八、人口与社会发展 随着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人才红利”潜力有待充分挖掘,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九、社会建设补短板 积极探索实践切合本地实际的民生发展模式,着力解决精准扶贫、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文化体育服务、人口发展、生态环境等基本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_下载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