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1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预估 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家庭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小组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例背景 李飞,男,14岁,家住济南市。目前就读于历城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李飞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李飞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李飞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李飞的婶婶和叔叔教育,李飞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李飞家人以及与李飞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李飞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⒈自信心不足 李飞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李飞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李飞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李飞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李飞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李飞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李飞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李飞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李飞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矫正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 指社会工作实于矫正体系中。它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应包含的以下四方面含义: 第一,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 第三,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四,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得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工作中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08 09:46 共人浏览[大] [中] [小] (1)福利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就是在社会福利制度内的各种专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的发送渠道和实现环节。矫正社会工作也具有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它同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一样,是通过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改善处在困难处境中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 (2)特殊性 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者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危害者,具有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称霸一方、威慑四邻的特点,似乎是社会强者的象征。而实际上,这些人之所以违法犯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阻断或弱化造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他们无法通过用社会公众所认可的途径和方法来维持其在社会中的正常生活。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他们是社会的弱者。 (3)系统性 ①矫正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福利服务有其法律上的依据。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此类服务都有立法方面的规范,矫正社会工作是依法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②矫正社会工作贯穿于对罪犯进行司法矫正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过程,包括审判、监禁、社区矫正以及刑释等各个环节。 ③矫正社会工作的目的与司法工作的目的相一致,即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4)专业性 对罪犯的矫正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目的。他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陛的人员)及其家人提供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案例

企业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一:小亚,女,12 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家庭成员有父母亲,一个姐姐.姐姐读高二,寄宿在学校.小亚的父亲是私营企业家,母亲是全职太太,姐姐从小在农村长大,由奶奶照顾,很懂事,学习成绩好.生小亚时,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母亲在家做了专职主妇.因为这样,父母亲对小亚的要求更高了,从小时候起每天为其排满了学习课程,小亚的自由活动时间很少,买文具,衣服鞋子等都有妈妈或姐姐全程监督.小亚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心里很难受,在和同学逛街时买了东西她都不敢对家里人说,害怕挨批评.马上要升学考试了,小亚很害怕,不敢回家.在家长看来,小亚经常说谎,学习不主动.问题:1.小亚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哪些2.针对小亚的困境,谈谈你的介入策略中可能运用到的相关理论. 答题要点:考试大论坛1.小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家庭环境太压抑,升学压力太大,不敢和家里人说心里话.2.针对小亚的困境,可运用的相关理论是:(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把小亚的行为放到她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中去考察,分析,理解小亚的处境;(2)结构家庭治疗法:分析小亚的家庭结构和特点,以改变小亚与家人的交往模式;(3)行为修正模式:鼓励小亚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父母的认可. 案例二:2005 年,王某与丈夫离婚,闹上法庭,夫妻俩谁也不愿放弃儿子的抚养权,最后法院将儿子唐峰判给王某.离婚后.王某与前夫争着错爱儿子,经常发生两人同时在校门口争着接唐峰的情形.唐峰跟母亲回家了,父亲很失落,他只能回家给父亲打电话弥补,但电话打多了,母亲又不高兴.他的一个生日要隆重过两次.每次放学回家父母的车经常同时来接,与同伴玩的机会也没有,经常是坐母亲的车,父亲的车跟在后面.唐峰小小年龄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父爱和母爱,他开始从心里厌恶亲情,厌恶关心,开始报复:拼命花父母的钱,并逃离到外地,被父母追回后整日把自己关在家里.沉默不语.一个人发呆. 问题:1.案例中唐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作为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 答题要点:1.唐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家庭关系问题:父母的过分溺爱;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 DOI:10.16657/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1057110.html,ki.issn1673-9132.2017.32.114 一、案例背景 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为更好地引导每一名儿童听懂故事,社会工作者还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小玩偶,以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做相应的情景表演。每一名儿童都被故事深深吸引,拿自己的小玩偶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互动性非常强。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2020年社工案例哀伤辅导家庭社会工作案例2篇

身陷丧亲哀伤情绪低谷的智障"男孩‘‘辅导个案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 每天上 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一、案主背景资料 阿聪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是主要照顾者, 哥嫂是家庭的支柱。阿聪今年四十岁,是地道的广州人,小时候因病导致脑部受损,评为四级智力障碍。在外人看来,阿聪从来都是个无忧无虑的“大男孩”,欢声笑语是他的代名词。 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 每天上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二、事件发生&社工介入 父亲半夜病重,抢救无效死亡 往日欢声笑语,今日不复存在 这天,阿聪来到家综找社工,往日的欢声笑语已不在,眼眶湿润低头不语。阿聪告诉社工昨晚父亲因病去世,断断续续讲述当时的情况,眼泪不断往下流,但未哭出声。社工陪伴和鼓励案主表达悲伤的 情绪,案主开始哭泣,并间断说出内心的难过和疼痛。“心感到很痛, 很难过,后悔父亲死前没有照顾好他……”阿聪手抚心胸哭泣着说。 认识死亡概念,接受死亡事实 重忆生前往事,追悼已逝父亲 除正常的哀伤表现(哭泣、心痛等)外,社工逐步排查确定阿聪未出现如呼吸急促、眩晕、四肢疼痛等异常哀伤表现。

阿聪静静地哭泣着,社工陪伴在旁,不时递上纸巾,待其情绪逐渐稳定后,社工对其进行生死教育。协助阿聪认识“死亡”的概念、死亡的状态,尽量用简单的易懂的词语让他理解和认识死亡。到最后, 阿聪对死亡的理解是:“走了,人没了,以后都见不到了”,开始认识到死亡代表着不复存在。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社工与阿聪的家人取得联系,反馈和跟进阿聪的近况;同时,陪伴和协助阿聪一起回忆父亲生前的往事, 特别是阿聪照顾卧床父亲的经历和感受。社工注意引导阿聪看到自己对父亲的孝心、照顾父亲付出的努力以及父亲生前得到的良好照顾, 以减轻阿聪对父亲的内疚感和哀伤情绪。同时,在社工的鼓励下,阿聪亦勇敢地到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并和家人一起参加了父亲的追悼会,送父亲最后一程。 转移注意目标,关注眼前生活 走出哀伤低谷,重拾欢声笑语 阿聪慢慢走出丧亲哀伤情绪的包围,开始适应没有父亲的生活 不再承担协助照顾父亲的工作,习惯回家见不到父亲的日子,父亲逐渐淡出日常记忆。除外,因为父亲生前一直是被照顾的角色,父亲 的去世对于阿聪而言,不会对物资生活带来影响。然而,阿聪表达了另一个担忧一一“老母也死了以后,剩下我一个人很孤单无助,到时候中心和社工还在不在,会不会陪自己,还会不会让自己参加活动……”社工帮阿聪分析其目前和将来的生活状态,包括经济来源、社会交往、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等,以消除他的顾虑和不安,阿聪听完后咯咯笑“知道了”。 如今,阿聪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工作日准时出席工疗站,每天不忘来中心坐坐,继续将他无尽的欢声笑语传递给身边的人 哀伤辅导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儿童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个案基本资料 此社会工作个案由居委转介。转介时此社会工作个案家庭的女儿已去世一个多月,家庭的父母仍旧陷入悲痛中,居委对此向社会工作者机构作了转介。 此家庭社会工作个案包括两位案主,具体的情况如下: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情况 站员姓名:小斌 性别:男性 出生年月:1998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小斌上初中时父母离异,因父亲在外地工作,小斌交由母亲扶养。母亲忙于工作,由外祖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祖母十分宠爱外孙子,父母与小斌平时交流较少。 2、生活经历 小斌一直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上小学时成绩一般,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跟得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上初中后,父母离异,缺少对他的管教,小斌开始与学校内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来往,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201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某职校,2011年年底由于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劝退。2012年1月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鞍山市公安分局取保候审。 3、学校评价 小斌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酷爱运动,体育很好。为人很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人讲究仗义,易冲动。 4、社区评价

小斌所在居委的干部反映李斌很少在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发生过正面冲突。经社工、居委干部、当地民警与李斌及其母亲接触,发现李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悔改之意,其母也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故居委、民警、父母、社工四方一致同意组成帮教小组,对其实行诉前考察教育。 三、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12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社工认为,在不当行为背后常常存在多种目的。人是能够自主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优越或自我肯定。人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会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重视的信念、感觉及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李斌之所以常觉得灰心、沮丧,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得到“归属”,但又希望获得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在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而在这些大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分析和研究的技术即为大数据技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具有服务对象多和服务场域广等特点,顺应大数据这个时代潮流进行自我拓展,有助于社会工作行业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实现集成式和高效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数字化助人服务的内容 大数据技术已经运用于很多行业,在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工作行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在打磨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中实现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革。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为客户挖掘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同样地,应用于社会工作行业,其核心也是想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统一分析来实现助人自助的过程。因此,数字化助人服务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工作接案方式的数字化运营 当前社会工作的接案方式主要是通过案主自发地寻找机构帮助、社工主动发展服务对象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实现的。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建社工机构接案软件或者官方平台等方式,列出可提供的服务类型,案主只需通过手动线上操作即可完成预约,既照顾到了案主的时间和保密性,也更有利于社工档案数据的操作和管理。同时,将这一运营平台在社区或所覆盖的范围内进行宣传,也可增强机构的影响力。

二是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数字化分析 在接案之后,需要对服务对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搜集一定的资料,而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的,涉及服务对象的各个方面,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在大量数据的比较之下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制订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例如在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案例当中,通过对青少年上网次数和时间的分析可以了解青少年在哪一时间段内上网的次数最多,其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原因合理安排针对这一时间段内的治疗方案。 三是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的预测 社会工作者要对介入案件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而在大数据时代对于记录的要求则是将其转化为数据化的内容以方便查看分析,通过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其发展的规律性,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结果。例如通过记录发现青少年厌学案例中服务对象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不断增加,则可以预测在未来的某一次考试当中服务对象的考试成绩将会上升。预测的结果可用于检验是否达到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也可作为制订下一阶段方案的参考。 四是服务过程的记录与经验的总结 传承与教育永远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基,对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再没什么比实际的经验更具有启发性。因此,将社会工作的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定期进行学习分享,传授经验,也能够让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境时寻找真实案例的启发。

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强调助人是一种过程;综合的理论取向;工作过程阶段化;工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 通用过程模式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方案设计题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和分析 2.方案设计:根据XXX要求,现拟订XXX方案如下: (1)方案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 1、结案 2、预估 3、计划 4、介入 5、评估 6、结案 7、跟进服务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力度、解决危机。 (4)方案评估:包括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全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儿童的问题: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儿童发展障碍 儿童的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获得良好家庭生活得需要、满足学习的需要、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儿童个案工作方法、儿童小组工作方法、儿童社区工作方法。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指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得专业活动。一般分为微观(个人)、中观(家庭和小组)、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层面。 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矛盾问题、亲子关系失衡问题、失学失业问题、其他方面问题(青少年道德品格方面的问题、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 青少年的需要: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期望,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自食其力,追求经济独立,对未来生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现负责人的行为和追求理想和抱负,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规划、就学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及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服务、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青少年个案工作方法、青少年小组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工作方法。 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 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