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答--财政学

简答--财政学

财政学(2012)
二、简述题
1、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008)(2001)
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非加总性。
(2)无差异性。
(3)代价的非对称性。
(4)外部效应性。
(5)社会剩余产品性。
2、 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职能。
(4)经济发展职能。
3、 简述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主要原因。445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缺乏竞争,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其次是在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
2、缺乏降低成本激励,客观上,政府活动不计成本,导致公共物品的国度提供,造成社会成本浪费。主观上,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议案具有绝对的垄断性,美酒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

4、 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
按费用类别分类,又称按国家职能分类。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5大类。



5、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如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2006)
政府采购制度是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从财政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3)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问题。
6、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2004)
我国现阶段应以就业创造标准作为财政投资决策标准。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业机会的项目。该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还要优先选

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该标准要求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支出时,要考虑这种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7、 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2007)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8、 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2005)
(1)完全基金制。是指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2)现收现付制。是指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3)部分基金制。是指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特征的混合制度。
9、 简述“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四章 税收原理
二、简述题
10、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11、借助图形解释税收的超额负担。
以图形表示税收的超额负担:


在图中,D是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是E,产量为OG,价格为OB。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的从量税,供给曲线S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税后市场均衡点为F,产量减少至OH,价格上升至OA。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销售量)乘以DF(税率),即ACDF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是ABEF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是BCDE的面积。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的面积,其与税收收入(ACDF的面积)的差额即FDE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哈伯格三角。
12、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

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
(4)经营者的目标。经营者的利润或市场份额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或市场份额。此时,经营者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
13、用拉弗曲线简要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2006)
(1)该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
(2)该曲线说明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
(3)税率与税收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
二、简述题
14、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越高(低)。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收入比重越高。
(3)财政支出结构。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之处的需求较大且所占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
(4)税收政策目标。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周边国家税制结构的影响。
15、简述所得税的类型。
所得课税是指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分类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这种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以课源法征收。
(2)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各种应纳税所得综合征收,这种税制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以申报法征收。
(3)分类综合所得税。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结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
16、简述增值税的优点.
增值税是指对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进行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现行税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它的优点表现在:
(1)在对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2)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

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3)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5)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将商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比退税不彻底的一般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简述题
17、简述国债的功能。(2003)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功能主要包括: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2)筹集建设资金。一,政府发行国债有明确的目标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而二,及时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划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就可能具有产生性。
(3)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18、如何理解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
(4)代际负担。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连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务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
19、简述国债市场的作用。
国债市场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国家可以采取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和公募拍卖方式在国债市场的交易中完成发行和偿还国债的任务。
(2)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在国债市场中,国债承销机构和国债认购者以及国债持有者与证劵经纪人从事的直接交易,国债持有者和国债认购者从事的间接交易,都是社会资金的再分配过程,最终使得资金需要者和国债需要者得到满足,使得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
20、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

针。原则主要有五条:
(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的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在预算外另列预算。
(4)统一性。国家预算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
21、简述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1)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
(2)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
(3)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4)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22、简述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503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2)集权与分权关系。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也是基本标准之一。
23、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在明确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和横向调节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并由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因此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24、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对财政平衡不能作绝对的理解:
(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视为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视为基本平衡,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4)财政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25、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

的一个组成部分。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供求。
26、简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2009)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认为因素。
(2)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
(3)无弹性税制。税收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占GDP的比重会下降,而财政支出就要增加。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
(5)意外事件。有意外事故发生如地震灾害之类,就会有增支减收的情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