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 ....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地带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

(完整版)地域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 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A.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常绿阔叶林、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甸灌丛 4、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原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回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 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10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 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8.甲、乙、丙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1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导致100N-50S和300S-370S两段垂直自然带数量差异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海陆分布 D.纬度相对高度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图的图名

高考地理素材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1.地带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如大果马蹄荷这一物种在南方种群优势明显下降。 2)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西欧海洋气候区森林资源和欧亚内陆草原、荒漠资源等就是大范围经度地带性的反映。 3)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垂直地带性。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2.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具体来看: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题3.3+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考前复习大串讲

知识点一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典例】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 森林 B. 草原 C.沼泽 D. 荒漠 2.图中1、2两种植被类型,分别体现了() A.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的的地域分异规律 B.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 C.1-从沿海向内陆的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1-非地带性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2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答案】 1.B 2.C 3.C 【解析】 【迁移训练】 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2.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的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答案】 1.D 2.C 【解析】 图示蓝山山脉所在地区盛产咖啡,2015年11月27日20:55(北京时间),北京某国际饮料公司与该国蓝山咖啡企业签订网上订单。下图示意蓝山地形分布。据此图回答下题。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doc

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气候大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类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 中美洲的东北部 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 候纬度位置偏高 热带气 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候 圭亚那高原 非洲西南部沿岸 澳大利亚西海岸 热带沙漠气候 秘鲁沿岸 索马里沿岸 塔尔沙漠 亚热带季风气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亚热带 候显著 气候 地中海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温带海洋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温带气 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候 带海洋性气候)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 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 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 原气候。 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 风的阻挡。(地理纵横)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 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 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 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 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 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 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 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 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斯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考向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常以某非地带性自然带分布为切入点,考查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例题1】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D (2)C 【例题2】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C (2)D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 A.空气稀薄、海拔高、苔原 B.空气稀薄、海拔高、高寒荒漠 C.海拔高、空气稀薄、苔原 D.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荒漠 【解析】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但气温低;受地形影响,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高原内部,降水较少,因此高原内部多荒漠。

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 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 新人教版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非洲气候图,回答1—3题。 1.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2.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有明显差异,其名称可能是 A.东侧是热带雨林气候,西侧是热带草原气候 B.东侧是热带草原气候,西侧是热带雨林气候 C.东侧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侧是地中海气候 D.东侧是热带季风气候,西侧是热带沙漠气候 3.导致0°纬线上非洲东西两侧气候类型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太阳辐射 D.洋流 答案 【答案】1.C 2.A 3.B 解题必备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沿海和中美洲的东侧等地,虽然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些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出现在南北纬5°—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上,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东侧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因而发育成热带海洋性雨林气候。 2.赤道地区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大约在5°N—10°S之间、38°E以东的东非高原上,虽位于赤道附近却为热带草原气候而非热带雨林气候。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不超过1 000毫米,仅在山地高原迎风坡和维多利亚湖区等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为1 000—1 500毫米。形成原因是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 这一地区为塔尔沙漠,又称印度大沙漠,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干旱区。虽然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北部平原东西两侧,却形成鲜明对比,年降水量仅为75—150毫米。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同纬度西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雄踞其西侧,阻挡了西部暖湿的西风气流,成为西风带背风雨影区。 学霸推荐 下图是南美洲两个气候区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相同点是 A.都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B.都受下沉气流控制 C.都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D.都受沿岸暖流影响 2.有关①②两地气候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完整)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垂直地带性)[来源: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 性) 定义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 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 替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 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 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 而变化 重要 因素 水分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 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 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 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 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 变化 分布特征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 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非洲沿20°E经线自赤 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 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 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 原带→热带荒漠带→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 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 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 森林带→草原带→荒 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 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 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 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 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20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二十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一、要点提示 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由于下垫面因素,如受地形起伏、洋流、海陆分布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气候、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 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读表时,结合地图册自然带分布图)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和判读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二、典型试题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湖面海拔1374米,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砂与粘土等物质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两侧崖岩林立,森林草地交织分布。下图为“喀纳斯湖区域卫星图”。读图完成2~3题。 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 A.常绿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针阔混交林D.常绿硬叶林3.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层深厚肥沃B.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C.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4~5题。

高中地理非地带性因素浅析

高中地理非地带性因素浅析 一、概念理解 1、地带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近于带状分布,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更叠现象。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 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二、非地带性因素分析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由于陆地缺失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南美安第斯山南端的东西两侧地区,同处于温带范围,纬度位置相同,地理环境应该具备该地理纬度地区的地带性特征。但是,安第斯山脉自北而南纵贯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属于非地带性因素,它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当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干扰和破坏。山脉南端西侧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多雨的温带森林”景观,而山脉东侧的广大地区,因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难以到达,气候干燥少雨,形成“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景观。再比如,巴西高原东岸狭长地带突出的非地带性结构,也与地形起”伏有很大的关系。它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不同于同纬度的巴西高原(热带草原带),而是接近亚马孙平原,这主要是因居信风带东岸的位置和背靠巴西高原边缘崖壁的沿海斜坡,使两者降水产生很大差异。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分布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中的绿洲,它们的形成一般都与局部水分的变化有关。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山麓和昆仑山山麓地带,按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应属于温带荒漠带,两山所夹的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马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但由于地貌部位和地表物质组成,潜水的埋深和流动性,使人们长期以来能够利用源自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或地下水灌溉,在两山的山麓形成了大片的绿洲。再比如,在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西亚和北非绝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带,但在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却出现了一条生生不息的“尼罗河绿色走廊”,它的形成也是受局部水分条件影响的。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它的水源来自热带地区丰富的降水,这些水源为两岸干旱地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新人教版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①②两地B.①③两地 C.③④两地D.⑤⑥两地 答案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①地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该区域属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大西洋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加上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故选C。 解题必备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成因 【特别提醒】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学霸推荐

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答案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且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2)因为丙地与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丙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和暖流的影响,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地理非地带性气候分布及其成因资料讲解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①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②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厄加勒斯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流及圭亚拉暖流)。 2、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①南半球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②由于赤道逆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2、非洲30°S附近地区: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气流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①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 ②南北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 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是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3、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 原因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干燥少雨; 原因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越过索马里上升流(寒流),使该地沿岸降温、干旱,从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两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①虽处在40°-60°大陆东岸,但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上吹来,②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原因:①大陆轮廓支离破碎,海岸线曲折②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北美大陆东岸大陆性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 原因:①北美大陆西部高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 ②东岸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2、北美洲、欧洲西部高纬度地区本应属于极地气候的地区 由于暖流对沿岸的增温作用,因而仍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南美洲东岸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高三地理专项训练试题: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专项训练试题: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 1.乙气候呈狭窄条带状分布,主要原因是 A. 沿岸寒流流经 B. 山地地形阻挡 C. 盛行西风影响 D. 海陆分布状况 2.丙气候分布区可能出现的植被类型是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荒漠 弗雷泽岛(如下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总面积1630平方千米。岛上分布着沙漠,同时还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读图,完成下题。 3.关于弗雷泽岛上沙漠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由地质变化和海浪堆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 是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C. 是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而形成的 D. 是受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影响而形成的 4.弗雷泽岛分布着世界上唯一生长在沙地上的雨林植被,其原因可能有( ) ①接近热带雨林分布区,雨林植被种子传播至此 ②沙地土层深厚,利于雨林植物根系向深处延伸

③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新华社肯尼亚蒙巴萨2017年5月31日电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建工 程,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全长 480公里,该条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下图是肯尼亚区域图和内罗毕(1.3°S,36.7°E,海拔1798m)气候资料(单位:温度℃降水 mm)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关于内罗毕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B. 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C. 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低纬,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从山谷到山顶,从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的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木,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这种现象称为“倒置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北纬28°15')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地带性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地带性规律 一、教学说明 地带性规律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地带性规律包括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属于高二拓展教材的第一篇“地域分异规律”中专题2、专题3、专题4的内容。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地带性规律是区域差异的反映,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复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已经引导高二学生对世界陆地自然带进行学习,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三种地带性规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植被景观图片认识和分析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通过中国政区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芬兰简图、祁连山地理位置图等,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通过设计问题链,层层追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景观图,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2.难点:垂直地带性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教师:正如“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异性 是区域地理环境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植被景观上。 为后面三种地域分异 规律铺垫。 任务一:旅游线路分析根据任务单中的景观图片,讲述两条旅游线路中植被景观 的变化,并总结植被变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学生代表回答。 (1)请对沿线景观进行排序,并说明景观图下方写出所代 表的自然带类型。 (2)思考:景观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任务单 教师总结: 由两条旅游线路中植 被景观的变化,引导 学生认识、理解纬度 地带性和经度地带 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一、知识讲解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二、跟踪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

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 1.D 2.C 三江并流地区雪峰横亘,山高谷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每年2至4月是云南的旱季,但下图中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导致怒江水位上涨,因正值沿岸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下图是沿27°N所作的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甲地出现“桃花汛”的主要原因是() A.春季气温回升,对流旺盛 B.春季气温回升,冰川消融 C.西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 D.东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 4.金沙江部分河谷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垂直植被带逆向分布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坡度 解析第3题,怒江河谷是南部湿润气流北上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份以后青藏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加强,甲地正好处于沿横断山脉爬升的西南气流和沿青藏高原南下的偏北气流的交汇之处,故春季多雨,引发了“桃花汛”。第4题,金沙江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存活。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岩地。植被自下而上出现荒漠一灌丛一森林的演替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 3.C 4.B 下面的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