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熊易寒:命运的政治学

熊易寒:命运的政治学

熊易寒:命运的政治学
熊易寒:命运的政治学

命运的政治学*

熊易寒

【内容提要】政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然而长期以来,命运却游离于主流政治学的视野之外。本文通过对《城市化的孩子》一书的反思,试图说明:群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结构设定的;国家、市场、社会与家庭是命运的主要塑造者;命运的政治学追问的是一个最基本的正义问题——如果我们的命运具有某种外部性,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关键词】命运阶级身份外部性

一、人生的岔路口

1999年9月,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乘坐姑父的小车,进入了我的大学。差不多同一时间,以两分之差落榜的同桌兄弟搭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那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以至于我忘掉了日期。在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岔路口。在那一天,我和同桌兄弟一起告别了农村,不同的是,我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而他的户口还留在原地。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同桌兄弟保持着密切联系。我跟他讲述大学里的逸闻趣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跟我诉说工厂劳动的酸甜苦辣,在那里,再没有人欣赏他漂亮的钢笔字,再没有人崇拜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才华在忙碌的流水线上找不到位置,尤其让他感到挫败的是,高中毕业的他不得不接受一个初中毕业生的管理。我们的生活大相径庭,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会抱怨食堂的糟糕伙食。大约一年以后,随着他工作地点的频繁变动,随着我们共同话题的日益减少,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

直到2009年的春节,我们在老家的街头不期而遇。他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他的妻子牵着一个背书包的小女孩。他们夫妇现在东莞打工,哺乳期的小儿子跟在身边,上学的女儿交由老家的父母照看。我们激动地寒暄着,多数时候都是我在发问,而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一个月赚多少钱,穷追不舍,让我不知所措。临别握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的右手失去了两根手指!我猛然想起,在多年前通电话的时候,他曾经告诉我,一个工友不小心轧断了手指,这让他忧心忡忡:有一天我的手指会不会也被机器轧断?

他留给我一个手机号码,几天后我打过去却是空号。在那一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十年前的九月,从那时起,我们便分道扬镳了,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十年以后,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名政治学者,而他和他的孩子则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农民工及其子女。命运让我们看起来如此不同,而我知道,我们曾经多么地相似。

二、命定的博士论文

现在想起来,我的博士论文以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为主题,似乎是命中注定的。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叫做《心里话》的诗朗诵,在一瞬间击倒了我。

要问我是谁 / 过去我总羞于回答 / 因为我怕 /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他们的爸爸妈妈 / 送他们上学 / 不是开着本田 / 就是开着捷达 / 而我 / 坐的三轮大板车 / 甚至没有装马达……

孩子们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三个月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已经执行了一年的博士论文计划,重新选题,写这样一群“城市化的孩子”。当时,我和身边的朋友一样,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决绝,那么冒险。直到写博士论文后记的时候,我才逐渐理解自己的选择。

倾听和叙述他们的故事,其实也是在体验我自己的生命。我的命运曾经与他们如此接近:我出生在一个亦工亦农的家庭,父亲是国企职工,母亲在家务农,而我自幼随外公外婆居住在县城边上;在农村念完小学后,我转入质量较好的城镇中学寄读,为了让每学期一百元的寄读费有所减免,外婆不得不托教育局的亲戚帮忙,然后拿着领导的条子去敲开校长的办公室,这曾经深深刺痛我的心灵;我这个农村小学的尖子生、班长,在那里成绩一落千丈,上课犹如梦游,直到多年以后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突然间变得懵懂;但我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没有成为农民工的一员,纯属偶然。念高中那年,母亲携弟弟妹妹进城,一家五口蜗居在父亲厂里的单身宿舍,母亲在厂里做临时工补贴家用,现在想起来,原来自己也是农民工子女!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多年以后,我会选择这样一个博士论文题目。

我不只是在书写他们,我也是在寻找自己。一个从中部农村走进大上海的青年,虽然只是一介穷书生,每月拿着微薄的津贴,不得不四处兼课以求温饱,为什么却会与这些孩子及其父辈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这就是阶级政治与身份政治的奥秘。不管我与底层有多么亲近,我还是逐渐地脱离了这个阶级。我走上了一条通往城市中产阶级的康庄大道(尽管只是“慢车道”),而通过博士论文的研究,我试图回到那个决定我命运的岔路口,去看看,如果我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我的人生将会怎样。

三、城市化的孩子

当我把新出版的博士论文《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①送给一位朋友时,她脱口而出:“城市化的孩子?应该是城市化的私生子吧?”这句犀利的玩笑话让我在错愕之余倍感贴切。

我之所以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称为“城市化的孩子”,是因为:首先,他们都是在当代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浪潮中出生和成长的,如此多的“放牛娃”涌入城市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其次,他们自身也在经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乡土性逐渐地从他们的心性中剥离,与此同时城市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塑造他们心智、观念、气质和认同,李强称之为“日常生活的城市化”②;最后,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彷徨、迷失是由城市化——更准确地说,是经济上吸纳、政治上排斥的“半城市化”③——带来的,最终也必须通过城市化来得到解决。要研究这样一个群体,就必须把他们放到城市化的时间脉络与城市的空间格局当中来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悬置在一个空洞的、无差别的、没有质感的时空之中。

“城市化的私生子”这个说法虽然刻薄,却也道出了部分的真相。一方面,我们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民工及其子女,他们不仅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价格优势,也是城市化率中的光鲜亮丽的数字;另一方面,他们却存在于一个半合法的灰色空间里,仿佛私生子一般见不得光,他们不是官方承认的移民或市民,常常被视为挤占城市公共资源的“搭便车者”,甚或潜在的犯罪者和不稳定因素,就如同私生子构成家产和家庭团结的威胁一样。

这一群体同时兼具三个特征:第一,跨越城乡边界,城乡二元结构深深嵌入其心智结构和生活历程当中;第二,生活在城市,但缺乏地方性公民身份 / 市民资格;第三,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底层。在他们身上,地域政治、身份政治与阶级政治交汇在一起。城乡对立、身份政治与阶级政治三者相混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当代中国政治而言,意味着什么?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又在于:其一,农民工子女如何定位其自身(我是谁),即身份认同的问题;其二,农民工子女在与政治系统的互动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政治倾向,他们的独特经历将会造就什么样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人格?也即政治社会化的问题。

我的博士论文试图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次,农

民工子女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与他们的身份认同是什么关系?最后,如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会对他们政治观念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围绕身份差异而形成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的分化究竟有多大?农民工子女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抑或形成了一套相对自主的底层文化?如此一来,看似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就与政治学的传统议题——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阶级再生产——紧密地勾连在一起。

这些农民工子女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命运。一方面,他们是“回不去的一代”。他们大多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没有务农经历,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④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往返于城乡之间,而倾向于定居城市,不可能将农村的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或“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虽然他们在事实上构成了第二代移民,然而在政策上却仍然被界定为流动人口。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农民工子女无法像城市的同龄人那样享有各种权利和福利。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校舍简陋、师资薄弱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不仅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而且时刻面临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取缔。现行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初中毕业时进退失据,处于就学就业的两难境地:如果选择在上海升学,目前只能进入中专、技校或职高。如果回到家乡念高中,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将不得不与父母分离,寄居于亲戚朋友家,不仅需要付出极大的经济成本,而且需要承受因分离而带来情感代价;另一方面,家乡的教材和教学方式与上海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学生回去之后也存在学业不适应的问题。由于升学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直接打工,一部分人甚至成为街头混混。

四、相交的平行线

如果说我研究农民工子女是依着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惯性,那么,张轶超投身农民工子女的艺术教育,则似乎是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持久激情所支配,与身份无关。出身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张轶超,与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轨迹原本是两条平行的直线;然而,却偏偏相遇了。

2001年,尚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张轶超偶然看到一则关于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报道,有着办报经验的他(张时任复旦学生报社《常识》的主编),敏锐地意识到上海肯定也有这样的学校。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在复旦周边地区调查起来,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便发现了一片民工聚集区和四五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张轶超回忆说:

在杨浦区江湾新城民工聚居区里,有两样东西总是那么突兀地出现在来访者面前。一是这里白天黑夜从不间断的集装箱大卡车——晴天,它们意味着尘土飞扬;雨天,它们意味着泥浆四溅。二是这里随处可见的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垃圾堆,或盘踞在路边散发臭味,或漂浮在水面染黑溪流。四年来,这些始终没有变过。

六年前,我第一次踏进江湾新城,目睹这一切的同时,我也认识了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当时我带着一丝歉疚的心情问一个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我要当老师。”“当老师干嘛呢?”“我要教出一群医生、歌星、作家、博士和老师,为祖国作贡献。”天啊,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孩子,祖国又为你做了什么呢?

可是当我的目光接触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睛和坚定的神情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那点自私来,意识到他给我带来的希望和勇气,于是便有了持续到今天的“久牵”……⑤随后,张轶超与《常识》的同事开始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采访、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差,五年级的孩子大半ABCD都背不好,由于历史课没有胜任的老师就让孩子们自修。张轶超等人很快在复旦大学拉起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服务对象是复旦周边地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承担英语、自然、电脑、体育等科目的教学。

2002年7月,张轶超从复旦哲学系毕业后,继续负责这支志愿者团队的运作,除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英语、电脑等教学活动外,还在暑假为农民工子女组织夏令营活动。2006年3月,在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来自美国的志愿者柯慧婕的协助下,久牵成立了“放

牛班的孩子”合唱队,艺术教育开始成为久牵的一项基本服务内容。2008年5 月,在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获浦东新区民政局批准,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机构。久牵的目标是消除教育不平等,让那些外来工子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服务;同时将社会责任感、志愿者服务意识植入到那些农民工子女心中。

久牵的服务对象为10~16 岁的在沪农民工工子女,服务内容是为这些农民工子弟免费开设艺术、电脑、英语、自然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往往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正常开设。除此之外,久牵还会不定期组织各种外出参观、调研、演出等活动来开拓农民工子女的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从一开始,张轶超就不满足于“献爱心”,而是把目标定位于“塑造新公民”。所谓“献爱心”,就是侧重于物质层面和情感层面,譬如通过捐款、捐物和慰问来表达社会或个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大多数献爱心活动都是一次性的;所谓“塑造新公民”,就是侧重于价值层面和理性层面,向农民工子女传播知识和价值观,将其塑造为具有现代公民人格的新一代。在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主页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自身不同于慈善活动的性质:久牵不是一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公民教育项目。

作为这个项目的运营者,我们始终难以忘记的,是我们初次看到这些孩子时他们的腼腆、胆怯,和现在他们面对陌生人所展现出来的笑容、自信。正是这样强烈的对比,支持了一些志愿者持续了6年,从兼职到全职,去运作这样一个为一群特殊的孩子带来快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

我们的理念,正是要为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民工子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让他们除了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大城市“打工”之外,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久牵青少年活动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慈善意义上的辅助性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掘和发挥个人天赋的优秀学园。⑥

张轶超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久牵”孩子们的命运。他每年组织“音乐回乡之旅”,带着放牛班的孩子们到农村地区巡回演出,从帮助孩子们“寻根”,到“寻找幸福的青鸟”,张轶超带着放牛班的孩子不断地寻找着;他让孩子们自由地选课,在给予他们自由的同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企业的资助下,他领着孩子们办了一份名为《小草要唱歌》报纸,编辑、记者和撰稿人都是这帮孩子,他试图让孩子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张轶超的理念是“为改变而教育”(Education for change)。虽然有时我也能感觉到他骨子的悲观和失望,但那是一种的“不妥协的悲观主义”(uncompromising pessimism)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张轶超是否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但孩子们改变了张轶超的命运,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与农民工子女的相遇,因为久牵这项事业,他没有按照父母的设定,考取公务员,然后进入规范而安稳的生活角色——立业、买房、娶妻、生子。十年前的张轶超是家族里学校最好、学历最高者,父母乐此不疲以此作为亲友间的谈资,而现在两位老人却时常回避小区邻里的询问。“最害怕被问到现在儿子在做什么”。⑧有人说张轶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疯子。

张轶超试图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对农民工子女灵魂的改造。但张轶超也意识到,这种改变必须得到精英阶层的支持,他将希望寄托于精英的自尊、自信与自觉:你应该有这样一种骄傲,你的自尊心要求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你可以和他们进行公平的竞争。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那么你所取得的一切成功将失去其重量。……我辈的骄傲与尊严就在于,要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诚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能够自信地跟自己的孩子说:“这是我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都是用我的努力与拼搏换来的,没有一分一毫是牺牲了他人的机会而得到的。”⑨

与张轶超相比,我总是有一种道德上的自卑感。他为农民工子女付出甚多,得到甚少;我为农民工子女付出甚少,却得到甚多。我对农民工子女的研究,让我得到博士学位、大学教职、学术声誉、科研经费,似乎我的好运气正是建立在他们的不幸之上。

五、命运的共同体

长久以来,命运一直是文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青睐的主题。在主流政治学的分析框架里,我们找不到命运二字。也许是“命运”这个词太抽象,太模糊,太过于情绪化,与社会科学所强调的精确性和价值中立格格不入。

人们以为命运就像手心的掌纹一样专属于自己,其实不然,我们的命运或多或少具有外部性:我们的好运气或许会给别人带来坏运气;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政治共同体同时也是命运共同体,我们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分享 / 分担着彼此的命运。不理解政治,我们就难以真正理解命运;不关注命运,政治学就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命运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由一个超验的神秘力量所决定的。如果说个体的命运带有太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那么,群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权力结构设定的。国家、市场、社会与家庭是命运的主要塑造者:

第一,国家通过制度和政策来塑造我们的命运。国家不仅对有形的资源进行再分配,也在对无形的机会进行再分配。从上山下乡到恢复高考、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从统招统分到教育产业化,国家行为对我们命运的影响何其巨大。国家对机会的再分配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或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y)为单位,譬如阶级敌人、流动人口、高收入群体。国家的再分配必须避免制度性歧视,即对特定社会群体的不公正待遇。

第二,市场包括物质市场和地位市场,前者通过产权、后者通过社会流动渠道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激励,从而影响我们的命运。唐世平指出,在地位市场中,个人为社会地位而竞争。和物质市场中的情况相比,地位市场中的竞争是纵向的、零和的,而且地位性商品的供应是内在有限的。⑩简言之,我们通过物质市场获得财富,通过地位市场获得社会地位和外部承认。

第三,社会通过自由结社、社会运动、公共舆论、社会资本、关系网络来影响人们的命运。这对于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其重要,显而易见,劳工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人、黑人、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第四,家庭是阶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轨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

以上四种力量与个人能动性的互动过程共同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每一种力量都不是绝对的。家庭是相对保守的力量,而市场、社会和国家都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变革的一面。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力量应当是相对平衡的,在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社会流动与阶级再生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避免社会的过度僵化或无序。

而在农民工身上,我们却看到这四种力量惊人地一致:从国家的角度看,他们是“非市民”,无法在城市获得权利资格和公共服务;从市场的角度看,他们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同工不同酬;从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社会支持网;从家庭的角度看,他们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相对匮乏。这四种力量的叠加效应,使农民工面临比常人更大的重力加速度,重重地跌落在城市底层。

六、正义的成本

为什么我要讨论命运的问题,是因为它关乎正义。命运的政治学追问的是一个最基本的

正义问题——如果我们的命运具有某种外部性,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桑德尔在《正义——该如何做是好?》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叫欧麦拉的城市。这是一个拥有幸福感和公民荣誉感的城市,没有国王和奴隶,没有广告和股票交易,也没有原子弹。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个人例外。“在欧麦拉的一栋漂亮的公共建筑的地下室里,或者是在那些宽敞的私人住宅的地窖里,有一扇房间,它有一个锁着的门,没有窗户。”房间里坐着一个孩子,有些弱智,营养不良,并且被人们所忽视。他在极度痛苦中勉强维生。所有的欧麦拉人都知道,他就在那里;他们都知道,他得待在那里。他们明白,整座城市的幸福和美好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因此,没有人来拯救他,他们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11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一,命运是有外部性的。在一个社会当中,每个人或每个群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相关的,正如欧麦拉市民的幸福生活便是地下室孤儿痛苦的“溢出效应”;其二,正义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不愿意分担正义的成本,那么对于正义的呼吁就是叶公好龙;其三,我们不能用一个人(或多数人)的快乐去抵消另一个人(或少数人)的痛苦。

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处境类似于欧麦拉的地下室孤儿。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没有他们的付出,城市的繁荣便不可想象;没有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便无从实现;没有他们,就没有所谓的“中国奇迹”。“中国奇迹”不是魔法师的作品,毋宁说一场超大型魔术,人们只看到舞台上潇洒自如的魔术师,却看不到后台紧张忙碌的农民工。改革开放三十年,就这样同时创造着财富与贫穷。12我们只看到了日新月异的深圳速度,却没有看到因赶超进度而缺乏劳动保护的风钻工,他们因此而罹患尘肺病。13 2009年,有两条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格外引人瞩目。一条是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证明自己得了“尘肺病”而非肺结核;另一条是中国农民工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亚军。表面上看,这两则消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在第一个故事里,农民工扮演了一个凄惨无助的受害者角色,张海超胸前的绷带是最有力也最无力的控诉;而在后一个故事里,中国农民工则成了对抗金融危机的平民英雄,6张青春快乐的面孔,成了美国版“劳动光荣”的最佳注脚。

其实,这不过一枚硬币的两面。长期以来,农民工为中国奇迹和世界工厂承担了过多的代价,现在,他们开始为权利和正义而斗争,他们开始主动地提出权利诉求,上访、罢工、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我们不能像欧麦拉的人们那样,对农民工的苦难和维权行动无动于衷。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善待农民工,但这不能掩饰我们内心的害怕:我们害怕开放户籍,会让他们涌入城市,挤占我们的工作岗位,增加我们的财政负担,危及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害怕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会让资本外流到其他城市或者国家,阻碍我们的GDP增长。所以,我们更愿意让农民工作为弱者接受我们的帮助,而不愿意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份子。而事实上,他们不是弱者,他们只是缺少基本的权利。

命运的外部性一方面使我们连为一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分裂,既得利益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对他者的苦难视而不见。不要将责任完全推给不公正的体制,也要反思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体制的受益者。

为改变而教育,行动就意味着改变。2011年4月,张轶超最早的学生、2001年就加入久牵的新月,收到了联合世界书院(United World College)的全奖录取通知书(免两年学费和膳宿费),获得去加拿大分校学习大学预科课程的机会。新月来自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家庭,父母需要负担三个孩子日益增长的教育支出;拿到国外的录取通知书之前,她就读于上海郊区一所成人高中,学校环境非常糟糕。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张轶超和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帮助下,考托福,学音乐,最终突破了外部环境的限制。张轶超以一己之力,十

年之功,可以创造这样的传奇;如果整个城市社会都愿意分担正义的成本,出一把力,共同推动制度的变迁,那么,将会有多少孩子因此而改变命运呢?

衡量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要看它的穷人过得怎么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要看它的富人做得怎么样。如果一个社会的穷人尚且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这一定是一个丰裕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的富人乐善好施、知书达礼,那么这一定是个礼仪之邦。相反,不管一个社会的GDP总量如何之大,只要有一部分民众仍然衣食无着、低人一等,这个社会在本质上还是贫困的,只不过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已;不管一个社会的文化产业多么发达,高等教育如何普及,只要大多数富人过着醉生梦死、为富不仁的生活,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必然是低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命运,是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它考验着我们对于正义的看法和道德的底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ZZ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09YJC810006)、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0CG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③在王春光那里,“半城市化”指的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参见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本文所说的“半城市化”有所不同,主要着眼于政治、政策层面,即城市把乡城迁移者作为劳动主体、消费主体而不是政治主体、权利主体,用“流动人口”而不是“城市新移民”来指代这一群体,这种对乡城迁移者经济上吸纳、政治上排斥的城市化道路,笔者称之为“半城市化”。

④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载《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⑤引自《久牵志愿者服务社2007年宣传手册》。久牵志愿者服务社是一所以在沪农民工子弟为服务对象的非盈利机构,主要致力于为外来农民工子女提供优质和免费的课外教育,创办人为张轶超。关于久牵的事迹,参见熊易寒:《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第5章。

⑥《久牵合作伙伴计划》,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官方网站,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1291119.html,/html/juanzengyucanyu/20080504/3.html。

⑦Michael Burawoy,“From Polanyi to Pollyanna: The False Optimism of Global Labor Studies,” Global Labour Journal, Vol. 1, Issue 2, 2010, pp. 301-313.

⑧赵一海:《张轶超:让白天懂得夜的黑》,载《南方周末》2009年12月31日。

⑨张轶超:《我辈的骄傲,我辈的责任》,2007年11月25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⑩唐世平:《社会流动、地位市场和经济增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1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12Deborah Davis & Wang Feng(eds.), 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in Post-Socialist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蓝方:《职业病防治:监管不如赋权》,载《新世纪》2011年第26期。

熊易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三) 二、选择题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 ABD) A、欧洲共同体 B、独联体 C、俄罗斯联邦 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限任 B、监督 C、法治 D、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A、司法独立 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 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 A、苏维埃政权形式 B、委员会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 AD)的产物。 A、私有制 B、社会契约 C、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 C )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8、( D )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问题。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法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 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A、汉密尔顿 B、华盛顿 C、杰斐逊 D、潘恩 60、( B )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杰斐逊 B、潘恩 C、汉密尔顿 D、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 AD)为特点。 A、制度化 B、平等性 C、组织化 D、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 D)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精英民主 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 D)。 A、第一国际 B、社会工人党 C、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 C )政党的典型。 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66、( A D )是多党制的典型。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 C 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政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王雪瑶 14300270063 2014/12/30 政治生活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个体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

政治的重要性与政治参与 王雪瑶 14300270063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他承认并且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但是又毫不避讳的宣扬自己的观点。在《政治学的邀请》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的观点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核心内容在于以层层的逻辑论证了政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向我们发出了政治学的邀请。 我们往往不愿参与政治,首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政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虽然政治也有不同的类型)那么政治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哪里呢?我想可以借用费尔南多·萨瓦特尔的逻辑来论证:首先,人类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活的——人的需求总是没有止境的,人类不仅仅追求现世生活的满足,更希望能够得到不朽。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走向消亡,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则是永不衰亡的。生命的结束只代表肉体的死亡,但是个人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财富则可以永不消逝。因此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假设:人类是追求不朽的,因此我们形成了社会。 其次,在社会生活之中,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产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共同领导,因此我们产生了对于秩序、领袖、政府的需求,这些也都是政治的一些形式。或许有些人会倡导无政府主义,但是在人性的双重假设之下,这种理念是行不通的——倘若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其良心行事,在满足自己利益追求的过程只需中不干涉他人,我们也就不需要政府的存在,但是这是显然不可能存在的,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之下,便会毫无约束的追求自身利益。因此我们是需要一种政治权威的存在的。 在这两种假设之下,我们便可以理解政治产生的目的,因而可以得出:人类是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 这是从政治的产生曾面来论证政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的重要性又体现在何处呢?——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缓和这些矛盾,在各种手段下,政治应当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被予以实施的。首先,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自由主义的倡导下,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快速的实现了现代化,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更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暴动、战争往往不可避免,被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一棵树的智慧阅读题及答案】智慧之花阅读题和答案

【一棵树的智慧阅读题及答案】智慧之花阅读题和答案《一棵树的智慧》的作者是秦若水,这篇阅读中讲述了一颗树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下面是为大家的《一棵树的智慧》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 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笼,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日槐角,字连墩, 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叶槐: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日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盆栽种,那“洛

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读书笔记

政治学的重大问题 莱斯利·里普森著 第1章政治学研究的介绍 一、个人自由 1、理解是自由的开始,自由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活,两方面:否定的一面是免除束缚,而肯定的一面则是行为的自主。 2、自由或强迫的概念,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自由的判定标准同样在于这两方面,但是在选择的方式上,个人不同于群体的是,使之形成的或者后来变更的决定是在多种混合的影响下形成的。 3、自由的观念以一个人们解释的特殊意义为先决条件。它意味着:首先,我们能够并且可以做到对哪些是不必预定的预言进行选择;其二,所选择的自由是好的,我们越自由,就越好。 4、A:主张自由是幻象的决定论者,或者从某种已经成为教义的现代方式的行为主义者认为无论是建立在自然或者是教化的基础上,支配性的影响来自于我们是什么和我们要做什么,用心理学的和用共同体的社会学解释个人的两种人都常常提出独裁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B:另一些认为自由是可能的,但是认为它的价值是可疑的。认为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自由,认为对于道德成熟程度不够、知识程度不足的多数人,明智的办法就是服从那些比更多的知道如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方向的人们。

5、我们可以将自己看成是我们制度和习俗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它们的创造者,而分歧正从中体现出来。 二、决定论者错在何处 1、决定论者的概念是模糊的,它暧昧地在因果关系和必要性之间徘徊,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存在许多关于它的涵义的困惑和对它毫无批判的接受。人性展现出的东西是复杂的,它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精确的结果和两个因素的相关的影响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 2、这里讨论自由是与社会行为相关的,因此也是有关政治的。 3、本书的立足点是拒绝行为主义者的研究路径,因为相信人类有着单独的和群体的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愿望。社会的构成是可以被理解的,政治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的领域,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目前生活得更好。 三、蚂蚁的社会观察 1、之上所说的是应然的政治图景,却不是通常的实际状态。 2、我们对疯狂世界的治疗并不成功,因为: A:群众为普遍的消极被动惯性所支配,许多人害怕伴随改革出现的骚乱,宁可忍受现在也不冒险; B: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习惯的创造物和过去的模仿者,这就限制了创造和改进的机会。

电大政治学原理答案

电大政治学原理答案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社会价值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奴隶__社会时期。奴隶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社会关系_5.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民众主义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6.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霸道7.__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8.__马基雅维利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9.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马基雅维利。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11.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12.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13.公共权力具有_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1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15.政府以_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16.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17.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18.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19.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参政党20.中华全国总工会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21.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22.在西方,市民社会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23.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 24.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统治25.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合作行为28.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用的思想。 29.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30.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3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32.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33.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34.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政治文化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36.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法西斯主义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37.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38.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阶段3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_宽容和理性精神。40.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41.现代“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42.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政治的民主模式。43.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44.具有现代化和_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4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1.政治学名着《政治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2.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 韩非) 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 法 B 势 C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 B C D P27 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国家)。 7.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 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9.(C 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0.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 P73 A 说服方式 B 命令方式C奖酬方式 D 规范方式 11.()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 B C D P71 A 组织 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1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 P116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哈贝马斯 13.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A B C D P78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WTT精心整理的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全一棵树阅读答案1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政治类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成全一棵树》阅读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成全一棵树》阅读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电大 政治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西塞罗 2.( )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宪政政体 D.共和政体 4.( )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7.(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地理条件 B.经济条件 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 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 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 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2.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和个人独立。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阅读题及答案_小学五年级

(一) 羊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吃草,那么聚精会神,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使它们分心了;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个还好吃。它们的小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把有毒的“土香草”丢在一边,把有营养的嫩草芽一根接一根地往嘴里送;嘴巴一歪一歪地,永不疲怠地咀嚼着。羊吃过草,还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就是把胃里的没消化的草根、草茎再翻出来,再送进口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地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少:我们的学校不正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地”吗?我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小羊。在这块如茵的草地上,我们能像羊吃草那样永无倦怠地获取知识吗?特别是对知识中那些没有消化透的“草根”、“草茎”,我们是否做到了要经常“翻草”,反复咀嚼呢,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1、文中加点的“咀嚼”一词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横线画出短文过渡句。 3、选择。 (1)文中的“土香草”可以比喻为() A一种草B一种有害的草C一种有害的知识D一种有益的知识 (2)文中的“翻草”指的是() A预习B复习C思考D提问 (3)文中的“草根”“草茎”指的是() A深奥的知识B浅显的知识C没用的东西D有用的东西 4、羊吃草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 《牵手》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 《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 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 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 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 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 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 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 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 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 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 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 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 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 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 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 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 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 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