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达2116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天达2116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天达2116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天达2116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天达-2116”对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郝林华1陈靠山1吴业池2徐志刚2马须祥2

1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青岛高科园仙霞岭路6号266061

2 山东天达药业有限公司山东省高密市民营科工园261500

1 前言

1.1 叶绿素荧光分析简介

叶绿素荧光分析具有观测手续简便,获得结果迅速,反应灵敏,可以定量,对植物无破坏、少干扰的特点。它既可以用于叶绿体、叶片,也可以遥感用于群体、群落。它既是室内光合基础研究的先进工具,也是室外自然条件下诊断植物体内光合机构运转状况、分析植物对逆境响应机理的重要方法。自从调制式荧光测定技术问世以来,调制荧光仪,特别是便携式荧光仪的商品化,使荧光分析在光合作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被用于植物生理学和逆境生理学的研究中。

1.2 基本原理

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有三个可能的去向:一是用于推动光化学反应,引起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及后来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用于固定、还原二氧化碳的同化力(A TP和NADPH);二是转变成热散失;三是以荧光的形式发射出来。由于这三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相互竞争关系,所以可以通过荧光的变化探测光合作用的变化。由于可以测定完整叶片的荧光,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可以成为原位检测光合作用PSⅡ反应中心重要步骤的极好的探针。调制式荧光是测定PSⅡ光化学效率(Fv/Fm)的一个重要工具。Fv/Fm-没有遭受环境胁迫并经过充分暗适应的植物叶片PSⅡ最大的或潜在的量子效率指标,有时Fv/Fm也被称为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能量捕捉效率,即潜在的PSⅡ的光化学效率。光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差,总是导致Fv/Fm的降低,反之亦然。因此Fv/Fm的变化可以用作光合作用强弱的诊断指标。1.3 “天达-2116”及相关情况

“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是国家863重点科技成果推广产品,它是植物的“保健品”和“免疫药”,抗病、抗逆、促生长,最终达到增产和优化品质的目的,并且使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目前,“天达-2116”已广泛使用在多种植物和经济作物上如各种果树、棉花、大豆、花生、叶菜类、根茎类、小麦等,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正如所说的,不用不知道,用了都说好,“天达-2116”用效果说话!

自今年8月13日-18日,天达药业公司组织了一行人对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使用“天达-2116”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并利用英国HANSA TECH公司进口仪器“植物效率测定仪”对上述地区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光化学效率(即光合效率)指标。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我们尽量采用同一块地、同样管理的对照和处理进行测定,并根据叶片的老、嫩程度从植物的上、中、下部分别采样,分别进行测定,同时作5平行。采样时摘取叶位相同、长势较好、素质相同的独立植株的完整叶片。所有测定数据皆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显著性分析。

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供领导参考。

2 试验

2.1 “天达-2116”对蝴蝶兰、栀子花、茉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天达药业公司实验室,处理组在花期喷施了一遍专用型“天达-2116”,对照组未喷施“天达-2116”。

2.1.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蝴蝶兰光化学效率(Fv/Fm)

处理组0.834 0.812 0.789 0.826 0.793 对照组0.724 0.752 0.730 0.716 0.721 栀子花光化学效率(Fv/Fm)

处理组0.801 0.807 0.811 0.816 0.803 对照组0.650 0.671 0.766 0.719 0.765 茉莉花光化学效率(Fv/Fm)

处理组0.802 0.811 0.808 0.801 0.800 对照组0.765 0.795 0.763 0.792 0.723 2.1.2 结果

植物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蝴蝶兰0.8108±0.01977 0.7286±0.01403 11.28

栀子花0.8076±0.00607 0.7142±0.05309 13.08

茉莉花0.8044±0.00483 0.7676±0.0290 4.794

P<0.05,显著性差异其中:光化学效率提高率(%)=处理组(Fv/Fm)平均值-对照组(Fv/Fm)平均值

对照组(Fv/Fm)平均值

2.1.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喷施了“天达-2116”的花儿均比未喷施的花儿光化学效率提高了;其中蝴蝶兰增加了11.28%,栀子花增加了13.08%,茉莉花增加了4.794%。这说明植物在喷施了“天达-2116”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2.2 “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村的某处棉花田。

2.2.1 棉花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四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25 0.746 0.733 0.767 0.768

中部叶片0.820 0.823 0.778 0.775 0.795

下部叶片0.846 0.840 0.837 0.834 0.818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棉花)

上部叶片0.698 0.641 0.634 0.616 0.691

中部叶片0.772 0.760 0.793 0.768 0.803

下部叶片0.762 0.774 0.730 0.756 0.726

2.2.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478±0.01949 0.6560±0.03639 13.99

中部叶片0.7982±0.02262 0.7792±0.01805 2.438

下部叶片0.8350±0.01049 0.7496±0.0208 11.39

P<0.1,显著性差异

2.2.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新旧老嫩叶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其次是下部旧叶;中部叶片是成熟叶片,生长最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较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小。

2.3 “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村的某处棉花田。

2.3.1 棉花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78 0.744 0.770 0.739 0.749

中部叶片0.807 0.805 0.810 0.822 0.814

下部叶片0.785 0.817 0.824 0.829 0.822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的

棉花)

上部叶片0.668 0.644 0.660 0.611 0.659

中部叶片0.738 0.775 0.793 0.768 0.679

下部叶片0.762 0.749 0.739 0.751 0.756

2.3.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560±0.01704 0.6484±0.02263 16.59

中部叶片0.8116±0.00673 0.7506±0.04467 8.127

下部叶片0.8154±0.01753 0.7514±0.00856 8.517

P<0.1,显著性差异

2.3.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新旧老嫩叶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其次是下部旧叶;中部叶片是成熟叶片,生长最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最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小。

2.4 “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村的某处棉花田。

2.4.1 棉花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一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698 0.740 0.738 0.717 0.763

中部叶片0.807 0.819 0.793 0.822 0.814

下部叶片0.798 0.826 0.828 0.813 0.838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棉花)

上部叶片0.668 0.644 0.650 0.611 0.659 中部叶片0.738 0.769 0.785 0.768 0.750 下部叶片0.762 0.749 0.739 0.751 0.756 2.4.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312±0.02469 0.6464±0.02178 13.12

中部叶片0.8110±0.01155 0.7620±0.01826 6.430

下部叶片0.8206±0.01545 0.7514±0.00856 9.209

P<0.1,显著性差异

2.4.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新旧老嫩叶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其次是下部旧叶;中部叶片是成熟叶片,生长最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较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小。

2.5“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德州市齐河县贾市村某处棉花田。

2.5.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51 0.755 0.765 0.768 0.776

中部叶片0.807 0.803 0.828 0.843 0.818

下部叶片0.818 0.825 0.808 0.814 0.809

对照(前期喷施一遍“棉

状元”,后期喷施“天达

-2116”一遍的棉花)

上部叶片0.693 0.713 0.704 0.717 0.719

中部叶片0.776 0.769 0.792 0.780 0.771

下部叶片0.763 0.749 0.774 0.751 0.738

2.5.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630±0.01007 0.7092±0.01073 7.586

中部叶片0.8198±0.01624 0.7776±0.00913 5.427

下部叶片0.8148±0.00698 0.7550±0.01384 7.921

2.5.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试验中对照组并不是完全未喷施“天达-2116”的棉花,而是前期喷施一遍“棉状元”,后期喷施了一遍“天达-2116”,故处理组比对照组光化学效率提高相对不显著。

2.6“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德州市齐河县贾市村某处棉花田。

2.6.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82 0.773 0.784 0.767 0.778 中部叶片0.833 0.839 0.837 0.831 0.843 下部叶片0.825 0.827 0.833 0.837 0.822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棉花)

上部叶片0.693 0.714 0.704 0.718 0.729 中部叶片0.785 0.813 0.804 0.793 0.797 下部叶片0.760 0.792 0.753 0.789 0.756

2.6.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768±0.00691 0.7116±0.01372 9.162

中部叶片0.8366±0.00477 0.7984±0.01067 4.785

下部叶片0.8288±0.0061 0.7700±0.01891 7.636

P<0.1,显著性差异

2.6.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其次是下部旧叶;中部叶片是成熟叶片,生长最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较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相对较小。

2.7“天达-2116”对葡萄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西张村某处果园。品种:美国超级无核葡萄

2.7.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葡萄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37 0.738 0.747 0.750 0.743

中部叶片0.777 0.785 0.796 0.786 0.772

下部叶片0.764 0.768 0.758 0.752 0.787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葡萄)

上部叶片0.693 0.714 0.705 0.688 0.679

中部叶片0.735 0.738 0.727 0.730 0.722

下部叶片0.745 0.743 0.739 0.733 0.731

2.7.2 结果

葡萄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430±0.00561 0.6958±0.01385 6.784

中部叶片0.7832±0.0092 0.7304±0.00635 7.229

下部叶片0.7658±0.01331 0.7382±0.0061 3.739

2.7.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葡萄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葡萄的生长。但总体来看,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处理组比对照组光化学效率提高相对不显著。

2.8“天达-2116”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荷泽市佃户屯村8队某处田。

2.8.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二遍的大豆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804 0.806 0.820 0.824 0.825

中部叶片0.829 0.834 0.832 0.827 0.826

下部叶片0.811 0.816 0.820 0.814 0.807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大豆)

上部叶片0.763 0.774 0.758 0.782 0.779

中部叶片0.775 0.782 0.790 0.783 0.772

下部叶片0.760 0.774 0.769 0.781 0.765

2.8.2 结果

大豆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8158±0.01006 0.7712±0.01033 5.783

中部叶片0.8296±0.00336 0.7804±0.00709 6.304

下部叶片0.8136±0.00493 0.7698±0.00811 5.690

2.8.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大豆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豆的生长。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试验对照组大豆虽然未喷施“天达-2116”,但喷施了其它类型的农肥如“康普三号”等,故处理组比对照组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不显著。

2.9“天达-2116”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荷泽市定陶县城关镇南关大队某处田。

2.9.1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棉花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67 0.779 0.807 0.783 0.776 中部叶片0.829 0.826 0.837 0.832 0.820 下部叶片0.832 0.828 0.837 0.835 0.830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棉花)

上部叶片0.663 0.676 0.711 0.707 0.717 中部叶片0.788 0.806 0.801 0.809 0.818 下部叶片0.769 0.807 0.811 0.810 0.778

2.9.2 结果

棉花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824±0.01496 0.6948±0.02382 12.61

中部叶片0.8288±0.00638 0.8044±0.01106 3.033

下部叶片0.8324±0.00365 0.7950±0.01994 4.704

P<0.1,显著性差异

2.9.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棉花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新旧老嫩叶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喷施了“天达-2116”的棉花,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下部和中部叶片是比较成熟的叶片,生长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较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相对不显著。

2.10“天达-2116”对花生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荷泽市定陶县城关镇南关大队某处田。

2.10.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二遍的花生

光化学效率(Fv/Fm)

中部叶片0.809 0.814 0.807 0.801 0.803

下部叶片0.829 0.833 0.820 0.824 0.837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花生)

中部叶片0.775 0.762 0.759 0.763 0.772

下部叶片0.792 0.798 0.793 0.792 0.794

2.10.2 结果

花生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中部叶片0.8068±0.00512 0.7662±0.00691 5.299

下部叶片0.8286±0.0068 0.7938±0.00249 4.384

2.10.3 结论

对于花生,我们只分析了中部和下部的叶片,因为上部叶片与中部不好区分。从光化学效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花生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加

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花生的生长。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试验对照组虽然未喷施“天达-2116”,但喷施了其它类型的农肥,故处理组比对照组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不显著。

2.11 “天达-2116”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荷泽市牡丹区高庄镇杨庄村某处田。

2.11.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二遍的大豆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804 0.806 0.792 0.798 0.805

中部叶片0.829 0.834 0.832 0.827 0.826

下部叶片0.811 0.816 0.820 0.814 0.807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大豆)

上部叶片0.752 0.657 0.722 0.765 0.770

中部叶片0.792 0.805 0.798 0.796 0.790

下部叶片0.761 0.769 0.781 0.788 0.765

2.11.2 结果

大豆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8010±0.00592 0.7332±0.0465 9.247

中部叶片0.8296±0.00336 0.7962±0.00585 4.195

下部叶片0.8136±0.00493 0.7728±0.01132 5.280

P<0.1,显著性差异

2.11.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大豆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豆的生长。另外,可以看出,喷施了“天达-2116”的大豆,其上部叶(幼叶)的光化学效率提高最大;下部和中部叶片是比较成熟的叶片,生长旺盛,自身的光合作用也较强,故光化学效率提高相对不显著。

2.12 “天达-2116”对山药光合作用的影响

试样来自荷泽市牡丹区小留镇吴油坊村某处田间。山药品种:日本大佛手

2.12.1 光化学效率测定数据

喷施专用型“天达-2116”

三遍的山药

光化学效率(Fv/Fm)

上部叶片0.783 0.795 0.792 0.801 0.802

中部叶片0.819 0.830 0.822 0.820 0.824

下部叶片0.787 0.794 0.775 0.801 0.800

对照(未喷施“天达-2116”

的山药)

上部叶片0.752 0.753 0.770 0.768 0.772

中部叶片0.804 0.775 0.791 0.795 0.788

下部叶片0.756 0.760 0.772 0.754 0.762

2.12.2 结果

山药处理组(Fv/Fm)

X±Sd 对照组(Fv/Fm)

X±Sd

光化学效率提高率(%)

上部叶片0.7946±0.0077 0.7630±0.0097 4.142

中部叶片0.8230±0.00436 0.7906±0.0106 4.098

下部叶片0.7914±0.01074 0.7608±0.00701 4.022

2.12.3 结论

从上、中、下部叶片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山药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提高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加强了,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增加,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山药的生长。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试验对照组虽然未喷施“天达-2116”,但可能喷施了其它类型的农肥,另外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故处理组比对照组光化学效率提高幅度相对不显著。

3小结

从对鲁西南、鲁西北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光化学效率分析来看,喷施了“天达-2116”的各种植物(喷施遍数不限)均比未喷施的光化学效率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就我们的分析而言,对各种植物来说,光化学效率(即光合作用效率)平均提高近10%,在棉花和大豆上表现尤其明显。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天达-2116”的促生长、增产品质的功效。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

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资料整理 一、传统史料---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发现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 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 4.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恩豪斯(Jan Ingenhousz)进一步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5.1872年,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如何做实验证明光和CO2的必要性。 6.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他认为是CO 2 O乃是植物体有机物之来源。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和H 2 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德·索叙尔实验告诉我们,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完整)《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完整)《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难点)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重点) 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 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3、叶片的结构模型. 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叶片的结构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 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 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 二、选择题 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 ( ) 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 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 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 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 ( ) A.细胞形状不一样 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 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 D.两者都无叶绿体 三、简答题 大多数植物叶片为绿色,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绿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的绿色深一些?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初中科学教案《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实验和对光合作用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式子。 2、通过植物怎样光合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所给予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式子,难点:光合作用实验(1)的教学 三、教学准备 1、检测淀粉:碘酒淀粉米汤土壤浸出液 2、制定淀粉的材料:小白菜。把小白菜放在暗处24小时,选择一片叶子,一半用黑纸遮住,实验前强光下2小时。 3、一块小黑板:绿叶在光下制定淀粉的实验步骤 四、教学过程 [引课]1、谁能告诉老师早餐你们都吃什么?(面包米粥面条等) 2、谁知道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淀粉) [设疑]那么这些淀粉从哪里来呢? A从土壤中吸收的植物自己制造的(学生提出) [讲解]大部分同学选择B,小部分同学选择A,那么它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用碘酒来检验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演示说明) [思考]1、观察颜色的变化;2、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分别土壤浸出液(A)和稀米粥(B)中滴入1滴碘酒 [学生回答] 1、A不变蓝色B变蓝色(中下学生回答) 2、说明土壤中没有淀粉,米汤中有淀粉,大米中的淀粉不是从土壤中 吸收的。 [板书] 植物制造了淀粉 [讲解] 植物自己制造了淀粉,并不是从外界土壤中吸取的,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那么它是怎样制造的呢? [思考] P27第二段及图2-8 1、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2、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演示] 实验(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 [小黑板] 实验步骤:暗处放置24小时(把原有的淀粉消耗完)

肖倩倩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第六章第一节,共一课时。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对下一节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 能力目标: 在学习前人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材料,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了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敢于修正前人科学成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说出光合作用过程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光探究资料 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视频,挂图和课件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探究的实验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引言〗“世界万物靠太阳”这句话对吗? 对于植物来说太阳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2、你了解光合作用吗?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呢?具有怎样的过程呢?教师通过谚语,引 出本节课题。 1、对的,植物需要太阳进行 光合作用。 2、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发 现历程(一)范海尔蒙特实验1、教师出示PPT,展示出范海尔蒙特的实 验图,并呈现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描 述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论 2、对于范海尔蒙特的实验,大家有没有自 己想说的话?他的实验严谨吗?引导学生 思考实验的不足,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实验的 学习。 1、学生看图讲述实验过程, 思考讨论实验的结论。 2、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思考, 意识到范海尔蒙特没有考虑 到阳光等其他因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图解: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及各元素去向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 ?易错点拨: 1、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两边的水不可轻易约去,因为反应物中的水在光反应阶段消耗,而产 物中的水则在暗反应阶段产生。

2、催化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的分布场所不同,前者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后者分布在叶绿 体基质中。 知识拓展: 1、氮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原因是:氮是许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 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 应。C4植物主要是那些生活在干旱热带地区的植物。 ①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 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而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就相对较小,从而提高了水分在四碳植物中的利用率。 ②二氧化碳固定效率比C3高很多,有利于植物在干旱环境生长。C3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得的 淀粉会贮存在叶肉细胞中;而C4植物的淀粉将会贮存于维管束鞘细胞内,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3、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维持自养生活的有色细菌。光合细菌(简称PSB)是地球 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是一类没有形成芽孢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以光作为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

苏教版七年级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徒手切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了解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这一学习活动中,贯穿师生互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教学器材: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菠菜叶、干净的纱布、叶片的横切面永久性切片标本、电脑、实物投影仪,投影电视等。 教学过程: 上课了,教师拿起一片植物的叶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师:叶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哪是主要部分? 生:叶子由叶柄和叶片组成,主要部分是叶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片完整的叶子由托叶、叶柄、叶片、三部分组成,最明显的是叶片和叶柄部分(用手指出),那么为什么说叶片是叶子的主要部分呢? 生:因为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师:回答得很准确,那么叶片适应光合作用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练习作叶片横切面的徒手切片。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仪,在投影仪上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都认真观看屏慕上老师的演示。老师首先将菠菜叶纵向切成条状,然后取出一条,将双面刀片刀尖顿平,在叶片上横向迅速划出,再将刀片在培养皿的水里轻轻摆动,于是一条细如发丝的绿丝出现在水里。同时映现在屏幕上。学生看了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老师按同样的办法又作了几条,最后作了一个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学生开始作叶片横切面破片标本,课堂开始“闹哄”起来。老师则穿梭于各实验组之间,进行点拨指导。 15分钟后,老师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下来,这时有的同学仍在认真的做着,争执着,观察着,仿佛没有听见老师的话,渐渐的学生安静下来。老师请完成实验的组举手,有15组;请没完成的组说出在学习中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帮助解答,不足之处老师补充,最后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的像是一条黑绿色的虫子,虫子两侧是透明的。 同学们都笑了! 师:那么你能说出透明部分是什么结构吗?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一、练习题目 (一)填空 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短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_____ 、_______。 2.植物体内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______。 3.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最好形式是______。此外,蔷薇科果树的运输物质还有_______。 4.筛管汁液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质是______,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______。 5.证明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筛管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 6.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方向有______ 、______、______。 7.有机物质总的分配方向是______ 。 8.有机物质被动运输的学说是_____,提出者是______。 9.H.Devries认为,有机物质运输的动力可能是______。 10.载体参与有机物质向韧皮部装载的过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 11.说明有机物质主动运输的学说有______ 、______ 、______ 。 12.根据源库关系,当源大于库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当库大于源时,产量提高受制于______ ;增源增库均能增产的类型是______。 13.植物体内物质的分配是按______进行的。 14.水稻、小麦抽穗后,剪去部分叶片,穗部增重______;剪去穗后,叶片光合产物输出______,光合速率明显______。 15.源叶内无机磷含量高时,促进光合初产物从____到_____ 的输出,促进细胞内______的合成。 16.同化物从绿色细胞向韧皮部装载的途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韧皮部筛管。 17.在甜菜块根中,K+/Na+比例调节淀粉与蔗糖的变化。当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___的积累;当比值低时,有利于_____的增加。 18.营养生长期,供N过多时,植物体内______增多,而_________减少,因而容易引起植株徒长。 19.叶片内的蔗糖分为两种状态:______、______。 20.刺激植物体内有机物质运输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1.伴细胞与筛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连,伴细胞的作用是为筛细胞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2.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昼夜温差对同化物分配产生明显影响,凡是______,同化物向籽粒分配明显降低。 24.蔗糖在源端装载靠载体完成,有两种模型是:______、______。 25.源一库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6.C/N比值高时为______代谢,C/N比值低时为______代谢。 27.除蔗糖外,还可作为有机物质运输的糖类尚有______、______ 、______。 28.____细胞的发现,支持了M?nch的压力流动学说。 29.在筛管汁液中存在的内源激素是______。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作者: ————————————————————————————————日期: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观察叶片的结构 2、识别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3、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教学难点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 2、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 (二)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2、叶片的结构模型。 3、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4、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实验:叶片的结构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 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 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 的呢? [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 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 成长,生生不息。无论是参在大 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 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 分。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 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 适应的功能?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 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 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 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 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 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 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 解其功能。 都能回答出:叶 激发探究的兴趣 2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 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 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 片,对照图6-5的“叶片结构 示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 称。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共1课时。主要内容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探究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教学。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植物基本层次结构中的细胞组织器官,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组成,但是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不是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大概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具体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光合作用如何进行,学生没有掌握。因此学生带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本节内容。为学习下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做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认识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发现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过程的艰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发现过程,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有关图片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浙江省科学中考第一轮总复习: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考点)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考点1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和__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 __合成为复杂的__ __,实现了__ __;二是把__ __转变成__ 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__ 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1.(2015·金华)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 ,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A 、 B 都是清水 B .液体A 、B 都是酒精 C .液体A 是清水、液体B 是酒精 D .液体A 是酒精、液体B 是清水 2.(2014·湖州)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O 2的多少是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在家里做了如下的实验:在某植物的叶片上剪下大小相同的多个叶圆片,抽出叶圆片中的气体(如图甲)。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 3溶液中(如图乙)。测量每个杯子中叶圆片从杯底上浮至液面所需的平均时间。 注:NaHCO 3能增加溶液中CO 2的含量,叶圆片吸收CO 2释放O 2,部分O 2存在于细胞间隙和叶圆片边缘,导致叶圆片上浮。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学准备: 视频文件: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叶片的结构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 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 二、选择题 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

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 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 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 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A.细胞形状不一样 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 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 D.两者都无叶绿体 三、识图题 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脉除具有疏导_________________功能,还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4.表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大多数植物叶片为绿色,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绿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的绿色深一些?

光合作用发现史

光合作用发现史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是由“土壤汁”构成的。这一观点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期。17 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学者海尔蒙特所做的柳树试验,使他自然而然地相信: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来自于浇灌的水。这个结论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有机物制造,但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的作用。 2、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也曾指出:植物在生长时主要用空气当养分。但他们并未用实验证明这一判断。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由于普里斯特利所做的这个出色的实验,人们把1771 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当时有人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这个实验引起人们的关注。 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1782年,瑞士牧师吉恩.谢尼伯证实了英格豪斯的发现,并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光合作用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6、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研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氧气释放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总量和氧气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根据实验中除植物、空气和水以外,没有其他物质,他断定光合作用除吸收二氧化碳外,二氧化碳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 7、1817年,法国的两位植物学家,佩利蒂欧和卡文陶从叶片中分离出叶绿素。后来有人证明叶绿素对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当时人们用下式表示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CO2 + H2O + 光——→O2 + 有机物质+ 能量 9、1864 年,法国植物生理学家鲍辛高特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精密地测定多种陆生植物,发现它们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的氧气和吸收的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接近1。 10、1864 年,德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用实验成功地证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形成淀粉。他先把绿叶放在黑暗中数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叶片中的物质的输出和呼吸代谢的结果,使原先存在于叶片里的淀粉消失。然后把经黑暗处理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叶片仍然置于黑暗中,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子,结果发现处于黑暗的一半叶片无颜色变化,而曝光的一半叶片显示出深蓝色。这是由于碘与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结果。 11、1880 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把装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照射到的水绵的叶绿体部位集中,从而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结构是叶绿体。在另一组实验中,他把一个棱镜放在光源与显微镜台之间,用光照射水绵,结果发现位于蓝、红光下的叶绿体周围细菌最多。藻中的叶绿素吸收蓝光和红光,恩吉尔曼得出结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接收光的色素。 12、1939 年,英国的希尔发现从破碎的叶子中分离出来的叶绿体,一旦加入人工电子受体(如高铁氰化钾),照光后便会释放出氧气,这就更直接证明了氧气是从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3、1938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首先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氧气的来源,它们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 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 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 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 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 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 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 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 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 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 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 号表示出来。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中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了解作为消费者,赖以生存的食物能量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知识体系 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定义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4、编写意图 本节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机物从哪里来”,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使学生知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大自然生产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还利用图片、表格、生动的文字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使教学内容的组织沿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展开。 5、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

( 。 第 3 单元 第 6 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重点)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技能目标: 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重点) 情感目标: 1、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的愿望。 2、进一步增强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FLASH :(1)普利斯特莱实验;(2)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言]:我们中国有句谚 语“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 们想一想,植物生长靠太阳 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讲述]: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 究开始于 17 世纪。此后的几百 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 行研究。到 18 世纪 80 年代, 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 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 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 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讲述]:关于光合作用的 发现过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 3 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 学生活动 齐声回答:进行光合作 用。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 史,激发探究的兴趣。

[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思考题]: 1.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 程吗? 2.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 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一、绿色植物光合作少? 以4人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 回答:柳树增加的质量是80公斤,土城少的质量是100克。 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要水 光合作用的发现 3.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 么? 4.本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讲述]:范·海尔蒙特第 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 养物质来源的问题。他在100kg 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 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 82.5kg。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 比原来少100g。因此范·海尔 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 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材料二]:18世纪,普利 斯特莱的实验 。 [思想题]: 1.请你描述实验一、二、 三。 2.本实验的结论是什 么? [实验一]:密闭的钟罩下 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 的。植物能放出使蜡烛燃烧和 小老鼠存活的气体。 直观地发现柳树增重的 原因是水。 结论:植物是从水中而 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 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 学。 三组同学代表尝描述实 验一、二、三。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2019最新苏教版七上《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1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课题: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 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 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 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 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 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 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 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 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

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

第3 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运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 2和H 2O 、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O 2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和暗反应(CO 2同化)。 2.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起始的光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电荷分离,即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使之激发,被激发的中心色素分子将高能电子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使之还原,同时又从原初电子供体获得电子,使之氧化。 3. 光合链:也称光合电子传递链,是指存在光合膜上、一系列互相衔接着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轨道。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光合电子传递途径是“Z”方案,即电子传递是由两个光系统串联进行,其中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排列,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Z”形。 4. 水氧化钟:放氧复合体含有4个Mn ,包括Mn +、Mn 2+、Mn 3+和Mn 4+。按照氧化程度从低到 高的顺序,将不同状态的含锰蛋白分别称为S 0、S 1、S 2、S 3和S 4。即S0不带电荷,S 1带1个正电荷,依次到S 4带有4个正电荷。每一次闪光将S 状态向前推进一步,直至S 4。然后, S 4从2个H 2O 中获取4个e -,并回到S 0。此模型称为水氧化钟或Kok 钟。 5. PQ 穿梭:PQ 为质体醌,是光合链中含量最多的电子递体,即可传递电子也可以传递质子,具有亲脂性,能在类囊体膜内移动。它在传递电子时,也将质子从间质输入类囊体内腔,PQ 在类囊体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反复变化称PQ 穿梭。 6. 光合磷酸化:由光驱动的光合电子传递所偶联的将ADP 和无机磷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这一现象是Arnon1954年用离体叶绿体测出的。由于与磷酸化相偶联的光合电子传递的方式不同,故将其分为环式光合磷酸式、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7. 光合单位:指同化1分子CO 2或释放1分子氧所需要的叶绿体色素分子数目。一个光合单位大约有200—300个色素分子,其中有一作用中心,人们把这一作用中心及其周围的几百个色素分子称为一个光合单位。叶绿体内存在有两个光系统,它们各有一个作用中心及一群天线色素,光合同化力的形成需要有两个光系统,故也有人把这两个作用中心和其周围的天线色素,合称为一个光合单位。 8. Hill 反应:在有适当的电子受体存在的条件下,叶绿体利用光使水光解,即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这一过程是Hill 在1940年发现的,故称Hill 反应。 22221O B H B O H ++叶绿体光 B 为受氢体,又称为希尔氧化剂。 高铁氰化钾[K 3Fe(CN)6]、草酸铁、许多醌类、醛类以及多种有机染料都可作为希尔氧化剂。 9. 荧光现象与磷光现象:都是指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后的再发光现象,叶绿素a 、b 都能发出红色荧光。其寿命约为10-9秒,它是由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时的发光现象。叶绿素也能发射磷光,其寿命可达10-2—103秒,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 10. 单线态与三线态:叶绿素分子中处于同一轨道的配对电子或处于不同轨道的配对电子,其自旋方向均相反时,分子的电子总自旋等于零,光谱学家称此种分子状态为单线态,处于不同轨道的原先配对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这时分子的结构对外界磁场有三种可能的取向,这种具有相同自旋的激发态叫做三线态。 11. 红降现象:在四十年代,以绿藻和红藻为材料,研究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发现当光波大于680纳米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红降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