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最权威的复习重点笔记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最权威的复习重点笔记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最权威的复习重点笔记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最权威的复习重点笔记郑杭生《社会学概论》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社会角色理论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了这个概念,旨在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家林顿是角色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角色理论的第三个来源是完形主义心理学,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涵义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角色理论的第四个来源是社会戏剧论,该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此外,二战以后的许多社会学家也对角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三、角色集

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另一种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上可被区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是主要的几种: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这是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

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人们承担具体的社会角色的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也叫做角色的“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在社会关系发生变动时,人们会遇到重新确定角色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它包含了以下几种情况: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还有个“有效性”的问题。即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公认。角色确定“有效性”的获得应该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角色表现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包括:

(一)布景与道具

就象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

(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布景与道具只是社会角色的一种背景与衬托,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扮演者的仪表、风度。此外,言谈、举止和气质等是表演者内在品质的体现,因而在角色表现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在表现角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前台表现与后台表现的不同特点,从而塑造适当的形象。此外,为使角色表现出色,还必须注意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配合。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人们在承担了某种角色时,立即遇到了他人或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是每个角色承担者都必须了解的。一般而言,社会上对于某种角色的期望不会有太大差别。

其次,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有角色承担者自己对角色有所认识、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之后,才能谈得上开始表演。通常,由于各个人的素质不一样,角色领悟的程度多有不同。

最后,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实践,它通常是与角色领悟相一致的,但有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也会不一致。在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做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地表演角色。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有不同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这也可以称作角色外部的冲突;另一种类型是一个人在承担了多种角色之后,由于角色要求过多,或者几种角色行为规范不相容,而引起个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也可以称为角色内部的冲突。此外,即便是

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二、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三、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它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的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思考题

1、简述角色理论的四个重要来源。

2、什么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3、怎样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它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5、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

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符号互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符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这种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3)人之行为的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定的;(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一是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另一个是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并非是一个单独的理论,它代表着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在该理论看来,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并且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四)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所以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此外,戈夫曼还研究了互动时的礼仪,区分出了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

(五)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等。该理论着眼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并用“代价——报酬”模型来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里,酬赏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等,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服从,也就是控制他人的权力。

社会交换论还发展出关于人类行为的几个基本命题,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等。

(六)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又译“常人常理方法学”。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所进行的区分。在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社会互动本身具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互动类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互动类型。

(一)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二)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三)强制

强制是指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四)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五)合作

合作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第四节集合行为

在有多人参与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的行为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由群体行为产生的事件往往是反复出现的常规事件,我们一整套的社会管理机构和制度都是建立在对这类事件的处理上。但是,社会中也存在少量的非常规事件,它们是由集合行为引起的。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与组织行为相比,(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程序化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大致上,有关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必须注意的是,某些解释只是对特定的集合行为适用,而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二)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三)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四)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五)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六)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七)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二)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三)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2、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

4、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

5、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6、试比较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7、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8、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北邮行管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咨询QQ1559022430徐老师

动物学考研复习笔记

1.侧线:鱼类身体两侧由皮肤的许多感觉囊排列而成的特殊感受器,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2.韦伯氏器:由三脚骨、间插骨、舟骨连接而成,能感受到声波及气体压力,水压的变化‘并引起与此相应的运动。 3.咽喉齿:硬骨鱼中鲤形目鱼第5对鳃弓上特化为3咽喉持,具有研磨能力,其形状与食性有关,靠咽喉齿和基枕骨腹面的角质垫相研磨,可以压碎通过咀嚼的食物,其形状、数目排列方式是鲤形目鱼分类的依据。 4.逆转变态:由于幼体与成体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幼体在变态发育过程

中失去一些重要构造而成为行为简单的成体。 5.鳍脚:雄性软骨鱼的交配器,位于腹鳍之间的基鳍软骨特化而来 6.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运动过程中,会周期性群体性方向性的迁徙运动,为满足等饵,繁殖,越冬等条件,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洄游 洄游的意义:鱼类的洄游是一种适应,鱼类凭借这一运动可以满足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要求生殖,等饵,越冬的条件,是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可靠的保证。 7.初生颌:软骨鱼最早出现和原始型的颌,1对

8.次生颌:硬骨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上下颌分别被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膜骨构成的次生颌所代替,5对 9.耳后腺:由括液腺转变而来,能分泌毒浆,是50-60个椭圆形小毒腺的集合体,每个小毒腺内充满嗜酸性物质,以一短管开口于皮肤表面,腺体的基部有一束平滑肌包裹,控制分泌物的排出。 10.泄殖腔: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的单孔目背后有一开口作为肠道,尿道,产道的出口相较于脊椎动物相对较大,同时成为了动物排尿,排粪及产卵的出口

11.毕氏器:蟾蜍和短头蟾的生殖腺前缘附生形状各异由蝌蚪生殖腺 12.精尿管:雄性肾脏前端由肾小管与精巢伸出的精细管相通,并借输尿管运送精子,故其输尿管兼有输尿和输精两种功能 13.固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相互平行固着在一起,如青蛙 弧胸型肩带:左右两侧的上乌喙骨均为弧形,并重叠,如蟾蜍 14婚垫:蛙蟾类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的基部隆起,垫上富有粘液腺活角质刺,用于加固抱对的作用 15.冬眠: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的重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动物学考研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 动物学专业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是来研究、揭露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分类与演化、遗传、发育、胜利等等的一门科学。动物学(zoology),亦称“动物”,是生物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有时还介绍农业、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动物的地理分布。主要目的就是阐明动物界物质运动形式和生命的基本规律,从而达到保护动物资源,并且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一些理论、方法等。 动物学的学科特点需要我们特备注意横纵向的比较总结,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书得层面,比如无脊椎动物的一些身体体质、器官形态、幼虫形态等。所有的门类都应该进行横向及纵向的规划学习。 就业前景 20世纪以来,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促成了动物学的飞跃。当今的动物学,已由过去的观察描述阶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峰。而进化学说的新成就又进一步证明,突变产生的新遗传基础在进化中有重要的意义,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 当宠物医生是偏见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宠物拥有量逐渐增加,对于小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人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一谈到学“动物医学”就认为将来毕业是当宠物医生。其实,除了从事宠物医生的工作外,畜牧业农场、牧场的畜禽疾病防治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动物医学专业不仅为大规模的畜牧养殖提供了保证,也对人类疾病的防疫、食品安全等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人类很多致命传染性疾病都来源于动物,动

物医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建立一堵更好的安全屏障。例如,199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后,欧盟执委会立刻禁止英国牛肉出口,并责成英国将年龄在30个月以上的400万头牛全部宰杀并销毁。不但如此,动物医学还延伸到医学、生物学、水产生物学以及环境保护和空间医学等领域,同生物、医学等结合得更为紧密。 动物医学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有不少,但从就业来说,真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不到20%。除了考研、出国以外,很大一部分同学毕业以后去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局、畜牧局、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各级兽医站、动物实验中心、生物公司、兽药厂、疫苗厂、饲料厂等单位,从事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卫生防疫、动物性食品和畜产品的检验、研制兽医生物药品等工作。本科毕业生做相关销售的也比较多,硕士博士大多做研发或临床。 薪资水平 据数据显示,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在7000-8000人,本科就业率85%-90%,男生比例为52%,女生比例为48%。 当然,名牌大学的该专业就业率比较高,工作去向也比较稳定。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动物医学院的毕业生每年约有50%深造,其中约有40%的留在本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答:(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

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

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诊断学考研复习笔记---适用于后期总结性复习.docx

诊断学考研复习笔记一-适用于后期总结性复习 发布时间:2007-05-31浏览次数:75560 part 1:第一部分 part 2:诊断学复习笔记(二) 试述现病史问诊的内容? 现病史:是病史中的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现病史问诊内容包括: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O主要症状的特点;3o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演变与发展; 5.伴随症状;6o诊治经过;7o病程中的一般情 况; 二.试述咯血与呕血的鉴別要点? 咯血呕血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脏病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出血方式咯出呕出 血色鲜红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反应碱性酸性 黑便除非咽下,否则没有有,可胃柏油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出血后痰性状常有血痰数日无痰 三?试述常见异常呼吸类型的病因和特点?类型特点病因 呼吸停止呼吸消失心脏停搏 Biot' s呼吸(比奥氏,间停呼吸)规则呼吸后出现周期呼吸,停止又开

始呼吸。颅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Cheyne-Stokes呼吸(陈-施氏,潮式呼吸)不规则呼吸呈周期性,呼吸频率和深度逐渐增加和逐渐减少以至呼吸暂停,相交替出现。药物导致呼吸抑制,充血性心衰,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Kussmaul呼吸呼吸深快,并有过度通气现象代谢性酸中毒 抑制性呼吸胸部发&剧烈疼痛所致的呼气相突然中断,呼吸短暂地突然受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较正常浅而快。急性胸腺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及胸部严重外伤 叹息样呼吸一段正常呼吸节律中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功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四?什么叫做S2的固定分裂?其产生机制式什么? S2固定分裂:指S2分裂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较固定。 发生机制: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有左房向右房的血液分流,右心血流增 加,排血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导致S2分裂,当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使右房压力暂时性增高以致左向右分流稍减,抵消了呼气导致的右心室血流增加的改变,因此其S2分裂的吋距较为固定。五?什么叫做发热,热型?试述常见热型?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成体 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临床上的常见热型: 1.嵇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度。(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体温常在39C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C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

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

临床诊断学复习笔记.doc

诊断学绪论 张晓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 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的童娈 基础; □从医生入门——到终身的应用? ※诊断学的内容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 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过病史采集可以获得病人的症 状。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即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只有 主观感受到的,瘙痒.疼痛.恶心等;主观感受到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发热.呼吸困难等。 ◎体格检査(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 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査,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 肝脾月中大、 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霧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 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 等进行检查,从而 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 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 地运用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方法来发现和 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童临床表现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以阐明哪 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 ※正确的诊断思维 ◎做全身CT 的意义?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当前医学 科学的 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体层扫 描(CT).防真 内镜等。但临床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 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一特殊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 往往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抓不住主要矛盾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将系 统评价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 主要依据。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査。 ◎熟悉常用化验检查方法及临床目的和意义。 ◎心电图的分析。 ◎完整病历的书写。 ◎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 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问诊(inquiry) 为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问诊内容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 主诉(chief complaints)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號柱史(past history)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婚姻史(mairitai history)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如紅咽 痛.发热2天”。 ?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不用诊断用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可适当用诊断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 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 ①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患病时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年.小时) ②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③ 病因与诱因:病因一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一如气候变化.环 境变化.情绪等。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3—现病史 ④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⑤ 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阴性症状 —按 一般规律在某一疾病应该出现的伴随症状而实际上没出现。 ⑥ 诊治经过。 ⑦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睡眠.大小便。 ◎既往 史(past history)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 外科手术 预防注射 过敏史 ◎系统回顾(review of systems) 目的: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 或遗漏的内容。 内容: ①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② 循环系统: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 ③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食欲改变.暧气.反酸.腹胀.呕吐.呕血. 腹痛。 ④ 泌京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量改变、尿的颜色改变. 尿失禁.水肿.腹痛。 ⑤ 造血系统:皮肤粘膜苍白.黄染、出血点.瘀斑.乏力.头晕、眼花 等。 ⑥ 田分泌系统及代谢:怕热.多汗.乏力等。 ⑦ 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失眠、意识障碍.情绪状态.智能改变等。 ⑧ 肌肉骨骼系统:肢体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关节肿痛等。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 职业及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等。 习惯与嗜好:吸烟.吸毒.饮酒等。 冶游史:不洁性交。 ◎婚姻史(family history):未婚或已婚,配偶健康状况等。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 -------------------- 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妊娠与生育次数,流产等。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乙型肝炎一一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高血压一遗传有关。 探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如“你今天 来, 有哪里不舒服? ”。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追问一些重要问题。诱 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资料。如“你的胸 痛放射至左手,对吗? ” □患病的时间:追朔首发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可以顺着问,也可逆着 帮助回 忆;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确定其先后顺序。 □尽可能让患者充分地陈述和强调他认为重要的情况和感受,只有在患 者的陈 述离病情太远时,才需要根据陈述的主要线索古灵活地把话题转 回,切不可生硬地打断患者的叙述,甚至用医生自己主观的推测去取代 患者的亲身感受。 苛提问时要罡意余统性和目的性,杂乱无章的重复提问会降低患者对医 生的信心和期望。 □避免医学术语。 □有时医师要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病人用了诊断术语,医生应 通过询 问当时的症状和检查等以核实资料是否可靠。如“我5年前患了肺 结核 石仪氨 礼节和友善的举止,有助于发展与病人的和谐关系。 □医生应明白病人的期望,了解病人就诊的确切目的和要求。 □如病人问到一些问题,医生不清楚或不懂时,不能随便应付.不懂装 懂,甚至乱解释,也不要简单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对焦虑与抑郁者应给予宽慰,但在说话时应注意,不要乱下保证。 ※常见症状 ※水肿(edema) 水肿的定义 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 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 (一) (-)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 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 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 数语。如“2周前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