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始进行基础设施改革,探索科学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之路。国外的改革实践,有很多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他们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回顾总结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践,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加快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体制改革的考察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和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这一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由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民营化主导的混合模式,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由原来政府垄断的封闭市场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的竞争性开放市场。

(一)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考察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国有化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外多数国家都把基础设施视为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社会福利产品,都侧重于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实行国有化管理。因此,国有的公共服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这一时期比重仍在不断上升。根据研究,进入70年代,英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20%;法国国有企业从战前的11家猛增到103家;奥地利公共企业占比达到98%,10家国有企业占全国最大100家工业企业销售额的42%;西班牙的公共企业占全国造船业的80%,交通和通信业的59%;希腊电力工业、铁路运输和邮电部门几乎全部由公共企业经营;荷兰、瑞典、日本、美国国有化程度虽然没有上述国家高,但也存在类似的国有化趋势。从企业构成看,这些公共企业大多集中在燃料、电力、交通、邮政、电信、自来水和钢铁等领域,除钢铁产业外,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据资料显示,在70年代全球国有化高峰时期,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10%左右,国有企业投资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20%。比如法国、英国、意大利、原联邦德国、美国和日本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15%,14%,18%,12%,1%,0.1%;国有企业投资额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法国是33.5%,英国是30%,意大利是28%,原联邦德国是22.7%,日本是24.1%,美国是18.4%。

2.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私有化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国逐渐发现,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存在许多问题,如投资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于是许多国

家开始筹划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领域推行私有化,让私人、私营机构和私人企业购买部分公营事业,或者把原先政府管理的公营事业项目转包给私人企业或公司去经营。

根据研究,私有化改革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1979年,撤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开始推行私有化改革。起初,只是出售诸如英国宇航公司、英国联合港口公司、国际航空无线电公司等少数公司的股票。1984年后,私有化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的部门和行业越来越多,包括航空、电信、能源、电力、供水、天然气等政府垄断企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私有化又进一步扩大到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同时,公共住房,甚至部分卫生、教育部门也开始了私有化的改革试验。当时私有化帮助政府收回了投资,增加了税收,同时又减少了支出,缓解了长期困扰英国政府的财政问题,英国经济从此开始,走向复苏和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美国的私有化改革始于1981年,当时提出拍卖联邦政府的联合铁路货运公司,1982年,里根政府又向国会提出拍卖部分国有土地计划。1986年,里根政府在1987年财政预算草案中,提出了出售包括海军石油储备区、全国铁路客运系统、电力销售机构等在内的12项私有化计划。在1988―1992年间,美国出售联邦资产和减少补助金共达24亿美元。私有化计划不仅大大地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财政预算,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5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

联邦德国从70年代初期,便开始对地方煤炭、水电、天然气、短途交通、屠宰场、垃圾清运等实行民营化。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私有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到了80年代,国家控股企业大部分实现了私有化,进入90年代,政府的私有化改革主要在公益事业领域展开,1994年,公益企业私有化份额已达到60%。比如德国电信从官转民、股份制、股票上市,汉莎航空的私有化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德国尤其重视对原东德地区的私有化进程,通过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拆散出售的办法,使其私有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法国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1986年3月,希拉克政府上台之后,制定了有关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法规,根据法律规定,将65家国有企业和银行以及电视台私有化,总资产多达2750亿法郎。1993年、1994年、1995年,法国政府的私有化收人分别达到7l亿美元、128亿美元、57亿美元。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私有化改革。1985年,政府将国营的电信电话公社和专卖公社进行了私有化,1987年和1988年,国营铁路、日本航空和冲绳电力等也完成了私有化。其他西方国家如奥地利、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也相继进行了私有化改革。

基础设施私有化的效率是明显的。首先,私有化提高了公用事业自身的效率。由于私有企业产权明确,风险自担,因而有很强的财务约束。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努力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以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英国的供气业在私有化前(1977―1982),每年的效率收益为3%,私有化后(1987―1992),这一指标达到6%;供电业私有化前(1971―1990),效率收益为2.6% ,私有化后(1991―1993)为3.1%。其次,基础设施私有化降低了基础设施的生产和经营费用,提高了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了其他经济部门单位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成本,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使整体经济受益。例如,供水、供电业效率的提高保证了用水、用电企事业的正常连续发展,避免了因缺水、断电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交通运输、通讯服务效率、质量的提高大大方便了交易,节省了交易费用。根据一项对阿根廷公

用事业(电、气、水、通讯服务)私有化效益的评估报告,公用事业的私人经营产生的外溢效益占阿根廷GDP的0.9%(大约23亿美元),占家庭公用事业总消费的41%。

正是由于私有化在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各国政府才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私有化改革。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上由政府垄断经营的公用事业如航空、电讯、电力在所有权、结构和经营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化。自1988-1992年间,发展中国家从国有公用事业私有化中得到的利益大约为616亿美元。拉丁美洲已全面推行基础设施私有化,重点在通讯领域。一些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韩国则实行了部分私有化。

3.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市场化阶段

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概括地讲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将原来依靠行政方式组织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交由投融资主体按市场化方式组织。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中引人竞争机制,通过创新机制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达到减少财政负担、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基础设施的目的。

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基础设施改革趋势始于80年代中后期,由于财政资金的有限以及国有企业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的低效,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转向私营部门寻找新的资金支持,并依靠私营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在90年代,吸引私人投资和依靠私营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并减少对这些行业的政府管制几乎在所有国家得到推行。

西方国家在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用者付费制等方式。

1.合同出租。合同出租是指政府在不扩大规模、不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通过合同的形式,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行为,将原先政府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权转让给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框架内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公共服务中的垄断,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能力。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服务的合同出租,并不断扩大其适用范围。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花费了2100亿美元购买承包商的合同服务,占财政开支的1/6。据1996年的资料,美国地方政府把能够承包出去的100多种公共服务全部进行合同出租,可见其推行合同出租的力度。目前,能源生产、环境保护、工作培训、救援服务、消防、运输服务、公共工程、医疗保健等公共事业领域都广泛推行合同出租。英国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行公共服务的合同出租。英国的公共服务行业,如环境、医疗、公共交通、通讯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广泛采用了合同出租制,甚至在监狱管理等国家传统的基本职能领域中合同出租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2.公私合作。公私合作是指政府以特许或其它方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直接参与基础建设或提供某项服务。在政府的规制下,私营部门通过面向消费者的价格机制来实现投资回报。公私合作,既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从而可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此外,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还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找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及服务的要求。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电厂、废水处理设施、桥梁、隧道、

收费公路、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供给中,都大量采用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合作。

3. 用者付费制。用者付费是指家庭、企业和其它私营部门在实际消费政府提供的服务和设施时,向政府部门交纳费用,付费取决于实际消费的服务量,不消费不付费,多消费多付费。此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社区的家庭和自愿者组织,在政府的计划、指导和监督下,让他们自己服务于自己。同时,政府机构给予相应的支持、培训和各种资源。目前,西方国家都在普遍推行用者付费制度。比如美国各级政府都在推行用者付费制度,地方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更为普遍。用者付费占其预算来源的25%。用者付费制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等公用事业。

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实践表明,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给了社会公众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市场权力,对公共机构形成一种外在的竞争压力,这必然迫使公共服务机构竭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效率,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二)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共同特点

通过对国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同,改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改革存在以下共同特点:

1.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产权制度。国外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为达到促进竞争、选择基础设施经营主体的重要目标,各国政府都采取一系列鼓励竞争和完善产权制度的措施及做法。20世纪80年代,英国以电信改革为开端,相继对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引入竞争机制。美国自然垄断企业的传统治理方式是民营经济为主导,政府进行规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其重点,而在于采取组织结构等措施来推动竞争机制的建立,拆分AT&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的自然垄断企业在改革前被置于各种规制之下,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自由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进入90年代,日本加快了规制改革,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国铁、电话电报公社、专卖公社、日本航空等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2.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各国改革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政府通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寻求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新的资金来源,同时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美国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较为广泛,参与的程度也较高。以美国的铁路建设为例,虽有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参与,但却以私人投资为主,他们中既包括大型投资银行,也包括投资额相对较小的私人企业和新建铁路沿线的居民投资者。在民间资本控制的基础设施企业定价权方面,政府规定可以由企业自主定价,其投资回报率可以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英国和日本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过程中更是采用了多种手段和途径,如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不断寻找潜在的投资者。

3.制定健全法律法规,优化法制环境。国外的公用事业改革十分注重立法先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定了较为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如美国政府于1976-1982年仅在交通运输领域就颁布了《铁路振兴和管制改革法案》、《航空货运放松管制法》、《航空客运放松管制法》、

《汽车运输法》、《铁路法》和《公共汽车管理改革法》等多部法案,对交通运输企业的改革进行了规定。199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电信法》,推动美国电信市场改革,使整个改革过程有法可依。英国和日本政府在推进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制定了多部法律,使改革具有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

4.打破政府垄断,加强行业监管。在进行改革时各国政府对原有的自然垄断管制机构进行了调整,重新组建了专门的管制机构。英美两国政府在改革中发展了独立的规制机构系统,有意地将它们与主管部门分开。日本的改革不同于英美两国,没有对官僚组织进行显著的重组和分散化,其规制机构设立的基本原则是使政府保持行政的自由处理权,规制改革的进展集中于各内阁部门,他们不与独立的规制机构分享权利,也很少受制于司法系统或执政党因素。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历程

伴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推进的演变过程。纵观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发展模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投融资体制和改革开放后的投融资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主导模式是集中计划投资模式。整个社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投资决定权和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一级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拨款;投资运行靠行政系统和行政手段。具体特征表现为:

(1)投资主体单一,政府几乎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并且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和企业都不是独立的投资主体。

(2)投资渠道单一,基本上是单一的财政拨款。比如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财政预算拨款所占比重为80%左右。

(3)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税费。

(4)管理手段单一,行政管理是投资调控的主要方式,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很少运用。

(5)投资决策集中,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缺少投资决策权,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

2.改革开放以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相应地,投融资体制随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在整个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总的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以下阶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模式 1、BOT及其变种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对现在不能盈利而未来却有较好或一定的盈利潜力的项目,其运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BOOT、BOO等相近似的模式,这些一般被看作是BOT 的变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私人拥有项目产权的完整性程度不同:BOOT、BOO与BOT的比较

2、BT融资模式 BT(建设—转让)是BOT的一种演化模式,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适用于建设资金来源计划比较明确,而短期资金短缺经营收益小或完全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1)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项目特点,涉及的适用范围总体上讲是前期工作成熟到位、急需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回收有保障,但回收时间较长(一般10年以上),资金筹措中长期较好可行,银行融资当前较困难。使用范围内容包括:土地储备整治及开发(BT);城镇供水项目(BT或BOT);污水处理项目(BT或BOT);水电,特别是小水电开发(BT或BOT);河堤整治开发建设(BT);部分水源建设项目(BT)。(2)采用BOT、BT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采用BOT、BT有助于缓解水利建设项目业主一段时间特别是当前资金困难。但具体操作中存在项目确定、招标选代理业主、与中标者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检验改革理论与方案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是改革实践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业绩: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家财力与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平衡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改革方案的不成熟、不完整性等方面的因素,经济体制改革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金融资源还不能按照市场化的规则加以配置;政府主导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大,政企关系、政资、政事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尚未过大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由于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缺乏约束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一些改革措施没有造成资源在市场化中合理流动与重组,反而导致行政权力介入市场,助长了剥夺消费者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不少民众对改革的怨言、不满、恐慌、抵触情绪,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恶化了改革环境。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成功,局部失误”的结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带来行业的有序增长,促进了民众利益的增加;而失误较多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或多或少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实现行业的持久性发展,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利益。 分领域看,改革的成效差别较大。总体而言,利益链条较短的行业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利益链条较长的行业改革问题较多;增量改革成功率高,而存量改革矛盾较多;行政权力干预较少的领域改革的成功率高,而行政权力介入较多的领域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某些领域的改革成为组织者“改价增费”、“革你利我”的自利性行为。这种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房地产行业,组织者既包括地方政府,还包括开发商。由于从土地征用到出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益,政府部门存在着压低征用价格和提高出让价格以便最大化财政收入的冲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表明一个地方房地产行业在经济总量中贡献的增加、开发商利润的增加和税收贡献的增加。在以GDP和财政收入为追求方向的状况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推高房地产价格方面存在着一致性的利益取向。人们看到,一些城市尽管在房地产价格上从来不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基本需求,但在统计中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作为人口总基数,以证明本地人均住房面积并不多,说明供求关系仍处于卖方市场;一些城市尽管房地产价格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承受能力,但政府部门依然强调房地产并不热、没有泡沫,具有投资价值;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城市,政府官员甚至或明或暗地发表与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为本已失衡的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 但是,价格不断抬高的房地产业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楼盘的价格上涨虽然表现为GDP数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和企业利润增加,但并没有带来国民财富的实质性提高,表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典型特征;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对购房者的其他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实现,并造成政府、房地产商与广大居民利益的严重对立,也使许多消费者购买能力降低甚至出现群体抵制购房的趋势;房地产价格上涨、空置率上升,造成资金沉淀突出、市场投机严重、市场风险不断加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易而难、由外围向核心推进,利益冲突、利益摩擦在不断增加,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中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也更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牢固树立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与方向看,既要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企业的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权,防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经济现象发生,并形成扶贫、扶弱的社会救济与社会援助制度,要在改革中充分保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利益,使改革成果为广大民众所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代表市政府统一调度全市各项政府性基(资)金。

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最终稿)

广州开发区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区创新发展模式的要求,为理顺我区基本建设“投、建、管”关系,大幅提高投资效益、提高我区发展建设速度,促进国企科学发展,按照区党委、管委会的工作部署,参照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做法,提出我区基础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一、现状分析 ㈠投融资体制的沿革。 ⒈投融资方式。建区初期,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资。1993年开始通过区国资公司、东区公司、永和公司等代财政融入资金用于建设。随着基建规模的逐年增长,为保障区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2000年,我区通过凯得公司向中行融入了我区第一笔财政性长期贷款。目前,已通过区国资公司及凯得公司代财政向银行融入相当数额资金,用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区财政融资工作原由区财政局主管,2002年明确为由区计划与科技局主管(2003年正式交接),现由区发展和改革局主管,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 ⒉建设模式。建区初期,我区的基建任务由“工总”、“建总”两大总公司分专业承担(工总负责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建总负责征地、填土、绿化、电力工程及工、民、建项目的建设等)。1988年,经市建委同意,将原委托“建总”代管的建设管理职能交由区“基建规划办”具体负责协调实施。1991年至1993年间,由区市政管理处负责

区市政建设与管理,由区规划办负责房地产和环境监测管理工作。1993年,区社会事业管理局成立,由该局按照工作职责对市政设施、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管理。1996年以后,由区国资公司等业主具体负责全区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至今,逐渐演变为由10家业主及若干代业主共同承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⒊国企发展。我区成立之时,即成立了“工总”、“建总”、“商总”三家政府全资的国有企业(广州市正局级),根据管委会的指令,承担区经济发展的业务。又陆续成立了“国投”、“新总”、“能总”等20多家国企,经过10多年的运营,部分国企被清算停业,部分被重组、兼并,区属全资国企减少至13家。2003年后,区国企进行改革,区属全资企业减少到现在的6家(工、建、商、世星、国资、凯得),承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㈡现行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投融资体制面临的新形势。 现行的体制,经过不断的演变,基本适应我区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随着我区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区域面积不断加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建设新城区、落实贯彻“三促进一保持”政策的新任务,对我区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提出了改革要求。 ⒈单一的投融资方式与建设国际化新城区的新要求不适应。目前,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近年来,区财政投资基本建设规模逐年大幅增长,2009年年度计划安排逾百亿元,财政负担较重,按现行方式,新增融资面

新版常见的投融资模式介绍

1.BOT(build-operate-transfer)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有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 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有期限的抵押以获得项目融资。一般称其“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发起人为此专设的项目公司Project company)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 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权钱交易”:政府赋予私营公司或企业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政府无需花钱,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一些重大项目的建成并产生极大的的社会效益,特许期满后还可以收回项目。 当然,投资者也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得极大的投资机会,并相应赚取了利润。所以BOT投资方式能使多方获利,具有较好的投资效果。

2.BT(build -transfer) BT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 特点与优势: 1. BT模式仅适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建设; 2.与BOT相比,不存在投资方在建成后进行经营,获取经营收入这个阶段;投资方在项目建成后直接进行移交。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的财产权都不可侵犯,都应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搭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要让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

【意见解读】丁伯康王蓬:完善顶层设计激发投资活力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明显乏力的情况下,2016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解决投融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相较于2004年发布的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来说,《意见》以“中发”的形式发布,在文件的权威性和改革的系统性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今后将作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贯彻。 通过对《意见》的学习,我们认为这个文件呈现出明显的四大特点和五个重点: 一是兼顾体制改革与机制完善的特点。《意见》以政府投融资为主线,结合当前我国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对不同的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了明确,完善了政府投融资的顶层设计。二是兼顾政府投资与项目融资的特点。通过对政府投资和一般项目融资的详细阐述,围绕投资方向,明确了不同渠道的融资来源。《意见》中仅“投资”一词就出现119次。“投资”一词频现,也凸显了政府对投资的重要性,这也是《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之一。三是兼顾政策指导与具体操作的特点。《意见》不仅提出“要合理把握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构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的行业准入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监管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促进监管工作标准具体化、公开化”等对操作性问题方面的要求,不仅有对制度方向的明确,也有操作方面的建议,对下一步投融资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

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四是兼顾清单制度与流程管理的特点。《意见》在“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部分详细阐述了“建立投资项‘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及“优化管理流程”的相关要求,可谓放、管结合,名副其实。 《意见》显露出的五个重点方面是:第一、进一步明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见》强调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指出“原则上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投资行为”。政府权力则被限制在“三个清单”,体现了“法有许可才可为”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转变。《意见》共提到“服务”33次,“引导”12次,“调控”5次,充分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有力的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可以预见到,未来随着企业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会进一步凸显,投资效率亦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和方式。《意见》充分体现了政府性资金服务民生的导向,明确规定“政府投资资金只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原则上不支持经营性项目,这也充分体现了“国退民进”、“不与民争利”的改革思路。为社会资本腾挪空间,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介入的活力和力度。此外,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直接投资,“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也可适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引导”,以投代补将成为重要形式。 第三、进一步提高政府项目投资的计划性。《意见》指出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明确计

20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doc

20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下面是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推动面上制度创新。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 革的意见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ppp五大投融资模式全解析

ppp五大投融资模式全解析 一般情况下,PPP模式是公私合营各种模式的统称。此处是作为一种独立而具体的模式。就此而言,PPP 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首先,政府针对具体项目特许新建一家项目公司,并对其提供扶持措施,然后,项目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和建设,融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特许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而贷款人除了可以获得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外,还可获得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 1 / 36

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崭新的融资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西方特别是欧洲流行起来,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在大型、一次性的项目,如公路、铁路、地铁等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 36

PPP模式是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的基本理念,其典型的结构为: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中标单位组建的特殊目的公司签定特许合同(特殊目的公司一般是由中标的建筑公司、服务经营公司或对项目进行投资的第三方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政府通常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直接协议,这个协议不是对项目进行担保的协议,而是一个向借贷机构承诺将按与特殊目的公司签定的合同支付有关费用的协定,这个协议使特殊目的公司能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采用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PPP 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 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项目中,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也正是现行项目融资模式所鼓励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双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PPP融 3 / 36

广州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现就我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方案: 一、改革目标及原则 (一)目标。 1、减轻财政投资压力。改变当前城市建设投入以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为主、投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投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的状况,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扩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2、明确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体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育若干个资产债务结构合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集团。 3、扩大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全面清理城市建设领域的债权债务并明确其归属,制定积极合理的增资减债方案,实现提高城建投融资绩效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城建投融资进入平衡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 4、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投资预算管理机制、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与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 (二)主要原则。 1、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各投资主体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大型国有投融资集团,负责各自领域内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自我平衡、自我发展原则。政府通过对投资主体注入资产、授予专营权以及由投资主体参与土地开发,使各投融资集团具有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3、强化政府监管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好出资人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与风险控制,确保投资主体在安全范围内运营。 4、积极稳妥推进原则。理顺新组建投资主体与现有融资平台的资产债务关系,稳步推进投融资集团的组建。 二、组建投融资集团方案 按照《印发关于推进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2008]19号)要求,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推进投资主体的组建工作。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方案-投融资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开发区概况 ⑴建设现状 ****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的六年多,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已成功实现了“三个基本建成”,即基本建成一座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新城;基本建成生命科技、汽车产业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⑵建设规划及思路 市政道路:建设南环路西延伸段以及**二路,以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市政道路网络。 环境保护: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延伸。 基础物业:作为开发区的基础配套物业,将建立物流仓储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也可称为先导物业,其功能基本类似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政府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入住和拉动就业的便利条件。 商业房产:将进一步加大商业房产包括酒店、商务中心以及商铺等的开发和经营力度。 ⑶财政收支状况 开发区财政收入每年为4亿多元,并以年均15%以上的速率保持增长;土地收入尚有较多未到位。开发区支出状况为,用于建设以及各项开支的资金需求额每年为10多亿元,开发区已经向银行借款超10亿元。总地看来,目前开发区每年的资金缺口约10多亿元,考虑

到土地收入存量,财政状况暂时还能保持平衡,但如果考虑到接下来开发区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基础物业等,开发区未来几年还需要大量投入,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2、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情况 ⑴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回顾 开发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管委会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开发区在面临建设资金短缺、建设管理经验薄弱等众多挑战下,不断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开发区管委会与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次协商和探讨,终于达成一致,决定以BT模式开启基础设施融资创新之路。 截至2010年10月底,上海****股份公司在****开发区先后承接了35 个BT项目,累计合同金额10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9.8亿元,并且已经收到回购款8.5亿元,回购款到位率达100%。BT模式为****开发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开发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 ⑵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评价 以上海****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社会投资者在**开发区成立的项目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承担开发区的投融资建设主体功能,有效解决了开发区启动阶段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并在缓解开发区短期资金压力、促使土地价格大幅升值、节省开发启动时间、提前招商引资日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以BT、

2016年3月25日国发〔2016〕21号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6〕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3月25日(本文有删减) 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

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现就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 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目前,各平台公司呈现出资产负债率高企、大量债务积累、缺乏稳定充足的现金流量、财政资金难以及时足够支付债务、法人治理不健全、资产经营能力差、优秀人才缺乏、资产结构不合理、还贷资金不足、抵押物短缺、融资渠道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严重阻碍平台公司继续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任务,影响了城市发展,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非常必要。为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稳固、统一、高效、规范的投融资平台,有效解决制约平台公司健康发展的因素,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项目良性循环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任务 指导平台公司进一步理顺投融资体制,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盘活企业资产,改善企业资产负债水平,着力提升企业的造血机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三、组织领导

- 1 - 成立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资委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各平台公司一把手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国资委各科室科长和平台公司投融资部门经理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规划发展科。 四、改革思路 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实现政府投资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投资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协调管理,完善稽查制度。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针对平台公司承担了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存在项目多、管理幅度大、投资量大、资金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发[2013]33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3.08.09 【实施日期】2013.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对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投资合理增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方便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他交通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铁路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当前,铁路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为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铁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

件。 面对铁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综合考虑铁路建设项目储备、前期工作和施工力量等条件,应加快“十二五”铁路建设,争取超额完成2013年投资计划,切实做好明后两年建设安排。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及相关设施,大力推动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顺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迫切期盼。为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投产项目如期完工,新开项目抓紧实施,全面实现“十二五”铁路规划发展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完善铁路发展规划,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研究设立铁路发展基金,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法人投入。铁路发展基金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 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租赁融资外汇 【发文字号】凉府发[2009]24号 【发布部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09.06.19 【实施日期】2009.06.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府发〔2009〕24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平台的投融资体系,为全面推进“三个加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就我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是突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全面推进“三个加快”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州州情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搭建投融

资平台和担保平台,组建了州国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等平台公司,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州投融资工作还存在理念不新、创新不够、建设滞后、实力较弱、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积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开放投资领域,扩大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拓宽和增加融资渠道,规范融资方式,建立健全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监管方式,规范投资市场,完善投融资宏观调控。 (二)目标任务:围绕州、县市党委、政府确定的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等关系发展与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共资源配置及工农业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做好投融资工作。发挥投融资活动中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改革政府投融资运作模式;做实做强做优州级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引领、推动各县市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融资活动,形成我州投融资平台发展新格局。通过州、县市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融资,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 分析

政府项目投融资多种模式 ——优劣和适用性分析 城市投融资建设的当前形势 城市建设投融资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我国GDP已经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当前正面临经济过热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导致国家实施了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银根和地根的相对收紧,使资金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而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增长可以产生向前诱发效应、伴随效应、后续波及效应、等多方面贡献。但是,建设速度的加快,投资强度的加大,也使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面捉襟见肘,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已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政府以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全面介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中,职能交叉,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形成了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公共产品生产模式,政府部门并没有完全从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事业的赢利性领域退出来着重发挥自身的战略制定、决策、指导、监督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如何加快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方式的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解决大规模集中建设时期的资金供需矛盾,成为了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而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又被称为政府工程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处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金融组织贷款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可以将政府投资项目划分为经营性项目(如项目在运营后有盈利保障的轨道交通、公路、港口、机场、电力、供水、环境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 对于基本没有盈利的公益性公共工程(非经营性项目)建设,一般由政府担任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应大力推行代建制,依靠社会专业力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水平。而对于经营性项目,由于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建设期长,但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回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私人资金参与投资建设,拓宽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结构: 一、银行信贷资金。却可能造成政府过度负债,难以为继或因政府财力信用不足,银行怠于放款。 二、土地出让金。但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成为长期持续的建设资金来源。 三、吸引社会资金。即市场化融资。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 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