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社会的社会目标和个人价值观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有人认为,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是后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后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反映。

然而,不论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化理论,都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

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时间上,“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事实上,前面谈到,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把70年代以来的发达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后现代”概念的自相矛盾,已经发生。

而且,“现代”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时间概念,已经使用了数百年,要想改变它,谈何容易。

“后现代”概念的时间不自洽,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它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

在现代化理论家看来,后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研究。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莱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较现代化》一书中谈到,有大量文献讨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往往把它们称作“后工业化社会”。

学者们发现后现代化理论: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没有包括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等;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后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引起工业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如果说,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了一个工业化世界,那么,后现代化理论探索了工业化以后的发展,是关于发达工业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种理论假设。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也不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这一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描述了后现代化的图景。在经济社会方面,后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将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在文化方面,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经典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理性的专制、人性的淡化、精神的空虚、生态的灾难等人类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现代病”。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则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

后现代化理论也受到广泛批评,认为它没有反映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等新的发展;排列下去,后现代化以后是“后后现代”,这就难免有文字游戏之嫌。(《中国财经报》2002.7.5)

关于现代化理论总结

现代化理论不同标准分类 孔季 分类标准I 现代化一词源于西方,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起始点是西方文艺复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关于现代化的分化,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综合专家学者观点,笔者做如下逻辑上的分类。根据发展有没有转折可以分为: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根据发展有没有阶段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论和渐进现代化理论。这一分析框架很好的把现代化六大流派、四大理论很好的融合进来。所谓的现代化六大流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四大理论,即,经济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详细内容可参见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的发展集中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特点,我国发展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 一、渐进现代化理论流派演变 (一)根据发展指标 1、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的修正) 2、生态现代化理论 3、反思现代化理论 4、多元现代化理论 5、继续现代化理论 (二)根据发展动力和背景 1、经济依附理论 2、世界体系理论 3、全球化理论 二、后现代化理论 三、现代化两阶段理论(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 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即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基本概念: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两次现代化的力量。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简称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詹姆逊理论的核心论题,即现代主义的过去和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的新形式的后现代的到来。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既强调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同时又突出了与以往各种文化形式的相连,不仅仅视其为一次历史的断裂,而且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2主体性消解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简述 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因此,研究现代化除了要重视经典现代化理论外,也不能忽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也因此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经典现代化理论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在微观层面的反映,经典现代化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他们指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人格的核心内涵,而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则是现代性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现代人格中工具理性的因素,而忽略了价值理性的成分,可能导致现代人格的失衡;同时,由于缺乏客观、全面的历史研究,其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人的现代化问题有所局限,需要我们批判地、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借鉴。 现代化理论(一)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09:49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现代化研究历时50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大体上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化理论又可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比较现代化等各个分支。这里,重点介绍三大理论及其代表性学者。 经典现代化理论 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我们不妨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十七大报告解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十七大报告解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对工业化也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抓住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依法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

和产品,坚决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目前,我国服务业与过去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既有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的问题(如2006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只有39.5%和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有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以及整体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要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障碍和政策限制,统一和规范服务业市场,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加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政法学院社 会工作08-1 李佳轩 2008090201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摘要: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 年代。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 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现代化 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 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

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运用现代化理论来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现在国家建设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关键字: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 一.背景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

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处理非西方的后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化理论并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一个基于一种一致理论观点的理论流派。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根据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抽象出来的一套发展理论,并试图把它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有着很明确的界定:指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关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理论。我们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成都“5 5 1”重点产业发展答案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成都“5 5 1”重点产业发展单选题 1.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万亿人民币。(5.0分) A.82 B.90 C.70 D.99 我的答案:B√答对 2.不属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是()。(5.0分) A.重庆市 B.西安市 C.上海市 D.深圳市 我的答案:D√答对 3.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万亿人民币。(5.0分) A.1.0 B.1.5 C.2.0 D.1.2

我的答案:B√答对 4.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次工业技术革命。( 5.0分) A.3 B.2 C.1 D.4 我的答案:A√答对 5.成渝城市群是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5.0分)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都不是 我的答案:A√答对 6.“蓉欧”快铁从成都()区国际铁路港始发。(5.0分) A.新都 B.双流 C.青白江 D.龙泉驿 我的答案:C√答对

7.2013年德国工业振兴是以()计划为引领。(5.0分)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D√答对 8.2018年成都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位居()位。(5.0分) A.10 B.55 C.100 D.71 我的答案:D√答对 9.2017年日本在全球经济体中GDP排名第()位。(5.0分) A.2 B.1 C.3 D.4 我的答案:C√答对 10.迄今为止,有()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5.0分) A.17

B.18 C.19 D.20 我的答案:A√答对 判断题 1.当前成都市登记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大关。(5.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成都倾力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和国际音乐之都。(5.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2020年成都有且只有1个国际机场。(5.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4.成都将着力打造“三城三都”。( 5.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5.“人工智能+”属于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5.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6.成都的东边是龙门山脉。(5.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填空题 1.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答案】激进(革命)社会变迁 2.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组织 二、概念题 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 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3.社会制度(社会设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中财2007年研) 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 (1)环境 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

把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五个特征

把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五个特征 2012年03月23日07:02 唐平来源:广西日报热点专题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唐平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涉及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链条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领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特征科学界定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把握好这五方面的特征,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 结构优化。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体系的构成要完整,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均衡。我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偏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要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将工业经济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区域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适应各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产业组织结构即大中小企业的分布要协调。应大力推动规模经济显著行业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外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放宽适合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行业的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三是产业布局要适合市场、资源、区位指向的特点,并与我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应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产业布局要符合当地的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和能源供应状况。 技术先进。主要指产业自身的技术水平要高和代表先进技术的行业所占比重要高。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和广西创新计划,全面实施质量兴桂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力求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工艺及重大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各行业使用高新技术的比重,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清洁安全。清洁就是要形成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安全就是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在国际国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竞争优势,也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安全性。应强化节能减排,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保,大幅度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维护公平竞争,提高主要产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战略资源的保障水平;坚持高载能、高排放产业的内需主导定位和发展方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减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附加值高。主要指在产业体系中居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所占比重较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拥有更多专利技术;加强品牌创新,拥有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在完善产业链中,应着力加强商务模式创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以及流通、营销、金融操作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全面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该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跑道,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因此,应重视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以解决现有课程与生活脱离的弊病[2]。 三、典型的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试图从不同视角理解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了风格不同、见解各异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流派,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 (一)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后结构主义基于对结构主义弊端的批判而产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车里霍尔姆斯是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的后结构观"。1988年,他出版《权力与批判:教育的后结构研究》,堪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课程的后结构观"建立在对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结构主义"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车里霍尔姆斯极力反对传统课程研究中存在的"结构主义",将其归结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他也批判这些课程理论中把"非线性结构"化约为"线性结构"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两极对立。他提出,课程并非是一个孤立、自主的领域,没有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普遍的真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心得体会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经济学专家的解读,核心主要有四点:一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要在一批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中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升级,追求卓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的要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供给。四是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襄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时下所需和当务之急。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呢?十九大报告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不实、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等等,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创新上。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更新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不仅形成产业规模,更要提高产业质量。 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主攻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关键就是深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要优化创新环境,不仅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更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塑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

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浅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高炳淼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南药学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资本供给的充足,以及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普遍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了许多,出现了农业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二元经济模式,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进步,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将如何展开? 本文试从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独特国情决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现代化通常是指某一事物的发展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主题。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科技的现代化则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持续发展。其本质应包括:(1)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工程化; (3)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专业化;(4)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优良化。 1世界范围内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各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各有特色。一般认为,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有三种类型:(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为代表。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2019成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成都“5 5 1”重点产业发展》答案

2019年成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成都“5 5 1”重点产业发展》答案 1.不属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是(D )。 A.重庆市 B.西安市 C.上海市 D.深圳市 2.2018年成都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位居(D)位。 A.10 B.55 C.100 D.71 3.近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引发事件是(A)。 A.美国金融危机 B.英国脱欧 C.中东动乱 D.南美债权危机 4.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是以(B)技术的出现为标志。 A.蒸汽机 B.电力 C.计算机 D.人工智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G7国家构成中有中国 B.G20国家构成中没有中国 C.日本不在G20国家构成里 D.中国是G20国家中重要的一员 6.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B)万亿人民币。 A.82 B.90 C.70 D.99 7.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A)次工业技术革命。 A.3 B.2 C.1 D.4 8.2013年德国工业振兴是以(D)计划为引领。 A.1.0 B.2.0 C.3.0

D.4.0 9.“蓉欧”快铁从成都(C)区国际铁路港始发。 A.新都 B.双流 C.青白江 D.龙泉驿 10.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B)万亿人民币。 A.1.0 B.1.5 C.2.0 D.1.2 1.成都不是“一带一路”倡议里重要的节点城市。错误 2.成都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公园城市。正确 3.成都聚焦数字、智能、绿色、创意、流量和共享六大新经济发展形态。正确 4.“人工智能+”属于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正确 5.成都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融汇处。正确 6.成都的东边是龙门山脉。错误 7.成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是“5+1”产业细分和支柱性产业打造。错误 8.装备制造不属于成都的支柱型重点产业。错误 9.成都倾力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和国际音乐之都。正确 10.蓉欧快铁已成为“运行最为稳定、开行数量最多、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正确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缺陷

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即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现代化理论处于其中的第一阶段,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们为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并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直到6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持异者对具有较强意识形态的现代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假设发起攻击,现代化理论在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所取代。 一、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 在现代化理论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各个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把这些理论汇总起来便成了现代化理论。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却更像一个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的“大拼盘”。罗荣渠也提出“所谓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各种不同学派的理论的统称”[1] 。其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经 济发展研究流派、政治发展研究流派、人的现代化理论流派 等。 (一)经济发展研究流派及其理论 最早开辟的新领域是发展经济学。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第四点计划”,为了配合美国对外政策,“发展经济学”开始兴起。发展经济学主要是以第三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内容除了经济因素以外,还包括政治、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等非经济的因素,明显的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中一部分人在著作中不使用“现代化”概念,而使用“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概念。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对现代化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西蒙·库兹涅兹的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阿瑟·刘易斯“先增长后分配”理论,阿瑟·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等。其中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华·惠·罗斯托则是战后新兴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是现代化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对美国关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理念有重大影响。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把现代社会的形成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大众消费”五个阶段。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现代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他开列出的五个经济发展阶段所组成的序列中找到所处的位置,而发展就是向上一个阶段的升进,是重复英国和西方的基本历史演进。 同时他大胆宣称要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某些部分发达起来了,而世界其他地区却没有。罗斯托指出,整个问题的部分答案在于转型本身,如果那些不那么幸运社会能够实现某些“前提条件”,那么他们就能够克服导致其陷入“传统的”习俗和迷信的“前牛顿科学”和“长期的宿命论”。这就要求在提高积累和投资的同时也要促使思想态度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而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得以实现,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经历迅速的“起飞”,在此期间,将会最终克服长期存在的对稳定增长的阻碍和抵抗。如果民族国家的形式得以确立,基础设施被兴 [收稿日期]2010—03—12 [作者简介] 窦金波(1970-)男,河南信阳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化与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及其缺陷 窦金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现代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在此期间,产生了经济发展研究、政治发展研究、人的现代化理 论等许多流派,各个流派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把这些理论思想汇总起来便成了现代化理论。70年代现代化理论由于自身缺陷和其他原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趋于冷落,其在发展理论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依附理论所取代。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结构功能主义;比较历史研究法;人的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0)0010-04 第24卷第3期 Vol.24.No.32010年6月June.2010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an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10··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精)课件讲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最新)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