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归教材 落实知识

回归教材 落实知识

回归教材 落实知识
回归教材 落实知识

回归教材 落实知识

球溪中学历史组 骆国忠

历史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四归”教材的趋势,特别是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只要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试题的答案,在教材中都能找到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表述。为此,我觉得要使学生在高考之中取得理想成绩就要进行有效的复习——回归教材落实知识。本人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并对08届高考作出大胆预测。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这样就可以明确该节在高考中的地位了,然后再去备课。这样可以使教师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教案写好后,再去做练习题,教师通过做题,可以进一步掌握本节易错知识点,进一步修正教案,在讲述过程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当然,做题不是什么题都要做,要做各省市高考题,特别是2007年高考题,通过做题把握2008年高考趋向。这样才能明确本节中哪些知识点已考,对高考的趋势才能有所把握。比如,我通过做题就明确了该节在高考中考查的趋势是:清朝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和影响。最后,要抽时间去阅读新课标教材关于本节内容的表述,尽量做到与新课标接轨。因为2007年高考有向新课标过渡的明显特征,如,北京卷第37题通过学习历史的四种方法——史料研究、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分别考查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先进的中国人民的探索、北京市民对20世纪50年代新社会的见证、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讨论,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 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达到“死去活来”的程度。“死”就是对教材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把握要准确、要牢固。“活”就是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首先,复习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边看书边设疑边动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草稿本将看到的想到的写在上面),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时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只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就能解答这个问题。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历代中央政府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方式有哪些?历代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边疆地区的?涉及到的这些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在教材相关地方找到,或者概括在作业本上,教师可以结合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并指出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可以适当关注十七大报告中“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述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如果平时教学中照这样的思路训练学生,久而久之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自己去找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其次,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把教材读“薄”。考查主干知识和重“双基”是高考的指导思想。从200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很容易看出来这一高考趋势将“进行到底”。比如:四川卷15——18题以“民生问题”(契合长效热点“三农”问题)为主题,考查了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化生活、把民生思想作为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票证、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为增加就业采取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都体现了知识与热点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学生针对这一“不变”的趋势,在2008年高考复习时应注重对主干知识的复习。那如何把握主干知识呢?如: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就可以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进行构建。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概括,让学生横向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以书面的形式交教师检查,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教师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这样厚书就可以变“薄”了。

第三,正确运用教材目录,把“薄”书变厚。学习完一章后,可以让学生翻到教材目录,或者每册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让学生记忆目录(写出回忆提纲)

,按教材编排顺序和标题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比如:中

国近现代上册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中有三节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三节内容按此顺序编排的用意是什么?这其中大有文章,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可见这三节之间是前边一个事件的“影响”是后边一个事件的“起因”。一旦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就会加深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理解。如果对目录运用得当,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比如:《中国古代史》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其中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只要打开教材目录看一下第一节到第七节的标题,答案就一目了然了,第二节《唐朝开国和盛世》讲文化繁荣的政治前提: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相对安定的时间长;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是讲文化繁荣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局面;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讲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是讲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再联系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就可以将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搞清楚了,并且还建立起了知识体系。目录也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搞好小专题复习。如:“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和崩溃的过程”就可以关注《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五章的目录就能搞清楚,第四章第一节讲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第四节讲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第五章第一节讲崩溃。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利用目录,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如果能够清晰回忆每章每节的知识,说明知识已经过手,如果回忆不起来或印象模糊就必须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加深印象。

第四,细心、全面、不留盲点。拿到一本教材对于它的目录、前言、正文、小字、插图、注释以及教材所引用的史料,都要细心阅读,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在200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就引用了教材中许多地图或图片,如四川卷中第14题引用了“青山、张子善伏法”的图片,23题引用了“说唱俑”“胡旋舞”“编钟”的图片,37题材料一引用了“马车、汽船、电话、”的图片,39题材料三中的相关图片在教材中都能找到。还有北京卷22题,39题的图片或地图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其他省市高考题中也有教材中的图片,这里就不在举例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应加强教材图表、照片、文字材料等方面的训练。建议教师对教材中的每段文字、插图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史实和图片来设计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三、落实教材知识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时间分配问题:由于历史学科课时相对较少,老师就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落实知识,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对此本人是这样处理的:讲20分钟、留25分钟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精练。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

集体备课问题:要使历史学科考得好,本组老师就要团结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可以几个老师在一起共同讨论,集体备课,作好分工。像我们这样的新手就要多向老教师请教。

处理师生关系问题:特别要取得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对于那些不按要求完成作业的“懒”学生,应该给予适当的“处罚”,同时千万别占其它科的时间来落实历史科的知识。最后,我认为教材知识的落实,关键是靠学生去落实,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要过手,教师知识落实不算落实,因为考试不是老师去考,那么,我觉得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老师在上课前五六分钟进教师,当场抽查学生落实情况,没完成的学生也可以对他(她)进行一些小小的处罚(不是体罚也不能体罚学生),也可以通过平时训练或者考试来落实,也可以在课堂上,对于重点知识制成表格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一句话,作为像我这样的新手千万不要“懒”要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多去辅导等。年轻老师也容易走进学生,多关心学生特别是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中应克服的误区。如果教师在复习中对于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态度、方法、思路等方向存在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就提不高。我认为复习中应切忌:机械重复,面面俱到,求全求深,节奏过慢。针对以上问题,我是这样做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每遇到知识的相关点,便以此为核心和线索,融会、辐射其它相关知识及其应用,立体透视,发散思维,在复习中搞好小专题教学。教师可以打乱教材编排,重新编合,将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按教材知识程序进行循序渐进的复习,在完善知识点、可考点、热点、难点、重点的同时突出重难点进行高效复习。重点问题重点讲,一般问题个别讲,没有问题就不讲。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当多,要求记忆的也很多,如果老师什么,都讲,往往什么也讲不好,什么都要求学生掌握,只会增加学生负担,

会害了学生的。我觉得选择重点知识的依据是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关联的知识,因为高考大多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命题的。比如,以后的学习中就要关心刚刚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就是我们复习的切入点。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希望老师们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