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数与计算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初步认识分数。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图形与几何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综合与实践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本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①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②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③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④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⑤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⑥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⑦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⑧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⑨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⑩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

2019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重点 知识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重点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四边形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5、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认真思考,仔细填写。(第5、6、7题每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2、()表可以记录百米赛跑的时间。 3、08:35是()时()分()秒。 4、秒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分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时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5、唱一首歌需要的时间一般()1分钟。(填“多于”或“少于”)6、上午第一节课从8:05开始,这节课要上40分钟,第一节课在()下课。 7、一架飞机本应在上午10:15到达,现在要晚点30分,那么飞机会在上午()到达。 8、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 9、3分=()秒2小时=()分 300秒=()分3时10分=()分 180分=()时2分5秒()秒 10、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做数学作业要用30()。(2)吃午饭用了15()。(3)小明系红领巾大约用了18()。(4)一场足球赛用了2()。 二、判断题。12分

()1、昨天那场大雨可真大,整整下了3秒。 ()2、一个人唱一首歌需要4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需要20分钟。()3、人的脉膊每秒跳动80下。 ()4、我眨一下眼睛大约需要1秒。 ()5、分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秒针刚好转一圈。 ()6、分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4,经过了20分钟。 三、选择题。 1、分针从3走到9,经过了()。 A.6分 B.30秒 C.30分 2、100米赛跑,小刚用了15秒,小华用了18秒,()跑得快。 A.小刚 B.小华 C.无法确定谁 3、一场电影大约要播放()。 A.90秒 B.90分 C.9小时 4、从5:25起,再过()分钟是6:10。 A.25 B.35 C.45 5、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 ( )。 A.5圈 B.50圈 C.5小格 四、比较题。(填“﹥”“﹤”或“=”)12分 150秒〇2分6时〇600分60分〇1时 12秒〇12分36分〇2时1分20秒〇80秒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1808136.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 册第三单元试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2、数学书的封面是()边形,也是()形。 3、四边形有()条直边,()个角。 4、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 5.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图中有()个四边形. 6、伸缩门是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7、一只枕套长5分米,宽3分米,如果在它的四周镶上花边,至少需要()分米的花边。 8、绕着一个边长为500米的正方形人工湖走一圈,走的路程是()米,合()千米。 9、周长是24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厘米。 10、用两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如图: 二、选择: 1、下面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 2、用软尺量得一个钟面的一圈的长是26厘米,也就是说这个钟面的()是26厘米。①长②宽③周长

3、右图中,图1和图2的周长比,结果正确的是( )①图1大 ②图2大 ③相等 4、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之和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 ) ①增加 ②减少 ③相等 5、一块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菜地,从中间分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①16 ②12 ③8 6、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 ①20 ②18 ③2 三、判断题。 1、用两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 2.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四条边长度的和。 ( ) 3.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边长就是10厘米。( ) 4.用同一条铁丝先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 ( ) 四、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以厘米为单位) ( ) ( ) ( ) 五、实践操作: (1)在方格纸上各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第2、5、6、7题每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2、()表可以记录百米赛跑的时间。 3、08:3526是()时()分()秒。 4、秒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分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时针从3走到5经过的时间是()。 5、唱一首歌需要的时间一般()1分钟。(填“多于”或“少于”) 6、上午第一节课从8:05开始,这节课要上40分钟,第一节课在()下课。 7、一架飞机本应在上午10:15到达,现在要晚点30分,那么飞机会在上午()到达。 8、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 9、3分=()秒2小时=()分 300秒=()分3时10分=()分 180分=()时2分5秒()秒 10、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做数学作业要用30()。(2)吃午饭用了15()。(3)小明系红领巾大约用了18()。(4)一场足球赛用了2()。 二、判断题。12分

()1、昨天那场大雨可真大,整整下了3秒。 ()2、一个人唱一首歌需要4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需要20分钟。()3、人的脉膊每秒跳动80下。 ()4、我眨一下眼睛大约需要1秒。 ()5、分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秒针刚好转一圈。 ()6、分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4,经过了20分钟。 三、选择题。15分 1、分针从3走到9,经过了()。 A.6分 B.30秒 C.30分 2、100米赛跑,小刚用了15秒,小华用了18秒,()跑得快。 A.小刚 B.小华 C.无法确定谁 3、一场电影大约要播放()。 A.90秒 B.90分 C.9小时 4、从5:25起,再过()分钟是6:10。 A.25 B.35 C.45 5、分针走5小格,秒针走了( )。 A.5圈 B.50圈 C.5小格 四、比较题。(填“﹥”“﹤”或“=”)12分 150秒〇2分6时〇600分60分〇1时 12秒〇12分36分〇2时1分20秒〇80秒 五、解决问题。30分 1、一列高速列车上午7:05从杭州出发,7:59到达上海。这列高速列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数学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冀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生活中的大数、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图形的运动、、四则混合运算、周长、、吨的认识、探索乐园。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数与代数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5)数与代数部分在本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本学期的学习在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对称,测量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2-755,退位的过程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