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2
俗语中的生物学原理俗语是指通俗易懂并广泛流行的语句。很多俗语都与生物学有关,有些描写生物学现象,有些揭示生物学原理。如果把这些俗语应用到课堂,不仅能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容易被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归纳总结如下:1 生物与环境方面
1.1 大树底下好乘凉
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大树底下不仅因为阳光照不到,温度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叶子要进行蒸腾作用(水以气体的形式从气孔散失掉),要从环境中吸收部分热量,才会使液态水汽化,进而使环境中的温度降得更低。另外大树底下空气不干燥,氧气含量高。这些都是在建筑物荫下乘凉达不到的。因此大树底下是人乘凉的好去处。1.2
清山绿水常相伴
它反映的是植被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固着泥土,使泥土不至于流入水中,使水变浑浊,从而流失。所以只有青山在,才会有绿水流。2
植物与矿质营养关系方面2.1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它强调了在庄稼生长过程中,施肥的重要性。植物生长需要各种无机盐的供给,如果缺乏会出现各种缺素症,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要进行合理施肥。2.2
种豆肥田
农田种豆科植物以后,不仅豆科作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遗留在土壤中,而且衰老的根瘤破溃后,里面的根瘤菌和含氮化合物也遗留在土壤中。上述物质中均含氮素,所以种植豆科植物能提高土壤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3
物质运输方面3.1 树怕扒皮,不怕空心
植物体里有两种运输线,一种是韧皮部中的筛管,它有助于将叶子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到根部。筛管一旦中断,根部因得不到有机物而死亡,进而整株树死亡。另一种是木质部里面的导管,它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叶及植物全身。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位于中心的髓和一部分老木质部,而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功能的新生木质部部分仍保留着。因此空心的老树还可照常活着。3.2
红花还需绿叶衬
植物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要运输给花,花才得以开放,如果没有来自“绿叶”的有机物供给,也就没有“红花”的开放。因此没有“绿叶”,也就没有“红花”。
4 能量流动方面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俗语描写的是一条食物链。它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在

此过程中实现了能量在生物之间的流动。4.2 一山不容二虎
能量在生物食物链中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到达最高营养级(老虎)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区域(一座山中),空间有限、食物有限,这样的环境只能养活一只老虎。两只(或多只)老虎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就要进行斗争,把对方打败,它才得以维持生存。因此一山不容二虎。4.3万物生长靠太阳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植物、动物都离不开太阳。因为植物必需利用太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才能为动物及其它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有机物。因此太阳是地球上能源的最终能源。5
光合作用方面
正其行,通其风。植物要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这样会使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此农业上在栽培农作物时,经常根据当地的风向,使农作物成排成行,这样使空气畅通(让远处的二氧化碳扩散过来,让氧气扩散到远处),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6 物质循环方面 6.1落花非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瓣飘落枝头,落在地面上。它体内的有机物就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根吸收、利用,进而使植物生长。
6.2中耕松土
它是指植物在生长期间要经常松耕土壤。疏松的土壤里面空气充足,作用有:a便于好氧微生物(分解者)的活动,把土壤中的残枝落叶分解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b便于促进硝化细菌的作用(把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抑制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把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空气中)。c可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提高肥效。d还能减小阻力,利于根系在土壤中的延伸。
7 生物习性方面7.1葵花朵朵向太阳
它反映植物的向光性。原因是太阳光引起葵花茎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面生长素分布少,细胞长得慢;背光面分布多,细胞长得快。使它弯向太阳。
7.2蜻蜓点水
蜻蜓在飞翔时,尾部轻触水面。实际上它是在产卵。它的卵要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孵化,幼虫也生活在水中。因此蜻蜓点水并非是在嬉戏,而是在河水中产卵。
7.3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这是蛾类的趋光性,大部分蛾类常以一种光源为飞行定向标准。若遇近距离光源时,昆虫飞行的方向与光线方向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锐角,最后碰到灯火。但也有些昆虫的飞行方向与灯火保持直角,在灯光周围绕圈飞行。
7.4 作茧自缚
作茧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

但是金小蜂常把卵产于棉红铃虫的茧内,繁殖后代,成为棉红铃虫的天敌。由此可见,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8 生殖、遗传、变异方面的
8.1无心插柳柳成荫 它指的是柳树等植物可通过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快速繁殖后代,因柳树枝条易生根,所以容易成活。
8.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说明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生物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总是把一些性状传给后代,而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也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之,涉及生物学方面的俗语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在教学中成功地导入人人皆知的俗语、成语,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新知识,还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现撷取几条浅析,与大家同享。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s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
(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意为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鼍于第斗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

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飞蛾投火乙--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娥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种适应性,但当遇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老鼠毁坏作物,盗食粮食,人人都痛:恨。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关系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产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奇妙的植物激素向日葵,是人人都熟悉的植物。清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它会自然而然地迎着东升的旭日;当日落西山时,它又会转向西方,仿佛在欢送着太阳离去。

向日葵为什么总朝着太阳转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对这个现象发生了兴趣。他很想了解其中的秘密,于是做了

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个实验非常简单,但很能说明问题。达尔文在房间里培植了好几盆花草,当细苗从盆中破土而出后,都会朝着透光的窗子那边倾斜,很显然,光线对植物的生长方向大有关系。达尔文感到很奇怪,植物的向阳生长究竟受什么控制?他把其中几株幼苗的顶芽削去一块,结果情况全变了,幼苗虽然还朝上长,但再也不会弯向太阳了。这个实验使达尔文相信,在幼苗的顶端,肯定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在操纵植物的生长方向。很可惜,还没等达尔文研究出这种东西,他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中断止,其他科学家继续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直到本世纪20年代,他们终于在幼苗的顶端发现了它,这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人们给它起名叫植物生长素。又过了30年,新的发现不断涌现,科学家从植物体中分离出好多种植物激素,并把它们分为五大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激动素、脱落酸和乙烯,号称植物激素“五兄弟”。

在这五大类植物激素中,大哥是生长素,最大作用是指挥植物生长。它在植物体中,根据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如不同的光线、不同的温湿度、不同的地点等,及时“发布”命令,决定植物各个器官应该怎样生长,或生长到什么程度最为适宜。

植物激素的老二是赤霉素,它的本领比生长素还大,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超过生长素的500倍。除此以外,它还能控制植物种子休眠,帮助种子发芽和抵御外来侵害。例如经过赤霉素处理过的马铃薯,休眠过程被打破后,就能大大提高出苗率。

排位在“五兄弟”中间的是细胞激动素,顾名思义,它的拿手好戏是使植物细胞激动起来。植物细胞在它的帮助下,能1变2、2变4、4变8、8变16……好像孙悟空在施展神奇的分身术。植物学家告诉我们,细胞激动素是一种诱导细胞分化的物质,随着植物细胞的不断分裂,数量越来越多,植物的躯体也就变粗变壮了。

老四的名字叫脱落酸,专管植物“休息”。当秋风四起,天气将寒,植物需要“休息”时,脱落酸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命令植物赶快落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植物还利用它来调节细胞的生长速度。最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脱落酸来帮助植物战胜干旱。他们发现,当植物处于干旱状态时,身体内的脱落酸会自动增加,帮助叶面的气孔关闭,防止水分从气孔中逃逸。当然,依靠植物身身调节的效果很有限,于是农民在干旱期到来前,在庄稼的叶子表面喷酒人工

制造的脱落酸,以提高庄稼的抗旱能力。

植物激素“五兄弟”的小弟弟叫乙烯,它的结构很简单,但起的作用却不小。乙烯主要管植物果实的成熟,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催熟激素。例如,一篓苹果中,如果其中有一个苹果成熟最快,它就会释放出乙烯,引导其他的苹果加快成熟。目前,人工合成的乙烯,已为水果待业创造出不少奇迹。在夏威夷群岛有着大片的菠萝园,为了采收方便和运输需要,希望所有的菠萝有差不多的成熟度。为此,当地人喷洒乙烯,保证了菠菜萝同时开花结果,同时成熟。在中美洲和我国南方等地,大量的青香蕉还没成熟就被采收下来,装运到各地,然后一直等到出售前,在香蕉上喷洒乙烯,青香蕉很快变以成熟的黄香蕉了。

这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发现,使人们对植物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他们又通过各种合成的方法,创造出许多人工合成的新型植物激素。不久前,一种叫白色醇的激素问世了,它的神奇作用,犹如《天方夜谭》中的神话故事一般,令人不可思议。在农田中只要施用1克重的白色醇,就可以使66.7公顷土地的农作物增产21%-67%。

白色醇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1975年的一天,一位美国教授里斯带领着学生到西红柿种植园,往地里施用苜蓿干草做基肥,原来规定每公顷施用117千克,但其中有个学生弄错了,只施了十分之一的基肥,结果也获得了丰产效果。这种奇异现象使里斯感到大惑不解,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芷蓿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是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殊物质,那就是白色醇。这种白色醇不仅能够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大量生产,使用起来也非常简便。只要将微量的白色醇溶于水中,直接喷洒出去即可。

今天,白色醇的应用已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它能使水稻增产60%,还可以将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1倍多。在西红柿和辣椒刚萌发后不久,喷洒白色醇,可使西红柿增产62%,辣椒增产60%。白色醇如此神奇的效果,是其他植物生长激素望尘莫及的,因此科学家满怀信心地宣称,白色醇的发现,将给全世界的粮食庄稼和蔬菜作物,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增产革命。

植物激素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东西,它们在植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明确分工,又有密切配合,植物体必须依靠它们才能发育、生长、开花、结果,才能不断地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有了植物激素的“汗马功劳”,我们的地球才呈现出绿树成荫,万紫千红,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的景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