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综 述●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

的研究进展

金多晨,曹海龙*,董文逍,鄢 芳,王邦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天津,300052)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 )患者的肠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可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AC )。CAC 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肠道慢性炎症过程中机体异常免疫、肠道微生态失衡以及上皮再生等同时发生动态失调。本文拟对IBD 进展为CAC 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主要菌群进行汇总,旨在揭示肠道菌群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CAC 的防治新策略。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结肠炎相关肠癌;肠道微生态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64(2016)05-0321-05 d oi :10.3969/j.issn.2095-1264.2016.05.01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

JIN Duochen, CAO Hailong *, DONG Wenxiao, YAN Fang, WANG Bangmao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52, China)

Abstract: It is increasingly perceived that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manifesting as a chronic relaps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would progress to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CAC) ultimately. Aberrant immune responses, the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epithelium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C. In this re-view, the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ss from IBD to CAC was deline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C was discussed and moreover som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to prevent CAC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Gut microbiot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796,81570478)。

作者简介:金多晨,女,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方向:结肠癌的防治,E-mail :jin_duo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1037155.html,。*

通讯作者:曹海龙,男,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大肠疾病的防治,E-mail :cao_hail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1037155.html,。

前言

1925年,Crohn 和Rosenberg 两位学者首次发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有进展为结肠炎相关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ancer,CAC )的风险[1]。长期IBD 患者进展为CAC 的风险比正常人高10-20倍[2]。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参与了从IBD 到CAC 的

发生发展过程,肠道微生态失衡加重肠道慢性炎症从而诱导CAC 发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1 CAC 的概述及发病机制

病程迁延、炎症广泛、上皮异型增生是IBD 进展为CAC 的危险因素[3]。2014年的一项meta 分析表明,在UC 确诊10年后,CAC 的年发生率为

0.91/1000,20年后为4.07/1000,30年后这一数值

上升至4.55/1000 [4,5]

。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显示UC确诊10年后CAC的发病风险为1.15%,20年后为3.56%,30年后高达14.36% [3]。由于CAC 病情进展较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而预后较差。 CAC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遵循“炎症—异型增生—癌”这一基本过程,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腺瘤—癌”发展过程。因此,当UC病人结肠粘膜病理报告含高级别异型增生或多点低级别异形增生时,应警惕癌变的可能[6]。尽管CRC和CAC都有同样的基因和通路改变,如Wnt、β-catenin、K-ras、p53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但二者的p53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及K-ras基因的激活时间不同[7]。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使正常结肠发生结肠炎,氧氮活性成分造成了肠上皮细胞染色体突变和DNA损伤。在炎症损伤的基础上,发生了染色体突变及DNA损伤的结肠上皮细胞持续处于增殖再生状态[1]。因此,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导致了上皮细胞不断损伤修复,增加了粘膜异型增生的可能性,并最终导致侵袭性腺癌的发生[8,9]。目前研究表明从IBD进展为CAC,不仅存在免疫调节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失常,也存在失控的肠上皮炎性损伤修复,还存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肠道微生态失衡[10,11]。

2 CAC中肠道微生态改变及作用

结肠内存在大量的共生细菌,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这些共生菌与宿主共同演变对维持肠道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包括肠上皮的发育、粘膜通透性、抗菌物质的产生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12-15]。肠道微生态失衡将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肠癌、乳糜泻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16,17]。研究表明与经过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处理的无特殊病原体小鼠(specific pathogen-free,SPF)相比,无菌小鼠(germ-free,GF)经过AOM-DSS处理后的肠道具有更多更大的肿瘤。尽管两种小鼠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GF小鼠肠上皮再生时间更长,细胞增殖更多,肠道处于长期促炎促癌状态导致微腺瘤形成;当GF小鼠再度定植肠道共生菌可减少肿瘤负

荷[18]。因此,肠道菌群可能在化学介导的炎症损伤和增殖反应并最终导致CAC发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IBD和CAC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有重要意义[15,19,20]。在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背景下,炎症微环境和肠粘膜屏障受损诱发了结肠上皮细胞的异常发育。研究菌群失调诱发CAC的机制,从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甚至治疗CAC,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19]。

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对经AOM-DSS处理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分析表明,在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变过程中,链球菌(Streptococcus luteciae)、乳酸菌(Lactobacillus hamster)、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卵形拟杆菌(Bacteroides ovatus)的相对丰度增加。此模型中的肠道菌群总量没有改变,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降低[21]。对IL-10-/-小鼠单一定植人体共生菌大肠埃希菌NC101(Escherichia coli NC101),可以促进AOM处理后侵袭性肠腺瘤的发生。若该菌内具有遗传毒性的聚酮合酶基因缺失,可降低AOM处理下的IL-10-/-小鼠肿瘤的多样性和侵袭性[22]。这项研究强调了炎症在微生物组成及活性和宿主抗肠道微生态失调两方面所呈现的复杂作用,E. coli NC101成为结肠炎易感小鼠进展为侵袭性肠腺瘤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表明CAC患者普遍存在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的增多[20]。Fn是一种与牙周炎和阑尾炎密切相关的厌氧菌,尽管其在粪便中含量稀少,但从炎症状态的肠粘膜取活检培养可发现Fn,从冰冻结肠肿瘤标本中也可分离出该菌。相比于肿瘤附近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中Fn增多;Fn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23]。鉴于IBD患者有进展为CAC的风险,与IBD和CAC均相关的Fn很可能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24,25]。有关肠道炎症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从而导致CAC的发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固有免疫Nod1信号 宿主固有免疫系统在调节CAC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一些受体参与其中并与肠道共生菌相互作用。固有免疫受体主要分为两类,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和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大多位于核因子NF-κB的上游,并参与肠道菌群的监测。Nod(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信号通路缺乏可导致严重的肠上皮细胞屏障破坏,DSS所导致的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道通透性增加更早出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Nod1缺陷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增高与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和上皮细胞增殖亢进有关。经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甲硝唑、新霉素联合处理后,Nod1缺乏小鼠体内的肠道菌群损耗,能起到抑制肿瘤进展的作用。因此,肠道共生细菌和宿主固有免疫Nod1信号途径在调节CAC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6]。

2.2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2,Nod2)能够介导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被认为是在肠屏障中维持肠道微生物耐受的决定性因素[27]。由Nod2缺失导致的微生态失调可以引起小鼠可逆的、可传播的结肠炎和结肠炎相关的癌变。Nod2缺失所致的促炎微环境能增强DSS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发育异常。使用抗生素或抗IL-6中和抗体治疗能够改善上皮异常发育状态。在Nod2缺陷鼠和野生鼠中,IBD和CAC均可通过粪菌移植传递患病风险。移植与Nod2缺陷鼠体内相反的菌群能够降低患IBD 或CAC的风险。来源于Nod2缺陷鼠的紊乱的粪菌移植给野生鼠后,同样能增加野生小鼠的患病风险[19]。

2.3 脱乙酰化酶SIRT1 肠道中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功能失调可促进IBD和CAC的发生。NAD+依赖性的脱乙酰化酶SIRT1通过调节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成熟以及抗菌蛋白的产生,起到抑制抗菌作用的效果。因此,肠道特异性Sirt1缺陷(Sirt1int-/-)小鼠具有更强的抗菌能力,更多的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Sirt1int-/-小鼠的盲肠更大,回盲部的乙酸产生菌(Barnesi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及普氏菌属(Prevotella)丰度增加。此外,经DSS处理后的Sirt1int-/-小鼠的结肠炎症轻微,肠道通透性减轻。经AOM-DSS处理后,Sirt1int-/-小鼠肿瘤数目较少,体积较小[28]。3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CAC干预策略

饮食结构是影响肠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在饮食中添加某些有益的成分可以改变肠道微生态

的组成,进而延缓CAC的发生和进展。下面介绍目

前基于肠道微生态的CAC防治进展。

3.1 益生菌 益生菌VSL#3是8株产乳酸菌的统

称,它能够缓解结肠慢性炎症,防止或推迟CAC的

发生。VSL#3也能够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症,降

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减少组织学改变以及结肠

异常发育。VSL#3治疗的小鼠均未发展为癌,而

VSL#3预防的小鼠经10或15个DSS周期后分别有5%、20%的小鼠进展为癌。VSL#3还能降低增殖细胞的核标记指数、减少TNF-α、IL-1β、IL-6的产

生,下调COX-2表达,并增加结肠组织中IL-10表

达[29,30]。然而,VSL#3降低AOM/IL10-/-小鼠梭菌属

的相对丰度多达16倍,并促进AOM/IL10-/-小鼠肿

瘤发生[31]。

3.2 益生元 膳食中添加抗性淀粉可以通过改

善肠道微生态来预防大鼠CAC的发生。与对照

组相比,抗性淀粉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多样

性和腺癌形成。同时,可以观察到抗性淀粉饮食

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副拟杆菌属

(Parabacteroides)、产乙酸菌(Barnesiella)、胃瘤球菌

属(Rumin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

显著增加,而COX-2、NF-kB、TNF-α和IL-1β的

mRNA水平和细胞增殖显著下降[32]。在AOM-DSS

诱导的CAC模型癌变的过程中,添加二十碳五烯

酸游离脂肪酸(eicosapentaenoic acid-free fatty acid,

EPA-FFA)的饮食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多

样性以及肿瘤的大小。在癌变的初始阶段,EPA-

FFA膳食在促进细胞凋亡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细胞

增殖和核β连环蛋白的表达。EPA-FFA膳食在促

进ω-6向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转换的同时降低了

前列腺素E2的产生。尽管EPA-FFA膳食没有减轻肠道炎症,但是能够修复AOM-DSS模型的Notch 信号通路的损伤,并且使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丰富度增加[33]。

3.3 抗生素 经抗生素治疗的AOM-DSS野生型

小鼠的肿瘤发生率和严重度降低,且结肠中调节

性T细胞数目显著减少,肠道菌群组成改变,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降低;IL-1受体相关的激酶M (IRAK-M)缺陷小鼠的肿瘤有侵袭性,且肿瘤组织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显著增多,抗生素治疗后虽能够降低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但是不能降低IRAK-M缺陷小鼠CAC的严重度[34]。

3.4 其他 霍乱毒素是霍乱弧菌分泌的一种肠毒素,是霍乱弧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经AOM-DSS处理的小鼠口服非致病的小剂量霍乱毒素后,结肠黏膜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下调,调节性T细胞和IL-10水平上调。霍乱毒素可破坏DSS介导的促肿瘤发生的炎症环境,进而延缓AOM促发的结肠多发息肉的产生[35]。该项研究提示某些胃肠道微生物及相关产物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和癌前病变的微环境。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活性成分,有抗炎、抗氧化、抗恶性细胞增生的作用。给IL-10-/-小鼠腹腔注射AOM来模拟CAC,发现添加姜黄素的饮食能够增加CAC小鼠的存活率,降低结肠重量/长度比值,甚至完全消除小鼠的肿瘤负担。姜黄素饮食增加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增加乳酸杆菌目的相对丰度,降低红椿杆菌目的相对丰度[36]。因此,在AOM/IL-10-/-模型中,姜黄素饮食通过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在免疫反应状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减轻结肠肿瘤负担。

4 结语

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从IBD到CAC的进展过程,然而在癌变过程中,肠道菌群如何动态改变,如何通过影响肠道慢性炎症从而诱导CAC发生发展的机制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防治CAC的发生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ow D, Mino-Kenudson M, Mizoguchi E. Recent advance-ment in understanding colitis-associated tumorigenesis [J].

Inflamm Bowel Dis, 2014, 20(11): 2115-2123.

[2]Farraye FA, Odze RD, Eaden J, et al.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Gastroenterology, 2010,

138(2): 746-774, 774. e1-4; quiz e12-13.[3]Gong W, Lv N, Wang B, et al. Risk of 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a: a multi-center retro-

spective study [J]. Dig Dis Sci, 2012, 57(2): 503-507.[4]Casta?o-Milla C, Chaparro M, Gisbert JP.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the declining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4, 39(7):

645-659.

[5]Svrcek M, Cosnes J, Beaugerie L, et al.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Crohn's colitis: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Histopathology.2007.50(5): 574-583.[6]Ullman T, Croog V, Harpaz N, et al. Progression of flat low-grade dysplasia to advanced neoplasia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J]. Gastroenterology, 2003, 125(5):

1311-1319.

[7]Lakatos PL, Lakatos L. Risk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changes, caus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25): 3937-3947.

[8]Ullman TA, Itzkowitz SH.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J]. Gastroenterology, 2011, 140(6): 1807-1816.

[9]Terzi?, Grivennikov S, Karin E, et al. Inflammation and co-lon cancer. Gastroenterology.2010.138(6): 2101-2114. e5.[10]Mangerich A, Dedon PC, Fox JG, et al. Chemistry meets biology in colitis-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J]. Free Radic

Res, 2013, 47(11): 958-986.

[11]Cullen TW, Schofield WB, Barry NA, et al. Gut microbiota.

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mediates resilience of

prominent gut commensals during inflammation [J]. Science,

2015, 347(6218): 170-175. doi: 10.1126/science.1260580.[12]Asquith M, Powrie F. An innately dangerous balancing act: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flammation, and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J]. J Exp Med, 2010, 207(8): 1573-1577.

[13]Tlaskalová-Hogenová H, Stěpánková, Kozáková H, et al.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commensal bacteria)and

the mucosal barrie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cancer: contribution of germ-free

and gnotobiotic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J]. Cell

Mol Immunol, 2011, 8(2): 110-120.

[14]Chevalier C, Stojanovi?, Colin DJ, et al. Gut microbiota or-chestrates energy homeostasis during cold [J]. Cell, 2015,

163(6): 1360-1374.

[15]Kamada N, Seo SU, Chen GY, Nú?ez G.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 [J]. Nat

Rev Immunol, 2013, 13(5): 321-335.

[16]Pamer EG. Resurrec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to combat antibiotic-resistant pathogens [J]. Science, 2016, 352(6285):

535-538. doi: 10.1126/science. aad9382.

[17]Marchesi JR, Adams DH, Fava F,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health: a new clinical frontier [J]. Gut, 2016, 65(2):

330-339. doi: 10.1136/gutjnl-2015-309990.

[18]Zhan Y, Chen PJ, Sadler WD, et al. Gut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gastro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caused by epithelial

injury [J]. Cancer Res, 2013, 73(24): 7199-7210.

[19] Couturier-Maillard A, Secher T, Rehman A, et al. NOD2-mediated dysbiosis predisposes mice to transmissible coli-tis and colorectal cancer [J ]. J Clin Invest, 2013, 123(2):

700-711.[20] Repass J, Maherali N, Owen K. Registered report: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J ]. Elife, 2016: 5.[21] Liang X, Li H, Tian G, Li S. Dynamic microbe and molecule

networks in a mouse model of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J ]. Sci Rep, 2014, 4: 4985.[22] Arthur JC, Perez-Chanona E, Mühlbauer M, et al.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argets cancer-inducing activity of the

microbiota [J ]. Science, 2012, 338(6103): 120-123.[23] Castellarin M, Warren RL, Freeman JD, et 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J ]. Genome Res, 2012, 22(2): 299-306.[24] Strauss J, Kaplan GG, Beck PL, et al. Invasive potential of

gut mucosa-derived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BD status of the host [J ]. Inflamm Bowel Dis, 2011, 17(9): 1971-1978.[25] Kostic AD, Chun E, Robertson L, et 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tentiate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and modulates

the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J ]. Cell Host Mi-crobe, 2013, 14(2): 207-215.[26] Chen GY, Shaw MH, Redondo G, Nú?ez G. The innate im-mune receptor Nod1 protects the intestine from inflamma-tion-induced tumorigenesis [J ]. Cancer Res, 2008, 68(24):

10060-10067.[27] Watanabe T, Asano N, Murray PJ, et al. Muramyl dipeptide

activation of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 protects mice from experimental colitis [J ]. J Clin Invest, 2008, 118(2): 545-559.[28] Lo SG, Ryu D, Mouchiroud L, et al. Loss of Sirt1 function

improves intestinal anti-bacterial defense and protects from colitis-induced colorectal cancer [J ]. PLoS One, 2014, 9(7): e102495.

[29] Talero E, Bolivar S, ávila-Román J, et al. Inhibition of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adenocarcinoma de-velopment in mice by VSL#3 [J ]. Inflamm Bowel Dis, 2015, 21(5): 1027-1037. doi: 10.1097/MIB.0000000000000346.[30] Gionchetti P, Rizzello F, Helwig U, et al. Prophylaxis of

pouchitis onset with probiotic therap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 Gastroenterology, 2003, 124(5): 1202-1209.[31] Arthur JC, Gharaibeh RZ, Uronis JM, et al. VSL#3 probiotic

modifies mucos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but does not reduce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J ]. Sci Rep, 2013, 3: 2868. doi: 10.1038/srep02868.[32] Hu Y, Le LRK, Christophersen CT, et al. Manip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using resistant starch i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against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rats [J ]. Carcinogenesis, 2016, 37(4): 366-375. doi: 10.1093/carcin/bgw019.[33] Piazzi G, D'Argenio G, Prossomariti A, et al. Eicosapen-taenoic acid free fatty acid prevents and suppresses colonic

neoplasia in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acting on Notch signaling and gut microbiota [J ]. Int J Cancer, 2014, 135(9): 2004-2013.[34] Klimesova K, Kverka M, Zakostelska Z, et al. Altered gut

microbiota promotes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in IL-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M-deficient mice [J ]. Inflamm Bowel Dis.2013.19(6): 1266-1277.[35] Doulberis M, Angelopoulou K, Kaldrymidou E, et al. Chol-era-toxin suppresses carcin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 of

inflammation-driven sporadic colon cancer [J ]. Carcinogen-esis, 2015, 36(2): 280-290. doi: 10.1093/carcin/bgu325.[36] McFadden RM, Larmonier CB, Shehab KW, et al. The role

of curcumin in modulating colonic microbiota during colitis and colon cancer prevention [J ]. Inflamm Bowel Dis, 2015, 21(11): 2483-2494. 收稿日期: 2016-09-09 校稿: 王娟 李征

Cite this article as: JIN Duochen,CAO Hailong,DONG Wenxiao,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J ]. Anti-tumor Pharmacy,

2016,6(5): 321-325. [金多晨, 曹海龙, 董文逍, 等.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结肠炎相关肠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J ]. 肿瘤药学, 2016, 6(5): 321-325.] doi: 10.3969/j. issn.2095-1264.2016.05.

01

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

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 1、肠道内容物的清洁 肠道准备可分为清除肠道内含有细菌的食物残渣和肠道内抗生素的使用两个方面。 1.1 逆行肠道清洁法,亦称传统肠道准备法 具体方法为:术前3-5天进半流食,2-3天进流食,术前三天开始进缓泻剂,如50%硫酸镁30ml或蓖麻油30ml等,每晚洗肠一次,术前晚清洁灌肠,直至排出大便为清水样传统的逆行肠道准备法使用日趋减少,有逐渐被顺行法取代的趋势。 1.2 顺行肠道清洁法 1.2.1 口服甘露醇法:术前两天开始进流食,番泄叶10克代茶饮。或蓖麻油 30ml口服,术前一天上午10时给予20%甘露醇250ml+10%葡萄糖500ml+0.2%甲硝唑250ml于一小时内服完,并适当增加饮水量,约在下午4时停止腹泻,适当补液维持内稳态。在使用甘露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排出大便应为清水样,其效果方为理想。(2)有肠道不全梗阻者避免使用该法。(3)腹腔操作不应使用电刀、电凝。(4)酌情使用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10mg术前下午口服,可加速肠排空。 1.2.2 全肠道灌洗法:术前不必限制饮食,手术前一日下午开始灌洗,灌洗前禁食数小时,先肌注灭滴灵20mg和安定20mg,然后插入胃管,病人坐于带便桶的靠椅上,灌洗液加温至37?C左右,然后以50-70ml/分钟的速度经胃管注入,每小时3000-4000ml,灌洗半小时后病人开始排便,90分钟后可排出不含粪渣的清亮液体,继续灌注一小时,总量达6000-12000ml。经此法行肠道准 备的病人,术中可见肠道空虚、清洁,但因其存在水钠储留的副作用,故有心肾疾病者应慎用。另外机械性肠梗阻者亦不可选用该法。 1.2.3 术中肠道灌洗法

大肠癌试题试题(含答案)

大肠癌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 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 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 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 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 D 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A2型题 8.男,45岁,右中上腹持续性隐痛3个月,逐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近1个月来解稀 便2-3次/天,贫血。查:中腹可扪及可移动的肿块,血红蛋白80g/L,大便隐血试验(++)。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肠结核 B.胆囊癌 C.结肠息肉病 D.克隆病 E.右半结肠癌 9.女,50岁,右下腹隐痛月余。查:右下腹可扪及一移动性肿块,钡灌肠示该处充盈缺 损,血红蛋白85g/L,大便隐血试验(++)。可诊断为: A.结肠癌 B.结肠巨大息肉 C.克隆病 D.回盲部结核(增殖型) E.直肠癌 10.男,28岁,近半年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近3个月来腹部隐痛,近2天解鲜血便, 腹部触诊和直肠指诊末发现肿块,钡灌肠示降结肠肠壁僵硬,可见充盈缺损。应诊断为:A.乙状结肠癌 B.直肠壶腹癌 C.肠结核 D.溃疡性结肠炎(增殖型) E.降结肠癌 11.男,55岁,阵发性腹痛月余。经常便秘,大便偶带血或粘浴液,以往曾有腹部手术 史,体查:腹膨隆,全腹轻压痛,未扪及肿块,肠鸣音增多,直肠指诊阴性。X线检查:乙状结肠段局限性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壁僵硬。应诊断为: A.直肠癌 B.慢性痢疾 C.乙状结肠癌 D.肠粘连 E.溃疡性结肠炎 12.男,72岁,因乏力,消瘦近一年而来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消瘦,右下腹可扪及 一4cm×3cm大小的肿块,界清,质硬,无明显压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为盲肠癌,对该患者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应包括下述范围,除了 A.右半横结构 B.升结肠 C.盲肠 D.左半横结肠 E.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 13.女,60岁,解脓血便2个月。近3天后腹胀、腹痛,呕吐1次。腹部检查:满腹压 痛,无明显肌紧张与反跳痛,有气过水声。立位腹部平片有3个液平面,肠管胀气,钡灌肠示降结肠有充盈缺损区。应诊断为: A.肠套叠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治疗的肠道准备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治疗的肠道准备 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由于结肠、直肠的生理特性,大肠癌手术前必须要进行肠道准备。下面济南癌症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人体肠道内有百余种细菌,据统计,未做肠道准备的大肠癌手术感染性并发症高达70%。而经过肠道准备后,这一数值可以降至10%。由此可见大肠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十分重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如何做肠道准备?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饮食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非梗阻性的大肠癌患者,可以同时达到清洁肠道又平衡代谢不足的目的。应按照4天模式进行。大肠癌患者每天要进食富含氨基酸的少渣饮食,保证充足的热量。如果摄入不足,可以通过静脉补充1升氨基酸注射液和1升电解质平衡液。另外大肠癌患者可饮用不含糖的茶或矿泉水。 近年来,全肠道内营养液的临床应用使大肠癌术前准备简便化。大肠癌患者每天饮用4瓶肠内全营养液(如全能力),加之少量饮水即可以满足人体需要。同时要采取传统的通便措施,在大肠癌手术前2天,1汤匙蓖麻油或硫酸镁或硫酸钠,同时给予硫酸镁灌肠,3 次每天。 2、机械性肠道准备 大肠癌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即肠道清洁,具体方法有口服药物、全消化道灌洗和灌肠。 (1)传统的硫酸镁3天准备方法,因准备时间长、饮食控制时间长、影响大肠癌患者营养供应、反复灌肠患者耐受性差等而很少使用,已经改进为磷酸钠1天肠道准备法。 (2)全消化道灌洗 又称为顺行灌肠法,优点是大肠癌患者饮食受限时间可以缩短到24小时,基本不影响大肠癌患者手术前的正常饮食,且肠道清洁效果好。缺点为大肠癌患者常感到腹胀难忍,鼻胃管也会使患者感觉不适,但口服绝大多数大肠癌患者达不到手术要求。全消化道灌洗的禁忌证有心肺功能不全、脱水、高龄、肠道狭窄、肾功能损害、电解质失衡和低钙血症。 (3)甘露醇法 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机械性肠道准备方法。简便易行,也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术前肠道准备。优点是清洁效率高,易被大肠癌患者接受,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同时口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投资2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51674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肠道生态系统生理功能食品应用 1.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

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2.肠道菌群 2.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有益菌的代表,它是乳酸菌的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呈叉状,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细菌,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中。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而异,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几乎达到肠道总细菌量的99%以上,它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产气荚膜梭状茵、大肠杆菌等有害腐败细菌逐渐增加。进入老年时,

结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研究

结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结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简便快捷、安全有效、依从性好的方法。方法将8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对照组常规焗服番泻叶加术前晚清洁灌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用于术前肠道准备清洁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术前准备时间短,方法简单易操作,可以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结肠癌肠道准备;清洁灌肠 肠道准备是结肠癌手术术前准备中极其重要的项目,准备充分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自20世纪70年代起,肠道准备成为结直肠癌检查及手术前的常规程序[1],其目的在于清洁结肠内容物,良好的暴露病变部位,方便检查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区域的污染,防止术后感染并发症,预防吻合口瘘。本科室在临床中一直采用焗服番泻叶加术前晚清洁灌肠作为结肠癌的术前肠道准备,而焗服番泻叶后首次排便时间长,工作量大,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患者受到反复刺激而发生各种灌肠后不适,且肠道清洁效果有时不理想,为了探索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依从性好的肠道清洁准备方法,于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本研究对80例结肠癌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焗服番泻叶加术前晚清洁灌肠方法进行比较,现将临床研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普外3科收治的结肠癌患者80例,升结肠癌16例,横肠癌26例,降结肠癌18,乙状结肠癌2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3~79岁,平均(58.30±13.21)岁,均排除消化道梗阻和出血,术前均需要进行肠道清洁,80例患者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并且病理活检确认为结肠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种、体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肠道清洁方法所有患者术前3~4 d起进食半流质,1~2 d起进食流质,术前1~2 d补液1500~2000 ml;术前3 d开始每日口服甲硝唑和庆大霉素。观察组术前1天16:00开始将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2000~3000 ml温水中溶液中,首次服用600~1000 ml,以后每隔10~15 min服用1次,250 ml/次,服药后嘱患者多活动,3 h内服完,直至排出水样清便。对照组将3~6 g番泻叶用清水洗净后用250~300 ml 开水浸泡30 min,于同样时间饮用,期间不限饮水,饮后5~6 h可有便意,共便5~6次左右,术前晚给予清洁灌肠,直至排出清水样便。 1.2.2 肠道清洁度据术中所见将肠道清洁程度分为4级:优:肠腔内清洁,无粪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专家笔谈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毛萌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06(2005)10-679-04 自1890年Tissier教授发现双歧杆菌并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双歧杆菌的研究。既往的研究已经明确:人在出生后大约5~6h就有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道内,1~2周后成为肠道的优势种群。双歧杆菌不但伴随人体终身,而且与人体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充分认识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对在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处理腹泻相关性疾病很有帮助。 一、几个重要概念 (一)微生态学(microecolo gy):即微观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各个成员之间、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的分支,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二)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 g ics,microeco logical preparation):利用正常菌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品,以补充和充实微群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群落成分,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益生菌或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益地作用于宿主动物的活的微生物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制作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并能工业化生产;?在使用和保存或运输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和稳定性;#在微生态竞争中能存活下来;?能够为宿主提供有效的有益于健康的功能。 (四)益生元(prebiotics):是一类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有益菌生长和/或活性,有益地作用于宿主、改善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non_di g estible food in g redients)。 (五)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混合的复合制剂。合生元既强调其含有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存活并定植而产生相当生理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又强调其内含有不被人类消化和利用的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新生儿刚出生时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大约2h左右开始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h大肠杆菌占优势,可达到108~1011/g(湿粪)。 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降低了局部氧化还原电势,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建立和生存创造了必需的厌氧条件。专性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发酵糖产生醋酸和乳酸,使肠道pH值迅速下降,促进了以双歧杆菌为首的厌氧菌的定植,且厌氧菌的数目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菌,反过来又抑制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生长,最终肠道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逐渐趋于稳定。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基本稳定后,其功能也达到较佳状态,此状态叫做峰顶(climax),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环境发育到峰顶的过程叫做演替(succession),演替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见图1)。也有人认为2岁后儿童的肠道菌群即与成人相似[1]。演替过程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生理变化的影响。 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结构正常时,与宿主间达成微生态平衡(eubiosis),发挥其有益于机体的作用。反之,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的结构,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变化,则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形成的统一体遭到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d y sbiosis)。 (二)影响小儿肠道菌群发育的主要因素 图1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 示意图

结直肠癌术前准备探讨

结直肠癌术前准备探讨 【关键词】结直肠癌;术前准备;探讨 施行结直肠手术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是整个手术过程的重要一环,有时甚至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步骤,必需要认真的对待。肠道清洁而血运良好的状态,为手术顺利实施,术后良好恢复提供了可靠保障。鉴于此,在执行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灌肠医嘱或术中协助医生完成灌肠时,除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定要做到真正清洁灌肠外,还要清楚认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灌肠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对该项操作重要性的认识,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共进行结直肠癌手术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43岁,行MELIES手术28例,DICXION手术36例,肿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部位53例,位于回盲部及右半结肠5例,位于左半结肠并伴有不同程度梗阻6例,其中3例梗阻已致腹痛、腹胀,排便排气的肠道梗阻状况,已有肠道梗阻患者采用术前梗阻远端常规灌肠加术中梗阻近端清洁灌肠,一期切除吻合。其余无梗阻患者采用常规我院结直肠癌术前准备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所有患者均术中达到肠道清洁,术后一期愈合率达100%。 1. 2 方法 1. 2. 1 结直肠癌诊断明确且无肠道梗阻患者常规准备。①口服抗生素,结直肠中充满大量的细菌,并以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为主,术前第三天口服庆大霉素片8万U,t.i.d,甲硝唑片0.4 t.i.d,连服3d,可杀灭肠道中大量细菌。 ②泻药的应用排空肠腔中的粪便是结直肠癌术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一个肠腔中充满粪便的手术野是不可想象的。本院采用的泻药为20%甘露醇加温开水稀释成10%甘露醇。术前第三天进流质饮食,10%甘露醇500 Ml分次口服,同时补液2000 ml当晚温盐水300 ml灌肠一次。术前第二日方法与第一日相同,术前第一日10%甘露醇1000 ml在二小时内口服完,禁食水,补液2500 ml,术前晚温盐水300 ml灌肠一次,术晨患者入手术室前清洁灌肠,需要强调的是术晨一定要认真做到,确保灌入液排出后清亮无粪便。 1. 2. 2 对已有肠道梗阻患者,采用术中清洁灌肠 ①清洁梗阻的远端肠腔采用术前晚温盐水300 ml灌肠一次. 术晨清洁灌肠,注意操作中动作要轻柔,防止因灌肠而致患者肠穿孔,若梗阻在结肠脾区或横结肠,此时,梗阻远端仍有很长一段肠管,其清洁程度对手术亦是至关重要的。 ②术中灌肠配合手术医生术中对梗阻近端肠腔进行清洁灌肠,方法是在梗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关系 人体肠道微生态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正常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可以保护肠道上皮,减少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而在生活方式改变或者患有疾病的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种类与数量上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出现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中菌群保护作用被削弱。 肿瘤作为一种复杂疾病,与免疫和代谢等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并且通常伴随有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失调。 发生机制 肠道微生态中菌群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几种途径:微生物直接与肿瘤接触,促进肿瘤发展;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对肿瘤施加影响;通过调节机体代谢,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命运。特定的菌群也可以影响肿瘤化疗效果,阻碍肿瘤的有效治疗。 肠道微生态的菌群通过调控免疫系统影响肿瘤进展肠道的共生菌群可以保护肠道上皮,减少肠道受到的损伤。肠道微生态的菌群失调时,肠道内有益共生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数量增加。其中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数量会增加,这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的一大原因,也是引起癌变的一个危险因素。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紊乱,不仅肠道微生态中的有害菌群增加,肠道微生态中的细胞也会产生促进肿瘤发生的蛋白。 另外肠道微生态中的菌群通过调节机体代谢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命运,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种类、数量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通常会降低有益菌群的代谢产物,从而抵抗有益菌群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机体本身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促进肠道微生态中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多补充益生菌也有益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肠道菌群与肝癌 由于肝脏与肠道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与宿主相互作用,在肝脏炎症、慢性纤维化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促进肝癌进展,这是国际上实验动物肝癌发病机制的突破性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的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的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doc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2009-11-6]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含超过100亿个细菌,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相互传递信息,对宿主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和生物颉颃等作用,在肠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形成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是一种含有活菌及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机体健康。益生菌能合成维生素,形成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也能加强肠道先天免疫系统。益生菌在肠道内能建立一个正常的共生菌群,防止潜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1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及来自胃、肠、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胆盐等)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当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其肠道内微生物按一定的种群比例定植在肠壁上,处于一种稳定的菌群平衡,它们对于宿主有益无害,是动物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约有30个属500多种微生物,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肠道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和需氧菌3部分。肠道中以厌氧菌组成为主,革兰阳性菌占主要部分,主要是乳酸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和双歧杆菌。在大量细菌共生的环境中,不同菌种间的颉颃作用,宿主与细菌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内相互作用,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籍菌,能通过与肠上皮表而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有序地定植在肠上皮表,构成有层次的厌氧菌,与其他厌氧菌一起构成膜菌群。 2肠道微生态系统和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完整版)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 所属栏目: 新品快报加入时间:2006年6月8日16:30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1、什么是健康?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里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是人的自我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人类希望拥有的最大最重要的财富。 2、什么是亚健康? 答: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为亚健康。 3、亚健康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饮食不合理。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缺乏时,都会导致机体失调。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出现这种状态。(2)休息不足,起居无规律,睡眠不足,休息不正常。(3)紧张程度过多,压力不大。(4)长久不良情绪影响。 4、我国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状况如何? 答:4月8日在北京举办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是非健康的,70%的人处于亚健康。

5、什么是人体微生态? 人能在自然界生存,与环境、空气、水、土壤、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大家都能看得到或感觉到。研究这种关系及相关作用的科学称为宏观生态学。但是,生物在自然界不但有一个看得见的大(宏)环境,还存在着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那就是微生物。特别是人体微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其数量之多,超过人体的细胞数。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与人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作物质、热量和信息三方面的交流。它们对人体的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人与微生物这种平衡关系是人体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和微生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是一种时刻不能脱离的终生伴侣关系。也就是说,在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6、人体内细菌有多少,分布在哪里? 人从一出生就处于微生物的包围之中,凡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等皆有微生物存在,形成了人体的微生态环境。据瑞典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健康成人体内和体表携带细菌约1200克,其中分布在眼睛1克、鼻子10克、口腔20克、皮肤20克、阴道20克、肠道最多,细菌重量约1000克。其总和的体积约有人的肝脏那么大。人体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大概有数百种。如果以个数来计约100万亿个,而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为60万亿个。可见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比构成人体的细胞数还要多近一倍。如果将这些细菌逐个头尾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10万千米,可围绕地球两周半。这些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人形成共生关系。许多微生物对人不仅无害,而且有益。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flora of microbe)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of bacteri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住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7、人体健康菌有哪些作用? 答:◆营养作用:益生菌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比如糖、酯代谢及微量元素代谢,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 K 、维生素 B1 、 B2 、 B6 和 B12 等。 ◆免疫作用:益生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促进 B 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增加 NK 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提高。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全面定植,繁生,对人体肠道起到生物拮抗保护作用,是肠道的卫士。在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外来的细菌,使外来细菌不能定植或被益生菌的代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62052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003AA2Z3C50)【作者简介】付四海(19772),男,医学硕士,从事微生态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52376X (2007)0120102203 【综 述】 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肠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付四海1 ,李雄彪2 ,崔云龙 1 (1.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400;2.青岛市微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400) 【关键词】 微生物;肠癌;防治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肠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20年来我国肠癌的发 病率明显升高,特别在一些大城市,肠癌已成为第2位的癌症。自1990年MAREE L 等把微生态学概念引入肿瘤的研究中,提出肿瘤—宿主生态系统(tu mor 2host ecosyste m )的概念。研究证实,肠黏膜细胞长期与肠道菌群直接接触,肠癌所在区域的微生态系统即宿主环境(host envir onment )、菌群环境对细胞共同体(cell community )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与肠癌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1,2]。1 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以及来自胃、肠、胰、肝脏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胆盐等)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可引起微生态平衡的失调,导致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微生态失调包括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易位)两大类。菌群失调即菌群比例失调,是指肠道原籍菌发生定性或定量的改变,益生菌细菌总数减少,出现益生菌与致病菌比例明显改变。定位转移亦称易位,定位转移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横向转移是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转移,结肠菌向小肠转移,引起小肠污染综合征;纵向转移是指细菌由原位向肠黏膜深层乃至全身转移[3]。2 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肠癌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以厌氧菌组成为主,正常时与机体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当外界环境因素、饮食等发生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肠癌高发区与低发区人群在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有很大的差别[4]。微生态失调时,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基因易感性宿主,使之产生免疫应答,三者在肠癌的开始和持续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即“扳机”样作用[5]。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1)细菌是肠癌的始发因素,K ADO 等利用抑癌基因TCR 和P53敲除小鼠作为结肠癌动物模型,小鼠自7周龄分别给予正常饲养和无菌处理,研究发现,当小鼠4月龄时70%未处理小鼠结肠存在癌前病变———肠息肉瘤,而无菌处理小鼠肠黏膜病变不明显,未发现明显的肠息肉瘤,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菌小鼠不能诱发与肠癌患者类似的炎症[6];改变宿主肠道内菌群分布即可改变其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调节肠癌的发生发展;(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腺瘤性息肉与绒毛状息肉均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与大肠息肉患者肠道膜菌群明显改变,突出表现为双歧杆菌与乳杆菌数量的减少,同时肠球菌、肠杆菌与酵母菌数量增加,尤以双歧 杆菌的减少更为明显[7] ;(3)致癌物质主要由肠道细菌的酶 将肠道中前致癌物转化而形成的:①72α2脱羟基酶:RE DDY 研究证实,肠道厌氧菌能将残留在肠道内的胆汁酸分解转化 成致癌物,其中72α2脱羟基酶能在结肠中将胆汁酸形成脱氧 胆酸和石胆酸,两者均为结肠癌的辅助诱变物[8];②β2葡萄糖 醛酸酶:KI M 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β2葡萄糖醛酸酶介导的葡糖醛酸化作用是人体内脱毒的主要途径,肠癌患者肠道内 菌群中β2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群[9]。③β2葡 萄糖苷酶和和偶氮还原酶:肠道中某些细菌具有β2葡萄糖苷酶和偶氮还原酶等能促进致癌物质如二甲基肼和亚硝酸盐的形成,诱导肠道肿瘤的发生[10]。(4)菌群失调导致抗肿瘤免疫下降:肿瘤是一种由于免疫缺陷而引起的局部发病危及整体的疾病。体内正常菌群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 和NK 细胞,使之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 L 21、I L 26、T NF 2 α、I F N 2r 以及NO 等,防治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益生菌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肿瘤细胞逃离机体免疫监控的机会增大[11,12];(5)平衡肠道菌群可抑制肠癌发展:ROLLER 等利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发现,双歧杆菌和乳酸联合治疗能明显缓解致癌物质氯化偶氮甲烷诱导大鼠肠道黏膜损伤,治疗33周后,大鼠肠黏膜受损面积减少,脓点数目减少[13]。这些研究都提示,肠道菌群失衡是导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3 微生态制剂在肠癌防治中的实验研究 微生态制剂促进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由肠道菌群失调转化为菌群平衡,即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微生态制剂对肠癌具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效果。(1)口服微生态制剂防治肠癌:S ANDERS 等人观察到健康人在服用含嗜酸乳杆菌N2和NCF M 株的牛奶期间,粪便中具有催化前致癌原转化为致癌物的β2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的活性至少下降50%,停服后4周,活性恢复如前[14];Y AMAZ AKI 等对在2周内切除肿瘤的患者在不给予抗肿瘤药物的情况下,口服Shir ota 株活菌,1年后,口服Shir ota 活菌者肿瘤复发率为25.7%,而对照组为37.9%,表明口服干酪乳杆菌Shir ota 株活菌对预防肿瘤复发有一定的作用[15]。(2)腹腔注射微生态制剂防治肠癌:王立生等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青春双歧杆菌腹腔注射对移植瘤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可诱导大肠癌凋亡,最初为核染色质浓缩,进而核膜破裂,胞核崩解,最终为邻近活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移植瘤组织凋亡细胞百分率,腹腔注射青春双歧杆菌后,大肠癌移植瘤的凋亡细胞百分率为(64.48+18.62)%,而对照组仅为(20.62+8.80)%(P <0.001)[16]。(3)静脉注射微生态制剂的防治肠癌实验:BERT VOGE LSTE I N 等研究发现厌氧菌能够在肿瘤内部的环境中生长。通过静脉注射厌氧菌细菌还能够在肿瘤中扩散,破坏肿瘤中心坏死区域附近的活肿瘤细胞。此外给实验动物裸鼠注射细菌后,再给予裸鼠化疗,发现肠癌组织广泛坏死发生在24h 以内,结果是使细菌对肠癌的抑制作用加强,作用时间延长[17]。(4)肿瘤内注射微生态制剂的防治肠癌实验:早期T AUY UKI 等将Meth 2A 纤维肉瘤与完整肽聚糖混合接种 2 01Chinese Journal ofM icr oecol ogy,February 2007,Vol 119No 11

肠道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

肠道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 肠道手术,特别是直肠癌、结肠癌以及膀胱癌(拟行肠代膀胱手术)手术术前清洁肠道是手术成功、预防术后感染的一重要环节。 方法及护理: 1.术前3日开始进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菜汤、蛋花等,遵医嘱口服 肠道抗菌药,如链霉素1克Bid,甲硝唑0.4克Tid口服。 2.术前一日禁食,4pm开始口服和爽(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法是将 本品全部溶解于2升水中,搅拌均匀,在一小时内匀速口服1升溶液,剩下来的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喝完,约2小时左右开始排便,直至排出澄清液体。术前1 d4pm20%甘露醇250 ml,生理盐水500 ml分别加热至39-40度,20%甘露醇250ml在5分钟内喝完,随后将生理盐水500ml 在30分钟内喝完;一般于口服30分钟开始反复多次排便,直到排出清水样便,作用持续3小时左右。20%甘露醇属高渗溶液,进入肠腔后不被小肠吸收,利用其在肠道的高渗作用,阻碍肠腔内水分的吸收,还可使组织内的部分水分进入肠道而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加速大便排泄,达到清洁肠道的作用。口服甘露醇作用主要是对肠粘膜进行化学性刺激而加快肠蠕动,加速肠排空,与饮水量多少关系不大。肠梗阻病人严禁服甘露醇,以防发生肠破裂。冬季服用时应加温至结晶完全溶解。 3.术晨如有少量粪渣可用清水灌肠1-2次排出澄清液即可。 排便不尽原因分析: 1.术前三日,未进流质饮食,进食哭啼含渣食物多。 2.口服和爽溶液或甘露醇方法不正确,未在规定时间内服完规定用量。附: 流质食物是一种食物呈液体状态、在口腔内能融化为液体,比半流质饮食更易于吞咽和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可用的食物有:稠米汤,藕粉,杏仁茶,过萝麦片粥;蒸蛋羹,蛋花汤,肉汤冲鸡蛋,牛奶冲鸡蛋;各种牛奶及奶制品----奶酪,杏仁豆腐、酸奶、冰淇淋、可可牛奶,牛奶冲藕粉;豆浆、过萝豆汤;菜水,过萝菜汤,西红柿汁;鲜果汁,煮果子水,果茶,果冻;清鸡汤,清肉汤,肝汤等 半流质饮食是一种介于软饭与流质之间的饮食。它比软饭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纤维质的含量极少,而含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常用的半流质食物有肉松粥、汤面、馄饨、肉末、菜泥、蛋糕、小汤包子等。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微生态课程论文 题目: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姓名:xxx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xxxxxxxx 班级:xxxx 学号:xxxxxxxx 任课教师:温建新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 动物医学 xxx 任课老师温建新 摘要:微生态是人体内微生物与肠道构建的共生关系的生理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肠内微生物菌群中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以及它们与肠道之间共同建立了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是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典型的生理性有益菌,双歧因子是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有效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调节微生态优势平衡,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肠道;健康

Micro ecology and human health Veterinary medicinexxxxx Tutor Wen Jianxin Abstract: micro ecology is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and construct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the phys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and human intestinal microflora is between bacteria and harmful bacteria and their between intestinal and jointly established the micro ecological balance. Is typical in human intestinal parasitic physiological probiotic Bifidobacterium and bifidus factor is a micro ecological ag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regulate the micro ecological balance of advantage, to prevent disease, keep healthy volunteers. Key words: micro ecology (preparation); Bacillus; intestinal tract; health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