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

科学发现,是普遍的宇宙规律。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决定的。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革命。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商品生产是为了出售而进行生产,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为了交换,或者只需要购买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商品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存在,但在资本主义以前,商品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和补充的地位,而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大部分产品是为市场出售而生产的,市场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有用性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质属性产生的,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商品交换,实质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交换的依据是商品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如何?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

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4.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与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商品。它的本质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世界货币。

6.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你是怎样理解的?

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与待销售商品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超过流通需要货币量,引起物价持续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相反,物价持续下降,成为通货紧缩。

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所谓价值规律,一般是指商品价值的决定和价格变化规律。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一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价值就下降,价格也会下降。除了价值变化这个因素以外,价格变化还取决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反之,价格会上升。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引起竞争和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在各个部门分配经济资源。

8.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是怎样通过市场而起作用的?

供求规律是市场上供给一方与需求一方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引起价格变化,调节供求数量和买卖双方利益的规律。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卖者利益就会减少,供给也会下降,而买者就会得到更多好处,节省开支,增加购买量。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卖者就会从价格上涨中得到更多利益,供给也会增加,而买者就会付出更多货币,减少购买量。竞争规律是市场上买卖双方以及买卖各方内部为争夺有利地位而展开竞争。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买者想尽可能买得便宜一些,卖者则想卖得贵一些。卖方之间互相竞争,争取更多市场份额,而买方之间相互竞争,争取能够买到紧俏的商品。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都是通过市场变化起作用的。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这样,货币所有者将其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就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来,他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资本家让劳动力所有者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先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然后在此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里,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是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即资本家靠资本的所有权无偿地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能够发现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而不是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

4.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组织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靠变革劳动组织和技术条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5.为什么自动化机器设备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也只是生产资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工人的活劳动,剩余价值只能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样就掩盖了资本家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真相,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7.资本积累怎样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给工人带来什么结果?

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样的资本越来越少地成为工人就业的手段,越来越少地吸收工人就业,一方面不断地排挤工人,另一方面成为工人的

强大的竞争者。这样,伴随着资本积累,相对过剩的人口也积累起来,造成两极积累。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何作用?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要素,使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经过生产过程,使生产资本变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第三阶段为售卖阶段,出售商品,把商品资本变为货币资本。

③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即第一是货币资本职能,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其中正是由于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取得了货币资本的形式;第二是生产资本职能,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第三是商品资本职能,即将待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重新变为货币。

2.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是其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

②产业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包含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特点,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每一种循环形式都具有片面性,都不能反映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实质。因此,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

③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④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决定了产业资本必然同时并存

着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和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而且每一种循环形式都要连续地进行循环运行。所以,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⑤在产业资本的实现运动中,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经常遭到破坏。

3.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有哪些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①资本周转。不是当做孤立的过程,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②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周转次数的多少;三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及两者的自身周转速度。

③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重大影响。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同一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时,就能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见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年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怎样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①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价值补偿是指补偿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实现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补偿生产的物质耗费和再生产劳动力。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掉,才能收回预付资本,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二是,实物补偿。生产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通过购买得到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成为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5.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一是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二是总产品的物质资料生产分为二大部类:Ⅰ和Ⅱ。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一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 9000

Ⅱ:2000c+500v+ 500m=3000

二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交换过程:

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即Ⅰ4000c产品在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得到实现。

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即Ⅱ500v和500m产品,通过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的交换得到实现。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Ⅰ1000v和Ⅰ1000m产品与Ⅱ2000c产品,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两大部类的产品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三种交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能顺利实现。

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第二,第一部类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这表明社会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总供给要与总需求相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c+ m)+Ⅱ(c+ m)这表明社会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Ⅰ(c+m)>Ⅱ(c)

m m

二是:Ⅱ(c+m-—)>Ⅰ(v+—)

x x

②根据前提条件,假设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一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v+ 750m=3000

二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交换过程。

社会总产品要按照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合为:

m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6000

x

m

Ⅱ:(1500c+100△c)+(750v+50△v+600—)=3000

x

通过三种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其交换图为:

m

Ⅰ:4400(c+△c)+1100(v+△v)+500—=6000

x

m

Ⅱ:1600(c+△c)+800(v+△v)+600—=3000

x

①Ⅰ4400(c+△c)在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

m

②Ⅱ800(v+△v)600—在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

x

m

③Ⅰ1100(v+△v)+500—与Ⅱ:1600(c+△c)在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得到实现。

x

经过以上交换之后,两大部类的年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实现。于是第二年生产过程开始时,社会总资本为:

Ⅰ:4400c+1100v=5500

﹜7900

Ⅱ:1600c+800v=2400

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m

第一,用公式表示为:Ⅰ(v+△v+—)=Ⅱ(c+△c)

x

第二,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c)+Ⅱ(c+△c)

m m 第三,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v+—)+Ⅱ(v+△v+—)

x x 以上第一个实现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平衡条件,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是从第一个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平衡条件引申出来的。上述三个实现条件,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应保持的比例关系,表现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3)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如果引进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新条件。结果显示第一部类的生产比第二部类的生产增长得快,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即只是相对于扩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而绝不是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比显得过剩。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1.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

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进行得更快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资本更容易、更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要求社会内部有充分的自由竞争。信用制度也有相当发展等,二是劳动力也能够自由地迅速进行转移。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进一步使剩余价值率从而剩余价值生产神秘化了。

②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中间环节。剩余价值率的第一阶段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率,第二阶段的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率。平均高利润率形成后,商品的出售不是按其价值出售了,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了。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何变化?

①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商品的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②这种情况是否对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的否认。其实,它不仅没有否定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商品的生产价格不仅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而且在量上,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利润总和与剩余价值总和相等;生产价格的变动是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

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①商品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耗费(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而且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其实,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使剩余价值生产进一步神秘化了,同时,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对一切资本来说是平等的,因而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是由资本的数量决定的,从而利润的实质和来源被掩盖了。

4.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试述商业利润的来源和纯粹流

①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化而形成的资本形式。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就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利润价值

的职能。

②商业利润的来源。从表面上看,它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好像商业利润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商业利润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资本是不能在流通中自行增殖的。商业利润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家在独立承担商品买卖的业务,产业资本家用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种购销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③商业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家进行商品买卖活动时要预付一定量的资本,除了用来购买商品外,还要支付商品流通中的各种费用,就是商业流通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商品运输、保管、分类和包装等费用,这些费用属于生产性费用。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继续所需要的费用,又称为生产性的流通费用。二类是与商品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店员的工资、广告费、经营管理费及簿记费等。这些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变换而引起的,是单纯为流通而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属于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又称为纯碎流通费用。

纯碎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商业资本家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时,采取直接扣除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c+v+m组成的,假定它的总价值=720c+180v+180m=1080、商业资本为150,其中纯碎流通费用为50,这时,

社会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为:

180m-50 8

————————=12—%

900+100+50 21

按照这一平均利润率,产业资本家向商业资本家出售的商品

8 3

价格=900+900×12—%=1011—。商业资本家向消费者出售的

21 7

3 8

价格=1011—+150×12—%+50=1080 。这样,商品出售价格总量等于社会总产品价值总

7 21

额,不违反价值规律。这样,商业资本家所得到他投入的150资本的平均

8 4

利润150×12—=18—,又得到了50纯碎流通费用,即从总剩余价值中直接扣除而得到补偿。

217

5.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①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为取得一定的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借贷资本的特征或特点:一是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二是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三是借贷资本有其特殊的运动形式:

G-Gˊ,它好像可以不经过生产过程,也不经过流通过程,似乎货币资本本身就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它会自行增殖,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③借贷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又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银行利润是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再扣除银行经营性业务开支。银行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款形式间接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6.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信用作用的二重性?

①资本主义信用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信用的作用是双重的。

②资本主义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是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平均利润率的形式。

二是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市场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

三是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③资本主义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

一是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是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三是信用加速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7. 什么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它们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是指经营较好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好坏的差别,这是形成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或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②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绝对地租是指与土地的等级无关,只要有土地私有权垄断而必须交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垄断资本主义(也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其形成过程是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的发展必然引起垄断。当某一部门或行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几家或十几家大公司来生产和销售时,中小企业就难以同它们展开自由竞争,不得不受它们的支配。同时,由于市场被占领、生产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创办新企业需要的最低投资额大大提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企业挤入被垄断了的部门,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从而,各部门先后被少数大公司所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就逐步为垄断所代替,资本主义也随之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来源何在?

垄断利润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价格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主要作用的价格形态。

垄断本身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增大,垄断价格无非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作有利于垄断组织的一种重新分配的手段而已。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除了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外,主要包括:(1) 通过垄断高价向消费者出售消费资料,侵占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收入;(2) 通过垄断低价收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从农民、手工业者那里榨取他们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 通过垄断低价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把非垄断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垄断资本家手中;(4) 通过不等价交换的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把殖民地、附属国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5) 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通过国家的军事订货、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把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逐步代替自由竞争占了统治地位,并成为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但是,垄断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追逐最大数量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因此,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就不可避免,所以垄断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竞争。

在垄断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的发展因技术和经济的原因也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所有的垄断企业合并成一个包揽一切生产部门的统一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即不会出现“绝对垄断”的局面,所以,“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即使在垄断占统治地位部门,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即所谓“局外企业”。同时,在社会上也还存在大批小生产者,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自由竞争。因此,竞争的基础和经济条件依然存在,垄断与竞争总是并存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市场经济的手段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采取的调节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计划管理。这些调节手段的运用,是以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

(一) 财政调节。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来影响生产资源的配置、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财政包括国家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个内容。

(二) 货币调节。货币政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调节经济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因国家直接控制着中央银行和货币供应量、金融管理权,国家可以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及投资,最终达到影响总需求和调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目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手段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1) 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2)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三)收入调节。它的主要内容是管制工资和物价,国家通过分配领域对再生产过程实行干预。它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企图克服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国家实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1) 强制性收入政策;(2) 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

(3) 收入指数化措施。

(四) 国家的计划调节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发展重点或关键部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一种综合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内容包括:总的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入与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

5、为什么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获得了广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生产

进一步国际化,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与此相适应,国际分工也日益加深,并逐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向水平分工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原有的部门之间分工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部门内部的分工,许多产品成了国际产品,即由多国制造的产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步被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6、国际垄断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现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银行的全球营运和放款以及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垄断和控制等手段,对外国广大劳动者进行剥削,既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的剥削,也包括发达国家之间垄断资本相互剥削他国的劳动者。战后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载体的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矛盾。

第一,资本国际化对资本输出国的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通过海外经营获得的巨额利润,对本国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产业资本输出也带动了本国的商品输出,开拓了国外销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国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巨额的资本输出会导致母国国内某些部门尤其是某些传统产业部门发展的停滞,出现“产业空心化”,加重结构性失业,即某些传统产业部门的工人失业后又无法适应新兴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

第二,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相互流动,对发达国家产生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由于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对东道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都起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东道国也必须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使一些经济部门受到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控制,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时,巨额垄断资本在各国间的频繁转移,也使东道国国际收支的

第三,国际垄断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客观上对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借助资本输出推行新殖民主义,力图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而且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的夕阳工业,造成输出国经济的单一化和畸形发展,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国际垄断资本直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劳动者,并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掠走大量利润。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也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第四,国际垄断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各分支机构中筹措或调拨资金,常引起巨额资金转移,各国政府无法加以控制。国际垄断组织积极参与证券交易和外汇投机活动,给国际

第七章

1.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有哪些新的变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向新保守主义管理型式转变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趋势,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执行一种纯粹的新保守主义政策,各国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时,实际执行的是一种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相混合的实用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对经济宏观调节指导思想的转变,各国政

第一,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以及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在供给方面采取一些宏观经济措施,试图从控制需求和刺激供给能力两个方面,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具体政策包括:减免税收,刺激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放宽对反垄断法的解释,允许大企业兼并以增加实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对一些新兴工业给予财政支持,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化;用贸易保

第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规模适度缩小,干预方式更加灵活。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曾经把近1/ 3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和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进行全面干预。但这种全面干预没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摆脱“滞胀”困境。“滞胀”局面的出现,使许多国家认识到,过度的干预,会限制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抑制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因而主张有限制地进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同时也采取更加灵活的调节方式。具体措施有:放宽政府限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削减财政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政府补贴;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推行稳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大间接调控范围,使用有弹性的计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经济行为趋向国家宏观目标。总之,是要更多地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家调节手段尽量避免与市场机

第三,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和干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生产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激烈的国际竞争使科学技术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巨额资金、大量的人力物力,私人企业在这方面越来越需要国家的支持。这是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加强对科技领域的干预,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 建立机构,加强领导。(2) 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确定一定时期科技发展的重点。(3) 增加科技资金投入。

(4) 实行技术转让,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特别是把军事科研成果向民间转移,推进民用工业的发展。

2.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美国带头兴起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即后福特制(或灵活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体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这种新管理体制力图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将企业管

第一,企业的生产经营从主要追求规模效应转向主要依靠更灵活的管理方式。由于现代企业生产广泛采用计算机控制和调度,而不是传统的机械的生产线,加上产品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因而企业生产主要不再追求规模效应,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灵活的方式,诸如供应制、授权制和把工人结合成自我管理的小

组等。这种变化,不仅使制造商节省了开去,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投资负担和风

第二,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重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由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已不再是体力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脑力、智力和创造力。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除了在生产上实行富有弹性的管理体制外,还要依靠高层经理的精

第三,企业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群体。由于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因而大制造商倾向于把各种零部件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一起包给其他企业,按照一定要求,共同努力完成。这些企业在法律上相互独立,但在经济上,以大制造商为龙头,形成一个“祸福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

第四,企业管理出现“无国界化”。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全球市场迅速融合为一体的现实,跨国公司除了实行新的全球战略外,在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体现“无国界管理”的原则。跨国公司为拓展海外业务和实行“无国界管理”,还尽可能雇佣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参与高层管理活动,并授予权限,使优秀人才增强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达到好的经营业绩。跨国公司从国外招聘管理人员已成为一种日益增强的趋势。

3.何谓经济全球化?它的动因和特征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以及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全球化。

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融为一体,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也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而电子商务的兴起更加速了国际商品与资本的跨国界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也都面临着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

(一)市场的全球化。随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场也越来越向全球范围推进,全球大市场基本形成,各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全球市场的程度也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它整体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二)资本的全球化。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也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最初主要是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独立的投资形式,如今无论是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的规模均已发展到惊人的规模。资本全球化的另一突出特征是大量国际游资快速流动,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利用游资追求高额收益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生产的全球化。在市场、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中,生产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起了关键作用。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一批跨国公司,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先锋。全球化推动了企业跨国并购热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大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进一步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在最近20年中,兼并、股权交易、联合已成为跨国公司迅速成长的主要形式,一部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已经发展到全球公司阶段,它们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活动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方式,在全球建立生产体系,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实现了企业全球利润的最大化。

4.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一)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是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表现。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一、是非题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产品生产。(×) 7、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 8、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9、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阶段。(√) 10、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 14、凡是能交换的东西都有价值。(×) 15、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7、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8、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9、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规律。(√) 20、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 2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22、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23、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4、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 27、信用制度并没有节省流通费用。(×) 28、在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是绵羊。(×) 29、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 31、超额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 3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 34、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35、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 36、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3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3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39、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40、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 41、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42、股份公司的形成属于资本积聚性质。(×) 43、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4、W’-G’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45、G-W…P…W’-G’表示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46、P-W’-G’?G-W-P表示的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2014统计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应用统计学》习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1.1】指出下列变量的类型: (1)汽车销售量; (2)产品等级; (3)到某地出差乘坐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飞机); (4)年龄; (5)性别; (6)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赞成、中立、反对)。 【解】(1)数值型变量 (2)顺序变量 (3)分类变量 (4)数值型变量 (5)分类变量 (6)顺序变量 【1.2】某机构从某大学抽取200个大学生推断该校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要求: (1)描述总体和样本。 (2)指出参数和统计量。 (3)这里涉及到的统计指标是什么? 【解】(1)总体:某大学所有的大学生 样本:从某大学抽取的200名大学生 (2)参数:某大学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统计量:从某大学抽取的200名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3)200名大学生的总消费,平均消费水平 【1.3】下面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①轿车生产总量,②旅游收入,③经济发展速度,④人口出生率,⑤安置再就业人数,⑥全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⑧恩格尔系数。 在这些指标中,哪些是数量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如何区分质量指标与数量指标?【解】数量指标有:①、②、⑤ 质量指标有:③、④、⑥、⑦、⑧ 数量指标是说明事物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并附有计量单位。而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相对规模、相对水平、工作质量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通常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的结果。 【1.4】某调查机构从某小区随机地抽取了50为居民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的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70%的居民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生活压力大。 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什么? (2)月收入是分类变量、顺序变量还是数值型变量? (3)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什么变量? 【解】(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某小区的所有居民。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Chap1.2)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2.试举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统计数据及其规律性的例子。 3..一家大型油漆零售商收到了客户关于油漆罐分量不足的许多抱怨。因此,他们开始检查供货商的集装箱,有问题的将其退回。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装的是2 440加仑的油漆罐。这家零售商抽查了50罐油漆,每一罐的质量精确到4位小数。装满的油漆罐应为4.536 kg。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描述推断。 答:(1)总体: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全部油漆; (2)研究变量:装满的油漆罐的质量; (3)样本: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50罐油漆; (4)推断:50罐油漆的质量应为×50=226.8 kg。 4.“可乐战”是描述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激烈竞争的一个流行术语。这场战役因影视明星、运动员的参与以及消费者对品尝试验优先权的抱怨而颇具特色。假定作为百事可乐营销战役的一部分,选择了1000名消费者进行匿名性质的品尝试验(即在品尝试验中,两个品牌不做外观标记),请每一名被测试者说出A品牌或B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一描述推断。 答:(1)总体:市场上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2)研究变量:更好口味的品牌名称; (3)样本:1000名消费者品尝的两个品牌 (4)推断:两个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 第2章统计数据的描述——练习题 ●1.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较好;C.一般;D.差;E.较差。调查结果如下: B E C C A D C B A E D A C B C D E C E E A D B C C A E D C B B A C D E A B D D C C B C E D B C C B C D A C B C D E C E B B E C C A D C B A E B A C D E A B D D C A D B C C A E D C B C B C E D B C C B C (1) 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 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 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 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讲)【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

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课后思考题答案

统计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1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科,它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2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它研究的是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1.3统计学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特点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1.4解释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答案同1.3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1.6变量的分类

2010.12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导论、第1--12章)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A.它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这一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 一、辨析题 1、政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即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由此可见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非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联邦制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松散,更体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是比单一制更好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在联邦制国家,联邦组成单位的各政治实体,享有比较充分的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所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享有较大权力,地方要服从中央。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状况,国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国际环境、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定论。就拿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来看,中国建国时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而美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联邦制,两国的选择均是符合历史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其各自特有的国内政府间关系对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并反作用于国体。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属性,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的说就是哪个是统治阶级哪个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国家统治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政治经济学》(编号为01013)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社会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生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A、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忙的规律 B、揭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C、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D、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中,其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 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与价值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7.两种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 A、两种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两种商品的用途各异 C、两种商品各为对方需要 D、两种商品都有价值 8.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是()。

A、质上有差别,量上无差别 B、质上无差别,量上有差别 C、质和量上都有差别 D、质和量上都无差别 9.价值的本质是()。 A、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B、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 C、两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关系 D、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11.商品二因素决定于()。 A、商品的内在属性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都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C、使用价值都是由来自自然物 D、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13.价值的源泉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劳动和土地 1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B、是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C、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折算为尺度的 D、以上都不是 1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于()。 A、商品二因素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7.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A、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决定价格 C、竞争决定价格 D、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货币的本质是()。 A、媒介商品交换 B、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C、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D、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 19.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 A、想象的货币 B、实实在在的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纸币 20.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温州很多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

统计学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 3.某公司下属40个销售点2012年的商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解:(1)频数分布表

或: (2)茎叶图

第三章 1. 已知下表资料: 试根据频数和频率资料,分别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解:计算表

根据频数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6870 34.35200 xf x f = = =∑∑(件) 根据频率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34.35f x x f = = ∑∑ g (件) 结论:对同一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资料计算的变量值的平均数是一致的。 2.某企业集团将其所属的生产同种产品的9个下属单位按其生产该产品平均单位成本的分组资料如下表: 试计算这9个企业的平均单位成本。 解:

这9个企业的平均单位成本=f x x f = ∑∑ =13.74(元) 3.某专业统计学考试成绩资料如下: 试计算众数、中位数。 解:众数的计算: 根据资料知众数在80~90这一组,故L=80,d=90-80=10,fm=20,fm-1=14,fm+1=9, ()() 1 11m m o m m m m f f M L d f f f f --+-=+ ?-+-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显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地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对于他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管你在生产中花费了多少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一个因素。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 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 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 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 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 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 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3、实体性。国家机构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 员构成。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 构组织履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 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 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 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 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 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 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 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 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 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 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 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 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 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 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 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 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 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 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 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 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 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 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⑴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 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 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 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资本主义 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 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 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 共权力。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3、高额成本,社会负 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 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 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 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 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 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 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 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 范的纪律。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 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 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 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 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 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 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 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 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 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 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 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 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 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 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 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 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 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 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 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 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 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 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 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 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 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二、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 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 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 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 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 搞西方的多党制?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是各民主党 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 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 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 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 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 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 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 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 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 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 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 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 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 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 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 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 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 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 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 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 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 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 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3、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 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 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 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 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 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 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二、民主决 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 制度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 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 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 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 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 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 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 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 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 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 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 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 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 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 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 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 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 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 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 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 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 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 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 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 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 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 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 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 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 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 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 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 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 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 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 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 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 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 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 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 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 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 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 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 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 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 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 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 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 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 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 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 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 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 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 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 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 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 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 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 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 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 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 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 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 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 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 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 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 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 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 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