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人们的担忧。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2009年达到12022元。

区域发展差距明显。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看,最高的上海市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荒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国家经济重心不断变迁。中原地区长期是全国经济中心,唐代特别是北宋以后,逐步南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政策倾斜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也在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增多,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

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不利于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不好,还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3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为战略着眼点。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4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挖掘农业自身潜力。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