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

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

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
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

3 乡愁教案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

../是一枚/小小

..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

..的/坟墓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

..的/海峡

../是一湾/浅浅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二)文本探究

1.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这首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三)语言品析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请用“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液,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的教学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

至今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乡愁》实录 师: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老师作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板书:听读,说感受) :师: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汨汨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的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本诗以“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副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这一个“画”字用得好!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板书:品读,说发现。教师示例: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生:我认为“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生:美在结构,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生: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生: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美在俭约、凝练,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师: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成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着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乡愁教学设计优质课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乡愁》教学设计 轵城实验中学曹佩贤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独特、精炼的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毛阿敏的《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改编而成的。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余光中手持酒杯倚窗而立,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他走进书房,用了短短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这短短的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却凝聚了他20年的牵挂和惦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感知乡愁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这头”和“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zhèitóu”和 “nèitóu”),另根据汉语拼音规则“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如果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i时,读做“ya”。这首诗第三节的第一句应读为“后来(lá)i啊(ya)”。强调完后让学生齐读 3、师配乐范读 4、生自由读(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5、找一生读 三、品读语言,体会乡愁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一)、饱含深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1、找四个同学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四个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2、那么,大家觉得这四节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一小节? 明确:第三小节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乡愁》教案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解读]“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

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最完美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 达孜县中学康昆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青春寄语(幻灯片1) 能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同学们总让我忍不住回忆起自己中学时光。 我一直认为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美丽的,是一个如花如诗的季节,有燃烧不完的青春,释放不完的激情和永不停息追求梦想的步伐。 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个梦想,希望和同学们通过一个诗歌游戏来完成,算是我对逝去的时光的一个纪念吧,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游戏,懂得珍惜这如花如诗的季节,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2、引入游戏(幻灯片2) 游戏:记忆大比拼(游戏规则:准确、流畅重复)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乡愁余光中优质课教案 学习余光中 的乡愁 ,品味诗歌 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 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 “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 ”,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 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 《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 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 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 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 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 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 20 余年的 1971 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 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 ——《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 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去台湾。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 之情, 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文集有 《白玉苦瓜》 、 《石室之死》 、 《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 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 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 深沉 语速 —— 低缓 感情 —— 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 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 诗人求学在外, 思念母亲, 这种对儿时的回忆, 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 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 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 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2/6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7238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 回家 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介绍作者生平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乡愁》优秀教案

10 《乡愁》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示标5分钟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以此导入新课,板题,PPT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理解意象对于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开始第一次“先学后教”,简单引出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文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深情朗读课文12分钟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 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5分钟后,邀请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品析诗歌意象10分钟 1、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2、自学指导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以上问题,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后举手回答问题; 具体事物: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感情: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 3,让学生感受诗歌与现代文表述上的不同之处; 四、当堂练习:10分钟 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第3课 乡愁

第 3 课乡愁 第1课时阅读导航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余光中(1928—2017),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著有诗 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乡愁》写于1972年。同所有漂流到海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身 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刻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由于台湾和大陆被人为地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当代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1.诗人所描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化、升华的? 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

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从而,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2.诗歌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 点拨: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这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窄?窄(zhǎi)坟墓?(mù)海峡?(xiá)一枚?(méi)一湾?(wān)邮?票(y óu) 2. 掌握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浅:①jiān(浅浅水声)②qiǎn(深浅) 3. 辨清字形。 (1)枚méi(枚举)玫méi(玫瑰)畋tián(畋猎) (2)墓mù(坟墓)暮mù(暮色)幕mù(屏幕)慕mù(羡慕)募mù(募捐)蓦mò(蓦然) (3)峡xiá(海峡)狭xiá(狭窄)侠xiá(侠客)颊jiá(脸颊)浃jiā(汗流浃背) 第2课时课堂掌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____)票 (2)乡愁是一张窄.(_____)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____)墓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_____) 2.填空。 (1)本诗作者是著名诗人___,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2)后来啊/______/我在外头/______ (3)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C.诗歌把“乡愁”寄托在四种物象上,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十分具体。 D.这首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阅读《乡愁》一诗,回答问题。 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5.在诗中,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诗人在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6.这首诗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既统一又变化的美,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春酒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春酒》教案+反思+点评8421字 舟山市岱山实验学校毛一晴(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3.课外拓展,感悟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4.联系生活体验,寻找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和学生交流当地家乡话开始。 乡音总是萦绕在我们心中最美的语言。许多年后,当你走在异乡的土地上,耳畔听不到这声声熟悉的乡音,眼中见不到这张张亲切的面容,那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呢?(学生回答) 是啊,故乡是许多人心里魂牵梦绕的地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她对远离了几十年故乡的思念,不是一首诗,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就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师:从学生取酒名的角度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问: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例子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②“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只”“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感到不满足,充满孩子气的天真与可爱。 “端、闻、走来走去”说明对酒的珍惜。 说小花猫是酒仙以我当时孩子气的心理去揣摩小花猫,可见我也一样馋得要命,足见我可爱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另外,如“总是”“一马当先”“眼巴巴”等说明我对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问: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案

第3课乡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地图像什么?(鸡)那么宝岛台湾又像什么?(鸡蛋)没错,鸡蛋是鸡的孩子,而宝岛台湾就是我们祖国的孩子,但是,它曾经离开我们太久太久。这让无数的赤子牵挂心头,无法释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们从这位台湾游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令人牵挂的浓浓的乡愁……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范读欣赏。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学生明确: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读完整首诗,你的脑海里留下几个什么词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 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 二、深入探究——把握意象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读全首诗也行? 读的好的同学,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 ……(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 师:谁再试读?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能体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了诗人的思念,这种思念的程度怎样啊? 生纷纷:厚重的。 师:那么,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一)导入诗歌 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 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 (三)读诗之声韵 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 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

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 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学生再齐读诗歌,体会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四)读诗之手法 师:同学们,我们在朗读中观察诗歌的外观,发现它有整齐之美;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声韵,感受到了它的回环之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惊艳之处——诗歌的表达手法。 板书:手法之探究 师:之前大家把这首诗抄写在本子上,还进行了圈点勾画,那是你们第一遍读这首诗时真正的阅读感受。请大家分享一下勾画了哪些最打动你的诗句。 生1:我勾画的是第三小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2:我勾画的是“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哦,你勾画的是诗歌每个小节的第二句,也就是那几个比喻句。 生3:我勾画的是最后一个小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4:我勾画的和刚刚第2个同学一样。 师:根据大家的分享,我发现大家勾画较多的是诗歌中的这几个比喻句,看来这几个句子最打动你们,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每小节最末的诗句,大家勾画也比较多。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读一下这四个比喻句,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并体会诗句蕴含的感情。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

第三课《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5.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课题) 二、自我研学 (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

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 (1) 字音 邮.票(y óu) 窄.(zh ǎi) 矮. (ǎi) 大陆.(l ù) 乡愁.(ch óu) 坟墓. (m ù)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师述: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 三、合作探究 (三)精读课文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乡愁》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 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同学们,你们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九(三)班是全年级最优秀的班级,老师也坚信这一点。 希望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让老师尽情享受你们的精彩。好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非常高兴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能来永汉同学中学跟你们一起学习。但是,在高 兴之余,老师的内心又有一股愁绪在疯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老师想家了,想家人了。)这 种情感体验,相信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那我们把这种深刻思念家乡的心情叫什么呢?(对,乡愁。) (板书:乡愁) 2、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 愁的诗句。能说说你所知道的表达乡愁的古诗名句吗? 过渡: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对乡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余光 中)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掌握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爱国情怀。 过渡语:阅读文章,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 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有哪个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家作品简介 作家: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了台湾,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 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乡愁》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可是又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困难,很难把作者表达的情感读出来。那么,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 生2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 师:和老师的节奏划分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再一起来看轻重音的处理。我们知道,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请同学用深情的语调再读一遍。 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