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丹Melut盆地Moleeta油田构造特征研究

苏丹Melut盆地Moleeta油田构造特征研究

苏丹Melut盆地Moleeta油田构造特征研究
苏丹Melut盆地Moleeta油田构造特征研究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王场地区为例,利用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探讨构造成因,并利用石油地质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与特征。 二、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约28000km2,基底有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前白垩系组成,盖层部分为白垩系-古近系的碎屑岩系夹大量岩系地层,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及第四系,盆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张裂(裂陷)、坳陷两个构造旋回。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较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为2500km2,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北部以潜北断裂为界,分别与荆门坳陷、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漋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界;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山低凸起和丫脚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王场地区位于潜江凹陷北部,面积120km2,整体构造格架为盐背斜及周缘向斜和多条切割褶皱的NE向正断层,为江汉油田的主产油区。 三、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 根据所给数据,可以做出各层位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层厚度图

图1 潜二段22地层平面图 图2 潜三段32地层平面图

图3潜四段上40中地层平面图 根据所作出的立体图,可以看出断层的展布。 图4 22立体图

图5 32立体图 图6 40立体图 由王场油田构造平面图和各地层平面图、立体图可以看出,王场油田主要由一个SE方向的背斜和NE方向的主断层控制。由书上给出的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出区内形成了SE向盐丘背斜,在NE向形成的正断层,切割背斜形成多种构造。根据钻井给出的数据,做出纵向和横向的剖面图(如图1,图2),根据剖面图看出,此断层为一生长断层,背斜为生长背斜。综合上述,可以判断,该油田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进一步可分为盐构造或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伸展盆地分类: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2.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3. 挤压盆地: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4.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5.前渊:前渊是指紧邻前陆冲断带的覆水最深的前陆区,不能将覆水深的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巨厚地层混淆,因为巨厚的前陆地层是完全可以在缺乏覆水盆地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 6.走滑盆地及分类:因走滑断层的走滑作用而产生的盆地,总称为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发生在走滑断层产生的局部拉张地区。走滑盆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转换拉张盆地、转换挤压盆地和拉分盆地。其中拉分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7.拉分盆地及分类:拉分盆地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雁列重叠部位的拉张区,其拉伸轴基本上平行主断层,这类盆地常为菱形断陷,发育成熟的盆地长宽比为3:1。断层的长度反映水平位移量,盆地边界有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拉分盆地依形态分舒缓S型及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沉降速率快、沉积速率大的特点,且热流值较高,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常构成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 8. 裂谷形成的动力学模式:一类是要有热源,如地慢柱和上升热对流,由于热岩石圈变弱和变薄而产生应力或应力集中;另一类是归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在板内形成张应力,或继承老地壳和岩石圈边界和构造产生先存应力的集中,或大洋裂谷作为一种迁移破裂传播到大陆内部去等,均可以导致岩石圈的拉伸。以上两类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源和拉伸的关系上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主动裂谷,而后者则称为被动裂谷。) 9.正花状构造:是在压剪性应力场下形成的。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背形构造,10.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张剪性应力场下,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向形构造。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东荣三矿位于矿区的中部,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地震勘探面积46 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南北,向西倾斜,含煤地层属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中含煤6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全井田由三维地震、钻探、测井、实际揭露等综合手段确定的大小断层500余条,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采区划分、开拓方式、工作面布置、安全生产,增加煤炭损失量和巷道掘进量,影响煤矿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煤矿发展。因此对中小型断层(落差20m以下)的形成机理、解释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便指导生产。1 东荣三井田构造的解释与研究本井田位于绥滨~新安镇坳陷带中的东辉——东荣弧形向斜东翼的中段。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改造和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正负相间排列的背向斜褶皱,从西向东有福山背斜、福山东向斜、二九一背斜和福山背斜南缘的牵引褶曲等。 1.1 东荣三井田主干断层类型(1)X型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的南北端,由北东、北西向二组断层交叉切割组成。北东向断裂位于东南部边界,与二九一背斜轴向相平行的压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北西向断裂位于西南部、北部、东北部边界,形成早而活动时间长的区域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2)弧形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以东及福山东向斜东翼的浅部,具有压扭性、压性结构面性质,呈向西突出的南北伸展的弧形,特别在福山背斜东翼,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有的属于伴生断裂,有的属于派生断裂,对地层切割非常严重。(3)横张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东向斜的东翼上,形成由北而南的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每组断层又是由2--5条断层组合在一起的断层群,断层带内的构造极为复杂。 1.2断点的识别(1)中小断层在钻孔岩芯中非常明显,既有破碎带的特征、地层倾角的变化及煤层及标志层的层位缺失等现象。(2)中小断层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人工放射性曲线(HGG)常常显示为低密度,高伽玛伽玛异常,因破碎带中,不同岩石的混杂,以及断层界面附近岩石破碎程度的渐变关系,使曲线异常包罗边界反映为渐变。这种破碎性造成异常内显示不稳定的剧变,这与煤层的曲线异常完整性很容易区分。天然放射性曲线(HG)在断层带的曲线特征是低伽玛值,由于岩性的差异曲线表现为杂乱的低异常,顶、底界面不清晰,同厚层砂岩、煤层形成的低异常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视电阻率曲线(DLW)常表现为低异常,因断层带岩性破碎,且含水性好,这也是断裂带的重要标准。东荣矿区综合测井参数呈现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曲线所反映的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也很明显。通过曲线对比,可确定断点的存在及断距的大小。(3)地震利用反射界面的连续性,通过有效波组的追踪,确定中小断层,其断点反应清晰可靠。该区有效波T2、T3波组是两组标准波,T2波组相当于14—16号煤层,T3波组相当于30号煤层。波组显示的能量很强,连续性好,当连续波组出现中断时可视为断点。相位错开的时间可换算出断距。通过时间剖面上T2波组的追踪,中小断层有规律的出现,即断层束派生的分支断裂、横张断裂中形成的阶梯式断层群。1.3 中小断层的组合(1)首先通过剖面对比,寻找煤层间距变化异常处、煤层和标志层的缺失段、查找钻孔中岩芯完整性、倾角变化等构造标志作为中小断层存在的依据。(2)将钻探发现的断点,用测井曲线加以验证,查对曲线上是否有断层的标志,以及断点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断面样式;平面展布规律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1]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1.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描述 1.1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是岩块或岩层断开并籍以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有位移和旋转。多数断层常兼具有两种运动。断层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断层研究中应注意测定断距。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成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断距。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不同。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的断距有: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1.2 埕南断层定量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7624807.html,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作者:黄瑞琦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诸多地质构造研究人员对祁连山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对地质界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如构造岩相带角度、地洼理论角度、多旋回构造角度、地质力学角度等方面。这些有关祁连山的地质构造研究对我国基础地质工作以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等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祁连山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关键词: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地质基础工作 多年来,祁连山在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其构造体系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多种构造体系的相互交杂组合而成了复杂的祁连山构造景观。而本文将对古河西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走向复杂构造带之间构造体系内容进行特征研究。这种复杂的构造结构体系在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中形成并逐渐演化成熟,是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在这次祁连运动对早古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其有关矿产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该构造体系中还包含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行迹的残块,据研究发现,这种构造形成开始于泥盆纪,在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完成,它的西部位置以弧形切断古河西系,而体系中部位置与古河西系相连接。而陇西系从东段北侧开始插入,这也是祁连山向北东呈凸的帚状构造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西系狱古河西系呈反接状态,最终以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而存在。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地区西南部古构造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使其改造多,产生一定的歪曲。 1. 构造分区及地质概况分析 在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中,祁连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其褶皱迴返属于陆相泥盆系,在磨拉石建造前就已经形成。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中下泥盆与古生界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存在不整合关系;拉背山见中下泥盆统御中奥陶统也是不整合关系;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不整合于志留统之上,这也就是说明祁连山在加里东晚期才褶皱成山体,从地槽转变为地台,并在长时间中处于演变构成中,因此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都属于地台型盖层沉积形式。祁连山以北是塔里木——阿拉善地台,并以大断裂为分界线;南界与东昆仑、西秦岭褶皱系之间也是在大断裂作用下形成的,但是这两者的沉积层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欧龙布鲁克隆开始到寒武—奥陶纪时期内属于近地台型的砂页岩、碳酸盐建造,其厚度在700m~2000m之间并与震旦亚界处于假整合关系。而在柴达木北缘和青海南山其主要以华力西和印支褶皱为主,属于北秦岭褶皱带。 2. 古河西构造体系分析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41-06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启亮1,员孟超2,王海生3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2.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 山西运城 044004; 3.山西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关键词:构造演化;古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太原掀斜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在以往的构造研究中将其称为“古交掀斜”(山西省地矿局,1989)或“太原西山掀斜”(孔宪祯等,1978)。前者将太原断陷划为晋中新裂陷,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板内构造体制一致。根据山西板内构造单位划分,太原掀斜构造为山西台隆(Ⅲ)吕梁-五台隆褶带(Ⅳ)内的一个V级大地构造单位,东南以交城大断裂带(含田庄断裂)为界(图1),呈北东向展布,与晋中新裂陷相邻。西界为西社断层、神堂断层、南塔断层、寨立断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界和东北界为隆起带边界,为一个西陡、东和东南平缓的近似三角形的掀斜构造。笔者以交城大断裂带作为Ⅳ级构造单位的界线,而太原断陷为太原掀斜构造的一个更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前人对太原掀斜构造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东山、西山分离的时间,太原掀斜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地区煤田的对比意义等。所以,对太原掀斜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区域地质方面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认识西山煤田含煤构造也具有重要价值。 1 构造形迹展布特征 研究区内的地层分布北老南新,总体向南南东缓倾(图1)。太原掀斜构造主体由东山背斜和西山向斜构成,是山西省的重要煤矿区。东山矿区地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局部受构造影响稍有偏转,背斜较为宽缓,地层倾角为5°~15°;西山向斜为东缓西陡的复式向斜,主要构造格架为南北向构造、北东东向平行断裂及东西向构造。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太原东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0513)  作者简介:王启亮(1964-),男,山西临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地质教学与研究。E-mail:w ql.976@163.co m

盆地构造研究编图系列 一、盆地分析编图方法概述 为了对赋存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地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为了查明这些能源矿产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以作出合理的工业评价,就应当根据地质勘探过程中根据野外观察和各种普查勘探工程与手段所获得资料,编制出一整套盆地分析图件。目前,包括煤盆地在内的沉积盆地分析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套理论、概念和术语、分析流程和方法,而与知识赢得一整套编图方法也已成龙配套,日趋完善。 盆地分析编图方法是在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等学科发展中不断积累和完善起来的。 早在1836年,J.Phillips首次编制了石炭纪一个统的岩相分析图。1862年,Hull根据野外观测结果编制了厚度等值线图,用以反映英国石炭纪碎屑岩和灰岩厚度的消长关系,并详细讨论了等值线图的编制和使用方法。1913年,A.W.Grabau编制了岩相图,用阴影图案来表示低层单位的区域变化,如海陆性质等。1938年,A.Gressly在研究瑞士保罗山和法国东部侏罗纪地层时发现:侏罗纪最顶部地层单位可以分为五种岩性类型,每一种类型各自具有特征的动物群,他把这些同时期的不同岩性类型和动物群称之为相(facies),意指反映这些岩石形成环境的与岩性和古生物面貌,并且用相图表示了这个地层单位的区域变化。1947年,Read和Wood用等值线表示新墨西哥州宾夕法尼亚含煤岩系碎屑成分对非碎屑成分的比值。上述学习和的工作成果对近代盆地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无疑是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但是,真正淡定近代盆地分析学科和发展基础的主要是W.C.Krumbein等人的《综合相分析》,P.E.Potter等人的《古流相盆地分析》和C.E.B.Conybcare的《岩石地层分析》。 盆地的构造研究是盆地分析的主要内容,构造作用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对盆地的沉降沉积及沉积矿产和油田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构造租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了解盆地的范围和形态,确定盆地坳陷的幅度和方向,查明盆地内部低级别的同生构造,分析盆地类型及形成机制,弄清盆地的古构造与周围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分析古构造对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 盆地构造学的主要图件一般包括:构造纲要图,古构造剖面图,构造格架图,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图,构造-岩相分区图,构造等高线图,构造高程趋势面图及残差图,古构造剖面图,盆地基底构造图,盆地基底等高线图,构造演化剖面图等。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图件: 二、.构造纲要图 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颜色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一种图件。主要表示填图区各类构造如褶皱、断层、岩体等的特征;一般无须绘出所有地层界线,只须表示反映构造运动的不整合面、假整合面以及以此为依据所划分的构造层等。图上也可标注面理、线理等的统计资料。绘制构造纲要图的目的是为了形象地突出一个地区的主要构造特点,使之能够鲜明、概括地反映出构造复杂地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发展史。它是一种理论性较强的图件,特别是由于研究范围和观察现象的限制,常常要作某些推断,但一定要力求有理有据。因此,需要充分分析本区构造情况后,方可动手编制构造纲要图。构造纲要图的目的是说明区域或矿区的构造条件和构造特点,是采用地质历史发展的观点编绘的一种图件,如下图,一般要求用醒目的方法表达各类型、各级别的褶皱、断裂和其他构造形迹在时间上分布规律,及其对岩浆岩和矿床的控制作用。 在沉积盆地分析中构造分析十分重要。具体包括地质观察和填图、物探、航片与卫星照片判释、构造岩石学以及数学和物理模拟等多种方法。 盆地构造纲要图,主要反映盆地性质、基本轮廓和走向、构造分析(隆起及坳陷分布)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知识点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很难得到或失去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2.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总是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如氧、氯、氮、硫等)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C—C)、双键(C =C)、三键(C≡C)。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与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含有原子种类相同,每种原子数目也相同的分子,其原子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 要点解释: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仅以单键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当碳原子以双键或三键与其他原子成键时,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种类实例含义应用范围 化学式CH4、C2H2 (甲烷)(乙 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可反 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 最简式(实验式)C6H12O6的 最简式为 CH2O ①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整数比的 式子②由最简式可求最简式量 ①有共同组成的物质 ②离子化合物、原子晶体常用 它表示组成 电子式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示原子最外层 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型的物质 结构式①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 的结构②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排列顺序 的式子,但不表示空间构型①多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②能反映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反应常用结构式表示

?177?收稿日期1999-04-20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特征油气聚集油气勘探中图法分类号 TE111.1,TE111.2 第20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 V ol.20,N o.3 1999年6月 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Jun.1999 1 盆地构造特征 1.1 盆地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史。1.1.1 盆地基底 盆地边缘露头地层资料、盆地内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资料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古老陆壳基底。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基底地层最古老的为中-下太古 界托格拉克布拉克群深变质岩系,角闪岩全岩Sm -Nd 年龄为3263±129M a ;盆地地壳厚度为37~55km;岩石圈以整体挠曲变形为特征,各层界面同步起伏,即盆地基底坳陷和隆起区基本上也是莫霍面的相对坳陷和隆起区,横向厚度变化不大。因此,塔里木盆地基底是典型的刚性陆壳基底,其地壳各层具刚性、没有明显侧向蠕变,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中国东部盆地基底坳陷与莫霍面隆起呈镜象关系的特点截然不同。另外,塔里木盆地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具强烈的不均一性,这对后期盆地形成与演化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1.1.2盆地类型 经盆地分析,塔里木的主体是位于古老陆壳基 底之上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晚期在南北叠加了两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由古生界克 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由于盆地主体是陆壳克拉通,塔里木盆地 构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长达8×108 年的地质历史中,仅震旦—奥陶纪和早二叠世表现出较强的地壳活动性;盆地内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震旦—寒武纪和早二叠世,其它时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 塔里木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界面和多个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古生代为海相克拉通沉积,中、新生代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在平面上有多个沉降中心,而不同时期的沉降和隆起既有继承性,又有迁移和相互转换,并且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隆起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因此,塔里木盆地是多个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合、在平面上复合的联合体,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沉积盆地。 1.1.3 盆地地热特征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1.8~2.0℃/hm ,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 2,具有低地温梯度和低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质概况 ?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 ?勘探历程 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 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 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 2.5km,东西宽4-6.5km。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油田主

2019.23科学技术创新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张立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1裂谷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 裂谷盆地是伸展盆地常见的型式。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裂谷 盆地大量研究,将裂谷盆地定义为: 由于整个岩石圈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常常是一侧或两侧为正断层的盆地。受断裂作用影响是此类盆地的主要特点。在不同基本的断裂作用影响 下,盆地出现隆坳相间、凹凸相邻的构造格局, 在持续的沉降期内沉积巨厚的沉积物,其间生成的油气进入背斜、 断块、不整合及岩性等圈闭形成油气藏。 根据裂谷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 可将其划分为大陆裂谷、大洋裂谷和陆间裂谷三类,大陆裂谷的典型实例为东非裂谷, 大洋裂谷的典型实例为大西洋中央海岭上的裂谷, 而陆间裂谷的典型实例为红海裂谷。大陆裂谷向陆间裂谷发展,陆间裂谷进一步向大洋裂谷发展,成为裂谷的演化系列,油气的勘探实践证明,大陆裂谷盆地油气丰度最高,其油气源岩层不仅有普通沉降 的断裂晚期和后断裂期的海侵层, 还有自身断裂期的构造湖相层。根据裂谷盆地的发展演化, 可分为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阶段。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碰撞有密切关 系。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大西洋型裂谷系, 主要形成于大陆板块的开裂时期,可能是对流环重新调整的结果。在南美 东海岸和西非海岸分布一系列的裂谷盆地, 并逐渐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同时由于中非裂谷系的走滑伸展作用,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二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的结果,如中国东部的裂谷盆地群。三是与板块碰撞有关的裂谷,一般是在陆一陆碰撞过程中和随后的应力场的衰减过程中局部伸展形成的裂谷,如秘鲁的塔拉盆地等。 2裂谷盆地成因机制 Allen 等(2005)提出裂谷、夭亡裂谷、 内克拉通坳陷、被动边缘是岩石圈伸展过程统一控制的裂谷-漂移盆地演化序列, 它们的发育受大陆持续增加的伸展率控制。两种相联系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类盆地的许多特征:a.地壳脆性伸展,造成伸展断层系 和断层控制的沉降;b.岩石圈韧性伸展后的热松弛作用, 造成区域性的后裂谷沉降。当张性应力不足以克服岩石强度时,形成 陆内坳陷盆地;当张性应力足够大时, 足以克服岩石强度,产生控制边界的正断层,形成裂谷盆地; 当裂谷继续伸展,如果为三叉裂谷,其中两支演化为原始洋或大洋盆, 另外一支发育不足,形成坳拉槽;裂谷继续发展,即从大陆裂开进入漂移阶段, 则在洋盆边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导致裂谷盆地发育的驱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板块边界驱动力、软流圈对流在岩石圈基底造成的摩擦应力和偏向拉张应力以及岩石圈的伸展,这是控制着裂谷盆地发展的主 要动力;第二是发生在造山带上部以及地幔对流、 地幔柱上部的岩石圈内部的偏向拉张应力,其虽然不是产生裂陷作用主要的 驱动力,但对岩石圈减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控制着与裂谷相关的火山活动的发生,如果这些偏向应力与板块边界和地幔 拉张应力相互作用,岩石圈的屈服强度会超过极限, 从而导致裂谷作用。 3全球典型裂谷盆地地质演化特征 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占全球总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外在该类盆地的油气勘探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Mann 等(2007 年)对世界945个巨型油气田构造背景的统计, 有283个位于裂谷盆地中。大部分裂谷盆地油气储量丰富,例如非洲的锡尔特 盆地、阿布加拉迪盆地、苏伊士湾裂谷盆地; 欧洲的北海北部盆地、东北德国盆地、东巴伦支海盆地、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伏令-特伦纳拉格盆地、阿基坦盆地、 莫尔盆地、东爱尔兰海盆地;亚洲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马里盆地、 库泰盆地等。少数裂谷盆地无油气储量,如北美洲的东、西格陵兰盆地、亚洲的Laptev Basin 、欧洲的朗吉多克盆地、利翁湾盆地和加里西亚盆地以及非洲的安扎盆地、东非裂谷系东支等。 3.1欧洲裂谷盆地 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广泛分布在西欧和大西洋地区东欧南部 边缘的赛特造山带、 阿蒂曼-巴伦支海地区和贝加尔地区。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时期是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期,发育西西伯利亚、皮亚西纳-哈坦加(Pyasina-Khatanga )和南喀拉海(South Kara Sea )裂 谷系。在晚古生代,受碰撞造山的影响, 晚前寒武纪地壳增生了至少2km ;在中二叠世,乌拉尔造山带为喜马拉雅型; 在二叠纪-三叠纪转换期,西伯利亚组成劳亚古陆的一部分, 其侧翼为上扬斯(Verkhoyansk )被动边缘,该被动边缘受到中-晚泥盆世 的裂谷作用,陆壳分离在石炭纪达到发育顶峰; 到侏罗-白垩纪,西伯利亚东南部变为安第斯斯型造山带的一部分。 摘要: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不同地区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的特征不同: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非洲裂谷盆地的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解体有关, 是非洲大陆板内和边缘伸展作用的结果,侏罗纪时期,冈瓦纳在非洲西北部与劳亚分离, 与此同时或稍后,在东南部与印度-澳洲板块分离,白垩纪早期,冈瓦纳内部非洲大陆与南美分离,古近纪,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板块分离。亚洲裂谷盆地主要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 亚板块的俯冲,主要在新生代发育,裂谷阶段后期一般经历构造反转碰撞造山; 北美裂谷盆地数量较少,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表现为基底及前裂谷发育阶段较长,同裂谷演化阶段较短。 关键词: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23-0015-0215--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摘要: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属低孔隙度、特-超低渗透率。其石油地质特 征表现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岩性和成岩作用控制物性,物性控制含油性,缺乏局部构造,为典型 的岩性油藏。冲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高水位体系之间的相对低水位体系的三 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本文在储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储 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油气富集规律。 关键词:延长油田长6 特-超低渗岩性油藏沉积微相 1 前言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