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2075552.html,

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作者:张颖杜玉开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7期

道德教育是一个永远的主题,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忘却道德教育,都会把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当中。但如今,学校好像是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教育机构,以这种观念来讨论学校中的道德是非常遗憾的,可见在当代,道德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道德教育中,理清教师与学生各自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前提。从总体来看,学生主

体性在德育领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是传统缺陷,而学生主体性过度盲目发挥在德育改

革过程中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应当发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已成为

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涵

教育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手段,因为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就是将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内化于学生,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道德教育的本质依然是着眼于学生主体素质的提升,它必须

面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要求。现代德育不光是由社会决定,不仅仅是因变量。

现代德育以人为本,要凸现其主体——发展性,凸现人的作用,通过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学生处于一个向理智化过渡的重要阶段,社会化程度趋于成熟,主体性需求不断增强。作为道德教育的学习主体,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性发展需求。学生主体性是在价值判断、道德行

为、职业规划、社会实践等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和超越性,它体现了

现代社会条件下,学生鲜明的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人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要受到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以及外部的实践发展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但受到其知识储备、经验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教育

者、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正是根据已有的经验认知、评判来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要素的选择、判断和创造。所以,学生主体性发展

是学生主体需求、学生经验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内在因素和教育者引导、教育环境、方法等外在因素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学生主体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念通过各种方法内化于学生,并通过学生己有的

认知经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地对政治思想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信念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自我吸纳、整合和提升并自主践行的过程。

二、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1.德育工作不及时主动。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一贯做法是在学生做错事后进行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就事论事,忽略德育的目的之所在。在如何发挥德育工作的功效,如何积极地引导,防患于未然,使德育工作具有预见性方面做得显然不够。究其根源,在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