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长三角_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_长三角_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_长三角_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_长三角_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FINANC

IAL

ANAGEMENT

AND

RESEARCH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

苏、浙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

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

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

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

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凭

借其经济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

优势,形成继纽约、巴黎、北美五大

湖、伦敦和东京之后的世界第6大

城市群。随着该地区在我国经济中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衍生出

了对金融一体化的强烈需求,区域

金融合作成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区

域经济合作程度的重要内容。区域

金融合作就是构建区域新金融,推

进金融一体化,缩小金融一体化与

经济一体化的差距。

一、“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

内涵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内生于

经济一体化对金融的本质要求,而

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一体化所带来

的经济利益是金融合作的外在动

因。目前,“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严

重滞后压制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因而作为推进金融一体化的区域金

融合作至关重要。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经济内

涵的外在形式主要体现在:从金融

合作的市场主体逻辑关系看,金融

合作包括同一金融机构在长三角经

济区域内的分支机构的合作,长三

角经济区域内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合

作,长三角经济区域内的银行业、证

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混业化合

作;从金融合作的区域逻辑关系看,

金融合作内含长三角城市间的金融

合作,苏、浙、沪两省一市的金融合

作;从金融合作的驱动力逻辑关系

看,金融合作涵盖了金融市场主体

的利益最大化推动,金融监管机构

的金融合作基础构建的助动,金融

同业公会主导与沟通的拉动。因此,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意味着多层

次、全方位、渐进式的金融一体化过

程及取得相应的结果。

从区域金融合作的内涵来看,

建立统一的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金

融监管、金融机制为核心的金融环

境与金融基础;构建经济、金融一体

化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及市场主体交

易成本最小化的金融运作体系与机

制;塑造政府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合

作与互动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区域金

融合作的多元内涵。

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内

涵来看,“长三角”金融合作最需解

决的是通过三地政府、金融机构的

合作,建立畅通的信急流、资金流和

人才流,构建三“流”的共享机制。

从“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内在

动力来分析,上海定位于国际金融

中心,金融体系完备,辐射能力强;

浙江省金融民营性特征突出,金融

机构多,单体规模较小;江苏省金融

体系比较成熟,农村金融发展超前。

长三角两省一市的金融体系各具特

色,金融能级不同,服务定位相异,

如果积极合作,互相渗透,将会形成

一个层次丰富的金融合作体系。

二、区域金融合作中政府行为的

博弈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分

属两省一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

杂,各自为政现象日益突出,资源配

置受到诸多人为因素干扰,巨大的

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作为相对独

立的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地方政

府都面临积极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或

消极对待区域金融合作的策略选

择,且决策行为相互影响,每个政府

都期望在现有的区域管理体制和架

构下,选择最优的策略使得本地区

能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区域金融合

作是参与各方通过选择后的结果,

实质上就是一种博弈的结果,所需

要的合作制度应该能使合作参与方

之间达成一种较好的博弈结果,这

种制度的实施才能对区域金融合作

真正产生有效和稳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通过博弈分析,针对性地提出

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区域金融合作的博弈分析

博弈结果无非就以下几种情

形:两个地区都积极实施,此时双方

收益应该都最大;一个地区积极实

施,而另一个地区坐享其成;两个地

陈平史今伟杜玉兰

话题

Topic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

StudiesofFinancialCooperationoftheYangtzeDelta34

FINANCIALM

ANAGEMENT

NDR

ESEARCH

区相互依赖,最后谁都不实施,地区收益均为0。下面就这几种可能对区域金融合作问题进行建模分析。

1.区域金融合作的

“帕累托改善”假设有AB两个地区,它们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发展问题,并且区域牵连性很大。如果A地区和B地区各自制订相关措施,单独去解决问题,则各自能获得的收益为5;如果两地区合作,实施了区域金融合作战略,便可以很好地解决了发展问题,并且各自的收益可达到10;如果一个地区积极实施金融合作战略,另一个地区不实施,则积极推进的地区获得收益为5,不推进的地区收益为2。因此,两个地区的行为决策所组成的支付矩阵—博弈模型中就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是合作实施即(10,10)均衡,另一个是各自单独实施,即

(5,5)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合作的纳什均衡要比双方各自单独行动的纳什均衡具有帕累托优势。

由该模型分析可得,追求地区协调合作和帕累托改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理想境界。由于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帕累托效率无法自动实现,将出现各种低效率的或无效率的不可持续发展结果。这时,可以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规范相关制度,以良好的竞争和合作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用效率标准来判断解决的效果。在合作的大局下,又可以分为大合作、小协调和合作下的先动优势这两种情况,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博弈结果。前者是两个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甲措施或共同实施乙措施都是比较稳定的结局,由此,地方政府之间金融合作

战略方面的博弈,并不是由全面的严格优势劣势策略组成的严格优势策略均衡。这时,策略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和全面,两地方政府之间都没有“不论对方采取什么策略我都是采取这个策略的好,而且绝对的好”的严格优势策略,而是双方的一种“相对优势策略”的组合。后者是双方虽都得到好处,但是先决策行动的一方获益更多一些,即体现出一种先动优势。因此,在区域金融合作大势必行的大局下,更主动积极地去实施金融合作措施的地区可以获得相对比较大的回报。这种能够奖勤罚懒的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环境是应该大力营造的。

2.搭便车

假设两个相关地区AB,一个地区比较大,一个比较小,暂设A为较大地区,B为较小地区。两地区实施金融合作的总效果是20,相应的地区代价均为4,如果两地区都积极推进金融合作战略,则A地区分享成果是13,B地区分享成果是7;如果

A地区积极推进金融合作战略,B地

区消极对待,则A地区分享的成果是11,B分享的成果是9;如果B地区积极推进金融合作战略,A地区消极对待,则A地区分享的成果是17,B地区分享的成果是3。

该支付矩阵(预期报酬)博弈的均衡结果是A地区即较大地区实施积极推进,B地区即较小地区坐享其成。这就是博弈论中常见的“搭便车”行为。

3.囚徒困境

区融合作战略对相关区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一个地区实施了,其他相关区域也可以享用到。因此出现了囚徒困境的情形:在这个博弈中,实施

金融合作政策是A地方政府的严格劣势策略,也是B地方政府的劣势策略。于是,得到的严格优势策略均衡是:两个地方政府都选择不实施金融合作策略。博弈论中的局中人都是理性人,即只为自己,但不害人。区域金融合作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修路或修路灯,大家都袖手旁观才是博弈的严格优势均衡。区域金融合作战略陷入大家都不实施,大家都吃亏的“双输”困局。

要想避免陷入囚徒困境或走出囚徒困境,必须对区域金融合作进行相应的协调和管理。这个协调和管理者应该是中央政府或超越各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协调机构。一是减少坐享其成的收益;二是增强对区域金融合作的激励;三是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典型的博弈策略均衡称为行为纳什均衡。表现为这一些地区往往愿意为了更大的区域利益而做出一些小的牺牲,尽管他们不愿意只有自己这样做。

(二)博弈分析对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启示

在区域金融合作战略博弈中,

相关政府实施合作战略的合理预期起着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的预期将决定或改变本地区和相关地区的策略选择,地方政府预期的存在也将影响本地区实施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信誉将使其在区域金融合作战略博弈中长期收益。

如何设计有效的规则来约束和激励区域金融合作战略的博弈各方行为等问题应该得到特别关注,使区域金融合作在给定的制度安排下,减少博弈的消极影响,发挥博弈的积极作用,保证区域金融合作战略的博弈出现优化的均衡格局,达

Topic

35

FINANC

IAL

ANAGEMENT

AND

RESEARCH到预期目标。

从“对区域内存在利益矛盾甚

至已经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进行协

调”这层意义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

政府协调机制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

破,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目前缺乏

合作制度的框架。建立区域合作制

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合作制度是

内生的而不是由外部强加给定的;

它是以各参与方整体利益的平衡为

前提;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共

赢互利;合作协议可以具有某种灵

活性。

三、推进“长三角”金融合作的政

策建议

(一)制订区域规则

对长三角来说,重要的是建立

一套符合市场的区域规则,确定长

三角共同市场的竞争规则,一是可

以降低各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对市场

的垄断,校正竞争秩序。市场经济下

的社会活动,表现为“大市场,小政

府”。企业是真正的主体,政府的作

用在于培育、引导、规范和破除障

碍。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等方式,可

以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一种以市场竞

争为基础、非行政扭曲和垄断势力

扭曲的竞争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资

源配置功能,让金融企业沿着竞争

的路线去经营,从而消减各种形式

的行政垄断和由此带来的垄断利

润,保证金融、经济运行的良好环

境,激励金融企业在公平竞争基础

上的创新;二是建立和健全统一的

竞争规则,可以为推进“长三角”经

济一体化提供重要基础,促进形成

一套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构建长

三角区域金融统一的交流平台。

(二)鼓励合作竞争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后,区域经

济体系之间的分工必将越来越专业

化,产业越来越精细化,意味着在竞

争基础上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重要。为更好地利用“长三角”地区

的经济金融资源,各家金融机构在

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发挥各自

优势资源,在重大战略上要协调互

补。在客户营销层面,各个城市的每

家银行都应进行合作和联动,包括

建立资信互认制度,实现跨区域客

户统一营销,建立对中小民营企业

的互相担保认证制度。可以采取前

后台的办法加强联合营销,贷前调

查、信息收集、贷款投放由多家金融

机构联合实施。在防范风险层面,建

立客户信息通报制度,杜绝某些客

户利用商业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进行

多头开户套取资金,定期通报不良

客户黑名单,在跨区域客户有欺诈

行为发生时,各家商业银行应能共

同应对、联合采取行动,把风险造成

的损失最小化。

(三)实现两个转变

实现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

府”以及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经

济”的两个转变。对微观经济主体及

其活动,采取“引导配合而不直接干

预”的做法。转变政府职能,将具体

行政推动转变为引导式的日常服务

和依法监管,实现区域合作从政府

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变。长江三

角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殊的地

缘关系和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是

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经济单

元,但由于长期的行政区划与经济

区的矛盾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

影响,导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经

济发展格局。因此,三省市各级政府

要转变“行政区经济”的观念,以整

体利益为重,树立“区域经济一体

化”和“大市场”的观念。

(四)实行联合编制

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合作与发

展,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

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或小配套的问

题,为此一定要实行高起点的联合

规划。在近期,需要实行联合编制的

项目主要集中在5方面:一是区域

大交通(这方面长三角的政府做得

还是卓有成效的)。二是区域信息资

源共享。三是符合现代休闲、娱乐需

要的休闲游乐景点,共同探索跨地

区旅游连锁经营。四是区域生态环

境治理。联手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整治,规划建立三省市生态建设

与环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共同实施

区域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五是建

立三省市环境违法行为的联防机

制,抓好联合执法检查。

结束语

本课题重点就“长三角”区域经

济合作目前缺乏合作制度这一问题

分析研究,主要以博弈论为理论基

础,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合作中政府

行为的博弈模型,并结合博弈分析

结果以及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和目

标,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区域金融

合作的政策建议:通过区域合作协

议的形式制定长三角各经济主体共

同遵守的规则,鼓励区域内的竞争

和合作,实现从“权力政府”到“责任

政府”以及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

经济”的两个转变,实行高起点的联

合规划,协调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

设施建设的共享性问题。相信随着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区域金融合作的程度会得到进一步

的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

分行营业部

话题

Topic36

金融论文: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 内容提要:当前,亚洲区域金融合作除在区域危机救助方面有所进展外,在亚洲债券市场、汇率机制和货币合作等方面步履维艰。由于亚洲对外贸易的最终需求主要靠欧美市场,投资也不具备明显的“本地偏好”特点,加之亚洲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使亚洲储蓄剩余不是在区内循环并转化成投资。既然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抵消参与国的政策外溢,在亚洲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相对较弱,而且区域金融资源在区外循环的情况下,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也大打折扣。 关键词:亚洲金融对外贸易区域合作发展趋势 尽管建立亚洲区域货币有助于打破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亚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但基于亚洲“全球化”趋势强于“区域化”的特点以及亚洲经济缺少“领头羊”的现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建立汇率联动机制甚至单一货币区等较深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的难度较高,现实意义也不大。围绕区域核心货币的竞争仍是主流,真正的货币合作恐怕要在鼎立之势打破之后。

未来10年内,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应以完善政策对话、危机救助、监管合作等机制为主,同时培育发展区域金融市场。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和各国的金融深化,改善亚洲金融体系结构,为亚洲贸易投资模式的转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创造条件。中国则应着力为扩大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创造经济和制度条件,把人民币打造成区域核心货币。 一、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区域金融论坛形式为主的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启动。目前,虽然在清迈倡议下的区域流动性救助安排、区域金融市场以及政策对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迄今为止,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清迈倡议”实现了多边化,区域流动性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0年5月,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东盟+3)的财长们决定在东盟+3的框架内设立一个区域金融合作协议,这就是清迈倡议。财长们决定,通过清迈倡议在四个重要领域展开合作: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建立资本流动监测机制,建立区域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进行人员培训。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具有准机构性质的流动性救助机制,清迈倡议对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文献回顾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金融理论是我国学者推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支大林、祝晓波(2004)拓展了范方志、张立军(2003)的研究,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理论模型。叶耀明、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承接前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马智利、周翔宇(2008)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之却不成立。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一些学者在我国整体或大经济区域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进一步深入到地区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省域、市域和县域金融发展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是区域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金融发展指标。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实际GDP的比值。本文以宁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表示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指标。本文所有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宁波统计年鉴》(1978-2007年)。 (二)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lnY i =i1lnF1 +,其中Y i表示第i产业各年的产值,F 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

区域金融合作

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紧紧围绕推进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促进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授予了天津滨海新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政策。人行营业管理部积极响应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政策精神,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点,以政策、培训、产品、机制四项服务为杠杆,增强首都科技金融服务内涵。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首都科技金融建设工作方案,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大大增强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为金融合作增强了实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0%。同时,环渤海区域承接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功能日益增强,区域装备制造业、航运物流、电子信息、金融等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的兴起,更是开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企业通过将其总部设在具有管理、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生产成本和交通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既对金融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增强了金融合作的实力。 三是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为区域金融合作增添活力。在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鼓励支持下,环渤海地区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以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为例,通过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目前已形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体,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企业债券、信托计划等融资工具为支撑,以信用保险、融资担保、征信管理、技术产权交易、并购重组等为手段,以金融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为动力的“一主三辅”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区域金融合作呈现崭新面貌。 当前,随着环渤海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合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在总结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更上一层楼。 一是以“金融先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区域多元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金融合作必将有力促进其他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成为环渤海统一规划的先导力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加强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

多元一体,长三角崛起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2095049.html, 多元一体,长三角崛起之路 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第08期 长三角城市群 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只包括上海和浙江、江苏等16个核心城市。2016年最新的规划将合肥等10个城市扩容进来,长三角扩大到26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到2030年,成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西起镇江,东临大海,北至通扬运河,南达杭州湾北岸,面积近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而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概念,起初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区域经济合作”,由单纯的地理位置原因而产生的城市集聚现象。随后,这一概念被扩大到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但经济一体化仍旧被认为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多元一体化的基础。 位居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破茧而生促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江苏、浙江的乡镇企业得到兴旺发展。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锡山县、武进县创造出名噪一时的“苏南模式”,温台地区的个体私营开始蓬勃发展。民间自发型的要素流动引发了长三角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同时,政府间的推动也是促成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是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最早雏形。1985年起,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组成了“上海经济区办公室”,负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管理协调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充满活力、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时期。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上海经济迅速摆脱长期形成的旧体制约束,带来了经济的快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 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其他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区域金融政策理论、区域资金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一、整体经济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按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地区,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业态。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小,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如钢铁、石化、重工、汽车、造船等,也是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的重要区域,如航天航空产业、大飞机产业、城市快速交通运输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成长。在发展转型方面,长三角区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如长三角区域前期发展的典型样板苏州地区,从原来主要依靠引入外资实现快速增长已明显转向以集聚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主,明确提出了“从依靠外资转向依靠创新、从依靠工业转向依靠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长三角区域又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无论是消费者服务业还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产业、贸易服务、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都在长三角区域迅速地集聚发展,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长三角地区投资现状 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区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区。 2015年长三角房地产投资规模仍领先全国;珠三角投资增速在各区域中最高;环渤海和中部地区投资规模增长相对较快;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存在过度开发、人口外流等问题,房地产需求不足,库存去化压力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为负增长。 中投顾问《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国排名前50城中,长三角占据14个席位,领先于其他区域。上海凭借经济良好的势头,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高涨,本次投资吸引力仍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杭州在持续宽松的政策以及一线城市楼市火热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吸引力排名均上升,分列全国第5、6、7名。 图表长三角区域投资吸引力全国领先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开题报告】区域金融发展比较研究

开题报告 金融学 区域金融发展比较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样,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各地区间经济资源、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等的不均衡性,不同的产业分布对金融形势的要求不尽相同,从而金融运行和发展本身也出现了较强的区域性,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金融的深化,这种差异日益显现。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不论改革成功与否,对我们都是相当宝贵的经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杭甬两地金融业初始禀赋、演进过程及发展现状的分析比较,得出两地金融体制差异的内在动因;并且,总结两地金融制度演进的历史经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以期两地各展所长,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服务地方。 作者将被要求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杭甬两地的金融制度分别是如何演进的? 2.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两地不同的金融市场现状? 3.综合分析两地特色、结合金融业现状,说明杭甬两地的金融深化应走向何方?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两地金融演进历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搜集目前两地金融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方式,认识杭甬两地金融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两地发展现状的差异,总结两地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所存问题,最后,结合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1年1月前:完成文献阅读整理,论文提纲拟定工作; 2011年2月前:收集实证分析所需数据; 2011年3月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0年4月前:最终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Raghuram G.Rajan and Luigi Zingales.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主要内容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主要内容 一、规则体系共建 结合上海、南京率先开展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打破条块分割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加快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共同研究制定适应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要求的准入制度,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在三省一市率先推进实施市场流通领域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加强标准与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等的有效衔接。继续清理市场经济活动中含有地区封锁内容、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各类优惠政策,促进规则透明、竞争有序。 二、创新模式共推 加快市场流通技术和模式创新,提高区域市场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加速深化长三角区域各领域电子商务创新应用,促进商业转型升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推动传统的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为金融、物流和资讯相配套,商品、要素和服务更加融合的“升级版”市

场。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推广“网订店取(送)”等服务模式,开展以托盘和包装标准化及其循环共用为重点的物流标准化试点,提高物流标准化服务水平。 三、市场监管共治 推动三省一市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区域市场综合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启动建设协同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行业管理和监管执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共享,推动全程动态监管。加强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推广“科技+制度+保护+诚信”治理模式,建立权利人沟通机制和推行网上交易可疑报告制度。升级完善集信息发布、涉嫌案件移送、案件咨询、案件统计等功能为一体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案件移送、受理、反馈、监督、公开等工作机制。 四、流通设施互联 健全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长三角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形成互联式、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依托长三角区域发达的铁路、航空、公路运输网络、丰富的水路运输资源,大力发展水水联运、水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商业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物流设施、社区基本生活服务网点等流通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民生。完善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同城效应和

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章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1.1.3长江三角洲概况 1.2基本经济状况 1.2.1经济综述 1.2.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2.3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3长三角城市圈总体概述 1.3.1长三角都市圈简述 1.3.2200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1.3.32008年长三角产业结构主攻服务业 1.3.42009年长三角经济前瞻 1.4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经济比较 1.4.115个城市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比较 1.4.2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业发展比较 1.4.3长三角主要城市对外优惠政策对比 1.4.42007年长三角十五城市居民收入比较 1.4.52007年长三角地区外向经济比较 1.4.62008年1-10月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指标比较第二章上海整体投资环境分析 2.22007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 2.2.12007年上海经济综述 2.2.22007年上海经济情况总体判断 2.2.32007年上海经济基本特征 2.2.42007年上海经济结构 2.2.5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 2.42008年1-10月上海经济运行及展望 2.4.1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经济运行简况 2.4.2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品价格情况 2.4.32008年1-10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4.42009年上海经济走势展望 2.4.52009年上海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2.62004年上海基本产业概述 2.6.1农业 2.6.2工业 2.6.3建筑业 2.6.4金融业 2.6.5国内商业 2.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6.7房地产业 2.6.82009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7上海投资环境分析 2.7.1上海交通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探讨(doc 9页)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探讨(doc 9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企业学院:...../Shop/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 《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 《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 《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 《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 《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 互动机制研究 摘要: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旨在构建二者之间的 统一性互动框架,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从区域性层面,基于系统性视角,并考虑到区域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E-C-F互动框架,包括了区域金融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三个部分。基于区域金融子系统具有内外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也构成了两个层次,即外层的模式互动,内层的结构依赖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2015官方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 目录 前言 4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 (一)优势条件 4 (二)机遇和挑战 5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6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 (一)优化总体布局 8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 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 (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

(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 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 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 (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 (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 (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 (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 (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 (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 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 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 (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 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 (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 (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 (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 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 (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 (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 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

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现状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规模巨大与结构失衡 1.一城独大下的简单均衡。长三角区域“一城独大”问题较为突出,上海 GDP规模遥遥领先,而苏州、南京、杭州之下,扬州、台州、嘉兴、泰州等城市G DP接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不断增加,16城市经济增长的差 异性在2007年后逐步趋于收敛,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进 入高铁2小时经济圈。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已 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但网络连接关系基本都是单向性,网络中心度不高。 非中心城市之间缺乏金融联系,城市间协调联动性不足,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影响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2.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要素的行政分割。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 园区跨省市园区共建和区区合作越来越多,上海与安徽、苏南与苏北、浙北与浙南 联动不断提升,形成区域金融服务、商业贸易、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生物医药 等经营网络。在一体化程度加深的同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逐 步细化,形成高端服务业向上海集聚。苏州、无锡为高科技研发制造基地,南通 为海洋工程基地,南京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区域专业化分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总体可分为3个阶段。1997年以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较低,GDP增长同步性不高,1998—2007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快速推进,但经济一体化存在极大跳跃。2009年以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趋于 稳定阶段。但从金融要素自由流动、经济市场化程度、金融相关性与证 券化水平以及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比重分析,长三角区域却存在严重的不均 衡现象,资本市场行政分割,国有、外资、民资相互隔离,割裂金融和研发资源。 长三角区域国有经济占比不降反升,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广东 珠三角区域相比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区域金融市场偏重大企业,这些市场以大 型企业为服务主体,中小企业在长三角区域缺少足够的金融市场支持。以中小企业 为服务主体的场外市场发展明显滞后,条块分割现象明显,互联互通有待加强,缺 乏金融创新产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较多,但融资功能不强,新三板中只有 20%企业获得融资,创业板企业数量较少。3.长三角区域资产流动性持续下降。 相比较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已逐步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固定资产投 资比例逐年减少,但长三角区域的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比重呈现上升趋势,199 8年后大量投资沉淀为固定资产,转化为庞大的产能、房地产规模, 长三角区域资产流动性偏弱,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发挥。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 与产能过剩,长三角区域被动融入全球产业链,跨国公司主导区域生产网络,地方政府“独立自主”倾向,导致产业高度同构,区域缺乏合理分工。长三角区域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有11个,选择石化产业的城市 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城市有12个,产品同质性强,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长 三角区域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相似度极高,中小城市与上海工业结构有显 著差异,但相似度也在接近。(二)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严重滞后1.长三角区 域证券化水平严重分化。长三角区域除上海外,江浙皖的证券化比率基本 都在50%以下。发达经济体只有德国证券化率维持在40%~50%之间,其他国家基本上超出或接近100%的水平,美国股市在19 96年首次超过100%,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日本曾在1988年和1999年 两次越过100%,一直在100%左右徘徊,英国的证券化率保持在150%左右。比较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证券化率,随着时间的推延,城市证券化率的差异越拉 越大,城市之间出现严重分化,尤其是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加大了, 长三角区域未能充分利用上海证券市场的优势,提升证券化水平。2.长三角区域金融资源失衡与风险集聚。(1)长三角区域金融化程 度差异大。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呈现3个层次,上海金融相关度遥遥领先,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产床。长三角区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经公元4~6

最新浅论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探讨

浅论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 的协调机制探讨 摘要: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区域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强有力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和调节基金等。因此,应着重从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发展基金制度、搞好协作交流、建立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机制 中国 .coM 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在港口、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使得协同合作、区域整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建立和实施新的协调机制来突破目前面临的瓶颈。 一、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京津冀已经在交通设施、产业调整、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经济方面 1.京津竞争态势难以形成合力效应。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导致京津在辐射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两大核心城市,京津虽然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由于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不仅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而且存在着区域内的无序竞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受到局限。 2.诸侯经济制约区域经济—体化。多年来,京滓冀各地虽不乏合作和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但各地方在实施区域经济合作中,往往多从本地方利益考虑问题,长期实行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导致区域内生产建设中的重复布局和工业结构趋同,形成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诸侯经济。 3.区域间要素流动阻力比较大。整个地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城际之间是一种线性联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由于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导致周边区域接受辐射弱,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相互间流动和利用效率比较低。 4.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突出表现在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污染、赤潮频现等,必须高度关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在金融方面 在金融一体化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间在区域金融中的功能定位模糊。区域金融分割,行政管理分散,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存在典型的多中心倾向,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特别是京津两城市都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这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结算渠道不畅和金融创新滞后。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方面,结算手段与渠道是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区域内各政府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的经济来往中逐渐意识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已无法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而区域合作的潜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彼此都意识到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均衡,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的制度收益。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完成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并且在交通连接、旅游联动、生态环境治理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流动等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入。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下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区域经济协作,将为长三角未来的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一个新的、更为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区域政府合作,长三角地区则顺应了这一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间,虽然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但由于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各城市通过紧密合作,整合区域优势,互利共赢,加快经济互动发展,特别是政府间合作的内容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种种迹象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明显提速,政府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期望通过行政区划的政府合作、经济协作和互动关系,来共同分享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长三角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二、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 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所推行的一系列政府合作行为,实质性地推动了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