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规划

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规划

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规划
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规划

泉州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规划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2131498.html, [2011-09-02]

【字体:大中小】

“十二五”时期,是泉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泉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中的重要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知识产权法制环境不断优化,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健全。2009年6月,我市在原泉州市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2个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知识产权局。2007年5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编制增加至10人。2010年7月,经市编办批准,全市所有县(市、区)、泉州开发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得到加强。

(二)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和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2010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随后,鲤城区、泉港区、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分别出台了区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市直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的意见》、《泉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同时,全市各级政府

市财政每年还安排50~1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分别用于支持商标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全市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创造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达18391件、年均增长率17.4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855件、年均增长率39.08%;专利授权达13669件、年均增长率25.1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97件,年均增长率59.12%,发明专利占3种专利的比例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达34414件,专利授权达24649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市注册商标累计达96679件,约占全国的2%;驰名商标达54件,约占全国的2.5%;福建省著名商标693件,泉州市知名商标754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369件,注册商标总数与驰名商标总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版权作品总登记量已达1万多件,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全市累计有8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位居全省前列。有福建省名牌产品386项,居全省第一位。“假卫矛”获植物新品种权。培育了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6项,泉州南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提升。我市于2004年、2007年先后2次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均顺利通过考核验收。2009年12月,我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10年6月,我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晋江市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鲤城、丰泽、石狮、晋江、南安、安溪6个县(市、区)进入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安溪5个县(市)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全市培育了1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家企业专利工作交流站、58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优势企业以及102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拥有1家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20家泉州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拥有省、市“版权保护重点企业”43家。全市有2项专利获得1440万元的质押贷款、15家企业通过商标权质押获得6.135亿元的贷款金额。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获批成立。有1项发明专利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发明专利获得首届福建省专利奖一等奖。德化县成为全国首个县级版权保护示范单位。

(五)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在行政保护方面,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各类专利案件116件,按期结案率达100%,其中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8件,罚没款3.99万元。全市工商系统共查处各类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977件,罚没款3657.3万元。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立案查处侵权案件59起。全市质监部门共立案查处冒用厂名厂址、质量认证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案件796起,罚没款463万元。全市公安机关共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21起。在司法保护方面,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违法案件1086件,其中专利案件233件。知识产权、工商、版

权、海关、司法、公安等部门加强协同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动市际间、省际间的执法交流与协作。同时,各级各部门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雷雨”、“天网”、“反盗版天天行动”、“山鹰行动”、“龙舟行动”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2009年,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保护工作进入全国首批“5·26”工程。

(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底,我市建成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专利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泉州知识产权信息网” 、“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及综合服务大厅等一批软硬件设施。2008年12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2009年6月,我市获批设立了“中国(泉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热线。2010年,我市获批成立“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泉州市工商局成立了泉州商标交易服务中心。我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七)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活动,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宣传、广电等单位积极宣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工商、版权、知识产权、司法等单位抓住“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五五”普法等有利时机,开展广场宣传、知识产权论坛、报告会等活动。各级党校、人事等部门面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全市共分发知识产权宣传材料40多万份,举办各类知识产权讲座和培训400多场次,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区域知识产权工作不平衡,各县(市、区)专利行政管理和执法力量还比较薄弱。二是知识产权资金投入与我市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幅相比仍显不足。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总体偏少、质量不高,尤其是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四是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强,专利信息的开发利用还不够深入。五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匮乏,专利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多,服务能力不强。

二、面临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期、创新集聚爆发期和新兴产业孕育期。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但也孕育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层面看,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正在积极通过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知识产权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主要壁垒;另一方面,国外就知识产权对我国持续施压,使我国在产业升级和市场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知识产权屏障。

从国内层面看,200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知识产权战略上升为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并列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2010年1月,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2010年7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知识产权工作会议,这是我省知识产权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全省性会议,对下一阶段我省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表明中央、省里已经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泉州发展层面看,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泉州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号角,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专家库,壮大专利和版权代理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1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企业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十二五”时期泉州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在转变中实现跨越,进一步凸显泉州在海西建设大局中的支撑带动作用,需要更加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思考和解决“十一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把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支撑作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继续组织实施《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紧扣《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我市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位居福建省前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结构趋于合理。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度提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12%、1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5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万件以上,每十万人口发明专利当年授权数达到6件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有较大的增长。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2万件,福建省著名商标达到1000件,驰名商标达到80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5件,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量达到500件。版权自愿登记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逐年递增。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到8个以上,力争拥有福建品牌农产品50个,植物新品种数量有新的突破。

——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显著提高。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组织实施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各项工作。培育国家、省知识产权强县(市、区)7个以上。新培育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市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40家。完善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推进泉州商标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建立1~2个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1~2个省、市级版权产业基地和2~3个创意产业园,版权及相关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力争达到10%。进一步完善泉州商标交易服务中心。围绕传统知识资源的传承、开发、利用和保护,初步建立传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运用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持续改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形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高压态势,并不断创新保护模式,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得到加强。省、市版权保护重点企业达到100家。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泉州石雕、木雕、铁观音制作技艺、德化陶瓷烧制技艺、南音、北管、梨园戏、木偶戏和高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传统知识得到有效保护。

——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的衔接。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防范和降低知识产权风险。探索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培育3~5家专利代理机构、5~10名专利代理人。

——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深度、增强宣传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建立2~3个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全市举办各类知识产权讲座和培训达500场次,培训人员达12万人(次),公众对“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热线的知晓度与认识度大幅度提高,“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初步形成,社会各界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

1.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主体作用,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及时申请国内外专利。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水平。鼓励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做好新产品鉴定和优秀新产品的推荐工作。

2.推进商标品牌培育。指导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更好地发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努力打造国际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国外商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培育、国际并购等多种途径实现品牌国际化。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和农(林、水)产品知名品牌。

3.促进版权及特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鼓励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培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计算机软件等版权产业,加强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

发与利用。引导区域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高名优特新产品的知名度。推进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开发与利用,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动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为植物新品种权。

(二)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1.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载体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化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晋江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实施,将“晋江品牌之都”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具有晋江特色的知识产权优势;推进鲤城区、丰泽区、石狮市、南安市、安溪县等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实施,形成具有知识产权工作特色的区域,并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不断壮大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事业单位、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和版权重点保护企业工作队伍,引导其先行先试,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2.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专利的独占、许可、防御等多重功能,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战略,提升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将自主专利技术或引进关键专利技术进行实施和转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项目,促进专利的实施与产业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联盟,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广、运用一批专利技术。引导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活动,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品、重大科技专项产品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化、国际化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

3.提升商标品牌效应。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标策略,并不断丰富商标内涵,提升商标附加值。进一步深化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并购重组”的方式,壮大经营规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着力创建国际品牌。整合区域产业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发挥“中国鞋都”、“中国瓷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建材之乡”、“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区域产业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形成“区域品牌加企业品牌”互促互动的良好格局,提升泉州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4.加快发展版权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创意设计,重点抓好一批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项目,打造海西设计创意基地。以动漫原创为核心,努力培育壮大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泉州(德化)陶瓷创意产业园、惠安石雕文化创意展示专业园区、泉州(安溪)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文化创意园区,形成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推动德化县成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版权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促进南音、北管、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春

生堂”、“灵源”等具有泉州特色的传统产品、技艺和老字号的收集、整理、传承和保护,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1.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优势,构建全市专利行政执法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实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5·26”工程,加强“鞋博会”、“海博会”等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相互衔接。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及时将专项行动的有益做法转化为执法工作长效机制,推动专项行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2.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市、县两级司法部门要长期保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与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动,促进依法行政,确保有效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不断创新司法先行机制,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探索知识产权案件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审合一”的审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质量与效率,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在坚持调判结合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案件诉讼调解,大力构建处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多元解纷机制,以妥善化解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推动知识产权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强化司法惩处力度,有效降低权利人维权成本,提高侵权行为代价,最大限度地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法制的层面上鼓励与保护创新创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工商组织协商解决内部纠纷和联合应对国际诉讼的作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出口产品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反馈的机制,及时引导行业、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各成员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形成全市共同推进知识产权的工作格局。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泉州台商投资区科技经济发展局专(兼)职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提升区域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泉州市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对各级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立项前进行知识产权审查论证,在战略研究制定、重大经济项

目立项、重大技术引进时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避免重复投资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2.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系统化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知识产权指标作为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工资晋级等的重要依据之一; 落实国家有关知识产权奖酬制度,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技术资料与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

(五)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

完善各类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实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形成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高水平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机制平台建设与宣传工作,推动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长效机制建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交易、培训等服务业,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六)扩大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

扩大对外及港澳台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经验。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闽粤两省沿海城市、全省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等渠道,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信息沟通和业务磋商等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挥泉州对台区位优势,贯彻落实中央、省对台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针政策,围绕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为台资企业及申请人在大陆申请专利、版权登记、商标注册提供便利,推动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

五、重点工程

(一)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发展工程

1.实施专利引领计划。引导产业、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优势产业,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一批改进的自主专利技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大对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光电信息、造纸印刷等成长型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研发和设计,形成一批关键和核心专利技术池,支撑产业发展。在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掌握和拥有一批带动产业跨越发展的核心专利技术,

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福建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建设。

2.建立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展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加快全市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出台《泉州市专利产业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在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相对集中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园区中认定一批专利产业化基地,落实国家、省已经出台的鼓励专利产业化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基地内企业的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3.建立行业专利联盟。在已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专利聚集的行业,建立以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若干家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专利联盟,联盟内企业采取交叉许可、技术交换、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合作,对外共同许可专利技术,并形成新的技术资源。制定和实施联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整合联盟的专利资源,发挥专利组合的作用,形成集成创新合力和集群优势,实现从零散制造到共同创造的转变,提高抵抗风险和有效应对国内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增强行业整体发展能力。

(二)发明专利创造能力提升工程

1. 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围绕本领域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权利稳定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发明专利,抢占制高点。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兼并、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获得所需的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贯彻落实《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泉州市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若干规定》、《泉州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激励政策措施,加大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国外(地区)专利授权以及各类试点示范单位等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推动县(市、区)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落实省、市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完善区域知识产权政策,促进本地区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的提升。

3.开展知识产权特派员服务活动。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和法律工作者、优秀专利代理人和商标代理人、专利信息分析专家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和提供咨询等服务,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企事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使企事业单位树立知识产权主体意识,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市场竞争力。

(三)知识产权执法保护“5·26”工程

1. 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市、县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依法推进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确保专利行政执法专职人员数量,稳定与发展执法队伍。提高专利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完善专利行政执法上岗培训和各类业务培训的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专利行政执法工作条件。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专利执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办案的规范性、严肃性与协调性。

2. 完善专利执法协作机制。知识产权、公安、工商、海关、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质检、农业等部门加强执法协作。强化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推进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共同提高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的效率。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对涉嫌刑事犯罪的假冒专利行为和涉及专利的诈骗行为,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深化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推进闽粤两省沿海城市等跨地区执法协作。

(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拓展工程

1.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我市现有的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建立专利信息公共电子阅览室,推广应用一批知识产权信息化软件。鼓励和支持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及优势企业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围绕重点产业、行业,开展专利信息分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预警等专利信息加工增值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企事业单位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支撑。

2.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促进专利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完善泉州商标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泉州商标馆在商标权展示和转让、闲置商标盘活、商标权质押贷款、商标法律法规培训及商标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泉州市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建立涵盖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综合性交易平台,为专利、商标、版权提供申报、咨询、产品展示、交易等服务。推动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鼓励企业以拍卖、许可、转让、质押等方式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3.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设,充实知识产权专家队伍,加大“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公益电话的宣传推广力度,整合知识产权相关部门维权援助的资源,加快建立网络举报投诉渠道,建立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用好维权援助资金,重点为困难企业和个人提供维权援助服务。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集体维权工作,提高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的能力。

4.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实施《泉州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15)》,支持和鼓励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品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利代理、专利检索分析、专利资产评估、专利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等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专利中介服务市场。大力培养专利代理人才,培育一批能够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行业、具有实务技能的中介从业人员,不断壮大知识产权服务队伍。

(五)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

1.加大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力度。泉州行政学院以及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面向党政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培训,培养一支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推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通过法律硕士、双学位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依托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科技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与队伍建设。

2.实施“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列入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逐步培育和引进一批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知识产权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10名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100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1000 名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不断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3.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建立涵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的知识产权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对我市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指导;对专利行政执法、维权援助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对市专利奖、专利实施计划项目、专利技术引进的评审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等,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六)知识产权惠农工程

综合运用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产品等知识产权,探索创新知识产权惠农模式。推进蔬菜、果品、饮料、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其他涉农领域

的技术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惠农专利产品、专利技术,积极引导一批农(林、水)产品注册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植物新品种培育,发展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利用“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七)知识产权泉台合作工程

发挥泉州对台区位优势,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和台胞投资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深化与台湾地区在知识产权信息、申请注册、保护、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互通。鼓励台资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和著作权登记,指导涉台企业商标品牌创建工作,主动为台资企业及申请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泉台两地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执业培训、业务研讨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支持台湾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台湾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参加大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等资格考试,充实我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知识产权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知识产权重要工作。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单位要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按照本规划的部署,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泉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随着财力的增长适当增加。每年组织评选泉州市专利奖,对获得国家专利奖的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国家、省知识产权强县(市、区)要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其他县(市、区)政府也要根据实际安排知识产权工作经费,促进本地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的提升。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建立知识产权奖励机制,落实对职务发明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各有关单位要落实已出台的专利扶持和奖励、品牌创建、标准战略实施等奖励政策,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涉外专利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激发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申报各类知

识产权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三)优化政策环境

在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人才引进、创投融资等政策中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加强产业、区域、科技、贸易、文化与知识产权的政策衔接。各有关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验收、科技奖励、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园区认定等管理工作中,增加知识产权评价指标。将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相关单位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考核标准,并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评价内容。推进政府采购优先购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或产品,优先购买获得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和品牌的商品和服务。

(四)营造舆论氛围

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纳入“六五”普法主要任务之一,纳入道德教育、诚信建设等全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中,增强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科技?人才活动周”、“科技三下乡”、“商标宣传月”、“知识产权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渠道和途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继续推进“泉州商标馆”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市商标事业“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宣传的阵地”。泉州电视台、泉州人民广播电台、“泉州晚报”等媒体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重大事件、工作动态的宣传报道的力度,每年发布泉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营造知识产权工作环境,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五)强化监督评估

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定期检查通报工作动态;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保障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认真履行职责分工的单位和经办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分别由监察机关给予效能告诫或纪律处分。

2019年扶贫工作计划书集锦

2019年扶贫工作计划书集锦篇一 201x年是“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篇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宜昌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关键之年。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xx〕25号、鄂发〔20××〕16号文件精神,以片区开发和精准扶贫为重点,争取政策,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推动全市扶贫开发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目标任务 201x年,全市计划减贫4万人;新启动86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继续推进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兴建和改造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扶贫搬迁1000户4000人;“雨露计划”培训转移400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争取上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以上,争取扶贫贴息贷款5亿元。 (二)重点工作及措施 1、在争取各级政策上有新作为。协调秭归、长阳、五峰三个国家重点片区县,争取省、市领导办公,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协调兴山、远安两县对接省直部门,确保省出台的16条政策到位,增强两县扶贫动力;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和86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要保持连续性,做到善始善终;积极关注中央、省扶贫政策的调整,在扶贫资金总量上力争超历史。 2、在精准扶贫上有新作为。继续宣传推广秭归、远安精准扶贫经验,尤其在产业扶贫上要有新突破,推广应用一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结合宜昌实际认真优选国务院扶贫办推广的“十大扶贫工程”;围绕宜昌扶贫的三大品牌,以30个

特困村和86个重点村整村推进为抓手探索精准扶贫新路;谋划召开一次产业扶贫现场会,并把扶贫招商工作一并考虑;提请市委市政府年底召开一次社会扶贫表彰会。 3、在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上有新作为。根据上级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主动积极地研究市本级对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的改革,启动点军城乡统筹扶贫开发实验区建设,审慎开展金融扶贫扩面工作,抓好驻村工作队工作管理机制的创新。 4、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有新作为。紧绷扶贫资金高压线这根弦,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落实县级主体责任,健全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机制;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加强机关建设管理。 篇二按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和干部驻村包扶工作20××年度考核结果的通报》(x扶发〔20xx〕1号)要求,依据我局包扶××县谢村镇夏家村三年扶贫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20××-20xx年)和干部驻村包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20××〕3号)为指导,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和“一户一策”、精准扶贫的原则,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主要目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文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8-2210:17:17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电建电力环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电关键词: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可持续发展 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环保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6.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7.4%下降到20.8%,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比例由41%上升到59.9%。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环保执法监察相结合的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归流河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二0一七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五年工作计划如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引深行业作风建设,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风正,服务就好,效益才大。未来五年内,我们仍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继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行风建设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

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搞好行风评议工作; 2.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的培养,从根本上纠正不良风气,使职工自觉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八不准”“十严禁”等有关规定; 3.完善医德医风档案,并按照医德医风评分标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推行临床路径; 4.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决打击在药品购销活动和医疗服务中“收红包、拿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 5.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扎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卫生院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完成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培训、规范、考核等办法对辖区14个卫生室的行政、业务、人员、财务和药品购销等实行统一管理,药品要集中采购,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领域扶贫合作等社会扶贫活动,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分散在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发展差距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乔利乡三乐村共有16个自然屯,1169户,4269人,其中劳动力1240人。是少数民族(壮族)聚居的革命老区村。 2000年以来,三乐村一直得到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开展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池气池建设、屯屯通电、茅草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屯屯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封山育林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个扶贫攻坚项目,村屯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三乐村自然条件恶劣,防灾抗灾能力弱,一旦遇上旱灾,土地产出降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返贫严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乐村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5)》精神,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三乐村的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编制《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三乐村位于乔利乡北部,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0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距乡政府17公里,距马山县城14公里。 二、地质地貌 三乐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绝大部分地貌为石灰岩峰丛,地形复杂,沟豁纵横,土地经营空间有限。 三、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极端高温38.9℃,极端低温-0.7℃,年均日照时数为1601.9小时,平均降雨量1667毫米,无霜期363天。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出现冬春干旱夏内涝的现象,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四、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21570亩。其中:耕地面积4620亩,其中水田1525亩,旱地3095亩,有林面积6005亩,经济作物150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1亩,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五、生态环境状况 三乐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差。多年来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减少、绝收,水库山塘干涸,人蓄饮水困难,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乡镇农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乡镇农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以来农技工作的主要成就、主要经验 我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科教资源优势,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做好科技进步工作,赢得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呈现喜人的局面,成效显著,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技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科技推广、科技普及成效显著。科普宣传、咨询服务、科技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进社区系列活动;送科技下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科技入户活动,我镇有8名农业科技指导员,指导8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农业科技辐射户24户,开展科技咨询、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 (二)科技创新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突出。我站在口-农业—一中心I:肥站的指导下,开展测土配方,减少使用化学肥料试验,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大河厂村、但家庙村设立2处水稻“ 3414”测土配方肥料试验;1处油菜“ 3414”测土配方肥料试验;1处玉米 “ 3414”测土配方肥料试验,每种作物肥料试验都设立3次重复, 14个小区,共254个试验小区进行肥料试验,以取得符合我地最佳施肥效果试验数据,减少我地使用化学肥料总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共发

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资料3600 多份,指导、推广应用测土配方3 万多亩次,减少使用化学肥料总量上百万吨。 (三)、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 今年,我镇根据镇情发展需要,认真制订了农业产业化科技培训计划。分别但家庙村、花石嘴村举办民生工程农业技术科技培训,每期40 人,定点定人连续培训15 次,共组织农业技术科技培训人次达到1300 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我镇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进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效、生态的要求,切实抓好农业高产优质新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今年共推广水稻新品种3 个、油菜新品种5 个、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1 万多亩。 (四)、搞好土地流转、抓基地示范带动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有观音岩村优质米生产示范基地、养鸡示范基地,胡大桥村养猪、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在观音岩村新建优质米生产基地3000 亩,由霍山县观音岩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由安徽汇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业生产基地“春牛农业园”具体实施,开展优质米生产、创办现代农场。于20XX 年3 月建立。春牛农业园以租赁农民土地方式集中连片,采用先进耕作技术种植农作物,目前仍以种植水稻为主,冬季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种植小麦、油菜等其它农作物,以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农业园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聘请的农业技术专家在农业园现场为当地农民讲授从选种、整田、播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2020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2020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p> 1、完成2020年脱贫户认定工作,与2020年已脱贫的76户贫困户签订好”;贫困户退出确认书”;。 2、2020年计划完成脱贫12户以上,脱贫率达60%。 3、在贫困户中开展产业扶贫。按照精准扶贫、因人施策的原则;对有脱贫愿望,且具有一定劳动力等基础条件的贫困对象户,进行产业扶植。 4、对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适当予以资助。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对全村急需解决水、电、路、讯、阵地等问题,分门别类作好规划,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适当争取外援,全力改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2020年度石山村计划硬化组道2公里。 5、积极组织本委干部职工及区内民营企业党支部赴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三、工作措施 1、完成2020年脱贫户认定工作。石山村原有贫困户108户,2020年已脱贫户为76户;对已脱贫的76户要签订好”;贫困户退出确认书”;,并在村内予以公示。 2、明确2020年计划脱贫任务。现有贫困户23户,纯低保户9户。今年计划脱贫12户,脱贫率达60%。 3、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我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政策和项目,予以支持。一是养殖扶持。对有一定劳动力,自身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鼓励其发展各类养殖产业,比如养猪、养鸡、养鸭等;计划在贫困户中扶持4至5户,采用公司加贫困户的形式,由公司提供猪崽、饲料、技术,由贫困户进行饲养,出栏后由公司保底价全部收购,贫困户不承担任何风险。二是种植扶持。根据该村土壤及传统的种植习惯,鼓励贫困户种植生姜、药材等,我们计划在贫困户中扶持2至3户种植生姜,种植面积3至5亩左右,由我们负责种苗费用(每亩补助500元)及保底价销售,预计可增收5万元以上。三是劳务输出。贫困户中有劳动力,又愿意外出务工的,我委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技术能力,推荐到园区内企业进行务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

乡镇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计划

乡镇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计划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XX 年工作对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意义重大。绵竹市委、市政府围绕“重返全省‘十强’”的目标制定了契合实际的工作措施,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既重点突出,又涵盖面广。新市镇将深入贯彻中共绵竹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升级、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三年恢复,五年提升,八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和“建设百亿工业重镇”战略目标,做好“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稳定”三项工作,实现“十二五”高起点开局、跨越式起步,迈出建设实力新市、活力新市、魅力新市、幸福新市的坚实步伐。 20XX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力争实现亿元,比20XX年增加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2970万元,比20XX年增加27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900元,比20XX年增加617元,增长%。现将我镇20XX年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计划如下: 一、20XX年新市镇重点工作 继续加强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支持工业经济发展 我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民”理念,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20XX年,将继

续做好土地规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南通市的沟通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的突破。 20XX年,我镇要继续强化招商意识,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诚信招商、服务留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理念,以打造“百亿工业重镇”为重点,全力以赴抓项目。要着力解决资金、土地、技术和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促进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从我镇穿境而过,使我镇的区位优势凸显,新市将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凭借这一机遇,我镇大力发展物流仓储服务业。同时,充分依托对口援建的成果,发挥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综合环境方面的优势,科学规划,统一风貌。以新市镇南通街为重点,通过完善商业规划、改善营商环境等举措,深入挖掘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重点规划四川剑南春森林公园,以项目引资,以项目促发展,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了新市镇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新市镇乡村休闲旅游和配套设施,促进我镇金融商贸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抓好征地拆迁工作,保持项目建设的强劲势头 新市镇是绵竹市五个重点集镇之一,且有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钣金工业园区及新市玻璃发展区,因此20XX年我镇将按照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对规划发展项

“十二五”节能工作规划及目标

十二五”节能规划及目标 十九局三公司成本管理部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切实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使施工生产的有关工艺、耗能设备的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进而提高全体员工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节能意识”,对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如下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总的节能目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递减5% 。 二、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编制绿色施工方案,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 )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 )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 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 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三、采取的措施 (一)节能措施 ⑴、制订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⑵、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 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⑶、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 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⑷、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 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⑸、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 能源。 该项工作将从机械设备与机具,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施工用电及照明三个方面入手。 1.机械设备与机具 ①、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 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②、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③、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 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2019年乡镇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20XX年乡镇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乡镇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城西北部,地处XX县、XX陆良、麒麟三县一区交界处,东接XX县马街镇,南连XX县竹基镇、雄壁镇,西通陆良县活水乡,北邻麒麟区东山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距曲靖城75 公里。有国土面积37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842 亩。全镇辖13个村(居)委会,76个自然村,17868户,68876 人。 二、扶贫工作情况 “十二五”期间,是XX镇改革开放以来资金投入较大、实施项目最多、贫困群众脱贫支付较快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贫困人口脱贫760 余户,2920 余人。截止目前, 还有1340户5080人处在贫困线上。“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项目总投资2.2 亿元,完成260件扶贫项目建设。解决了4000余贫困人口温饱,返贫率已控制在5%以内。 XX 镇“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以大力实施连片综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综合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产业扶贫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突出“四项重点”的总体扶贫开发思路,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即:围绕尽快消除农村贫困为目标;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扶贫工作要由过去的“面、线” 为主的整村推进向以“点”为主的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转变,由过去争取扶贫部门项目开发向全社会参与的联动式扶贫方式转变,由以农为主的传统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务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抓好“扶贫小额信贷、劳动力转移输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会保障”四项重点,使全镇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广大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一)抓机遇,整乡推进全面发展。18年(本文来自网)8月,XX镇整乡推进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18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4642.5 万元,其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县级部门整合资金30625.11 万元,业主筹集资金162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153.2 万元。项目覆盖2个社区、11 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总户数17686 户、总人口68096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特色种养殖逐步走向规模化。 (二)抓扶持,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十二五期间实施扶贫安居工程301 户,工程建设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8月6日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70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0%;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镇总体规划(十二五)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1)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1)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1) 第五章城镇发展战略 (2) 第六章镇域村镇体系布局 (2) 第七章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2) 第八章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 第九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2) 第十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 第二部分镇区规划 (3) 第十一规划指导思想 (3) 第十二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十三镇区规划用地布局 (3) 第十四对外交通与道路规划 (5) 第十五绿地系统规划 (5) 第十六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第十七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7) 第十八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8) 第二九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9) 第二十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0) 第二十一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1)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正确指导阿苇滩镇的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规范镇区的建设行为,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确保城镇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阿苇滩镇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阿苇滩镇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单位,汇总各系统、各单位的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第1.03条阿苇滩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1.04条阿苇滩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对镇规划区的所有建设开发行为,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及“一书两证”的核发。要坚决维护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大力宣传阿苇滩镇总体规划和各项规划管理制度,自觉遵章守法,严格依法办事。 第1.05条本规划所称镇域是指阿苇滩镇行政所辖范围,镇区是指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 第1.06条因客观情况变化,需要变更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报批,下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应继续保持本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确保阿苇滩镇健康合理地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第2.01条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阿苇滩镇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阿苇滩镇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2.02条把阿苇滩镇建设成为阿勒泰市独具特色的城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提升阿苇滩镇的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2.03条根据阿苇滩镇的实际情况和将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2.04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2.05条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第2.06条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2.07条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阶段: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25年。第2.08条本次规划编制按地域范围分为镇区规划。 镇区: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总面积166.16公顷。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3.01条加强与阿勒泰市、北屯镇、布尔津县等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周边市、县在山区、荒漠地区、水源地区等的生态保护合作。 第3.02条加强山区、沙化地区的生态恢复的合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护生存基础,主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工作。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4.01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规模适度扩大,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