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讲 文学风格

第十讲 文学风格

第十讲 文学风格
第十讲 文学风格

第十讲文学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风格概念:风格界定;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与话语情境;风格的特性;

2.了解风格的形态: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一、风格界定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特性。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如阳刚、阴柔、简约、繁缛、典雅、朴素、幽默等都是美。风格既可以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也可以陶冶人心。雄浑刚健的风格可以壮人胸襟,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俊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高山瀑布、长桥卧波、芙蓉出水、皓月当空、平沙落雁、茂林修竹等,无不有其风格韵致,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但是,文学风格又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种种不同理解。

1.风格的词源辨析。在论述风格问题时,需要首先简单梳理风格一词的来源。西文的风格(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希腊人取后一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这就是说,风格在西文里通常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需要注意,“ style” 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指“风格”,二是指“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去理解了。

2.风格本质和内涵的探讨途径。这里不妨梳理出两种不同探讨途径:一是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理解风格,强调风格的语言修辞内涵。这在20世纪形成了现代“文体学”(stylistics)。这一途径突出了作品语言形式对于风格的重要性,有其合理处,但忽视了风格中的人格内涵。二是从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中国汉代扬雄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法国学者布封主张“风格即人”,都不约而同地把风格看成是人格的自然流露。这一途径不是突出风格与作品语言形式的关联,而是深探风格的人格内涵,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风格如果不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却是难以说清的。需要综合这两条途径的长处,克服其各自的偏颇,而形成一条同时关注风格的语言内涵和其人格特征的综合途径。

3.风格的定义。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风格有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下面依次阐释。————————————————————————————————

问:西文的“风格”一词的原义和引申义是什么?

答:西文的风格(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雕刻刀,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问:西文“风格”一词译成中文时往往有哪些不同用法?

答:西文“风格”(style)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表述:一是“风格”,二是“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去理解了。所以,对于“风格”一词需要具体分析。————————————————————————————————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同作家的创作个性紧密相连的。无论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何复杂,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从中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清晰地显现出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文学风格总是创作个性的成熟标志。提起宋词,人们常常会提及“ 婉约派” 和“ 豪放派” 这两种风格。柳永的词由于着力表达他个人特有的浪子情怀,带有“ 秦楼楚馆” 里的“ 浅吟低唱” 特色,被视为婉约一路,很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以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雨霖铃》可称为婉约风格的创新之作。同为北宋的苏轼,其词作则视野开阔,爽朗豪迈,一扫华艳绮靡的词而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祖。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 我词何如柳七?” 幕下士答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 。” (参见俞文豹:《吹剑录》)这话道出了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风格在创作个性上的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富于创作个性的众多风格,仅诗歌领域,就先后出现过:郭沫若等创造社诗人的狂飙突进的抒情风格,汪静之、应修人等湖畔诗派的青春期的天真风格,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浪漫与唯美风格,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诗派的朦胧风格,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的以“ 现代诗形” 与“ 现代词藻” 为标志的风格,冯至为代表的校园诗派体现出“ 沉潜” 风格,如此等等。

总之,作家的创作个性是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个人的性格特征,如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当这种创作个性充分而完满地体现为具体话语情境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色时,我们就有了文学风格。所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中极重要的带有核心意义的要素。————————————————————————————————

问:作家的个人性格特征就等于创作个性吗?

答: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人性格特征,如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和艺术才能等。这种个人性格特征并不直接就等于创作个性。只有当这种作家个人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作品的独特语言形式中、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时,才会形成创作个性。

问:什么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答: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话语情境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文学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作家创作个性得以呈现的具体话语环境。文学风格是必须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具体体现出来的。要理解文学风格中话语情境的作用,需要分析如下几个方面:语词运用、体裁选择、结构安排和形象创造。

1.语词运用。语词运用是指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读者要想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须通过阅读和领会这种语词运用。

2.体裁选择。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对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选择。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有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鲁迅在30年代何以停止小说写作而改写杂文?原因可能多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那冷峻、尖锐而雄伟的战斗风格需要杂文这一体裁去淋漓尽致地表现。反过来说,正是杂文这一体裁尤其能展现鲁迅的上述风格。

3.结构安排。结构安排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内部构造的组织。结构只有达到完整和统一,才能显现文学风格。因为,结构如果是散乱的或支离破碎的,那必然无法显示风格。这就需

要作家对结构作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其能完满地体现风格。

4.形象创造。形象创造是指作家对特定本文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刻画。艺术形象系统的创造可以说是文学创造的中心工作。艺术形象系统的状况与风格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问:语词运用如何体现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语词运用是指特定文学本文中语词的具体组合状况,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一定的创作个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具体语词运用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较为连贯和稳定的文学风格,而读者要想了解这种文学风格的究竟,也首先必须通过阅读和领会这种语词运用。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善于选择和熔铸色彩强烈的语词入文,如“佶屈聱牙”、“动辄得咎”、“俯首贴耳、摇尾乞怜”和“不平则鸣”等,有力地表现出韩文特有的雄奇峻峭风格。相比之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却选用27个“也”字一贯到底。这“也”字在汉语里本来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的虚字,但经他的活用却产生了特殊效国,恰当地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的流畅自然风格。

问:体裁选择如何体现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选择合适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选择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俗话所谓“量体裁衣”,正适用于此。也正如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记》所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这句话点明了文学体裁对于风格形成的制约作用。例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着重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而表现讽刺意图,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则透过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的战争描写显示壮阔雄深的风格,这两种小说体裁及其风格是彼此不可替代和混淆的。同一个鲁迅,则有写小说《呐喊》和《彷徨》的鲁迅、写散文《野草》的鲁迅和写杂文的鲁迅,这表现出三种明显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四、风格的特性

风格的特性,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这样,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1.独创性。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诗经》的质朴醇厚与《离骚》的奇情壮采是各不相同的,“诗仙”李白与“诗史”杜甫和“诗佛”王维也各有千秋。2.稳定性。这是说作家的风格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鲁迅的小说创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经历了一些变化,但“白描”风格是其中相对稳定的特色。

3.多样性。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如庾信(512-580)在梁朝时是追逐“绮艳”风格的“宫体诗”的代表,而后来流寓北方时的诗作却一变而为刚健雄奇,从而博得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誉。

上述三种特性可以透过“建安风骨”去理解。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人被视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苍凉悲壮,曹丕通脱清丽,曹植豪迈忧愤,孔融豪气直上,王粲深沉秀丽,刘桢贞骨凌霜等,各自体现出了风格的独创性。同时,尽管各有其独创性,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 志深

而笔长” (《文心雕龙·时序》)、“ 梗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文心雕龙·明诗》)等共同特点,这就形成所谓“ 建安风骨” ,即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真正体现了风格的稳定性。而这种“建安风骨”本身又通过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刘桢等的具体而又多样的风格表现出来,这就显示了风格的多样性。————————————————————————————————

问:文学风格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文学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具体说来,风格的特性主要有三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问: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独创性?试举例说明。

答: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例如,李白诗作的飘逸清新,与杜甫的沉郁顿挫是彼此不同的。《红楼梦》问世以后,续作蜂起,只有高鹗的差可比肩,其余的都遭到贬斥和遗忘。为什么?真正的风格是独创的,即便是有所师承或摹仿,也终究需要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风格的形态

文学风格有多少形态?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难以全部罗列。况且不同的论者各有其不同分类标准,风格的形态就更难说清道明了。现代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里借鉴刘勰的论述而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四对八体模式: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本节就依次论述这四组八种风格形态。

一、简约与繁丰

简约是语词简洁和精练的风格形态。当代诗人北岛的诗《生活》仅有一个字:“网”。顾城的诗《一代人》也不过两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语言简约的风格,给读者以似乎无尽的思考空间。可见,简约风格往往惜墨如金,言简而意赅,富有言外之意,令人品味再三。

与此相对,繁丰则是不节约词句而任意推衍、铺陈或修饰的风格形态。如屈原的《离骚》体现了铺扬张厉的浪漫诗风。————————————————————————————————

问:比较简约与繁丰两种风格,究竟何者更胜一筹?

答:应当说,简约与繁丰两种风格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决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去区分高下优劣。两者中究竟何者为上,关键还要看具体作品的表达需要而论,还要看它是否成功地满足了前面所说的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和特性等要素。————————————————————————————————

二、刚健与柔婉

刚健是偏于阳刚或刚强、劲健或雄伟一类的风格形态。具体说来,风格刚健的作品,往往气势上豪迈,感情上奔放,空间上开阔等。而柔婉是偏于柔和、秀美和婉约的风格形态。风格柔婉的作品,总是使人感受到外表秀丽和谐、情感细致微妙、表情曲折委婉等。————————————————————————————————

问:怎样理解刚健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刚健是偏于阳刚或刚强、劲健或雄伟一类的风格形态。例如,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显出豪迈雄奇的气势。而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孟浩然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体现了雄浑壮阔的气象。可见,风格刚健的作品,往往气势上豪迈,情感上奔放激越,空间上开阔等。

问:怎样理解柔婉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柔婉是偏于柔和、秀美和婉约的风格形态。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悻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际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里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秋天夜晚的动人景色:轻云闲荡、无边枯草与天黏连、“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这一秋景恰当地衬托出作者的绵绵不尽的离情。这里的突出特点在于写景细柔,抒情委婉曲折,显然体现了柔婉风格。可见,风格柔婉的作品,总是使人感受到外表秀丽和谐、情感细致微妙、表情曲折委婉等。————————————————————————————————

三、平淡与绚烂

平淡是一种以尽可能少或平实的词汇去接近事物的平常面目的风格。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是力求平凡、率真、素朴、自然或淡泊。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道出了这种风格的奥秘。

绚烂则与此相对,是一种以尽可能丰富的词汇去突出事物的富丽面貌的风格。绚烂风格的特点,是力求浓烈繁华,绚丽多彩。————————————————————————————————

问:怎样理解平淡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平淡是一种以尽可能少或平实的词汇去接近事物的平常面目的风格。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是力求平凡、率真、素朴、自然或淡泊。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几乎没有用一个生僻词汇去刻意雕饰,而尽量采用平实语汇,营造一种平淡境界。“种豆南山下”甚至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在今天读来也感平常、素朴和亲切。

问:怎样理解绚烂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绚烂是一种以尽可能丰富的词汇去突出事物的富丽面貌的风格。绚烂风格的特点,是力求浓烈繁华,绚丽多彩。唐代诗人李贺的《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这里展现出一幅春色满眼、色彩鲜艳而丰富的画面,明显地体现出绚烂风格。————————————————————————————————

四、谨严与疏放

谨严是一种从头到尾都严谨和细致的风格。其特点是庄正、严肃和典雅。

疏放则与此相对,是一种不加雕琢、随意形成的风格。其特点是随意,松散(但不等于不讲章法)。

————————————————————————————————

问:怎样理解谨严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谨严是一种从头到尾都严谨和细致的风格。其特点是庄正、严肃和典雅。例如,杜甫的诗作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等大多以谨严见长,洋溢着强烈的正气和正义感,体现了明显的庄正风格。

问:怎样理解疏放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疏放是一种不加雕琢、随意形成的风格。其特点是显得比较放开、随意或松散。一些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如英国的拜伦和雪莱,法国的雨果,中国的李白等,往往体现

出明显的疏放风格。————————————————————————————————

摘要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特有审美特质,是作家的创作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家着力追求的至高审美境界。理解文学风格,需要掌握其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创作个性,二是话语情境,三是特性。文学作品只有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才可能说具有其成熟风格。文学风格的形态多种多样,这里要求掌握四组八种: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和谨严与疏放。

文学审美

《文学概论》第三次作业讲评 第一,关于分析题的回答方法讲评 1、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的含义尤其是要回答的方面搞清楚高准确,这是答好题目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2、要注意要点。根据第一步的审题,要点自然明白无误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 3、要系统地表达。审好题、明白要点好,要简单地理一下答题思路,再来答题,就会系统地表达了。 第二,关于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与答题思路 一、填空 1、教育经历与文化品位对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王蒙曾提出作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口号。 2、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欣赏、创造、评估。 3、审美情趣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兴趣——,是其审美意识的——。作家特定的审美情趣,往往会影响其——的形成。 4、刘勰把文学风格分为四组八体。法国文学家布封把风格概括为风格就是人 5、创作个性指作家的个性特征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又——的创作心理特征与创作行为趋向的总和。 6、常用的八体四对分类法把创作风格分成两两相对的8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缉、壮丽、新奇、轻靡。 7、文学风格的宏观表现主要包括:简约、刚健、疏放、平淡 8、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种是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另一种类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但在客观上由于创作风格相近而形成的派别。 二、选择题

1、“风格”一词始见于(C) A:葛洪《抱朴子·行品篇》 B:曹丕《典论·论文》 C: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D:陆机《诗品》 2、“风格即人”是谁对风格内涵的概括(B) A:鲁迅先生 B:法国文学家布封 C:德国文学家歌德 D: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所谓风格就是作家的创作与众不同(错误)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2、作家的文化品位是影响其创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正确) 3、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特定的民族社会生活,所以无所谓文学的世界性。(错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四、名词解释 1、感受和体验能力: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对于事物的感觉和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的能力。 2、想象和构思能力:是指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和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的能力。 3、审美情趣: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 4、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第七章 文学接1

第七章文学接受 1、文学接受 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2.文学接受的构成读者和作品。 ==读者的作用①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②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3、文学接受的过程 ==分为阅读前素养的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①读者的接受素养。(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②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包括审美动机,娱乐、消遣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 ==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审美感受具有独特性。 ==审美评价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4、二度创造 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二度创造的内容主要有一、重构文学形象二、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 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的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及学习借鉴。 5、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共通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文学语言的把握文2学形象的把握3文学意蕴的诠释4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6、文学经典 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的独特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他是文学创作借鉴的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7.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 经典化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只是从经典形成的角度来观照文学接受活动及其结果。文学的创造性部分地来自于时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带来的冲击。 “伪经典化”现象,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的活动。 8.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 经典的正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经典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9.为什么读经典

文学 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影响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明显的文学现象,像德国浪漫抒情文学中,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还有卢梭的《忏悔录》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中国浪漫主义抒情派,而这在中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中,沈从文有着他自己鲜明的特点。 沈从文对湘西的风俗民情、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感受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对乡土的情思上,他注重的是那种天然淳朴,未沾染现代文明的那种自然人性,由此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引起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堕落,而在西方浪漫主义立场上对现代文明做出批判的首推卢梭。 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文明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物语的无限急剧膨胀,人类精神中的自然性与诗性逐渐沦落、丧失,这些现象引发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忧虑,他是在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氛围中宣告个人情感至上,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面对十八世纪的这种情况,他的浪漫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批评力量出现,这种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现代性的思想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首先卢梭作为浪漫主义,对自然,对自然的人性有着十分的热爱,这一点,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可以轻易地看出来。 散文集《湘西》中这样描写“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杏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如平摊一块白幕。”“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能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他的文字有着静静的气息,淡淡的诗意,他打心底的亲近自然,用敏感的知觉去体会自然,有用特有的文笔表现自然,他有着自己敬仰的“神”,而这与卢梭的“自然神”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推崇“通过理性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即可领悟神的存在和本性。”神对他们来说是本源性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质。 除了对自然的赞颂,沈从文还叙说着自然人性的美好。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美好的湘西土地上有着沈从文所热爱的湘西儿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晴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边城》里的翠翠就代表了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郎家苗人中出美男子,仿佛是那地方的父母全曾参预过天王菩萨的工作,因此把美的模型留给儿子了。族长儿子龙朱十七岁,是美男子中的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的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龙朱》中的主角龙朱就是沈从文所认为的有着自然神性的男性典范。不仅是主角,即使是在最底层的民众,如纤夫、水手、土匪、甚至是娼妓,沈从文也能从中看出一种自然带有的信义:“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谪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种沈从文所看到的信义,是一种未受鄙俗的现代商业气息所濡染,在湘西这个相对封闭区域内保存下来的自然的淳朴的信义。对自然和人的纯真的爱是自然人性的一方面,对生死态度则是其有一个方面。小说《夜》中,“我”与四个士兵出差住宿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1)理论内涵: 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2)代表人物: 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 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 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郁达夫式抒情小说特征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学院:科技学院07汉文(1)班 姓名:邹莉 学号:2007185430

论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 【摘要】: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体,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浪漫抒情主要特征 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 , 具有独特的小说文体 , 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崭新的写法,在艺术表现上也有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第一、自我的写真。郁达夫虔信法朗士关于 "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 这一断言 , 他的小说大多带有 " 自叙传 " 的色彩。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 , 尤为郁达夫所喜用 ( 在他全部 50 多篇小说中 , 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 40 来篇 ) 。这个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 , 几乎支撑着郁达夫的全部小说。这是一个以 " 自我 " 为原形、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 " 零余者 " 的文学形象。小说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 , 宣泄着一己的情怀。他推崇卢梭勇于暴露个人私欲与卑劣的《忏悔录》 , 也偏嗜日本佐藤春夫、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的 " 私小说 " 。他还特别青睐德国哲学家尼采、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施蒂纳 , 那种 " 否定一切权威 ", 力倡 " 破坏偶像 ", 推崇个性自由和自我尊严的思想。他的小说中 , 既有卢梭式的自白 , 也有维特式的自怜 , 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 , 构成了时代的 " 零余者 " 的心史、情绪史 , 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在痛苦的自我暴露、自我反省以至自我赎罪中 , 表现人的精神病态 , 并通过自身的反思达到一种内省。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 , 也能折射大千世界 , 因为 , 深刻地表现人性 , 即能表现社会 , 而只有个人的感情体验 , 又最真切、最可靠。这是郁达夫的小说观 , 它也使郁达夫这种自我写真的小说别具真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深广的艺术蕴含。当然 , 肯定 " 自我写真 " 的小说与作者本人的某种程度的叠合、交融 , 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创作的小说看作是作者的回忆录和自传 , 看作是作家履历的复写。郁达夫小说中 " 袋里元钱 , 心头多恨 " 、 " 于是无补 " 、自卑颓唐的 " 零余者 " 的形象 , 并不能看作只是郁达夫个人的写照 , 尽管这个 " 零余者 " 形象的写作 , 最初受到屠格涅夫《罗亭》等小说中俄罗斯文学 " 多余人 " 形象的启悟 , 但郁达夫小说中的 " 零余者" 形象足称五四时期一大群沾染了 " 时代病 ", 因而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们的典型。 第二,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 :" 小说的表现 , 重在感情 "(1), 并且把 " 情调 "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他最喜爱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即以感伤的抒情笔调深深吸引了他 , 德国施托姆也是以《菌梦湖》的感伤抒情描写令郁达夫沉醉 , 具有颓废与伤感情调的英国诗人道森、王尔德的颓废与唯美主义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机斯特恩的《感伤的旅程》 , 都成为郁达夫偏爱的艺术。以抒情为艺术中轴 , 他的小说通常

古代文学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授课教案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讲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 第三讲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字同叔。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宰相。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 2.张先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3.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 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 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四讲柳永 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 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1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 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文学的定义 1、文学的广义定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即凡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品以及书写作品的活动均包括在内。广义的文学是人类用语言写成的一切作品,此处的文学等同于文化。 2、文学的狭义定义;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特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 3、文学的折中义定义:介乎前两者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等等。具有侠义文学的某些特点但又超出了侠义文学的范畴,同时还具有广义文学的一些特点,如《史记》等。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即文化、审美、惯例。 总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的特点 决定因素:文学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物质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1、形象的间接性(原因、特点、影响):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现代浪漫抒情爱情诗歌

现代浪漫抒情爱情诗歌 爱情是一种能量,是幸福的能量。只要你曾经拥有过幸福,那么幸福的能量就会留在你的心灵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致橡树》

如果我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世界上最浪漫的爱情》 曾经以为 世界上最浪漫的爱情是 海潮对礁石的承诺 雄鹰对蓝天的追求 夏荷予红日的奔放 燕子和春雨的柔情 为了追求这份最炽热的生命我变成了与你连理的一棵树忧伤和快乐在你的叶旁 不避寒暑,忘记时空 我努力改造着自己 甚至目耳都闲置不用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68、五代结束以后,中国进入宋朝(公元960——1279年),中国的文学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69、宋代是词的时代。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也有固定的格式,词可以唱,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像《浣溪纱》、《一剪梅》等等,就叫做词牌,不同的词牌格式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 70、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既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又歌颂了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71、范仲淹,字希文,宋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是《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72、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曾巩”,前两位是唐代人,后六位是宋代人。 73、欧阳修,字永叔。他的诗词、散文和传记都写得很好。欧阳修领导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 74、王安石,字介甫,是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泊船瓜州》,其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句中一个“绿”字将江南春色写得淋漓尽致。 7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父子文学家,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就是其中的代表,尤以苏轼的水平最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有独特的风格。 76、苏轼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抒发了对历史上英雄事迹的感慨。 77、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生动地说明一个人若处身于某种环境之中,往往不能清楚地洞察事情的本来面目。 7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词人。他曾闯入敌营,擒拿叛徒,并曾策划北伐大业。他的词也属豪放一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是辛弃疾《鹧鸪天》中的名句。 79、宋词除了豪放派以外,还有婉约派,婉约派词人有张先、晏殊、晏几道、柳永等,他们对词的发展都有一定成绩。柳永词颇为当时群众喜爱,以至有人说:“有井水处皆有人唱柳词”。 80、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独特,极为世人所欣赏。 81、李清照的诗也很出名,其中有这样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82、岳飞是南宋时期反抗异族侵略的著名战将,精忠报国,为奸相所害。他的《满江红》词,至今为广大人民所传唱。 83、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84、陆游的诗保留下来的有9300多首,是现在知道留下诗歌最多的诗人。 85、陆游的《示儿》诗很有名:“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出了他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86、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平易自然,号诚斋体。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他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的诗表现爱国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独创风格。 8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有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句。 88、宋代的小说叫做“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底本,内容有讲历史的,有讲佛经故事的,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 宋词

10、文学风格

第十讲文学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风格概念:风格界定;风格与创作个性;风格与话语情境;风格的特性; 2.了解风格的形态: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知识谱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义: 一、风格界定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特性。是否有成功的和成熟的文学风格,是衡量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如阳刚、阴柔、简约、繁缛、典雅、朴素、幽默等都是美。风格既可以给人以形式上的满足,也可以陶冶人心。雄浑刚健的风格可以壮人胸襟,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俊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高山瀑布、长桥卧波、芙蓉出水、皓月当空、平沙落雁、茂林修竹等,无不有其风格韵致,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但是,文学风格又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存在种种不同理解。 1.风格的词源辨析。在论述风格问题时,需要首先简单梳理风格一词的来源。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等。希腊人取后一种含义,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这就是说,风格在西文里通常是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需要注意,“ style” 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指“风格”,二是指“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去理解了。 2.风格本质和内涵的探讨途径。这里不妨梳理出两种不同探讨途径:一是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理解风格,强调风格的语言修辞内涵。这在 20世纪形成了现代“文体学”(stylistics)。这一途径突出了作品语言形式对于风格的重要性,有其合理处,但忽视了风格中的人格内涵。二是从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中国汉代扬雄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法国学者布封主张“风格即人”,都不约而同地把风格看成是人格的自然流露。这一途径不是突出风格与作品语言形式的关联,而是深探风格的人格内涵,显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风格如果不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却是难以说清的。需要综合这两条途径的长处,克服其各自的偏颇,而形成一条同时关注风格的语言内涵和其人格特征的综合途径。 3.风格的定义。什么是文学风格呢?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风格有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下面依次阐释。———————————————————————————————— 问:西文的“风格”一词的原义和引申义是什么? 答:西文的风格( style )一词源于希腊文,原义为雕刻刀,引申而指组成文字的特定方法,或写作和讲话的特定方式。 问:西文“风格”一词译成中文时往往有哪些不同用法? 答:西文“风格”( style)一词译成中文时,常有两种不同表述:一是“风格”,二是“文体”。这两个译法都注意到特定语言组织方式这一基本含义,但前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与人格或个性的联系,而后者偏重于特定语言组织方式本身。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这个词的用法就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难以认同,而只能根据具体上下文去理解了。所以,对于“风格”一词需要具体分析。————————————————————————————————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同作家的创作个性紧密相连的。无论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何复杂,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从中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清晰地显现出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风云与特色必然对作家的创作个性格产生影响,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打上时代的烙印。 苍凉悲壮的曹操、通脱清丽的曹丕、豪迈忧愤的曹植、豪气直上的孔融、深沉秀丽的王粲,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分别概括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被称为“建安风骨”的风格。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悲歌慷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句,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使思想飞越的空间感。 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普希金和鲁迅的作品都是渗透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读者从普希金的作品中会感受到俄罗斯式的民族风格——俄罗斯人可以流落他乡,可以故土离亲,但是不能抛却自己的文化国土,这些精神家园的永久守望者,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绝对、终极、永恒、超然的存在——这,就是普希金。鲁迅《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在双半社会中收封建礼教迫害而性格扭曲的激进知识分子形象。他是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性的第一人,也是民族性的奠基人。鲁迅的民族精神分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无畏的勇敢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地域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里所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贞刚气质的《诗经》和清绮《楚辞》。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后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纪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4.文学的风格与流派文化 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如豪放派和婉约派就是跨时代的,写实派、浪漫派、现代派就是跨国界的。后者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同一个流派的作家,既有个人的独立风格,又有流派的共同风格。因此,所谓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例如:一个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另一个是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其特点大体婉转含蓄,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前引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就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当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清新婉约的小词,而作为豪放派头号人物的苏轼,有“大江东去”这类壮怀激烈的名篇.

《文学概论(一)》第七章 文学创作-讲义

第七章文学创作 概述 文学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作为文学创作对象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是纷绘复杂、波诡云谲的,而且还因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这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就使得将二者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世界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复杂性。概括来说,文学创作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由感觉、幻觉、知觉表象、想象、情感、意象等主观心理因素构成的完整的艺术世界,通过这个主观的艺术世界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之所以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崭新的艺术世界。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其生产者,即创作主体在这个精神生产过程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哪些主体特征使其成为作家?社会或读者对作家有哪些要求?这些问题都直接关涉 到文学创作。自古以来就有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等说法,都表明文学创作与作家主体特征之间联系紧密。所以在具体分析文学创作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素质问题进行了解。作家素质是指一个作家所应具备的各种主观条件。 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而文学作品是一种社会共享的精神消费品,因此作家就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而非普通的生命个体。他的创作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而不能视为纯粹个人的事情:他主要是为社会、为他人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因此是承担着社会责任的。这样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性与社会需求两方面都向作家们提出了高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与独特素质的一类人,否则他就无法承担作为作家所应有的责任。那么作家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作家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文化修养 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作家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优秀的作家大都在某一生活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样才能对生活有超出一般人的深刻体验与理解,才能够如数家珍般地描述该领域的生活细节。因此,有志于成为作家的人都会自觉地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其次,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比较娴熟的技能。事实证明作品的影响力往往与作家知识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成正比。 在文学史上真正拥有重要地位的大都是那些学养深厚的作家,尤其是学者型作家,如歌德、托尔斯泰、鲁迅等。第三,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中国古人常说“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人格境界不高,也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来。韩愈曾提出“气盛言宜”的观点,其所谓“气”,就是指人通过道德修养使自己的人格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并不是抽象的道德观念,而是一种充沛的生命冲动,推动着作家去进行创作活动。中外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家、诗人往往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们怀着一种对社会人生、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去进行创作。人格的高尚并不是一句空话,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有多方面的具体表现的。例如富于爱心就是高尚人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谈到自己爱心的形成过程说塔吉安娜姑姑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从我很小的幼年时代,她就教给了我爱的精神方面的快乐。她不是用言语教我这种快乐,而是用她整个的人,她使我充满了爱。我看见,我感到,她怎样喜欢去爱别人,于是我懂得了爱的快乐。” 爱是一种能力,也许正是这种自幼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的爱成就了一代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巴金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就是她……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巴金这种以“爱”为核心的人格对他的作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我们从《家》《春》《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