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个农夫

两个农夫

两个农夫
两个农夫

两个农夫

有两个乡下农夫,听说在战争结束后,敌人从城里撤走时留下很多财物,于是农夫就想进城寻找财物。

这两个农夫,一个比较聪明,一个比较愚笨。他们一起来到城里,发现被大火烧毁的街道旁还有一堆羊毛。聪明的农夫就说:“这些羊毛拿回家去,有用得很呢!既可以织呢子,也可以做被子取暖……太好了!”

他们尽量收集,一直到再也拿不动了,才转身回家。

他们走着走着,又看到许多布匹丢在路旁。聪明的农夫就把背上的羊毛扔掉,把布匹扛在肩上。愚笨的农夫,看他又扔又捡的,忙得很辛苦,就说:“何必把羊毛扔掉呢?都已经捆得好好的,又牢牢绑在背上了。”于是,他一匹布也没有拿。

他们再往前走,又看见一些扔在街上的衣服。聪明的农夫说:“这些衣服正好省了我裁布的工夫!”于是又把布匹扔掉,拾起衣服搭在肩上。愚笨的农夫还是说:“何必呢?都已经有羊毛了,而且捆得好好的,牢牢绑在背上了。”

他们继续往前走,天色都快暗下来了。忽然看到路旁水沟里,泛着白色的光泽。聪明的农夫跑近一看,原来是银制的餐具。他马上把衣服扔了,尽可能地把银器收拾好,准备带走。愚笨的农夫虽然耐着性子,在一旁等着,但是心里很不以为然:“银餐具能当饭吃吗?倒不如我捡的羊毛实在!何况都捆得好好的,牢牢绑在背上了。”

他们又往前走,希望能赶在天黑以前回到家里。但是,聪明的农夫脚步又放慢了下来,因为他又看见路上有黄澄澄的光芒闪烁着。

“咦?是金子!”聪明的农夫很惊喜,急忙把银器扔下,拾起黄金。愚笨的农夫虽然也认为金子很值钱,却不想去捡。

“我毕竟也背了这些羊毛走这么长的路了,还是带回家吧。黄金沉甸甸的,拿着多累呀!”于是他又站在一旁等着。

然后,他们往家走。半路上下了大雨,把那些羊毛淋湿了。愚笨的农夫只好把全部的羊毛扔掉,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家。聪明的农夫却因为得到金子而成为富翁。

边读边想:

问问你的孩子,为什么一个农夫成了富翁,一个农夫却一无所获?要让孩子明白,做事既要认真一心一意,有时更需要做灵活的变通。

爱打嗝的河马

妈妈,妈妈!你听到了吗?

嗯?什么?

有声音,那里……咕噜咕噜的声音。

什么奇怪的声音没有啊!你现在听到的,和平时一样。我有个朋友,是一只河马,他在中午和晚上总是打嗝。嗯,这是一个故事。

11点59分,大地就要开始震动了!

动物们都绑紧了安全带,还用芹菜塞住了耳朵。

因为他们知道,一到中午,河马就要开始打嗝了。

河马打嗝本来就是个大麻烦。

而这只河马,绝对是个能引起轰动的家伙。

他一打起嗝来,就像这样:“咕呱!”

唉,可真烦人啊!

有一天,一只鹳执行一个很重要的飞行任务,去送一份快递包裹。

但是他匆匆忙忙的,没戴安全帽,却错戴了一顶小浴帽。

突然,地面上传来了河马打嗝的声音:“咕呱!”

鹳被吓了一大跳,大叫一声“啊——”

“啊——”可跟“咦——”不一样。

当我们叫“啊”的时候我们要把嘴张得大大的。像这样,“啊——”

当鹳张开叼着包裹的嘴时,太不幸了,包裹掉了下去。

这时候,河马不打嗝了,他打了一个呵欠。

他张开巨大的嘴巴。这嘴巴可比鹳大多了,像这样……然后……啊咚……

是的是的,包裹掉进河马的嘴里,被他一口吞了。

河马开始咳嗽:“咳咳咳!”

但是什么也没咳出来——包裹被卡住了!

“咳咳咳——”

“哎呀,这噪音还有完没完啊?”

一条穿睡衣的虫子从苹果里爬出来,不满地唠叨着。

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虫子很生气。

他可是一条穿着睡衣的虫子哦。

当虫子和鹳合起来伙来的时候,河马就该吃苦头了!

对,他们……很……可怕!

我们去挠他痒痒怎么样?

对,挠挠胳肢窝……哎哟,哎哟,哎哟!

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

可怜的河马唉声叹气地说:“唉……噗,妈妈……”

可是他还是没能把包裹吐出来。

终于,鹳从他的浴帽里掏出一部手机,拨打了渔夫兔子的号码。

渔夫兔子是专门帮人寻找丢失物品的。

渔夫兔子很快就到了,他带着鱼竿,穿着雨衣,拿着一盏特别袖珍的灯。

他要求河马:“大声说‘啊——’”

“啊——”河马张大了嘴巴。

天哪,他的嘴里有好多东西!

渔夫兔子先是钓出了鹳的包裹,随后是一只套着救生圈的鸭子,一头熊,一条蓝色的沙丁鱼,一头鲸鱼,一条穿着鞋的蜈蚣,一把牙刷……

最后竟然还钓出采一只癞蛤蟆!哎呦呦!

那么,妈妈,河马是因为这些东西才打嗝的吗?

这都是因为那只癞蛤蟆。

他醒着的时候,比如中午和晚上,就会在河马的肚子里吞气鼓气,发出声音。

但是癞蛤蟆发出的声音是“呱呱”,不是“咕呱”!

去吧,快进被子!

该睡觉了,小家伙们!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慈母情深》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1 通过《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在进行课外拓展的时候要切记课外拓展要为教学所服务,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纯粹为了拓展而拓展是万万不可的。这一课的教学,我虽注重了课外拓展,例如让学生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朗诵《母亲颂》,但也只是浮在表面,学生不理解一元五角的价值,文中的作者去妈妈工作的车间要一元五角买自己梦寐以求的《青年近卫军》时,一元五角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是难以理解它所承载的份量的,他们是远远不能体会当时的艰苦的,一元五角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应该让学生对一元五角有个清晰的概念,在教学那个年代多数工人一天的工资就几角钱,一个月也不过二三十元,还要养家糊口。这一元五角在那个年代的份量,没有与母亲挣钱的不容易联系起来,如果那时我能补充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母亲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soft/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在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母余不敢睡,怕焦了着了。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定会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也会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赚钱那么辛苦却依然支持儿子看书,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2 我喜欢梁晓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点搬家;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以及整数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第三步,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在每节新知教学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容乐观。出现方法上的错误、计算上的失误错误现象。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懂得课堂既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本单元的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以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以本班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始终积极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心灵的震颤母爱的洗礼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牛爱华

心灵的震颤母爱的洗礼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我很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从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来,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写出一份人间挚情。 回首这一堂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读题释题,激发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引领学生认真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在“深”字下做了着重号,让学生提问“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引导当“慈母”二字映入眼帘时,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霎时学生畅所欲言,“雨中送伞的情景”,“晚上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二、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本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情深的”。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交流,品味,感受慈母情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重点句子举例: (1)母亲赚钱养家是多么艰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句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位疲惫不堪,含辛茹苦的母亲感动了我,三个“我的母亲”包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情意与感激,还有不忍心,甚至愧疚感。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课程模块及章节:必修4第一章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诱导公式(二)、(三)、(四)”是人教版数学4,第一章1、3节内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一)等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推导诱导公式(五)的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从单位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记忆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 诱导公式并运用其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与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模型、直尺、多媒体。 自主性学习法;反馈练习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 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 的活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一.问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 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 具体的问题。 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 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即有: sin(+2kπ) = sinα,cos(+2kπ) = cosα,ta n(+2k π) = tanα (k∈Z) 。 (公式一) 通过复习 知识引人 新课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目 标 引 把学习目标板在黑板的右上角,并对目标进行解读。

领 活动导学二.尝试推导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 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 问题: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与角的终边关 于y轴对称,有 sin(π ) = sin , cos(π ) = cos ,(公式二) tan(π ) = tan 。 因为与角终边关于y轴 对称是角π-,,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 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 到了角π与角的三角函 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 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 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的路线图: 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 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问题: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 = sin , cos() = cos ,(公式三) tan() = tan 。 角π + 与角终边关于 原点O对称,有: sin(π + ) = sin , cos(π + ) = cos ,(公式四) tan(π + ) = tan 。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结论:α π α π α± - ∈ ? +, , ) ( 2Z k k的三角函数值,等 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 符号. 学生阅读、 观察、思 考、讨论交 流。 提问式回 答,教师再 补充完整。 学生观察 图形,思考 学生观察、 思考、讨论 以 问 题 式 给 出, 把 课 堂 较 给 学 生,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自 主 性。 培 养 学 生 的 空 间 想 象 能 力

18 慈母情深 教学反思(3篇)【五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0—44页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节的概念。 2.会写循环小数,能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难点:使学生学会除不尽时能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已经用计算器得出结果:185÷33=5.606060……(教师板书)那么这节课咱们就来继续研究大坝的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现在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节的概念。 2.会写循环小数,能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目标明确了,让自学指导来帮助我们学习。 认真看课本第40页的内容,重点看红点问题的计算过程。思考: 1.仔细观察185÷75,你发现了什么? 2.这道题的余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商有什么特点? 3.试着竖式计算8.05÷3.7观察结果有什么特点? (5分钟后看谁能将上述问题讲解清楚)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根据算式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教师谈话导入: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 学生口答算式:185÷75 让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学生出现疑问:这个怎么也算不完,后面还有很多位。)小组交流一下你的答案。 学生汇报:185÷75=2.4666……(板书) 生:这道题的余数不断重复,商都是一样的。 师:真棒,观察的很仔细。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道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自主计算:8.05÷3.7 生汇报结果:8.05÷3.7=2.1756756……(板书)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整理出示:185÷33=5.606060…… 185÷75=2.4666…… 8.05÷3.7=2.1756756…… 根据这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和以前的小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 (1)怎么除都除不尽 (2)都有数字循环出现,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小数观察是不是有数字循环出现:5.606060……(数字6、0依次循环出现)2.4666…… (数字6依次循环出现)8.05÷3.7=2.1756756……(数字7、5、6依次循环出现)还有很多的例子。 师生小结:都有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3)重复的数字都是从小数部分开始的,引导学生分析:5.606060……(从小数的第一位开始依次重复的)2.4666……(从小数的开始依次重复的)8.05÷3.7=2.1756756……(从小数的第二位开始依次重复的)教师举个反例:10÷3=3.333……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解读

1 1、3、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五、六) 讲义编写者:数学教师孟凡洲 前面我们学习了诱导公式一、二、三、四,本节课来学习诱导公式五、六.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公式五、六; 2、熟记公式一到六,并能熟练应用.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阅读教材26—27页内容,回答问题 <1>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于直线y=x 对称的角有何数量关系. 结论:如图所示,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P 1的坐标为(x,y ),由于角π/2-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关 于直线y=x 对称,角π/2-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 2与 点P 1关于直线y=x 对称,因此点P 2的坐标是(y,x ). <2>理解并写出诱导公式五. 结论:根据问题<1>,我们有:sin α=y ,cos α=x ,tan α=y/x ;sin(π/2-α)=x,cos(π/2-α)=y ,tan(π/2-α)=x/y.从而得到诱导公式五:cos(π/2-α)= sin α,sin(π/2-α)= cos α,tan(π/2-α)=cot α. <3>请你利用π/2+α=π-(π/2-α),由公式四及公式五写出诱导公式六. 结论:sin(π/2+α)=cos α,cos(π/2+α)=-sin α,tan(π/2+α)=-cot α. 公式一—六可以用一下十个字来概括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综合练习与思考探索】 练习一:教材例3、例4; 练习二:教材4、5、6、7.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1.3B 组2; 2、选做题:总结本节公式并形成文字到作业本上. 五、【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公式五、六,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理解. 六、【教学反思】 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2020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新编实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梁晓声。孩提时代,家境贫困,作者渴望得到《青年近卫军》,找母亲要钱。开明达理的母亲不顾周围大婶的劝阻,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作者深为不安,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用这一块五毛钱给母亲买回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遭到一顿数落。尔后母亲又凑齐了一元五角,作者拥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说。文章采用了水墨写意的手法,情深意切,寥寥几句外貌、语言的描写就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这是那个困难的年代精神战胜物质的一场决战。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铺垫情感。 课前预习环节我布置孩子们运用四单元学到的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和抒发母爱的诗句。课上交流,学生非常积极,他们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让他们对书展开交流:有多少本书?怎么来的?有哪些收获?初步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感受当时环境下买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埋下伏笔。 2、潜心阅读,感知内容。 在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接着课件出示主旨性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把你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明朗了母爱情深的语句,母亲挣钱的艰难的场景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3、品词析句,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细节描写:|“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

“酸”等词语和两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去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的内心那份深情。学生在多次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感受到母亲的伟大,艰辛、宽容、无私与奉献……母亲塞给我的还是钱吗?那是母亲的胸怀,这一细节深深烙在孩子们脑海!真正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一片深情! 4、丰富积累,迁移运用。 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我设计让他们比赛背诵的环节,在背诵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接着,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鼻子酸过的场景,让课堂更贴近生活!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课前的查阅资料小环节一下子解决了时代差,小练笔更让他们在对比中成长了不少。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上有声朗读预设较少,整堂课显得冷清,语文味不浓。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朗读的形式,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课后小知识 --------------------------------------------------------------------------------------------------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篇一:循环小数教学反思与作业设计 “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李文红 [教材分析] 教学“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对于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通过对循环小数的学习,使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扩展,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还有无限小数。同时,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能熟练计算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而让学生去进一步研究小数除法的商,并能正确灵活地处理商。教材这样地安排,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与发现,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又丰富了学生对于小数认知的内涵。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情景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先让学生做除法。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接着教材让学生观察它们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根据学生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说明循环小数也可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因此,教材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定位在:1,通

过计算发现余数与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不出现什么是循环小数的概念结语,对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也不作要求。而我是这样做的:[教学片段]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靠大家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出示探究导航): 1.出现这样总也除不完的原因是什么? 2.这样的商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3.这样的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才好 四、汇报交流,生成概念 生A:73÷3是因为余数1重复出现。 1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或循环)出现“3”。 生:94÷11也是余数不断重复出现“6、5”,商的小数部分就重复出现“5、4” 师:你的意思是说由于余数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使得商也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生:是的,除不尽不是我们计算的错误,而是本身就除不尽,就像刚才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们可以用“??”来表示了。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部编版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课后学生的“心灵絮语”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的共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总觉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没有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二、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做到台下台上互动,凸显“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

答很有个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母爱的洗礼。表面上看,课是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弥补。

【数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范文最新推荐------------------------------------------------------ 五年级数学教案——《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前学生的反映是枯燥无趣,所以我更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下子灌给他们完事,于是整个课堂只听到我的声音。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而现在,我不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不再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 1 / 5

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②0.55......③3.1415926...... ④1.5353......⑤8.41616......⑥0.9375 ⑦5.314162......⑧5.646646......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

《循环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4812959.html,]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用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故事一直不断重复出现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爱听,兴趣盎然,将故事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循环”的含义,从而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好的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 1.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应用教案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应用教案 耿 丽 静 教学目标: 1. 了解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的过程。 2. 掌握并会运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式。 3. 通过诱导公式的应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能力,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证明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合理选择与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诱导公式(幻灯片展示)及公式的作用、记忆方法。 二、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 问题展示: 题型一、求值 例1、(1)=-?-)3 19sin()617cos(ππ (2)=+++5 4cos 53cos 52cos 5cos ππππ 学生口答,并解释方法。 教师点评:(1)中角可以化为特殊角,(2)中角不可以化为非特殊角,要考虑消元求值。 例2、(1)已知51)25sin(-=-πα,求)sin()2 tan()2cos()sin(απαπαπαπ--?--?-的值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法,让学生点评找错误。教师总结并给出规范解答。 解:由条件得51cos =α,所以5 62sin ±=α )sin()2 tan() 2cos()sin(απαπαπαπ--?--?- αααπααsin )2cos()2sin(cos sin ?--?=

αα αααsin sin cos cos sin ??= αsin = 5 62±= (2)已知21)3sin(=-απ,求)3 2sin()6cos(απαπ+?+的值。 用投影仪展示两位学生的作法,让学生对比点评找错误。 学生作法1: 解:由条件21)3sin( =-απ得36ππα-= 所以6πα= , 所以)32sin()6cos( απαπ+?+=51cos sin 364ππ?= 学生点评: 角α求解不全面。由条件2 1)3sin(=-απ 得 236k π π απ-=+或5236 k π παπ-=+ 所以26k π απ=-或22 k π απ=--,再代入求值。 学生作法2:利用已知角与待求角的互余、互补关系。 解: )3 2sin()6cos(απαπ +?+ ?? ????--???????--=)3(sin )3(2cos αππαππ )3sin()3sin( απαπ-?-= 41= 学生点评:两种方法的优劣,教师指出一般用第二种方法。 总结:三角函数式求值方法: 给角求值问题:一般是化任意角为特殊角, 或化为正负相消的项,或化分子分母使之进行约分求值。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我喜欢梁晓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辛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用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同等的优良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到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通俗母亲的宏伟,感受宏伟的母爱,激发心爱母亲的 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1/ 1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较多,要学习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循环小数取近似值,以及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概念多,又抽象,学生在一堂课里完全理解与消化很困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讲到一半,让一个学生自己讲,讲着讲着,同学们说讲不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体会循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循环现象。从学生举的例子来看,他们对循环的意思理解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接下来展示了例7,让同学们自己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通过计算,学生自己发现余数一直出现25,商一直出现3,另外这道题一直除也除不完。通过这道题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循环小数的特点。 然后让男女生两组比赛做除法算式各一题,通过实际计算,发现商里依次不断出现相同的数字,并寻找原因发现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导致商里面的这一种现象。接着观察以上几个小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了怎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理解了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了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然后又通过对一组小数是不是循环小数的判断巩固了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从中自然引出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通过分类、集合图的形式,使学生对小数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接着通过两个判断更加深刻地思考了无限小数与循环小数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三组练习: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循环小数比较大小。学生在练习中发现,简写的循环小数取近似数和比较大小有困难,这

三角函数定义的教学反思

三角函数定义的教学反思 许钦彪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31页关于必修4《三角函数》的内容与要求是:①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根据这个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必修4》(2007年2月版)第12页给出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为(本文称为定义1):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y x p , 那么y 叫做α的正弦,记作αsin ,即y =αsin , x 叫做α的余弦,记作αcos ,即x =αcos , x y 叫做α的正切,记作αtan ,即x y =αtan 。 而把原教材中的三角函数定义,在第13页用注释给出(本文称为定义2): 一般地,设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y x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x r r x r y ===αααt an ,cos ,si n 。并要学生证明。 在实际教学中,定义1的优点是简洁明了,缺点是缺乏一般性,在实际解题中不能直接应用。而定义2不但简洁明了,而且在一般性问题中都可以直接应用。例如教材第12页的例题: 例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4,3(0--P ,求角α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教材中是先求出50==OP r ,再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转化成单位圆与终边的交点坐标来得到解。由于涉及到相似比以及符号,结果把这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搞得复杂化。而且这种相似比及符号问题没有一般性。如果α在其它象限,其比值符号仍是一个困难。在讲解和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思维别扭、理解不清、难以接受。 如果利用定义2,其解法就自然、清楚而且不受象限及符号的影响。 解:∵)4,3(0--P 在α的终边上,5,4,3=-=-=∴r y x 。 据定义2,得3 4tan ,53cos ,54sin ==-==-==x y r x r y ααα。 同样,第15页的练习2,第20页的习题1.2的2以及须由定义解答的问题都是利用定义2容易解答,这是因为很少有问题会在已知中给出终边上的点刚好是单位圆上的条件,所以用定义1解答必须涉及相似比以及符号问题等困难,这是没有必要的。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在教学时,把定义2作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而把定义1作为简化定义。这一节的主要教学步骤可设计为: 1、 定义引入: ①学生复习直角三角形中锐角α的正弦αααtan ,cos ,sin 正切余弦。 提出问题:现在角α是任意角,这种定义应扩展。 ②将角α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先以简单的情况为例研究。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4篇

教学反思参考1)慈母情深 在上《慈母情深》这节课时,我积极引导起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课后学生的“心灵絮语”中我看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的共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总觉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没有让学生充分去搜集资料,没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能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 二、在处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个问题时,学生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但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谈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适时引导,做到台下台上互动,凸显“生本教育” 这一理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答很有个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母爱的洗礼。表面上看,课是比较顺利地上完了,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还有很多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弥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