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后记

语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法是和语音、词汇、修辞相对的部分,甚至有的是限定在中学教学语法“组词造句”的范围里;广义的语法是指语言的法则和规律,凡是语言规则和规律之所在,就是语法研究进军之所往。基础教科书很多是取狭义定义的语法,学术研究往往不受这个限制。本书文章的讨论对象(如:成分、结构等等)大多在狭义的范围内,但是讨论内容和侧面几乎与教科书完全不同。这是因为,研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与时俱进的学科思考与学术探索,是在前人和时贤成果基础上的田径接力。一篇文章、一个论断、一组探索、一个阶段的思考,一本集子或专著,都应是发前研之未发,推前研之更新,涉前人之未至,直至学科之学术使命的终极目标。

学术研究是有特定目标的专业耕耘。选进本书的文章,主要是近10年来笔者(及合作者)在“三个世界两层空间”所做的事实挖掘与理论思考,或者说是基于三个世界两层空间的语法研究。1“三个世界”是指语法的组形世界、释义世界和传息世界。笔者认为,进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语和计算机处理对象的时代,汉语语法研究不仅要重视组形语法研究、分离释义语法并加强释义语法研究,还要展开和进行传息语法的研究。2“两层空间”是指人际空间和人机空间。

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是语言不只是符号系统、符号串和联串规则等语言符号自身的一些方面,还有句子的表达和理解这些与使用、使用者相联系的内容。以前我们对语言符号本身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人们怎样使用语言、这种使用在语言中反映为什么形态、有些什么规则的研究比较少。如果我们把语法规则二分为构成规则和运行规则的话,那么语法的人际研究,是要把研究的触角从前者延展到后者。运行规则有的在结构内,有的在结构外,三个世界两层空间的语法研究,本阶段的目标是着力解决结构内的规则和范畴以及在结构上有反映的结构外规则和范畴。3又由于对人来说语言的本质是传息工具,因而语法人际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句子信息的入句规则、提取规则和构成规则等这些我们以传息语法来称代的内容。总的来讲,语法的人际研究应包括三大部分:(1)语言的构成规则研究;(2)语言的运行规则研究;(3)语言的传息规则研究。

三个世界的语法都有人际语法和人机语法之分。本书所收关于传息语法研究的文章,基本属于人际语法研究。人机语法研究,是语法的使用对象及成果“客户”设定为机器(computer)的研究。这种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人机研究”,是由于其研究目标是为了让机器协助人工作,实现人类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最终实现人机对话。4人机语法,或称面向机器的语法研究,是20世纪、21世纪新的巨大人类工程。一方面她是计算语言学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又是语法学新的要员。人机语法有三个重要特性:⑴工程性、⑵可计算性、⑶智能性,其研究的许多方面与理论语法研究都有不同,本书《否定因子漂移与“怀疑”句

1其中有4篇是10年前的文章,收进此集是为了方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笔者特定目标的全程探索。

2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可进一步参看本书的第一篇文章。

3这里的结构是广义的,包括词、短语、句子、篇章等语法单位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

4刘涌泉(1988)说:“计算语言学可以说是计算机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已经得到丰硕的成果,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应用课题以外,还表现在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上。语言的定义扩展了,语言已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人机之间的交际工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的语义类型识别》就是人机空间的语法研究与探索。5但是本集关于三个世界和两层空间的语法,其人际和人机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更为理想的内容和呈现应是在此基础上新的努力和发展。

学术的目标是学者心目中的山,学者们都在不止地登山。把学术目标比做山,可能是业师邢福义先生的专利。李宇明、徐杰和我,是邢先生的首届硕士生,1982年春季入学。入学不久,我们去看老师,向老师索字,老师欣然应允。几天后的一个早晨,老师赠我们八字墨宝:“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并解释道:“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眼睛要看着山,心里要想着爬山。但是,上山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踩开。”从80年代初开始,每届新生入学,不管是硕士生、博士生还是语言学系的本科生,邢师都首先讲这句话。后来这八个字成为我们师生的行为规范,成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的所训和系训。

学术目标是山,是一座让你爬得满头大汗还不想下来的魔山,论文集是一扎爬山的集锦。对于爬山者来说,论集尽管满目熟悉的风景,还杂以不无遗憾的脚印,但她弥足珍贵,黄金不换。因为她不仅反映可以示人的探索,而且还能催人既往,校正未来,并且从这里再往前攀,更有希望走向风光更加绮丽的山峦。

说来也巧,真是“无巧不成书”。1984年笔者毕业留校,在华中师范大学跟先生和师弟们一道做语法研究。历10年,即1994年,笔者的第一本论文集《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出版社出版,那时我在母校的桂子山爬山。又10年,2004年(又是一个带“4”的年份),喜逢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社科部给出第二部论文集,此时我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爬山。对于登山者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有人给出登山集。藉此,请允许我以一个行进中的登山者的心情和身份,向所有给过我和将要给我帮助和关护的领导、老师、同仁和亲友,道一声由衷的感谢。

囿于篇幅,本论集只选了27篇文章。这些文章发表于不同的地方和年份,体例各不相同,入集时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做了一点统一,包括删除部分文章的提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原文刊印有误的地方笔者作了一点技术处理。

萧国政6

2004年9月6日志于武汉珞珈山麓

5关于三个世界和两层空间,可进一步参看萧国政:《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和《汉语语法研究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萧,笔者九十年代以前曾写作:肖,肖国政亦萧国政。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广义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那么,作为一个中学生,怎样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中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于学习,目标明确。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有明确的目标,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若产生厌学,恐学等现象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情绪适当,乐观向上。每个人部有喜怒哀乐、恐惧悲伤,但不能过分偏激。遇到高兴的事不应过喜,遇到不满意的事不应过悲,并且,肯定的情绪应多于否定的情绪。不要常因生活中鸡毛蒜皮之事导致情绪不佳,快乐应成为中学生的主导心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厌恶生活,这个人一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善于与人相处,乐于与人交往,能团结同学,宽容待人,对人热情、信任、理解,而不是采取嫉妒、怀疑、仇视的态度。 四、接纳自己。对自身的不足或缺憾,不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即使对自己身体的缺陷也能予以正视和接受,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 五、性格键全,行为协调。使全的性格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汗为方式都是稳定的和适当的。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其扮演的种种社会角色(如学生、共青团员、学生干部等)相一致,能维持心理活动的协调,言行基本一致。 六、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环境生活中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在符合社会要求或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广泛的兴趣,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类词的语法化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让”类词的语法化及机制研究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让类词的语法化及其机制研究,主要是探讨“让”这一类从表动作的实词逐步转化为表示一种被动结构的语法标记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研究“让”等使令类词的具体来源、形成和发展途径以及推动其演化的内外机制。这里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概念:1语法化,2使令类词,3历时的研究角度。 什么是“语法化”?关于语法化的概念和起源,沈家煊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是这样解释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最早是由中国人提出来的,早在13世纪,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為》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郑奠、麦梅翘编1964,Harbsmeier 1979)。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最先指出动词的屈折形态。这当然有道理,不过“虚化”主要是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而虚,西方已经有了“semantic bleaching”、“semantic weakening”这样的名称。”【1】刘坚等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写到:“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2】这两种论述中,我比较倾向于前者,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了“虚化”。 2使令类词 关于使令类动词的定义,刘永耕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使令类动词和致使词》中是这样说的:“现代汉语使令类动词最典型的是‘请’、‘派’、‘命令’一类,它们所构成的N,V。N。V。式如‘我们请李教授作报告’是多数人公认的‘兼语式’。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吕叔湘先生很早就论述过(《中国文法要略》

狭义广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除了比较成本理论的若干假定以外,假定: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两国每单位商品生产投入的要素比例相同,即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要素使用的替代。3.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即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两国的要素价格不同。 理论假定的局限性(后面将看到还有其他假定。除了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的假定外,该理论还假定要素生产率相同、消费偏好相同、无政府干预等,影响其实用性。 ) 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原理 假定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英国资本要素丰裕,而德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二)考虑汇率因素 以上是两个国家并且使用美元定价的假定,但是两个国家就不存在美元,所以两国的货币汇率与进出口直接相关。如果说棉布等于1英镑,麻布等于1马克,但两国不知道货币汇率,还是无法成交的。 1.英镑与马克的汇率: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0.625 (1棉布换0.625亚麻布)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1.750(1棉布换1.750亚麻布) 英镑与马克的汇率=(1:0.625)-(1:1.750)=1.600-0.571(这是由两国各自的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的。假定只有两种产品,以麻布的数量表示棉布的价格)。

即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应在1.600-0.571之间,即在1.600英镑兑0.571马克到0.571英镑兑1.600马克之间。在这种汇率范围内,英德之间的棉布、亚麻布之间的贸易才会发生。 2.更简单地理解: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8:1 ?中国生产一件衬衫成本10元人民币,在美国(生产成本)市场可以卖2 美元。中国生产衬衫向美国出口。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成5:1时,中国生产衬衫的成本仍是10元人 民币,出口到美国仍然卖2美元,中国就停止向美国出口衬衫。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4:1时,美国衬衫的成本仍为2美元,中国衬 衫的成本为10人民币,美国就会向中国出口衬衫,每件获利2人民币(等于1/2美元)。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由于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就会转变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 (三)两国互利交换区间 英国 棉布 1.813 1.142 0.571 0.625 …1.250 1.875 麻布德国 英国与德国两国的互利交换区间,即在两种斜线中间的部分。 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某国具有丰裕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大量使用该要素生产出口,由于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增加,该要素的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另一国由于该要素拥有不丰裕,就减少使用该要素生产,而进口更多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此时,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就会减少,该要素的国内价格就会降低,最后两国该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要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理论大概说了什么? 狭义相对论 我们先从狭义相对论说起,其实狭义相对论解决了一个物理学的重大矛盾。在爱因斯坦之前,最成功的两个理论分别是牛顿提出的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只不过,这两个理论有个矛盾,那就是:光速。 具体来说,牛顿的理论认为,速度可以不断地进行叠加,没有上限,只要你加得上去就行。可是,麦克斯韦方程得出的光速是一个固定值,似乎暗示着光速无论在什么惯性坐标系下都是一样的。要知道,我们在使用牛顿力学时,是需要先选定参考坐标的。因此,科学家就在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个奇怪的坐标系,让光速一直保持一个速度,它们管这个叫做以太。于是,一群科学家就拼了命地去找“以太”,然后他们接二连三地失败了。 后来,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有人说他高举了奥卡姆剃刀原理才成功的,这个奥卡姆剃刀原理大意是:如无必须勿增实体。翻译过来就是,咋简单咋来。既然光速是不变的,那为啥还要假设“以太”? 于是,爱因斯坦就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为基础假设,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过程就有点像平面几何,就只有五条公设,但是能搞出一整套体系。而这里的相对性原理,说白了就是经典物理学的老套路,在研究运动时,需要先选个惯性参考系。 通过这两条假设,爱因斯坦出了很多奇葩的结论,比如:时间膨胀。说的是,如果你想对于我高速运动,那我看你的时间就会变慢,这种变慢可以理解成,如果你在高速的飞船里做操,那我这里看到的就是你在慢动作做操。而你自己其实感觉到的时间是正常流逝。所以,是以我参考系看你时间膨胀了。如果你也 看到,你也会发现我的时间也变慢了,因为我想对于你也是在高速运动的。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并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一、如何丰富心理健康教材资源 教材一直是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概念,并不是要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常称“教材”为“课本”,其意就是“要以教材为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应更多关注的是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来使用。要结合本校实际、教师的特点和风格、学生的现状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教材”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等方式,使教材课程价值升值。 1.加工教材,完善内容 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现实中教材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突出,与思想品德课相似。这就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应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例如,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增删;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组合等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材内容结构化、问题化、综合化、生活化和更优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变革方法,用活教材 使教材变为教师引领学生思维“起飞”的“平台”,变为师生对话的引子、案例和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寓理于例,把概念、原理融入新鲜事例,通过师生对话与活动创生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二、开发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需要开发校本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发心理健康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课程资源中处于重要地位,即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和效能。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2)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另外,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造心理健康实践资源 心理健康也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社会实践。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摘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汉语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当宾语出现在连谓结构中,动词就具备了语法化的嵌体。句法位置的变化造成句法功能的变化,动词不再成为核心而成为次要动词,随着自身词汇意义的消失,语法属性改变,最终实现语法化。由此可知,介词的产生前提是与句子核心动词位置发生改变密切相关的。这种语法上的变化,使动词的核心意义逐渐减弱,词汇意义虚化,进而产生了语法化,由动词变为了介词。如:“之”的用法,作为

国际经济学考点

1.按照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类型有垂直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 2.能起到促进出口作用的措施是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外汇倾销。 3.运输标志的主要内容包括收货人的名称代号、目的地名称、件号。 4.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有代理、期货交易、对等贸易、经销、招标与投标。 5.关税税率表包括税号、货物分类目录、税率。 6.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可以扩大该国商品出口、该国进口减少、改善贸易逆差。 7.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国国内社会分工的延伸,表现为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国际化。 8.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特点是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买卖。 9.对于贸易术语变形说法正确的是不改变交货地点不改变风险划分的界限不改变进出口双方的地位。 10.国际贸易的货款结算,可以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其中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有汇付、托收。 11.谈判的过程中,主要商谈合同的价格、商品品质、支付条件、运输条款、商品数量。 12.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 13.关于多国化营销战略,正确的有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营销重心多元、产品在不同市场地域就地生产、目标是占据多个不同的国外市场。 14.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 15.根据《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海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分为依职权保护、依申请保护。 16.全球公司实行全球营销的依据是国际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国际市场的统一化、经济的全球化。 17.目前,企业采用的B2B分为垂直、水平两种方式。 18.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有灵活性较大、针对性较大、隐蔽性较强。 19.关于衰退期产品的阐述正确的有销量下降、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竞争品增多、企业应发展新产品取代老产品。 20.从国际化程度不同区分,国际经营战略有多国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 【错误】 1.李斯特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的对象应是一国所有的幼稚工业,而不是农业。 2.欧盟是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3.《洛美协定》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承诺的单方面特惠税。 4.关税措施比非关税措施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5.货物贸易又称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则称无形贸易。 6.重商主义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学说,也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开拓者。 7.混合税和选择税都是在从量税和从价税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都是在同时考虑量和价的基础上征收关税的方法。8.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取代关贸总协定,两者均是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 9.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集团内国家和集团外国家均实行无差别的贸易政策。 10.关税配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 11.净贸易条件是指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之比。 12.作为协议性国际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取规模经济的商品。 13.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后由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 14.要素禀赋理论从需求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15.比较利益论在其分析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单一要素法,但它考虑到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贸易利益所产生的影响。16.根据H-O模型,对于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来说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17.里昂剔夫反论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18.在国际互补原理中,“边际产业”指的是一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它在逆国际分工的国际互补方式中成为一国对外投资的起点。 19.小岛清认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均建立在比较成本基础上,即对外投资是以比较优势产业为起点,对外贸易是以比较优势产品为基础。 20.专门贸易体系都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 21.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表明,一国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将会刺激本国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2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国际多边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3.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同。 24.任何补贴都会使未得到补贴的竞争对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都应被禁止。 25.里昂惕夫之谜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完全否定。 26.按照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原先较为稀缺的要素在分工后变得更为稀缺,导致要素相对价格上升。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保护的是刚刚起步的工业。 27.进口配制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其中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属于绝对配额,而进口商配额属于关税配额。 28.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越高越能达到保护之目的。 29.差价税的税率是固定的。 30.杨小凯认为,经济学以单纯的资源配置问题为研究对象。 31.国际贸易要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参照系来认识和评价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31.李斯特认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起保护性而非财政性。 33.而且有条件、无时间限制的关税制度。 34.成本递增的产业只要具有竞争力,也可以成为幼稚产业予以保护。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 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 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 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 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 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 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 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育学-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10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 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 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 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 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 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记忆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等,把全

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一)

教育学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 ,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 ,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分 ,共10分) 1.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 ,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 ( )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 ( )的制约。 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 D,政治制度 E。生产力发展水平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 )。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E.参观法 4。严而有格 ,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B。长善救失C。疏通引导D。知行统一E.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5.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指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时期。 A。婴儿期 B.幼儿期C。儿童期D.少年期 E.青年期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6分 ) 6.教育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____\____、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 7.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包括_____、初等教育_____、和高等教育四个级别层次。 8.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被称为是____,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9.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_____制度,它是教职工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三、辨析题 (除去判断“对”或“错”外,请写出理由。每小题 6分,共18分) 10.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 11.课程即学生所学科目的教材。

到的语法化

到的语法化 陶振伟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到的语法化;特定语境;虚化机制 摘要: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 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 及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用法包括以下几 种: 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火车~站了。 2)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3)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4)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想不~ 你来了。 以上四种义项分别记作到1、到2、到3、到 4。其中,到1是行为动词,常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 到2是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意 义相当于周到,周全。到3可以看作介词,常用在 到+N+V格式中,到+N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义 大致相当于往;到4常用在V+到(+N)格式 中,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到在共时平面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 演变关系。下面我们来考察与到的用法有关的三种虚 化现象: 1)到1?到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形容词。 2)到1?到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 3)到1?到4: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下文介绍到的上述用法在历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再尝试讨论触发这几种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现象的 句法环境(context)及其虚化机制(mechanism)。 一历时考察 我们对到的用法作一大致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 期:1)汉代以前,到1的用法已广泛存在,到2已 初露端倪,到3、到4、的用法还很少见;2)唐宋以 前,到1、到2的用法较为普遍,到3、到4初 露端倪;3)唐宋以后,到的各种用法都已广泛存在, 形成了与现代汉语较为近似的到1、到2、到3、 到4共存的局面。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1汉代以前 我们考察了#诗经?、#国语?、#墨子?、#大学?%等 汉以前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到1的用法较为广泛,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如: 到1的用例: (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诗经&大雅&韩奕?) (2)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国语?) (3)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墨子?) 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 (4)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 无不明矣。(#大学?) 2唐宋以前 唐宋以前,到1、到2普遍存在,到3、到 4初露端倪。如: 到2: (5)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 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搜神记?) (6)仲业渊长,雅性清到。(北魏高允#徵士颂?) 到3: (7)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三国志?) (8)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三国志?) 到4 (9)稻主亦追到王所。(?世高译经&犍陀国王经() (10)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 众。(#三国志?) 这一时期到3、到4的一些用例多数都可以作双 重分析(double-analysis),如: 收稿日期:2005 09 21 作者简介: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11)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史 记?) (12)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 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三国志?) (11)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又可理解成 到4,(12)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也可理 解成到3上述例句中的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 状态。 3唐宋以后 唐宋以后,到1、到2、到3、到4都已广 泛使用,如: 到1: (13)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王梵志诗&父母 生男女?) (14)即召其商人两人上船,向淮南镇,从水路而到半 途。(#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到2: (15)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朱子语类?) (16)长溪杨楫通老,忠实恳到,有志于学。(陆九渊 #送杨通老?) 到3: (17)八月一日早朝,大使到州衙见扬州府都督李相公(#人唐求法巡礼行记?)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 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 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永久保存(错误) 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的记忆,且保持在无复述情况下,只有秒,因而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会持久保持。 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错误) 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受智力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 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 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

语法化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实词虚化 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 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a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 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学习有xx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的过程。具体有七个目标: 协助儿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有效学习方法、适应与改善学习环境、对特殊儿童进行辅导、辅导儿童升学。 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三)简评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三个结构上迥异的三个阶段组成: 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即通过动作或行动、肖像或映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一般地,动作性表征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映像性表征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符号性表征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这三种表征系统其实

就是三种信息加工系统,是我们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与这些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活动方式。 布鲁纳创立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认知表征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学与教的原则和发现学习这四大块。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一)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在他们最初生长的几年中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爬、走路、玩玩具,一般地利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学习。告诉他怎么做,只有在儿童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并看到别人也做出来时才有帮助。这个阶段,动作将从内部再得到再现(这就是所谓再现表象的意思)。 (二)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这些表象之对于所却觉的事物,很像照片与现实。因为照片是与现实的经验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复制,而可以是抽象的、有间接性和任意性的。由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人们最终能假设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关人、地方、事情以及可能性。 在这三个系统的发展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一个年轻人达到布鲁纳所称的第三阶段时,并不意味着认知发展就停止了,它只是意味着这个人具备了进一步理解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的工具。这个基本工具就是语言。通过语言,人们能为将来计划,能从其他人的行为中抽象出意义和打算,并能与别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