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的护理

12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的护理

12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的护理
12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的护理

12例骶尾部藏毛窦病人的护理

作者:严月平;

作者机构: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25400;

来源:护理研究:下旬版

ISSN:1009-6493

年:2013

卷:000

期:005

页码:P.1497-1498

页数:2

中图分类:R473.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术后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

摘要:骶尾部藏毛窦是位于骶尾部皮下的慢性窦道或囊肿,由于腔内藏有毛发,故称藏毛窦。临床上比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藏毛窦窦口多在臀沟处,窦道的走行方向,多向头颅侧,很少向下朝向肛管,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0.1cm~1.0cm。

藏毛窦超声诊断

藏毛窦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Pilonidal sinus and Pilonidal cyst)统称为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se),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 【病因学】 真正病因不详,有两种学说。 一先天性: 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但与婴儿的中线位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藏毛疾病的前驱病变,而在成年人却多见。 二后天性: 认为窦和囊肿是由于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近来证实由外倍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裂内毛发过多过长,毛顶部有滤过和浸软毛肤作用,毛发穿入皮肤,形成短道,以后加深成窦,毛根脱落到窦内也可使毛干穿透,在发病过程中可见运动改变(图2),但只有一半病例可发现毛发,此病多见于多毛平、皮脂过度活动、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美国陆军发生这种病较多,称为吉普病。常见的病菌有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Rainsbury及Southan分析了静止的藏毛疾病,单个细菌不到半数,而厌氧菌占58%。奇怪的是葡萄球菌不常见,多数需氧菌为革兰阴性细菌。 藏毛囊肿如无继发感染常无症状,只是骶尾部突起,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和肿胀。通常主要和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突破流出脓汁或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或经常流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 藏毛窦的手术治疗法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有炎症时则禁忌,应俟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手术方法有下列几种:

藏毛窦的治疗和护理

个案护理 一例藏毛窦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白种人。在美国,藏毛窦的感染率约0.026%,黑人和黄人更为少见,多见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为(3~4)︰1,此病好发于青壮年,17岁以下罕见,19 岁以后渐渐增多,25岁达高峰,而且肥胖和毛发浓密者易发病[1]。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仍有争议,有学说认为,藏毛窦是因走路时臀部扭动和摩擦而引起的,特别是多毛的男性,是一种获得性病变;也有资料认为,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因为据统计38%的藏毛窦病人有家族史,尤其小儿藏毛窦多为先天的[2]。2016年4月我院收治1例藏毛窦病人。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26岁,农民,因发现骶尾部肿块10年、胀痛3天入院,患者10年前发现骶尾部肿块,大小约3×3cm,无红肿,无疼痛,无发热。3天前出现胀痛,由门诊于2016年4月5日14:00以“藏毛窦”收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2 ℃,脉搏70/min,呼吸20/min,血压100/60 mmHg。精神尚可,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部包块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肠明音正常。专科情况:骶尾部可见一大小约3×3cm肿块,周围稍有红肿,有压痛。肛门指诊: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6点位齿线处可扪及硬结,有压痛。术前诊断:藏毛窦。 2016年4月9日11:00于手术室骶部硬脊膜外腔(骶管腔)阻滞下行“藏毛窦切除术”,手术经过:2%利多卡因行腰麻,麻醉满意后,病人取折刀位,碘伏消毒术区皮肤,铺无菌巾。沿肿块边缘切开,长约5cm,切开皮肤,术中见肿瘤位于骶尾部皮下,大小约4×3cm,边界与周围组织清楚,与骶骨无侵犯。充分暴露术野,沿肿瘤边缘仔细游离,完整切除肿瘤,术野严密止血,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双氧水冲洗切口,切口放置皮片引流,清点器械敷料无误,缝合皮肤,术毕。术后解剖肿瘤见有混杂样物质,术程顺利,术中出血量约为10 mL。病人未诉特殊不适。术后由平车送返病房。病人术后防止出血、感染,给予二级护理。给予头孢西丁钠 2 g,静脉输注,每天2次,以抗感染。嘱病人24 h少动,控制排便。7天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肿块大小4.7×3.5×2.5cm,上附棱形皮肤,切开见一混杂豆渣样物质,混有毛发,病理诊断:(骶尾部)藏毛窦并异物巨细胞反应。

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探究

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8-03-19T15:52:09.6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胡苑坷樊文彬颜桂林蒲雪莲 [导读] 骶尾部藏毛窦好发于青年肥胖男性,毛发旺盛,19岁以后渐增,25岁时达到高峰。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骶尾部藏毛窦以骶尾部反复感染、破溃、流脓、硬结为主要表现,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容易漏诊、误诊,诊治不当可致切口、反复感染、不愈合。探究国内外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60-02 骶尾部藏毛窦好发于青年肥胖男性,毛发旺盛,19岁以后渐增,25岁时达到高峰,发病率约为26/10万[1];高加索人多见,黑人少见,亚裔更罕见[2]。发病因素包括体毛多、肥胖、臀间沟深、皮脂腺发达、雄激素水平高等。发病机制:(1)先天病因,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2)后天病因,臀沟毛发挤压刺入皮肤入真皮,引发异物反应,继发感染,生成脓肿或窦道。 1.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期骶尾部红肿疼痛成脓;慢性期瘘管形成,窦口在后正中臀沟附近,窦道深3~5mm,93%的窦道朝上向头颅方向走行,7%可朝下向肛门走行[3];静止期中线皮肤见圆形小孔,有的见瘢痕、毛发。需与肛周脓肿、肛瘘、骶尾部畸胎瘤及骶尾部皮样囊肿鉴别。 1.2 辅助检查 X线检查窦道造影,探查窦道的形态、长度。超声显示包块范围、深浅、组织回声、血供,广泛用于浅表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MRI有高软组织的分辨力,可以多方位成像,立体判断窦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辅助手术方案的制订。 2.治疗方法 2.1 手术治疗 急性期先控制感染,成脓即切开排脓,用抗生素抗炎,炎症消退后行根治术;重要环节包括手术前评估及准备、设计恰当的手术方案、完全剔除病灶以及术后换药。 2.1.1 Limberg菱形切除皮瓣转移手术围绕藏毛窦画一等边菱形作切口标记,以该菱形一侧底边再画一等边菱形作转移皮瓣标记,沿切口标记切开皮肤剥离至骶尾筋膜,剔除包含藏毛窦的病变组织,止血、冲洗创面,沿皮瓣标记游离皮瓣、牵拉覆盖创面,可吸收线将皮瓣各顶点固定,皮内缝合,再丝线全层缝合,外用塔纱加压覆盖。该术式达到减张修补效果,皮瓣血供良,恢复时间短,复发病例可采用此术式。缺点是不能修复较大病灶、易留死腔。此外还有多种改良术:Karydakis皮瓣术、Z形成形术、V- Y形皮瓣术。 2.1.2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窦道口向内注射亚甲蓝注射液染色,将病灶完整剔除如上使创面无蓝染,止血、冲洗,创面敞开,油纱填塞,塔纱加压包扎。该手术适用窦道感染、多次术后复发的患者。该术式优点是创面由肉芽组织缓慢填充,引流畅通,无假性愈合;缺点是疼痛明显,愈合慢,换药时间长,瘢痕大。为了减轻创面大造成的痛苦,有研究提出在该手术方式基础上联合邮票植皮术。陈醉等[4]报道对26例病人行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5.8min,疼痛轻,住院期间无红肿流脓等,术后平均完全愈合时间为植皮后15.4d。 2.1.3切除一期缝合术上述方法切除病灶,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丝线缝合皮肤。切除一期缝合术仅限手术范围不大、切口无感染的病例。若术后出现感染渗出液多、切口红肿,应部分或全部拆线。并发症多见伤口裂开,这与缝合张力大有关。Dudink等[5]报道切除一期缝合术者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分别为 54.5%和50%。有研究改良为减张缝合,切口两侧皮肤不闭合,分别将两侧皮肤向中间靠拢,留约3~5mm的间隙,缝合于正常组织上,待皮肤自行爬行闭合;该术式到不错的效果[6]。 2.1.4袋形缝合术用上述方法切除病灶,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成袋状,创面用油纱覆盖。袋形缝合横向缩窄了创面,纵向降低了创面深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创面介于完全开放与完全闭合之间,引流通畅,适用于急或慢性期、原发或复发藏毛窦,减少直接缝合的并发症。贡钰霞等[7]报道的19例行切口袋形缝合术,术后平均愈合时间为(35.16±15.49)d。 2.2 非手术治疗 2.2.1中药内、外治法骶尾部藏毛窦在中医学归为“漏管”。病因病机多由湿热蕴结、邪气侵袭,气血壅滞、蕴蒸化脓、溃破成漏。实证以湿热蕴毒为主,内治以清热、除湿、攻毒,选方仙方活命饮加减;虚证以气血两虚、余邪未清为主,内治以益气、养血、托毒为主,方选托里消毒散加减。红肿明显时外敷金黄散清热消肿;破溃脓液稀少,予千金药线提脓去腐;术后创面大而新鲜,予生肌散促进愈合。 2.2.2西医辅助疗法辅助治疗不用于根治,适用于不耐受手术、拒绝手术的患者的姑息治疗。如激光脱毛疗法:激光破坏毛囊,使骶尾部毛发无法再生,避免其再次吸入皮肤的可能。纤维蛋白胶粘堵术:用刮匙搔刮窦道,将窦道腔壁及周围组织清除,纤维蛋白胶注射到空腔,粘合、封闭腔隙;但该方法不能确保彻底清除病灶。酚溶液注射疗法:将苯酚稀释液注入窦口,通过其化学腐蚀作用破坏窦道;该疗法费用低、创伤小,但酚溶液可能灼伤周围皮肤,易挥发,病灶清除不彻底。 3.小结 骶尾部藏毛窦起病缓慢、隐匿,国内发病率偏低,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误诊率高。要详细追问病史、认真查体,扩展思路、综合分析,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术式、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加强术后换药。虽然国内骶尾部藏毛窦病例较少,但本着为患者减少痛苦的原则,应继续探究更合理的诊治方法及方案,不断提高医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傅传刚,姚航,金黑鹰.藏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附10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69-170. [2]Da Silva JH.Pilonidal cyst:cause and treatment[J]. Dis Colon Rectum,2000,43: 1146-1156. [3] Bessa SS.Results of the lateral advancing flap operation (modified Karydakis proced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ilo-nidal sinus disease [J].Dis Colon Rectum,2007,50(11): 1935-1940.

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27T13:51:32.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作者:晁忠刘利军[导读] 本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按不同类型,病变范围大小,选用不同手术方式。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 834009) 【摘要】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标本中30例均发现束状毛发。术后病理报告:皮下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2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缺血坏死,换药后愈合,30例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本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按不同类型,病变范围大小,选用不同手术方式。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110-02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是指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发生在后部近骶尾骨处的藏毛窦称为骶尾部藏毛窦,主要临床表现为形成一种慢性窦道,常以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多见。我院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患者30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减少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2016年共手术治疗藏毛窦患者30例,病史3个月至5年,其中男性2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25.1岁。28例维吾尔族,1例哈萨克族,1例汉族。30例患者体型均为肥胖多毛体质,27例有1个外口,3例有2个外口。8例误诊为肛瘘,12例误诊为肛周脓肿,首诊22例,复发8例,其中6例为外院手术,2例为我院手术。30例患者均有骶尾部反复肿痛、破溃、流脓病史,骶尾部正中或偏左偏右有皮下肿块或外口破溃,外口周围红肿,挤压外口周围时,外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检查发现窦道行向头颅侧,探针可探入3~5cm,挤压时可排出少量脓液,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均未见异常。20例骶尾部X拍片未见骨质破坏,12例骶尾部B超提示骶尾部囊实混合性包块,10例骶尾部窦道造影显示窦道未通向肛管内。30例患者术中均在窦道内发现数量不等的毛发。 1.2 治疗方法 3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15例,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10例,窦道切除联合菱形皮瓣转移术5例。 2.结果 术后标本中30例均发现束状毛发。术后病理报告:皮下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2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缺血坏死,换药后愈合,30例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复发. 3.讨论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在欧美人中多见,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随其在我国发病率的逐渐升高,临床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该病平均发病年龄21岁左右,17 岁以下少见,19岁以后发病人数渐增,25岁时发病率最高,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为3∶1[1],以毛发浓密及肥胖者为好发人群[2]。在新疆地区多见,因为本地区少数民族多数体毛浓密,说明该病的发病可能与性别及种族有关[3],我院30例患者中29例是少数民族。藏毛窦好发骶尾部,也有指间藏毛窦报道[4]。20岁左右的青年,特别是肥胖多毛的男青年,在骶尾部与肛门之间出现硬结或窦道口时应考虑本病。如发现有小窦道口并有毛发“钻出”时不难作出诊断。本病须与骶尾部皮肤凹入、骶前崎胎瘤破溃感染等相鉴别。尾部皮肤凹入出生就有,显然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尾骨近正中皮肤有浅窝,窝中心与其下组织紧密相连,很像是下面组织将上面皮肤牵拉而成。这种凹入即无窦道口,又无毛发“钻出”。骶前崎胎瘤破溃感染的窦道口较大,其中充满肉芽组织,窦道很深,走向不规则,X线检查可见骶骨前有占位性病变,有钙化阴影。目前国内外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方法较多,各有所长,保守疗法:酚溶液注射疗法、激光脱毛疗法、纤维蛋白胶粘堵术等,保守疗法虽具有易操作、患者痛苦小、短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但长期疗效不确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大多数学者认为,藏毛窦一旦确诊多需外科手术治疗[6],且仅手术治疗才可完全治愈,因此,该病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藏毛窦手术方式较多,手术方法虽然治愈率较高,但也存在缺点,例如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普遍存在创伤大、痛苦大、疗程长、术后不适等问题。故不存在使用一种治疗方法来治疗所有类型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情况,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治疗前详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病变范围、特点及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出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我院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临床研究,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患者恢复较快、痛苦较小,为理想的方式;急性脓肿期考虑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术(VSD)[7]、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联合邮票植皮术[8],但对于那些囊肿较大、窦道较长、创口张力较大及组织缺损较多者,窦道切除联合菱形皮瓣转移术则更为稳妥[9]。因此科学的术式选择及联合术式的应用,以达到手术的根治性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目前,微创理念在骶尾部藏毛窦的治疗过程中被较多提及[10],术中应在尽量减少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下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同时降低术后复发率、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缩短疗程也已成为骶尾部藏毛窦治疗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如此,故在其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上应予以了解并熟练掌握,从而降低因误诊或治疗不当而对患者造成的损失。 总之,术前诊断明确,准确评估病情,合理选择术式,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患者顾虑;术中给予精准微创手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给予合理治疗,优质护理,则可使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华,许武芳,郑伟琴,等.11例骶尾部藏毛窦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48-249. [2]于锦利,段宏岩,王凯,等.两种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J].新医学,2015,46(3):157-161. [3]阿米娜·居拉提,王海燕.24例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配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83-84. [4]马菁晶,胡莹.指间藏毛窦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9):683. [5]周春华,朱玮.藏毛疾病诊治进展[J].浙江医,2015,37(9):797-803. [6]王木勇,张森.藏毛窦的手术治疗新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4):267-26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