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完整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完整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完整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5.[考向人口迁移的特点]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

A.20~24岁B.25~29岁

C.30~34岁D.35~39岁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20~24岁。

6.[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下降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大幅下降B.死亡率迅速上升

C.大量年轻劳力流入D.大量老龄人口迁出

答案 C

解析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下降快与大量年轻劳力迁入有关。

7.[考向人口迁移的特点]目前上海市流动人口正处在()

A.劳动力个体流动阶段

B.老人跟着孩子流动阶段

C.夫妻带着孩子流动阶段

D.农村流动人口回流阶段

答案 A

解析目前流入上海的人口以20~29岁年龄段为主,主要是劳动力。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河北名校联考]2005~2010年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级行政区总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所占比重具有明显差异(如图所示)。完成8~9题。

8.[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造成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所占比重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达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

C.区域产业政策D.空间移动距离

答案 A

解析据图可知,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的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所占比重较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达程度。

9.[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则()

A.减轻迁入地就业压力

B.提升迁入地城市化水平

C.缓解迁入地环境污染

D.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状况

答案 B

解析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因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所以会导致迁入地劳动力增加,增加迁入地就业压力;能够提升迁入地城市化水平;使迁入地环境压力增大,可能加重迁入地环境污染;不会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状况。

[2017·浙江金兰合作组织模拟]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主要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⑦

答案 C

解析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投夫(妻)者、投父母者、投子女者主要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

11.[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A.推进城市化进程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解决城市交通困难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答案 A

解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增加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018·北京市丰台模拟]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数据,其人口密度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当。完成12~13题。

12.[考向人口分布]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

A.贵州省B.青海省C.江苏省D.上海市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知,该省级行政区域人口密度与我国平均水平相当,说明该省级行政区域不可能是青海省和上海市,故B、D两项错误;根据其城市化水平约为40%,可以判断该省级行政区域不可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故C项错误;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最有可能,故A项正确。

13.[考向人口迁移的特点、城市化进程]该省级行政区域()

①总人口数持续增加②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③人口流出现象严重④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域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发展的潜力较大,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②正确;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人口流出现象严重,故③正确;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故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现象普遍,④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总人口数波动增加,故①错误。综上,B项正确。

[2017·云南曲靖一中期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4~16题。

14.[考向人口迁移的特点]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信息表明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扩大了,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不均匀了,A项正确、C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只是意味着中西部地区所占人口比重减小,但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B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属于人口迁移,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项错误。

15.[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答案 C

解析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

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的空间移动,C项正确。政策、生育观念、耕地变化等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B、D三项错误。

16.[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答案 B

解析人口的流动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生活,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B项正确。人口容量和资源、科技、消费水平等有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是相对不变的,与人口迁移无关,A项错误;题中现象为国内人口迁移,我国总劳动力数量并没有增减,故劳动力负担并没有加重,粮食需求也不会增加,C、D两项错误。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7~18题。

17.[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答案 A

解析人口迁入地的拉力因素通常有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教育条件好、气候适宜等,其中,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上海作为我国发达城市,2015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原来吸引大量普通劳动力的企业已转移或者转型升级,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故A项正确。食品价格不会短时间内大增,也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随着社会发展,环保要求和环保技术提高,上海环境质量只可能提高,不可能下降,C项错误;交通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快解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上海作为我国发达城市,其流动人口减少,只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因素无关,可直接选择A 项。

18.[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外来常住人口由上海流入周边中小城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上海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就业机会也随之转移,②③正确,故选C项。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显然不如上海齐全,①错误,可排除A、B两项;生态环境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排除D项。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外来常住人口由上海流入周边中小城市,则可从比较周边中小城市与上海的优势中找到答案。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7·福建泉州一模]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19~21题。

19.[考向我国老龄人口的分布特点]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答案 A

解析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同时2010年东西向曲线较2000年东西向曲线波动更大,说明东西差异扩大了。故A项正确。

20.[考向人口老龄化]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入B.放开二胎

C.出生率持续较低D.城市化水平提高

答案 C

解析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项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

21.[考向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答案 B

解析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近几年来平均人口迁移状况,迁入人口多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据此回答第22题。

22.[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关人口迁移对该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扩大了该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B.加速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C.促进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加快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城市人口迁入大于迁出,人口增多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而且迁入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净迁入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不多,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

(共4题,共56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下图为“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出现“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3)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8分)

答案(1)相比山东,东北地区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2)老工业区的衰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环境、资源压力增大,带来交通、住房、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过去山东人“闯关东”,还是现在东北人“雁南飞”,都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人口迁移给迁入地区带来的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4.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面所示。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4分)

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甲、乙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再分析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由此可判断出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方向。第(2)题,甲国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第(3)题,人口结构图还可以用扇形图、饼状图、横向柱状图等形式,画图合理即可。

25.[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3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5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理由: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可)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几个省份的共性分析。第(2)题,从河南、四川、湖北3省份到北京、上海、广州的距离、人口总量及文化特性等方面分析。第(3)题,先明确观点,若限制外来人口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若不限制则从人口迁移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角度回答。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6.[2017·江西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11年以来的叙利亚内战引发了严重的难民危机,大量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下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科斯岛属于希腊,位于爱琴海的东南部,距离土耳其西南部海岸约20 km,是叙利亚难民进入欧洲的最近通道。

材料三2016年2月共有67 797人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申请避难,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9.9%。2016年1至2月德国接收的难民人数已超过10万人。

(1)从气候角度分析叙利亚难民经爱琴海进入欧洲可能遇到的危险。(6分)

(2)德国应不应该接收大量的难民?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1)途经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候炎热干燥,难民在船舱中容易因中暑、缺少淡水等原因而生病甚至死亡;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海上风浪大,易发生沉船事故。

(2)应该。理由:接收大量的难民,可以增加德国的劳动力数量;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德国经济发展。

或不应该。理由:接收大量的难民会影响德国的社会安定;难民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会加重社会负担。

解析第(1)题,难民大多通过偷渡的形式进入欧洲,加之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乘坐船舶的质量较差、乘坐环境较差,因此容易受航行海域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影响。第(2)题,本题为开放型设问。若答应该,则应分析人口迁入对德国的有利影响;若答不应该,则应分析人口迁入对德国的不利影响。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分布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人口迁移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⑵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⑶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课题29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人口分布(四大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通过阐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分布的认识,强化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信息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从中分析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2.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交流探讨活动,认识各主要迁移方式的利弊影响,培养辩证和全面评价的思维习惯。 【设计思想】教学立足于人地关系,目标设计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全面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问题。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上海各区县人口密度表(2005年),播放有关人口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上海各区、县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及人口密度(2005年)

2.引导学生读“世界各洲人口密度”图,提问: (1)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欧洲) (2)1997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亚洲) (3)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请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得出结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人口分布 (1)引导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哪些大洲的哪些区域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分别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2)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稠密或稀疏? 教师归纳:人口稠密区,往往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平原为主的地形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区,自然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都进一步成为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尤其在西欧和北美,工业、贸易、金融的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还有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 呈示人口分布的规律: 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内陆、干旱、寒冷、潮湿、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加拿大人口分布图,阅读并分析:中国、加拿大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中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多,西北半壁少;加拿大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美国交界处的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谷,而北部大部分纬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两国人口集中分布区主要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受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等影响;同时又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设计思想】通过对两国人口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下阶段的人口迁移作铺垫。 (4)出示“民工潮”资料、图片,设问:中国人口东南稠密,为何还会出现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一现象?它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说明,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简要辩证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利弊。 如今人口的移动越来越频繁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导入“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40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40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2019·哈尔滨第二次调研)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2.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 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2019·宁夏高三月考)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2019·哈尔滨第一次调研)性别比指每百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图为“浙江省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分年龄的性别比情况折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与2000年相比,2016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中( ) A.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 B.男性人口仍占多数 C.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 D.迁入人口性别比呈不平衡态势 6.与2000年比,2016年中年女性人口大量流入,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产业升级 B.交通运输 C.工程建设 D.家庭婚姻 7.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 B.abd C.acd D.bcd 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8~10题。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中考地理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0世界人口的分布 1. 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A. ①旱、②寒、③热 B. ①寒、②旱、③热 C. ①热、②旱、③寒 D. ①寒、②热、③旱 2. 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 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3. 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 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 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5. 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其中位于欧洲的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2)⑤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 经济发达 B. 气候寒 冷 C. 炎热干 燥 D. 地势高峻 6. 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 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欧洲人→□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欧洲由人口□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 09长;发展中国家□10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 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 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 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 A .西亚→南亚 B .亚洲→北美 C .非洲→亚洲 D .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 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提示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初中地理知识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 【知识点的认识】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 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 70%的人口;全球 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 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 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 29.4%,但人口占 60%。 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 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 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 79.4%集中在北纬 20°~60°地区;世界海拔 200 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56.2%,海拔 200~1000 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35.6%;世界距海岸 200 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 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3.时滞性(或惰性)。 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3?宁德)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2)图中 A、B、C、D 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D,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C。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等级考试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1.(2016·上海·等级考)西欧、北美东部、东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的共同自然特征是B ①地处低纬②沿海沿河③海拔较高④降水较为充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018·宝山·二模)经过长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 A.美国东部B.中国西部C.巴西北部D.澳大利亚西部3.(2018·杨浦·二模)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C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8·闵行·二模)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B 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5.(2017·松江·二模)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6.(2018·虹口·二模)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2018·闵行·一模)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创业人员返乡下乡,有利于C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④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2017·普陀·二模)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即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A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9.(2018·青浦·一模)2016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2014年达到996.42万的高点后,连续两年下降,特别是2015年比2014年减少近15万人口。导致近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C A.环境质量下降B.食品价格大增 C.产业转型升级D.交通拥堵加重 10.(2018·松江·二模)下图为“上海、北京、天津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人口净迁入率为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图中反映的人口变化对三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 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变 化特点及成因。【区域认知】 2.调查了解家乡人口迁移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3.结合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综 合思维】 4.理解人口的迁移受当地的自然、经济影响,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知识清单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知识清单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因素特征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成为迁入区 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1)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外迁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 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2)暂时人口流动。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3)周期性人口流动。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4)往返性人口流动。一般指早出晚归,不在外过夜的人口流动(如城市职工的上下班等),又称为钟摆式人口流动。 任务清单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情境探究 [情境] 截至2019年3月1日,为期40天的2019春运圆满落幕。据统计2019年春运全中国旅客发送量29.8亿人次,历年的春运大潮中,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是主要的春运客流。

20-21 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及时空特点。(区域认知)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思维) 3.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地理实践力)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1)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的变化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③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 (2)人口向城镇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3)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5.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等。

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矿产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 C.气候条件优越D.生活消费水平低 2.读某大洲沿30 °纬线人口密度图,回答下题。 ②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 A.针叶林广布B.未开发的雨林地区 C.干旱的沙漠地区D.地势高峻的高原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消费水平B.环境C.技术D.资源 4.下列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与其呈负相关的是 A.地区消费水平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D.资源 5.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6.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 A.迁入区优美的环境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D.较高的工资待遇 7.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 A.都为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 B.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主要为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 D.主要由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 8.“人力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图示人口倒挂区吸引外来人员的可能原因是 A.大量建造高档住宅区B.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 C.区域商业中心迅速发展D.大量开发旅游景点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2005年和2015年劳动力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人口迁移.doc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 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 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 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 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 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 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 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 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 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16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概况 1.中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 人类的迁移现象几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但是,在公元1650年中世纪结束之前,人口迁移的规模都很小。中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不发达,地区间的联系甚少,缺少人口迁移的动力。加之,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海洋、高山和沙漠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人口迁移活动基本上是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大地理区域内部进行。例如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便伴有多次人口南迁的现象。此外,在欧亚大陆内部广袤的草原地带曾发生较大规模的游牧民族的迁移。例如公元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因受匈奴压迫西迁到中亚阿姆河一带,并征服了大夏;公元初年匈奴人从中国北部向西迁移,曾引起了中亚一系列民族的迁移。 2.近现代人口迁移 中世纪以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人口迁移以大规模、长距离跨越海洋迁移为主要形式。主要人口迁移流向有: (1)欧洲人向新大陆和非洲南部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便开始向南北美洲迁移。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为掠夺新大陆的金银财宝,占领了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地,但因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人口很少,移民数量不大。其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法国人也相继移入北美。随后出现的是向澳大利亚移居,进入澳大利亚的第一支移民队伍是1788年抵达悉尼的800名英国囚犯。据统计,18世纪的后50年中,欧洲迁往其它各洲的移民将近100万,其中英国移民约占2/3。 近代大规模移民是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19世纪初移民规模较小,自40年代开始逐渐加大,20世纪初达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达到最高峰。这段时期,移民的主要流向仍然由欧洲至新大陆,主要迁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有5030万。移民主要源自英国和爱尔兰,次为德国。 (2)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西方殖民者为解决开发新大陆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残酷地将非洲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贩运至北美,此后贩卖黑奴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在长达3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活动中,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总数达1500万人,至少有4000多万名黑奴在被贩运途中,因受残酷虐待、饥饿和传染病折磨致死。估计整个非洲因奴隶贸易而损失的人口达一亿以上。迁入美洲的黑人主要来自几内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迁入美洲后,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巴西和美国。 与此同时,在亚洲也曾掀起一股人口迁移的热潮,但规模小于欧洲和非洲。主要流向是:19世纪,中国广东、福建等地劳工移居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法属印

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

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五-人口与城市-高频考点-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练习

————————————————————————————————作者: ————————————————————————————————日期:

39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南昌调研)下表示意我国2017年春运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城市(根据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制作)。下图为“我国2003~2016年东部沿海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图”。据此完成1~3题。 迁出率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东莞市 广东省 中山市 广东省 佛山市 广东省 广州市迁入率 广东省 梅州市 河南省 周口市 广东省 茂名市 湖北省 黄冈市 安徽省 宿州市迁出率北京市 福建省 厦门市 江苏省 苏州市 上海市 浙江省 杭州市迁入率 安徽省 六安市 安徽省 安庆市 安徽省 滁州市 安徽省 亳州市 广西壮族自 治区贵港市 1.2017年全国春运大数据反映了( ) A.在广东省打工的安徽人最多 B.劳动力由广东向安徽转移 C.广东省人口返回安徽省最多 D.广东省外来劳动力多 2.推测2003~2016年间( ) A.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B.沿海地区投资呈下降趋势 C.产值内陆地区超过沿海地区 D.全国投资呈下降趋势

3.材料反映的劳动力流动特征对我国产业的影响有( ) A.促进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B.阻碍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C.促进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 D.对我国产业转移没有影响 (2018·安庆模拟)外出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为我国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分析。读图回答4~6题。 4.2012~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农村人口数量减少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增加 ③城市就业机会减少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开二胎 D.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支出快速增加,净收入少 6.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仍然超过本地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那么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会给城市带来的社会问题最可能是() A.春运期间交通运输压力仍然很大 B.城市交通更加拥堵 C.农村出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加 D.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2017·榆林模拟)下图为通过手机定位制成的“2015年成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