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油采收率

原油采收率

原油采收率
原油采收率

一、填空:

1.EOR技术包括:化学驱油法,混相驱油法,热力驱油法,微生物驱油法。

2.常用的热力驱油法:蒸汽吞吐法,蒸汽驱油法,火烧油层法。

3.粘土矿物的性质:带电性,吸附性,膨胀性。

4.影响粘度的因素: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水解度,溶剂的影响,含盐量,聚合物浓度。

5.降解分为:剪切,化学,温度,生物降解。

6.滞留分为:吸附滞留,机械补集,水力滞留,物理堵塞。

7.静吸附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岩石的类型及其组成,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水解度,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含盐量。

8.粘弹性流体:具有粘性流体的流动特点,具有弹性变形的特点。

9.聚合物的常规性能:外观,固含量,颗粒分布,不容物含量,水解度,表观粘度,溶解速度,残余单体含量,分子量。

10.聚合物特定性能:增稠性,耐盐性,过滤性,热稳定性,剪切稳定性,筛网系数。

11.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包括阴离子,阳离子,两性型。),非离子型。

12.碱剂分为:氢氧化钠,硅酸钠,碳酸钠。

13.国内稠油对温度特别敏感。

14.稠油的分类:50-10000为稠油,10000-50000为特稠油,大于50000为超稠油。

15.毛管(准)数:驱油过程中的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Nvc)

16.毛管准数提高途径:驱替液速度增加,驱替液粘度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降低。

17.微生物的概念:是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一般存在于碳氢化合物的沉淀物中。

18.火烧油层工艺:干式正向燃烧,干式反向燃烧,湿式燃烧。

19.火烧油层适用条件:油层渗透率高,厚油层,原油饱和度高,原油粘度高。

二、名词解释

1.EOR:向油藏中注入驱油剂或调剖剂,改善油藏及油藏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与微观驱油效率采油方法的统称。

2.化学驱油法:凡是以化学剂作为驱油介质,以改善地层流动特性,改善驱油剂,原油,油藏孔隙之间界面的特性,提高原油开采效果与效益的所有采油方法统称为化学驱油法。

3.溶解气驱油法:凡是以气体作为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体驱油法。

4.热力驱油法: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

5.微生物驱油: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层,及油层中的原油,改善原油的流动性和物理化学性质,提高驱油剂的宏观波及体积和微观洗油效率的采油方法的统称为微生物驱油法。

6.单油层(小层):上下被不渗透层分隔,层内性质较为均一且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的含油(气)砂岩层。

7.毛管力:是由于界面张力及岩石的选择性润湿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多孔介质中多相流体渗流的阻力亦或动力。

8.黏性指进的概念,原因与后果:黏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呈现不规则的指状传入油区的现象。其原因是孔隙介质的渗透性非匀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油水粘度差。其后果为,不仅是指前缘提前突破,而且产生微观绕流降低前缘的微观驱油效率。

9.舌进的概念,原因及后果:油水前缘沿高深层突进的现象。其原因是油水流度比大于一(M>1),当开始注水时,高渗层的流速大于低渗透层,因而高渗层两相区先形成,促使其

内部的总阻力下降,进而高渗层的吸水速度增加。其结果是低渗透层不能得到充分开采。

10.无水采收率:是指油水前缘突破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11.注水极限采收率:是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即掺水达95%至98%时总产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12.微观洗油效率:也称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葱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洗油效果的参数。其公式为,Ed=(Soi-Sor)/Soi*%

13.流变性:指流体在外力场的作用下发生流动和变形的一种特征。

14.残余阻力系数的定义与意义: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盐水流度的比值。是描述聚合物溶液降低多孔介质渗透率的能力。

15.筛网系数:一定体积的聚合物溶液通过筛网的留出时间与同体积的水在相同条件下流出时间的比值。

16.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结构,可自发的浓集于相界面,显著降低界面张力的物质。

17.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分子具有两亲结构,亲水基倾向于将整个分子拉向水相,而亲油基倾向于把整个分子拉向油相,描述活性剂亲水亲油能力大小的物理量,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简称HLB。

18.聚合物驱油的定义与实质:聚合物溶液驱油就是把聚合物注入到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实质是由于流度比的下降大大提高了体积扫油效率,降低了波及区域的含油饱和度,从而提高了水驱效果。

19.单体:组成聚合物的简单分子。

20.毛管准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波及程度的参数。Ev=As*Hs/AH。

23.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油后所剩下的油为残余油,其分布一般无连续性。

三、简答

1.黏性指进产生原因分析:指进现象的原因与诸多因素有关,例如孔隙介质的渗透性非匀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油水粘度差。

2.产生舌进的原因:原因是油水流度比大于一(M>1),当开始注水时,高渗层的流速大于低渗透层,因而高渗层两相区先形成,促使其内部的总阻力下降,进而高渗层的吸水速度增加。

3.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分析:以提高宏观波及系数为主,聚合物提高驱替液的粘度,降低流度比,从而提高宏观波及系数,已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以提高微观洗油效率为辅,聚合物提高驱替液的粘度,增加驱替液与被驱替液之间的剪切应力,从而提高微观的稀有效率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4.聚合物驱油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结构及浓度的影响,油藏岩石类型的影响,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注入速度的影响,注入水质的影响。

5.聚合物驱油的适用条件和对油层的要求:聚合物的选择,具有水溶性、具有明显的增粘性、化学稳定性好、剪切稳定性好、抗吸附性、在多孔介质中油良好的传输性、来源广价格低;队油层的要求,油藏几何形状和类型、油层岩石为砂岩不含泥岩或含量非常少、原油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合物驱是否可行、油层温度、地层水的性质是聚合物筛选的重要依据。

6.表面活性剂驱油的机理:降低界面张力,润湿反转,乳化,提高表面电荷密度,聚并形成油带。

7.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影响因素:表面活性剂的当量,当量分布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结构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无机盐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活性剂吸附损失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油藏条件的影响。助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8.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氢键键合、静电吸附、色散力吸附、憎水基键合。吸附影响因素,表面活性剂结构、油层岩石类型、无机盐、温度、酸碱度(PH值)。

9.提高原油采收率(ER)的途径:

可分两方面做答—提高Ev(宏观波及系数)有四点:

油藏的非匀质性:平面-合理部署井网。

纵向-调整吸水剖面。

流度比降低流度比

井网部署合理选择井网

主材速度合理的注采速度

二提高Ed(微观洗油效率)有四点:

微观孔隙结构物理采油法

岩石的润湿性碱水法,活性剂驱油法

界面张力碱水法,活性剂驱油法

原油的粘度热力法,气体溶剂驱油

采收率计算公式

一、 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二、 低渗透砂岩油藏 三、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四、 砾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五、 凝析气藏采收率计算 六、 溶解气驱油藏采收率计算 七、 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 # 一、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1)石油行业标准1(俞启泰,1989年) T V hs k E k r R 0001675.006741.0*0001802.0lg 09746.0lg 1116.0274.0+--+-=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2)石油行业标准2(陈元千,1996年) S K E o R 003871.03464.0lg 084612.0058419.0+++=φ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适用条件:中等粘度,物性较好,相对均质。 # HIDD_H1

3)万吉业(1962年) R R K E μlg 165.0135.0+= 4)美国Guthrie 和Greenberger (1955年) h S K E wi o R 00115.0538.125569.0lg 1355.0lg 2719.011403.0--+-+=φμ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 5)美国API 的相关经验公式(1967年) 2159 .01903.00422 .0)()1(3225.0--??? ? ???????? ???? ? ? ???-=a i wi r oi wi R P P S K B S E μφ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不适用于稠油低渗油藏。 6)俄罗斯的Кожакин(1972年) h V S S K E k k r R 0018.005.0171.0000855.0)1000/lg(0275.0lg 167.0507.0* +-+-+-=μ 适用条件:μR =(0.5-34.3) K =(109-3200)10-3μm 2 S *=7.1-74公顷/口 S K =0.32-0.96 V K =0.33-2.24 h =2.6-26.9m 7)俄罗斯Гомзиков的相关经验公式(1977年) h T S Z S S K E oi k r R 0039.000146.027.0054.0180.000086.00078.0)1000/lg(082.0195.0+++-+--+=* μ 适用条件:K-0.130~2.580μm 2 μR =0.5~34.3mPa.s S *=10~100公顷/口 Z=0.06~1.0 Soi=0.70~0.95 T=22~73℃ H=3.4~25m 8)前苏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格姆齐科夫公式 Z S S S h T K E oi k r R 00085.000053.0173.0149.00038.000013.0lg 121.000080.0333.0* --+++++-=μ 以上各式中参数: E R :采收率,小数; K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 2; μo :地层原油粘度,mPa.s ; μr :地层油水粘度比; υ:平均有效孔隙度; S k :砂岩系数; V k :渗透率变异系数; B oi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S :井网密度,口/km 2; h :有效厚度,m ; T :地层温度,℃; Z :过渡带的储量系数; 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 P a :废弃压力,MPa ;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究 石油资源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需要对我国的石油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次采油技术能够对老油田中未开发的石油资源进行开采,从而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本文对三次采油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介绍。 标签: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 1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 一次采油是通过消耗天然能量来进行石油开采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而缺点则是采收率过低,通常只有5%~10%。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之间有些密切的联系,油井产量和压力梯度成正比,因此人们通过注水来弥补天然能量的消耗,对石油进行进一步开采,这就是二次采油技术。虽然相对于一次采油,二次采油技需要的操作和技术都变得更加复杂,并且投入也相应增加,但使石油的开采率提升到了30%~40%,不过依旧有大部分的石油没有被开采出来,这是由于二次采油后期注水量发到一定程度,无法通过继续注水来进行石油开采,因此三次采油技术应运而生。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目前形成了以热力驱、化学驱、注气驱和微生物驱为主要方法的三次采油技术。 2 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 2.1 热力驱油技术 热力驱油采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提高油藏温度,改变原油的物理特性,使原油的粘度降低,从而使原油的流动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热力驱油采油技术主要应用于稠油的开釆,其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并且安全环保。热力驱油技术主要包括热水驱、蒸汽吞吐、蒸汽驱以及火烧油层等方式,近几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基于地热来进行原油开采的方式,也称为地热采油,这种方式更加的节能和环保。 2.2 化学驱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藏中注入表面活性剂、碱水、聚合物等化学物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化学驱油技术技术水平较高,并且应用比较广泛。目前,聚合物驱油应用较多,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使用化学驱的方式进行原油开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如地层水矿化度、原油pH 值和粘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驱油的效果。目前,热/化学复合驱油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这种复合驱油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热驱油之后的油田的采收率。 2.3 注气驱油技术

提高采收率之复习题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及区内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中通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 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张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张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20.剩余油:水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油为剩余油,其分布是连续的,数量较大。 21.原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油量的比值。 22.微观洗油效率:也叫排驱效率,就是已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是衡量水波及区微观水洗油效果的参数。 23.宏观波及系数:面积波及系数与垂向波及系数的乘积定义为宏观波及系数。波及系数是衡量水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的参数。 24.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 25.聚合物驱:是把聚合物加到注入水中,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从而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 26.机械剪切降解:在高速流动时,具有柔性的长链受到剪切力的作用而被剪断,使分子间结合力下降,粘度降低。 27.化学降解:是指氧攻击聚合物分子长链上薄弱环节,发生氧化,从而使分子长链断裂,分子量降低;或发生自由基取代、水解等。 28.不可进入孔隙体积: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中,有些孔隙能让水通过,却限制了聚合物分子的进入,称这部分孔隙体积为不可进入孔隙体积,简称IPV。 29.阻力系数:水通过岩心时的流度与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时的流度比值。 30.残余阻力系数: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盐水流度的比值。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讲义

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冀东油田开发新技术高级培训班讲义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岳湘安 2001.4.7

一、概述 (一)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吨/年(1亿)。这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在各种矿物中,石油的采收率是比较低的。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近几年,我国已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05年将进口1亿吨/年。国民经济急需石油,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 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提高原油采收率(DOC)

提高原油采收率 摘要:针对提高采收率,这篇文章主要对我国石油开采现状,提高采收率的四种常用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的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论述,说明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方向和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问题发展 在讨论提高原油采收率之前,我们要首先搞清楚一个概念,所谓的采收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采收率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从油藏中能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采收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不但与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以及驱动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也与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开发系统(即开发方案)有关。同时,石油的销售价格和地质储量计算准确程度对采收率也有很大影响。 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和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提高现有开发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30%多一点,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全国的平均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可采储量1.8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一年的原油产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今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的原油采收率要达到40%,力争50%,挑战60%。中国石化油田经过40余年的开发,走过了稳步增产、快速上产、稳产、递减等阶段。截至2006年底,中国石化东部油田平均采收率为28.9%,而国内如中石油平均为34.5%,国外如美国平均为33.3%,中东平均为38.4%,因此,中国石化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 目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EOR,即Enhanced Oil Recovery)日益成为国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量同样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而国内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为 1.7%。这种供求矛盾使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04年对外依存度迅速达到42%。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平均含水率已经高达80%以上,而近几十年来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加大,后备储量接替不足。为此,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勘探力度,另一方面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产,其中提高原油采收率则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阶段。国家计委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把提高采收率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热采、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碱—聚物驱以及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等技术研究,使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提高采收率技术分类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 化学法又分为化学驱和化学调剖。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调整吸水剖面包括浅调、深调和调驱三类技术。调剖剂分为无机类水泥、无机盐沉淀、有机聚合物凝胶、树脂类、颗粒类及泡沫类等。 气驱包括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干气驱、CO2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注入方式分为段塞注入、连续注入或水气交替注入。 热力法包括热水驱、蒸汽法、火烧油层、电加热等。其中蒸汽法又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蒸汽与天然气驱;火烧油层又分为干式、湿式、水平井注空气等。 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此外,声波物理法采油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 上述提高采收率技术,部分已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部分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部分尚处于

各类油藏采收率计算公式

一、 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二、 低渗透砂岩油藏 三、 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四、 砾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五、 凝析气藏采收率计算 六、 溶解气驱油藏采收率计算 七、 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 # 一、常规砂岩油藏采收率计算 1)石油行业标准1(俞启泰,1989年) T V hs k E k r R 0001675.006741.0*0001802.0lg 09746.0lg 1116.0274.0+--+-=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2)石油行业标准2(陈元千,1996年) S K E o R 003871.03464.0lg 084612.0058419.0+++=φμ 式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适用条件:中等粘度,物性较好,相对均质。 # HIDD_H1

3)万吉业(1962年) R R K E μlg 165.0135.0+= 4)美国Guthrie 和Greenberger (1955年) h S K E wi o R 00115.0538.125569.0lg 1355.0lg 2719.011403.0--+-+=φμ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 5)美国API 的相关经验公式(1967年) 2159 .01903 .00422 .0)()1(3225.0--??? ? ???????? ???? ? ????-=a i wi r oi wi R P P S K B S E μφ 适用条件:油层物性较好,原油性质较好,不适用于稠油低渗油藏。 6)俄罗斯的Кожакин(1972年) h V S S K E k k r R 0018.005.0171.0000855.0)1000/lg(0275.0lg 167.0507.0*+-+-+-=μ 适用条件:μR =(0.5-34.3) K =(109-3200)10-3μm 2 S *=7.1-74公顷/口 S K =0.32-0.96 V K =0.33-2.24 h =2.6-26.9m 7)俄罗斯Гомзиков的相关经验公式(1977年) h T S Z S S K E oi k r R 0039.000146.027.0054.0180.000086.00078.0)1000/lg(082.0195.0+++-+--+=*μ 适用条件:K-0.130~2.580μm 2 μR =0.5~34.3mPa.s S *=10~100公顷/口 Z=0.06~1.0 Soi=0.70~0.95 T=22~73℃ H=3.4~25m 8)前苏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格姆齐科夫公式 Z S S S h T K E oi k r R 00085.000053.0173.0149.00038.000013.0lg 121.000080.0333.0* --+++++-=μ 以上各式中参数: E R :采收率,小数; K :平均空气渗透率,×10-3μm 2; μo :地层原油粘度,mPa.s ; μr :地层油水粘度比; υ:平均有效孔隙度; S k :砂岩系数; V k :渗透率变异系数; B oi :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S :井网密度,口/km 2; h :有效厚度,m ; T :地层温度,℃; Z :过渡带的储量系数; P i :原始地层压力,MPa ; P a :废弃压力,MPa ;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浅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我国大多数油田都是陆相沉积,具有油品密度大、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利用常规的方式开采,效率较低,约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并未开采出来。目前,陆上已开发油田的主力油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剩余油层水淹严重、采收率低、产量减少以及经济效益差等,如何提高原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我国各大油田所需解决的主要难题。 标签:原油;采收率;提高 1 原油采收技术的作用 采油是油田开采的重要环节,而采油技术的应用则是影响油田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油田开采工程在后期采油技术的应用上仍有所不足,因此,对后期采油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以下为原油采收的作用: 1.1 提高石油开采的采收率 从众多采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些采油技术虽然具体的适用范围与效果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原油的采取率,使油田的产量大大增加,而这也是采油技术最为直接的作用。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在这一采油技术的应用初期,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的采取率提升幅度都在20%以上,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1.2 降低石油开采成本 采油技术的应用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开采的成本,虽然在采油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随着采油技术的应用,石油开采效率都会大幅度提高,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会随之减少,同样以三次采油技术为例,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油井能够实现再次开采,也就不必再选择新油井进行开采,这其中所节约的成本是非常多的。 1.3 推动石油开采工程发展 在采油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高素质的采油队伍也随之建立起来,油田产量同样不断提高,这些对于石油开发工程的发展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2 提高原油田采收率技术措施 近些年以来,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深入,原油的分布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极大地增加了油田开发的难度。相比于国内外的采收情况来看,国内的采收措施效果较差、耗水量大,从而降低了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原油采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2010

《提高采收率原理》习题 第一章:原油采收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概念 1.EOR 2.原油采收率 3.面积波及效率 4.洗油效率 5.流度比 6.剩余油 7.残余油 8.毛管数 9.界面张力10.指进11.舌进 二、简答 1. 写出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式,说明流度比、毛管数与原油采收率的关系;从流度比与毛管数的定义出发,分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和方法。 2. 推导原油采收率E R与波及系数E V和洗油效率E D的关系,说明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有那些? 3. 影响体积波及系数的因素是什么? 4. 影响洗油效率的因素是什么? 5、用什么参数表征地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第二章:聚合物驱油 一、概念 1.聚合物 2.水解 3.水解度 4.不可入孔隙体积 5.机械捕集 6.阻力系数 7.残余阻力系数 8.特性黏度 9.机械降解10.化学降解11.筛网系数12.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13.堵水14.调剖15.单体16.聚合度17.构型18.构象19.流变性20.假塑性流体22.视黏度23.过滤因子 二、简答 1.聚合物溶液产生降解、溶液粘度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影响聚合物溶液溶解性能的因素。 3.影响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因素。 4.影响聚合物溶液静吸附的因素。 5.选择聚合物时应考虑那些因素。

6、调剖堵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是什么? 7、什么叫过滤因子和筛网系数?如何测定? 8、比较残余阻力系数与阻力系数的大小,并解释原因。 9、影响聚合物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稳定性问题? 10、当含盐量增加时,HPAM的吸附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11、写出特性黏度的表达式,其物理意义是什么?实验室如何测量,并绘图说明。 三、计算 室内在绝对渗透率为0.8μm2的饱和水的天然岩心中用聚合物溶液进行驱替实验。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在一定注入速度下注盐水,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0.5 MPa,然后以相同的速度注聚合物溶液,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5.5 MPa;最后又以相同的速度注盐水,压力稳定后测得岩心两端的压差为0.7 MPa。据实验结果确定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并说明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物理意义。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注二氧化碳与氮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对比研究与应用 本文描述了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讨论了注CO2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机理,并对注CO2与注N2提高采收率两者做了比较。评价了不同注入CO2与N2的驱替效果,结果表明:中轻质油藏适合注CO2驱油,而埋藏较深的,重力驱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适合注N2。 标签:采收率发展现状CO2驱N2驱混相驱非混相驱 1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大多数油田是陆相沉积的特点,在石油行业大力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特别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化学驱取得了飞速发展。如聚合物驱油已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并已在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工业性推广;复合驱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先导性试验获得成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生产实际问题,为今后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采收率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生物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注水油层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的研究。目前辽河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油田均在开展室内研究与应用。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安塞世界级气田的发现,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总体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的EOR工程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高峰期,而后略有下降,90年代末又稍有回升。进入21世纪,EOR工程的数量仍大幅度减少。但随着勘探费用上涨、勘探难度加大以及目前高油价的形势, 终将再一次刺激EOR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研究的热潮。 2 适合注CO2与N2的筛选标准 很多文献中已经给出了CO2和N2的筛选标准见表(1)、表(2)。 表1,表2的适用性虽然很广泛,但是仅仅表明了油气藏是否适合注CO2进行驱替,没有考虑适合CO2混相驱的油藏必须尽快达到混相压力。CO2所需最小混相压力要比N2,烟道气,天然气的混相压力小,由于这种压力限制,所以CO2混相驱对浅层有较好的开发效果。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深增大而增大,当原油密度大于0.9218g/m3时则不适用于CO2混相驱,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当原油密度小于0.8251g/m3,埋藏深度小于762m时也不适合CO2混相驱。除此之外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一、概述 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 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 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涉及各个学科。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1 第一章 1.波及系数: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2.洗油效率: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 3.采收率: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 )和驱(洗)油效率(ED ) 。因此,采收率(ER )定义为: ER (η)=EV · ED 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不均质性(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3)流度比(4)毛管数(5)布井 5.流度比:指驱油时驱动液流度与被驱动液(原油)流度之比。 w ro o rw w o o w o o w w o w wo k k k k /k /k M μμμμμμλλ= === 6.毛管数:粘滞力与毛管力的比值。 毛管数增大,洗油效率提高,使采收率提高(即剩余油饱和度减少)-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 σμd d V Nc = 7.增大毛管数的途径: (1)减小σ 水驱油时,毛管数的数量级为10-6。从图1-8可以看到,若将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零。若油水界面张力由101mN.m-1降至10-3mN.m-1数量级,即满足此要求。因此提出表面活性剂驱和混相驱的采油法。 (2)增加μd 这也是提出聚合物驱的依据。 (3)提高Vd 但有一定限度。

8.、 第二章 1. 2.在亲水地层,毛细管上升现象是水驱油的动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下降现象是水驱油的阻力。 2

3 3.Jamin 效应:是指液珠或气泡通过喉孔时由于界面变形而对液流产生的阻力效应。 ) R 1 R 1(2p p 2112-=-σ 4.(1)Jamin 效应始终是阻力效应,亲水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前;亲油地层Jamin 效应发生在油珠或气泡通过喉孔之后。 (2)Jamin 效应具有叠加作用即总的Jamin 效应是各个喉孔Jamin 效应的加和。 5.润湿现象:固体表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引起表面能下降的过程。 类型:沾湿润湿、浸湿润湿、铺展润湿。 按照润湿类型的概念,水驱油过程应属浸湿润湿,而一个分散的液珠重新沾回岩石表面应属沾湿润湿。 6.润湿滞后:所谓润湿滞后,就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时,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迟缓而使润湿接触角改变的一种现象。润湿滞后的大小与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和界面移动速度有关。由于润湿滞后,水驱油通过均匀毛细管时会产生附加阻力。 7. 物质在相表面和相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正吸附是指界面浓度大于相内部浓度的吸附:负吸附是指

提高采收率原理总复习

实用文档 《提高采收率原理》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泡沫特征值:指泡沫中气体体积对泡沫总体积的比值。 2、最低混相压力:指气驱中气驱采收率超过90%的驱替压力。 3、波及系数:指驱油剂波及到的油层容积与整个含油容积的比值。 4、润湿现象:固体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取代的现象。 5、色谱分离现象:组合的驱油成分以不同的速度流过地层的现象。 6、流度:流度是指流体通过孔隙介质能力的一种量度,等于流体的渗透率与粘度之 比。 7、牺牲剂:在驱油过程中为了减少驱油剂在地层中的损耗而首先注入的廉价化学剂。 8、PI值:PI值是由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和PI值的定义求出的用于调剖堵水决策的重 要参数。 9、残余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是指聚合物溶液通过岩心前后的盐水渗透率比值。 10、Jernnings碱系数:碱系数是指双对数坐标内油水界面张力对碱质量分数的关系 曲线和0.01~1.0 mN.m-1所包的面积与0.01~1.0 mN.m-1和0.001%~1.0%碱质量分数所包的面积之比乘6。 11、酸值:将1g原油中和到pH值产生突跃时,所需KOH的质量,单位是mg/g。 二、填空题 1、碱驱一般要求原油酸值大于0.2 mg/g 。 2、注蒸汽有两种方式,即蒸汽驱和蒸汽吞吐。 3、进行过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两种聚合物为HPAM 、XC 。 4、原油采收率= 波及系数×洗油效率。

5、调剖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6、在亲水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Jamin效应是水驱油的阻力;在亲油地层,毛细管力是水驱油的阻力。 7、地层越不均质,采收率越低。将注水采油的毛管数的数量级增至10-2,则剩余油饱和度趋于0。 8、CaCO3在含Na+、K+、Ca2+、Cl-的地层水中表面带正电。砂岩零电位点时的pH为5,在pH=6.5的地层水中表面带负电。 9、调剖堵水是通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从水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调剖剂,从油井注入地层的堵剂叫堵水剂。 10、碱驱一般要求原油酸值大于0.2 mg/g ,碱驱中使用的流度控制剂主要有聚合物和泡沫。 11、聚合物的四种稳定性是指热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剪切稳定性。 12、为使二次残油变成可动油,必须克服毛管阻力,解决此问题的两种途径是改变润湿角、_降低界面张力。 13、调剖堵水存在的两个问题是堵剂使用的数量限度、堵剂起作用的机理限度。 三、选择题 1、下列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采收率最高的是。 (A)上相微乳(B)中相微乳(C)下相微乳 2、下列哪种火烧油层方法要加水。 (A)干式正向燃烧法(B)干式反向燃烧法(C)湿式正向燃烧法 3、若地层水中含有Na+、K+、SO42-、CO32-,则方解石带。 (A)正电(B)负电(C)不带电 4、下列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最高的是。 (A)活性水(B)微乳(C)胶束溶液 5、碱驱用碱的最佳pH值为。 第2页共10页

油藏工程常用计算方法

油藏工程常用计算方法

目录 1、地层压降对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影响及预测 (3) 2、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确定气井无阻流量差异性研究 (3) 3、预测塔河油田油井产能的方法 (3) 4、确定气井高速湍流系数相关经验公式 (4) 5、表皮系数分解 (4) 6、动态预测油藏地质储量方法简介 (5) 6.1物质平衡法计算地质储量 (5) 6.2水驱曲线法计算地质储量 (7) 6.3产量递减法计算地质储量 (8) 6.4Weng旋回模型预测可采储量 (9) 6.5试井法计算地质储量 (10) 7、油井二项式的推导及新型IPR方程的建立 (15) 8、预测凝析气藏可采储量的方法 (15) 9、水驱曲线 (16) 9.1甲型水驱特征曲线 (16) 9.2乙型水驱特征曲线 (17) 10、岩石压缩系数计算方法 (17) 11、地层压力及流压的确定 (18) 11.1利用流压计算地层压力 (19) 11.2利用井口油压计算井底流压 (19) 11.3利用井口套压计算井底流压 (20) 11.4利用复压计算平均地层压力的方法(压恢) (22) 11.5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筛选 (22) 12、A RPS递减分析 (23) 13、模型预测方法的原理 (24) 14、采收率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25) 15、天然水侵量的计算方法 (25) 15.1稳定流法 (27) 15.2非稳定流法 (27) 16、注水替油井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34) 17、确定缝洞单元油水界面方法的探讨 (38)

1、地层压降对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影响及预测 如果知道了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i p 和其相应的绝对无阻流量*AOF q ,就可以用下式计算不同压力R p 下的气井绝对无阻流量:()2 *i R AOF AOF p p q q =。 2、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确定气井无阻流量差异性研究 指数式确定的无阻流量大于二项式确定的无阻流量,且随着无阻流量的增大两者差别越明显。当无阻流量小于50万时,两者相差不大。 3、预测塔河油田油井产能的方法 油井的绝对无阻流量:??? ? ? -=25.2b R o AOF FEp p J q (流压为0) 。 o J -采油指数,? ?? ? ??+-= S r r B Kh J w e o o o 5.0ln 543.0μ;R p -平均地层压力(关井静压),MPa ; FE -流动效率,wf R p p mS FE -- =87.01; o o o Kh B q m μ12.2= 。 油嘴产量公式一(类达西定理推导):()h t o p p cd q -=2 油嘴产量公式二(管流推导):h t o p p ad q -=2 油嘴产量公式三(试验+经验):5 .02GOR d bp q t o = t p -油压,MPa ;h p -回压,MPa ;d -油嘴,mm ;GOR -气油比,m 3/m 3。参 数c ,a 和b 可以通过拟合得到。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孙超张金功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摘要国内外所采用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主要基于降低石油运移的阻力来实现,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3种:化学法、热力法和混相法,新兴的方法有微生物法和地震法等, 其中电渗法和声波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应是各种方法的进一 步优化和结合,另外,从油气成藏机理角度开发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可能是今后重要的 研究方向,有望能导致新的突破。 关键词石油采收率化学驱热力驱混相驱 1概述 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即提高石油采收 率。纵观原油生产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当天然 能量衰竭时,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二次采油)。它的采 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最终采收率通常为30%~40%。当该油田的水油比接近作业的经济极限时,即产出油的价值与水处理及其注入费用相差太小,而使纯收益减少时,则进入了三 次采油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或“强化开采”“Enhanced Oil Recovery”,即EOR)。由于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方法采出的原油总量一般小于原始地质储量的40%,地下还有至少60%的储量等待开采,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目前备受国内外 重视。〔1,2〕。 从机理上讲,提高采收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增加原油流动的动力或降低其阻力。增加 动力的方法有注水、注天然气、以及地震法和声波法。降低阻力的方法则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为降低流体的表面张力及粘滞阻力,常用方法为化学驱、热驱和混相驱,还有 新兴的微生物驱;其二为扩大运移通道,主要方法为酸化和压裂。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看,一次、二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相对比较成熟, 而三次采油过程及相应的方法尚处于部分工业运用及实验室研究阶段,下面主要对后者作详细论述。 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 2.1化学法 化学驱可分为3种主要的工艺技术;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碱水驱。表面活性剂和 碱水驱油的机理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为基础的,而单注聚合物或注入表面活性剂后又注入聚合物,则可以控制流动度,从而也就提高了原油采收率。注入到油藏中的碱水与存在于石油中烃的衍生物中的脂肪酸发生化学反应,就地形成脂肪酸的钠盐,形成这些表面活性剂促使造成超低界面张力〔3〕。 表面活性剂驱的研究始于50年代, 60年代中期,美国已开始用磺酸盐投井使用。目前该 法已经成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于聚合物驱中最重要的一种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PAM),常用于流度控制和渗透率调整。最近有人研究用交联聚合物的方法驱油, 经微观和宏观渗流实验方法研究认为,交联聚合物不但有调剖作用,还具有驱油作用。交联聚合物可明显改善油藏在高含水期的水驱油效果,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以适当的主段塞和副段塞组合可获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4〕。 应用更广泛,研究得更多的是复合驱。例如粘土含量高,原油酸值较低,单独用碱水驱 无法获得较高产油量的油田,应用复合驱可取得较为理想的开采效果。实验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即使使用最优的胶束系统,三次采收率也没超过原始地质储量的50%。但如果用碱液首先驱走原生水中和固定在粘土上的钙离子,然后注入表面活性剂、聚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主要因素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地主要因素及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姓名:韦景林 班级:021073 学号:20061000005 一.前言 油气田是指,在地质意义上,一定(连续>地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地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地或多种地地质因素控制地地质单位.而油气田地采收率则是指油气田最终地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地比值.通过地质勘探,发现有工业价值地油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开发油田地工作了.然而,任何一个油藏地开发,都要讲究其经济有效性,即要能够实现投入少,产出多,也就是说少花钱,多采油,最终采收率高.要达到这个目地,首先就要了解影响油气田采收率地主要因素,继而考虑如何提高油气田地采收率.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控制着油气

田地采收率呢? 一. 影响油气田采收率地主要因素 影响采收率地因素很多,总体而言,一是内部因素,凡属于受油气藏固有地地质特性所影响地因素都是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凡属于受人对油气藏所采取地开发策略和工艺措施所影响地因素都是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好油藏总比差油藏采收率高.在开发过程中人对油气藏采用地合适地部署和有效地工艺措施也会使油气藏固有地地质特性得到改造,从而使油气藏地采收率得到提高. 影响油气藏采收率地内在因素有: (1)油气藏地类型,如构造、断块、岩性和裂缝性油气藏等; (2)储层地孔隙结构,如润湿性、连通性、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大小等; (3)油藏天然能力,如油藏压力水平,有无气顶,边、底水天然能量地活跃程度; (4)油气本身地性质,如油、气地相对密度、原油地粘度、气油比、气田地天然气组分和凝析油含量等. 影响油气藏采收率地外在因素有: (1)开发方式地选择,如油田选择消耗方式还是注水或注气方式开采,凝析气藏选择消耗方式还是干气回注方式开采; (2)井网合理密度及层系合理划分; (3)钻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合适而有效地增产措施,如钻水平井、复杂结构井、酸化、压裂等; (4)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所进行地三次采油技术,如注聚合物驱、化学驱、热驱等; (5)经济合理性,涉及到经济模式、油价、投资成本、操作成本、开采期限、产量经济极限等. 除了上述影响油气藏采收率地主要内外因素外,还有其他地因素影响着油气藏地采收率,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知道了影响油气田采收率地主要因素,在油气田地开发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提高油气田地采收率,以最少地经济投入,得到最大地采油率,实现利润与效率地最大化.因此,从内外因上综合考虑如何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是目前地质学家门急需解决地一项重要课题. 二.如何提高油气田地采收率 一个油气田地开发总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用最少地经济投入得到最大地采油量,即使采油率最大化.那如何从影响油气田采收率地内外因素来提高油气田地采收率呢? 首先,通过外因方面来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地方法主要是开发方式地选择和提高三次采油技术.当在某一个区域发现一个有工业价值地油气藏后,就要考虑如何去开发它,要以怎么样地开发方式来开采才能达到最大地采收率.作为对一个油田地开发来说,讲究其有效性地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延长油田高产稳产期,使得油田最终能采出最多地原油,有一个高地最终采收率及好地经济效果,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然而,因为各个油田地地质情况不同,天然能量地大小不同,以及原油地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油田应采取什么样地开发方式?又怎样合理布置生产井地位置?油田地年产量多少为好?这些都是油田投入开发之前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提高采收率方法概述 提高采收率的定义为除了一次采油和保持地层能量开采石油方法之外的其他任何能增加油井产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的采油方法。EOR 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入的流体改变了油藏岩石和(或)流体性质,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EOR 方法可分为四大类,即化学驱、气体混相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其中化学驱进一步分为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一表面活性剂一碱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一气体泡沫驱,聚合物一泡沫驱等)。气体混相驱可分为二氧化碳驱、氮气驱、烃类气体驱(干气驱和富气驱)以及烟道气驱;热力采油方法可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采油方法可分为微生物驱、微生物调堵及微生物降解原油等方法。 一、气体混相驱 气体混相驱的目的是利用注入气怵能与原油达到混相的特性,使注入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消失,即界面张力降低至零,从而驱替出油藏的残余油。气体混相驱按混相机理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按注入气体类型可分为烃类气体混相驱(如LPG 段塞驱、富气驱、贫气驱)和非烃类气体混相驱(如CO2驱和N2驱)。 (一)LPG 段塞混相驱 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段塞混相驱是指首先注入与地下原油能一次接触达到混相的溶剂段塞,如LPG、丙烷等,然后注入天然气、惰性气体或水。LPG 段塞混相驱工艺中水段塞是用来控制流度、提高波及效率的)。一般来说,LPG 段塞尺寸约为10%~15%孔隙体积,而后续的天然气或水的段塞尺寸就非常大。 LPG 段塞混相驱非常有效。注入的LPG 段塞与原油达到混相后,残余的油滴及可动油都可能被采出,因此这种方法的采收率较高。此外,混相压力低、适应性强等都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优点。但是,LPG 段塞混相驱的成本高以及波及效率低等因素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二)富气混相驱 富气是富含丙烷、丁烷和戊烷的烃类气体。富气混相驱是指往油层中注入富含C2—C6中间组分的烃类气体段塞,然后再注入干气段塞,通过富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混相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注入富气与原油接触时,注入气中的C2—C6组分凝析而进入油相,形成一个由C2—C6富气和原油的混相带,如果注入的富气能保证足够的量时,混相带就会向前不断地把油推向生产井。由于富气成本要比干气高,因此通常是富气段塞后紧接的是干气。尽管富气驱的成本低于LPG 段塞驱,但是要求的混相压力相对较高。富气驱的优点是基本上能完全驱替油层内所接触的残余油,而且一旦混相带被破坏能后自身修复,重新获得混相。 但是,富气驱仍然成本较高,而且重力超覆、粘性指进现象严重,波及效率较低。 (三)高压干气温相驱 干气是甲烷含量超过85%的天然气。高压于气混相驱是指在高压下将甲烷为主的于气连续地注入到油层,通过于气与原油多次接触达到温相的驱替过程。注入的干气与原油多次接触后形成了一个由富含C2—C6的气体与原油的混相带。这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