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进程与园林化建设

城市化进程与园林化建设

城市化进程与园林化建设
城市化进程与园林化建设

第七章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进程进程与与园林园林化化建设

城市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载体,集中体现了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中包括两部分人口,一部分是长期在建制市、镇生活的人口,另一部分是脱离了直接的农业劳动而向集镇流动的人口。作为近200年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在中国古代,“城市”一词是由“城”与“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成的。

“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管子·度地》中说:“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古今注》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市”,是指交易场所,《周礼·地官》中说:“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城”与“市”逐渐合为一体,成为古代的城市。从人类发展史看,城市是人类在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因此,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城市化水平从概念上讲是一个统计数,是城镇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也可以明确为生活在城镇、直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现代城市已不再是“城”与“市”的简单结合,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空前的巨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都已经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这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导力量。这种世界范围的城市发展浪潮被人们概括为“城市化”(urbanization )2。城市化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所产生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3。城市化过程既包括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强化、分异以及城市景观变化等物质性的发展,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以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域扩散等精神性的变化。因此,城市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1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2 也有译为“城镇化”、“都市化”的,均出自此英文词。

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第63-64页,商务印书馆。

尽管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一致,但观察和分析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化过程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

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Ray M. Northam)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得到了世界上城市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经过实证研究,他提出,就一国或一地区而言,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的初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和高水平城市化基础上的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用曲线来描述,城市化过程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

城市化水平(%)

100

80

60

40

20

T

在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较长时期才能增长到30%左右;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就从30%左右上升到60-70%;城市化进入到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大城市走向郊区化甚至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有序转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样,除非特殊的历史或经济因素的出现,否则城市化发展过程一般是不可逆转的、也不可跳跃的。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积极的城镇化进程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如果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脱节,出现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迁移,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就会出现过渡城镇化,导致城市失业,出现城市贫困、贫民窟、犯罪和社会动乱等问题。当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出现城镇化滞后,也称作低度城镇化。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滞后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把资源最大限度集中到工业增长上,造成城市住房、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投资不足,并从政策上控制人口向城镇迁移。

第二节 城市化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之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19811个;城镇人口超过5亿,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8%增长到2002年的39.1%。达到了39.1%。

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总量从7.96亿人增加到8.07亿人,但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80.61%下降到63.78%,下降16.8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8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人口由1.91亿人增加到4.58亿人,增长1.4倍,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从1980年到2001年,中国城镇从业人员总量从10525万人增加到23940万人,增长1.27倍,年均增长3.98%。1980年,城镇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24.85%,2001年上升到32.8%。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二是大量富裕的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进城,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主要有三项指标:

1、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超过第一产业;

2、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成为就业的主体;

3、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要达到这三项指标,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使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比重上升,促进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

城市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化水平至今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而中国2002年仅为 39.1%,比中等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到2010年将提高到48%,2020年为60%,接近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限制了城市人口的增长,造成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早在1970年代,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但城市化率却长期停留在30%以下。至2002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8%,而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为39.1%,其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仅27.4%,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达到10%以上!

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大批农民被隔离到工业化过程之外,分享不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二是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同时也制约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三是导致需求不足的局面提前到来。

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在人均不足1000美元时,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即所谓“通缩”),8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建设滞后。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购买力低,农村市场商品零售额占全国市场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不断下降,2002年仅为36.7%,即:约三分之二的人口仅购买了三分之一的商品,使城市已经饱和的工业消费品在农村仍缺乏购买能力,城乡消费结构转换断档,严重制约了内需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能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而同步扩大,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在如何实现我国城市化的思路上,一直存在着是重点发展小城镇,还是均衡发展大中小城市的争论。主张发展小城镇的观点认为,小城镇一般占地少、离农村近,建立起来也节省投资。我国在3-5年内再发展1万个小城镇,就可以转移1-2亿农村人口。加上现有城镇的扩展,转移农村人口2-3亿没有问题。主张发展中小城市的观点认为,现有大城市交通、污染、水的供应等问题越来越难解决。同时城市规模太大,管理比较困难,会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成本。应大力发展或扩展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吸纳农业人口的主要基地。主张发展大城市的观点认为,人口200-400万的大城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利用方面效率最高。这些观点都言之有理,但也有片面性。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将“因时制宜”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因时制宜”即:在时机上以建设小城镇为起点,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突出问题,同时重视发展大中小城市发展,发挥它们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因地制宜”则是:在东部,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力作用;在中西部,建设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农村地区,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走好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城市化,必须与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必须处理好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健康的、结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城市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发展城镇经济,逐步实现城乡

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节 中国现代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的三个阶段与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阶段与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按照国际惯例及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比较研究,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生产城市”-“生活城市”-“生态城市”。

生产城市

生产城市:主要产生于20世纪50-70年代,典型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是“抗争自然”,“战天斗地”,“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先生产、后生活”;具体的实例有如包头、大庆、攀枝花等。生产城市,是基本温饱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人均GDP 在800美元以下)的必然产物。

生活城市

生活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水平迅速提高,其典型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园林化城市。生活城市,是总体小康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人均GDP 在800-3500美元)的必然产物。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城市发展形态,

兼顾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典型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是“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特别强调城市发展要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合理充分的空间。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生态城市是发达富裕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人均GDP 在4000-8000美元以上)的产物,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努力进取的城市发展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城市的功能大致也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最初,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形态表现为生产型城市,工业集聚,人口集中,烟囱越多象征越发达。后来,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逐渐转入生活型城市,开始追求生活的舒适和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慢慢占了上风。但是,随着消费设施的增长,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汽车多了,道路阻塞就拓宽马路;房子太小了,就把低矮的房子拆掉建高楼;为了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但总的来说,是采取了掠夺自然的生活态度,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结果是,人类把自然资源破坏了,自己也难以活好了。随着时间推移至20世纪末,生态意识迅速萌芽,人们不断地反思、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尝试各种办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份消耗,并提出了生态城市理念,主张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共存共荣。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应具有五个层面的含义,分别为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以及生态意识培养。可见,营造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

人均GDP 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和指标。就人均GDP 指标而言,根据联合国的调查统计标准,1990年低收入国家是600美元以下;中下收入国家是人均601-2400美元;中上收入国家是人均2400-6000美元;而人均6000美元以上是高收入国家。中下与中上之间即为“小康”,均值约在3500美元左右。2002年,我国的平均水平大约是1000美元左右,城市

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40%,算是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

按照国际经验,小康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

1、国家消灭了绝对贫困,全体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家有余钱,绝大部分国民安居乐业;

2、全体人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日益增多,实现各种权利的途径日益通畅;

3、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具体指标包括人均住房面积、营养要素的摄入情况、受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出行的交通工具等。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内容主要有:

经济总量: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人均GDP是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指标,其中既包

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包括农村人均纯收入。2000年,我国的GDP总量是8.94

万亿人民币,人均7078元人民币,达到了860美元,初步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据国家

统计局专家估算,2002年,我国的GDP总量约为10万亿人民币,人均接近1000美元。

2003年,中国的GDP达到11.66万亿元,经济增长率提高到9.1%,国民人均GDP为1090

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因而以都市的富裕阶层为中心开始形成消费热潮。今后

20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若能保持在6.5-7.5%之间,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

以内,人均GDP可望达到4200美元,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经济制度: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市化水平:再经过20年左右的城市化建设,要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达到60%左右,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生活水平:要使人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以广州为例,2001年的人均GDP 约为4000美元,

已经达到了中等小康社会的经济水平。

在环境方面,小康社会要求进一步改善国民的生存环境,不断增强国土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要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退耕还林和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为人民的生活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绿色城市应达到以下规划建设目标:

1、适当的人口规模,即要根据区域发展对城市的客观要求和环境容量来控制集聚人口规模;

2、合理的土地利用,即提倡以土地适用性的全面分析方法替代级差地租的经济效益评估;

3、高效的经济发展,即应通过科技进步追求人均效益的提高,而不是低效益的生产总量倍增;

4、健康的社会结构,即必须发展稳定、公平、和谐、大众化、高素质的教育和精神文明;

5、宜人的居住环境,即人人有适当的住房,城市有清洁的空气、水体和完整的生态绿地系统;

6、便捷的通讯交通,即要推行“绿色交通”战略,使用清洁燃料,提倡短距离出行非机动化;

7、节俭的资源消耗,即要建设节水、节能型城市,使资源循环利用;

8、完善的历史保护,即注重保持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切忌简单化大折大迁;

9、安全的防卫体系,即要努力防止和减少社会公害和自然灾害;

10、协调的城乡发展,即大型基础设施分布要与城镇网络相结合,统筹城市化区域的综合发展。

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趋势 第四节城市园林化是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趋势

人类历史已进入新的千年。世纪之交,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小康时代的生活城市,建设目标是“适宜创业与居住”,努力营造高效、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并为向生态城市过渡预留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此,城市园林化就成为这一阶段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营造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认真贯彻五项基本战略:

1、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切实做到“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和“开敞空间优先”;

2、在市域范围实现城镇体系的网络布局,充分发挥各类绿地的生态、游憩与景观功能;

3、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带性植被培育;

4、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城乡结合融合发展,实施大地园林化生态建设;

5、在城市规划区内加强城市绿线管制,确保城市拥有足量可持续发展的呼吸空间。

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总体条件来看,“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住房”。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住房条件是“居者忧其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基本达到了“居者有其屋”。下一步的“后小康”就是要实现“居者优其屋”。城市讲生态,社区讲环保,住宅讲绿色,这三个层次都是一个含义,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需求;二是享受需求(舒适性、健康性);三是发展需求(文化性)。文化性就是人文环境的品味。过去人们买房是买面积,买功能,现在已发展到买环境,买配套,下一步应该是买文化。后小康住区模式既要讲究硬环境,也要讲究软环境。硬环境讲的是住区的物质条件,空间、功能、绿化、景观、设施、交通、店铺、学校、医院等等,主要是讲舒适和方便。这些是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来创造的物质文明。软环境也就是住区的精神文化氛围,体现安全、安静、安康、安乐和社区文化道德观念。绿色社区不但要安全,而且要有人情味。

现代社会向高科技发展,而人类身心终究要回归自然。目前,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住宅郊区化与第二住所现象,产生了所谓“5+2”居住模式,即5天在城里住,2天到郊外住。此外,旅游房地产,也是居住方式的一种新选择,大体上有时权酒店、产权酒店、养老休闲、运动度假等形式。这些居住模式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绿茵绕屋般园林化生活环境的迫切向往。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与园林化已开始同步推进。从1992年8

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和1992年12月建设部命名首批“园林城市”以来,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对全国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使城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励广大市民群众更加爱护、关心自己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面貌,从而使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得到升华和提高。13年来,全国已有56个城市(或直辖市的城区)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或“国家园林城区”的称号,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宏观来看,全国各地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经验,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条: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①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

政府行为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主要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面貌的关键。

,城乡建设统筹布局

②搞好规划

搞好规划,

要建设舒适宜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只有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贯彻“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Open space first)的用地布局原则,才有可能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打好基础。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倡工业与生活用地相对集中、绿色空间相对集中、“大疏大密”的布局模式,以求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尽可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各行各业关心绿化

全民参与,

③全民参与

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全体市民的公共利益,必须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特别是居住区绿化和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一般要占城市总绿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必须靠各行各业的关心、支持和努力,才能搞好。

,突出特色提高水平

④创作精品

创作精品,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条工作方针,叫作“普遍绿化、重点提高”,这是符合国情的正确方针,应当坚持下去。所谓重点提高,就是要创作出一批能表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并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闪光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实施精品战略,能对整个城市的园林建设上档次、上水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尊重科学持续发展

培养人才,

⑤培养人才

与其他行业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基础也是人才。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就这些有限的人才,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使用不当的情况。所以,政府部门要重视培养人才、因才施用,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理想的城市模式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高效能的现代化城市,具有宜人居住环境的和良好文化素质的绿色文明城市。具体到城乡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领域,那就是“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也要按照“ 生态环境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的顺序进行,实施“开敞空间

优先”(Open Space First )的城市空间布局。

2000年6月,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个城市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代表在柏林召开了“ 世界城市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城市-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指出:“城市正进入跨千年之际,它始终带动经济发展并孕育文化。城市今天被巨大的挑战所困扰,数以百万计的男男女女和儿童为了生存而在挣扎。我们能扭转这种状况吗?我们能带给人民更灿烂的未来吗?我们相信,如果能积极发挥教育、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民主和有效管理、妇女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我们将能真正建成景观优美、符合生态、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城市。”

当然,建设绿色的生态城市远不是多种几棵树、多开几块绿地那么简单。要把这种发展理念贯彻到行行业业、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主动以生态的理念安排生产、生活,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追求财富的保值增值,这样才能产生效益。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落实到四个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和自然空间系统,为城市生态平衡提供基本的保障。

2. 建立清洁生产的物流系统,尽量减少对自然的迫害,减轻自然生态恢复的压力。

3.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

4. 建立生态产业规划、评估和监督系统。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城市的城市的城市的““园林化园林化””,就是要通过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途径,,提高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城市的生态化水平,,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是园林化的物质基础是园林化的物质基础是园林化的物质基础,,园林化是园林化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必然发展

的必然发展。伴随着以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生活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生态城市的发展,面对城市居住、生产与游憩功能的生态化趋势,作为新时代的园林工作者,我们应当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一、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 二、信息化集成产品总述: 我公司现有信息化基础的相关产品, 1、PC机(电脑) 2、桌面设备(办公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 3、企业内部综合布线(企业内部组网,程控电话网络,机房网络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 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的综合布线。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我们企业的综合布线,指对企业内部(办公楼或厂区车间)的网络的组建,其中包括数据网络(内部电脑网络)和语音网络(电话网络)的连接、配置,对企业内部网络实行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管理。 机房建设是综合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综合线路入柜,机柜配线架,理线架等的安装,以及交换机的安装配置。 4、区域内无线网络建设 无线网络覆盖系统的架设。在企业内部需要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通过有线Internet网络的接入,在有线网络后端,架设无线路由器、无线AP(无线中继器)等设备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在该区域内的具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台式机、手机都可以实现无线高速上网。 5、企业内网安全(防火墙,三层交换,网络版杀毒软件,内网安全管理软件) 1)硬件解决方案:主要是指硬件防火墙,三层交换。 硬件防火墙:是指在企业Internet网络的接入口架设的一台具有路由功能可以 配置相关网络规则的网络安全设备,该设备所具有的软件是嵌入式的,因此保证 了其稳定性以及高效性。 三层交换:是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电脑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分组分段管理 的一种网络结构。由主交换机和一个或多个分交换机组成,其中各个交换机都是 具有VLAN功能的交换机。通过对主交换机以及各个分交换机进行相应的端口分 组、IP段分配得以实现。三层交换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 屏障。 2)软件解决方案:主要是指网络安全软件,网络版杀毒软件 网络安全软件:主要指内网安全软件,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服务端来管理企业内部的 各台电脑(终端)的网络使用权限,数据操作权限,外设(办公设备)使用权限等 等,说简单点,就是监控管理每台电脑的具体使用情况。内网安全软件是企业对各 终端最直接最全面的安全解决方式。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一、公园规划设计基础知识 (一)概念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以上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二)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1、政治文化方面 2、游乐休憩方面 3、科普教育方面 (三)综合性公园的类型 1、市级公园 2、区级公园 (四)面积和位置的确定 1、面积 面积不少于10hm2,10-50m2/人。 游人容量为服务范围的15%-2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市性综合公园至少容纳10%的游人。 结合城市规模、性质、用地条件、气候、绿化状况、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与作用等因素来考虑。 2、位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考虑。

方便居民使用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形 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有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的地方 公园规划应考虑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留有发展用地) (五)公园的游人容量 公园游人容量是指游览旺季高峰期时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公园游人容量是确定内部各种设施数量或规模的依据,也是公园管理上控制游人量的依据,通过游人数量的控制,避免公园因超容量接纳游人,造成人身伤亡和园林设施损坏等事故,并为城市部门验证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程度提供依据。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 C=A/Am 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人)。 (六)项目与活动内容 1、活动内容 观赏游览、安静休息、文化娱乐、儿童活动、老年人活动、体育活动、政治文化和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2、设置因素 当地人们的习惯爱好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信息化建设经验介绍汇报材料

炭企业由于自然条件变化频繁而导致的成本控制与考核困难的管理难题,已成为煤矿行业成本管理系统建设的标杆工程。 公司从2005年开始,不断进行煤矿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的创新实践,已在高温、高湿、高瓦斯恶劣的井工条件下建成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的刘庄煤矿。通过中央传输控制平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矿井供电、提升、通风、排水、运输、采煤工作面、选煤厂监控等24类60余个生产子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做到了地面主要生产车间及井下机电硐室无人值守,所有设备的状态监视和控制均在调度监控中心完成,实现全矿井的集中控制,成为我国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的样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矿山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目前公司在建矿井从设计开始就已经全面融入自动化的理念,在土建、巷道施工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安装、投用等环节,坚决杜绝过程中的“不自动化”。目前口孜东矿的自动化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将以工作面自动化为重点,在矿井水处理及生产用水、供水等方面突破国内现有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同时在矿井三维建模、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将有重大突破。 建设高度集成的中央集控系统,实现跨矿井的远程集中控制是公司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正在建设的

公司集控中心已全面引入先进的井下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建设最新和高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矿级集中监控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对矿井关键生产系统的远程监控。在集控中心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组态软件进行编程,实现对各类系统或设备的在线参数化,并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下达故障指令并通知矿井人员及时处理,实现对公司各类资源的集中统一调度。届时,在公司集控中心及设备维护中心,将集中公司所有高端维修和自动化专业人才,负责矿区设备维护工作。在公司集控中心,通过收集分析所有电气设备在线运行的全部相关数据,对故障进行早期诊断,指派并指导维修人员查找故障、尽量减少查找及排除故障的时间,保证生产的有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大力加强煤炭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煤矿先进采矿水平的必经之路。公司将严格按照国投集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全面实现国投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登高目标,以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矿井为标杆,持续不断地推进管理信息化和矿井自动化建设,加速建设以自动化为龙头,带动生产装备升级、安全环境优化、劳动用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学科、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大数据工程项目的规划、应用和科学管理决策方法,具有大数据工程项目设计、研发和实施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财经政务部门、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处理、服务、应用和研究工作,亦可从事各行业大数据系统集成、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交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以培养面向大数据工程与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兼顾交叉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从事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复合、创新型卓越人才。 (二)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 作为一个新专业,首先,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区对于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否有一定的需求;其次,需要了解大数据技术岗位需要何种技能,把大数据技术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弄清楚,列出岗位技能清单,将技能清单转化为课程清单,明确了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细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本专业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数据推荐等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队伍建设 由于大数据涵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如下三类关键人才队伍建设: (1)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人才,他们具有很强的编程能力,尤其表现在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方面; (2)精通处理大数据分析的人才; (3)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类人才,以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大数据技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我们通过典型的算法展示、算法实现结合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与案例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专业实验教学由理论到应用、涵盖原理验证、综合应用及全方位实验的体系。因此,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专业拓展模块——技能考证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大数据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如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等。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必须实行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策略,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学习是一种增强师资队伍实力比较快捷的方式,4年内你派出20余人次国内外高校、大数据企业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另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4年内拟引进企业大数据工程师4人。 (四)实践平台与科学研究建设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页].doc

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34页]1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大型企业网建网设计与实现 一、引言: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型企业网络建设面临多种网络 技术的选择。选择怎样的网络技术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是摆在各大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虽然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但企业网络建设有其内在规律,把握这些内在的规律,将有助于指导大型企业的网络建设。 本文定义的大型企业网络是跨地域和有层次的网络。企业的网络层次和行政结构相对应,网络层次在二层或三层以上,网络连接可能是跨地市、跨省的,也可能是全国范围的。例如,银行、国税系统,民航、铁路、政府办公系统等都是跨地域,多层次系统,在网络建设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从总体上说,企业网络涉及到系统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布线系统,局域网建设,广域网建设,应用软件(包括业务应用和WWW服务等)、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方面面。 本文从大型企业网络设计的角度介绍大型企业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一、企业网络建设过程的几个阶段

企业网络建设总体上分为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网络管理维护 阶段。从网络设计的角度来讲,分为应用驱动法和基础设施法。应用驱动法是采用根据应用需求,从工作组网络、楼宇网络、园区网络到广域网络的由近到远的设计方法。基础设施法是根据基本的网络规划,采用从广域网络、园区网络到楼宇网络的由远及近的设计方法。 企业网络建设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通常大型企业在网络建设中已有部分的网络环境,这些网络环 境能满足当时网络应用的需要。但网络可能是一个个孤立的小岛,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网络应用及资源共享,企业网络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企业网络规划时,要考虑网络建设的整体性,既要保护原有的投资,又要在网络技术的选型上有前瞻性。网络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企业业务发展需求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提出企业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关键技术指标。 企业网络需求分析包含如下几方面: ?网络标准和协议要求。 ?全网络信息点分布需求,包括局域网布线结构要求,广域网传输介质

园林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建设项目名称:中央财政支持的园林技术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建设时间:2011.10~2013.9 建设项目小组: 负责人:魏岩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主任 园林技术专业带头人教授 主要参加人员: 赵维顺(辽宁景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辽宁省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 谢文田(沈阳榆树屯苗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崔文山(辽宁北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 李冰欣(辽宁大陆景观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总监博士) 金丽丽(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副教授) 徐云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副教授) 唐晓棠(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副主任讲师) 陈绍宽(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讲师) 目录 1 专业建设基础 1 2 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2 3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3 4 专业建设内容 6 5 改革举措9 6 绩效考核指标15 7 建设资金预算与管理23 8 主要保障措施24 园林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1 专业建设基础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辽宁省林业学校,于1984年开设园林专业,为各地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与园林企业管理人才。园林专业于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示范专业。至2003年,毕业生达1067人,绝大多数已成为园林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有些已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有较强的行业人际资源,是行业接收毕业生的首选专业。2003年学院独立申办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更名为园林技术专业。目前已有毕业生1624人,平均就业率达到96.6%。园林技术专业于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省级高职示范专业。专业群涵盖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规划设计方向)三个专业方向;2008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也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目前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1 陶炎武 一 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1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o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 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 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1收稿日期:1997)09)15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企业信息化建设 介绍 (20XX年版) 内部资料注意保管

企业信息化建设介绍 一、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 二、信息化集成产品总述: 我公司现有信息化基础的相关产品, 1、PC机(电脑) 2、桌面设备(办公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 3、企业内部综合布线(企业内部组网,程控电话网络,机房网络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的综合布线。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我们企业的综合布线,指对企业内部(办公楼或厂区车间)的网络的组建,其中包括数据网络(内部电脑网络)和语音网络(电话网络)的连接、配置,对企业内部网络实行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管理。 机房建设是综合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综合线路入柜,机柜配线架,理线架等的安装,以及交换机的安装配置。 4、区域内无线网络建设 无线网络覆盖系统的架设。在企业内部需要有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通过有线Internet网络的接入,在有线网络后端,架设无线路由器、无线AP(无线中继器)等设备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在该区域内的具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台式机、手机都可以实现无线高速上网。 5、企业内网安全(防火墙,三层交换,网络版杀毒软件,内网安全管理软件) 1)硬件解决方案:主要是指硬件防火墙,三层交换。 硬件防火墙:是指在企业Internet网络的接入口架设的一台具有路由功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包含两方面影响,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使教学最终归结在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一节内容,湘教版将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两节内容,相比而言,湘教版关于城市化过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分类清楚。 ●具体内容 一般地域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注意城市化的三个表现,一个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来接纳人口,提供服务。三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包含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从人口迁移来说 ①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平常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多少,就是用城镇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的,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比重,考虑到人口就业、为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要素,它反映出来的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依据园林岗位分为三方向进行学习,分别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方向、观赏园艺方向。同时举办铁汉生态定向培养生态班,是与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公司(上市公司)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园林生态工程技术人才100名。还举办浙江森禾集团定向培养班是与浙江森禾集团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园林技术人才50人。 (一)、园林技术(园林规划设计)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园林设计基本知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专业技术,具备计算机及手绘设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景观设计、城镇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设计、园林绿化维护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2、主修课程 园林植物、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效果图设计法、园林工程预决算。 3、就业前景及方向: 毕业生可到各级城建部门,市政工程部门,园林企业、景观设计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各类风景区,旅游规划部门等从事设计与管理工作。 (二)、园林技术(园林工程与管理方向)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园林建筑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基本知识,掌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造价、园林工程组织与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2、主修课程 园林工程、园林制图、园林植物、园林测量、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施工图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建筑。 3、就业前景及方向: 毕业生可到各级城建部门,市政工程部门、园林企业、建筑工程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各类风景区、各类园林绿化部门从事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

(三)观赏园艺方向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花卉栽培繁育和养护,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树木栽培与管理、园林绿地管理和养护等基本知识,从事观赏园艺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2、主修课程 植物与植物生理、观赏植物、测量、插花与花艺、植物生长环境、园林美术、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设施园艺学、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园艺植物栽培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 4、就业前景及方向: 毕业生可到各园林绿化局、植物园、公园、城市规划设计院、园林公司和花卉生产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 (四)、园林技术(铁汉生态定向班) 1、培养目标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一、绿化工程施工方案 绿化工程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材料,种植的树木品种较多,规格较大,所以确保工程能够达到设计效果,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必须进行精心的施工及精心的养护管理,才能达到如期的效果。 绿化工程施工程序如下: a、场地准备场地清理---换土---场地初平整---土壤消毒施肥 b、苗木准备选苗---起苗、包装---苗木运输---临时假植 c、苗木种植定位放线---挖种植坑---栽植---支撑---修剪---遮荫---浇水 d、草坪种植场地准备---土地的平整与耕翻---排水及灌溉系统---草坪种 植施工---播后管理 1、场地准备 (1)场地清理:人工清理绿化场地中的建筑垃圾,杂灌植物等影响施工及树木成活率的垃圾,装车清理到运至指定地点。 (2)换土:由于绿化对种植土的要求较高,所以对绿化用土要换上用丰富有机质,土壤肥沃,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 (3)场地初平整:经过换土的种植土,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初平整,整理符合设计意途的地形地貌。 (4)土壤消毒施肥:用“保丰收”35%水剂每亩2.5KG,水100-150KG,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土壤表面,然后使土壤完全湿润,以杀灭土壤中的收起病害的真菌和线虫。在地被和花卉种植地,撒施堆肥2.5KG/M2,并混入表面土中,乔灌木施肥在挖种植坑进进行。 2、苗木准备 (1)选苗:选苗应选符合设计图纸中的苗木品种树形、规格外,要注意

选择长势健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树形端正,根须发达的苗木,对于大规格的乔、灌木、最好选择经过断根移载的树木,这样苗木易成活。 (2)起苗、包装:起苗前1-2天应灌水一次,采用人工起苗挖裸根苗的起挖应注意根系的完整,尽量少根系,并对过长根,受伤根进行修剪,起出后用草袋包扎,并喷水保湿,带土球的苗木,土球直径应为苗木胸径的6-8倍,土球的厚度为其直径的2/3,起出后,立即用草绳麻布绑扎,大苗起出后,宜对其根部作适当修复。其主要枝干,应用草绳或麻布缠缚以防脱水,并将全树的每片叶子都剪截1/2-2/3,以大大减少叶面积的办法来降低全树的水分蒸腾总量。 (3)苗木运输:苗木装卸时应小心轻放,不损伤苗木。小苗堆放不宜太厚,以防发热伤苗,对大树的运输,用采用吊装,移植大树在装运过程中,应将树冠捆拢,并应固定树干,防止损伤树皮,不得损坏土球,操作中注意安全。大树移植卸车时,应将主要观赏面安排适当,土球(或箱)应直接另放种植穴内,拆除包装,分层填土夯实。 (4)临时假植:应尽量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若因故不能当天栽完,应将苗木分散假植,假植前先开挖假植沟,深度以能埋住树木根系为度,放入苗木后覆土,踩实,不使漏风,并应浇水,遮荫养护。 3、苗木种植 (1)定位放线:根据施工图和已知坐标的地形、地物进行放线,确定种植点,以使树木栽植准确,整齐,种植效果能达到设计意图。 (2)挖种植坑:人工开挖,植穴的大小应满足设计要求,株行中医符合设计的尺寸,开挖时,应将上层好土堆放一边,底层心土堆放在另一边; 成片栽植的花灌木和地被物,应全面深翻30CM,然后开沟栽植。 (3)栽植:种植穴按一般的技术规程挖掘,穴底要施基肥并铺设细土垫层,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作者:李强:清华大学教授 近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质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到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 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之一在于,长期积蓄的矛盾,使得今日城市化的步伐举步维艰。解放以前,由于战争、外患内乱的原因,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了。解放以后,由于反城市化战略、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使得城市化长期停滞、甚至一度出现倒退。由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