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华应龙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周末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到郑州小哈佛双语小学参加睿师育人----小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讲座《我不只是数学》,感悟颇深。

第一节华老师讲了《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华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思维,而是作了这样深入的思考:单位“1”的概念可以不给,“单位”重要,“1”也重要,在教学中突出了对“单位”的教学。上面这一段,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单位都是创造出来的。一把尺子可以看作一个标准,一根领带的长也可以是一个标准,把“单位”的内涵扩大了,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作铺垫。

听课中我才体会到华老师的设计意图,不禁拍案叫绝。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理解是较难的。华老师从“单位”的知识原点出发,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出现时生活的需要,这里体现了华老师的“打数学”观,那就是深究数学概念产生的认知原点,把它放入一个大背景下去教数学,是多么大气可贵啊!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那才是真正的让学生体

会到与熟悉的生活的联系。

华老师的这节“分数的意义”,设计意义深远,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显现出华老师的智慧。深思过后才能凸显思想的可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站在数学知识的认知原点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磁性”,把学生紧紧吸住!

华老师还以《我不只是数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笑容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华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就用一句句寓意深刻的话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教书的人不读书是一件可悲的事”“错若化开,成长自来”“理想的课堂应当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在讲座中,华老师结合具体生动的课例向在场老师把《我不只是数学》的主题层层展开,不仅让老师们领略了精彩的数学之美,更让老师们

体悟到了“以人化人”的教学魅力。下午,华老师给我们全体新聘教师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数学新课标培训》,更是给初入教坛的新教师指明了方向。

华老师的一天的培训结束后,使老师们深深感受到: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华老师认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反思精神的重要性!感谢华老师带给与会老师的诸多职业认知和生命思考。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

让班主任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感受幸福

让班主任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感受幸福 ——汉阳区江汉二桥小学在全区班主任论坛上的交流材料 现代班主任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此,班主任的幸福感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班主任的幸福感,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是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校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成就班主任幸福人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实践活动,全面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优秀班主任到哪里去了 现代学校教育生命关怀的迷失与班主任幸福感的缺失。 教育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学校教育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的事业,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和学校管理者的生命质量,都应该进入学校教育“关怀”的视野之中。浓郁的生命期待,真挚的生命关怀,是现代学校教育目标的本质回归。 近年来,“关注生命”在教育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呼声,从叶澜教授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到呼唤“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从倡导教育“关注个体生命存在”到倡导“教育关涉人生幸福”,无不表达着教育者对生命真谛的深切领悟和诗情守望,它表明了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滋养生命已成为一种理性的呼唤。然而,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关怀多,对教师的关怀少,而对班主任关怀更是少之。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接近七成的班主任教师不愿再当班主任。很多人认为当班主任太苦太累、工作压力大,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既要上课,又要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此外学生安全更是时刻挂在心头,真是操不完的心。在学校中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找班主任,都得由班主任来解决。班主任当中普遍感到工作重、压力大、待遇低,成就感小,缺少幸福感。班主任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在每学年聘任班主任时,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我们老师本人,都希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一

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一: 这次参加校级教研活动,听了三位数学教师的公开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三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折扣》一课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逛大世界商场购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的激励到位 三位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位老师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并给足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动手折一折中,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在《可能性》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抛硬币、转转盘活动中领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六.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如《折扣》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打几折表示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销售;然后设计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的问题;再设计已知现价和折扣,求原价的问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读后感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

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华应龙案例集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案例1】 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如图:(略)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晨晨显得局促不安。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案例2】 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2

化成百分数。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她说:“0.2=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0.2=2/10=1/5”。“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清晰,并且能运用自如,太棒了。华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华老师要向她学习。”教室里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激扬,学习效果非常好,“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点评】 这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案例3】 一次,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

班主任心得:换个角度,班主任生活更美好

班主任心得:换个角度,班主任生活更美好 2018年3月19日-----20日到安顺双阳文化宫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后感悟很深,使我受益匪浅。改变了我对数学教育和班主任管理的认识,以前我真是井底之蛙,只满足于现状成绩。教育模式,教育观点,太陈旧、太落后了。会后我立志要做一个用情感、用爱心、用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具有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师和优秀的班主任。 一、湖北省小学特级教师、全国劳模桂贤娣老师的《用情用智当一个快乐的班主任》的讲座让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我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讲座:长达6小时的激情演说竟然不用稿纸,整个讲座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鲜活精彩的小故事,或感人,或有趣,或引人深思。每一个故事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加上桂老师幽默的语言,率真的表演,整个会场欢声一片,掌声一片。一天听下来,身心愉悦,丝毫不觉得的疲倦。听了省级优秀老师桂贤娣的讲座后,让我感受良多:认识到做一个能真正地培养好孩子,让小朋友都爱戴,家长尊敬的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教师这行里桂老师无疑是非常出色的,我们要学习她,不仅要学习她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更要学习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这个行业里真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希望用老师的威严来让孩子安静下来听我讲课,通过这次的讲课我才明白,原来可以通过环境的诱导作用,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导到老师的讲课内容中去。孩子天生好动,对太多的东西都有好奇心,所以注意力都不会太集中,如果老师一味只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去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学习,可能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很差。桂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们应该多想一些方法来配合自己的教学,通过各种适当的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很好地结合环境,才能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并逐步培养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第1页共4页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_1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上周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个学习“优质课”教研活动。通过此类活动不但可以展现教师们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会让听课者受益匪浅,所以说听评课是一个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良好平台。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完两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掌声的语句,体会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情感;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掌声响起的原因;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郝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教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 第六、今后努力方向 1、必须不断地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孩子自己就会自然的严格起来。我们要求家长检查孩子作业不是检查作业的对错与否,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看看他们认真写了没有。 拿过孩子作业看也不看就签字完事,像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似 的影响孩子,影响孩子做事的态度、方式、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努力做到最好。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先不求结果如何,先问问自己做的如何。

归到底,其实是“认真”二字,认真说起来何其简单,真做起来又不太容易啊。 “认真”去做足矣! ??????? 好的数学课是这样的 始的。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应该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我们教育的现状是很多人升学后不想再去读书了,这难道不是

教育的失败吗?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并让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的课堂要传递出这种趣味,紧紧的吸引住学生。 他的课堂毫不避讳差错。 课 得,只是里正确还差一小步,要正视差错,在差错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于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正如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

错误的免疫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利用差错,甚至有意识的去创造差错。 他的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文章列表

学习桂贤娣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桂贤娣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今天读了关于桂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我感触很深。 桂老师是个用心的老师.唯有用心才是桂老师成名的秘诀.你看桂老师关于孩子的几句话总结便是她送给所有老师的金玉良言,桂老师说:什么是孩子?----孩子就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童言无忌是孩子;想像力丰富是孩子;扯谎都不晓得变一下---孩子. 桂老师是个聪明睿智的人.她处理的几个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在《藏书的故事里》,桂老师悄悄藏在门背后让恶作剧的同学获得极大的满足,然后轻描淡写的将书还给被盗学生, 私底下解决恶作剧同学的思想问题;在《情书风波》里,当小男生哭哭啼啼的告诉桂老师,自己给两个喜欢的小女生写了情书却没有得到回音时,桂老师这样说:别伤心,她们太小,看不懂你的情书;等你和她们大学毕业了,能看懂情书了,你再喜欢她们其中的谁,桂老师帮你撮合;小男孩破啼为笑;在《打架闹剧》里,两个男孩打了架,桂老师没有让他们检讨,也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别开生面的让他们写打架作文,围观者点评…….只有大智慧的老师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赢的学生的尊重;然而桂老师所提到和没有提到的案例,我们所有的老师几乎都碰到过,我们是否象桂老师那样处理得体? 桂老师的讲台是用情编织的舞台。她在班里设立了“卫生巾急救站”(当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瞠目结舌);自助“小银行”;与学生一起跳橡皮筋,甩绳子;当班里发生盗窃事件的时候,桂老师买了68个红包,分给68给孩子,让他们带回家,装进该装进的东西,清晨自主放到指定的地方;当学生化疗掉了头发时,桂老师给每个学生一顶帽子……在密密的情网编织中,桂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俘获了学生的童心。 桂老师是个热情的人。而她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还有对家长的热爱。为了了解家长的需求,她常常扮学生在家长中穿梭;清晨趴在食堂的餐桌上,聆听家长的议论,解家长之所急;代邻班家长交费,帮邻班家长给孩子送衣服……要怎样的智慧才能成就这样一个热情的,热爱生活的人!

听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听说于定海的老师从黄山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归来,由于传说得太好,所以一直想要一睹风采。但是一个月下来没能如愿。一个月后,参加杭州的新生代数学观摩,门口推销光盘的正好有这节课,迫不及待的买下来,第一时间欣赏了一番。正如传说,这节课可谓是上得出神入化,引起我深深地思索,常规课要上出自己的思想,同样能能折射出智慧的光彩。今晚重新欣赏,可谓更是一番惊叹,聪明如张,自叹太浅。现把其课堂实录整理出来,望有同感者多多。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丁丁和冬冬在野餐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苹果、4个月饼和两瓶矿泉水。 师: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4个月饼谁先来? 生: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 师:两瓶矿泉水? 生:每人分一瓶。 师:同学们特别善解人意。瞧,月饼和矿泉水每人分得怎么样?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问题来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生:一人切一半。 师:张老师该从哪儿切? 生:从中间切。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师:拿出手指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这一块是苹果的一半吗?这一块呢?看来只要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苹果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生1:二分之一。 生2:四分之一。 生3:还是赞成二分之一。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至于苹果的一半究竟用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表示,或者是这个小女孩一开始悄悄给我说的一分之二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判断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2),中的一份(出示分子1)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二分之一。谁会读? 生1:二分之一。 生2:二分之一。 生(齐):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这样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二分之一。 师:非常捧!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的说一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师:谁第一个上台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上台演示) 生:我是这样对折,就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了。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长沙学习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宁远县印山小学李勇军2014年10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这次活动是教育名家公开执教,走近吴老师,她的课堂和讲座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吧! 通过学习,我发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通过听吴老师的课,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让我看到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的自始自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淳淳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的老朋友。 吴老师在这节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

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有感》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有感 泗阳县李口小学姜兴安翻开《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的第一部分《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不禁回想起自己平时,不就是和同学们问个好,了解一下假期里大家都做了些什么,然后收收假期作业,发发新书,提一提下学期的要求,最后打扫一下班级的卫生吗?还能做什么呢?带着疑问,读完了第一部分,不得不佩服这些教师的用心,俞玉萍教师在开学前一天制作有百合花图案的胸卡并在胸卡的背面为每一位学生写一段个性化的寄语,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孩子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百合的种子;桂贤娣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天会微笑地站在校门口,从家长手中郑重地接过每一位孩子,日常生活中给予不同孩子的爱,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苏联教师阿莫纳什维利在前一天晚上将孩子名字与照片对照起来以便能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书是越读越精彩,书中还介绍了在课堂上名师们的特色教学,他们都能够以学生为最终的落脚点,拥有自己独特的备课艺术,对于教材的恰当处理,抓住孩子的兴趣以及培养孩子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能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和立场看待学生的行为,做到“眼里没有差生”。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一位叫“雷夫”的美国教师,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去年的班主任培训中,欣赏了根据他原型拍摄的一部电影片段,这次在书中又提到了他,从他对工作的坚持与投入、对学生用信任替代恐惧、用智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四个部分来介绍他,每个部分都提到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看来想要真正了解雷夫,还是将两本书合起来一并欣赏。于是就有了我对雷夫教师更深刻的了解: 一、背景 一直以为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教育方法,与中国的教育模式应该有着很大的差异,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通过阅读,我第一次知道雷夫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们遇到的差不多,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雷夫·艾斯奎斯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

新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1883 新老师听课心得体会New teacher's experience

新老师听课心得体会 我终于开始了我从教经历,一直以来我都想当一个受到学生尊敬的教师,我的高中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直接坚定了我当老师的这个梦想,xx师范学院的四年苦读,让我从本质上了解了这个职业,也是教会了我怎么去做到一个教室的职责,我是信心满满的来到xx中学任教的,但是首先就给我这个新晋教师上了一课。 学校为了让我能刚快的适应这份工作,上课的质量能更高,第一天我先不用去教务处报道,给我安排了两节课,都是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这点我虽然是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学校不相信我工作能力的表现,心里是有点愤愤不平的,但是经过一节课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我在学校应聘的是语文老师,我所听的这两节课都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听说其中一个还是我的直系领导,语文部的部长,他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听他们一节课,真的就是胜过我在师范学院上十节课,这种亲临现场的视觉冲击太大了,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去听他们上的课,我发现我的眼睛是离不开黑板的,我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着,我自认为是做不到的。 第一节课,这个老师基本上都是保持着她那甜美的笑容,跟学生的互动性特别强,一个小举动,也能激起学生们的胜负欲,班上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的举起手

来想回答问题,我回想了一下我当初高中上课的情景,班上肯定是会有那么一两个同学在呼呼大睡的,一节课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在听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作为教师的表情管理。 第二节课,教室里特别的安静,因为这节课是被教师安排他们写作文的,老师就写了一个作文题上在黑板上,然后就在教室里巡视,后来我也是有跟这个老师交谈过几句,为什么教室里的纪律可以这么好,就算我们两个在走廊上,教室里也全都是低着头在写作文?他只送给了我一句话,“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会不认真吗?”,我恍然大悟,如果每个学生都会写作文,都喜欢写作文,觉得能在这方面表现自己,自然就不会浪费时间,认真的写。做到让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让自己脑海中所想,都踊跃纸上,估计没人还会在这个时候开小差。 我不仅开始试想,我如果开始上课了,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估计就是眼睛一直盯着书,照着树上读,照着教案上写,不会跟学生有互动,讲课的速度看缘分,紧张的话就语速加快,不紧张的话就慢慢来,我肯定会让学生们很失望吧,我会好好的总结这两节课所学,让自己的课也变得有趣起来。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2021年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欧阳光明(2021.03.07) 12月16日,特级教师京郊行活动在我们学校拉开了序幕。这次我们很荣幸的看到了华应龙老师本人,也有幸亲临现场听到华应龙老师的课,真的有种感觉叫特级教师就是不一般,大师就是大师呀!华老师的课堂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弥漫着书香气息;华老师的文学功底又是那样深厚,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老师这30年主要致力于探索“融错教育”,“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在他的课堂上比较凸显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这次讲座的题目是《教育即融错》,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怎样融错。融错就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怎样融错?第一,错是错,温暖的“容”。也就是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创造机会,暴露差错。第二,错不是错,智慧的“融”。首先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其次,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再次,要用教师自己的错。第三,错还是错,自豪的“荣”。首先是拾错;其次是分享;再次是感谢。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往往都是怕学生犯错误,总是先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哪边容易错,你们要当心一点,这样子的结果只是告诉学生表象,你那里不可以这样子写,学生可能这次听了老师提醒,这次记住了,但是下次没人提醒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华老师说的“有些错误早晚都会犯,早出现比晚出现损失少”,真是有道理!所以今后在我的课上,我觉得我应该做到像华应龙老师说的:包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保持学生探究的激情。华老师还强调我们要创造机会暴露差错,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掌握知识。再想想自己的教学行为:总是在新课前安排大量的复习和铺垫,到位的提示,越位的暗示。正是因为我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扫除了学生的障碍,让学生很快的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但是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