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张冬婷,邱扶东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加,古镇旅游日趋兴旺。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引证、比较、分析、评价了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果,希望能够为古镇旅游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古镇旅游;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商业化

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我国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随着旅游产品开发的纵深发展和媒体的宣传推介,古镇的巨大魅力逐渐被人们了解。与此同时,城市化的扩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愈发渴望“感受自然,回归传统”,古镇则以其悠悠古韵和淳朴的生活气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的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1国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1古镇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是对古镇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研究。玛丽亚(María)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模型,研究古村镇旅游者的特征,并计算出古镇旅游市场在西班牙某地区旅游市场中所占比例。威肯斯(Eugenia)对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Chalkidiki)一个海滨古镇旅游地的86名英国度假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定性分析,指出不同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的体验方式存在差异。安东尼等(Antonia,eal.)基于获益分析方法,对科罗拉多州西南卡米尼奥斯(Caminos)风景名胜道沿线居民的调查显示,相比其他居民,西班牙裔居民显然更看重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裨益,并对加强管理以保持独特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大的关注。威廉姆斯等(Williams et al.)揭示了新西兰10个村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社区影响的感知的区别,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4类人群,并指出在调查居民感知的过程中应注重被调查者的个人价值观,而非人口学特征。

1.2古镇旅游地的演化和转型

阿格沃尔(Agarwal)在探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重构理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以英国3个小中、大型海滨传统集镇(Minehead、WeymouthScarborough)为例,指出旅游地的衰落不一定与生命周期或某一特殊的资本阶段有关,而应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旅游地的再次复兴必须着重发掘该地的独特内涵。

1.3旅游与古镇文化经济因素的相互影响

劳里(Laurie)研究了因旅游而产生的文化商业化现象对玛雅古村落文化传统形式的影响。罗德里戈(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镇波尔图(Porto)和塞古罗(Seguro)风情游的案例,当地居民力图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复兴”工程,将传统文化以商业化的形式加以展示。科恩(Cohen)对墨西哥瓦哈卡(Oaxaca)的4个萨巴特克语村镇的旅游研究显示,本土化管理模式通常为当地一些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然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获益却有可能加剧整个社区经济的不平衡。帕姆代尔等(Pam Dyer,et al.)、华尔普等(Walpole,et al.)也都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旅游发展所引起的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转变。

1.4古镇旅游中的社区参与

多根等(Dogan,et al.)对弗吉尼亚州某游憩区周围5个传统古镇居民的调查表明,居民对旅游的关注程度、生态价值观、资源利用率、所感知到的旅游发展带来的损益度等因素,影响着社区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霍恩等(Horn,et al.)通过对新西兰罗托鲁和凯库拉(Rotorua &Kaikoura)的分析,认为研究社区历史和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如何适应并参与管理旅游。从旅游人类学角度出发,海蒂达尔(Dahles)指出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所提供的机会时,旅游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阿尔布(Erb)对印尼弗洛斯(Flores)岛古村镇芒加莱(Manggarai)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地居民有着几百年与外国人交往的经验,并为游客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文化空间,表明目的地社区主动地采取一定策略,不仅能够应对变化和革新,同时亦可延续和发展其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旅游带来的影响。布伦特等(Brunt,et al.)、塞瓦特托森等(Cevat Tosun,et al.)的研究都强调了居民参与、主客交往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1.5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伯恩斯等(Burns,et al.)对西班牙内陆传统古镇古莱亚(Culellar)的调查表明,政府对新兴旅游地、旅游活动开发的引导,有利于传统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福克纳等(Faulkner,et al.)在前人旅游灾害管理规划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澳大利亚洪水日”(Australia Day Flood)灾难给著名的旅游古镇凯瑟琳(Katherine)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出了更为详细的预防旅游灾害的管理规划框架,防止意外天灾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摩亚(Moya)以法国传统农业小镇喀麦纳(Commana)的旅游发展为例,指出只有充分考虑旅游地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经济的运作。此外,研究与实践表明,大部分旅游地都具有一定的增长极限和生命周期,达到成熟期的旅游城镇除了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强营销、保护环境外,还要实行旅游地增长管理策略,即以“政府有意识的计划”,“在地方权限内影响速度、总量、类型、地点和未来的发展质量”,在管理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市场导向、地方规范和法律程序手段,达到旅游目的地增长的有效管理,以实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自周庄旅游带动我国的古镇旅游热潮,整个国内古镇旅游业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传统旅游古镇相比,大部分国内古镇旅游地尚处于开拓探索阶段。此外,我国的古镇旅游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以及整体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大环境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与国外不尽相同。

2.1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旅游容量饱和

熊侠仙等通过对同里、周庄和甪直的实地考察以及客流数据的对比分析,指出这3个古镇的节假日客流过分集中,年增长率突破30%,超过了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造成“旅游公害”———景区拥挤混乱,建筑、环境遭到破坏。阮仪三指出,古镇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游客流量的猛增和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原住人口逐步外迁,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房,使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

2.1.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

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

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2.1.3商业化的影响

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卢松等则肯定了对古镇进行的旅游开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村镇的一种有效转型方式,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李倩、吴小根、汤澍为代表的学者强调应区分“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认为适度的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过度商业化”则会对古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做法是要探寻商业化与保持传统文化的平衡点,树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品位商业文化,通过振兴“老字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

2.2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

2.2.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很多古镇都有着大量历史古建和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发展古镇旅游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如刘德谦提出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认为旅游利用是保护古镇的一种最佳方式,保护古镇必须保护它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多样性及其整体空间布局。此外,熊侠仙等、江五七等都通过对某一古镇旅游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保护原则和对策建议。

2.2.2“空心化”与反“空心化”之争

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2.2.3古镇旅游开发原则

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阮仪三等全面总结了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植根于“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交融的文化,繁荣的市井经济,“天人合一”的环境氛围。陈汉波着重分析了江南古镇的内水文化特征及其成因:深厚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背景条件,温润的气候、发达的内水空间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发达的商业经济构成坚实的物质基础。类似的研究还有陆建伟、孙洪刚等,前者从生态背景、物质基础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江南六大传统古镇的文化成因;后者从特色建筑、民俗艺术元素入手,分析了江南古镇独有的文化意境。具体到开发实践,李健等以四川罗城古镇为例,分析了当地建筑、艺术、民俗和遗存的特色,并对其旅游形象和市场定位进行了探讨。陈勤建以朱家角民俗文化旅游为例,提出文化旅游开发必须拒绝伪民俗、开掘真民俗。崔进分析了石牌古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从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历史和现实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石牌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第二,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王雪梅以四川为例,指出古镇应基于资源、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如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冯淑华则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第三,增加体验性产品。俞琪以西塘古镇为例,提出设计体验性古镇旅游产品的“感官化、主题化、意象化、参与性”原则,并就一些具体项目提出了落实措施。蔡家成、吴文智也都系统阐述了古镇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2.2.4古镇旅游开发的具体环节

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成熟,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操作性强的具体环节。

第一,形象定位。罗文等在文脉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江历史文化名镇CI模型,并总结出设计旅游地形象的三大着眼点: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王乃举通过对安徽三河古镇的案例研究,指出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根植于对地域脉络的精心挖掘和揣摩,实现形象与地脉的“和谐”。李东和等对苏州部分水乡古镇的宣传口号和旅游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苏州水乡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即“尊重地方历史文脉、易识别、表达顺应时代、突出个性”,并针对各个古镇的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建议。

第二,旅游流的引导规划。张建分析了成都平乐古镇大、中、小尺度旅游流结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古镇旅游流引导规划的路径和总体思路:通过古镇内部和周边旅游空间结构的重构,扩展旅游容量,实现综合开发的统筹与协调。

第三,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黄大勇等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分析游客对古镇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从商品内容、包装、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开发的思路。

2.3对古镇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的研究

对相关利益主体的研究,既可以使古镇旅游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为古镇管理的改善提供依据。刘炳献等通过对广西扬美古镇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居民对旅游所带来的影响有相似的认知,而与旅游业相关的人群对旅游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非相关组。尹乐等分析了周庄旅游者的结构特征及利益追求,在此基础上,指出周庄旅游要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相应的产品。王莉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以及乌镇为例,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分析,指出应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对古镇的开发管理,加强游客教育,对旅游影响进行监督和评估,促进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刘莉全面分析了同里古镇旅游者和居民的感知,总结出旅游者与居民的感知差异及其与旅游保护及开发的关系。

2.4对古镇旅游组织管理的研究

2.4.1加强古镇景区管理

朱国伟等对周庄景区游客清洁生产活动进行了调查和总结,提出通过景区基础设施达标以及强化对人和设施的管理,来推动景区清洁生产。罗燕等通过对周庄古镇解说员和游客的调查、访谈,从旅游解说角度分析了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动态解说系统、空间解说线路的缺陷影响了古镇旅游解说功能的发挥,并提出改进建议。

2.4.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李苏宁提出要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进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DMO)主抓战略管理,以生命周期为控制工具,全面贯彻营销理念,强调旅游产品的创意策划,打造独特的“企业品牌”。

2.4.3坚持政府主导

余丹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不能纯粹依赖市场,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持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对市场的统一管理。李倩等亦指出,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是保证古

镇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2.4.4加强社区参与

秦容对比了古镇旅游中的周庄模式、乌镇模式和丽江模式,指出居民参与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居民教育、组织由居民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刘焱评价了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提出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来加强社区参与。

2.5对古镇旅游地区域竞合的探讨

相似的目标市场和古镇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要在竞争中合作,寻求“共赢”。陶伟等以苏南3个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C—C模式),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大战略———旅游目的地管理战略、旅游产品差别战略和旅游空间拓展战略。邢夫敏通过文献研究、问卷分析,指出宏观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和古镇自身因素是影响江南古镇旅游景区合作的因素,并从这3个方面对结论进行了解读。

2.6对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蒋志杰从对旅游地形象层次体系、文化旅游资源区位和区域,以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古镇文化旅游策划,主张用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旅游规划来实现江南水乡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陈来生指出江南水乡古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旅游动机,保护和营造符合休闲和生态要求的旅游环境,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王云才进行了江南六镇旅游开发利用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古镇景观持续利用的过滤与分离机制、适度与协调机制、保护与维护机制、培育与参与机制。金准等对安徽龙岗古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考虑到区域自身调整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评价区域旅游可持续力的修正方案

3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主要涉及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影响、区域竞争与合作、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由于国内外古镇旅游在发展阶段、资源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古镇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各有侧重。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多将理论论述和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注重结论的客观性和理论创新。国内研究则多采取理论论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对调研数据较少采取数理建模的方式进行分析。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由于国外古镇旅游发展历史较长,充足的案例反映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典型问题,因此国外的研究所涉及的问题类型较多,并且注重通过对某一旅游地某一问题的深入剖析,对开发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指导。而国内很多古镇旅游地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理论研究也就更加注重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原则性、策略性的指导,以期为整个规划开发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在研究趋势上,国内研究开始注重实际操作性,围绕开发实践中的具体矛盾,提出对策建议并且随着我国古镇旅游的持续推进,理论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步扩展,例如,对古镇经营管理模式古镇旅游品牌形象塑造的研究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强化理论探索,较好地梳理、界定诸如“商业化”、“过度商业化”、“旅游容量测算与控制等争论较多的问题。此外,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María R Y P.Rural tourism in Spain[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2002,29(4):1101-1110.

[2]Wickens 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A tourist typolog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834-851.

[3]Antonia B,Lee M E,McCormick P J.Residents’perceptions of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2):303-319.

[4]Williams J,Laws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2672552.html,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269-290.

[5]Agarwal S.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25-55.

[6]Laurie K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2672552.html,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7]Rodrigo A G.Tourism and cultural revival[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2002,29(4):1004-1021.

[8]Cohen J H.Textile,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378-398.

[9]Dyer P,Aberdeen L,Schuler S.Tourism impacts on anAustralian indigenous community:A Djabugay case study[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83-95.

[10]Walpole M J,Goodwin H J.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tourism in Indonesi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559-576.

[11]Dogan G,Jurowski C,Uysal M.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modeling approach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9-105.

[12]Horn C,Simmo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2672552.html,munity adaptation to tourism:Comparisons between Rotorua and Kaikoura,New Zealand[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133-143.

[13]Dahles H.Tourism,Heritage and National Culture in Java:Dilemmas of a Local Community [M].London:Curzon Press,2001.177-215.

[14]Erb M.Understanding tourists:Interpretations from Indones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709-736.

[15]Brunt P,Courtney P.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493-515.

[16]Tosun C.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A comparative tourism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231-253.

[17]Burns P M,Mónica M S.Local perceptions of tourism planning:The case of Cuéllar,Spain [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3):331-339.

[18]Faulkner B,Vikulov S.Katherine,washed out one day,back on track the next:A post-mortem of a tourism disaster[J].TourismManagement,2001,22(4):331-344.

[19]Moya K.Rural cu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762-783.

[20]Bosselmann F;Chen Ye,et al.Managing Tourism Growth[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2003.55-73.[弗雷德.波塞尔曼;陈烨,等译.弯路的代价:世界旅游业回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5-73.]

[21]Xiong Xiaxian,Zhang Song,Zhou Jian.The problem andstrategies of the canal towns'tourism in Jiangnan:The research of the tourism in Zhouzhuang,Tongli,Luzhi[J].Urban Planning

Forum,2002,(6):61-63.[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传统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6):61-63.][22]Ruan Yisan,Shao Yo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ancient water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1996,(1):21-28[阮

仪三,邵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1-28.][23]Tian Xizhou.Discuss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for old towns in Chongqing [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2002,(6):17-20.[田喜洲.巴渝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6):17-20.]

[24]Li Suning.The game thinking abou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J].Development ofSmall Cities&Towns,2007,(3):73-76.[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3):73-76.]

[25]Qin Rong.Tourism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famous town [J].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07,(1):79-81.

[秦容.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79-81.]

[26]Peng Xiaojuan.Two kinds of phenomenon on protection of history culture famous town [J].Shanxi Architecture,2005,(21):29-30.

[27]彭小娟.浅析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两种现象[J].山西建筑,2005,(21):29-30.][27]Lu Song,Lu Lin,Xu Ming.The domestic progress of the tourism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J].Human Geography,2005,(5):70-74.[卢松,陆林,徐茗.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5,(5):70-74.]

[28]Li Qian,Wu Xiaogen,Tang Shu.Preliminary study on tourism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ancient towns[J].TourismTribune,2006,(12):52-57.[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12):52-57.]

[29]Chen Zhigang.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Town in Southern Yangtze River [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1.93-96.[陈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93-96.]

[30]Liu Deqian.On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tourist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owns[J].Tourism Tribune,2005

(2):47-53.[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47-53.]注:原文参考文献多达62个,因篇幅关系删除了余下数十个。

山西平遥古镇营销策略分析

山西平遥古镇营销策略分析 3.3平遥古城旅游营销SWOT分析 3.3.1 Strengths优势 ①世界文化遗产②丰富的旅游资源 1)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实物标本 2)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3)平遥古城的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 4)平遥古城的传统名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貌 5)民俗风情独特 6)传统美食美名天下 7)古玩珍品购物天堂 ②优越的地源优势 1)从省级旅游区域系统而论,平遥是山西省“一山(五台山)一城(平遥古城)一水(壶口瀑布)”旅游战略新格局的中心;从晋中地区旅游系统分析,则属三晋腹地,是连接太谷、祁县、文水、介休、灵县、交城、洪洞等旅游资源富集区域的枢纽,又是晋中地区南同蒲五县市旅游带中心。 2)平遥距首都北京较近,而且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强。平遥地处北京、西安这一热点旅游线路连接线的正中位置。 3)平遥是处于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山西和北京、天津的五省(区)两市的环渤海经济区,与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的正在兴起的黄河中游金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1997年纳入世界遗产大系后,平遥增补列为山西省108国道经济走廊的南段,在区位上奠定了它的枢纽作用。 ③日益改善的旅游环境 平遥古城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作为旅游服务配套的一个重点——住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居民素质,导游素质,古城保护,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的规范等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3.3.2 Weaknesses劣势 ①缺乏整体营销规划 平遥古城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在国内和国际不也不乏名气,但近年来平遥古城的旅游营销却没跟上市场变化趋势,远落后与同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周庄古镇旅游发展过程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李艳娟

景区开发与管理 周庄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及对策分析 班级:旅111 姓名:李艳娟 学号:111295 2013.11 周庄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周庄古镇简介 周庄镇隶属江苏省昆山市,位于昆山、吴江、青浦三市交界之处,坐落在太湖水系的淀山湖滨,始建于1086年,是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先驱。仅有0. 47km2的古镇却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最为着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周庄旅游业正式发展始于1989年,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3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美誉。 二、周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产业增长速度 周庄作为旅游景点,资源优厚,品质很高。周庄是首批国家公布的5A级旅游景区之一,有着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貌。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周庄的古镇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89年4月1日,古镇周庄第一个景点沈厅开门迎宾,营业收入刚到20万元,到2007年,周庄古镇景区实现门票收入超过1.2亿元,再到2010年更成为上海世博会长三角地区受益最大的景区,并获得世博“最受欢迎2010奖”。但从接待游客数量就可以看出周庄的古镇游增长速度之快。

2.硬件设施 食:周庄众多餐馆、酒店、主题餐厅,提供丰俭由人的餐饮服务,更有丰富的本地菜肴和名人食客的光临,民宿人家自然健康的家常菜。但多数餐厅挂着“正宗”“老字号”等招牌,但食品质量却名不副实。 宿:周庄目前的住宿接待形式有:民居客栈、宾馆酒店、精品会所,国际青年旅社,可满足从自助经济型到豪华高标准的不同需求。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多,但缺少高质量的宾馆酒店。 行:周庄的外部交通可进入性较强,东距上海60km,西距苏州40km,距昆山市区30km。昆周公路和周商公路连接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苏沪机场路、312国道和318国道。周庄境内的急水江又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但周庄毕竟只是一个小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缺陷,如周庄镇汽车站较小,距离古镇景区较远,开往重要城市的汽车班次较少,一些私人承包的车辆设施陈旧。周庄景区内部交通条件也较差,主要问题是古镇保护区外交通工具少、道路窄;停车场位置和收费不合理、三轮车管理不规范。 3.软件水平 (1)服务质量 周庄民风淳朴,居民服务态度热情。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当地居民,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难以提供职业化的服务,尤其是外语水平较低,难以为外国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周庄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当地大部分居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完善程度却存在问题。 (2)知名度 知名度是指景区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旅游者光顾周庄。20世纪80年代初,少量知名人士开始到访周庄,周庄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保护完整的水乡古镇风貌令人叹绝,并逐步为世人所知。周庄古镇旅游地探索阶段自此开始。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题材绘成油画“故乡的回忆”,后被选为首日封联合国图案,周庄由此名扬天下。2006年初,周庄获得“美国政府奖”和“世界最佳魅力水乡”等称号。后又获得“外国人最喜爱的中国50个地方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等诸多荣誉。直到如今,周庄依据现代化技术,建立自己的官网、微博等网络营销的形式推广,周庄作为‘中国第一水乡’已为世人所知。 三、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商业气息过于浓厚,雷同化严重,忽视文化内涵 周庄古镇游步入成熟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已逐渐忽视了古镇的文化内涵,致使商业气息过于浓重。在周庄古镇的街道上,已经是“五米一处猪蹄髈,十米一个阿婆茶,到处都是假古董,满街都是黄三轮”的景象,商品的特色不鲜明,甚至整个江南古镇的特产食品都存在类似的问题,项目和活动的雷同化同样严重,不仅破坏了江南古镇原有风貌,还打破了古镇静谧和谐的原有的文化氛围。 2.古建筑的人为破坏相当严重,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 随着周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当地居民保护古镇意识淡薄,热衷于旅游商业带来的巨大利益,过度建设,不惜破坏古建筑,在古民居、古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对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把握不够,很多民居中增添了一些瓷砖、铝合金门窗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有些甚至对民居建筑进行返老还童式的改造,制造出了很多“假古董”,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原真性和整体美感。 3.游客流量巨大,旅游环境质量下降;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周庄接待中外游客125万人次,到2002年已达到263万人次,翻了一倍,2010年,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周庄旅游人数达到59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除2010年外,近几年周庄古镇每年的客流量均保持在300万人次左右。狭小的古

古镇旅游景区营销策划方案【完整版】

古镇旅游景区营销策划方案 目录 一、前言 (3) 二、景区概况 (4) 三、SWOT分析 (5) 1、优势 (5) 2、劣势 (6) 3、机会 (6) 4、威胁 (7) 四、消费者分析 (8) 五、竞争者分析 (10) 1、宣传 (11) 2、规划 (11) 3、文化保护 (12) 六、西塘与其他景点的销售量与销售额的比较分析 (13) 七、产品策略 (14)

1、控制景区商业行为 (14) 2、观光体验相结合 (15) 3、突出并充分体现古镇特色 (15) 4、制定制度和措施 (16) 5、注重打造文化旅游 (17) 八、价格策略 (17) 1、阶段价格策略 (17) 2、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18) 3、门票价格的折扣策略 (18) 九、推广策略 (18) 1、加强西塘古镇自身形象宣传 (18) 2、举办古镇形象大使选举大赛(每年一次,指定每年5月份的一天) (19) 3、公共活动策略 (19) 4、联合旅游社策略 (20) 十、结论 (20) 一、前言 江南地区位于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大量古镇。古朴幽静的自然韵味,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格局,吴越文化所有的闲适、恬淡的生活,与周边高速发展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城市人心中远离喧嚣浮华的“桃花源”,成为旅游者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20世纪90年代,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江南水乡旅游开发热潮,经过20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业成为水乡古镇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旅游开发带来各种问题给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江南古镇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西塘作为江南古镇之一,旅游发展也陷入同样的困境。此外,江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浅论传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浅论传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江南旅游热的急剧升温,全国各地掀起了古镇旅游的热潮。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就传统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磁器口古镇旅游开发现状的实地调研,指出开发传统古镇在旅游开发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旅游承载量超载、过度商业化的发展倾向、古镇居民缺少文化保护意识等。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建议通过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来实现古镇旅游开发的持续发展,具体包括政府实施积极干预,实现长远发展;部门合理布局,规范市场管理;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提高文化保护意识。 关键字:古镇旅游磁器口开发与保护商业化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istory town: A case study of CiQiKou history town in Chongqing Abstract:Since the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warming of tourism in south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a tourism boom town set off. This thesis takes Chongqing Ciqikou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Starting with an overview and current status of ancient town by research, w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town, such as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saturation, over-the tendency of business, residents who are lack of awareness of cultural protec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thesis suggests carry out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y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ecific measures as follow: the government to actively intervene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sector rationally regulate the market management;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Keywords: ancient town tourism; Ciqikou;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usiness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两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调结构、扩就业、增收入、优环境、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平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建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境内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可谓面广、质高、种类全。县域风景区总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地面积29%,自然景观涵盖山岳、水体、森林、海滨、海洋、海岛等。人文景观更是涵盖文物古迹、革命圣迹和名人大家,且品质突出,具有典型性和稀缺性。可大致概括为四色:红色(革命圣地),蓝色(海滨海岛),绿色(自然生态),古色(古建筑、古文化)。红色主要有被列为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蓝色主要有“贝藻王国”之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绿色主要有4A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市级风景名胜区南雁门、西湾和县级风景名胜区龙戏潭,满田国家森林 公园等;古色主要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顺溪明清古建筑群、会文书院、苏步青故居、谢侠逊碑林、霁山碑林、金钱会起义遗址、宝胜寺双塔、坡南古街等。古文化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如加上苍南的8个和存争议的3个,近20余个),在全国县一级绝无仅有。还有位于万全的古代三大造船中心——三国东吴的横屿船屯,青街的畲族三月三民俗节,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腾蛟镇和顺溪镇旅游资源等等。近年来美丽乡村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方兴未艾,成为新兴的旅游资源。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楠溪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旅游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空气污染等一些原因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向往,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古村落旅游的热潮。 古村落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在农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的命运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古村落这个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保护好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兼顾旅游开发?从有关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各种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保护力度不够、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保护意识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古村落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所以也显得成熟,国内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本文在对楠溪江进行实地深入调研和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共赢这样的视角,结合了一些理论基础和资料数据,分析当前楠溪江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将呼吁人们关注古村落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的更多价值,如文化历史价值,加强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国内理论研究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耕作文明,古村落群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古村落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统一,根据选择标准的不同,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和角度视角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对古村落概念表述比较完整的有: 李丽和肖磊(2009)在《古村落旅游资源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旅游管理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马文学 作者简介:马文学(1986- ),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现任职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03 古镇通俗来讲是指有百年以上历史,供人们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广阔土地上有着许多古镇,其中有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旅游开发却未使得古镇得以有效保护,也未使得原著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发展得到积极改善。反观古镇现状: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等,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古镇旅游经济、带动产业互动的壁垒。如何破解古镇发展难题,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政府、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古镇旅游的现状分析 据2013年《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9522个建制镇和14677个乡,其中百年历史以上古村镇220个,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浙江省古镇数量最多有39个;天津、新疆、内蒙古、甘肃和西藏最少,只有1个;四川省有古镇38个位列第二。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古镇呈东、西、中递减趋势;从旅游产品种类多样性来看,我国古镇约有5种类型:节事体验游、美食养生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并且仍以资源驱动型和观光型为主,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形式雷同而缺乏特色。

(一)旅游产品以资源型为主,辅以文化、民俗、节庆等体验活动 从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到大气豪迈的北方古镇,再到神秘迷人的纳西古城,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悠久的文化,还有闲适的生活状态,都在旅游催化下,悄然一瞬间转化为最直接、可观的旅游产品。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放大核心资源,已经成为各地提升古镇旅游、打造旅游产品的惯用方法和主要模式,显然也具备了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少、短期见效快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市场单一固化、旅游产品延展困难、旅游经济空间有限、旅游主体回报率低等劣势。建筑是古镇的形,而文化是古镇的魂。无论是寄放宗族血脉的习俗,还是历经岁月淬炼、代代传承的文化节庆,都在古镇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中显露三分。实体的建筑只是古镇的封面,民俗节庆、历史文化才是游人今古交流、读懂古镇的最好导游。 (二)旅游形式以观光游为主,辅以体验、休闲、度假等参与方式 类比景区游等传统旅游发展规律,古镇旅游也将经历从旅游观光到互动体验、产业联动的升级转变。目前,国内除起步较早、转型成功的小部分古镇外,绝大部分古镇仍处于盲目开发和临摹兴建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古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修旧如旧”的风貌改造。从古镇经营者来看,打造实物景观简单、直接、来的快,投资风险与建设周期都可降到最低,后期经营不需要消耗太多脑力、精力与人力;而从游客角度来讲,旅游的初级需求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观光旅游即可满足。但游客对于这种一成不变的旅游项目,也往往报以“到此一游”的心态。显然,仅仅满足视觉享受的初级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了。如能有机联动一些特色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项目,不仅可以重新激活古镇旅游活力,拓展经营项目、延长旅游周期、提升综合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绍兴安昌古镇旅游营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绍兴安昌古镇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一、立论依据 1. 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近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实现途径之一,近几年成为一个热点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绍兴安昌古镇有优越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来绍兴安昌古镇实施旅游开发建设,受到越来越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安昌古镇在旅游营销方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关系营销力度不够、渠道营销模式比较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安昌古镇的市场竞争力。 文章首先对绍兴安昌古镇旅游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利用SWOT分析明确安昌古镇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为其设计相应的营销策略,并提出战略对策,通过完善休闲旅游产品、拓宽直接营销渠道方式、强化旅游区域合作等策略,将景区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景区经济优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旅游消费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同时谋求景区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旅游市场随着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更新得到不断扩大和深入,旅游消费需求同时升级和深化,旅游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加强市场研究,制定最有效的营销计划,开拓特定的市场层位便成为立业之本。 (1)旅游营销 ①国外旅游营销研究 (英)维克多.密德尔敦(2001)对旅游营销做了定义,旅游营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 (英)C.J.霍洛韦(1997)认为旅游营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旅游品牌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行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姓名: 高倩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行治理 班级: 旅行治理42 学号: 2224224 指导教师: 秦淳霞职称: 讲师 2007年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京杭大运河旅行资源开发的文献综述 旅行治理专业学生高倩 指导老师秦淳霞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发和爱护京杭大运河沿线旅行资源,提升古运河的整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发 挥古运河在当代的旅行文化功能,为古运河沿线都市的申遗工作做好预备。本文通过阅读近二十年来有关京杭大运河旅行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回忆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运动变迁,全面介绍了两岸都市旅行景点,并对运河旅行开发与爱护实践状况做了评估,展现了当代南北沿河都市对运河旅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从文化遗产爱护的角度,指出了今后运河旅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点。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旅行资源;开发与爱护 A summary of tourist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Gao Qian Tutor Qin Chunxia Abstract: For protecting and exploit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exerting tourist functions of the old canal, getting ready for the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pply for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 overall briefs the scenery spots along the Grand canal, estim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ituation for the canal by reading abundant of literatures between 1999 and 2007, then exhibits the progress of analysis about tourist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analysis and theory research from culture protection angle.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canal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development & protection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拱霞桥,北至北京积水潭,纵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6省市,全长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我国古代贯穿南北的唯独交通大动脉。它与万里长城一样差不多上中华文明的集中表达,都深刻地阻碍着我们的国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